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水利安全生产应急管理XXX水利局主要内容第一讲
概述第二讲
水利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现状、形势及对策第三讲
水利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的编制、评审及备案管理
第四讲
水利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及救援演练策划与实施第一讲
概述应急管理的发生与发展
我国应的急管理体系应急管理部分相关概念主要内容第一节应急管理的发生与发展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与各种各样灾害抗争的历史,是一步一步从被动承受、逃避灾害的低级阶段向主动、综合防控的高级阶段的发展历史。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应急管理(危机管理)应运而生,它是人类面对灾害的一种有意识的综合防控管理和措施。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全球环境的演变,社会对灾害影响更加敏感,各种灾害对我国社会和经济造成了越来越大的损害。由于信息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现代物流、现代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对灾害控制也更加有力,促使我国应急救灾体制机制的向前发展。应急管理在美国
美国作为西方发达国家的代表,其应急管理和应急管理支持技术的研究和实践自二战后就已经起步,并处于一事一议的处理阶段,随着战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灾难和事故频频发生,一事一议的处理方式凸显事故救灾的不连续和效率低下等问题。
1950年,美国国会制定了联邦救灾计划,从而应急救灾工作能够连贯并有秩序地开展,但1950年的联邦救灾计划也仅仅是授权联邦政府协助州政府的应急救灾。在具体实践中,自然巨灾的应急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的实际所需应急能力往往超出地方州政府的能力范围之外。196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灾难救助法案》,进一步拓展了联邦政府在灾后恢复重建等方面的救灾职责和权限。应急管理在美国
1979年,美国总统吉米·卡特组建美国应急管理署(FEMA),原来由总统和其他联邦部门承担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职责统一由应急管理署负责,其中包括国防部的国内防卫职责、住房和城市发展部的联邦灾害救助职责、公共服务监管机构的应急准备职责、科学和政策办公室的地震减灾职责等(总统令12148号),几乎所有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的应急准备、灾难减缓、应急响应和恢复重建等职责都归应急管理署负责。为了对一般灾害的应急响应进行更有效的授权,美国国会开展了复杂的相关研究、梳理了各种救灾计划,并于1988年通过了斯坦福减灾与应急救援法案,该法案至今仍是美国应急管理署的职权依据。
2001年9月11日,美国世界贸易中心突发了令人震惊的恐怖袭击事件。2002年9月25日,美国国会通过了《国土安全法案》,并成立了国土安全部,而应急管理署被合并到美国国土安全部。
针对应对卡特里娜飓风灾害联邦政府救灾工作的不足,2006年10月4日,美国国会通过了《卡特里娜灾后应急管理改革法案》把应急准备职责提升至联邦政府级别。近年来,美国应急管理发展迅速,应急立法活跃,除了关心受灾人员安全外,美国应急管理对象还涉及动物安全和救灾人员安全,比如,国会已经通过的《宠物撤退和运输标准法案》和正在推进的救灾预备役军人的健康保险立法等。应急管理在美国应急管理在美国飓风卡特里娜:形成:2005年8月23日消散:2005年8月31日最高风速:280km/h(150kts)(1分钟平均风速)最低气压:902hPa财产损失:$812亿(2005年的美元)(大西洋飓风有史以来损失最重)死亡人数:≥1,833人影响地区:巴哈马、佛罗里达、古巴、路易斯安那、密西西比、阿拉巴马
为更好地开展应急管理工作,美国应急管理署(FEMA)围绕减灾、应急准备、应急反应和灾后恢复重建等核心工作,大力推进应急管理技术支撑的研究与建设。1998年11月,FEMA公布了e-FEMA(FEMA应急信息支持系统)IT架构1.0版,包括:高性能和高可用性的交换骨干网、通过现代压缩技术和带宽共享提高网络效率、集成语音、视频和数据通信服务、均衡使用公共交换网和VPN。
2001年,FEMAIT架构发展为2.0版,提出了实现e-FEMA的远景目标。当前,FEMA应急信息支持系统发展为(美国)国家灾害事件管理系统,其中包括命令系统、预测预警系统、资源管理系统、演练培训系统等。应急管理在美国
应急信息支持系统在美国应急体系中起着关键作用,通过集群无线网、卫星通信等设施收集信息并加以分析观察,以起到预防在先,提前准备的作用。在调度指挥时可以做到互联互通,沟通了各系统之间的通信联系、联系高效、指挥灵活,保证了在紧急状态下应急指挥调度的效率。应急管理在美国
日本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也是一个经济发达国家,一直以来比较注重灾害管理研究和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和技术等方面的建设,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二战后。20世纪50年代,日本就制定了《灾害救助法案》、《消防组织法》等灾害管理法律,建立了以单项灾种管理为主的防灾救灾体制;60年代初,日本开始重视防灾救灾的综合管理,制定了《灾害应对基本法》,对地震、火山、台风等灾害实行全面预防和综合应对的管理体制;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针对重大灾害应对能力不足的现实,日本开始进行应急管理体制改革,把防灾救灾工作的最高决策机构“中央防灾会议”,从原来的国土厅改为内阁官房(中央政府办公厅),负责全面的防灾工作。应急管理在日本
日本重视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技术支撑建设,逐步建立起了完善的应急信息化基础设施。日本政府于1996年5月11日设立内阁信息中心,24小时全天候搜集灾害相关的信息。日本政府建立了发达、完善的防灾通信网络体系,包括:以政府各级部门为主,由固定通信线路、卫星通信线路和移动通信线路组成的中央防灾无线网;以全国消防机构为主的消防防灾无线网;以自治体防灾机构和当地居民为主的都道县府、市町村的防灾行政无线网;在应急过程中临时部署的互联互通的防灾相互通信用无线网等。此外,还建立起各种专业类型的通信网,包括水防通信网、紧急联络通信网、警用通信网、防卫用通信网、海上保安用通信网以及气象用通信网等。应急管理在日本
除了应急通信网络,日本也很重视应急通信装备的研究和使用,除了广泛适应的无线公网手机外,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在日本的应用已较为广泛,例如,如果有人被埋在废墟堆里不能动弹或呼救的话,内置无线射频识别标签的手机会告诉搜救人员被埋者所处的具体位置,使搜救者能以最快的速度展开营救。此外,无线射频识别标签还可以实现人和物、人和场所的对话。在救援物资上贴上这种标签,就可以把握救援物资的数量,根据每个避难所的人数发放物资,尽可能地做到合理分配。应急管理在日本
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逐步深化,欧盟逐步整合各国力量和资源,对灾难和突发应急事件及时响应。2002年,欧盟成立欧洲联盟互助基金,以欧盟规章的形式规定了互助基金体制和运作机制,并确定与欧盟执委会、欧盟议会、欧盟经济和社会委员会、区域(各国)委员会承诺义务以及各方的责任,标志欧盟应急统一协调机制的形成。欧盟互助基金用于发生重大灾害事件时使用,它区别于其他的社会基金,它能够使社会灾难发生时快速高效地采取行动和协助,如在紧急服务动员时,可以满足人们的迫切需要、有助于关键受损基础设施短期内恢复重建、是受灾地区生活紧急恢复。可以用于一个或多个地区、一个或多个国家境内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在欧洲
欧盟应急管理技术支撑系统为e-Risk系统。e-Risk系统是一个基于卫星通信的网络基础架构,为其成员国实现跨国、跨专业、跨警种、高效及时处理突发公共事件和自然灾害提供支持服务,该系统于2000年建成。在重大事故发生后,救援人员常碰到通信系统被破坏、信道严重堵塞等情况,导致救援人员无法与指挥中心和专家小组及时联系。基于这种情况,e-Risk利用卫星通信和多种通信手段来支持突发公共事件的管理。考虑到救灾和处理突发紧急事件必须分秒必争,救援单位利用“伽利略”卫星定位系统,结合地面指挥调度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对事故现场进行精确定位,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事发现场,开展救援和处置工作。应急管理在欧洲
e-Risk系统利用多种通信手段,表现在应急管理通信系统集成了有线语音系统、无线语音系统、宽带卫星系统、数据网络系统、视频系统等多个系统,配合应急管理和处置调度软件,使指挥中心、相关联动单位、专家小组和现场救援人员快速取得联系,并在短时间里解决问题。应急管理在欧洲
1949年12月19日,政务院颁布《关于生产救灾的指示》,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必须组织生产救灾委员会,1950年2月27日,中央救灾委员会成立,统筹全国救灾工作,4月又在北京召开了中国人民救济代表会议,成立了中国人民救济总会。在中央政府强有力的领导下,全国上下同心协力,战胜了连年不断的自然灾害。1989年4月,中国政府响应联合国倡议成立的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2000年10月更名为中国国际减灾委员会,2005年4月更名为国家减灾委员会,包括国务院办公厅、外交部、发改委、民政部、科技部、公安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铁道部等30余个国务院部门组成,研究制定国家减灾工作方针、政策和规划,协调开展重大减灾活动,指导地方开展减灾工作,推进减灾国际交流与合作。应急管理在中国
2003年10月,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成立,由安全生产监管总局、发改委、科技部、公安部、民政部、财政部等20余部委组成,负责生产事故灾难的管理、政策制定和应急救援等工作。除了中央统一的救灾领导机构,我国还针对不同类型灾害和抢险救灾的不同环节,建立了灾害预防、抢险、救助等专业部门,逐步健全国家灾害防控网。1950年6月7日,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正式成立中央防汛总指挥部,1992年,将国家防汛总指挥部更名为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负责领导组织全国的防汛抗旱工作,其他如民政部负责灾害救助,气象局负责气象灾害预测预报,地震局负责地震灾害的预测、预报和管理等。应急管理在中国
美国“9.11”事件以及2003年SARS事件以后,我国的救灾体制和运行机制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从原来的注重救助,转变为注重综合防控,强调监测预警、强调救灾准备(应急准备)、强调风险管理、强调灾情发展控制(应急处置)、强调恢复重建的科学性、强调灾情应对的综合性;从原来的因事而动,转变为法制化、规范化和常态化过程。
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颁布实施,不同于以往的安全生产法、防震减灾法、防汛条例等单一灾种、单一领域的法律法规,突发事件应对法是在对灾害应对更普遍规律认识的基础上而制定灾害事件预防、控制、减轻和消除的综合性法规,体现了我国应急管理观念和水平的不断进步,逐步向更高层次发展。应急管理在中国
2002年,南宁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开始运行;SARS事件后,北京、广州、重庆等城市开始建立城市应急指挥联动系统,城市应急指挥联动系统虽然解决了一个城市各部门、各力量和资源的联动,但仅仅解决了一个点的问题,对于大的公共突发事件,事件的预防、准备、应急、恢复各个环节涉及的可能不是一个城市、一个部
门,仅靠目前这种分散的、无体系的方式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基于此,国家在2006年着手开始建立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在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办[2006]24号文)中提出“推进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要统筹规划建设具备监测监控、预测预警、信息报告、辅助决策、调度指挥和总结评估等功能的国家应急平台。应急管理在中国
加快国务院应急平台建设,完善有关专业应急平台功能,推进地方人民政府综合应急平台建设,形成连接各地区和各专业应急指挥机构、统一高效的应急平台体系。应急平台建设要结合实际,依托政府系统办公业务资源网络,规范技术标准,充分整合利用现有专业系统资源,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避免重复建设。积极推进紧急信息接报平台整合,建立统一接报、分类分级处置的工作机制”。2006年9月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提出了“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安监总应急[2006]196号文),2006年10月又提出《国家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安监总应急[2006]211号文),对国家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和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提出了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要求。应急管理在中国在国家推动建立应急平台体系的大环境下,国务院于2007年开始建设国务院的应急平台,该平台在2008年上半年建设完成。各地政府也大力开展应急平台的建设,安监总局、铁道部等政府部门已于2007年开展应急平台建设的相关工作;随着国家、部委、城市和地方政府应急工作的深入,企业,特别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型国有企业,如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国家电网公司等应急管理工作快速推进。应急管理在中国新世纪以来,中国就遭受了几次重大的灾害事件。1998年洪水,是继1931年和1954年两次洪水后,西历20世纪发生的又一次全流域型的特大洪水。2003年非典型性肺炎公共卫生事件,几乎造成全球恐慌,仅中国大陆感染病例数以千计,死亡病例超过200人,中国政府的领导和组织,全国各界共同参与是战胜非典重大疫情的保证;2008年初,中国南方重大冰雪灾害,低温冷冻和雪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595亿元人民币,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震级达8.0级,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元人民币,在这两起重大自然灾害的应对过程中,国家政府的统一领导,武警、军队的大力支援,民生企业的专业抢险救灾,对灾害应对起到了关键作用。应急管理在中国据初步统计,98洪水全国共有29个省(区、市)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受灾面积3.18亿亩,成灾面积1.96亿亩,受灾人口2.23亿人,死亡3004人,倒塌房屋685万间,直接经济损失达1666亿元。应急管理在中国
SARS:中国内地累计病例5327例,死亡349人;中国香港1755例,死亡300人;中国台湾665例,死亡180人;加拿大251例,死亡41人;新加坡238例,死亡33人;越南63例,死亡5人。
应急管理在中国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地震造成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此次地震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总伤亡人数最多的地震之一,被称为“汶川大地震”。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每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应急管理在中国完整的应急预案包括四级文件体系:一级文件—计划二级文件—程序三级文件—说明书四级文件—对应急行动的记录第二节我国应急管理体系一、文件体系一级文件是计划内容包括:
对紧急情况的管理政策、预案的目标,应急组织和责任等,由一系列为实现紧急管理政策和预案目标而制定的紧急情况管理程序组成,包括对紧急情况的应急准备、现场应急、恢复的程序以及训练程序、事故后果评价程序等。a.定义:说明某个行动的目的和范围。b.程序内容:要求十分具体,比如该做什么、由谁去做、什么时间和什么地点等等。c.目的:①为应急行动提供信息参考和行动指导,②要求程序和格式简洁明了,以确保应急队员在执行应急步骤时不会产生误解。d.格式:可以是文字叙述、流程图表、或是两者的组合等,应根据每个应急组织的具体情况选用最适合本组织的程序格式。
二级文件是程序内容:a.对程序中的特定任务及某些行动细节进行说明。b.供应急组织内部人员或其它个人使用,例如应急队员职责说明书、应急监测设备使用说明书等。三级文件是说明书四级文件是对应行动的记录包括在应急行动期间所做的通讯记录、每一步应急行动的记录等。包括在应急行动期间所做的通讯记录、每一步应急行动的记录等。四级文件是对应行动的记录二、建设背景时间建设内容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成立应急预案工作小组。2004年1月国务院召开了有关部门和单位制定和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工作会议。2004年4~5月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印发《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单位制定和修订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框架指南》,《省(区、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框架指南》,各地各部门展开工作。2005年1月26日《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经国务院第79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2005年4月国务院作出关于实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决定。2005年5~6月国务院印发四大类25件专项预案。截至2008年,全国各级各类应急预案达到240多万件。预案体系基本建立国家层面
1件《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112件国家专项和部门应急预案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已经基本编制完成地(市)、县总体应急预案及相关应急预案基本编制完成乡镇及城市社区居委会、农村村委会总体上正在编制过程中二、预案体系应急预案体系分为六个层次:第一层次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务院制定,国务院办公厅组织实施
提供总体指导和框架,具有纲领性、准则性、指导性特点。定位在涉及跨省级行政区划的,或超出事发地省级人民政府处置能力的,或者需要国务院负责处置和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工作。第二层次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国务院有关部门牵头制定,报国务院批准后,由主管部门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实施
应对的突发公共事件社会危害大、影响大;应对工作涉及面广、动用的资源多,需要几个职能部门共同参与;有协助事件发生地政府做好应对工作重要性。第三层次突发公共事件部门应急预案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报国务院备案,由制定部门负责实施
应对的突发公共事件与部门的职能相适应;有协助事件发生地政府做好应对工作的作用;动用的社会资源相对较小,一般情况下,基本由制定应急预案的职能部门自行承担协助地方政府处置任务。应急预案体系分为六个层次:第四层次突发公共事件地方应急预案基本与国家不同层级应急预案的编制和审批程序相同
由地方上多层次的应急预案组成;由地方上不同类型的应急预案组成;具有地方特色和针对性。第五层次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企事业单位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实际情况制定
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与本单位的工作任务相关;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社会危害大、影响大。第六层次应对重大活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主办单位制定,报同级政府有关部门备案
目标具有单一性。主要是指向某一活动;内容相对比较简单;动用的社会资源相对较小第三节应急管理部分相关概念总体预案:是指国家或者某个地区、部门、单位为应对所有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而制定的综合性应急预案。综合应急预案是从总体上阐述事故的应急方针、政策,应急组织结构及相关应急职责,应急行动、措施和保障等基本要求和程序,是应对各类事故的综合性文件。突发公共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影响和威胁经济社会稳定和政治安定的,需要由政府组织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应对的紧急事件。突发公共事件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
应急管理部分相关概念突发公共事件重大信息:指对本地区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有关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包括单独或其它因素一起可能引起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各种类突发公共事件隐患;本地区可能、正在或者已经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影响范围等和泼及范围可能扩大的有关情况;其他地区可能、正在或者已经发生的,并可能会对本地区的生命财产、生态环境、社会秩序等造成重大影响的突发公共事件的有关情况;其它地区可能、正在或者已经发生的,由于本地区具备与其他地区相似的环境、因素等情况,本地区也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的有关情况等。应急管理部分相关概念紧急状态:是指应对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过程中,采取常规措施无法有效控制和消除其严重危害时,有关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宣布在特定地域甚至全国采取临时性非常规措施、先例紧急立法权的一种严重危机状态。应急管理部分相关概念次生、衍生事件:是指某一突发公共事件所派生或者因处置不当而引发的其他事件。耦合事件:是指在同地区、同一时段内发生的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为迅速、有效、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制定的方案。用以明确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的各个进程中,谁来做,怎样做,何时做以及相应的资源和策略等。应急管理部分相关概念专项预案:是指国家或者某个地区、部门、单位为应对某类突发公共事件或者为发挥某项重要功能而制定的应急预案。专项预案通常作为总体预案的组成部分。专项预案应按照综合应急预案的程序和要求组织制定,并作为综合应急预案的附件。专项应急预案应制定明确的救援程序和具体的应急救援措施。应急管理部分相关概念总体应急预案:指国家或者某个地区、部门、单位为应对所有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而制定的综合性应急预案。现场处置方案(操作程序):是针对具体的装置、场所或设施、岗位所制定的应急处置措施。现场处置方案应具体、简单、针对性强。现场处置方案应根据风险评估及危险性控制措施逐一编制,做到事故相关人员应知应会,熟练掌握,并通过应急演练,做到迅速反应、正确处置。应急管理部分相关概念部门预案:是指政府有关部门根据其职责分工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而制定的应急预案。部门预案分为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单项预案:是指国家或者某个地区、部门、单位,针对某个具体活动或者项目,为应对其实施中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而制定的应急预案。如重大活动应急预案,应急演练应急预案等。应急管理部分相关概念应急状态:指为应对已经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在某个地区或者全市范围内,政府组织社会各方力量在一段时间内依据非常态下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采取的有关措施和所呈现的状态。应急保障:指为保障应急处置的顺利进行而采取的各种保证措施。一般按功能分为:人力、财力、物资、交通运输、医疗卫生、治安维护、人员防护、通讯与信息、公共设施、社会沟通、技术支撑以及其他保障。应急管理部分相关概念应急联动:指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过程中,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部门联合行动,必要时,与军队、武警部队联动,互相支持,社会各方面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协同作战,全力以赴做好各项应急处置工作的应急工作机制。应急处置:指对即将发生或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所采取的一系列的应急响应措施。应急管理:是指政府、部门、单位等组织为有效地预防、预测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最大限度减少其可能造成的损失或者负面影响,所进行的制订应急法律法规、应急预案以及建立健全应急体制和应急处置等方面工作的统称。
应急管理部分相关概念应急准备: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为迅速、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进行的组织准备和应急保障。应急响应:事故发生后,有关组织或人员采取的应急行动。应急响应分级:是指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等级、影响的范围、严重程度和事发地的应急能力所划定的应急响应等级。应急救援:在应急响应过程中,为消除、减少事故危害,防止事故扩大或恶化,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造成的损失或危害而采取的救援措施或行动。应急管理部分相关概念扩大应急:指突发公共事件危害、影响程度、范围有扩大趋势时,为有效控制突发公共事件发展态势,应急委员会等机构或者单位通过采取进一步有力措施、请求支援等方式,以尽快使受影响地域、领域恢复到正常状态的各种应急处置程序、措施的总称。应急能力评估:是指对某一地区、部门或者单位以及其他组织应对可能发生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能力的评估。评估内容包括预测与预警能力、社会控制效能、行为反应能力、工程防御能力、灾害救援能力和资源保障能力等。应急管理部分相关概念应急后评估:是指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结束后,为了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能力,对各阶段应急工作进行的总结和评估。应急操作手册:是指为便于应急响应人员掌握和快速查阅有关职责、程序、规程、通讯方式以及人力资源等关键内容而编写的简明文本。专项指挥部:指依据法律、法规规定和应急处置工作需要,经市政府同意设立的,对有关专项突发公共事件实行统一指挥协调的各专项应急指挥部、领导小组、委员会等机构。应急管理部分相关概念应急工作机构:指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办公室和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的日常办事机构。一案三制:是指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所制订的应急预案和建立健全应急体制、应急机制、相关法律制度的简称。先期处置:指突发公共事件即将发生、正在发生或发生后,事发地人民政府和专项指挥部在第一时间内所采取的应急响应措施。后期处置:是指突发公共事件得到基本控制后,为使生产、工作、生活、社会秩序和生态环境恢复正常所采取的一系列善后处理行动。应急管理部分相关概念监测:指通过各种方式、方法观测收集有关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并进行分析处理、评估预测的过程。防灾:是指为了防止灾害的发生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和部门间联运机制等的总称。救灾:是指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政府、社会组织及公民为救助生命、维持基本生存需要和保护财产等所采取的各种直接措施。恢复:事故的影响得到初步控制后,为使生产、工作、生活和生态环境尽快恢复正常状态而采取的措施或行动。应急管理部分相关概念事件前兆阶段:是指从预示突发公共事件可能发生的各种征兆开始出现到突发公共事件实际发生之前的阶段。事件发生阶段:是指突发公共事件从发生到其危害和影响得到基本控制的阶段。事后阶段:是指从突发公共事件的危害和影响得到基本控制到生产、工作、生活社会秩序和生态环境等得到基本恢复的阶段。应急管理部分相关概念预警:是指根据监测结果,判断突发公共事件可能或即将发生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或应急预案相关规定,公开或在一定范围内发布相应级别的警报,并提出相关应急建议的行动。预警分级:是指根据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严重性、紧急程度所划定的警报等级。发布时一般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信息报送分级:是指按照突发公共事件的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而制定的信息报送标准。应急管理部分相关概念危机:乌里埃尔·罗森塔尔认为,危机是指“一个系统的基本结构或基本价值和规范所受到的严重威胁”,“由于受到时间压力和处于高度不确定状态,这种威胁要求人们做出关键性的决策”。危险:具有潜在的引起不幸、伤害、财产损失、基础设施损坏、农业损失、环境破坏、经营中断或其它损害或损失的事件或客观条件。应急管理部分相关概念安全:包括软安全(Security)和硬安全(Safety)。软安全强调人文的、社会性的“软安全”,如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安全等;硬安全强调物态的、自然性的“硬安全”,如生产安全、交通安全、技术安全等。风险:危险发生的可能性与概率。脆弱性:对危险的易感性与从灾难中恢复的能力。应急管理部分相关概念第二讲
水利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现状、形势及对策应急管理的现状应急管理的形势应急管理的对策一、突发事件响应速度和快速决策能力不足
第一响应是应急管理的基本原则。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快速响应和快速决策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决定突发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的大小和应急管理体系的成效,同时,如果突发事件在敏感期处理不够及时,可能使事件性质会发生扩大和激变。这对我们的一些管理人员和部门都是很大的挑战。二、缺乏忧患意识
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经过多年的建设和运转,体系不断完善。但是部分管理人员及公众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意识比较淡薄,当突发事件来临时,人们易立即陷入恐慌之中,给处理突发事件带来极大困难。当前我国还未将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视为一种独立而特殊的管理方式。在政策制定系统中,对应急决策的重视程度不够,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紧急程度和威胁性认识不够。第一节应急管理的现状应急管理的现状三、存在侥幸心理
相当一部分管理人员对事件的发生机率与影响存在侥幸心理,认为突发事件的出现是偶然的,并且可能不会有太大的影响。这就容易导致相关部门忽视非常态性的管理,所采取的措施仅仅是被动应付性的,没有从理念上创制出“非常态性管理”的概念,这也是低估突发公共事件对社会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的一个结果。四、与公共舆论和媒体沟通不足
突发事件发生后,由于信息沟通不够,造成了不真实的信息在社会上流传,加剧了社会的恐慌。小部分事故在发生后,有关部门害怕公布消息而引起社会恐慌,在组织救援或者采取其他应急措施的时候没有向外界发布事故的最新进展情况,让社会民众了解不到事态进展,不仅无视民众的知情权,同时也会引起社会上的一些无端猜测。五、公共安全投入严重不足应急管理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资金投入的保证程度。对于大部分城市,从政府财政支付能力看,集中应对少数突发事件的力量是具备的。但从全方位防范和常规性防范的要求看,资金的投入远远不足。从一定程度上说,资金制约是当前完善我国应急管理机制最大的瓶颈之一。国家对于公共安全资金投入的多少,将严重制约我国应急保障能力。六、应急管理培训工作开展不够充分应急管理工作包括应急管理培训工作的开展。执行应急预案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主力军是普通职工,职工安全意识、安全操作水平成了应急管理的基石。当前,应急管理培训多以课堂教学、理论灌输为主,缺少必要的案例学习。应急管理的现状
一、内容多样性使应急管理难度大水利工程发生应急情况的多样性与水利工程的特点紧密相关。水利工程要承担挡水、蓄水和泄水的任务,因而对水利工程建筑物的稳定、承压、防渗、抗冲、耐磨、抗冻、抗裂等性能都有特殊要求。水利工程对地基的要求比较严格,工程又常处于地质条件比较复杂的地区和部位,地基处理不好就会留下隐患,所以必须采取专门的地基处理措施。水利工程多在河道、湖泊、沿海及其它水域施工,必须要根据水流的自然条件及工程建设的要求进行施工导流、截流及水下作业。
二、突发性使管理者措手不及水利工程的施工和运行,需要与社会和自然环境关系和谐共存,而社会和自然环境突发事件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应急管理者往往要面对各种信息不完全,信息不准确或是信息不及时的情况。在整个突发事件的发生过程中都充满了风险性、震撼性、爆炸性的特征,突发事件的独特性使得在危机状态下应急管理者无法照章办事,亟须快速做出决策,迅速应对面临的问题与困难。应急管理的现状及特殊性
三、资源的绝对匮乏使应急管理效率低下
水利工程应急管理需要短期集中各种力量和资源来应对突发事件。突发事件的应对需要调用大量的资源,而资源的绝对匮乏是应急决策面临的又一主要特征。这也要求必须强化统一指挥原则,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统一指挥资源的调动,避免不同部门或局部之间争夺资源的冲突和局部过激反应造成资源使用的浪费。为了有条不紊地解决危机,就要从全局的层面上抓住关键环节与分清轻重缓急,避免分散指挥可能造成的各自为中心,只见局部不顾全局的局面,可以集中优势资源抓住关键环节、解决最紧急的问题。
四、制度不够完善水利工程的面较广,而且有时施工单位多,所以对突发事件的处理组织机构和职责要做出具体明确的规定,建立统一的应急事件应对系统与指挥中心,统一的指挥系统针对危机具有全权决策的权力,通过明确划分权利与责任,规定不同组织层次和部门、岗位其相应的工作与职责,有助于分工明确、责权到位,有利于事件的处理环环相扣,流程顺畅,同时也避免了出现问题时相互之间推诿,逃避责任。应急管理的现状及特殊性我国的应急管理的形势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异常严峻1.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除火山外,所有自然灾害在我国都不同程度地发生。
如:今年一季度,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全国5275.7万人次受灾,141人死亡,83人失踪,25.3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3.4万间房屋倒塌,102.7万间受损;农作物受灾面积5012.8千公顷,其中绝收350.1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31亿元。第二节应急管理的形势2.我国事故灾难严重。事故总量大、伤亡大,重特大事故多。如:2011年7月23日20时34分,两列动车在温州发生追尾,致车厢脱轨坠桥,造成40人死亡,192人受伤
。2012年2月28日9时30分左右,河北省石家庄赵县克尔化工厂车间发生爆炸,造成29人死亡,46人受伤。3.我国环境安全形势严峻。近年来,我国有毒有害物质污染、放射性污染、油污染、废水污染等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频发。如:2012年1月15日,广西河池市龙江河发现严重镉污染,镉浓度一度超标80倍,严重影响沿江居民和下游广西柳州市370万人的饮水安全。应急管理的形势4.我国公共卫生现状堪忧。多种传染病尚未得到有效的遏制。全球新发现的30余种传染病已有半数在我国发现,重大传染病和慢性病流行仍比较严重。职业病危害呈上升趋势。生产、销售假冒伪劣食品药品违法犯罪活动尚未得到有效遏制,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多发。2011年第四季度,全国就发生食物中毒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46起,中毒1876人,其中死亡31人。与2010年同期相比,报告起数增加43.8%,中毒人数增加42.9%,死亡人数增加72.2%。应急管理的形势5.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在一些地方,群死群伤的爆炸、投毒等恶性案件时有发生,杀人、绑架等暴力犯罪不断。社会安全形势严峻,违法犯罪活动日趋动态化、组织化、职业化、智能化、低龄化。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也明显增多。国内外极端势力制造的各种恐怖事件危及国家安宁。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每年造成非正常死亡超过20万人,伤残超过200万人,经济损失超过6000亿人民币。应急管理的形势恢复(Recover)预备(Preparedness)响应(Response)预防(Precaution)启动通告报警启动应急救援提供医疗救助疏散与避难搜寻和营救……清理废墟损失评估消毒去污灾后重建预案评估……法规保险监控风险评价规划公众教育……制定预案应急资源培训与演练互助协议……第三节应急管理的对策事故应急管理的内涵组织体系救援队伍应急指挥职能部门管理机构保障系统制度基础运作机制公众动员属地管理分级响应统一指挥支持性附件应急处置标准专项应急预案综合应急预案经费财务人力资源物资装备信息通讯应急救援体系应急管理的对策应急预案的基本要素应急管理的对策一级要素二级要素方针与原则
应急策划危险分析、资源分析、法规要求应急准备机构和职责;应急资源;培训、训练与演练;互助协议应急响应(12项)接警与通知、指挥与控制、警报和紧急公告、通讯、事态监测与评估、警戒与治安、人群疏散与安置、医疗与卫生、公共关系、应急人员安全、消防和抢险、泄漏物控制现场恢复
预案管理与评审
方针与原则救援工作的优先方向、政策、范围和总体目标
——优先原则:人员安全、控制事态、环境保护等
——减少损失
——预防为主
——常备不懈
——高效协调
——持续改进应急管理的对策应急策划1.对特定对象潜在的事故性质及影响进行认识和评价。2.根据危险分析的结果,分析应急力量和应急资源的可利用情况。3.列出国家、地方相关法规,以作为预案制定、应急工作的依据和授权。
—危险分析
—资源分析
—法规要求应急管理的对策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为迅速采取有效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所做的各种准备,主要包括:
—
机构和职责
—应急资源
—培训、训练与演练
—互助协议
应急准备应急管理的对策应急响应事故发生接警事故调查善后处理解除警戒现场清理现场指挥到位应急资源调配信息网络开通中心人员到位警情判断响应级别申请增援报警人员救助应急启动环境保护人群疏散医疗救护警戒与交管工程抢险现场监测专家支持救援行动事态控制应急恢复应急结束(关闭)信息反馈关闭YNN扩大应急总结评审应急管理的对策应急响应核心要素人群疏散与安置医疗与卫生公共关系应急人员安全消防和抢险泄漏物控制接警与通知指挥与控制警报和紧急公告通讯事态监测与评估警戒与治安应急管理的对策——损失评估——清理废墟——环境检测——原因调查——后果评价使事故影响区域恢复至相对安全的基本状态和正常状态的救援行动,主要包括:现场恢复应急管理的对策应急救援预案的文件分类现场处置方案——现场处置方案是针对具体的装置、场所或设施、岗位所制定的应急处置措施。现场处置方案应具体、简单、针对性强。现场处置方案应根据风险评估及危险性控制措施逐一编制,做到事故相关人员应知应会,熟练掌握,并通过应急演练,做到迅速反应、正确处置。综合应急预案——从总体上阐述处理事故的应急方针、政策,应急组织结构及相关应急职责,应急行动、措施和保障等基本要求和程序,是应对各类事故的综合性文件。专项应急预案——针对具体的事故类别、危险源和应急保障而制定的计划或方案,是综合应急预案的组成部分,应按照综合应急预案的程序和要求组织制定,并作为综合应急预案的附件。专项应急预案应制定明确的救援程序和具体的应急救援措施。应急管理的对策应急预案基本要求完整性:过程、功能、结构完整协调性:上下、内外及同级预案之间的一致性实用性:有效处置事故,减少伤亡和损失可操作性:各类人员均明确职责和要求应急管理的对策编制事故应急预案的步骤成立预案编制小组辨识危险源并评价风险评价能力与资源建立应急组织,明确应急职责编制各类应急预案预案的评审与发布实施收集资料并评价应急管理的对策成立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小组——企业内部:安全、管理、操作和生产、保卫、工程、技术服务、维修保养、医疗、环境、人事——考虑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及厂外近邻的参与应急管理的对策
⑴适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⑵企业以往的安全记录、事故情况;⑶国内外同类企业事故资料;⑷地理、环境、气象资料;⑸相关企业的应急预案等资料收集和分析应急管理的对策收集资料事故类型影响因素、事故机制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事故的严重度风险值确定风险分级制定应急预案落实减少或防范风险的措施危险辨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
监测审查开展危险辨识与风险评价应急管理的对策评估应急反应能力与应急资源现场应急设备灭火装置、危险品泄漏控制装置、个人防护设备、通讯设备、医疗设备、营救设备、资料等。场外应急设备指在列出设备清单以后,不必自备的应急设备应急人员的数量、素质、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事故发生单位自身对事故的应急能力,确保事故单位采取合理的预防和疏散措施来保护本单位的人员。利用事故单位以外的外部机构来对紧急情况进行应急的处理能力应急资源应急人员应急设备应急能力内部应急能力外部应急能力应急管理的对策A、综合应急预案B、专项应急预案C、现场处置方案——《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编制导则》编制各类应急预案应急管理的对策现场处置方案的主要内容
事故特征主要包括:a)危险性分析,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b)事故发生的区域、地点或装置的名称;c)事故可能发生的季节和造成的危害程度;d)事故前可能出现的征兆。
应急管理的对策应急组织与职责主要包括:基层单位应急自救组织形式及人员构成情况;应急自救组织机构、人员的具体职责,应同单位或车间、班组人员工作职责紧密结合,明确相关岗位和人员的应急工作职责。现场处置方案的主要内容
应急管理的对策应急处置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事故应急处置程序。根据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别及现场情况,明确事故报警、各项应急措施启动、应急救护人员的引导、事故扩大及同企业应急预案的衔接的程序。
现场应急处置措施。针对可能发生的火灾、爆炸、危险化学品泄漏、坍塌、水患、机动车辆伤害等,从操作措施、工艺流程、现场处置、事故控制,人员救护、消防、现场恢复等方面制定明确的应急处置措施。
报警电话及上级管理部门、相关应急救援单位联络方式和联系人员,事故报告的基本要求和内容。现场处置方案的主要内容
应急管理的对策注意事项主要包括:
佩戴个人防护器具方面的注意事项;
使用抢险救援器材方面的注意事项;
采取救援对策或措施方面的注意事项;
现场自救和互救注意事项;
现场应急处置能力确认和人员安全防护等事项;
应急救援结束后的注意事项;
其他需要特别警示的事项。
现场处置方案的主要内容
应急管理的对策附件
有关应急部门、机构或人员的联系方式
重要物资装备的名录或清单
规范化格式文本
关键的路线、标识和图纸
相关应急预案名录
有关协议或备忘录现场处置方案的主要内容
应急管理的对策预案评审编制完毕内部评审同级评审上级评审社区评议政府评审预案发布应急预案修订应急管理的对策第二讲
水利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的编制、评审及备案管理概述水利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的编制水利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的评审水利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的备案管理一、概述重大事故应急预案可根据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单位制定和修订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框架指南》进行编制。应急预案主要内容应包括:(1)总则:说明编制预案的目的、工作原则、编制依据、适用范围等。(2)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明确各组织机构的职责、权利和义务,以突发事故应急响应全过程为主线,明确事故发生、报警、响应、结束、善后处理处置等环节的主管部门与协作部门;以应急准备及保障机构为支线,明确各参与部门的职责。(3)预警和预防机制:包括信息监测与报告,预警预防行动,预警支持系统,预警级别及发布(建议分为四级预警)。(4)应急响应:包括分级响应程序(原则上按一般、较大、重大、特别重大四级启动相应预案),信息共享和处理,通讯,指挥和协调,紧急处置,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群众的安全防护,社会力量动员与参与,事故调查分析、检测与后果评估,新闻报道,应急结束等11个要素。(5)后期处置:包括善后处置、社会救助、保险、事故调查报告和经验教训总结及改进建议。(6)保障措施:包括通信与信息保障,应急支援与装备保障,技术储备与保障,宣传、培训和演习,监督检查等。(7)附则:包括有关术语、定义,预案管理与更新,国际沟通与协作,奖励与责任,制定与解释部门,预案实施或生效时间等。(8)附录:包括相关的应急预案、预案总体目录、分预案目录、各种规范化格式文本,相关机构和人员通讯录等。1事故应急预案内容与结构体系1.1事故应急预案的要素和文件结构1.2事故应急预案的内容
二、水利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的编制
1.1.1预案的六要素:主体:预案实施过程中的决策者、组织者和执行者等组织或个人。客体:预案所要实施的灾害对象。目标:预案实施所欲达到的目的或效果,尽可能减轻灾害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情景:自然情景:气象、水土、地质、地理、生物等;人文情景:工程性情景,非工程性情景。措施:
预案实施过程中所采取的方式、方法和手段。方法:实施措施的管理方案及动态调整方法。1.1事故应急预案的要素和文件结构1.1.2应急预案的文件结构(1+4结构):
基本预案:是对该应急预案的总体描述。主要阐述应急预案所要解决的紧急情况、应急的组织体系、方针、应急资源、应急的总体思路,并明确各应急组织在应急准备和应急行动中的职责、以及应急预案的演练和管理等规定。1.1.3应急功能设置(又可称应急程序):
着眼于突发事件发生时通常都要采取的一系列基本的应急行动和任务,主要的对象是那些应急执行机构。1.2.1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
总则:包括编制目的、编制依据、适用范围、应急预案体系、应急工作原则等。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以主线、支线考虑,明确参与部门的职责
预警和预防机制:信息监测与报告,预警、预防行动、预警支持系统、预警级别及发布
应急响应:分级响应程序,通讯、指挥和协调、紧急处置、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
等11个要素
后期处置:善后处理、社会救助、保险、事故调查报告、教训与整改建议
保障措施:通讯与信息保障、支援与装备保障、技术储备与保障,宣传、培训和演习,监督检查
附则:术语、定义、预案管理与更新、生效时间等
附录:目录、格式、相关机构与人员通讯
1.2事故应急预案的内容1.2.2应急预案的核心内容
对应急情况或事故灾害及其后果的预测、辨识和评估
规定应急救援各方组织的详细职责
应急救援行动的指挥与协调
应急救援中可用的人员、设备、设施、物资和其他资源,包括社会和外部救助资源
在紧急情况和事故发生时,保护生命财产和环境安全的措施
现场恢复其他,包括培训、演练、法规要求等。
组织结构及职责任务:应明确应急组织形式、构成单位或人员,并尽可能以结构图的形式表示出来。
应急指挥中心应明确总指挥、副总指挥、各成员单位及相应职责。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危险源监控:
应明确对危险源监控的方式、方法以及采取的预防措施。预警行动:应明确预警的条件、方式、方法。预防与预警预警信息报告与处理:
比如以企业为例,针对能够预警的突发事件,需要向那些方面报告和发布预警信息?
报告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地方政府报告企业应急指挥中心通报企业有关部门向企业内的职工发布向企业外的群众发布
在制定预案时,应明确报告和处理预警信息的流程、内容、时限、方式。预防与预警应急响应预案对“应急响应”的规划应该包括响应标准、响应程序和应急结束。
响应标准(响应分级):
制定预案时,应根据突发事件危害程度、影响范围和单位控制事态的能力,将事件分为不同的等级,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明确应急响应级别。政府层面的应急响应分级:Ⅰ级响应:针对特大的事故/险情/灾情,以中央政府为响应主体;Ⅱ级响应:针对重大的事故/险情/灾情,以省级政府为响应主体;Ⅲ级响应:针对较大的事故/险情/灾情,以市/地区级政府为响应主体;Ⅳ级响应:针对一般的事故/险情/灾情,以市/县级政府为响应主体。
应急响应响应程序:⒈接警并根据警情判断响应级别⒉应急启动:
①指挥中心人员到位;②现场指挥到位;③信息网络开通;④应急资源调配
应急响应⒊展开救援行动:①工程抢险②警戒与交通管制设警戒线的目的是为保证应急处置工作的顺利开展及事后的原因调查。
多层警戒线:内围警戒线:内围警戒线的范围确定要考虑现场危险源的威胁范围和事故事件原因调查的相关证据散落的范围。外围警戒线:外围警戒线的划定以满足救援处置工作的需求为主要考虑因素。三层警戒线:即在核心区和处置区之间设置缓冲区,作为二线处置力量的集结区域和现场指挥部所在地。应急响应③医疗救护在预案中,事先应该对医疗救护资源的布局、配置状况、配送方案及方法做规划。④人群疏散
人群疏散的对象有哪些?
直接处于危险境地的受害者、周围居民和路过人员。
在各类灾难性事件中,在决定是否疏散人员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一般有哪些?
是否对群众的生命和健康造成危害,特别要考虑到是否存在潜在危险性;事件的危害范围是否会扩大或者蔓延;是否会对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
应急响应预案在对“人员疏散”做规划时,需要考虑那些方面?应对疏散的对象、类型、条件、优先顺序、方式作出安排。⑤环境保护⑥现场监测⑦专家支持⒋事态控制/扩大应急事态难以控制或有扩大、发展趋势时,明确有关应急机构的行动程序与要求。
应急响应响应结束:编制预案时,应明确应急终止的条件。经“启动应急”,“执行救援”,使事态得到控制后,经现场应急指挥部确认满足终止条件时,即可向上一级应急指挥中心报告,下达终止指令。
终止的条件:突发事件现场得以控制;环境符合有关标准;导致的“次生”、“衍生”灾害隐患消除。应急响应后期处置善后处理:一般指突发事件发生之后的“人员临时安置”、“抚恤与补助”、“经济赔偿”等。比如:关于人员临时安置,制定预案时应明确什么?①什么条件下,需启动临时安置场所,谁有权启动;②可用的临时安置场所有哪些;③为临时安置场所得食品、水、电和通讯保障所做的安排;④需要进行安置的人群数量估测;⑤对临时安置场所的治安、医疗、消毒和卫生服务安排,考虑需要特殊照顾的人群;⑥每个临时安置场所清晰、可识别的标志和符号。恢复重建:
恢复重建包括几类活动?①恢复:即使生产、工作、生活、生态运行恢复常态。如:现场清理;公共设施恢复;安排人员重新进入和人群返回;组织恢复正常运作;②重建:即对于突发事件影响下不能恢复的状况,要进行重新建设。
后期处置保障结果队伍保障:编制预案时,应就如何“健全机构;优选人员;明确职责分工;强化培训,提高技能”等做好规划。经费保障:编制预案时,应明确应急专项经费来源、使用范围、数量和监督管理措施,保障应急状态时应急经费的及时到位。物资装备保障:编制预案时,应明确应急需要使用的应急物资和装备的类型、数量、性能、存放位置、管理责任人及联系方式等内容。通信与信息保障:编制预案时应明确与应急工作相关联的单位或人员通信联系方式和方法,建立信息通信系统及维护方案,并提供备用方案,以确保应急期间信息通畅。其他保障:如交通运输保障、治安保障、技术保障、医疗保障、后勤保障等。2事故应急预案编制方法2.1事故应急预案编制的策划2.2事故应急预案的编制程序2.3事故应急预案的核心要素2.4应急预案编制的5个步骤
二、水利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的编制
2.1事故应急预案编制的策划事故应急预案是事故应急救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如何在事故现场开展应急救援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1.1应急预案的基本要求
制定应急预案的目的是为了控制事故事态的发展,降低事故造成的危害,减少事故损失。应急预案的基本要求有:科学性实用性
权威性2.1.2事故应急预案的法律法规要求有关法律:《安全生产法》(第17、33、68条规定);《突发事件应对法》(第17、18、23、26条等规定);《职业病防治法》;《消防法》等。有关法规:《危险化学品管理条例》(第49、50条);《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第7条);《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第31条)等;地方或行业法规,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等。2.1事故应急预案编制的策划2006年1月8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设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突发公共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4类,分为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四级。随后,国务院又相继发布了《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国家处置铁路行车事故应急预案》等9个事故灾难类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生产经营单位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行业标准,2006-11-01实施)。例如:某企业存在重大危险源,或使用起重机、锅炉等特种设备,则需编制事故应急预案。2.1事故应急预案编制的策划2.1.3事故应急预案的分级事故应急预案由企业(现场)应急预案和现场外政府的应急预案组成。现场应急预案和场外应急预案应分别制定,但应协调一致。根据可能的事故后果的影响范围、地点及应急方式,可将事故应急预案分为5种级别:Ⅰ级(企业级)应急预案Ⅱ级(市、县/社区级)应急预案Ⅲ级(地区/市级)应急预案Ⅳ级(省级)应急预案Ⅴ级(国家级)应急预案
。本地区重大危险源普查的结果,包括重大危险源的数量、种类及分布情况,重大事故隐患情况;本地区的地质、气象、水文等不利的自然条件及其影响;本地区及国家和上级机构已制定的应急预案的情况;本地区以往灾难事故的发生情况;本地区行政区域划分及工业区、功能区布置情况;周边地区重大危险源对本地区的可能影响;国家及地方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2.1.4策划应急预案时应考虑的因素2.1.5重大事故应急预案的层次综合预案危化专项预案防洪专项预案地震专项预案。。。现场预案1现场预案2现场预案3应急预案可分为3个层次:综合预案,专项预案,现场预案。(一)综合预案相当于总体预案,从总体上阐述应急预案的方针、政策、应急组织结构及相应的职责,应急行动的总体思路等。
(二)专项预案是针对某种具体的、特定类型的紧急情况,如危险物质泄漏、火灾、某一自然灾害等的应急而制定的。
(三)现场预案是在专项预案的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而编制的。是针对特定的具体场所(即以现场为目标),通常是该类型事故风险较大的场所、装置或重要防护区域等所制定的预案。综合应急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可以合并编写。2.2事故应急预案的编制程序(1)编制准备。(2)成立由各有关部门组成的预案编制工作组。(3)资料收集。(4)危险源与风险分析。(5)应急能力评估。(6)应急预案编制。(7)应急预案评审与发布。(8)应急预案实施。
实施人员培训制定人员培训计划应急救援力量需求分析、评估收集、分析、汇总资料危害辨识、评价组成编制组应急救援组织适应性评估协调、充实应急救援力量2.2.1前期准备阶段
起草预案选择、编制各级应急计划及方案编制评审方案及分组修订测试和维护预案2.2.2编制阶段制定演练计划组织演练力量和资源实施演练编制评估方案评估、修改预案专家评审、审批确定公布相关内容监督修改2.2.3演练评估阶段某水利共存事故应急预案的核心要素分析:某水利部门预案由调度室主任编写,确定安全副厂长为预案负责人。发生重大事故时,副厂长向公安部门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由公安部门通知附近居民疏散。预案经厂长审阅后下发给有关部门负责人。2.3事故应急预案的核心要素级号要素内容级号要素内容1方针与原则4.2指挥与控制2应急策划4.3警报和紧急公告2.1危险分析4.4通讯2.2资源分析4.5事态监测与评估2.3法律法规要求4.6警戒与治安3应急准备4.7人员疏散与安置3.1机构与职责4.8医疗与卫生3.2应急资源4.9公共关系3.3教育、训练与演习4.10应急人员安全3.4互助协议4.11消防与抢险4应急响应5现场恢复4.1接警与通知6预案管理与评审改进
2.3.1方针与原则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统一指挥、分级负责救死扶伤、消除危险清洁现场、评估后果2.3.2应急策划
为什么要进行危险分析?
怎样进行危险分析?
危险分析的结果如何在应急预案中应用?1)危险分析要点:
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程序危险辨识方法(主要内容及方法)重大危险源辨识危险辨识注意事项危害辨识结果风险评价内容:
2)资源分析要点:
制定应急预案需要哪些资源?我们目前具有哪些资源(人力、设备、供应)?还需要增加补充那些资源?如何合理的利用和整合现有与增加的资源?3)法律法规要求要点:
国家、政府和行业有哪些关于应急方面的法律法规?哪些是适合于我们组织或企业的?我们是否遵守了相应的法规,有何不足?需作何改进才能更好的符合相关法律法规。
2.3.3应急准备1)机构与职责(1)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明确应急反应组织机构、参加单位、人员及其作用;明确应急反应总负责人,以及每一具体行动的负责人;列出本区域以外能提供援助的有关机构;明确政府和企业在事故应急中各自的职责。例如:医疗、公安、环保机构。
(2)应急救援系统的组织机构
应急指挥机构——协调应急组织各个机构运作和关系;事故现场指挥机构——负责事故现场应急的指挥工作、人员调度、资源的有效利用;支持保障机构——提供应急物质资源和人员支持的后方保障;媒体机构——安排媒体报导、采访、新闻发布会;信息管理机构——信息管理、信息服务。(3)应急反应组织的建立
建立应急反应组织要提出以下问题:紧急情况发生时由谁来指挥操作?当更多的企业厂和企业外反应人员到达事故现场时,指挥结构如何变化?谁来决定分配减缓事故的资源?应该在紧急时与谁保持通讯联络?那些应急功能(如消防、工程、医疗等)应该行动,什么时候?如何行动?谁来负责每个专项应急反应功能?各种指挥岗位应位于那里?所有应急功能协调员互相之间如何联络?
企业应急总指挥职责为:⑴分析紧急状态和确定相应报警级别;⑵指挥、协调应急反应行动;⑶与企业外应急反应人员、部门、组织和机构进行联络;⑷直接监察应急操作人员的行动;⑸保证现场和企业外人员安全;⑹协调后勤方面以支援反应组织。企业应急总指挥不能把下列任务交给工作人员执行:⑴应急反应组织的启动;⑵应急评估,包括升高或降低应急警报级别;⑶通报外部机构;⑷决定请求外部援助;⑸决定从企业或其它部分撤离;⑹决定企业外影响区域的安全性。
2)应急资源
明确可用于应急救援的设施,如办公室、通讯设备、应急物资等;列出有关部门,如企业现场、武警、消防、卫生、防疫等部门可用的应急设备;描述与有关医疗机构的关系,如急救站、医院、救护队等;描述可用的危险监测设备;列出可用的个体防护装备(如呼吸器、防护服等);列出与有关机构签订的互援协议。(1)基本装备
(2)专用装备侦检装备(专用气体检测仪、专用检测车等);医疗急救器械及药品。(3)现场地图和图表材料储存区;工艺区域;服务区域;路径;厂区规划。事故现场必需的常用应急设备与工具包括:(1)消防设备:自用呼吸器、便携式灭火器等。(2)危险物质泄露控制设备:泄露控制工具封堵设备等。(3)个人防护设备:防护服、手套、靴子、呼吸保护装置等。(4)通讯联络设备:对讲机、移动电话等。(5)医疗支持设备:救护车、担架、夹板、氧气、急救箱等。(6)应急电力设备:主要是备用的发电机。(7)资料:地图(为事故应急救援提供信息,但不应太复杂,应标出变化的数据;)、图表、材料清单行动计划、参考书等。(8)重型设备:推土机、起重机、叉车等。
3)教育、训练与演习
应急培训计划;行动指南;前提和保证;范围:政府、社区居民、企业全员、专业队伍;重点:应急工作指导及应急行动关键部分及人员,如消防、安全等;方式:专业、电视、广播、培训班;
一般应急培训必须包括的内容:(1)灭火器的使用以及灭火步骤的训练;(2)个人防护措施;(3)对潜在事故的辩识;(4)事故报警;(5)紧急情况下人员的安全疏散。特殊应急培训:(1)接触化学品;(2)受限空间营救;(3)病原体感染;(4)沸腾液体扩散蒸汽爆炸等。
训练的主要目的包括:(1)测试计划和程序的充分程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2030年中国城市公共汽车客运行业发展前景及投资规划研究报告版
- 2024-2030年中国地毯行业竞争格局及未来投资趋势分析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国际货代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及投资风险分析报告
- 2024年度物联网(IoT)设备控制系统软件开发合同技术集成与扩展2篇
- 茂名职业技术学院《国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深圳子女抚养权协议书样本3篇
- 中国日报2019年9月25日
- 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美术基础与欣赏》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吕梁学院《信息安全综合》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度医院护工工作环境与职业健康保护协议下载3篇
- 2024年木屑贸易协议3篇
- 【MOOC】信息安全-复旦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历史教学课件
- 泛光照明施工方案
- 附属医院物业保洁服务方案及报价
- 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基层诊疗指南(2024年)解读
- 【MOOC】农产品贸易-福建农林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大米营销策划方案
- 智能制造数字化孪生模型构建合同
- 体育赛事安全生产保障方案
- 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