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宁德市部分达标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福建省宁德市部分达标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福建省宁德市部分达标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福建省宁德市部分达标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福建省宁德市部分达标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福建省宁德市部分达标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基础知识(本题共10小题,20分)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炽热(zhì)讪讪(shàn)楔入(xiě)窸窸窣窣(sū)B.峥嵘(zhēng)寥阔(kuò)籼稻(xiān)摧眉折腰(shé)C.扭怩(niù)憎恶(zèng)推搡(sāng)踌躇满志(chú)D.铆钉(mǎo)摈弃(bìn)脂膏(gāo)挥斥方遒(qiú)〖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掌握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A.“炽热”的“炽”应读chì;“楔入”的“楔”应为“揳”,且应读“xiē”。B.“寥阔”的“阔”应为“廓”,“摧眉折腰”的“折”应读zhé。C.“扭怩”的“扭”应为“忸”,且应读niǔ;“憎恶”的“憎”应读zēng;“推搡”的“搡”应读sǎng。故选D。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思全都相同的一项是()A.低眉信手续续弹烟涛微茫信难求B.世间行乐亦如此须行即骑访名山C.山不厌高学而不厌D.轻拢慢捻抹复挑商人重利轻别离〖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随便/实在。句意: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个不停。/大海波涛渺茫实在不易寻求。B.享受/出行。句意:人世间享受欢乐也是如此。/等到要远行时就骑上它访名山。C.满足。句意:山不满足于自己的高度。/学习总感到不满足。D.轻轻地/轻视。句意:轻轻地拢,慢慢地捻,一会儿抹,一会儿挑。/商人只重营利,对离别看得很轻淡。故选C。3.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思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座中泣下谁最多(哭泣)莫辞更坐弹一曲(再)B.采采芣苢(茂盛的样子)却坐促弦弦转急(然而)C.唤渠朝餐歇半霎(他)列缺霹雳(闪电)D.卷起千堆雪(雪花)一尊还酹江月(同“樽”,一种盛酒的器皿)〖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句中含义的能力。A.泣:眼泪。句意:要问在座之中谁流眼泪最多。B.却:退却。句意:回身坐下再转紧琴弦拨出急声。D.雪:浪花。句意:激起的浪花好似卷起千万堆白雪。故选C。4.下列都不含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①独自怎生得黑②但为君故③老大嫁作商人妇④青冥浩荡不见底⑤赢得仓皇北顾⑥斜阳草树,寻常巷陌⑦失向来之烟霞⑧却是旧时相识⑨因为长句⑩铁骑突出刀枪鸣A.①③⑤⑩ B.①④⑥⑧C.②③④⑩ D.④⑤⑦⑨〖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②但,只是。今义,表转折。句意:只是因为你的原因。③老大,年龄大了。今义,排行第一。句意:自己年岁大了我只得嫁给商人为妻。⑤赢得,落得,剩得。今义,博得,获得。句意:却落得仓皇逃命,北望追兵泪下无数。⑦向来,先前。今义,从来,一向。句意: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⑨因为,于是创作。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句意:于是创作一首长诗。⑩突出,突然出击。今义,表现比平均水平优秀。句意:(音乐好像)铁甲骑兵突然出击厮杀刀枪齐鸣。故选B。5.下列加点字词词类活用手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榆柳荫后檐②大江东去③虎鼓瑟兮鸾回车④赢得仓皇北顾⑤尚能饭否⑥对此欲倒东南倾⑦栗深林兮惊层巅⑧乍暖还寒时候⑨云青背兮欲雨⑩商人重利轻别离A.①③⑤⑨/②④⑥/⑦/⑧⑩ B.①③⑤/②①/⑥①/⑧⑨⑩C.①③④⑤/②⑥⑦/⑧/⑨⑩ D.①②⑥⑦/③⑥⑧/⑦/⑨⑩〖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①名词作动词,荫蔽。句意:榆柳树荫盖着房屋后檐。②名词作状语,向东。句意:大江向东流去。③名词作动词,弹奏。句意: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拉着车。④名词作状语,向北。句意:结果只落得自己向北回顾追兵,仓皇失措。⑤名词作动词,吃饭。句意:吃饭还好吗?⑥名词作状语,向东南。句意:面对着它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⑦使动用法,使……战栗。句意:使森林战栗,使山峰惊颤。⑧形容词用作动词,变暖。句意:秋天的天气,忽然变暖,又转寒冷的时候。⑨名词作动词,下雨。句意: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⑩形容词用作动词,重视、轻视句意:商人注重营利,轻视离别。①③⑤⑨名词作动词,②④⑥名词作状语,⑦使动用法,⑧⑩形容词用作动词。故选A。6.下列加点成语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当前,涉外演出红红火火,传统剧目惨淡经营,我们的传统文化演出市场亟待保护。B.呵呵,既然你这样说,那我就不客气了,我不吝赐教吧,谈点自己的看法,跟你商榷。C.这篇关于《美的历程》的评论文章观点比较一般,但在结构安排上差强人意。D.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对社会上的各种不正之风,我们不能充耳不闻,而要加以抵制。〖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惨淡经营:费尽心思辛辛苦苦地经营筹划,后指在困难的境况中艰苦地从事某项事业,不指经营状况惨淡,属于望文生义,使用错误。B.不吝赐教:不吝惜自己的意见,希望他人给予指导,请人指教的客气话,不能用于自己谈看法,使用错误。C.差强人意:勉强使人满意。语境“但”后表转折,强调“结构安排上”勉强使人满意,成语使用正确。D.充耳不闻: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此处语境是对社会上的各种不正之风的做法,不合语境,使用错误。故选C。7.下列句子,不能体现乡土中国差序格局的一项是()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B.一人得道,鸡犬升天。C.一表三千里,一堂五百年,再远还是亲。D.井水河水两相分,凡事讲理不讲亲。〖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名著中作者观点的句子。A.“吾老”与“人老”,“吾幼”与“人之幼”,讲述的是与自己有血缘关系和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属于差序格局。B.说的是一个人成功,其家中的鸡犬都会一起成功,与自己关系亲近的人会受到自己的影响。属于差序格局。C.说的是表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没有堂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会随着血缘关系的不断变化而不断地产生变化。属于差序格局。D.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向外推,自己是关系的中心。选项说的是以“理”作为行事标准,而非亲缘关系。不属于差序格局。故选D。8.以下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散文化小说,是用散文的形式创作的小说,它的突出特征是淡化情节、营造意境、突出情调。铁凝的《哦,香雪》是其代表。B.《红烛》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都是五四时期激情澎湃的青年的热血表白,这两首诗都使用了反复、呼告等修辞手法以表达强烈的感情。C.现代诗歌也叫新诗,有别于古典诗歌,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主张废除旧体诗形式上的束缚,不讲求任何格律,形式自由。D.《梦游天姥吟留别》描绘了一个瑰丽奇特的梦境,梦境中寄寓着诗人深沉的慨叹,隐含着自己的精神追求,本诗具有浪漫主义诗歌特色。〖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C.“主张废除旧体诗形式上的束缚,不讲求任何格律,形式自由”说法有误。“主张废除旧体诗形式上的束缚”是新诗草创阶段所做的努力,并非一直是如此。且新诗只是打破了(旧体诗)严格的形式上的束缚,大多不讲究格律,不讲究押韵,并非完全不讲求格律。故选C。9.下列各项中,和“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A.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B.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C.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D.暮云收尽溢清爽,银汉无声转玉盘。〖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例句为比喻,把“江山”比喻为“画”。A.“百丈冰”“万里凝”为夸张。B.以“咬”形容竹子,赋予它以人的特点,为拟人。C.“主人下马客在船”即主人和客都下马,主人在船客在船,是互文;“管弦”代指音乐,为借代。D.运用了比喻手法,将月亮比作玉盘。故选D。10.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大疫出良药,中医显身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德国病毒学家奇纳特尔认为:“中医药在防止病毒吸附细胞、病毒复制等方面有明显效果。”①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方面作用更突出②中医药为抗击疫情作出重要贡献③到采取集中隔离、普遍服中药等防疫做法④尤其是在有效防止患者从轻症转为重症⑤从应用“三药三方”等有效方剂A.②④⑤③① B.⑤③④①② C.②⑤③④① D.⑤③②④①〖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排序的能力。根据前文,“中医显身手”,可见这几个句子主要介绍中医的作用;其中,①③中的“更”“尤其”表明,它们不能放在首句,而②“为抗击疫情作出重要贡献”也是个总结句,由此可见,首句只能在剩下的③⑤中选,而⑤的“从……”和③的“到……”,可见,顺序是⑤③,而②则是对这两句的总结,在说出重要贡献后,再进一步提到④“尤其是在……”①“……方面”,故排序应为⑤③②④①。故选D。二、现代文阅读(19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沉默的芭蕉①邵燕祥芭蕉你为什么沉默伫立在我窗前枝叶离披神态矜持而淡漠从前你不是这样的在李清照的中庭在曹雪芹的院落你舒卷有余情绿蜡上晴光如波近黄昏,风而乍起鼓打着竹篱瓦舍有约不来谁与我相伴一直到酒酣耳焰呵,沉默的芭蕉要谈心请拿我当朋友要争论请拿我当对手在这边乡风雨夜打破费尔巴哈式的寂寞芭蕉啊我的朋友你终于开口款款地把幽思陈说灯火也眨着眼睛一边听,一边思索芭蕉,芭蕉且让我暖了搁冷的汤凭窗斟给你喝夜雨不停话不断孤独,不是生活〖备注〗①该诗作于1980年4月,诗人到云南旅行。在下榻的竹篱瓦舍里,诗人看到雨中的芭蕉,有感而发创作此诗。②费尔巴哈式的寂寞:指独处而造成的寂寞。1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你为什么沉默”既是诗人对芭蕉的疑问、对话,又点明了此刻雨中芭蕉的情态。B.“舒卷”“晴光”等都是对往日所见芭蕉的追忆,这与诗人眼前的芭蕉并不相同。C.全诗情景交融,构思巧妙,将孤寂无告的羁旅之苦,写得活灵活现极富情趣和活力。D.虽然这是一首新诗,但诗人用词文雅,化用贴切,使诗歌充盈着古典诗歌般的韵味。12.如何理解诗歌最后的“孤独,不是生活”?〖答案〗11.B12.(1)与“沉默的芭蕉”题目对应,反点其题。(2)表现出诗人热爱生活的感情,将诗人追求生活、热爱生活的心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3)使主题升华,激励读者热情地去拥抱生活,珍惜现在。〖解析〗【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表达技巧的能力。B.“对往日所见芭蕉的追忆”说法有误。根据原文“在李清照的中庭,在曹雪芹的院落,你舒卷有余情,绿蜡上晴光如泼”可知,这是作者对文学作品中的虚拟芭蕉形象的描绘,而并非往日所见的芭蕉。故选B。【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的能力。诗歌最后一句“孤独,不是生活”是全诗『点石成金』之笔,整首诗的抒情到此处仿佛戛然而止,然而,诗人热爱生活的情感却奔腾而出,不仅使诗歌思想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而且使得诗人热爱生活的心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这一句位于全诗的最后,与诗题“沉默的芭蕉”中的“沉默”相互照应,从反面点明主题,激励读者抛弃孤独,热情地拥抱生活,珍惜生活,令人感到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这行诗语言直白、简洁,但给人无穷的鼓舞与启迪。所有前面抒发的情怀,在此,不仅使诗思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而且,使得一个追求生活、热爱生活的心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给我一支枪茹志鹃记得我第二次向营长要求一支枪,是在那年的秋末冬初。我们部队过沂水,进入了鲁西南,那是一片遭受敌人严重践踏的地方。谁见过死去的村庄么?四处没有庄稼,村里没有树,听不见狗叫,更没有鸡鸣。屋上不冒烟,路上不见人,一进去,人会浑身起一层鸡皮疙瘩。那个时候,那个地区,就尽是这样的“村庄”。部队在这样的地区作战,是相当艰苦的,要打仗,要行军,要挨饿。那一天,天还没透亮。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村庄宿营。营部住在一个从前我们的村干部家里。这一家好像没有男丁,房里炕上,只有一个两岁光景的孩子。房东是个大嫂,呆板着脸,给我们开门、腾地方,是欢迎我们的,可是总不开口,似乎没有其他地区的老乡那样亲热。弄好了铺,我便和通讯员商量:我们放倒头睡了,不吃东西不要紧;但是营长,他还要工作呢!无论如何,得设法给他弄点吃的来。我们两个人商量来,商量去,除了找群众想办法,没有第二个办法可想。于是就决定去找那位不露笑脸的房东大嫂。不用说,这任务当然是我的。但是我找不到她,房里房外,屋前屋后,都没有她的影子,炕上那个孩子倒醒了,有气无力地哭着要娘,不用说。这又是我的任务了!于是我过去抱着她,哄着她。不到一盏茶的工夫,大嫂来了。她见我在哄孩子,好像有点高兴,但不等我开口提出吃食的事,她先向我借个手电筒。我把电筒交给她,同时迅速地提出了问题。她听了,脸上什么表情也没有,不表示有,也不表示没有,只招手要我跟她走。“大嫂,咱们上哪里?”我看她领我走出了大门。她也不回答,用嘴向村外呶了呶。反正这一带都是我们的部队,我放放心心地跟她走。“大嫂,你家大哥呢!”山东人一般称女人的丈夫叫大爷、大哥,我想和她攀谈攀谈。她没有回答,还是用嘴向村外呶了呶。这时,东方已经露白,可望见村外是光秃秃的一片,什么人也没有,只有村边边上,拱起几堆新土。我不由得打了一个寒噤,问道:“他?……”“牺牲了。”大嫂撮起三个指头,在我面前摇了摇说,“一起七个。”“什么时候?”我这时才看见她腰上束了一条麻绳。她没有回答,只是走,走过一盘石碾旁边的时候,她停下了,轻轻地用脚点了点碾旁的土地说:“在这里,上铡刀铡的。”我看见,这块土地的颜色是黑褐色的,那是血。血,唯有血才能偿还。营长同志,你给我一支枪吧!“没有枪!”大嫂的脸仍是呆板的,好像总结似的说了一句,接着又喃喃地说,“咱们没有枪!没有,手榴弹也没有……”她带我到一片被抢过、被践踏过的黄豆地里,我们打着手电筒,寻拣着掉落在地上的黄豆。拾了有两大把,捧回家,放在锅里炒,大嫂一边炒,一边呆呆地睨着自己的孩子。豆炒好了,喷香,大嫂把它盛进我们的茶缸,孩子微微张着嘴,满怀希望地看着娘。大嫂顿了顿,就用两个手指取出两颗豆子,放在孩子手里,然后拿到堂屋里,放在营长面前。营长大概也知道这家房东的事,他望着茶缸,久久地沉默着。最后,他把那孩子抱过来,放在自己腿上,然后把黄豆一颗一颗地排在桌上,摆成了二列横队,他和孩子说着笑着,把豆子当作敌人。他喊着口令:“出列!”“齐步走!”于是“一二一、一二一”黄豆便一颗颗地走进了孩子的小嘴。孩子的嘴跟不上了,她的牙还不能同时咬两颗豆子呢!她吐出一颗带着口水的“敌人”捏在手里。然后集中力量对付嘴里那一颗。我从来也没有注意到,孩子的小嘴,竟是这样的柔嫩,小红唇里面的一切都是粉色的,软软的,就连那几颗小小的乳牙,也是那样细软无力。咬一颗豆,都需要她全神贯注,用出了吃奶的力气。营长拿起“横队”前面的一颗大黄豆,还没塞进孩子的嘴,突然,响起了空袭警报的号声。天拂晓了,敌人的轰炸机嗡嗡地又出动了。村里的部队迅速地做了防空准备。能进屋的都进屋。不能进屋的马匹、物资,全都密密地插上树枝。黄豆是黄豆。不是敌人,敌人、武装到牙齿的敌人,就在前面,离我们只有三十里路,不!就在我们头顶上,他们有炸弹、机枪,有坦克、大炮,还有……铡刀。营长听到号声,立即将孩子交给了我,把一颗已经“一二一”走出队来的豆子也交到我手上,然后,将卜壳枪转列胸前,出去了。通讯员立即挎上枪,跟在后面。孩子信赖地靠在我怀里,圆圆的小嘴,还在挪啊挪地扭动。她把豆子搬到左面牙上咬咬,又把它搬到右面咬咬,最后又把它搬回到左面,于是全神贯注,眼睛挤成一条缝,才咔嚓一声咬开了。我闻见些些黄豆夹着奶花的香味……敌机在上空盘旋。寻找着目标。营长啊,亲爱的同志们,给我一支枪吧!哪怕是一支短枪也好,为了沂蒙山臂上的枪眼,为了碾旁那黑褐色的土地,更为了这花似的小嘴,为了幸福和理想,给我一支枪吧!(有删改)13.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以黄豆为“小道具”,围绕找黄豆、炒黄豆、吃黄豆展开情节,这让小说情节更加集中紧凑,B.营长把黄豆“摆成二列横队”“把豆子当作敌人”“喊着口令”等细节,契合人物身份和战争背景。C.作者对营长进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细腻真实,极富感染力。D.营长喂孩子吃黄豆的场景与下文空袭警报响起时的场景形成对比,让读者在比较中感受到和平安宁的珍贵。14.文中三次呼告“给我一支枪吧”,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我”的内心情感。15.茅盾先生曾评价茹志鹃战争题材小说具有独特风格,请就本文的“独特性”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3.C14.①第一次呼告是我听房东大嫂陈述丈夫被敌人杀害时,我急需一支枪来手刃仇敌,表达一名战士对战斗的渴望和对敌人的仇恨;②第二、三次呼告是在屋外敌机轰鸣时,我急需一支枪来保护怀中的孩子,表达对和平生活的期盼。15.①事件选材独特:本文主要写了大嫂给战士炒黄豆、战士喂孩子吃黄豆的小事,避开宏大事件,另辟蹊径;②人物选择独特:故事的主要人物是小战士、大嫂、孩子,均为小人物,在战争小说中显得独特。③语言风格独特:本文细致描写了孩子吃黄豆的样子,细腻感人,语言平实真挚;④主题呈现方式独特:本文通过写“我”对枪与战士意义的思考呈现解放军的崇高品质、军民鱼水情的宏大主题,切口独特。〖解析〗【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作者对营长进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错误,文章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对营长这一人物没有运用心理描写。“他把那孩子抱过来,放在自己腿上,然后把黄豆一颗一颗地排在桌上,摆成了二列横队”是他的动作描写,“他喊着口令:‘出列!’‘齐步走’”是他的语言描写,“他望着茶缸,久久地沉默着”是对他的神态描写。故选C。【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第一次呼告出现在文章中间部分,是“我”在跟随房东大嫂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听到房东大嫂陈述丈夫被敌人杀害时,内心的呐喊,“那是血。血,唯有血才能偿还。营长同志,你给我一支枪吧!”“我”在此时渴望有一支枪,是村民的遭遇激起了“我”对战斗的渴望以及对敌人的仇恨。第二、三次呼告集中出现在文章最后一段,根据上文“营长听到号声,立即将孩子交给了我”“敌机在上空盘旋,寻找着目标”等相关内容可知,“我”第二次渴望拥有一支枪是为了保护怀中年幼的孩子,也是为了保护无辜的百姓。第三次呼告前,“为了沂蒙山臂上的枪眼,为了碾旁那黑褐色的土地,更为了这花似的小嘴,为了幸福和理想”这一句话传达出“我”为了死去的百姓、为了未来的幸福生活而渴望战斗的心情,表达出“我”对和平生活的期盼。【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考生分析时,可以从人物、情节、环境、主题、语言等常见角度切入进行分析。从情节上看,小说没有正面描写战争场面,而是避开了宏大事件,另辟蹊径,从日常生活中的寻常小事切入,叙述了大嫂带战士找食物、大嫂给战士炒黄豆、战士喂孩子吃黄豆等日常小事,体现出选材的独特性;从人物上看,小说中并没有塑造常规意义上的“英雄”人物,而是贴近现实,塑造了一群小人物,如小战士、房东大嫂、孩子等,在战争小说中显得独特;从语言上看,“孩子信赖地靠在我怀里,圆圆的小嘴,还在挪啊挪地扭动。她把豆子搬到左面牙上咬咬,又把它搬到右面咬咬,最后又把它搬回到左面……”等内容细致地描写了孩子吃黄豆的样子,语言平实质朴,于细腻的描绘中打动人心,体现出战争背景下难得的温情,真挚动人。从主题上看,房东大嫂“给我们开门、腾地方,是欢迎我们的”,带着“我”去寻找食物,炒完豆子只取了两颗给自己的孩子,其他的都“拿到堂屋里,放在营长面前”,营长知道房东家的事,将孩子抱过来,将黄豆一颗一颗喂给孩子等情节,体现出了民拥军、军爱民的和谐军民关系,表达了军民鱼水情的主题。同时,“我”在听闻房东大嫂家及其他村民的遭遇以及看到“敌机在上空盘旋,寻找着目标”时,三次呼告“给我一支枪吧”,体现出革命战士护卫百姓、英勇抗战的精神品质,呈现出解放军的崇高品质,深化文章主题,切口独特。三、古代诗文阅读(39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①,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路请出,孔子止之。子张、子石请行,孔子弗许。子贡请行,孔子许之。遂行,至齐,说田常曰:“君之伐鲁过矣。夫鲁,难伐之国。其城薄以卑②,其池狭以泄,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战。君不如伐吴。夫吴,城高以厚,池广以深,甲坚以新,士选以饱,重器精兵尽在其中,又使明大夫守之,此易伐也。”田常忿然作色曰:“子之所难,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难。而以教常,何也?”子贡曰:“臣闻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今君忧在内。吾闻君三封而三不成者,大臣有不听者也。今君破鲁以广齐,战胜以骄主,破国以尊臣,而君之功不与③焉,则交日疏于主。是君上骄主心,下恣群臣,求以成大事,难矣。夫上骄则恣,臣骄则争,是君上与主有郤,下与大臣交争也。如此,则君之立于齐危矣。故曰不如伐吴。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田常曰:“善。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子贡曰:“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删改)〖备注〗①高、国、鲍、晏: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齐国握有实权的卿大夫。②卑:矮小。③不与:不在其中。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B.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C.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D.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弟子”指门徒、徒弟;接受他人教导并帮助传播和实行的人。“门弟子”指孔子门下的学生。B.“二三子”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诸位”“你们”。文中是孔子对自己门徒的称呼。C.“甲兵”本来指铠甲和兵器,后来也泛指装备、军事。文中“甲兵之事”意为“准备作战武器”。D.“大夫”,古代官名。先秦诸侯中,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明大夫”指贤明的大夫。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田常想要作乱,但忌惮高、国、鲍、晏等握有实权的卿大夫,就想带兵去讨伐鲁国,名为伐鲁,实为取得军队的控制权。B.当鲁国即将遭受齐国进攻之时,孔子的三言两语,就突出了他关心鲁国,号召、激励弟子为国排忧解难的动人形象。C.子贡的说辞,指陈利害,纵横捭阖,道理奇特而切中要害,充分体现了子贡口齿伶俐、巧于辞令、胸有韬略和极能游说的特点。D.田常之所以改变主意,同意攻打吴国,是因为赞同子贡所言:吴国比鲁国强大,攻打强大的国家,他自己才会真正受益。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君上骄主心,下恣群臣,求以成大事,难矣。(2)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20.阅读全文,说说子贡劝说田常不要攻打鲁国的理由有哪些。〖答案〗16.B17.C18.A19.(1)因此您对上使国君产生骄纵的心理,对下使大臣们放纵无羁,想要因此成就大业,太难了。(2)虽然如此,可是我的军队已经开赴鲁国了,现在从鲁国撤军转而进兵吴国,大臣们怀疑我,怎么办?20.①鲁国的国君愚昧而不仁慈,大臣们虚伪而无用,鲁国的军民又都讨厌战争。

②忧患在国内的,要去攻打强大的国家;忧患在国外的,要去攻打弱小的国家。

③田常要攻占鲁国来扩充齐国的疆域,若是打胜了,田常的国君就更骄纵;占领了鲁国土地,田常国家的大臣就会更尊贵,而田常的功劳都不在其中。〖解析〗【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为:您按兵不动不要进攻,请让我为您出使去见吴王,让他出兵援助鲁国而攻打齐国,您就趁机出兵迎击它。田常采纳了子贡的意见,就派他南下去见吴王。“臣请往使吴王”中,“臣”是“请往使吴王”的主语,二者意义相连,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D;“君因以兵迎之”中,“君”是“因以兵迎之”的主语,二者意义相连,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故选B。【1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文中‘甲兵之事’意为‘准备作战武器’”错误,原文“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战”的意思是“它的士兵百姓又厌恶打仗的事,这样的国家不可以和它交战”,可知“甲兵之事”在文中指“打仗的事”。故选C。【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就想带兵去讨伐鲁国”“实为取得军队的控制权”错误,原文“故移其兵欲以伐鲁”的意思是“所以想转移他们的军队去攻打鲁国”,可知是想转移高、国、鲍、晏等握有实权的卿大夫的军队去攻打鲁国,并非亲自带兵,选项曲解了“移”的词义;“实为取得军队的控制权”于文无据。故选A。【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得分点:“上”,对上;“骄”,使动用法,使……产生骄纵;“下”,对下;“恣”,使动用法,使……放纵无羁。(2)得分点:“虽然”,虽然如此;“加”,开赴;“去”,撤军;“之”,进兵。【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原文说“其君恶而不仁,大臣伤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由此可知,鲁国的国君愚昧而不仁慈,大臣们虚伪而无用,鲁国的士兵百姓又厌恶打仗的事。原文说“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由此可知,忧患在国内的,要去攻打强大的国家;忧患在国外的,要去攻打弱小的国家。原文说“今君破鲁以广齐,战胜以骄主。破国以尊臣,而君之功不与焉,则交日疏于主”,由此可知,田常要攻占鲁国来扩充齐国的疆域,若是打胜了,田常的国君就更骄纵,占领了鲁国土地,田常国家的大臣就会更尊贵,而田常的攻劳都不在其中。参考译文:田常想要在齐国叛乱,却害怕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的势力,所以想转移他们的军队去攻打鲁国。孔子听说这件事,对门下弟子们说:“鲁国,是祖宗坟墓所在的地方,是我们出生的国家,我们的祖国危险到这种地步,诸位为什么不挺身而出呢?”子路请求前去,孔子制止了他。子张、子石请求前去救鲁,孔子也不答应。子贡请求前去救鲁,孔子答应他。子贡就出发了,来到齐国,游说田常说:“您攻打鲁国是错误的。鲁国,是难攻打的国家,它的城墙单薄而矮小,它的护城河狭窄而水浅,它的国君愚昧而不仁慈,大臣们虚伪而用,它的士兵百姓又厌恶打仗的事,这样的国家不可以和它交战。您不如去攻打吴国。吴国,它的城墙高大而厚实,护城河宽阔而水深,铠甲坚固而崭新,士卒精良而精神饱满,可贵的人才、精锐的部队都在那里,又派英明的大臣守卫着它,这样的国家是容易攻打的。”田常顿时忿怒了,脸色一变说:“你认为难,人家认为容易;你认为容易的,人家认为是难的。用这些话来指教我,你是什么用心?”子贡说:“我听说,忧患在国内的,要去攻打强大的国家;忧患在国外的,要去攻打弱小的国家。如今,您的忧患在国内。我听说您多次被授予封号而多次未能封成,是因为朝中大臣的有反对你的呀。现在,你要攻占鲁国来扩充齐国的疆域,若是打胜了,你的国君就更骄纵,占领了鲁国土地,你国的大臣就会更尊贵,而您的攻劳都不在其中,这样,您和国君的关系会一天天地疏远。这样,对上,您使国君产生骄纵的心理,对下使大臣们放纵无羁,想要因此成就大业,太困难啦。国君骄纵就要无所顾忌,大臣骄纵就要争权夺利,这样,对上您与国君感情上产生裂痕,对下您和大臣们相互争夺。象这样,那您在齐国的处境就危险了。所以说不如攻打吴国。假如攻打吴国不能取得胜利,百姓死在国外,大臣率兵作战朝廷势力空虚,这样,在上没有强臣对抗,在下没有百姓的非难,孤立国君专制齐国的只有您了。”田常说:“好。虽然如此,可是我的军队已经开赴鲁国了,现在从鲁国撤军转而进兵吴国。大臣们怀疑我,怎么办?”子贡说:“您按兵不动不要进攻,请让我为您出使去见吴王,让他出兵援助鲁国而攻打齐国,您就趁机出兵迎击它。”田常采纳了子贡的意见,就派他南下去见吴王。子贡一挺身而出,就使鲁国得以保全,使齐国产生内乱,使吴国被打败,使晋国强大越国称霸。(二)古代诗歌鉴赏(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劳劳亭①歌李白金陵劳劳送客堂,蔓草离离生道旁。古情不尽东流水,此地悲风愁白杨。我乘素舸同康乐②,朗咏清川飞夜霜。昔闻牛渚吟五章③,今来何谢袁家郎④。苦竹寒声动秋月,独宿空帘归梦长。〖备注〗①劳劳亭:又名新亭,在今南京市西南,古送别之所,一名临沧观。②康乐:即谢灵运,东晋文学家,以山水诗著称。③牛渚:即今安徽马鞍山采石矶。五章:五首诗。④袁家郎:即袁宏,少有逸才,文章绝丽,曾有咏史诗。一次,袁宏在舟中讽咏,时谢尚镇牛渚,微服泛江,闻之,遂往听之。谢尚佳其有兴致,邀其谈话至旦。自此袁宏名誉日茂。2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劳劳”一词值得玩味,在此虽指亭名,却又容易使人想起“举手长劳劳”的诗句,诗人意在借此突出送别时的忧愁伤感。B.诗歌巧用象征、比喻等手法,“蔓草离离”以道旁草象征离情别绪,而“古情不尽”句则以“东流水”比喻离别之情长久难断。C.“我乘……飞夜霜”说像谢灵运一样缘流乘舟,霜夜在长江的清流上朗咏;“素舸”“清川”“夜霜”等意象突出诗人的清高脱俗。D.“昔闻”两句运用袁宏牛渚咏诗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袁宏的无限仰慕之情:虽然早已成为历史人物,但英名流传至今,令人敬仰。22.以景结情是诗词常用的手法,试比较这首诗和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以景结情的差异。〖答案〗21.D22.①画面不同:《沁园春·长沙》结尾是中流击水图,以大江、飞舟为背景,景象壮阔;而《劳劳亭歌》结尾是独宿空船图,以苦竹、寒声、秋月为背景,景象凄凉。②人物形象不同:中流击水图里活跃的是独挽狂澜的青年革命者;而独宿空船图里则是独宿空船、寄情于归梦的诗人形象。③所抒之情不同。《沁园春·长沙》结尾抒发的是以天下为己任、掌握革命领导权的雄心壮志;而《劳劳亭歌》结尾抒发的是怀才不遇、无人赏识的孤单苦闷之情。〖解析〗【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表达了诗人对袁宏的无限仰慕之情:虽然早已成为历史人物,但英名流传至今,令人敬仰”理解错误。“今来何谢袁家郎”,其中的“谢”是逊色的意思,自叹其才不减袁宏,而无谢尚之见知。故选D。【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手法及思想感情的能力。首先,画面不同:《沁园春·长沙》结尾是中流击水图,“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意思是:可曾记得那时我们在江水深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驰而来的船?此处以大江、飞舟为背景,景象壮阔;而《劳劳亭歌》结尾是独宿空船图,“苦竹寒声动秋月,独宿空帘归梦长”两句,写而今所遇唯有苦竹寒声动秋月而已,可惜没有知音,只好空船独宿寄情于归梦之中。诗句描绘了一个凄凉场景,在秋夜风吹苦竹的凄凉氛围下,诗人独宿空船,只能寄情于归梦。以苦竹、寒声、秋月为背景,景象凄凉。其次,人物形象不同:中流击水图里活跃的是独挽狂澜的青年革命者,突出他们的壮志豪情;而独宿空船图里则是独宿空船、寄情于归梦的诗人形象。最后,所抒之情不同。《沁园春·长沙》结尾抒发的是以天下为己任、掌握革命领导权的雄心壮志,读起来铿锵有力,极具力量感;而《劳劳亭歌》结尾寓情于景,抒发的是怀才不遇、无人赏识的孤单苦闷之情。用以景结情的手法点明了诗的主旨,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回味无穷。(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10分)23.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归园田居(其一)》中描写乡村中常听见的声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__”写出了诗人远离家乡,漂泊时长的境况,“____________”更显得诗人形单影只,老病孤苦。(3)白居易《岳琶行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比喻的修辞、对比的手法正面描写音乐。(4)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____________”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5)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回扣题目中的“梦游”,写诗人由梦中醒来,回到现实。〖答案〗(1)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3)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4)羽扇纶巾樯橹灰飞烟灭(5)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四、语言文字运用(12分)24.下面文段有三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①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②但是近年来劳动教育却逐渐成为短板。③通过调查表明,青少年不愿甚至不会劳动的情况比较普遍。①而餐饮浪费之所以成为一个长期难以根治的现实,⑤在很大程度上缘于劳动观念缺失,⑥一些人对劳动、劳动果实不尊重。⑦当下学校最重视的是与考试成绩密切相关的智育,⑧而非劳动教育。⑨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职业教育相对不强,⑩其根源与劳动和劳动教育被边缘化、职业教育被认为是“二流教育”的错误观念存在某种关联。〖答案〗(1)③去掉“通过”;(2)④“现实”改为“问题”;(3)⑩改为:“其根源在于劳动和劳动教育被边缘化、职业教育被认为是‘二流教育’的错误观念。”或“就与劳动和劳动教育被边缘化、职业教育被认为是‘二流教育’的错误观念存在某种关联。”〖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1)③“通过调查表明”句式杂糅,可删掉“通过”;(2)④“成为难以根治的现实”搭配不当,难以根治的应该是问题或者是难题,可把“现实”改为“问题”,或者“难题”;(3)⑩“其根源与劳动和劳动教育被边缘化、职业教育被认为是‘二流教育’的错误观念存在某种关联”句式杂糅,可改为“其根源在于劳动和劳动教育被边缘化、职业教育被认为是‘二流教育’的错误观念”或“就与劳动和劳动教育被边缘化、职业教育被认为是‘二流教育’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