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检测+A卷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第一单元检测+A卷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第一单元检测+A卷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第一单元检测+A卷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第一单元检测+A卷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下册单元检测卷(A卷)一、选择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居则曰 居:平日,平时B.摄乎大国之间 摄:夹处C.乃中《经首》之会 中:合乎D.批大郤,导大窾 导:疏通2.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粗词的用法与意义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以吾一日长乎尔②摄乎大国之间③且知方也④方六七十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素善留侯张良 不如因善遇之B.妇女无所幸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C.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4.对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寡人之过也 是:代词,这B.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动词,增加C.越国以鄙远 鄙:形容词,卑鄙D.与郑人盟 盟:动词,结盟5.下列各组句子的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A.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B.大王来何操 沛公军霸上C.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吾属今为之虏矣D.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沛公奉卮酒为寿6.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臣之所好者道也A.良庖岁更刀,割也B.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瓡乎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百亩之宅,树之以桑7.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沛公奉卮酒为寿”一句中的“寿”与现代汉语中的“寿”含义有所不同,这里是敬酒献物,祝人健康长寿的意思。B.山东,指泰山以东的地区。如“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中的“山东”指的就是这个地区。C.沛公,指刘邦,因其起兵于沛(今江苏沛县),故称“沛公”。D.“竖子不足与谋”一句中的“竖子”是骂人的话,相当于今天的“小子”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材料一:刘勰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认为好的说辞或纵或擒,要看情势的需要。他还说,“凡说之枢要,必使时利而义贞”“披肝胆以献主,飞文敏以济辞”,即认为说辞的关键,要对当时有利,意义正确,忠于为君,敏于成事。这些话,对烛之武劝秦穆公退兵,完全是切合的。烛之武说秦穆公。先退一步,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肯定秦晋围城一定胜利。然后反过来说,用了四层转折。一层是郑亡以后,秦国得不到郑国,对秦国无利,所谓“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二层是灭亡了郑国有利于晋国,即“亡郑以陪邻”。三层是加强了晋国就削弱了秦国,即“邻之厚,君之薄也”。这三转就说明了灭亡郑国对秦国的不利。四层是放过郑国,对秦国有利,即“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这些是就当前的情势说的,用的是一纵一擒,一放一收。说到这里好像话已说完了,但烛之武还要进一步说。因为以上讲的灭亡郑国以后,对秦国无利而有害,都是推测,推测的话还没有得到证明,所以还得举出事实来做证,证明这种推测是正确的。烛之武再引过去的事实做证。说秦穆公曾经帮助晋惠公,送他回国即位。晋惠公愿把焦、瑕两邑送给秦穆公作酬报,可是他早上渡过黄河,晚上就筑防御工事拒绝秦国,说明晋君是背恩的。从而证明秦军帮晋军灭亡郑国以后,晋国也会背恩抛弃秦国,使秦国不利。因此再作进一步推论,晋国占领了郑国,又会向西侵占秦国。说到此,才算把秦穆公说服了。这就是刘勰说的“言资悦怿”“顺情入机,动言中务”。(摘编自周振甫《〈烛之武退秦师〉赏析》)材料二:对于军事斗争来说,光是雄辩的口才并不够,大凡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要想凭外交口才得到是不现实的,主要还是凭实力。然而,郑国没有相当的实力。烛之武面临的艰巨任务是:缺乏有实力的后盾,要在谈判中以口才战胜实力。谈判实际上就是辩论。对立的双方利害关系相反,没有共同语言,必须有一个双方认可的前提,才能把辩论转化为对话。烛之武必须找到一个秦穆公认可的前提。他的杰出在于,抓住了一个关键词“益”,回避了眼前郑国和秦国利害关系相反的难点,以于对方有益为前提。这就把论题转移了:第一,不是对秦国和郑国有没有益,而是对秦国和晋国有没有益;第二,不是眼下对秦国有没有益,而是未来对秦国有没有益。为了回避与秦对抗,烛之武坦然放低姿态:退一万步说,“郑既知亡矣”,郑亡如果真对秦国有益(“有益于君”),那就听便。但是,他反过来指出,郑亡实际上并不有益于秦,相反有害于秦。有益转化为无益,条件有二。第一,灭了郑国,郑国成了秦国遥远的边地,可当中隔着晋国,秦国鞭长莫及,要向晋国借道,管理却受制于晋,对秦国有什么益处呢?第二,郑国灭亡,实际上是增加了晋国的疆土,对于晋国有益,那就意味着对秦国是无益的(“邻之厚,君之薄也”)。这是从反面讲。从正面讲,如果不灭亡郑国,把郑国作为东方大道上的朋友(“东道主”),秦国有什么外交使节,郑国可以提供食宿的方便,这对秦国有什么害处呢?说到这里,从逻辑上来说,是够雄辩的了。但是,烛之武不像先秦的一般游说之士,满足于逻辑的推断,他的厉害之处还在于,进一步用历史的事实来实证。晋国的野心是很难满足的。秦国曾经有恩于晋惠公,武装护送他归国,惠公承诺割让焦、瑕二地,可是很快背约,早上渡过黄河,晚上就在黄河边筑起工事,防备秦国进入黄河以东的焦、瑕二地。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推断,晋灭亡了郑国,扩张了东边的领土,再要扩张,也就只能向西,除了攻打秦国,还有什么地方可去呢?本来,秦穆公纠结于眼前战事,烛之武从战略上着眼,以长远眼光彻底唤醒了秦穆公。秦国不但退兵,且与郑国结盟,驻兵于郑,为郑协防。从这里可以看出,烛之武与先秦游说之士不同。先秦游说之士仅仅是以现场应对的敏捷取胜,如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所说,“喻巧理至”“飞文敏以济辞”。以巧言妙喻取胜是暂时的,如《战国策》之《唐雎不辱使命》,唐雎作为外交使者,居然与秦王以在咫尺之间血拼相威胁,这不但是匹夫之勇,而且后患无穷。又如晏子使楚,将楚国这个大国比作狗国,也只是逞一时口舌之快。外交不讲究实力是空的。烛之武的雄辩,完全着眼于实力在战略上的利害转化:晋长必然导致秦消。烛之武在策略和战略上有全面的考量。在两路大军压境的危急关头,策略上:第一,不是分兵抵抗,而是谈判;第二,先争取利害关系不太密切的一方,瓦解其同盟关系,另外一方自然退兵。战略上:不但扭转眼前的危局,而且从长远看,化晋秦同盟为郑秦同盟。有了这样着眼于实力转化的大视野,口才、逻辑的胜利才有坚实的基础。(摘编自孙绍振《〈烛之武退秦师〉和春秋笔法》)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烛之武说秦穆公采用了一纵一擒、一放一收的方法,而在“擒”“收”上强调了秦晋围城一定会取得成功。B.烛之武引过去的事实做证,其目的是劝说秦穆公认清晋国的本来面目,进一步佐证自己的推测是正确的。C.烛之武认识到郑国没有相当的实力,只着眼于郑国与秦国的关系是难以说服秦穆公退兵的,所以他要另辟蹊径。D.烛之武的说辞,从逻辑上看具有雄辩的色彩,但烛之武认识到,只停留在口才上还不够,还得靠事实说话。9.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两则材料均引用了《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原话,其作用是一样的,都体现了材料作者对历史的主观认识。B.烛之武站在秦国一方思考问题,没有逞一时之勇,图口舌之快,这是他在敌强我弱的情势下的正确选择。C.烛之武选择秦国而不是晋国作为谈判对手,是因为郑国与秦国利害关系密切,能形成郑秦同盟。D.外交谈判要善于抓住问题的要害,要有战略眼光,比如努力在谈判中瓦解对方与他国结成的政治同盟。10.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刘勰“披肝胆以献主”观点的一项是()A.韩愈《师说》阐述人们如何对待老师。B.苏洵《六国论》探讨六国灭亡的原因。C.李斯《谏逐客书》劝说秦王停止逐客。D.庄子在《庖丁解牛》中强调依乎天理。11.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12.对刘勰的观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认识有什么不同?这样的不同对你阅读经典作品有何启示?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材料一: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材料二:越王①曰:“寡人躬行节俭,下士求贤,不使名过实,此寡人所能行也。多贮谷,富百姓,此乃天时水旱,宁在一人耶?何以备之?”范子②曰:“汤执其中和,举伊尹,收天下雄隽之士,练卒兵,率诸侯代桀,为天下除残去贼,万民皆歌而归之,是所谓执其中和者。”越王曰:“善哉!中和所致也!寡人虽不及贤主、圣王,欲执中和而行之。今诸侯之地或多或少强弱不相当兵革暴起,何以应之?”范子曰:“知保人之身者,可以王天下。不知保人之身,失天下者也。”越王曰:“何谓保人之身?”范子曰:“天生万物而教之而生。人得谷即不死,谷能生人,能杀人,故谓人身。”越王问范子曰:“何执而昌?何行而亡?”范子曰:“执其中则昌,行奢侈则亡。”越王曰:“寡人欲闻其说。”范子曰:“臣闻古之贤主、圣君,执中和而原其终始,即位安而万物定矣;不执其中和,不原其终始,即尊位倾,万物散。文武之业,桀纣之迹,可知矣。古者天子及至诸侯,自灭至亡,渐渍乎滋味之费,没溺于声色之类,牵挛于珍怪贵重之器,故其邦空虚。困其士民,以为须臾之乐,百姓皆有悲心,瓦解而倍畔者,桀纣是也。身死邦亡,为天下笑。此谓行奢侈而亡也。”(节选自《越绝书·越绝外传枕中第十六》)【注】①越王:指勾践。②范子:指范蠡。13.材科二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今A诸B侯C之D地E或F多G或H少I强J弱K不L相M当N兵O革P暴Q起14.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放”指驱逐、流放,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放辟邪侈”的“放”字意思相同。B.“富”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裕、富有,和“富贵不能淫”的“富”的意义和用法不同。C.“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与成语“文武之道”中的“文武”意思相同。D.“须臾”表示一段很短的时间,片刻之间。常见的类似词语还有顷刻、俄而、少顷等。15.下列对材料二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越王勾践认为贮谷富民是应该的,只是有时天时不利,旱涝成灾,他一人也无能为力,因此他向范蠡请教防备的方法。B.范蠡认为只有懂得保护人民生命的人,才能成就王业。君主要保护民众,就要让民众得到粮食,而且君主不能奢侈浪费。C.范蠡熟悉史事,深知古代君主和诸侯灭亡的重要原因,即他们贪图口腹享受,沉湎歌舞声色,迷恋奇珍异宝,以至于国库空虚。D.桀、纣等统治者大肆挥霍,陷士民于困境以取乐,结果百姓背叛他们。最终他们身死国灭,成为全天下人的笑柄。16.把材料二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寡人躬行节俭,下士求贤,不使名过实,此寡人所能行也。(2)不执其中和,不原其终始,即尊位倾,万物散。17.孟子、范蠡对待“汤放桀,武王伐纣”的看法与齐宣王有何不同?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四、情景默写18.补写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哂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鸿门宴》中表达大丈夫应不拘小节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补写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9.补写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先用温和自谦的话“_________,________”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营造轻松、亲切的环境后,又启发弟子各言其志。(2)《鸿门宴》中表达大丈夫应不拘小节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看出来。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描绘了自己理想的政治图景:“_________,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_________,咏而归。”(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点)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3)《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孟子在说明了“养民”措施后,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了教育民众的具体方法。(4)成语“游刃有余”出自《庖丁解牛》一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解析:D项,“导”,引导。2.答案:B解析:①介词,相当于“于”,比。②介词,相当于“于”,在。③名词,做人的准则。④名词,方圆。故选B。3.答案:C解析:C项,“间”,都表示“秘密地”。A项,“善”,友善、交好/好好地。B项,“幸”,宠幸/幸亏。D项,“谢”,道歉/感谢。4.答案:C解析:C项,“鄙”,名词作动词,把……当作边邑。5.答案:B解析:A项,判断句。B项,宾语前置句/省略句。C项,被动句。D项,省略句。6.答案:A解析:A项与例句都是判断句。B项,宾语前置句,即“未尝技经肯綮”。C项,宾语前置句,即“未有(之)也”。D项,介词结构后置句,即“以桑树之”。7.答案:B解析:山东,指的是崤山以东。8.答案:A解析:“强调了秦晋围城一定会取得成功”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先退一步,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肯定秦晋围城一定胜利。然后反过来说,用了四层转折……这些是就当前的情势说的,用的是一纵一擒,一放一收”,所以“一纵一擒、一放一收”针对的是四层转折,突出了攻打郑国的害处和不攻打郑国的好处。9.答案:B解析:A.“都体现了材料作者对历史的主观认识”错误,引用《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原话是为了给自己的主观认识寻找客观依据。C.“是因为郑国与秦国利害关系密切,能形成郑秦同盟”错误,烛之武选择秦国而不是晋国作为谈判对象是因为晋国与郑国相邻,灭了郑国,对晋国有利,但秦国并不能得到实际的好处。D.“比如努力在谈判中瓦解对方与他国结成的政治同盟”错误,“努力在谈判中瓦解对方与他国结成的政治同盟”是策略而非战略。10.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一可知,“披肝胆以献主”即认为说辞的关键,要对当时有利,意义正确,忠于为君,敏于成事。A.《师说》虽对当时有利,但不属于“说辞”,且不属于“忠于为君”,更没有“敏于成事”。B.《六国论》属于借古讽今,不符合“敏于成事”的特点。C.《谏逐客书》是李斯上给秦王嬴政的一篇奏议。完全符合“对当时有利,意义正确,忠于为君,敏于成事”的特点。D.《庖丁解牛》中“依乎天理”强调顺应自然、物我合一,并非针对时弊,且不符合“忠于为君”的特点。11.答案:开篇指出“对于军事斗争来说,光是雄辩的口才并不够……主要还是凭实力”,但烛之武是在缺乏实力后盾的条件下,要在谈判中以口才战胜实力。接着阐释了烛之武的谈判技巧:①策略上回避了眼前郑国和秦国利害关系相反的难点,以于对方有益为前提;②以长远眼光彻底唤醒秦穆公,着眼于实力在战略上的利害转化。最后再次总结:烛之武在策略和战略上有全面的考量。解析:12.答案:对刘勰的观点,材料一认为是正确的,好的说辞要根据情势的需要,要对当时有利,意义正确,忠于为君,敏于成事。材料二则认为,刘勰的观点只能暂时解决问题,真正好的说辞不但要扭转眼前的危局,而且还要有长远考虑,着眼于实力在战略上的利害转化。由此可见,我们在阅读经典作品时,对于其中蕴藏的道理与智慧,应该学习和借鉴,但不能不加分析地将经典作品的所有内容奉为圭臬,而是要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解析:13.答案:EIN解析:“今诸侯之地”,“诸侯”作“地”的定语,中间不可断开,应在“地”后断句;“或多或少”是一组结构相同的并列短语,中间不可断开,应在“少”后断句;“强弱不相当”是主谓短语,语意完整,中间不可断开,应在“当”后断句。14.答案:A解析:“意思相同”错,两者意思不相同。“放辟邪侈”的“放”是“放纵”的意思。B项,“富贵不能淫”中的“富”是形容词,“富裕、富有”。15.答案:D解析:“陷士民于困境以取乐”错误,根据材料二中的“困其士民,以为须臾之乐”可知,他们搜刮士民,使其困苦不堪,来追求自己短暂的快乐,并没有以此取乐之意。16.答案:(1)我亲自奉行勤俭节约,访求礼遇贤士,不使名声超过实际,这些是我能够做到的。(2)不遵守中正平和之道,不推究事物的起源和终结,就导致君位倾覆,万物离散。解析:17.答案:①齐宣王站在统治者的角度,认为臣民不应放逐、杀害君主。②孟子、范蠡站在百姓的角度,认为桀、纣无道,自取灭亡,“汤放桀,武王伐纣”是正义之举。解析:结合材料一中的“臣弑其君,可乎”可知,齐宣王站在统治者的角度,认为臣民不应放逐、杀害君主。结合材料一中的“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材料二中的“范子曰:‘臣闻古之贤主、圣君,执中和而原其终始,即位安而万物定矣……桀纣是也。身死邦亡,为天下笑。此谓行奢侈而亡也。’”可知,孟子、范蠡站在百姓的角度,认为桀、纣无道,自取灭亡,“汤放桀,武王伐纣”是正义之举。参考译文材料一:齐宣王问道:“商汤放逐夏桀,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有这些事吗?”孟子回答道:“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齐宣王)问:“做臣子的杀害他的君主,可以吗?”(孟子)说:“败坏仁爱的人叫作‘贼’,败坏道义的人叫作‘残’。残、贼俱全的人叫作‘独夫’。我只听说(武王)诛杀了独夫纣罢了,没听说过臣子杀害君主。”材料二:越王勾践说:“我亲自奉行勤俭节约,访求礼遇贤士,不使名声超过实际,这些是我能够做到的。(但是)要多积贮粮食,让百姓富裕起来,这要受到天时变化和水旱灾害的影响,难道就取决于我一人吗?用什么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