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上海市新高一语文暑期学习:第六讲必修1特殊句式标准教案_第1页
2023年上海市新高一语文暑期学习:第六讲必修1特殊句式标准教案_第2页
2023年上海市新高一语文暑期学习:第六讲必修1特殊句式标准教案_第3页
2023年上海市新高一语文暑期学习:第六讲必修1特殊句式标准教案_第4页
2023年上海市新高一语文暑期学习:第六讲必修1特殊句式标准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特殊句式

适用学科语文适用年级新高一

适用区域全国通用课时时长(分钟)120

文言文特殊句式

知识点

1、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特点。

教学目标

2、学会辨析特殊句式,并懂得运用。

掌握重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宾

教学重点

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文言特殊句式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运用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预习

孔子云:”何陋之有?”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句话属于哪种文言现象吗?

二、知识讲解

考点1

一、判断句

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判断。但在古汉语里,“是”

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词用。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

1、用“者”、“也”表判断。

(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

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格式:……者,……式。

例: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

(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

翻译时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格式:...者....。

例: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性曹。

(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者也”表示判断。

格式:……,……者也•

例: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4)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这种判断句式中

“也”同样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谓之间加“是”。

格式:...,....也。

例:此天子气也。

(5)“者”“也”都不用,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格式:...,....。

例:刘备,天下枭雄。

2.用“为、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未”“弗”“无”

“莫”“毋”等否定词表示否定判断。

例: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③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④臣本布衣。

⑤环滁皆山也。

⑥予本非文人画士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注意和代词“是”的区别)。

例:①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②问今是何世。

【易错点】用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和用否定词表示否定判断的句子辨识不清,容易出现错误。

考点2

二、被动句

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

式:

L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

格式:谓语+于。

例: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触龙说赵太后》)

2.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

格式:见+谓语。

例: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

格式:见+谓语+于。

例: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在动词前用“受”字来表示被动。

格式:受+谓语。

这种句式中的“受”字,含有“被”的意思,后面省略了介词“于",主动者也能引出。

如果需引进主动者,加“于”。

格式:受+谓语+于。

例: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4.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见”是助词,不能带宾语,

所以它总是紧挨着动词;“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

作行为的主动者。

格式:为+动词。

例:①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②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5.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

格式:为...所....。

例: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为……所……”,自产生后,就成了古汉语最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形式,并且一直沿用

到现代汉语里。但是,在古汉语里,“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被承前省略了。

格式:...为所....。

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6.用介词“被”引出主动者,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

格式:被+动词。

例: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

例: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易错点】被动句辨识不清,影响文意的理解。

考点3

三、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

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最常见的省

略句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

主语的省略,文言文中更为常见。主要原因之一,是文言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独立作

句子的主语。句子若是重复前边的词语又啰嗦,这样省略主语的句子自然就多了。句子中是

否省略了成分,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或整个语言环境去推断。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把省

略成分补出来。主语的省略,可分为“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等形式。

(1)承前省

例: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2)蒙后省

例: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

(3)对话省

例:樊哙日:“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这事)甚急。”(司马迁《鸿门宴》)

2.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最重要的部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省略谓语的情况还是比较少的。不过

在文言文中,省略谓语也不是非常个别的现象。尤其是并列的句子,如果一句用了某个动词,

另一句同样的动词就可以省略。有时省略的谓语需要根据上下文补出,才能不影响意思的表

达。

(1)承上文谓语而省略。

例:①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司马迁《鸿门宴》)

②夫战,勇也气•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2)蒙下文谓语而省略。

例: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3)共喻省略,即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

例:①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俟)狱门外。(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②后公改(任)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

3.省略宾语

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和介词后的宾语是比较普遍的,所省多是代词“之”。

(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

例: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

例:竖子不足与(之)谋。

4.省略兼语

“使、命、令”这类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边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就称作兼语。

现代汉语的兼语一般不能省略,文言里的兼语却往往被省略,所省多是代词“之”。

例: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

5.省略介词

古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自”等,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

词结构,当这个介词结构作补语时,这个介词常常被省掉。

(1)省略介词“于”。

例: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2)省略介词“以“。

例:赐之(以)彘肩。”

【易错点】省略成分不清,影响文意的理解。

考点4

四、倒装句

(一)宾语前置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里,宾语通常也是放在动词或介词后边。在

文言文里,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1.动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

(I)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所谓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凡句中有

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

无定代词“莫”,这种句子叫否定句。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否、非】+宾【余、吾、尔、自、之、是】+

动。

例:①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

②时人莫之许(《隆中对》)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在古汉语里,使用频率高的疑问代

词为“何”字,其他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

动词谓语之前。

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

例: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司马迁《鸿门宴》)

②沛公安在?(司马迁《鸿门宴》)

2.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

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叫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

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介+动?

文言文中在以下情况时放在介词前:

(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前。

例:①王问:“何以知之?”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③不然,籍何以至此?(司马迁《鸿门宴》)

(2)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

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例:一言以蔽之。(成语)

(3)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例:项王、项伯东向坐。(司马迁《鸿门宴》)

3.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格式:主+宾+之(是)+动。

例:①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③唯贤是用

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和强调宾语,往往用“唯(惟)……是……”和“唯(惟)……之……”

等格式,可将副词“唯(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助词

“之”“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如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唯你是问”“唯才

是举”等,就是这种格式。

(-)定语后置

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定语一般要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

了这种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之后,我们称它“定语后置”。

常见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格式:

1.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这种格式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格式:中心词+定语+者。

例: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

②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再用“者”字煞尾。

格式:中心词+之+定语+者。

例:①马之千里者。(韩愈《马说》)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3.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而”字,再用“者”煞尾。

格式:中心词+而+定语+者。

例: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

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

格式:中心词+之+定语。

例: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5.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

格式:中心语+数量定语。

例:一食或尽粟一石。

(三)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1.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

前作状语,翻译的时候,就把它作了状语,因此有人称它作“状语后置”。

格式:格式:动(形)+于(“乎”,相当于“于”)+宾(名/代)

例:①长于臣。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2.介词结构“以……”有时放在谓语后作后置状语。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并不多见。

格式:动+以+宾语(名/代)

例:具告以事。

【易错点】倒装句结构分析不清,不能准确判定所属类型。

三、例题精折

【例题1】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①常痛于骨髓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③群臣侍殿上者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答案】①状语后置句②定语后置句

③定语后置句④被动句

【例题2】下面对各句句式特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倒装句中的介宾结构后置)

B.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C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

D.以乱易正,不武。(被动句)

【答案】D

【解析】D.否定判断句

【例题3】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①欲呼张良与俱去②大王来何操

③沛公安在④吾属今为之虏矣

【答案】①省略句,“与(之)俱去”

②宾语前置句

③宾语前置句

④被动句

四、课堂运用

【基础】

1.对下列文言句式的说明,不准确的一项是:

A.竖子不足与谋(省略句,即“竖子不足与之谋”)

B.大王来何操(谓语后置,即“大王来操何”)

C.吾属今为之虏矣(被动句,“为……”表被动)

D.问征夫以前路(介宾后置,即“以前路问征夫”)

【答案】B

【解析】B项应为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2.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亚父者,范增也

A.得复见将军于此B.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C.此天子气也D.吾属今为之虏矣

【答案】C

【解析】C和例句都是判断句,A句是介词结构后置句,B句是省略句,省略了介词“于”,

D是被动句。

3.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马之千里者

B.是寡人之过也

C.邻之厚,君之薄也

D.何陋之有

【答案】D

【解析】ʌ.定语后置句BC.判断句D.宾语前置句

【巩固】

1.下列对文言句式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②群臣侍殿上者

③秦王复击轲,被八创④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答案】B

【解析】①、②定语后置;③被:遭受,不是被动句;④“见”是被动句的标志。

2.指出下列句式的特点。

①夫晋,何厌之有?

②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③大王来何操?

④不然,籍何以至此?

⑤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⑥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⑦群臣侍殿上者。

⑧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答案】①宾语前置句②被动句

③宾语前置句④介宾语前置句

⑤被动句⑥判断句

⑦定语后置句⑧状语后置句、省略句

【拔高】

1.翻译下列句子。

①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②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答案】①这样,那么将军的仇可报,而燕国被欺凌的耻辱也就洗雪了。

②事情所以不成,只是想活着劫持你,得到归还土地的凭证来回报燕太子。

【解析】翻译时应注意词语释义的准确,例如,“然则”“乃”“欲”“以”

2.下面句子按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③欲呼张良与俱去④秦孝公据嵯山之固,拥雍州之地

⑤毋从俱死也⑥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⑦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⑧沛公安在

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⑩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A.①③⑤/②④⑧/⑥⑦/⑨©B.①⑨/②④/③⑤/⑥©©/⑧

C.①⑨/®®⑧/⑥⑦⑩D.①③©/②④/⑥⑦⑨/⑧⑩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句式的特点。①⑨属被动句,①③⑤属省略句,无法排除;②④属定语后

置,⑧为宾语前置句,②④⑧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