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泰市重点中学(弘文部)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二次质量检测试卷_第1页
新泰市重点中学(弘文部)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二次质量检测试卷_第2页
新泰市重点中学(弘文部)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二次质量检测试卷_第3页
新泰市重点中学(弘文部)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二次质量检测试卷_第4页
新泰市重点中学(弘文部)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二次质量检测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泰市重点中学(弘文部)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二次质量检测试卷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重点中学(弘文部)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二次质量检测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艺术创作与欣赏中的审悲快感,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来说明。

艺术创作和欣赏中的审悲快感是作为艺术活动而存在的。艺术活动中对苦难的描写与现实生活中的苦难不能等同。在现实生活中,如果失去亲朋,或陷入困境,或者目睹了别人的不幸,而你又是一个正常的人的话,那么,除哀痛之外,是不会有丝毫愉悦的。因为当人遭遇不幸时,全部注意力都被苦难本身所吸引,伴随着痛感的是该如何手忙脚乱地处理后事,反反复复地考虑得失,忧心重重地瞻望未来,想超脱这一切是不可能的。但是,在艺术活动中,对苦难的描写与欣赏,则是拉开距离的超越功利的观照。这样的“审悲",也就是把苦难通过艺术这支弓箭,射到某种距离以外去看,这时候,哀伤痛苦的呻吟变成了五彩斑斓的意象,使人在瞬间离开现实的重压而升腾于幻境。这样,悲哀本身就变成并非全然是痛苦了,我们的回味给它添上一种甜美。列夫·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中强调艺术家对感情要“再度体验”。一个男孩子在遇到狼的那一刻,他只能处在惊恐之中,无暇顾及其他。但是当事过之后,这个男孩回忆他遇到狼时的情景,将遇狼的经过绘声绘色地叙述出来,那么这种再度体验过的感情,就是审美观照,就是艺术。

在审悲体验中,形式化则是造成“距离化"并促成痛感转化为快感的又一原因。苦难是悲哀的,但艺术创作中所运用的艺术形式用愉悦之情与之对抗,并进而征服它。这样,在审悲观照中痛感就转化为快感。一出悲剧,譬如《红楼梦》,要是除去了它的富于表现力的文字,无懈可击的结构等一切表现形式的魅力,把这悲剧化为单纯的事实,用报道性的语言讲出来,那么《红楼梦》悲剧的全部的美也就失去了,剩下的只是一些勾心斗角、争风吃醋的人类的愚蠢行为而已,它至多只能引起我们某种好奇心,但要我们去欣赏它却是万万做不到了。乔治·桑塔纳说:“在艺术中,题材的真实使我们悲哀,但传达的媒介却使我们喜悦,一喜一悲的混合,构成哀情之别有风味。”

同时,艺术创作与欣赏又是作为一种特殊的审悲艺术活动而存在的。人生苦难的描写所引起的感情反应是独特的。作为一种特殊的审悲活动,人生苦难的描写往往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这正是审悲区别于审美、审丑等的特殊性。而怜悯和恐惧都不是单一感情,而是混合感情。在描写柔弱的对象遇到不幸时,首先,我们会觉得对象的娇嫩弱小又处在苦难中,这样处于优越地位的我们就会产生一种惋惜感。这种惋惜感基本上是一种痛感。其次,我们在惋惜的感情反应中,又觉得对象有几分秀美,这就很自然地唤起我们的同情与爱。我们对一个柔弱而又处于苦难中的对象由惋惜而转化为同情与爱的过程,也正是由痛感到快感的过程。

在描写崇高、伟大的对象遇到毁灭之时,很自然地会引起我们的恐怖,情感上仿佛经历了一场大地震,巨大的危险不能不让人惊慌,然而那令人畏惧的力量又让人体会到普通生活难以体会到的振奋,体会到鼓舞人心的活力。盗火者普罗米修斯,作为“最高尚的圣人和殉道者",他让我们懂得作为一个最充分的意义上的人是怎么一回事。于是由恐惧转成赞叹,由赞叹转成震撼,而审悲痛感也就转化为审美快感。

值得注意的是,在审悲活动中,由痛感向快感的转变不但在情感的层面上实现,而且也在理智的层面上实现,因为我们的天性对真理是深感兴趣的。因此,描写苦难的作品总是以最强的刺激启迪我们,它具有像磁铁一样的吸引力,使我们的注意力、思考力不能不转向它。例如《红楼梦》所展示的悲剧,不但给我们以情感上的满足,而且那“一把辛酸泪”中的无穷的意蕴,那“树倒猢狲散"后面所隐藏的真理,总吸引我们去探寻,去钻研,并从这探寻、钻研中获得理性的慰藉。

(摘编自童庆炳的《审美中的苦难与甘美——谈审悲快感》)

材料二:

悲剧和人生之间自有一种不可跨越的距离。你走进舞台,你便须暂时丢开世界。否则倘若坠楼的是你自己的绿珠,无辜受祸的是你自己的伊菲革涅亚,你会心寒胆裂。但是她们站在舞台时,你却袖手旁观,眉飞色舞。纵然你也偶一洒同情之泪,骨子里你却觉得开心。有些哲学家说这是人类恶根性的暴露,把“幸灾乐祸”的大罪名加在你的头上,这自然是冤枉。

看戏和做人究竟有些不同。杀曹操泄义愤,或是替罗米欧传情书,就做人说,自是一种功德;就看戏说,似未免近于傻瓜。我们的世界中有的是凶灾险恶,悲剧所描写的固然也不外乎凶灾险恶,但是悲剧的凶灾险恶是在艺术的锅炉中蒸馏过的。俄狄浦斯弑父娶母,奥瑟罗信谗杀妻,悲剧也,而读者在兴酣采烈之际亦忘其为悲。

悲剧都有些古色古香。虽然莎士比亚并不醉心古典,在这一点他却近于守旧。他的悲剧事迹也大半是代远年淹的。拉辛曾说:“如果剧情在哪一国发生,剧本就在哪一国表演,我不劝作家拿这样近代的事迹做悲剧。"莎士比亚也很明白这个道理,《奥瑟罗》的事迹比较晚,他于是把它的场合摆在意大利。

悲剧的“主角”和平凡是不相容的。普罗米修斯、哈姆雷特乃至于无恶不作的埃及皇后克莉奥佩特拉都不是你我凡人所能望其项背的,你我凡人没有他们的伟大魄力,却也没有他们那副傻劲儿。许多悲剧情境移到我们日常世界中来,都会被妥协酿成一个平凡收场,不致引起轩然大波。悲剧的产生就由于不平常人睁着大眼睛向我们平常人所易避免的灾祸里闯。

悲剧的世界和我们是隔着一层的。这种另一世界的感觉往往因神秘色彩而更加浓厚。悲剧压根儿就是一个不可解的谜语,如果能拿理性去解释它的来因去果,便失其为悲剧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人类的普遍希望,而事实往往不如人所期望,不能尤人,于是怨天,说一切都是命运。

悲剧把生活的苦恼和死的幻灭通过放大镜,射到某种距离以外去看。苦闷的呼号变成庄严灿烂的意象,霎时间使人脱开现实的重压而游魂于幻境,这就是尼采所说的“从形相得解脱"。

(摘编自朱光潜《我与文学及其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活动中对苦难的描写与欣赏,是与现实拉开了距离的超功利的审美关照。“距离化”在审悲活动中很重要。

B.在描写柔弱的对象遇到不幸时而产生的同情与爱,和描写苦难时引起的恐惧,都不是单一感情。

C.悲剧都有些古色古香。莎士比亚认可这个道理,他把《奥瑟罗》的故事背景设在意大利,意在以空间的远补救时间的近。

D.悲剧的“主角",大都有一股傻劲儿,他们如果肯像平常人一样妥协,就不致引起轩然大波,不会酿成悲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把现实世界和艺术世界等同起来,就无法区分审美和非审美的不同性质,也无法正确解释“审悲快感”这一现象。

B.悲剧为什么会让人产生快感,朱光潜不赞同用“人类恶根性"来解释,材料一中作者也不赞同相似解释。

C.善恶有报是人类的普遍希望,但在读悲剧时这种希望常常落空,正因如此,才促使人探寻作品内蕴,以获得理性慰藉。

D.杀曹操泄义愤,或是替罗米欧传情书,这种做法未免近于傻瓜。

3.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撑材料一中论述观点的一项是()

A.波瓦洛:绝对没有一条蛇或一个狰狞怪物,经艺术模拟出来而不能供人悦目。

B.李斯托韦尔:观赏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人们会把自己提高到这些特殊人物的水平。

C.莎士比亚: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人生,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

D.亚里士多德:悲剧所描写的是严肃的事件,它是对有一定长度的动作的摹仿。

4.《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这首词,今人读之感觉到的不仅是“悲”,还有“美",请结合材料一分析这种复杂感觉产生的原因。

5.“审悲”在不同层面有不同的含义,请结合材料分析。

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与一个牧羊人共进午餐

[意大利]卡尔维诺

这是我们父亲的一个错误,是他那些惯犯错误中的一个。他让那个从小山村里来的男孩来替我们看羊。男孩到的那天,他想请那孩子和我们同桌吃饭。

我们的父亲不明白人和人之间是有差别的,不明白在一间像我们家这样的饭厅和他们那些烟熏石头房子之间的差别,我们家的饭厅里尽是雕饰家具、深色图案的地毯,还有花饰瓷砖,而他们房子的地面只是夯实的土地,烟囱帽上披着用报纸做成的满是苍蝇的花彩饰带。

他进来了,我在读报纸。我抬起眼睛,他在饭厅正中,手很沉,下巴抵着胸膛,但眼光固执地望着前方。是个几乎跟我一般年纪的牧羊人,头发浓密而僵硬,脸部轮廓曲成弧形:额头,眼眶,下颌骨。他穿着件大兵风格的深色衬衫,纽扣强迫般地一直扣到喉结,里面歪七扭八地穿着件破衣裳,就好像关节粗大的双手就要流出来一般,一双硕大迟缓的鞋子,在亮堂堂的地板上蹭着。

“这是我儿子奎因托,"我父亲说,“在上高中。”我起身,试图做出一个微笑的表情,我伸出的手碰到了他的手,很快我们就松开了,互不相看。我父亲已经开始说我了,一些对谁都无关紧要的事情,还说我差多久就能结束学业,说一次我们去那个孩子老家打猎时我打死的一只睡鼠;每当我觉得他说的话不对时,就耸耸肩,说:“我?才不是呢!"牧羊人一直没说话,也没动,不知道他有没有听见:他不时朝一面墙、一张帘子迅速望上一眼,就好像一头在寻找笼子里一缕光的野兽。

我母亲进来了,她个子很高,穿着黑衣服,衣边上有些花边,顺滑的白发间是不动声色的分缝。“啊,这就是我们的小牧羊人,”她说,“你一路过来还好吧?"小伙子没起身,也没答话,眼光抬到我母亲身上,那眼光中含着不信任与不理解。我是全心全意地站在他一边:反对我母亲那种温情而优越的语调,她用来称他的那个主人般语气的“你”字;她本可以像我们父亲那样说方言的!但她却用着标准的意大利语,一种冷冰冰的意大利语,就像一堵大理石的墙体,横在可怜的牧羊人面前。

正准备上汤时,我外婆坐在轮椅上出现了,她被我可怜的姐妹克里斯蒂娜推着。我外婆用那族长式的平静点了点头:“好孩子乔瓦尼诺,我们希望你别让羊逃走掉,唔!"我姐妹克里斯蒂娜,半藏在轮椅椅背后,在不多的访客中,能看出来谁是受到极度重视的,胆战心惊地探出脸来,喃喃道了一句:“非常高兴认识你。”然后把手伸给年轻人,而他只是重重地擦了一下她的手。

我可怜的姐妹克里斯蒂娜,从她那方面来说,迷惑也不少,就像每次看到新面孔时,她就会走到饭厅中央,永远相扣的双手收在披肩下,披肩衬出她畸形的肩膀,清浅而惊愕的双眼望向窗户玻璃,早老的几绺灰发把头发划成一道一道的,面容被久居在家的怠倦搞得很难看,她说:“海里有艘小船,我看见它了。两个水手划呀,划呀。然后这船经过了一座房子的屋顶后,就再没人看到它了。"

现在我希望客人能立刻意识到我姐妹的悲伤境况。我发现,牧羊人在听我姐妹说话时,并没有表现出那种不知所措的不适,相反,似乎这才让他意识到其他人的存在。也许他终于找到属于他概念中的什么东西了,一处我们的世界和他世界间的交汇点。我想起在山里的农舍间,常常会碰上一些疯子,他们能在门槛上的团团苍蝇里坐上好几个小时,说着哀怨的谵语,使乡下的夜晚忧伤起来。也许我们家的这个不幸,他能理解,是因为他老家的人对这种不幸相当熟悉,正是这不幸才使他靠近了我们,而不是我父亲的古怪友善,不是女人们母亲式的呵护姿态,也不是我的生涩孤立。

我兄弟照常来晚了,大家都已经拿起勺子了。他进来后,在我父亲给他解释事情的经过和介绍他之前,扫一眼就全明白了。“我儿子马可,学的是公证员。”而我兄弟已经坐下吃饭了,眼睛都不眨一下的,谁都不看,冷冷的眼镜黑得好像穿不透一样,那悲伤的胡子光滑而僵硬。他怎么说都该跟大家打一声招呼,并为自己的晚到道歉,也许还该跟客人微笑一下的,然而他是既没张嘴,也没皱一下无情的额头。现在我知道牧羊人身边有个极强大的同盟,这个同盟会用他石头般的缄默来保护他,会在那种不适的沉闷气氛中给他开辟一条出路,这条路只有他,马可,能创造得出来。

牧羊人吃着,身子一直佝偻到汤盘上,吃得是稀里哗啦,动静很大。在这点上,我们三个男人都站在他那边,把浮华的礼节丢给女人。我对这个新联盟,对我们四人跟女人们的这种反抗很是满意:因为这样一来,牧羊人就不再孤单了。

吃完水果后,我兄弟做了一个很大的举动来表示完成进餐:他掏出一小包烟,递给客人一根。他们把烟点上,没向任何人征求许可,而这,则是那顿饭中最完满的团结时刻。我被排除在外了,因为只要我还在念高中,我父母就不准我吸烟。我兄弟已经心满意足了:他站起来,抽了两口,从高处望了望我们,就像来时一样默不作声,转了个身,又默不作声地走了。

有关牧羊人小伙子的思绪整晚都在追随我们。我们在吊灯缓和的灯光中安静地吃着晚饭,摆脱不掉那个他现在正一个人待在我们地上农舍里的想法。他现在一定已经喝完被加过热的饭盆里的汤了,然后几乎是在黑暗中,早已躺在了麦秆上,从下面会传来山羊们挤动、碰撞,还有在齿间磨草的声音。牧羊人会出去,面海的方向有点雾气,空气潮湿着。一小股泉水在寂静之中谨慎地打着呼噜。牧羊人沿着被覆满野生常春藤的路走过去,饮着水,尽管不渴。萤火虫时隐时现,就像有厚厚实实的一大群。但他在空中挥了挥胳膊,并没碰到它们。

(选自《卡尔维诺短篇小说集》,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这是我们父亲的一个错误",写出了父亲的友善相约却造成了牧羊人的尴尬与孤立,流露出“我”的惋惜、不满之情。

B.文中姐妹的悲惨境况使得牧羊人与这个家真正靠近,间接地写出了牧羊人曾经的不幸生活。

C.“而这,则是那顿饭中最完满的团结时刻",表明本来互相充满了怀疑的三个人此时已结盟,达成了心灵互通的默契。

D.文中画横线句中“同盟”是指“我兄弟",因为“牧羊人”与“我兄弟"属于同一阶层,与这个家庭格格不入。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着意于牧羊少年的手的描绘,如“手很沉”“我伸出的手碰到了他的手"“而他只是重重地擦了一下她的手”,这些细节流露出牧羊人身处陌生环境中窘迫不安的心情。

B.“就好像一头在寻找笼子里一缕光的野兽",这一比喻中“笼子”一词暗示了牧羊人生活的小山村封闭落后的环境特征。

C.本文通过讲述“我"的一次难忘的进餐经历,表达了处于不同文明世界的人们在心灵上无法真正沟通的主旨。

D.评论者认为“艰难的意义”一直是卡尔维诺小说永恒的特点,本文同样表达了作者这一创作理念:个人对于世界,对于与世界的关系的犹疑,一切都是艰难的。

8.赏析结尾段的艺术表达效果。

9.卡尔维诺称:“我的写作方法一直涉及减少沉重。我一向致力于减少沉重感:人的沉重感……"(《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结合原文,谈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体现“减少沉重感”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积五六年,单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网纺缴,檠弓弩,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王死后,人众徙去。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10.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与旃毛并咽之

B.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C.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D.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遗:赠送

B.武帝嘉其义嘉:赞许

C.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当:抵押

D.赐武马畜、服匿、穹庐。服匿:衣服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天雨雪,武卧啮雪

A.欲因此时降武B.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C.羝乳乃得归D.单于壮其节

13.下面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B.信义安所见乎

C.何以汝为见

D.子卿尚复谁为乎

14.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B.见犯乃死,重负国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

C.兄弟并为郎凿地为坎,置煴火

D.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如惠语以让单于

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自《屈原列传》)

15.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娴:擅长。

B.平伐其功伐:夸耀。

C.王怒而疏屈平疏:疏远。

D.明道德之广崇明:光明。

1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均相同的一项是()

A.①治乱之条贯②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B.①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C.①竭忠尽智以事其君②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D.①为楚怀王左徒②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官大夫与屈原的官位相等,但上官大夫因想争得楚王的宠幸而嫉妒屈原的才能。

B.屈原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与楚王商议国事,应酬诸侯,起初深受楚王的信任。

C.屈原痛心楚怀王不能明辨是非,自己得不到重用,于是心生怨恨,写下了《离骚》。

D.面对渔夫的劝说,屈原宁可投入大江,也不愿让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②屈原曰:“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③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病起书怀①

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②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注】①淳熙三年(1176)诗人被免去参议官后写下此诗。②京华:京城,这里指旧京开封及广大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19.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书愤》从诗人回忆“早岁”的豪迈气概写到而今“衰鬓已先斑",时间跨度大。

B.《病起书怀》从诗人衰病远谪写到夜读《出师表》,融入了诸葛亮的感慨与联想。

C.《书愤》的颔联用工稳的对仗,表述了诗人早年游赏祖国北方和南方山河的经历。

D.《病起书怀》的颔联表情达意含蓄委婉,流露出了诗人的忧国之情与坚定的信念。

20.这两首诗的尾联都化用了《出师表》的典故,但借以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均有不同,请简要分析。

21.名句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解释了颜渊什么是“仁"的疑惑,并强调一旦做到这一点,就能达到“”的效果。

(2)“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古诗词常以“月”烘托情谊,互诉衷肠,《春江花月夜》中“___,___"写游子与思妇互相望月却听不到彼此的声音,只能希望随着月光去照耀对方,表现了深切的思念之情。

(3)了解别人很重要,认识自己更难能可贵,在《老子》四章中表达这一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4)《将进酒》中表现李白藐视富贵利禄,但同时也有些消极避世的一句是: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中,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北京明白”继“神舟十二号"任务后再次迎来网友纷纷点赞。从这个由9名“90后”组成的“北京明白"团队,让人看到了航天人青春的样貌、蓬勃的活力。

让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就要____放手使用。有担子才能压重,就是要让青年骨干打头阵、当先锋,在关键岗位上和重大项目攻关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尤其是对年轻的帅才苗子要打破____,促其快速成长。有传承才能更好地接续奋斗,在社会高度关注的航天领域,正是老一辈航天专家____和“传帮带”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新一代青年人才传授知识、分享经验、淬炼信念,从而造就了一支年轻又有才干的航天人才队伍,成为中国航天未来最可依赖的力量。

托举年轻人才的腾飞,需要真抓实干、真金白银。根据科技部最近公布,在启动的首批“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中,有43个专项设立青年科学家项目,约占80%。而且,在这些专项中设立了“揭榜挂帅”项目,榜单申报“不设门槛",对揭榜团队负责人无年龄、学历和职称要求,真正体现创新____,英雄不论出处。相信只要给年轻人提供更广阔的舞台,他们很快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角,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更精彩的剧目。

2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不拘一格按部就班言传身教不追既往

B.别具一格论资排辈耳提面命不追既往

C.不拘一格论资排辈言传身教不问出身

D.别具一格按部就班耳提面命不问出身

2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根据科技部最近公布显示,在启动的首批“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中,有43个专项设立青年科学家项目,占80%左右。

B.根据科技部最近公布的结果,在首批启动的“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中,有43个专项设立青年科学家项目,约占80%左右。

C.根据科技部最近公布的信息,在首批启动的“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中,有43个专项设立青年科学家项目,约占80%。

D.科技部最近公布,在启动的首批“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中,有43个专项设立青年科学家项目,占80%左右。

四、写作

24.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人们在获得一些新东西的同时,也有可能失去另外一些东西;疫情下,我们失去了很多,但同时也该有不少的收获。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请以“疫情下的得与失”为题,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D

2.B

3.B

4.悲:它是悼亡诗,怀念亡妻。

美:距离化促成痛感转为审美快感。亡妻逝去已十年,悲情经过回忆而发生转化。采用了合适的形式化(结合本词写出词中一种艺术特色,如虚实,白描,语言等等)使悲情变美。对读者而言,它是别人的悲。

5.①从悲剧故事本身了解生活苦难。

②从作品的艺术形式欣赏作者技巧。

③从悲剧内蕴体悟情感美、理性美。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论证的分析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3)此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根据题干要求读懂材料内容,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这首词是一首悼亡词。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及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相关的内容,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审悲"在不同层面有不同的含义。

1.D.“大都有一股傻劲儿,他们如果肯像平常人一样妥协,就不致引起轩然大波,不会酿成悲剧”以偏概全。根据材料二第五段“悲剧的世界和我们是隔着一层的。这种另一世界的感觉往往因神秘色彩而更加浓厚。悲剧压根儿就是一个不可解的谜语,如果能拿理性去解释它的来因去果,便失其为悲剧了"可知,导致悲剧的还有一种“神秘色彩”的因素。故答案为:D。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A.“也无法正确解释·审悲快感’这一现象"错误。应是也很难正确解释“审悲快感”这一现象,选项表述过于绝对。

C.强加因果。据材料二第五段原文“悲剧压根儿就是一个不可解的谜语,如果能拿理性去解释它的来因去果,便失其为悲剧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人类的普遍希望,而事实往往不如人所期望,不能尤人,于是怨天,说一切都是命运"可知选项“正因如此”前后并无因果关联,而且用理性去解释悲剧的来因去果,悲剧也就失其为悲剧。

D.“杀曹操泄义愤,或是替罗米欧传情书,这种做法未免近于傻瓜"错误。原文的表述是“杀曹操泄义愤,或是替罗米欧传情书,就做人说,自是一种功德;就看戏说,似未免近于傻瓜”,选项以偏概全。

故答案为:B。

3.材料一共论述了两个层面的内容,一个是审悲快感的成因,一个是审悲快感表现在情感和理智两方面。A.选项所说的是戏剧的模仿性,与材料一所论述的审悲没有关系。不能支持材料一的观点。B.选项说的是“移情",审悲活动离不开“移情”,故能支持材料一的观点。C.选项说的是戏剧反映人生,显示善恶。不能支持材料一的观点。D.选项所说的是戏剧的模仿性,与材料一所论述的审悲没有关系。不能支持材料一的观点。故答案为:B。

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能力。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这首词是一首悼亡词,这是作者对逝去的妻子的怀念之作,作者追忆了妻子的过去,描写自己的梦境,表现了自己对妻子的思念。表达了自己的悲伤感情。从词中“十年生死两茫茫"可以知道,亡妻逝去已十年,而作者对妻子的怀念则是通过梦境来表现。从材料一第二段“这样的‘审悲’,也就是把苦难通过艺术这支弓箭,射到某种距离以外去看,这时候,哀伤痛苦的呻吟变成了五彩斑斓的意象,使人在瞬间离开现实的重压而升腾于幻境。这样,悲哀本身就变成并非全然是痛苦了,我们的回味给它添上一种甜美”“在审悲体验中,形式化则是造成‘距离化’并促成痛感转化为快感的又一原因。苦难是悲哀的,但艺术创作中所运用的艺术形式用愉悦之情与之对抗,并进而征服它。这样,在审悲观照中痛感就转化为快感"可知,距离化促成痛感转为审美快感。悲情经过回忆而发生转化。采用了合适的形式化(结合本词写出词中一种艺术特色,如虚实,白描,语言等等)使悲情变美。从材料一第四段“我们在惋惜的感情反应中,又觉得对象有几分秀美,这就很自然地唤起我们的同情与爱。我们对一个柔弱而又处于苦难中的对象由惋惜而转化为同情与爱的过程,也正是由痛感到快感的过程”可知,对读者而言,它是别人的悲。故答案为:悲:它是悼亡诗,怀念亡妻。

美:距离化促成痛感转为审美快感。亡妻逝去已十年,悲情经过回忆而发生转化。采用了合适的形式化(结合本词写出词中一种艺术特色,如虚实,白描,语言等等)使悲情变美。对读者而言,它是别人的悲。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及文章内容的能力。

“审悲"在不同层面有不同的含义,从材料一第四段“人生苦难的描写所引起的感情反应是独特的。作为一种特殊的审悲活动,人生苦难的描写往往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这正是审悲区别于审美、审丑等的特殊性”可知,从悲剧故事本身了解生活苦难。从材料一第三段“在审悲体验中,形式化则是造成‘距离化’并促成痛感转化为快感的又一原因。苦难是悲哀的,但艺术创作中所运用的艺术形式用愉悦之情与之对抗,并进而征服它。这样,在审悲观照中痛感就转化为快感"可知,从作品的艺术形式欣赏作者技巧。从材料一第五段“在描写崇高、伟大的对象遇到毁灭之时,很自然地会引起我们的恐怖,情感上仿佛经历了一场大地震,巨大的危险不能不让人惊慌,然而那令人畏惧的力量又让人休会到普通生活难以体会到的振奋,体会到鼓舞人心的活力”、第六段“在审悲活动中,由痛感向快感的转变不但在情感的层面上实现,而且也在理智的层面上实现,因为我们的天性对真理是深感兴趣的"可知,从悲剧内蕴体悟情感美、理性美。故答案为:①从悲剧故事本身了解生活苦难。

②从作品的艺术形式欣赏作者技巧。

③从悲剧内蕴体悟情感美、理性美。

【答案】6.D

7.B

8.①结尾运用虚写,通过想象(心理描写)为牧羊人创设了一个朦胧灵动,安宁美好的生活环境与生活图景,表现牧羊人自然独立的生命状态。

②结尾运用动作、细节描写,写牧羊人在农舍活动、朝面海的方向走去等内容,展现牧羊人保有自己独有的充盈的内心世界,丰富了人物形象。

③结尾间接表达出“我”对自由自在环境的向往,传达人与人之间隔阂本来就难以消除,这种客观性有点类似于鲁迅的“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升华了主旨。

9.①“孤独”是跨越了不同阶级、不同文明的普遍存在,人与人之间存在重重隔阂和交流的种种障碍,这是一个沉重的主题,而作者想通过艺术手法减少沉重感。

②本文以小见大,通过截取生活的一个横截面来表现;选材上,写了日常的一餐,牧羊人也是常有的形象。

③叙事艺术方面,运用“我"第一人称,亲历事件,具有现实感;以孩子视角观照生活,带有天真懵懂又敏锐/敏感的叙述腔调。

④从语言上体现减少沉重感。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赏析文本的内涵;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外国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2)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结尾艺术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一般组织答案的步骤:第一步,指明小说运用了哪一种手法。第二步,结合具体情节分析这种描写手法在文句中是如何体现的。第三步,明确有何效果或作用。

(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扣住“减少沉重感”分析。

6.A.“惋惜……之情"表述不确切,结合“我们的父亲不明白人和人之间是有差别的,不明白……而他们房子的地面只是夯实的土地,烟囱帽上披着用报纸做成的满是苍蝇的花彩饰带”可知,此处应有不满之意,无惋惜之情。B.“真正靠近"错误,原文只是说“也许他终于找到属于他概念中的什么东西了,一处我们的世界和他世界间的交汇点”,注意是“也许",是“交汇点”,没有真正靠近。C.“表明本来互相充满了怀疑的三个人此时已结盟"错误,过度解读,他们只是在“抽烟”这件事上想法一致,没有结盟。故答案为:D。

7.B.“‘笼子’一词暗示了牧羊人生活的小山村封闭落后的环境特征"错。“笼子”是比喻令人压抑的陌生环境。故答案为:B。

8.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结尾作用的分析能力。

结尾写“他现在一定已经喝完被加过热的饭盆里的汤了……牧羊人会出去……牧羊人沿着被覆满野生常春藤的路走过去……萤火虫时隐时现,就像有厚厚实实的一大群。但他在空中挥了挥胳膊,并没碰到它们",从“他现在一定……”“牧羊人会出去……"等语句可知,这是作者想象的牧羊人的生活情景,是虚写。“从下面会传来山羊们挤动、碰撞,还有在齿间磨草的声音”“面海的方向有点雾气,空气潮湿着"“一小股泉水在寂静之中谨慎地打着呼噜”“被覆满野生常春藤的路"“萤火虫时隐时现,就像有厚厚实实的一大群”,这些描写为牧羊人创设了一个朦胧灵动,安宁美好的生活环境与生活图景;“然后几乎是在黑暗中,早已躺在了麦秆上"“牧羊人沿着被覆满野生常春藤的路走过去,饮着水,尽管不渴”“他在空中挥了挥胳膊,并没碰到它们",表现牧羊人自然独立的生命状态。“躺在了麦秆上”“牧羊人会出去,面海的方向有点雾气,空气潮湿着"“牧羊人沿着被覆满野生常春藤的路走过去,饮着水”“他在空中挥了挥胳膊,并没碰到它们",结尾运用动作、细节描写,写牧羊人在农舍的活动、朝面海的方向走去等内容,展现牧羊人保有自己独有的充盈的内心世界,丰富了人物形象。“我”和牧羊人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我"的家富裕奢华,“我”在上高中,接受良好的教育,而牧羊人很穷很不幸,但结尾这段富有诗意的想象却间接表达出“我"对自由自在环境的向往;其实这只是“我”的浪漫想象而已,牧羊人真实的生活恐怕不是这么美好迷人,这样的结尾传达人与人之间隔阂本来就难以消除,这种客观性有点类似于鲁迅的“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升华了主旨。“一小股泉水在寂静之中谨慎地打着呼噜”“牧羊人沿着被覆满野生常春藤的路走过去"“萤火虫时隐时现,就像有厚厚实实的一大群”,这些语言清新自然,轻盈舒缓,使小说具有一种抒情意味。故答案为:①结尾运用虚写,通过想象(心理描写)为牧羊人创设了一个朦胧灵动,安宁美好的生活环境与生活图景,表现牧羊人自然独立的生命状态。②结尾运用动作、细节描写,写牧羊人在农舍活动、朝面海的方向走去等内容,展现牧羊人保有自己独有的充盈的内心世界,丰富了人物形象。

③结尾间接表达出“我"对自由自在环境的向往,传达人与人之间隔阂本来就难以消除,这种客观性有点类似于鲁迅的“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升华了主旨。

9.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能力。

扣住“减少沉重感"分析。文章表现的主题是“沉重”的,牧羊人来到一个不属于他的家庭作客,人与人之间总像是隔着一层障壁,无法互相理解,无法正常交流、沟通。其实“孤独"是跨越了不同阶级、不同文明的普遍存在,人与人之间存在重重隔阂和交流的种种障碍,这是一个沉重的主题,而作者想通过艺术手法减少沉重感。从写作手法来看,本文以小见大,通过截取生活的一个横截面来表现。文章描写“我”父亲把那个从小山村里来的替我们看羊的男孩带到家里来作客,然后写了我们家里人对他的不同态度,写了“我"的感受,通过“作客”这一小小事件,截取生活的一个横截面来展现主题;从选材上看,写了日常的一餐,写父亲把“我"以及家人介绍给他,写他的表现;牧羊人也是常有的形象,如“他在饭厅正中,手很沉,下巴抵着胸膛……纽扣强迫般地一直扣到喉结,里面歪七扭八地穿着件破衣裳,就好像关节粗大的双手就要流出来一般,一双硕大迟缓的鞋子,在亮堂堂的地板上蹭着”。从叙事艺术方面看,小说运用“我"第一人称来写,写“我”的感受,如“牧羊人一直没说话,也没动,不知道他有没有听见:他不时朝一面墙、一张帘子迅速望上一眼,就好像一头在寻找笼子里一缕光的野兽",使读者好像亲历事件,具有现实感;“我”还是一个高中生,小说以孩子视角观照生活,带有天真懵懂又敏锐/敏感的叙述腔调,如“我"敏感地觉察到母亲说话的强调和他的窘迫和尴尬“她本可以像我们父亲那样说方言的!但她却用着标准的意大利语,一种冷冰冰的意大利语,就像一堵大理石的墙体,横在可怜的牧羊人面前”。从语言上看,“牧羊人吃着,身子一直佝偻到汤盘上,吃得是稀里哗啦,动静很大。在这点上,我们三个男人都站在他那边,把浮华的礼节丢给女人。我对这个新联盟,对我们四人跟女人们的这种反抗很是满意:因为这样一来,牧羊人就不再孤单了",这样的描写减少沉重感。故答案为:①“孤独”是跨越了不同阶级、不同文明的普遍存在,人与人之间存在重重隔阂和交流的种种障碍,这是一个沉重的主题,而作者想通过艺术手法减少沉重感。②本文以小见大,通过截取生活的一个横截面来表现;选材上,写了日常的一餐,牧羊人也是常有的形象。

③叙事艺术方面,运用“我"第一人称,亲历事件,具有现实感;以孩子视角观照生活,带有天真懵懂又敏锐/敏感的叙述腔调。

④从语言上体现减少沉重感。

【答案】10.D

11.D

12.C

13.A

14.A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句式;词类活用;通假字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通假字,通假是我国古书中用字现象之一,即“通用,借代”,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或其它类型的字代替本字,需要考生平时对通假字多归纳汇总,并熟悉常见通假字。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3)此题考查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的现象。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辨别词语的词性,然后再看其在后面词语的词性,最后辨别该位置需要一个什么词性的词语,由此确定其活用类型。

(4)此题是考查文言文中文言句式知识点。平时学习要多积累一些判断文言文句式的标志性词语,还要熟悉现代语法,才能判断词语的位置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5)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做好这类题,前提是我们必须熟知整个文言句子的含义,还必须熟悉语法。

参考译文:

苏武字子卿,年轻时凭着父亲的职位,兄弟三人都做了皇帝的侍从。并逐渐被提升为掌管皇帝鞍马鹰犬射猎工具的官。当时汉朝廷不断讨伐匈奴,多次互派使节彼此暗中侦察。匈奴扣留了汉使节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批人。匈奴使节前来,汉朝庭也扣留他们以相抵。天汉元年,且鞮刚刚立为单于,唯恐受到汉的袭击,于是说:“汉皇帝,是我的长辈。"全部送还了汉廷使节路充国等人。汉武帝赞许他这种通晓情理的做法,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顺便送给单于很丰厚的礼物,以答谢他的好意。苏武同副中郎将张胜以及临时委派的使臣属官常惠等,加上招募来的士卒、侦察人员百多人一同前往。到了匈奴那里,摆列财物赠给单于;单于越发傲慢,不是汉所期望的那样。

……

单于派卫律召唤苏武来受审讯。苏武对常惠说:“丧失气节、玷辱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汉廷去呢!”说着拔出佩带的刀自刎,卫律大吃一惊,自己抱住、扶好苏武,派人骑快马去找医生。医生在地上挖一个坑,在坑中点燃微火,然后把苏武脸朝下放在坑上,轻轻地敲打他的背部,让淤血流出来。苏武本来已经断了气,这样过了好半天才重新呼吸。常惠等人哭泣着,用车子把苏武拉回营帐。单于钦佩苏武的节操,早晚派人探望、询问苏武,而把张胜逮捕监禁起来。

苏武的伤势逐渐好转,单于派使者劝他投降,又共同审判虞常,想藉此机会迫使苏武投降。用剑杀死虞常之后,卫律说:“汉朝使者张胜谋杀单于亲近的大臣,罪当处死,不过单于招募投降的人,赦免他的罪过。"举剑要杀张胜,张胜请求投降。卫律又对苏武说:“副使有罪,你应当与他连坐。”苏武说:“我本来没有参与密谋,又不是他的亲属,为什么要与他连坐?"卫律用剑比划着要刺苏武,苏武毫不动摇。卫律说:“苏先生,我卫律从前背叛汉朝,归降匈奴,幸而承蒙单子恩德,赐给我王号,使我拥有部众数万,马畜满山,富贵如此。您今日投降,明天也会这样。否则被杀,白白葬身于荒野之中,有谁知道你为汉朝而死?”苏武不予理睬。卫律又说:“您借助我而投降,我与您结为兄弟;今天不听我的话,以后再想见到我,还有可能吗?"苏武痛斥卫律说:“你作为汉朝臣民,不顾恩义廉耻,背叛皇帝和亲人,投降蛮夷,我见你干什么?况且单于信任你,让你裁决人的生死,你却不出于公心,主持平正,反而要使两国之主相互争斗以坐观双方混战所造成的祸乱。南越杀汉使者,被夷平成为汉朝的九个郡;大宛王杀汉使者,他的头颅已被悬于汉宫之北阙;朝鲜杀汉使者,立即遭到减顶之灾。惟独匈奴未发生这种事。你明知我不投降,如果想让两国相攻伐,匈奴的祸败将从杀我开始。”

卫律知道最终不能威胁苏武投降,就把情况汇报给单于。单于越发想使苏武投降,便把他囚禁在大窖里,断绝向他供应饮食。天降大雪,苏武就卧在地上,吞食雪团与毡毛,得以好多没饿死。匈奴以为他是神人,就把他迁徙到北海没有人烟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直到公羊产乳生仔,才允许他回来,并把他与属吏常惠等分开,分别安置在不同的地方。苏武被流放到北海以后,匈奴不供给他粮食,他只好挖掘野鼠所贮藏的草籽充饥。拄着汉朝节牧羊,时时刻刻把汉朝节带在身边,以致节上的旄都脱落了。过了五六年,单于的弟弟於靬王下海打猎,因苏武会制做猎网和箭缴,校正弓弩,於靬王很喜欢他,送给他衣服和食物。又过了三年多,於靬王病了,就赠送苏武牲畜、酒酪器皿和毡帐。於軒王死后,他的部众也都走了。这年冬天,丁令人偷走了苏武的牛羊,苏武再一次陷入了困境。

汉昭帝登位,几年后,匈奴和汉达成和议。汉廷寻求苏武等人,匈奴撒谎说苏武已死。后来汉使者又到匈奴,常惠请求看守他的人同他一起去,在夜晚见到了汉使,原原本本地述说了几年来在匈奴的情况。告诉汉使者要他对单于说:“天子在上林苑中射猎,射得一只大雁,脚上系着帛书,上面说苏武等人在北海。"汉使者万分高兴,按照常惠所教的话去责备单于。单于看着身边的人十分惊讶,对汉使怀有歉意的说:“苏武等人的确还活着。”单于召集苏武的部下,出了以前已经投降匈奴和死亡的,总共跟随苏武回来的还有九人,苏武在汉昭帝始元六年春天回到长安。苏武被扣在匈奴共十九年,当初壮年出使,等到回来,胡须头发全都白了。

10.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通假字。

A.旃:通“毡",毛织的毡毯;B.去:通“弆”,收藏;C.亡:通“无",没有;D.没有通假字。故答案为:D。

1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

D.服匿:盛酒酪的瓦器。译文:於靬王病了,就赠送苏武牲畜、酒酪器皿和毡帐。

故答案为:D。

12.此题考查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的现象。

例句“雨”,名词作动词,下;A.“降",动词使动用法,使……投降;B.“上”,名词作状语,向上;C.“乳",名词作动词,生子;D.“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壮美。故答案为:C。

13.此题是考查文言文中文言句式知识点。

A.定语后置句,“匈奴使留在汉者"应是“留在汉匈奴使”。译文: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B.宾语前置句,应是“安所见信义"。译文:哪里还能看到什么信义?C.宾语前置句,应是“以何见汝”。译文:我为什么要见你呢?D.宾语前置句,应是“子卿尚复为谁乎?"译文:你(苏武)还打算为谁守节呢?故答案为:A。

14.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A.都是连词,和;B.副词,才/副词,于是;C.动词,做/动词,成为;D.介词,表时间,在/连词,表目的,来。故答案为:A。

【答案】15.D

16.C

17.C

18.①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样毫无生气。

②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浑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

③白白地用身体滋养荒野,谁又知道您呢?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本类试题要注意课内知识的迁移运用,把词语放在具体语境中进行语义理解。在日常学习中要注意多积累、多差工具书,注意常见词的不常见义的积累。

(2)本题考查辨析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在解答本类试题时要注意分析虚词在句子中的含义,不能脱离语境,根据句意分析该虚词的具体意义和用法。日常学习中也要注意积累必考的18个虚词的常见意义和用法,形成知识体系,做到熟练掌握,正确辨析。

(3)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参考译文:

屈原,名字叫平,是楚王的同姓。做楚怀王的左徒。(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楚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和他职位相等,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楚怀王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修改草稿,屈原不赞同。上官大夫就谗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

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明见,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屈原作《离骚》,是从怨愤引起的。

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失去了六个郡,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为天下人所耻笑。这是不了解人的祸害。

令尹子兰得知屈原怨恨他,非常愤怒,终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发怒,就放逐了屈原。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因此抱着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

15.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能力。D“明”根据语法功能应该作谓语,是动词,故“明"是形容词作动词,意思应为“阐明”,故D错。故答案为:D。

16.本题考查辨析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①为结构助词“的";②代词,代指“法令”。B①连词,表顺承;②连词,表转折。C均为连词,表目的。D①动词,担任;②动词,制定。故答案为:C。

17.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C“心生怨恨"错,应该是“忧愁幽思”而写作了《离骚》。故C错。故答案为:C。

18.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①“被",通“披”;“颜色",脸色;“形容”,形体面貌。②“举",全、整个;“是以”,因此;“见",表被动,被。③空:白白;以:用;膏:做肥料。

故答案为:①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样毫无生气。②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浑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③白白地用身体滋养荒野,谁又知道您呢?

【答案】19.A

20.《书愤》尾联的意思是,诸葛亮的《出师表》名传后世,千年以来有谁能跟诸葛亮相提并论呢表达诗人渴望自己能像诸葛亮一样率军北伐、报效国家的希冀与壮志难酬的悲愤。

《病起书怀》尾联的意思是,诸葛亮北定中原之志的《出师表》古今传诵,诗人夜半时分依然挑灯细读。蕴含诗人即便生病远谪依然渴盼收复山河使国家统一的爱国之情。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赏析能力。这类综合考查诗歌的题目,涉及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判断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对诗歌句子的赏析。解答此类题,要分析诗句的含意,诗句运用的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等,还要结合其在整首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来进行赏析。

1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赏析能力。B.“融入了诸葛亮的感慨与联想"分析错误,尾联“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采用典故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可收复河山对于诗人来说毫无办法。只能独自一人挑灯细看诸葛亮的传世之作,并不是“诸葛亮的感慨"。C.“表述了诗人早年游赏祖国北方和南方山河的经历”分析错误,这两句概括的是25年前的两次战斗:瓜洲渡江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D.“《病起书怀》的颔联表情达意含蓄委婉"分析错误,这一联表情达意应直抒胸臆。故答案为:A。

20.本题考查对诗歌句子的赏析。

《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诸葛亮的《出师表》名传后世,千年以来有谁能跟诸葛亮相提并论呢?诸葛亮坚持北伐,名满天宇,千载而下,有谁可与相提并论呢?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病起书怀》“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意思是,表达诸葛亮北定中原之志的《出师表》古今传诵,诗人夜半时分依然挑灯细读。采用典故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可收复河山对于诗人来说毫无办法,只能独自一人挑灯细看诸葛亮的传世之作,希望皇帝能早日悟出“出师一表通古今"的道理。“夜半挑灯更细看”的细节描写,蕴含诗人即便生病远谪依然渴盼收复山河使国家统一的爱国之情。故答案为:《书愤》尾联的意思是,诸葛亮的《出师表》名传后世,千年以来有谁能跟诸葛亮相提并论呢表达诗人渴望自己能像诸葛亮一样率军北伐、报效国家的希冀与壮志难酬的悲愤。

《病起书怀》尾联的意思是,诸葛亮北定中原之志的《出师表》古今传诵,诗人夜半时分依然挑灯细读。蕴含诗人即便生病远谪依然渴盼收复山河使国家统一的爱国之情。

21.【答案】(1)克己复礼为仁;天下归仁焉

(2)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4)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易错的字词有:焉、鳝、馔、醉。故答案为:(1)克己复礼为仁天下归仁焉(2)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4)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对于上下句的识记性默写,难度不大,难在理解性默写。需要理解背诵篇目的内容,针对问题选对句子并默写正确。

【答案】22.C

23.C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成语主要有语意内涵不明、褒贬误用、对象错配、似是而非四种误用方式,成语只能分类记忆,没有什么捷径,如果不知道意思一切方法都失灵,所以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2)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

22.此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不拘一格: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方式。别具一格:另有一种风格。前者强调“多样",后者强调“独特”,根据语境“放手使用",应选“不拘一格”。

第二空,按部就班:指文章结构、选词造句合乎规范;现指按照正常的条理、步骤去做;有时也指拘泥陈规,缺乏创新精神。论资排辈:意思是按资历辈分决定级别、待遇的高低。根据语境对待“年轻的帅才"可知,选择“论资排辈”更合适。

第三空,言传身教;一面口头上传授,一面行动上以身作则,指言语行为起模范作用。耳提面命:“耳提",提着耳朵叮嘱;“面命”,当面指教,形容教诲殷切。多指(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恳切地教导。根据语境,老一辈航天专家对晚辈的培养不限于用语言教导,还有“行动",故选“言传身教”。

第四空,不问出身:不过问身份、资格。不追既往:对以往的错误或罪责不再追究。语境中没有错误或罪责之意,应选“不问出身"。

故答案为:C。

23.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两处错误:第一处是“根据科技部最近公布”成分残缺,“根据"的使用,使得主语残缺;第二处是“启动的首批”语序不当,应为“首批启动"。除这些错误之外,A项“根据科技部最近公布显示”杂糅,B项“约占80%左右"重复。故答案为:C。

24.【答案】疫情下的得与失

当烂漫的山花可望不可即,当婉转的莺啼可闻不可觅,被迫接受居家上课、行政隔离的我们,切实感受到“新冠”大疫带来的失序与失落。无怪网友纷纷以打油诗调侃:“青春才几年,疫情占三年。"

纵观历史长河,阳光和煦之日少,风雨晦暝之时多。天灾人祸无常,世事哪能总遂人愿?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我们,面对疫情挑战,面对失去,理应多一份从容笃定,少一些惊慌怨怼。既憧憬“清零”胜利,亦不惧当下动荡,方可展现青年人的伟力与担当。失去与得到,困厄与转机,灰暗与曙光,从来都是一体两面、共存共生的。疫情“偷走"诸多美好不假,人性坚韧带来的“得到”更应珍视。疫情给我们的学习与生活带来了困难,却磨炼了我们的意志品性,让我们能更好地应对挑战抢抓机遇。正如海明威所说,“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留下的伤痕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坚强的部分"。在疫情中,我们更收获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刻理念的。正是疫情这场灾难,让我们认识到,不论是人与人之间,还是国与国之间,只有提升认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团结协作、携手应对,同舟共济、守望相助,才能战胜一切困难,维护人类共同家园。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面对疫情、面对一切困境,想要得到,就不能缴械投降,而是与之共存;不能坐等疫情结束才重新出发,而是在新形势下积极采取策略应对变化,适应乃至超越困难,最终有所收获。只接受和风细雨的人是怯懦孱弱的,生活的勇士,不惧狂风暴雨的磨砺。居家停滞,有人阅读经典,得到深沉思索的力量;生活简化,有人陪伴亲人左右,得到久违的烟火温情;时局纷纭,有人关注大小新闻,获得“家国天下"的参与感。他们都勇敢,勇于直面生活的挑战;他们也都平凡,凭点滴行动为黑夜点亮微光。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的“冠笄之礼”遭逢“新冠之殇",虽则许多人的人生路径随之改变,我仍然认为,这场来自社会的大考是至关重要的一课,它赋予我适应变化与灾难的能力。对我而言,疫情使我失去许多,却也让我得到更多。

青春本色当似火,岁月节律应如歌。疫情下,有失也有得,就让我们在抗疫烈火中洗礼成长,让生命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芒。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材料作文题。

【题干分析】

作文题目——“疫情下的得与失”,首先看失去的,比如,疫情时代的线上学习,没有常规安排中流汗呐喊的军训生活,没有步入新环境,结识新朋友的新奇激动。而对社会来说,疫情影响了经济的正常发展,让许多人就业困难,让商家破产倒闭,使国家面临动乱不安。这是我们在疫情中的“失"。但同时,对个人而言,疫情可能让我们养成更加自律的习惯;疫情给我们带来了诸多不便,却也让我们在克服不便的过程中,磨炼了意志力,塑造了一个更为顽强的自己。对国家而言,疫情让我们看到了更广阔的国家视野与开阔胸襟。这都是疫情带来的“得”。所以,疫情这场灾难是最好的教材,也是最好的课堂。它教会我们:得到和失去常常同时存在,你想要有所得,必然有所失,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暂时失去或有所失去也是必要的;得到并不一定是件好事,失去也未必都值得悲哀,能从失去中获得某种教益,得到一些,失去一些,你会生活得更充实,更自信;名誉、地位、财富等失去后并不可怕,只要加倍努力,仍可重新获得。

作文的大背景是“疫情",考生写作不可脱离这一情境。对此,写作时可以结合具体情境,思考疫情让我们失去了什么、得到了什么,但需注意情感态度需积极向上,所以写作重点还是应该放在“疫情下的得”这个话题,思考这场疫情教给了我们什么,我们又在这个课堂上收获了什么,如心智的成长、意志力的成长、视野的成长等。最后,则可再次围绕“得与失"总结观点:我们在失去的同时也在得到,所以不管是疫情还是其他困难,都应该以积极的心态面对。

【立意提取】

1.失去的是自由,得到的是意志力的成长。

2.失去的是约束,得到的是自律。

3.失去的是短暂美好,得到的是光明未来。

【点评】本题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弄清题目的要求后,就要认真回忆、选择与这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哪些事例是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新意的,让人眼前一亮的,确定好作文中心来选取、组织素材;在文体的选择上也要在符合题干要求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最擅长的。如果写记叙文就要写好情节,写出精彩的细节;如果写议论文就要观点鲜明,真正做到“摆事实、讲道理”。平时要多积累写作素材,多写随笔,考场才能做到得心应手,下笔如有神。

1/1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重点中学(弘文部)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二次质量检测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艺术创作与欣赏中的审悲快感,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来说明。

艺术创作和欣赏中的审悲快感是作为艺术活动而存在的。艺术活动中对苦难的描写与现实生活中的苦难不能等同。在现实生活中,如果失去亲朋,或陷入困境,或者目睹了别人的不幸,而你又是一个正常的人的话,那么,除哀痛之外,是不会有丝毫愉悦的。因为当人遭遇不幸时,全部注意力都被苦难本身所吸引,伴随着痛感的是该如何手忙脚乱地处理后事,反反复复地考虑得失,忧心重重地瞻望未来,想超脱这一切是不可能的。但是,在艺术活动中,对苦难的描写与欣赏,则是拉开距离的超越功利的观照。这样的“审悲",也就是把苦难通过艺术这支弓箭,射到某种距离以外去看,这时候,哀伤痛苦的呻吟变成了五彩斑斓的意象,使人在瞬间离开现实的重压而升腾于幻境。这样,悲哀本身就变成并非全然是痛苦了,我们的回味给它添上一种甜美。列夫·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中强调艺术家对感情要“再度体验”。一个男孩子在遇到狼的那一刻,他只能处在惊恐之中,无暇顾及其他。但是当事过之后,这个男孩回忆他遇到狼时的情景,将遇狼的经过绘声绘色地叙述出来,那么这种再度体验过的感情,就是审美观照,就是艺术。

在审悲体验中,形式化则是造成“距离化"并促成痛感转化为快感的又一原因。苦难是悲哀的,但艺术创作中所运用的艺术形式用愉悦之情与之对抗,并进而征服它。这样,在审悲观照中痛感就转化为快感。一出悲剧,譬如《红楼梦》,要是除去了它的富于表现力的文字,无懈可击的结构等一切表现形式的魅力,把这悲剧化为单纯的事实,用报道性的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