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部编选择性必修下册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过关检测A卷(原卷板+解析)第三单元过关检测(A卷)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苏东坡十一岁时,进入中等学校,认真准备科举测试。为应付测试,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最努力苦读的学生会将经书和正史钞写一遍。苏东坡读书时也就是用这种方法。若对中国诗文朴质的经典,以及正史中常见的涉及人名、事件或隐喻的典故,稍加思索,那么这种读书方法,自有其优点。因为将一本书逐字钞写之后,对那本书所知的深刻,绝非仅仅阅读多次所能比。这种用功方法,对苏东坡的将来大有好处。
苏东坡与弟弟苏辙正在这样熟读大量的文学经典之时,他父亲赶考铩羽而归。苏洵对功名并未完全死心,自己虽未能考中,但他以纯粹而雅正的文体教儿子,教儿子深研史书为政之法。这样的家庭气氛,正适于富有文学天才的青年的发育。
(摘编自林语堂《苏东坡传》)
材料二苏轼生活在佛教传播相当发达的四川,处在峨眉佛教文化圈之中,苏轼家庭的宗教气氛也十分浓厚,这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苏轼的经历看,他刚开始虽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对佛教抱有好感,然而并没有真正信奉佛教,元丰三年乌台诗案后,四十一岁的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政治上的挫败使他开始反省,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意义,并借佛老的方法来净化自心。这一时期,他审视自己的经历以及处世态度,重新寻找心灵的支撑点,开始思考人生的真谛,开始接受佛教思想。谪居黄州以来,苏轼躬耕东坡,作诗赋词,向世人展现了一个极富魅力的“东坡居士”形象。
黄州词如此丰产的数量也预示着它内容的丰富性,其中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有在被贬后对苦闷而又旷达心情的抒发,有登高临水、吊古伤今,有对亲戚朋友的思念,也有对世间丑恶的讥讽;既有火树银花的都市,也有静谧祥和的乡村……题材之广泛已然突破了前人。他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
苏轼诗词的主导风格是洒脱旷达,其旷达风格的形成并非因其个人与偶然,同时也是整个宋代文化浸染下的产物。苏轼从来都是以一种无所不适的超然态度来面对自己所遇到的种种挫折,佛学思想的影响让他形成了一种入世而又超世的境界。他在诗词中抒发人生如梦的感触,表现超然自如的人生态度,营造出一种空灵、恬淡而又清雅的独特意境,从而构建出一个“词意高妙”的超然旷达的艺术高境。
(摘编自赵凡龙《苏轼黄州诗词论析》)
材料三相比唐诗,词在日本的影响要弱一些,这是因为观念上诗为正宗,词为诗余,而且写作技术更难。尽管如此,日本文人写词还是代不乏人,他们学习、模仿唐宋词人,其中特别喜欢效仿苏轼的词作。苏轼是开辟了宋词新天地的一代词人,其词不仅在国内影响深远,而且早就流传到了东亚各国。夏承焘在《论词绝句》中云:“坡翁家集过燕山,垂老声名满世间。”说明苏轼生前文集已在国外广为传播。
日本词人学习、效仿苏轼的词,首先是仿调,即采用苏轼创作的词调。苏轼最有名的豪放词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水调歌头》,许多日本词人也喜欢用此词调作词。在日本词人中,森槐南特别心折于苏轼,也最有苏词之风,夏承焘在《域外词选》序言中称赞他:“日本词人为苏辛派词,当无出槐南右者。”他有《酹江月》“题髯苏大江东去词后”,与苏轼进行跨时空的对话:“我思坡老,铁绰板歌,是森然芒角。便把大江东去意,试问南飞乌鹊。斜月荧荧,明星烂烂,撑住曹瞒槊。人生知几,仰天长啸寥廓。”森槐南用苏轼词调凭吊苏轼,一方面揣摩苏轼创作该词时的心路历程,对其境遇表示同情。另一方面他对苏轼的人格魅力和风流才情作了高度的评价,称其“文章卓荦”,为“一世之雄”。
其次是用韵,即按照苏轼词的韵脚来进行创作。如林读耕斋有次韵苏轼的《满庭芳·警世》词;野村篁园有次韵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梅岩蓉湖枉过,词以记喜,用坡老韵”;森川竹磎有次韵苏轼的《劝金船》“送横川唐阳赴任丰桥,用苏东坡原韵”;铃木豹轩有次韵苏轼的《念奴娇·汴京怀古》。这些词不光次韵,大都也是以苏轼词为范本创作。有的步韵和苏轼原作韵字相同且次序一致,如林读耕斋的《满庭芳·警世》词,韵脚与苏轼的《满庭芳》词完全一样。
再次是仿意,指借用、模仿苏词的语词、句式、立意、风格来进行创作。有的直接撷取化用苏轼词的经典语词,表述其相似情怀。如用“琼楼玉宇”,森槐南的《水调歌头》:“摩垒晓风残月,接武琼楼玉宇,酒醒不胜寒。”高野竹隐的《水龙吟》:“料琼楼玉宇,高寒空共,月明千里。”有的是学句法,对苏轼词中的经典句法进行效仿。如对苏轼《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模仿,高野竹隐的《水调歌头》云:“我欲采槎去,招手海边鸥。”森川竹磎的《水调歌头》云:“我欲横吹铁笛,乍可呼醒仙客,对酒拍阑干。”竹隐词中也出现了相同或相似的意象和意境。“杯浸琉璃千顷,月照山河一片”和苏轼的《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中“一千顷,都镜净”意象仿佛。有的效仿已脱略苏词形迹,达到自出机杼的地步。如森槐南的《水调歌头》:“论填词,板敲断,笛吹酸。声裂哀怨第四,犹道动人难。摩垒晓风残月,接武琼楼玉宇,酒醒不胜寒。”在词中抒发胸襟怀抱,表述词学见解,与苏轼一样境界宏阔开放、豪健清雄。
(摘编自钱锡生《日本词人对苏轼词的接受》)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北宋时期,学生科举应考必须熟读经史诗文并背诵经典古籍,苏轼则常常用抄录经书和正史的办法阅读经典。
B.苏轼的思想以及洒脱旷达的诗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尤其在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之后。
C.夏承焘先生对苏轼的诗词颇有研究,并作诗加以称道,因而对日本的词人及其作品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D.日本词人森槐南非常崇尚苏轼的人格和词作,常在诗词创作中效仿苏轼的词调和词意。
解析C
解答强加因果,于文无据,材料三只是涉及这两个方面,并没有强调它们之间的关系。
2.根据材料,下列对苏轼诗词成就及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诗词题材非常广泛,涉及个人情绪和生活的诸多方面,这与其作品丰产的数量有很大关系。
B.苏轼词作虽然有其主导的风格,但前期和后期的作品风格迥乎不同,相对来说后期作品更趋成熟。
C.苏轼构建了一个“词意高妙”的艺术境界,其作品无论在其生前还是身后,在国内外都广为传播。
D.苏轼的诗词作品,在词调、用韵、词意等方面都备受青睐,成为日本词人学习效仿的重要方面。
解析B
解答选项表述的是苏轼的诗词风格,而不是“成就及影响”,“后期作品更趋成熟”也不合文意,材料二的表述为“他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
3.下列说法中不能够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核心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苏轼的人生痛苦体验比一般人要沉重得多,但在作品中依然表现出豪迈清旷的胸襟。
B.苏轼被贬黄州之后慢慢适应现实的残酷,交游酬唱,亲近自然,借诗词告别消极懈怠。
C.“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句中,苏轼借月夜孤鸿自喻,托物寓怀,表述孤高心境。
D.《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句强化了全词的主题。
解析C
解答诗句所表述的“孤高心境”主要是孤独高傲,不是旷达,所以不能用来支撑材料二的核心观点。
4.材料三在论证结构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参考解析:从整体上看,采用“总分”的结构形式,先总提观点,然后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证;从论证过程看,主要采用并列式结构,依次从词调、用韵、词意三方面举例论述。
5.苏轼作为“开辟了宋词新天地的一代词人”,其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以上材料加以分析。(6分)
参考解析:青少年时期运用科学的读书方法,加深对经典诗文的理解;父亲在文体和为政之法方面的教育对苏轼大有裨益;家庭环境和宗教氛围,对他的成长和思想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政治上的挫败和对人生价值意义的重新思考,使他的创作题材广泛,风格独特;整个宋代文化的浸染以及佛教文化的影响,使他的思想艺术境界达到极致。
(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四世同堂(节选)
老舍
天很热,而全国的人心都凉了,北平陷落!
李四爷立在槐荫下,声音凄惨地对大家说:“预备下一块白布吧!万一非挂旗不可,到时候用胭脂涂个红球就行!庚子年,我们可是挂过!”
拉车的小崔,赤着背出来进去地乱晃。今天没法出车,而家里没有一粒米。晃了几次,他凑到李老夫妇的跟前:“四奶奶!您还得行行好哇!”
李四爷没有抬头,还看着地上的绿虫儿。李四妈,不像平日那么哇啦哇啦的,用低微的声音回答:“待一会儿,我给你送二斤杂合面儿去!”
“那敢情好!我这儿谢谢四奶奶啦!”小崔的声音也不很高。
头上已没有了飞机,城外已没有了炮声,一切静寂。只有响晴的天上似乎有一点什么波动,随人的脉搏轻跳,跳出一些金的星,白的光。
瑞宣,胖胖的,长得很像父亲。不论他穿着什么衣服,他的样子老是那么自然,大雅。这个文文雅雅的态度,在祁家是独一份儿。祁老太爷和天佑是安分守己的买卖人,他们的举止言谈都毫无掩饰地露出他们的本色。瑞丰受过教育,而且有点不大看得起祖父与父亲,所以他拼命往文雅、时髦里学。可是,因为学得过火,他老显出点买办气或市侩气;没得到文雅,反失去家传的纯朴。老三瑞全是个愣小子,毫不关心哪是文雅,哪是粗野。
在思想上,他与老三很接近,而且或者比老三更深刻一点。所以,在全家中,他只与老三说得来。可是,与老三不同,他不愿时常发表他的意见。这并不是因为他骄傲,不屑于对牛弹琴,而是他心中老有点自愧——他知道的是甲,而只能做到乙,或者甚至于只到丙或丁。举个例说:在他到了该结婚的年纪,他早已知道什么恋爱神圣、结婚自由那一套。可是他娶了父亲给他定下的“韵梅”。他知道不该把一辈子拴在个他所不爱的女人身上,但是他又不忍看祖父、父母的泪眼与愁容。他替他们想,也替他的未婚妻想。想过以后,他明白了大家的难处,而想得到全盘的体谅。他只好娶了她。他笑自己这样的软弱。同时,赶到他一看祖父与父母的脸上由忧愁改为快活,他又感到一点骄傲——自我牺牲的骄傲。
他几乎没有任何嗜好。黄酒,他能喝一斤。可是非到过年过节的时候,决不动酒。他不吸烟。茶和水并没有什么分别。他的娱乐只有帮着祖父种种花,和每星期到平安影院去看一次或两次电影。
北平陷落了,瑞宣像个热锅上的蚂蚁,出来进去,不知道要做什么好。他失去了平日的沉静,也不想去掩饰。在一方面,他是个公民,而且是个有些知识与能力的公民,理当去给国家做点什么,在这国家有了极大危难的时候。在另一方面,一家老的老,小的小,平日就依仗着他,现在便更需要他。他能甩手一走吗不能!不能!可是,不走便须在敌人脚底下作亡国奴,他不能受!不能受!
出来进去,出来进去,他想不出好主意。他的知识告诉他那最高的责任,他的体谅又逼着他去顾虑那最迫切的问题。他想起文天祥、史可法,同时也想起杜甫在流离中的诗歌。
老二瑞丰还在屋中收听广播——日本人的广播。
老三在院中把脚跳起多高:“老二,你要不把它关上,我就用石头砸碎了它!”
忽然的,远处有些声音,像从山上往下轱辘石头。“老三,听!”瑞宣以为是重轰炸机的声音。
“敌人的坦克车,在街上示威!”老三的嘴角上有点为阻拦嘴唇颤动的惨笑。
最爱和平的中国的最爱和平的北平,带着它的由历代的智慧与心血而建成的湖山、宫殿、坛社、寺宇、宅园、楼阁与九条彩龙的影壁,带着它的合抱的古柏、倒垂的翠柳、白玉石的桥梁与四季的花草,带着它的最轻脆的语言、温美的礼貌、诚实的交易、徐缓的脚步与唱给宫廷听的歌剧……不为什么,不为什么,突然地被飞机与坦克破坏着它的天空与柏油路!
街上的坦克,像几座铁矿崩炸了似的发狂地响着,瑞宣的耳与心仿佛全聋了。
“大哥!”老三叫了声。
“啊”瑞宣的头偏起一些,用耳朵来找老三的声音。“噢!说吧!”
“我得走!大哥!不能在这里作亡国奴!”
瑞宣愣了一会儿,才说:“我不拦你走,只是请你再稍等一等!”
“要等到走不了的时候,可怎么办”
瑞宣叹了口气。“哼!你……我永远走不了!”
“大哥,咱们一同走!”
瑞宣的浅而惨的笑又显露在抑郁的脸上:“我怎么走难道叫这一家老小都……”
“太可惜了!你看,大哥,数一数,咱们国内像你这样受过高等教育,又有些本事的人,可有多少”
“我没办法!”老大又叹了口气,“只好你去尽忠,我来尽孝了。”
瑞全小声地说:“大哥!你要是这样,教我怎好走开呢”
瑞宣用手背把泪抹去。“你走你的,老三!要记住,永远记住,你家的老大并不是个没出息的人……”他的嗓子里噎了几下,不能说下去。
(选自《老舍文集·四世同堂》,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四爷说“庚子年,我们可是挂过”,说明了其无可奈何;小崔没法出车以致没有饭吃,这都反映出日本侵略者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B.虽然飞机暂时不再出现,城外也没炮声,但人们仍然惊魂未定,感觉“天上似乎有一点什么波动”“跳出一些金的星,白的光”。
C.瑞宣“想起文天祥、史可法”“想起杜甫在流离中的诗歌”,表明其即使走不脱也会抗争到底的决心。
D.“只好你去尽忠,我来尽孝了”,表现了瑞宣的两难境地;“你家的老大并不是个没出息的人”,也表现出了瑞宣的苦处和不甘。
解析C
解答“表明其即使走不脱也会抗争到底的决心”错误,由原文“出来进去,出来进去,他想不出好主意……他想起文天祥、史可法,同时也想起杜甫在流离中的诗歌”可知,这只是他心中犹豫时的所想。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天很热,而全国的人心都凉了”“城外已没有了炮声,一切静寂”等描写,反映出民众心情的低沉,使全文笼罩着悲观失望的氛围。
B.善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如李四爷“看着地上的绿虫儿”,瑞全“为阻拦嘴唇颤动的惨笑”,都细腻动人。
C.文中“瑞宣的头偏起一些,用耳朵来找老三的声音”,侧面表现了日本人的坦克声音之大,气焰嚣张。
D.小说语言有明显的“京味儿”,如“绿虫儿”“杂合面儿”“那敢情好”等,带有北京独特的地域腔调,极富特色。
解析A
解答“使全文笼罩着悲观失望的氛围”错误,比如瑞全说“我得走!大哥!不能在这里作亡国奴!”就不是悲观失望,而是积极主动的反抗。
8.《四世同堂》是一部鸿篇巨制,老舍先生却用小中见大的手法,通过对一些寻常百姓的描写,反映出北平陷落时整个民族的风貌。请以本文为例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解析:①预备挂旗的李四爷等人,代表了对日本侵略者无可奈何的逆来顺受者。②听日本广播的老二瑞丰代表了对日本侵略者讨好巴结的意志不坚定者。③想走不能走的瑞宣代表了对日本侵略者充满厌恶、不合作却又无力抗争者。④愤然出走的瑞全代表了以实际行动对日本侵略者进行反抗者。
解答本文的“大”体现在北平陷落这个宏大的背景,本文的“小”体现在北京城里的小人物的日常生活。把一些寻常百姓的生活放在北平陷落这个大背景上来写,体现北平陷落对寻常百姓的生活的影响,这就是以小见大。由“李四爷立在槐荫下,声音凄惨地对大家说:‘预备下一块白布吧!万一非挂旗不可,到时候用胭脂涂个红球就行!庚子年,我们可是挂过!’”可知,预备挂旗的李四爷等人代表了对日本侵略者无可奈何的逆来顺受者。由“老二瑞丰还在屋中收听广播——日本人的广播”可知,听日本广播的老二瑞丰代表了对日本侵略者讨好巴结的意志不坚定者。由“我怎么走难道叫这一家老小都……”“你走你的,老三!要记住,永远记住,你家的老大并不是个没出息的人……”可知,想走不能走的瑞宣代表了对日本侵略者充满厌恶、不合作却又无力抗争者。由“我得走!大哥!不能在这里作亡国奴!”可知,愤然出走的瑞全代表了以实际行动对日本侵略者进行反抗者。
9.小说在故事的叙述中,穿插对瑞宣的介绍评价和对北平遭受蹂躏的悲愤抒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参考解析:①对瑞宣的介绍评价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同时为下文瑞宣的选择作铺垫,使故事的发展更加自然合理。②对北平遭受蹂躏的悲愤抒情表述了强烈的痛惜和愤慨,更能打动读者。③在故事的叙述中穿插这些介绍评价和抒情,更能体现的倾向性,易让读者产生共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选自《战国策·魏策三》,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B.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C.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D.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解析C
解答“魏歃盟于秦”中,魏国“歃盟”的对象是秦国,“于秦”是介词结构后置,前面不应断开,据此排除A、D两项;“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中,“所以”是固定词语,中间不应断开,据此排除B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
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
解析C
解答“为赵蔽”的“蔽”指屏障,《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指“被蒙蔽”,二者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B.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
C.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
D.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
解析A
解答A项,“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理解有误。从原文“寡人愿子之行也”可以看出,是魏王请求孟尝君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参考解析:(1)我国收成不好已经两年了,如今又要行军数千里去援助魏国,将怎么办呢
(2)如果燕国不能救援魏国,魏王就会屈己下人割让土地,以魏国的一半土地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离开。
解答注意对关键词的理解,以及对特殊句式的把握。(1)“岁不熟”,收成不好。“熟”,丰收。“且”,将。“奈何”,怎么办。(2)“折节”,屈己下人。“去”,离开。
14.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
参考解析:①对待赵国,分析利弊;②对待燕国,威胁恐吓。
解答解答本题,可分两步。第一步,审读题干,弄清题干要求。要找到哪些人做了哪些事,然后寻找不同点。孟尝君游说赵王,首先向赵王表示忠心;之后分析魏国存在对于赵国的价值,魏国是赵国西边的屏障,挡住了来自秦国的威胁;最后分析如果魏国灭掉,魏国就有同秦国结盟的可能,赵国就“与强秦为界”。由此可见,孟尝君对赵国采取了分析利弊的游说策略。孟尝君游说燕王时,用魏国战败之后给燕国造成的威胁来恐吓燕王,因为魏国一旦“折节割地”,之后就会集合四国之力来攻打燕国。
参考译文秦国将要讨伐魏国,魏王听到这个消息,连夜召见孟尝君,告诉他说:“秦国将要攻打魏国,您替我谋划一下,怎么办呢”孟尝君说:“有诸侯救援,那么国家就可以保存下来。”魏王说:“我希望您能出行游说!”魏王郑重地为孟尝君准备了一百辆兵车。孟尝君到了赵国,对赵王说:“我希望借助您的军队来救援魏国!”赵王说:“我不能这样做。”孟尝君说:“我冒昧地借兵,是效忠于大王。”赵王说:“我能听听您的想法吗”孟尝君说:“赵国的军队并不比魏国的军队强大,魏国的军队也并不比赵国的军队弱。可是赵国土地每年没有丢失的危险,并且老百姓每年没有死亡的威胁,可是魏国的土地每年有丢失的危险,百姓有遭到死亡的厄运,什么原因呢因为魏国在西边做赵国的屏障。现在如果赵国不去救援魏国,魏国就有同秦国结盟的可能,这样赵国就直接与强大的秦国相邻了,赵国土地也将每年有丧失的危险,并且老百姓也将每年有死亡的危险了。这就是我说的忠于大王的意思。”赵王同意了,派出十万士兵、三百辆兵车。孟尝君又北上拜见燕王说:“现在秦国将要进攻魏国,希望大王救援魏国!”燕王说:“我国收成不好已经两年了,如今又要行军数千里去援助魏国,将怎么办呢”孟尝君说:“跋涉几千里去救援,这将给燕国带来好处。现在魏王一出国门就看见秦军,即使想跋涉几千里去援助别人,可以做到吗”燕王还是没有答应。孟尝君说:“我献上好的计策给大王,大王却不采用我忠诚的计策,我只得离开。恐怕天下局势将有大的变化了。”燕王说:“您说的大变化,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尝君说:“如果燕国不能救援魏国,魏王就会屈己下人割让土地,以魏国的一半土地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离开。秦军撤离魏国后,魏王会联合韩国、魏国的军队,又向西借秦国军队,再依靠赵国军队,用四国之兵攻打燕国,大王将会得到什么好处呢燕国是千里驰援好,还是一出南门就看见四国攻燕的军队好四国军队到燕国的距离很近而且运输也方便,这对大王有什么好处呢”燕王说:“您回国复命吧,我听从您的建议。”于是为孟尝君发兵八万、战车二百辆,跟从孟尝君。魏王非常高兴地说:“您这么快就借到了燕、赵的大军。”秦王非常恐慌,割让土地向魏国讲和。(魏王)于是让燕、赵的军队回国,并且封赏了孟尝君。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5~16题。
雨晴至江渡
[唐]柳宗元
江雨初晴思远步,日西独向愚溪①渡。
渡头水落村径成,撩乱浮槎②在高树。
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注①愚溪:柳宗元出于被贬逐的愤激,自称为“愚”,并把居地永州冉溪改名为“愚溪”。②浮槎(chá):水中浮木。
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柳诗首句点题,为下文具体描写所见的江渡景象作铺垫。
B.柳诗末句,写洪水落后,浮槎高挂,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象。
C.韦诗末句“舟自横”是说雨下得很急,以至于无人撑船,自己无法渡过涧口。
D.两首诗同写傍晚渡口,一写天晴水落,一写雨急潮涨,选取不同的情境,寄托不同的情思。
解析C
解答C项,“自己无法渡过涧口”错,“舟自横”在诗中是营造一种闲适的意境,不是自己要渡过涧口的意思。
16.贺裳《载酒园诗话》说:“韦真有旷达之怀,柳终带排遣之意。”结合两首诗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参考解析:①柳诗写久雨初晴,诗人独自一人到江边来散步,看到漂浮的木筏散乱,有的高挂在树的枝头,一片萧索景象。表述了诗人久雨蛰居、远谪漂泊的孤独、郁闷、苦痛,包含自己空有经国济世的抱负,却无法施展的感慨,因而终带排遣之意。
②韦诗写暮春景物,幽草、深树、自横的渡口小舟,透出境界的幽深,远离世俗,表露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莺啼婉转,急雨舟横,以动写静,写出了诗人随缘自适、怡然自得的开朗和豁达。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两句,以精神上的富足、孤高与物质生活的清贫进行对比,表述了高雅的情趣。
(2)李密在《陈情表》中用“,”两句写出了自己缺少亲属帮助并且事必躬亲的孤弱。
(3)在《兰亭集序》中,王羲之明确表示不能将生死等同起来,也不能将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句子是:“,。”
解析(1)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中国传统水墨画与西方古典油画不同,二者对于画面中空白的认识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中国画家的认识中,画面里的留白,要让人产生对空间的联想,那里面有云烟、有雾气、有山峦、有溪水,甚至有牧童哼着乡间小调牧牛的场景。然而,这些丰富的虚景又通通被缥缈的水雾笼罩在了“空白”之中,让人。这便是中国画留白“意到笔不到”的魅力。
中国画的留白地表现了“无生于有,有生于无”的老庄思想,由此亦可中国道家及禅宗哲学所带来的深远影响。明代画家董其昌曾以禅言艺,将中国画分为南北二宗,尤其推崇南宗的顿悟,认为其参悟方式同文人画的雅逸士气相契合。其中,从“看山是山”到“山在心中”的透悟过程,也点明了化眼前之有为无,方能达智慧神明之心境。作为中国画创作重要手段的留白,给予观者思索、畅想和神游的余地,与禅宗的精髓,遥相呼应。
留白还有一个非常优雅的别名——“余玉”,以布白突显灵动,以虚空诠释丰盈,类似音乐演奏中某一刻的“悄然无声”。不仅恰如其分地处理画面中的留白,可以创造画面的审美意境和作品氛围,体现艺术家独特的审美情怀,还反映出艺术家蕴于宇宙万物之中的“道”的解读。这正是中国画与西方绘画在本质上的差异。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浮想联翩淋漓尽致窥见不谋而合
B.浮想联翩酣畅淋漓瞥见不谋而合
C.思绪万千淋漓尽致瞥见异曲同工
D.思绪万千酣畅淋漓窥见异曲同工
解析A
解答浮想联翩:许许多多的联想不断涌现出来。思绪万千:形容想法很多。语境中的意思是画中的“空白”让人想到很多,应用“浮想联翩”。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等详尽透彻,发挥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很彻底。酣畅淋漓:形容非常畅快。多指文艺作品刻画人物形象或抒发感情很充分。根据语境,应用“淋漓尽致”。窥见:看出来或觉察到。瞥见:一眼看见。是无意中看到某事;很快地扫了一下。句中没有“无意中看到”的意思,应用“窥见”。不谋而合: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完全一致。异曲同工:比喻不同的人的辞章或言论同样精彩,或者不同的做法收到同样好的效果。根据语境,应用“不谋而合”。
19.与“留白还有一个非常优雅的别名——‘余玉’”中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我在学校干得挺顺心。同事们对我很好,学生们也喜欢我。——我能接个电话吗
B.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
C.在我们已知的宇宙空间,只有太阳系的这一隅——我们的地球,存在着生命。
D.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解析C
解答C项与例句都表示解释说明。A项,表示话题转换;B项,表示语意递进;D项,表示标明。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对其加以修改。(5分)
参考解析:恰如其分地处理画面中的留白,不仅可以营造画面的审美意境和作品氛围,体现艺术家独特的审美情怀,还反映出艺术家对蕴于宇宙万物之中的“道”的解读。
解答画线句存在三处语病:一是关联词语位置不当,二是“创造……意境和……氛围”动宾搭配不当,三是“反映出艺术家”后缺介词“对”。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一个好思想,一个好作品,在成型之前,①。这种子来自人类生活的土地,然后如同柳絮一样在人类精神的天空飘荡。倘若它落到了你的心中,你的心又恰巧是一片肥土,②,最后有希望成长为一棵好的植物。精神的创造当然是离不开外部的环境的,③。满天柳絮,阳光明媚,水分充足,可是倘若你的心是一片瘠土,你的心中仍然不会绿柳成荫,()。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一颗种子只有落在适宜的土壤上,才能真正作为一颗种子存在
B.只有一颗种子落在适宜的土壤上,才能真正作为一颗种子存在
C.一颗种子只要落在适宜的土壤上,才能真正作为一颗种子存在
D.只要一颗种子落在适宜的土壤上,就能真正作为一颗种子存在
解析A
解答两个分句的主语一致,关联词语应放在主语的前面,排除B、D两项。“只要……才”关联词语搭配不当,排除C项。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6分)
参考解析:①起初只是一颗种子(或“它可能只是一颗种子”)
②它就会在你的心中萌芽和生长
③但更重要的是内部的环境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这是卫国戍边烈士陈祥榕生前写下的战斗口号。清澈的爱有很多种表现方式,可以是忠诚、真挚,可以是奉献而无所求,可以是热情而无所畏惧……作为中国新时代的青年,你如何理解“清澈的爱”请写一篇作文,表述你的思考与情感。
要求:不脱离材料的含意及范围写作,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贴合情境,符合文体特征,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解析:略第三单元过关检测(A卷)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苏东坡十一岁时,进入中等学校,认真准备科举测试。为应付测试,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最努力苦读的学生会将经书和正史钞写一遍。苏东坡读书时也就是用这种方法。若对中国诗文朴质的经典,以及正史中常见的涉及人名、事件或隐喻的典故,稍加思索,那么这种读书方法,自有其优点。因为将一本书逐字钞写之后,对那本书所知的深刻,绝非仅仅阅读多次所能比。这种用功方法,对苏东坡的将来大有好处。
苏东坡与弟弟苏辙正在这样熟读大量的文学经典之时,他父亲赶考铩羽而归。苏洵对功名并未完全死心,自己虽未能考中,但他以纯粹而雅正的文体教儿子,教儿子深研史书为政之法。这样的家庭气氛,正适于富有文学天才的青年的发育。
(摘编自林语堂《苏东坡传》)
材料二苏轼生活在佛教传播相当发达的四川,处在峨眉佛教文化圈之中,苏轼家庭的宗教气氛也十分浓厚,这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苏轼的经历看,他刚开始虽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对佛教抱有好感,然而并没有真正信奉佛教,元丰三年乌台诗案后,四十一岁的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政治上的挫败使他开始反省,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意义,并借佛老的方法来净化自心。这一时期,他审视自己的经历以及处世态度,重新寻找心灵的支撑点,开始思考人生的真谛,开始接受佛教思想。谪居黄州以来,苏轼躬耕东坡,作诗赋词,向世人展现了一个极富魅力的“东坡居士”形象。
黄州词如此丰产的数量也预示着它内容的丰富性,其中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有在被贬后对苦闷而又旷达心情的抒发,有登高临水、吊古伤今,有对亲戚朋友的思念,也有对世间丑恶的讥讽;既有火树银花的都市,也有静谧祥和的乡村……题材之广泛已然突破了前人。他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
苏轼诗词的主导风格是洒脱旷达,其旷达风格的形成并非因其个人与偶然,同时也是整个宋代文化浸染下的产物。苏轼从来都是以一种无所不适的超然态度来面对自己所遇到的种种挫折,佛学思想的影响让他形成了一种入世而又超世的境界。他在诗词中抒发人生如梦的感触,表现超然自如的人生态度,营造出一种空灵、恬淡而又清雅的独特意境,从而构建出一个“词意高妙”的超然旷达的艺术高境。
(摘编自赵凡龙《苏轼黄州诗词论析》)
材料三相比唐诗,词在日本的影响要弱一些,这是因为观念上诗为正宗,词为诗余,而且写作技术更难。尽管如此,日本文人写词还是代不乏人,他们学习、模仿唐宋词人,其中特别喜欢效仿苏轼的词作。苏轼是开辟了宋词新天地的一代词人,其词不仅在国内影响深远,而且早就流传到了东亚各国。夏承焘在《论词绝句》中云:“坡翁家集过燕山,垂老声名满世间。”说明苏轼生前文集已在国外广为传播。
日本词人学习、效仿苏轼的词,首先是仿调,即采用苏轼创作的词调。苏轼最有名的豪放词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水调歌头》,许多日本词人也喜欢用此词调作词。在日本词人中,森槐南特别心折于苏轼,也最有苏词之风,夏承焘在《域外词选》序言中称赞他:“日本词人为苏辛派词,当无出槐南右者。”他有《酹江月》“题髯苏大江东去词后”,与苏轼进行跨时空的对话:“我思坡老,铁绰板歌,是森然芒角。便把大江东去意,试问南飞乌鹊。斜月荧荧,明星烂烂,撑住曹瞒槊。人生知几,仰天长啸寥廓。”森槐南用苏轼词调凭吊苏轼,一方面揣摩苏轼创作该词时的心路历程,对其境遇表示同情。另一方面他对苏轼的人格魅力和风流才情作了高度的评价,称其“文章卓荦”,为“一世之雄”。
其次是用韵,即按照苏轼词的韵脚来进行创作。如林读耕斋有次韵苏轼的《满庭芳·警世》词;野村篁园有次韵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梅岩蓉湖枉过,词以记喜,用坡老韵”;森川竹磎有次韵苏轼的《劝金船》“送横川唐阳赴任丰桥,用苏东坡原韵”;铃木豹轩有次韵苏轼的《念奴娇·汴京怀古》。这些词不光次韵,大都也是以苏轼词为范本创作。有的步韵和苏轼原作韵字相同且次序一致,如林读耕斋的《满庭芳·警世》词,韵脚与苏轼的《满庭芳》词完全一样。
再次是仿意,指借用、模仿苏词的语词、句式、立意、风格来进行创作。有的直接撷取化用苏轼词的经典语词,表述其相似情怀。如用“琼楼玉宇”,森槐南的《水调歌头》:“摩垒晓风残月,接武琼楼玉宇,酒醒不胜寒。”高野竹隐的《水龙吟》:“料琼楼玉宇,高寒空共,月明千里。”有的是学句法,对苏轼词中的经典句法进行效仿。如对苏轼《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模仿,高野竹隐的《水调歌头》云:“我欲采槎去,招手海边鸥。”森川竹磎的《水调歌头》云:“我欲横吹铁笛,乍可呼醒仙客,对酒拍阑干。”竹隐词中也出现了相同或相似的意象和意境。“杯浸琉璃千顷,月照山河一片”和苏轼的《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中“一千顷,都镜净”意象仿佛。有的效仿已脱略苏词形迹,达到自出机杼的地步。如森槐南的《水调歌头》:“论填词,板敲断,笛吹酸。声裂哀怨第四,犹道动人难。摩垒晓风残月,接武琼楼玉宇,酒醒不胜寒。”在词中抒发胸襟怀抱,表述词学见解,与苏轼一样境界宏阔开放、豪健清雄。
(摘编自钱锡生《日本词人对苏轼词的接受》)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北宋时期,学生科举应考必须熟读经史诗文并背诵经典古籍,苏轼则常常用抄录经书和正史的办法阅读经典。
B.苏轼的思想以及洒脱旷达的诗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尤其在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之后。
C.夏承焘先生对苏轼的诗词颇有研究,并作诗加以称道,因而对日本的词人及其作品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D.日本词人森槐南非常崇尚苏轼的人格和词作,常在诗词创作中效仿苏轼的词调和词意。
2.根据材料,下列对苏轼诗词成就及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诗词题材非常广泛,涉及个人情绪和生活的诸多方面,这与其作品丰产的数量有很大关系。
B.苏轼词作虽然有其主导的风格,但前期和后期的作品风格迥乎不同,相对来说后期作品更趋成熟。
C.苏轼构建了一个“词意高妙”的艺术境界,其作品无论在其生前还是身后,在国内外都广为传播。
D.苏轼的诗词作品,在词调、用韵、词意等方面都备受青睐,成为日本词人学习效仿的重要方面。
3.下列说法中不能够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核心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苏轼的人生痛苦体验比一般人要沉重得多,但在作品中依然表现出豪迈清旷的胸襟。
B.苏轼被贬黄州之后慢慢适应现实的残酷,交游酬唱,亲近自然,借诗词告别消极懈怠。
C.“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句中,苏轼借月夜孤鸿自喻,托物寓怀,表述孤高心境。
D.《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句强化了全词的主题。
4.材料三在论证结构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5.苏轼作为“开辟了宋词新天地的一代词人”,其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以上材料加以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四世同堂(节选)
老舍
天很热,而全国的人心都凉了,北平陷落!
李四爷立在槐荫下,声音凄惨地对大家说:“预备下一块白布吧!万一非挂旗不可,到时候用胭脂涂个红球就行!庚子年,我们可是挂过!”
拉车的小崔,赤着背出来进去地乱晃。今天没法出车,而家里没有一粒米。晃了几次,他凑到李老夫妇的跟前:“四奶奶!您还得行行好哇!”
李四爷没有抬头,还看着地上的绿虫儿。李四妈,不像平日那么哇啦哇啦的,用低微的声音回答:“待一会儿,我给你送二斤杂合面儿去!”
“那敢情好!我这儿谢谢四奶奶啦!”小崔的声音也不很高。
头上已没有了飞机,城外已没有了炮声,一切静寂。只有响晴的天上似乎有一点什么波动,随人的脉搏轻跳,跳出一些金的星,白的光。
瑞宣,胖胖的,长得很像父亲。不论他穿着什么衣服,他的样子老是那么自然,大雅。这个文文雅雅的态度,在祁家是独一份儿。祁老太爷和天佑是安分守己的买卖人,他们的举止言谈都毫无掩饰地露出他们的本色。瑞丰受过教育,而且有点不大看得起祖父与父亲,所以他拼命往文雅、时髦里学。可是,因为学得过火,他老显出点买办气或市侩气;没得到文雅,反失去家传的纯朴。老三瑞全是个愣小子,毫不关心哪是文雅,哪是粗野。
在思想上,他与老三很接近,而且或者比老三更深刻一点。所以,在全家中,他只与老三说得来。可是,与老三不同,他不愿时常发表他的意见。这并不是因为他骄傲,不屑于对牛弹琴,而是他心中老有点自愧——他知道的是甲,而只能做到乙,或者甚至于只到丙或丁。举个例说:在他到了该结婚的年纪,他早已知道什么恋爱神圣、结婚自由那一套。可是他娶了父亲给他定下的“韵梅”。他知道不该把一辈子拴在个他所不爱的女人身上,但是他又不忍看祖父、父母的泪眼与愁容。他替他们想,也替他的未婚妻想。想过以后,他明白了大家的难处,而想得到全盘的体谅。他只好娶了她。他笑自己这样的软弱。同时,赶到他一看祖父与父母的脸上由忧愁改为快活,他又感到一点骄傲——自我牺牲的骄傲。
他几乎没有任何嗜好。黄酒,他能喝一斤。可是非到过年过节的时候,决不动酒。他不吸烟。茶和水并没有什么分别。他的娱乐只有帮着祖父种种花,和每星期到平安影院去看一次或两次电影。
北平陷落了,瑞宣像个热锅上的蚂蚁,出来进去,不知道要做什么好。他失去了平日的沉静,也不想去掩饰。在一方面,他是个公民,而且是个有些知识与能力的公民,理当去给国家做点什么,在这国家有了极大危难的时候。在另一方面,一家老的老,小的小,平日就依仗着他,现在便更需要他。他能甩手一走吗不能!不能!可是,不走便须在敌人脚底下作亡国奴,他不能受!不能受!
出来进去,出来进去,他想不出好主意。他的知识告诉他那最高的责任,他的体谅又逼着他去顾虑那最迫切的问题。他想起文天祥、史可法,同时也想起杜甫在流离中的诗歌。
老二瑞丰还在屋中收听广播——日本人的广播。
老三在院中把脚跳起多高:“老二,你要不把它关上,我就用石头砸碎了它!”
忽然的,远处有些声音,像从山上往下轱辘石头。“老三,听!”瑞宣以为是重轰炸机的声音。
“敌人的坦克车,在街上示威!”老三的嘴角上有点为阻拦嘴唇颤动的惨笑。
最爱和平的中国的最爱和平的北平,带着它的由历代的智慧与心血而建成的湖山、宫殿、坛社、寺宇、宅园、楼阁与九条彩龙的影壁,带着它的合抱的古柏、倒垂的翠柳、白玉石的桥梁与四季的花草,带着它的最轻脆的语言、温美的礼貌、诚实的交易、徐缓的脚步与唱给宫廷听的歌剧……不为什么,不为什么,突然地被飞机与坦克破坏着它的天空与柏油路!
街上的坦克,像几座铁矿崩炸了似的发狂地响着,瑞宣的耳与心仿佛全聋了。
“大哥!”老三叫了声。
“啊”瑞宣的头偏起一些,用耳朵来找老三的声音。“噢!说吧!”
“我得走!大哥!不能在这里作亡国奴!”
瑞宣愣了一会儿,才说:“我不拦你走,只是请你再稍等一等!”
“要等到走不了的时候,可怎么办”
瑞宣叹了口气。“哼!你……我永远走不了!”
“大哥,咱们一同走!”
瑞宣的浅而惨的笑又显露在抑郁的脸上:“我怎么走难道叫这一家老小都……”
“太可惜了!你看,大哥,数一数,咱们国内像你这样受过高等教育,又有些本事的人,可有多少”
“我没办法!”老大又叹了口气,“只好你去尽忠,我来尽孝了。”
瑞全小声地说:“大哥!你要是这样,教我怎好走开呢”
瑞宣用手背把泪抹去。“你走你的,老三!要记住,永远记住,你家的老大并不是个没出息的人……”他的嗓子里噎了几下,不能说下去。
(选自《老舍文集·四世同堂》,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四爷说“庚子年,我们可是挂过”,说明了其无可奈何;小崔没法出车以致没有饭吃,这都反映出日本侵略者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B.虽然飞机暂时不再出现,城外也没炮声,但人们仍然惊魂未定,感觉“天上似乎有一点什么波动”“跳出一些金的星,白的光”。
C.瑞宣“想起文天祥、史可法”“想起杜甫在流离中的诗歌”,表明其即使走不脱也会抗争到底的决心。
D.“只好你去尽忠,我来尽孝了”,表现了瑞宣的两难境地;“你家的老大并不是个没出息的人”,也表现出了瑞宣的苦处和不甘。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天很热,而全国的人心都凉了”“城外已没有了炮声,一切静寂”等描写,反映出民众心情的低沉,使全文笼罩着悲观失望的氛围。
B.善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如李四爷“看着地上的绿虫儿”,瑞全“为阻拦嘴唇颤动的惨笑”,都细腻动人。
C.文中“瑞宣的头偏起一些,用耳朵来找老三的声音”,侧面表现了日本人的坦克声音之大,气焰嚣张。
D.小说语言有明显的“京味儿”,如“绿虫儿”“杂合面儿”“那敢情好”等,带有北京独特的地域腔调,极富特色。
8.《四世同堂》是一部鸿篇巨制,老舍先生却用小中见大的手法,通过对一些寻常百姓的描写,反映出北平陷落时整个民族的风貌。请以本文为例作简要分析。(4分)
9.小说在故事的叙述中,穿插对瑞宣的介绍评价和对北平遭受蹂躏的悲愤抒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选自《战国策·魏策三》,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B.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C.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D.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
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B.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
C.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
D.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14.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5~16题。
雨晴至江渡
[唐]柳宗元
江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财务策划咨询合同
- 集装箱货物装卸服务合同
- 外墙乳胶漆销售合同
- 高质量翻译服务合同范例
- 物业服务合同协议书样本
- 绿化植物订购合同
- 高端定制钢琴购买协议
- 综合管理系统购销合同
- 全面服务代理合同
- 智能医疗辅助诊断系统
- 弃土综合利用协议
- 幼儿园中班语言课件:《小花猫交朋友》
- SH/T 3065-2024 石油化工管式炉急弯弯管工程技术规范(正式版)
- 2024年《艺术概论》知识考试题库(附答案)
- GB/T 43878-2024旋挖钻机截齿
- 《架空输电线路直升机巡视技术导则》
- 摊位安全责任书
- 《纸质文物修复与保护》课件-03纸质文物病害类型
- 美育的知与行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老年患者围术期ERAS护理
- 2024年合肥百姓公共服务云平台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冲刺题(带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