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分学校高二上学期语文12月联考试卷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12月联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3高二上·仁寿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主张顺自然、因物性,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有为,强调制名(礼)教、规范人性。这两种类型思想的不同和对立是显而易见的,而两者在历史上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中国民族的主要精神,同样也是显而易见的。诚如班固所说:“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相反而皆相成也”。
人们经常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一种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的主张。其实,这很不全面,也不准确。应当指出,在道家内部存在着消极无为和积极无为两种不同的学说,他们对于无为思想精神的理解是很不相同的。道家的庄子学派总的说来比较偏向于消极的无为,他们追求一种“堕肢体,黜聪明"的“坐忘”(《庄子·大宗师》)和“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吾丧我"(《庄子·齐物论》)的自我陶醉的精神境界。而道家的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不完全是消极的了。老子所谓的无为,主要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六十四章)。他强调的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老子》五十章)和“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老子》二十二章),即不自作聪明、不自以为是、不自居功劳、不自我夸耀。所以,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为,而是主张为而不恃,是要以退为进、以曲求全、以柔胜刚。荀子在批评庄、老二家学说时,一则说“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一则说“老子有见于诎(曲),无见于信(伸)"《荀子·天论》),对于两者思想精神的不同之处,抓得相当准确,点得十分明白。
韩非在吸收老子无为思想时,强调的只是君道的无为,而臣道是应当有为的。韩非认为,君主的任务主要是把握原则、任用百官,如果事必躬亲,不仅忙不过来,也做不好,而更严重的是,它将极大地妨碍和打击臣下百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君道的无为可以更好地发挥臣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汉初黄老之学所强调的无为而治,又进一步表彰臣道的无为。汉初的主要政治经济政策是与民休养生息,强调尽可能少地去扰民,充分调动和发挥百姓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利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汉初黄老之学同时表彰臣道无为,正是出于这样的背景。今存《淮南子》一书中,保存了不少汉初黄老的学说,其中论及无为思想处,有许多积极的方面。如其说:“无为者,非谓其凝滞而不动也,以言其莫从己出也。”(《主术训》)总而言之,“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也。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原道训》)这里所讲的无为,都具有相当积极的含义,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
由此可见,道家的无为思想并不是与有为截然不相容的,而从其积极精神方面讲,道家的无为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于无不为。
同样,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儒家主要经典《论语》,也记载有孔子称颂天道自然无为的言论,如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同时,他也赞扬效法天道无为的尧与舜,如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泰伯》)又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卫灵公》)儒家对于自然界的法则也是极为尊重的,强调人类在生产活动中定要按自然界的法则去行动。如荀子说:“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
“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汙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王制》)这些防止人类有为活动的随意干预,积极尊重自然法则的无为思想,是儒、道两家一致认同的。
(摘编自楼宇烈《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
材料二:
孔子世界观中的怀疑论因素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知其不可而为之”等等),一方面终于发展为荀子、《易传》的乐观进取的无神论(“制天命而用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另一方面则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孔子对氏族成员个体人格的尊重(“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方面发展为孟子的伟大人格理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另一方面也演化为庄子的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理想(“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不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而且悲歌慷慨与愤世嫉俗,“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阙",也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以及其艺术意念。但是,儒、道又毕竟是离异的。如果说荀子强调的是“性无伪则不能自美”;那么庄子强调的却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前者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如果前者由于以其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经常造成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那么,后者则恰恰给予这种框架和束缚以强有力的冲击、解脱和否定。浪漫不羁的形象想象,热烈奔放的情感抒发。独特个性的追求表达,它们从内容到形式不断给中国艺术发展提供新鲜的动力。所以说,老庄道家是孔学儒家的对立的补充者。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历史上,道家和儒家有不同的思想主张,呈对立之势,但又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
B.韩非和汉初的黄老之学都吸收了老子的无为思想,后者强调的“无为而治”具有积极的含义。
C.把道家“无为"理解为消极逃避是错误的,如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强调的就是乐观进取。
D.儒家尊重自然界法则,反对人类“有为"活动对自然的随意干预,这一点儒道两家正相契合。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我国古代的各个历史时期,道家的无为主张可以充分调动百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
B.班固“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的言论,既指出了儒、道两家核心思想的对立性,也看到了它们之间的相互补充和吸收。
C.儒、道表面看来离异而对立,但实际上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因为它们都是由孔子的世界观发展演化而来。
D.由材料二可知,荀子和庄子对美的看法显然不同,这种差异对艺术和审美造成一定的损害和破坏,需要在儒道互补中补救。
3.根据材料,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孔子)
B.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C.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
4.材料一与材料二的论证都围绕着儒道的互补关系展开,但在论证思路上有所不同,请作简要说明。
5.“‘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请结合材料,从你熟悉的古代文化名人中任选一人为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3高二上·仁寿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洋淀上(节选)
关仁山
街巷里堆满了雪。千年老梨树也挂满了树挂。白得圣洁的码头,零零散散地泊着几只老龟一样的旧船。
铃铛奶奶嘴里唠叨着:“你爹活着的时候,就爱砸冰懵子……"
王永泰嗯了一声。他在夏天是船老大,冬天也爱在冰上砸冰懵子。
荒凉的大淀上压着层层叠叠的厚雪,撩得他猛地来了精神。他心里念叨,砸冰懵子的季节到了。
王永泰挺直腰,拧着屁股下炕。他哼了几声保定老调,腰里缠上一圈绳索,披上油脂麻花的羊皮袄,戴上一顶大皮帽子。他从墙上摘下一支明晃晃的冰枪,冰枪的颜色跟大铁锅一样。
他扛着冰枪,扑扑跌跌地走进雪野里。王永泰脚下一跳一滑,走不大稳,觉得雪窝深得像是挖地三尺,冷透了的寒气直往骨缝里杀。
王永泰斜卧在一艘冻僵的船板上,嘴巴喷出一团哈气,拽起拴在腰上的酒葫芦,比画两下,锥子似的目光依旧盯着沉静的大淀。
白腾腾的,除了雪还是雪,就像夏日淀上的浪头一样白。
王永泰无声地笑笑,感到一种空落,只有嘴巴寻着酒葫芦对话。
往年人多的时候,王永泰总是带着王决心、二巴掌他们打冬围。但今年不同往常,王决心在千年秀林栽树,还要护卫规划设计专家在白洋淀勘测。
这个季节,淀上凶险无比,常常使走冰的人陷于危险境地。厚厚的冰层下面,还能听到淙淙流水的声音。就像铃铛奶奶常念叨的:半寸板内是娘房,半寸板外是阎王。
王家寨有一个流传很久的风俗。白洋淀发大水的时候,铃铛的先人在门板上糊上钟馗剪纸,家家户户进水,唯独铃铛家里没有进淀水。这下就把钟馗剪纸传神了,乡亲们买来红纸,请铃铛的先人给剪钟馗。后来风俗渐渐演化,谁家男人去世了就摘左扇门随同下葬,那扇门就黑洞洞的空着,等女人走了再摘右扇门跟随女主人下葬。新人入住这所房子,重新换上门,贴上钟馗剪纸。
王永泰永远记着父亲大抬杆的模样,父亲和水上飞教他砸冰懵子,真怀念大抬杆肩扛大鱼“喊淀”时的赏灯之夜。
喊淀就是到了码头冲着村口喊一嗓子,有缘赶上的就分一点儿鱼。喊淀还没有人来,就在千年老梨树下敲钟,钟声一响,人们点燃一盏盏各式各样的灯笼,亮了一街。大抬杆将冰枪高高地举过头顶,绷脸不笑,心里却分外得意。这是王家寨人自古以来最高的奖赏。
京油子,卫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不如白洋淀的水鬼子。王永泰捕鱼的本领就属于水鬼子。改革开放初期,王永泰成立了捕鱼公司。但冬天砸冰懵子,照样是他的拿手好戏。
他砸冰懵子,大黑、二黑都跟着,两只鱼鹰静静立在雪坨上东张西望。不多时,冰层底下挤出声如裂帛的脆响,犹如砸碎了玻璃。响声里夹杂着隐隐约约的“嗷呵——嗷呵"的叫声。白洋淀人都知道大鱼浮冰游,小鱼却是沉了底。王永泰躲避的雪坎子,就是夏天他的老船鱼窝的地方。他兴奋得眼睛里充了血,扭头时,蓦地看见几步远的雪岗顶端黑乎乎地袒什么,那是碎冰,别人砸过冰懵子了。
王永泰滚过浮雪,爬上那道雪岗,盖住了被风吹秃的地方,然后斜着眼睛寻着裂响的冰面。他调动了多年获得的嗅觉和听觉经验,捕捉着冰面细小的变动,寻找大鱼的踪迹,同时也在寻找乐趣。
他的心里不知不觉渐渐温馨起来。
夜空的云层里有月儿出来了。百米远的冰面上有了声响,他就划开了浮雪。冰层下边一个硕大的黑乎乎的东西。王永泰揉揉眼睛,活动一下冻僵的手脚,哈腰轻跑过去,高举着冰枪,狠狠地砸下去,连连砸着。
冰层下面的黑东西就蒙了,露出水的时候,他辨认出是一条大黑鱼,就迅疾趴下,将被砸晕的大黑鱼捉上来,扔进他的网兜里。
自己砸冰懵子,那是只有他独享的快乐。
王永泰重新找了个地方,刮掉上面的浮雪,细细审视,又有黑乎乎的东西游来。瞧定这是一条肥硕的大鲤鱼,王永泰嗖地爬起,身上好像长了一片芒刺,高高举起冰枪砸去,大鲤鱼瞬间被震蒙了。
王永泰抓大鲤鱼的时候,眼前黑了景儿,扭头噗地摔了一跤。大黑、二黑扑棱着翅膀飞过来。好在都是雪粉,他又撑着身体爬起来,看见一个大冰块滑溜溜滚进一张一合的冰缝,溅起清晰的水声。等他睁开眼睛,已经来不及了,大鲤鱼苏醒了,摇摇晃晃地游动起来。
王永泰一动不动,宛如悄然拱出的一座雪雕。
他孤傲地站在雪梁子上,等着大鱼不游动了,他时刻准备将冰枪砸下去。他着急啊,然而大鱼没有动作。僵持许久,王永泰的身体像是生了一股厌气,攥着冰枪的手瑟瑟发抖。他双腿发软,围着冰层里的大鱼兜圈,脚下的棉靴粗踩进深雪里,脆脆地响。
大鱼几乎在惊悸中游不动了。王永泰即刻出手,嘭一声,冰枪砸下去,大鲤鱼震蒙了。他趴在那里捞出大鲤鱼,忽然有一种温情脉脉的伤感。此时,寒鸟从枯黄的芦苇中起飞。
后来,王永泰又以同样的砸冰方式,捕捉了几条大鱼。有两条大鱼活着,悲戚戚地喘息。王永参想跟鱼说说话,但人的语言和鱼的语言是无法沟通的,无论他怎么叫喊,在鱼眼里也是个咆哮的哑巴。
王永泰抬头看看天,带着胜利果实回家。茫茫雪野里,脚下的棉飘鞋响不没完没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街巷里堆满了雪、老梨树挂满了树挂等写出了白洋淀圣洁的自然环境,也为人物的出场提供了背景。
B.铃铛奶奶关于“半寸板”的念叨,说明了淀上捕鱼的凶险,也增加了王永泰砸冰懵子时的A紧张气氛。不果,"所非的山大
C.王永泰去捕鱼时脚步扑扑跌跌,回来时棉勒响个没完没了,不同的步伐暗示了不同的内心世界。
D.王永泰砸鱼时,审视、爬起、高举等动作一气呵成,体现了他捕鱼经验的丰富和捕鱼技术的高超。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雪”是本文的一个重要意象,作者通过雪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体现捕鱼环境的艰难,十凸显了人物的精神品质。
B.曾经父亲喊淀的热闹场景与王永泰独自砸冰懵子的孤寂场景形成鲜明对比,这也是王永学泰感到空落、伤感的原因。
C.王永泰身披羊皮袄、手握冰枪、腰挂酒葫芦的描写,与中国传统小说塑造的游侠人物相生似,使小说带有一定的传奇色彩。
D.本文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如“夜空的云层里有月儿出来了",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了环境的空旷与清静。
8.作为反映风云际会、时代变迁的作品,《白洋淀上》既包含古老的元素,又展现新生的动向。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9.关仁山在接受采访时说:“作品要传达出时代的精神,写出筋骨和温度。”本文体现了怎样的“筋骨"和“温度”?请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2023高二上·仁寿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仲尼相鲁,景公患之,谓晏子曰:“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今孔子相鲁若何?"晏子对曰:“君其勿忧。彼鲁君,弱主也;孔子,圣相也。君不如阴重孔子,设以相齐,孔子强谏而不听,必骄鲁而有齐,君勿纳也。夫绝于鲁,无主于齐,孔子困矣。”居期年,孔子去鲁之齐,景公不纳,故困于陈、蔡之间。
(节选自《晏子春秋·外篇》)
材料二:
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与邱昭伯以斗鸡故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于齐,齐处昭公乾侯①。其后顷之,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景公说,将欲以尼豁田封孔子。晏婴进曰:“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间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后景公敬见孔子,不问其礼。异日,景公止孔子曰:“奉子以季氏,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注】①乾侯:中国古代地名。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身A举五羖B起累绁C之D中E与语三日F授G之以政。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骄,认为……骄横,和《大学之道》“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中“齐”字的活用类型不同。
B.秦穆公,即《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秦伯",赢姓,“穆”是谥号,“公"是爵位。
C.太师,古代乐官之长,并非“三师”或“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中的“太师”。
D.“反乎鲁"的“乎”和《兼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中的“乎”含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国君主不够贤明,兼之齐国暗中的招揽,使本想在鲁国施展才能的孔子,在鲁国发生动乱后前往齐国。
B.孔子分析秦国称霸的原因,向齐景公宣扬秦穆公志大、行中正,赞扬他任用贤人,获得了齐景公的欢心。
C.孔子认为要维护社会秩序正常运行,就需建立完整的等级伦理关系和礼乐制度,他曾为学《韶》乐,三个月内,在吃饭时连肉的味道都觉不出来。
D.齐景公两次问政于孔子,都大有收获,准备封赏孔子,但晏子嫉妒孔子的才能,就说孔子的礼制太繁琐,不适合用来改变齐国风俗。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居期年,孔子去鲁之齐,景公不纳,故困于陈、蔡之间。
②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于齐,齐处昭公乾侯。
14.孔子没有得到齐国的重用,对于原因的分析,《晏子春秋》和《史记》有何不同?
(2023高二上·仁寿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无衣
《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日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日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塞上曲(其一)
[唐]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侯儿,矜夸紫骝好。
【注释】紫骝:紫红色的骏马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衣》采用了问答和复沓的艺术形式,唱响了雄浑的远古战歌。
B.第二首颈联写幽并客共赴沙场建功立业,笔端饱含诗人感佩之情。
C.第二首从景物描写的角度切人,运用多种意象刻画了战场的荒凉。
D.同样是反映战争,两首诗分别呈现出矫健爽朗和肃杀苍凉的风格。
16.请结合两首诗歌内容,简要分析作者对待战争的不同态度。
17.(2023高二上·仁寿月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要承担起实现强国梦的重大责任。曾子在《〈论语〉十二章》中也说过类似的语句:“___,"。
(2)《春江花月夜》中的“___,___”两句,把江、月、花三个意象联系在一起,描写出一种梦幻般的景象。
(3)李贺《李凭箜篌引》“___,___"两句描写了音乐可以震破五色石,引来一场秋雨。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23高二上·辽宁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说起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人们不由得想起一张广为流传的照片。照片中,焦裕禄肩披外套、双手叉腰、纵目远望,背后斜伸出一枝泡桐。这棵泡桐,是1963年他亲手栽下的,被兰考人民亲切地称为“焦桐”。这张照片,也是焦裕禄在困难期间与兰考人民①的一个缩影。
在兰考工作期间,焦裕禄②,走在人民前面,带领兰考人民与风沙、盐碱、内涝“三害"抗争、广植泡桐,在兰考贫瘠的土地上播撒下了“千顷澄碧”的希望。哪怕身患癌症,他也笑笑说:“病是个③的东西,你压住他,他就不欺侮你了。"
如今的“焦桐”挺拔伟岸,亭亭如盖。兰考人民沿着当年焦书记开辟的道路,种下一株株泡桐。如今,已广栽在兰考大地上,被制作成精美的一件件器具,成为兰考人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产业。他用生命凝聚的精神,鼓舞我们艰苦奋斗、执政为民,激励我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成为了亿万人们心中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023高二上·仁寿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柏格森《笑论》说,一切可笑都起于灵活的事物变成呆板,生动的举止化作机械式。所以,复出单调的言动,无不惹笑,像口吃,像口头习惯语,像小孩子的有意模仿大人。老头子常比少年人可笑,就因为老头子不如少年人灵变活动,只是一串僵化的习惯。幽默不能提倡,也是为此。一经提倡,自然流露的弄成模仿的,变化不拘的弄成刻板的。这种幽默本身就是幽默的资料,这种笑本身就可笑。一个真有幽默的人别有会心,欣然独笑,冷然微笑,替沉闷的人生透一口气。也许要在几百年后、几万里外,才有另一个人和他隔着时间空间的河岸,莫逆于心,相视而笑。假如一大批人,嘻开了嘴,放宽了嗓子,约齐了时刻,成群结党大笑,那只能算下等游艺场里的滑稽大会串。国货提倡尚且增添了冒牌,何况幽默是不能大批出产的东西。所以,幽默提倡以后,并不产生幽默家,只添了无数弄笔墨的小花脸。挂了幽默的招牌,小花脸当然身价大增,脱离戏场而混进文场;反过来说,为小花脸冒牌以后,幽默品格降低,一大半文艺只能算是“游艺"。
21.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与“像口吃、口头习惯语、小孩子的有意模仿大人等复出单调的言动,无不惹笑”语义基本相同,你认为原句和改句相比,哪句表达效果更好?请说明理由。
22.文中画横线语句是一个论证,请分析其推理结构,完成以下填空。
论据1:提倡国货增添了冒牌+论据2:幽默不是能大批出产的东西
隐含前提1:提倡就容易大批出产十隐含前提2: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2023高二上·仁寿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废掉一个年轻人,两个办法就够了。给他一部手机,给他一个沙发。回家葛优躺,看视频。大脑废了,四肢也废了。"有的人则不以为然。
对此,某班将以“电子产品和网络能否毁掉一个年轻人”为辩题,举办一次班级辩论会,请你以“正方(能)"或“反方(否)”的“一辩"的身份拟写一篇辩论稿,注意辩论稿的格式,选好角度,观点明确,条理清晰,说理充分,论辩有力,准备在辩论赛中进行主辩陈述。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B
3.C
4.①材料一先指出了儒、道思想的互补性、相通性,再以较多篇幅抓住“有为”“无为"这一组对立概念作分析。②材料二是从孔子思想的演变发展、士大夫知识分子进取与退隐以及荀子庄子关于美和艺术的不同看法三个层面分析这种儒道思想的“互补性”。
5.“兼济天下"体现儒家的有为思想,“独善其身”体现道家的无为思想,它们常常表现在同一个文化名人身上,体现了士大夫知识分子文化人格的复杂性;以苏轼为例,他一生经历了大起大落,但始终未泯灭“兼济天下"的有为思想,他外放到徐州、杭州、儋州等地为官期间都留下了他斐然的政绩;另一方面他又透过无限的时空来关照自然,思考人生,如在《赤壁赋》等作品中表现出一种“不争”“莫取"的“无为”姿态,体现出“独善其身"的人格坚守。
示例二:陶渊明早期有“兼济天下”的壮志雄心,曾多次出仕为官。经历了东晋政治的酷虐和官场的黑暗后,最终选择了辞官归隐,独善其身,表现出他顺应自然、乐天知命的逍遥无为思想。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论证的分析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通读文章,注意细节。学生必须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搜寻到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然后仔细比较选项的说法是否与原文一致。
(2)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应首先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段的中心句,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对比分析,找出正确答案。
(3)此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4)此题考查分析文章思路的能力。首先要求写出文章的行文思路,即概括地说明本段先写了什么、其次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或者说本段从哪些方面(正面与反面、客观与主观、古今中外、理论与事例、举例与引用等)分别写了什么,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论证或说明或补叙什么。
(5)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前提是审清题目要求,筛选出的信息要与题目有关。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强调的就是乐观进取"错误,曲解文意。依据材料一第二段“道家的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不完全是消极的了”“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为,而是主张为而不恃,是要以退为进、以曲求全、以柔胜刚"可知,原文说的是“主张为而不恃,是要以退为进、以曲求全、以柔胜刚”,而不是“乐观进取"。故答案为: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在我国古代的各个历史时期,道家的无为主张……更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错误。根据原文“汉初的主要政治经济政策是与民休养生息,强调尽可能少地去扰民,充分调动和发挥百姓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利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汉初黄老之学同时表彰臣道无为,正是出于这样的背景"可知,道家的无为主张达到这样的效能,只是针对汉初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C.“……因为它们都是由孔子的世界观发展演化而来”错误,强加因果。结合材料二分析,“孔子世界观中的怀疑论因素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则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它们都是由孔子的世界观发展演化而来”曲解文意表述绝对,强加因果关系。D.“这种差异对艺术和审美造成一定的损害和破坏"错误,这种说法,不合逻辑。由原文“如果前者由于以其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经常造成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那么,后者则恰恰给予这种框架和束缚以强有力的冲击、解脱和否定”可知,原文说的是“如果前者由于以其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经常造成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而不是“这种差异”。故答案为: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唯有天最高最大,只有尧能效法于上天。强调“天大"“效法”,能体现“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B.“天行健”是说宇宙不停运转,人也应“自强不息",是强调人类获得启示,顺应自然界的法则去行动,能体现“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C.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阐述阐述的是单纯的儒家有为的思想,没有揭示和无为的关系;D.意思为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这个规律不会因为尧的圣明或者夏朝桀的暴虐而改变,主要讲遵守自身规律,且规律不会改变。能体现“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故答案为:C。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一开头第一段首先提出观点,指出道家和儒家的思想核心,然后点明“这两种类型思想的不同和对立是显而易见的,而两者在历史上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中国民族的主要精神”。第二段讲人们片面认识道家的无为,然后点明在道家内部存在着消极无为和积极无为两种不同的学说。分别以道家的庄子学派和老子学派为代表。第三段讲韩非的观点,即“强调的只是君道的无为,而臣道是应当有为的",明确观点“君道的无为可以更好地发挥臣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四段讲汉初黄老之学所强调的无为而治,又进一步表彰臣道的无为。第五段得出结论“道家的无为思想并不是与有为截然不相容的,而从其积极精神方面讲,道家的无为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于无不为"。这五段主要讲道家的无为不是与儒家的有为截然不相容的,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于无不为。第六段讲“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第七段讲“防止人类有为活动的随意干预,积极尊重自然法则的无为思想,是儒、道两家一致认同的"。论述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儒、道两家也有一致认同的思想观点。材料二“孔子世界观中的怀疑论因素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不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而且悲歌慷慨与愤世嫉俗,‘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阙’,也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以及其艺术意念。"“如果说荀子强调的是‘性无伪则不能自美’;那么庄子强调的却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前者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所以说,老庄道家是孔学儒家的对立的补充者”,从孔子思想的演变发展、士大夫知识分子进取与退隐以及荀子庄子关于美和艺术的不同看法三个层面分析这种儒道思想的“互补性"。
故答案为:①材料一先指出了儒、道思想的互补性、相通性,再以较多篇幅抓住“有为”“无为"这一组对立概念作分析。②材料二是从孔子思想的演变发展、士大夫知识分子进取与退隐以及荀子庄子关于美和艺术的不同看法三个层面分析这种儒道思想的“互补性”。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运用文本信息的能力。“兼济天下",同时救济各个方面。使天下民众、万物都受到恩惠和帮助。是儒家的有为。“独善其身”,意思是原指独自修养身心,保持个人的节操。后指只顾自己,不管他人的个人主义处事哲学。是道家的无为。“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结合“道家的无为思想并不是与有为截然不相容的,而从其积极精神方面讲,道家的无为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于无不为”“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分析,“儒家的有为”和“道家的无为"看似矛盾,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从古至今,就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说法,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显达之时就要造福天下百姓。可以统一在同一个人身上,表现为不同时期,不同境遇,追求的侧重点不同,体现了士大夫知识分子文化人格的复杂性;如苏轼,苏轼在政治上奋发有为、希望实现他经世济民的政治思想时,曾经批判过释、道思想,但始终未泯灭“兼济天下"的有为思想。在徐州,黄河决口,抗洪排险,昼夜披蓑衣,穿草鞋,站在第一线;在杭州,闹饥荒瘟疫,自筹钱财办药坊,熬粥煎药,救济过往行人;在杭州,整理河道,疏浚塘六井,修筑长堤;在惠州,想方设法,筹钱筑桥补路,引水入城;还重视教育,大办书院,教化风;在詹州,亲自挖井,解决当地百姓饮水;传授药方,解决百姓缺医问题。在他处于逆境时,即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难以实现而个人又遭受到排斥打击时,则又更多地接受清静无为、超然物外的思想,在释、道思想中找到精神的寄托。表现为独善其身的“无为”。《赤壁赋》中苏轼身处逆境依然那么豁达、开朗、乐观、自信,表现了他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这种生活态度往往包含着无可奈何的自我安慰,从流连光景中寻求精神寄托。所以他在“而又何羡乎"一句之后,掉转笔锋写道:“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认为人对自然万物,非但不必因“吾生之须臾"而羡慕其“无穷”,反倒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受,从中得到乐趣,体现出“独善其身"的人格坚守。
故答案为:“兼济天下”体现儒家的有为思想,“独善其身"体现道家的无为思想,它们常常表现在同一个文化名人身上,体现了士大夫知识分子文化人格的复杂性;以苏轼为例,他一生经历了大起大落,但始终未泯灭“兼济天下”的有为思想,他外放到徐州、杭州、儋州等地为官期间都留下了他斐然的政绩;另一方面他又透过无限的时空来关照自然,思考人生,如在《赤壁赋》等作品中表现出一种“不争"“莫取”的“无为"姿态,体现出“独善其身”的人格坚守。示例二:陶渊明早期有“兼济天下"的壮志雄心,曾多次出仕为官。经历了东晋政治的酷虐和官场的黑暗后,最终选择了辞官归隐,独善其身,表现出他顺应自然、乐天知命的逍遥无为思想。
【答案】6.C
7.B
8.①文中记述的主要事件、风俗是传统的、古老的,如砸冰懵子、保定老调、钟馗剪纸、喊淀、捕鱼工具、王永泰穿的棉靰鞡等,都是作品中古老的元素。而王永泰成立捕鱼公司、王决心护卫规划设计专家在白洋淀勘测等,都体现新时代白洋淀发展的动向。②传统与新时代发展交织,使作品内容更加厚重,为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表达提供了更宽广的空间。
9.①筋骨:文章塑造了坚毅的人物形象,体现了勇于斗争、坚忍的人物精神。王永泰的目光是“锥子似的”,在捕鱼时像是“一座雪雕",在寒冷的冰雪中忍受严寒捕捉大鱼。②温度:文中体现的人际关系是和谐的,如喊淀时,给赶来的人都分一点鱼;王永泰在去砸冰懵子的过程中对父亲的回忆,也体现了文章有温度的一面。
【知识点】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赏析文本的内涵;中国现当代小说;赏析、品味句子所蕴含的人物情感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2)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从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人物情感、小说主旨等角度来探究。
(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理解题干,“作品要传达出时代的精神,写出筋骨和温度”,结合文本分析题干的关键词。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C.“不同的步伐暗示了不同的内心世界"错误,文中“他扛着冰枪,扑扑跌跌地走进雪野里”,是通过写他在雪地里行走的姿态表明雪的厚,没有暗示他此时的内心世界。故答案为:C。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B.“这也是王永泰感到空落、伤感的原因"错误。根据文中“自己砸冰懵子,那是只有他独享的快乐”可知,王永泰并没有因为孤寂而伤感。“他趴在那里捞出大鲤鱼,忽然有一种温情脉脉的伤感",此处的“伤感”是王永泰捕捉住大鲤鱼后内心的感觉,不是因为独自砸冰懵子的孤寂。故答案为:B。
8.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文中有砸冰懵子的场景“他砸冰懵子,大黑、二黑都跟着,两只鱼鹰静静立在雪坨上东张西望。不多时,冰层底下挤出声如裂帛的脆响,犹如砸碎了玻璃",有保定老调“他哼了几声保定老调”,有钟馗剪纸“白洋淀发大水的时候,铃铛的先人在门板上糊上钟馗剪纸",有喊淀“喊淀就是到了码头冲着村口喊一嗓子”,有捕鱼工具“高举着冰枪,狠狠地砸下去",有棉靰鞡“脚下的棉靰鞡踩进深雪里”,文中记述的主要事件是传统古老的,风俗也是传统古老的。但是,“王决心在千年秀林栽树,还要护卫规划设计专家在白洋淀勘测"“改革开放初期,王永泰成立了捕鱼公司”,这些都体现新时代白洋淀发展的动向。传统习俗和文化与新时代发展相交织,使作品内容更加厚重,体现出白洋淀渔猎文化历史悠久。小说描写白洋淀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传奇的人文生活风貌,浸染着作者及其笔下人物的深厚情感,这种写法为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表达提供了更宽广的空间。
故答案为:①文中记述的主要事件、风俗是传统的、古老的,如砸冰懵子、保定老调、钟馗剪纸、喊淀、捕鱼工具、王永泰穿的棉靰鞡等,都是作品中古老的元素。而王永泰成立捕鱼公司、王决心护卫规划设计专家在白洋淀勘测等,都体现新时代白洋淀发展的动向。②传统与新时代发展交织,使作品内容更加厚重,为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表达提供了更宽广的空间。
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筋骨:“王永泰斜卧在一艘冻僵的船板上,嘴巴喷出一团哈气,拽起拴在腰上的酒葫芦,比画两下,锥子似的目光依旧盯着沉静的大淀",王永泰的目光是“锥子似的”;“王永泰一动不动,宛如悄然拱出的一座雪雕",在捕鱼时像是“一座雪雕”;“王永泰揉揉眼睛,活动一下冻僵的手脚,哈腰轻跑过去,高举着冰枪,狠狠地砸下去,连连砸着"“他双腿发软,围着冰层里的大鱼兜圈,脚下的棉靰鞡踩进深雪里,脆脆地响”,王永泰在寒冷的冰雪中忍受严寒捕捉大鱼。通过这些场景我们不难想象文章塑造了王永泰这一坚毅的人物形象,体现了他勇于斗争、坚忍的人物精神。温度:“喊淀就是到了码头冲着村口喊一嗓子,有缘赶上的就分一点儿鱼"“王永泰永远记着父亲大抬杆的模样,父亲和水上飞教他砸冰懵子,真怀念大抬杆肩扛大鱼‘喊淀’时的赏灯之夜”,文章写人们喊淀时,会给赶来的人都分一点鱼,以及王永泰在去砸冰懵子的过程中对父亲的回忆,都体现了文章有温度的一面,体现了人际关系的和谐。故答案为:①筋骨:文章塑造了坚毅的人物形象,体现了勇于斗争、坚忍的人物精神。王永泰的目光是“锥子似的",在捕鱼时像是“一座雪雕”,在寒冷的冰雪中忍受严寒捕捉大鱼。②温度:文中体现的人际关系是和谐的,如喊淀时,给赶来的人都分一点鱼;王永泰在去砸冰懵子的过程中对父亲的回忆,也体现了文章有温度的一面。
【答案】10.BEF
11.B
12.D
13.①过了一年,孔子离开鲁国到齐国,齐景公不接纳他,因此孔子被困于陈、蔡两国之间。
②三家一起攻打鲁昭公,鲁昭公军队失败,昭公逃到了齐国,齐国把昭公安置在乾侯。
14.①《晏子春秋》认为齐国君臣暗中设计,拉拢又不接纳孔子,孔子中计。②《史记》认为齐景公听取晏子进言,认为孔子的学说不适合齐国,因此不重用他。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孔子到鲁国做宰相,齐景公忧虑这件事,对晏子说:“边邻国家有圣人,这是敌对国家的忧患。现在孔子在鲁国做宰相怎么办"晏子回答说:“君主不要忧虑。那鲁国的国君,是个昏庸软弱的君主;孔子,是德行才能出众的宰相。国君不如暗地里表示重视孔子,假说许他到齐国做宰相,孔子努力劝谏而鲁君不听从,孔子一定会认为鲁君骄横而来到齐国,国君你不要接纳他。这样,他和鲁国断绝关系,又不能在齐国得到任用,孔子就窘迫了。”过了一年,孔子离开鲁国到齐国,齐景公不接纳他,因此孔子被困于陈、蔡两国之间。
材料二:
鲁昭公二十年,孔子大约三十岁了。齐景公与晏婴来到鲁国,景公问孔子说:“从前秦穆公国家既小地域又偏僻,他能够称霸是什么原因呢"孔子回答说:“秦国,国家虽然很小,他们的志向却很远大;地域虽然偏僻,但政令却非常适当正确。秦穆公亲自举拔用五张黑羊皮赎来的百里奚,把他从监狱中救出来,和他谈论三天,把掌政大权交给了他。从这些事实看来,就是统治整个天下也是可以的,他称霸诸侯还算成就小了呢!”景公听了很高兴。
孔子三十五岁时,季平子和廊昭伯因为斗鸡的缘故得罪了鲁昭公,昭公带领军队攻打季平子。季平子就联合了孟氏、叔孙氏,三家一起攻打鲁昭公,鲁昭公军队失败,昭公逃到了齐国,齐国把昭公安置在乾侯。那以后不久,鲁国动乱。孔子来到齐国,做了高昭子的家臣,想通过昭子见到景公。孔子和齐国的乐官之长讨论音乐,听到了舜时的《韶》乐,学习它,三个月内在吃饭时连肉味都觉不出来,齐人称道这件事。
齐景公向孔子请教为政之道,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臣子要像臣子,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景公听了说:“太好了!如果国君不像国君,臣子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即使有粮食,我们怎么能够得到并且吃到它呢!”后来他又再次向孔子请教政事,孔子说:“为政最要紧的在于节省财力。"景公听了很高兴,打算把尼豁的田地封赏给孔子。晏婴进言说:“儒者这种人,能言善辩,不可用法来约束他;态度高傲,不可以任为臣下;重视丧礼,竭尽哀情,倾家荡产实行厚葬,不能让这种做法成为礼俗;他到处游说请求任职,不能用来掌理国事。自上古大贤生后,就制定了礼乐,周朝王室衰微,礼乐的缺失也有一段时间了。现在孔子极力推崇仪容服饰,使进退礼节繁琐,实行繁文缛节,就是连续几代也学不完,一年也弄不清楚一套礼仪。君上想用此来改革齐国的礼俗,这不是用来引导百姓的好办法。”此后,景公恭敬地接见孔子,不再问起礼仪的事情了。他日,景公对孔子说:“要用鲁国给季氏那样高的待遇对待您,我做不到。"所以就以季氏和孟氏之间的待遇对待孔子。齐国的大夫想害孔子,孔子得到了消息。景公也说:“我老啦,不能重用你了。”于是孔子就离开齐国,返回鲁国。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秦穆公亲自举拔用五张黑羊皮赎来的百里奚,把他从监狱中救出来,和他谈论三天,把掌政大权交给了他。“身举五羖"句意完整,“身”作主语,“举"作谓语,“五羖”作宾语,应在其后断开,即在B处断开;“起累绁之中"为“起(于)累绁之中”的省略句式,“(于)累绁之中"作“起”的状语,应在“中"后断开,即在E处断开;“与语三日”为“与(之)语三日"的省略句式,“与(之)”作状语,“语"作谓语,“三日”作补语,应在“日"后断开,即在F处断开;“授之以政”为“以政授之"的倒装句式,“以政”作状语,“授"作谓语,“之”作宾语,中间不断句。故答案为:BEF。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理解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骄",意动用法,认为……骄横;/“齐”,使动用法,使……齐。句意:一定会认为鲁君骄横而来到齐国。/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使自己的家庭整齐有序。B.“爵位"错误。“公”是一种敬称,不是爵位,秦穆公的爵位是“伯"。C.正确。D.正确。“乎”,介词,相当于“于",到;/句尾语气词,吗。句意:返回到鲁国。/如果天下的人都能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能有不孝之人吗?故答案为: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嫉妒孔子的才能”错误,由原文晏子的话“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可知,晏子不是嫉妒孔子的才能,而是是不认可孔子的学说。故答案为: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①“期年”,一年;“之",到;“纳”,接纳;“故困于陈、蔡之间",被动句。②“师”,军队;“奔",逃跑;“处”,安置。
故答案为:①过了一年,孔子离开鲁国到齐国,齐景公不接纳他,因此孔子被困于陈、蔡两国之间。
②三家一起攻打鲁昭公,鲁昭公军队失败,昭公逃到了齐国,齐国把昭公安置在乾侯。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晏子春秋》中晏子说“彼鲁君,弱主也;孔子,圣相也。君不如阴重孔子,设以相齐,孔子强谏而不听,必骄鲁而有齐,君勿纳也",晏子出主意说鲁国的国君昏庸软弱,孔子才能出众,建议国君暗地里表示重视孔子,孔子来到齐国后不接纳他。据此可知,《晏子春秋》认为齐国君臣暗中设计,拉拢又不接纳孔子,最终孔子中了奸计。《史记》中晏子说“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他认为孔子重视丧礼,竭尽哀情,倾家荡产实行厚葬,不能让这种做法成为礼俗;现在孔子极力推崇仪容服饰,使进退礼节繁琐,实行繁文缛节,就是连续几代也学不完,一年也弄不清楚一套礼仪。君上想用此来改革齐国的礼俗,这不是用来引导百姓的好办法。据此可知,《史记》认为齐景公听取晏子进言,认为孔子的学说不适合齐国,因此不重用他。故答案为:①《晏子春秋》认为齐国君臣暗中设计,拉拢又不接纳孔子,孔子中计。②《史记》认为齐景公听取晏子进言,认为孔子的学说不适合齐国,因此不重用他。
【答案】15.B
16.①第一首,周王兴兵打仗,战士们结成了深厚的友谊,同仇敌忾,慷慨赴敌,表达了作者对这场战争的拥护。
②第二首,许多人远赴荒凉的边塞,渴望建功立业,却落得“皆共尘沙老"的无奈结局,“莫学”“矜夸"等词表现出对那些自恃勇武的所谓游侠的讽刺,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B.“笔端饱含诗人感佩之情”理解错误。写幽并客的时候,字里行间里隐约可见对于献身沙场壮士的惋惜之情。写戍边征人,有汉乐府直抒胸臆的哀怨之情。宏图大志最后只是一场空,发出了“皆共尘沙老"的感慨。故答案为:B。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第一首:这首诗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确实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他们就一呼百诺,紧跟出发,团结友爱,协同作战,表现出崇高无私的品质和英雄气概。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这场战争的拥护。第二首:本诗由征戍边塞不回而告诫少年不要矜夸武力,表达了反战之意。前四句写边塞秋景,作者刻意描写肃杀悲凉的秋景是为下文反对战争做背景和情感上的铺垫。后四句写久戍边塞的将士,寄寓了深切的同情,“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自古以来,试图通过沙场拼杀来封侯拜将的男儿数不胜数,诗人们也热衷于抒发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然而,绝大数人的宏图大志最后只是一场空,所以发出了“皆共尘沙老”的感慨。诗人对“幽并客"并无贬意,反而隐约可见对献身沙场的壮士的惋惜之情。最后劝勉少年莫学游侠儿自恃武力,炫耀紫骝马善于驰骋,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战争的厌恶。
故答案为:①第一首,周王兴兵打仗,战士们结成了深厚的友谊,同仇敌忾,慷慨赴敌,表达了作者对这场战争的拥护。②第二首,许多人远赴荒凉的边塞,渴望建功立业,却落得“皆共尘沙老”的无奈结局,“莫学"“矜夸”等词表现出对那些自恃勇武的所谓游侠的讽刺,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
17.【答案】(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3)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易错的字词有:弘毅、宛转、甸、炼、逗。故答案为:(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2)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3)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对于上下句的识记性默写,难度不大,难在理解性默写。需要理解背诵篇目的内容,针对问题选对句子并默写正确。
【答案】18.①同舟共济/同甘共苦②身先士卒③欺软怕硬
19.已广栽在兰考大地上的泡桐树,被制作成一件件精美的器具,这成为兰考人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产业。
20.①比喻。把“焦裕禄的精神"比喻成“丰碑”,表现了焦裕禄的高尚的品德受人敬仰,崇高精神永垂不朽。②对偶。“鼓舞"对“激励”,“艰苦奋斗、执政为民"对“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形式整齐、有节奏感,体现出焦裕禄伟大的功绩及对人们的引领作用。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成语的使用;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病句题一般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语段,是查找病句的前提;二找,认真分析,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改,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删、补、换、移,修改病句;四查,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顺、句意准确。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的能力。较为常见的有比喻、夸张、拟人、排比、借代等。解答本题,需仔细阅读文本,找到运用的修辞手法,再分析其表达效果。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此处语境是指焦裕禄困难时期与兰考人民艰苦奋斗、共渡难关的生活经历,可用“同舟共济"或“同甘共苦”。同舟共济:本义是坐一条船,共同渡河;后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渡过困难。也形容利害相同。同甘共苦:共同享受欢乐幸福,共同承担祸患苦难。第二空,根据“走在人民前面"可知,焦裕禄总是冲在最前线,可用“身先士卒”。身先士卒:指作战时将领冲在士兵前面。现代也指领导带头,走在群众前面。第三空,根据后面的“你压住他,他就不敢欺侮你了"可知,本空应填“欺软怕硬”。欺软怕硬:欺负软弱的人;畏惧凶狠的人。故答案为:①同舟共济/同甘共苦②身先士卒③欺软怕硬。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语病有:①成分残缺,句子缺主语,在“大地上"后加“的泡桐树”;②语序不当,“一件件"是数量词,应放在形容词性定语“精美的”之前;③偷换主语,前文主语为“泡桐树",不能“成为产业”,而是泡桐树被制作成一件件精美的器具这件事“成为产业",因此要加一个“这”指代前文的内容。故答案为:已广栽在兰考大地上的泡桐树,被制作成一件件精美的器具,这成为兰考人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产业。
2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他用生命凝聚的精神……成为了亿万人们心中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是“焦裕禄的精神”,喻体是“丰碑",“丰碑”比喻伟大的功业,表现了焦裕禄高尚的品德受人敬仰,崇高的精神永垂不朽。“鼓舞我们艰苦奋斗、执政为民"与“激励我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字数相同,结构对称,运用对偶手法,形成整齐句式。形式上,增强了节奏感和韵律感;内容上,表现了焦裕禄伟大的功绩及其对人们的引领作用。故答案为:①比喻。把“焦裕禄的精神"比喻成“丰碑”,表现了焦裕禄的高尚的品德受人敬仰,崇高精神永垂不朽。②对偶。“鼓舞"对“激励”,“艰苦奋斗、执政为民"对“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形式整齐、有节奏感,体现出焦裕禄伟大的功绩及对人们的引领作用。
【答案】21.原句好。①原句以短句为主,句式简短,灵活多变。改句是一个长单句,不能更好地突出语义。②原句“像口吃,像口头习惯语,像小孩子的有意模仿大人"是排比句,句式整齐,形成强烈语势,强调了复出单调的言动的可笑性。
22.大批出产容易增添冒牌,提倡幽默只会增添冒牌
【知识点】逻辑推理;语句表达效果的对比、鉴赏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语言运用的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阅读这两个句子,找到两者的不同点,从句子间关系、句式的使用、以及表达效果等方面分析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的原因。
(2)本题考查考生逻辑分析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认真阅读语段内容,把握材料中的主要信息,再从主要信息中根据要点内容进行推理。
2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句式上,原句以短句为主,“复出单调的言动”“无不惹笑"“像口吃”“像口头习惯语"“像小孩子的有意模仿大人”句式简短,灵活多变;改句是一个长单句,“像口吃、口头习惯语、小孩子的有意模仿大人"作了“复出单调的言动”的定语,不能更好地突出语义。内容上,原句把“像口吃,像口头习惯语,像小孩子的有意模仿大人"独立成句,有突出强调的作用;同时此处运用整句句式,将三个“像……”排列起来,形成排比句,句式整齐,形成强烈语势,强调了复出单调的言动的可笑性。改句则没有强调作用。故答案为:原句好。①原句以短句为主,句式简短,灵活多变。改句是一个长单句,不能更好地突出语义。②原句“像口吃,像口头习惯语,像小孩子的有意模仿大人"是排比句,句式整齐,形成强烈语势,强调了复出单调的言动的可笑性。
2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推理论证的能力。“国货提倡尚且增添了冒牌,何况幽默是不能大批出产的东西”是一种类比论证;推理过程主要涉及“国货"“幽默”“冒牌"等概念。论点根据“所以幽默提倡以后,并不产生幽默家,只增添了无数弄笔墨的小花脸”可知,是“提倡幽默只会增添冒牌"。论据1是“提倡国货增添了冒牌”,论据2是“幽默是不能大批出产的东西"。两者之间需要关联的地方是“提倡”“冒牌"“大批出产”,而这三者之间的关联是,提倡就容易大批生产;大批生产容易增添冒牌。
故答案为:大批出产容易增添冒牌,提倡幽默只会增添冒牌
23.【答案】例文:
电子产品和网络能毁掉一个年轻人
各位辩友,各位同学:
大家好!
我方的观点是:电子产品和网络能毁掉一个年轻人。
首先,我们这样说有充足的事实依据。有媒体曾总结过“网游致瘾十大血案",案例中的青少年,最小的才13岁,最大的也只有36岁,他们因为沉迷于电子游戏,或猝死,或自杀,或与家人发生矛盾引发血案,让生命定格于冷冰的屏幕前。他们不仅毁了自己,也毁了一个个家庭。在我们身边也许没有这样极端的例子,但一些青少年学生因为沉迷于刷手机,沉迷于玩电脑游戏,耽误了学业,影响了健康,和父母老师产生矛盾,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其次,我们这样说有充足的科学依据。一项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国循证医学中心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专家联合进行的研究表明,网络成瘾是导致青少年自杀倾向的一个强有力的影响因素,与自杀行为发生几率的增加显著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网络成瘾导致青少年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企图的风险增加,其自杀企图风险是对照组的3.28倍。有研究显示,过度使用电子产品不利于孩子大脑的发育,可以给大脑带来不可逆的伤害。长期使用电子屏幕容易引起孩子大脑中前额叶皮质和顶叶皮质的萎缩,而这两个区域与孩子的学习和记忆有关。美国一项针对人类智商的研究则发现,“数字原住民”(出生并成长于网络流行时代的一代),是第一个智商比父母一代更低的世代,也从一个侧面证实了电子产品的危害。
电子产品和网络的过度使用不仅能影响人的心理和生理,还会影响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现在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有些网络游戏甚至还歪曲历史、抹黑英雄,误导青少年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更有甚者,有些青少年将虚幻的网络世界带入现实生活,导致他们误入歧途。
当然,我们说电子产品和网络能毁掉一个年轻人,并不等于电子产品和网络一定会毁掉一个年轻人,不等于一使用电子产品和网络就马上毁掉一个年轻人。正如吸烟能导致肺部疾病,但不一定吸烟就一定生病或马上生病一样。但正是其危害存在个体差异以及延迟性,才更容易让人掉以轻心,误以为没有危害。直到酿成大错,才悔之晚矣。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电子产品和网络能毁掉一个年轻人。
我的陈述完毕。
谢谢大家!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
【题干分析】题目要求写一篇辩论稿,首先弄清楚辩题,以及正方反方的论点,再选择一方进行阐述。辩题——“电子产品和网络能否毁掉一个年轻人",正方认为能,反方认为不能。
在网络发达的今天,年轻人确实比较容易沉溺于玩游戏、刷视频等,有人说,拿起手机,瞬间几个小时就没了,时间就此浪费,而工作、学习尚无进展,很多人意识到这种问题,也在尽量避免,但总是因为拿起手机习惯性的关注社交软件、短视频平台而“破功”,所以有人把电子产品称为“精神鸦片",一切让人沉迷的事物,都可能像毒品一样毁掉人。
反方的观点则是不赞成该观点,即电子产品并不会毁掉年轻人,持该观点的人可以客观地看待电子产品,它只是一种工具,跟任何一种工具一样,它本身并不存在好与坏的分别,关键在于使用工具的人;因此,当年轻人正确使用电子产品,如利用电子产品学习、工作,让生活更便捷,让自己能更快速高效地投入学习工作中,它当然不会毁掉青年;相反,如果年轻人错误地使用了电子产品,如只知道拿来娱乐、购物,与其说是电子产品毁了他们,不如说是他们自己毁了自己,因为,这样利用新工具的人,即使没有电子产品,也会因沉迷于其他老式娱乐而被“毁”。
“某班将以‘电子产品和网络能否毁掉一个年轻人’为辩题,举办一次班级辩论会"明确了具体情境以及写作的内容指向;“请你以‘正方(能)’或‘反方(否)’的‘一辩’的身份拟写一篇辩论稿”明确了写作者的身份以及文体。
行文构思时,先确定立场,“正方"或“反方”。在确定观点后,注意辩论稿的格式,标题直接点明中心,开头要有称呼,开门见山点出论点,如“我方观点认为:电子产品和网络不能毁掉一个年轻人";接着陈述理由,主体结构要层次清晰、角度深刻,可分论点引领,使用典型材料,使听众认同,如“首先,网络内容丰富,适合青年阅读的内容也不在少数”“其次,青年自身怀有梦想,有强大的自制力"“最后,身处积极的社会环境青年怎能不‘择其善者而从之’”;结尾要深刻有力,同时附上结束语“本方辩手陈述完毕,谢谢大家"。
【立意提取】
1.远离电子产品等精神鸦片。
2.正确使用电子产品,它并不会毁掉年轻人。
3.会毁掉人生的只有年轻人自己。
4.任何工具都要正确使用,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5.心中有梦,诱惑可挡。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首先要读懂材料,然后进行立意分析,列立意,确立好题目,结合材料及自身积累,选择适合自己写作的最佳角度进行写作。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
1/1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12月联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3高二上·仁寿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主张顺自然、因物性,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有为,强调制名(礼)教、规范人性。这两种类型思想的不同和对立是显而易见的,而两者在历史上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中国民族的主要精神,同样也是显而易见的。诚如班固所说:“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相反而皆相成也"。
人们经常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一种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的主张。其实,这很不全面,也不准确。应当指出,在道家内部存在着消极无为和积极无为两种不同的学说,他们对于无为思想精神的理解是很不相同的。道家的庄子学派总的说来比较偏向于消极的无为,他们追求一种“堕肢体,黜聪明”的“坐忘"(《庄子·大宗师》)和“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吾丧我”(《庄子·齐物论》)的自我陶醉的精神境界。而道家的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不完全是消极的了。老子所谓的无为,主要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六十四章)。他强调的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老子》五十章)和“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老子》二十二章),即不自作聪明、不自以为是、不自居功劳、不自我夸耀。所以,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为,而是主张为而不恃,是要以退为进、以曲求全、以柔胜刚。荀子在批评庄、老二家学说时,一则说“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一则说“老子有见于诎(曲),无见于信(伸)”《荀子·天论》),对于两者思想精神的不同之处,抓得相当准确,点得十分明白。
韩非在吸收老子无为思想时,强调的只是君道的无为,而臣道是应当有为的。韩非认为,君主的任务主要是把握原则、任用百官,如果事必躬亲,不仅忙不过来,也做不好,而更严重的是,它将极大地妨碍和打击臣下百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君道的无为可以更好地发挥臣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汉初黄老之学所强调的无为而治,又进一步表彰臣道的无为。汉初的主要政治经济政策是与民休养生息,强调尽可能少地去扰民,充分调动和发挥百姓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利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汉初黄老之学同时表彰臣道无为,正是出于这样的背景。今存《淮南子》一书中,保存了不少汉初黄老的学说,其中论及无为思想处,有许多积极的方面。如其说:“无为者,非谓其凝滞而不动也,以言其莫从己出也。"(《主术训》)总而言之,“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也。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原道训》)这里所讲的无为,都具有相当积极的含义,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
由此可见,道家的无为思想并不是与有为截然不相容的,而从其积极精神方面讲,道家的无为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于无不为。
同样,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儒家主要经典《论语》,也记载有孔子称颂天道自然无为的言论,如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同时,他也赞扬效法天道无为的尧与舜,如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2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B类)及答案解析
- 吉林师范大学《土壤地理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吉林师范大学《教学系统化设计》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双捷中学校园安全信访维稳工作预案
- 幼儿园紧急事件处理制度
- 校园文化活动期间餐饮配送方案
- 食品安全双重预防体系制度探讨
- 吉林大学《肿瘤康复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乐山公墓市场调研方案
- 智能办公家具采购实施方案
- 航空航天类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
- 不良资产项目律师法律尽调报告(模板)
- 接交车辆检查表-原版
- 剪辑师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
- 水稻栽培技术-水稻常规栽培技术
- 四风整改台账清单
- 标准报价单模板(二)
- 【期中】第1-4单元易错题专项攻略-数学四年级上册苏教版(含答案)
- 《mc入门教程》课件
- 福建省厦门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数学试卷
- 医院病房超市经营管理服务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