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蒂蛀虫综合防治技术规程_第1页
荔枝蒂蛀虫综合防治技术规程_第2页
荔枝蒂蛀虫综合防治技术规程_第3页
荔枝蒂蛀虫综合防治技术规程_第4页
荔枝蒂蛀虫综合防治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荔枝蒂蛀虫防治技术规程本标准规定了荔枝蒂蛀虫(Conopomorphasinensis)综合防治的术语和定义、虫情监测、防治原则、防治指标、防治适期和防治技术。本标准适用于广东荔枝产区荔枝蒂蛀虫的综合防治,其他产区供参考。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276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T17997农药喷雾机(器)田间操作规程及喷洒质量评定NY/T1276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荔枝蒂蛀虫ConopomorphasinensisBradley属于鳞翅目(Lepidoptera)细蛾科(Gracillariidae)爻纹细蛾属(Conopomorpha)。该虫以幼虫钻蛀为害荔枝、龙眼的果实、花穗、嫩梢,尤其偏爱为害果实,是荔枝、龙眼果期最重要的害虫,更是影响荔枝龙眼产量和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自然栽培条件下荔枝蒂蛀虫在广东一年可发生11个世代,具有繁殖快、发生范围广、危害隐蔽等特点,幼虫一旦蛀入组织内部则很难防治。3.2发育历期developmentalduration完成一个龄期或一个世代所需要的时间(d)。3.3主虫态maindevelopmentalstage在田间调查时,各虫态中数量比例(%)最大的虫态。3.4第2次生理落果期thesecondphysiologicalfruitdropstage果肉从种子基部开始生长至基本包被种子时,发生较大量集中落果的时期为中期落果期。24虫情监测4.1荔枝蛀蒂虫化蛹进度监测在第2次生理落果期收集荔枝落果,每天收集1次,连续收集3d。将每次收集的落果带回室内,放入方盘,单层铺开,避免果实上下重叠。将瓦楞纸盖在果实上,瓦楞面朝下。每日更换瓦楞纸并记录纸上的荔枝蒂蛀虫预蛹数和蛹数,直至无幼虫化蛹为止。在调查结束之日计算每日的化蛹率(每日新增蛹数和总虫数的比值)和化蛹进度(调查开始之日至调查当日的化蛹率累积值),数据填入附录B中表B.1,并确定化蛹高峰期(化蛹进度达50%左右的日期为化蛹高峰期)。依据落果采集果园实际温度下的蛹历期、产卵前期和卵历期代入以下公式,计算成虫高峰期和卵孵高峰期。荔枝蒂蛀虫不同温度下各虫态的发育历期见附录B中表B.2。成虫高峰期=化蛹高峰期+蛹历期卵孵高峰期=化蛹高峰期+蛹历期+产卵前期+卵历期4.2果实膨大期荔枝蛀蒂虫化蛹进度监测果实开始下垂时调查1次。与第2次生理落果期蒂蛀虫化蛹进度调查操作流程相同。4.3成虫发生量调查在调查化蛹进度的同时,调查成虫的发生的数量。选取园内东、南、西、北、中5个方位,每方位选4株树调查,共调查20株数,每株调查5根枝条。调查时敲击或轻微摇晃目标枝条,记录飞舞的荔枝蒂蛀虫,最后统计调查样本成虫的发生总量。5防治原则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控”的植保方针,取“压前控后,重点在前;主抓成虫,辅治初孵幼虫”的防治策略,以农业防治为基础,根据荔枝蒂蛀虫的具体发生情况,制定虫情调查方法,发布相应的测报信息,从而确定防治适期和防治指标,在此基础上协调运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措施,采最大程度降低荔枝蒂蛀虫对荔枝的危害。6防治指标根据园内荔枝蒂蛀虫成虫发生数量,平均每株达到1头以上就需要进行防治。7防治适期根据虫情调查结果,在荔枝蒂蛀虫的卵孵高峰期或成虫发生高峰期2个时期进行防治,可有效控制其种群数量,达到最佳防治效果。8防治技术8.1农业防治8.1.1保持果园通风透光3通过适宜的种植密度、间伐、修剪等措施,使果园保持通风透光。8.1.2修剪果实采收后,剪除弱枝、病虫枝及部分荫蔽枝条,统一放梢。8.1.3清除落地果自第2次生理落果期开始至采收前,捡拾树下落果,集中深埋销毁。8.2物理防治对于中后期不易落果的品种,可在第2次生理落果后5d~10d对果穗进行套袋。8.3化学防治8.3.1花前防治在开花前3d~5d,对树冠内膛枝条和花穗喷施杀虫剂1次。8.3.2谢花后防治在荔枝谢花后3d~5d,喷施杀虫剂1次。8.3.3第2次生理落果期防治第2次生理落果期,根据虫情监测结果,在荔枝蒂蛀虫卵孵高峰期或成虫高峰期喷施杀虫剂1次。8.3.4果实膨大期防治在荔枝果穗由直立状态转为下垂状态后,根据虫情调查获取荔枝蒂蛀虫卵孵高峰期或成虫高峰期,喷施杀虫剂1次。8.3.5收果前防治收果前10d~15d,根据田间荔枝蒂蛀虫密度确定是否需要再喷1次药。如需要,则要选择合适安全间隔期的药剂再结合天气情况确定喷药时间。8.3.6防治历珠三角地区中晚熟荔枝品种荔枝蒂蛀虫的全年防治历见附录C。8.3.7用药准则推荐使用的农药均是国家正式登记防治荔枝害虫的种类,参见附录D,提倡优先使用生物农药。严禁使用国家禁止或限制的农药,注意不同作用机理农药的轮换使用,严格遵守农药安全使用间隔期。果实农药残留应符合GB2763的相关规定。施药技术按照GB/T17997和NY/T1276的要求执行。4(资料性附录)荔枝蒂蛀虫形态特征成虫:体长4.0mm~5.0mm,翅展9.0mm~11.0mm。体背面灰黑色,腹面白色,触角丝状,约为体长的1.5倍,末端白色。前翅狭长,2/3基部灰黑色,雄虫颜色更深,1/3端部橙黄色,静止时两翅面的白色条纹相接呈“爻”字纹,故也被称为爻纹细蛾;后翅灰黑色,缘毛长,后缘的缘毛约为翅宽的4倍。腹部背面褐色,侧面和腹面雄虫为白色、雌虫为黄白色。足黄白色,均覆盖有灰白相间的鳞片。卵:椭圆形,扁平,直径0.2mm~0.4mm,半透明,初为淡黄色,后转为橙黄色,卵壳上有刻纹,三角形至六边形不等,有微突,纵向排列约呈10列。幼虫:低龄幼虫扁圆形,拥有3对胸足,腹部第3、4、5节及第10节各具足1对。老熟幼虫圆筒形,黄白色,体长8.0mm~9.0mm,仅具4对腹足,臀板三角形。蛹:长约7.0mm,初呈淡绿色,后转为黄褐色,近羽化时为灰黑色;头顶有一个三角形突起的穿茧器;常化蛹于果穗附近的叶片正面,蛹具扁平薄膜状的白色或黄色丝质茧。荔枝蒂蛀虫在广东每年发生10代~12代,广西发生10代~11代,福建闽南地区发生9代~10代,海南发生10代~11代,世代重叠,多以幼虫在荔枝冬梢或早熟品种花穗顶端轴内越冬。在广东、福建地区2代~6代为主要为害代,主要在荔枝、龙眼的花期至果实生育期为害,尤其是4代~5代与果实成熟期重叠,为害特别严重。成虫有夜习性,白天一般静息在树干,叶片上极少发现,受到惊扰时作短暂飞舞后即复停在原栖息树上,很少远飞,夜晚为主要的活动时间。(规范性附录)荔枝蒂蛀虫虫情监测所需数据荔枝蒂蛀虫化蛹进度观察记录表见表B.1,不同温度下各虫态的发育历期见表B.2。表B.1荔枝蒂蛀虫化蛹进度观察记录表调查日期新增预蛹数(头)新增蛹数(头)化蛹率(%)化蛹进度(%)表B.2不同温度下荔枝蒂蛀虫各虫态发育历期温度(℃)卵蛹代6(规范性附录)荔枝蒂蛀虫全年防治历根据广州、东莞、深圳和惠州等珠三角地区桂味、糯米糍和黑叶等中晚熟荔枝品种的物候期,列出荔枝蒂蛀虫全年防治历。由于不同荔枝品种或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区的物候期不尽相同,各地可根据本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