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安市广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1页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2页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3页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4页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安中学高2020级高一上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历史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注意事项: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班级、考号写在答卷卡上;选择题答案按要求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空格里。考试结束将选试题卷带走并保存好,答题卡由监考老师收取;本次考试范围为: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Ⅰ卷(选择题共7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每小题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据史书记载,大禹晚年决定禅位给伯益,但四方诸侯比较属意禹之子启。禹死后,伯益与启争夺王位,启杀伯益而继之。这一记载表明当时A.夏朝控制地方的手段单一B.公共权力继承方式发生变化C.诸侯拥有国家事务决定权D.国家权力实现了高度的集中2.商朝崇信各种鬼神,把占卜、祭祀作为与神灵沟通的手段。商王既是王朝的元首,又是群巫之长。这反映的政治特征是A.商王就是神仙下凡B.皇权实现高度集中C.神权和王权相结合D.阶级矛盾相对缓和3.“其(指周)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捍御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由此可见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主要是A.建立大宗小宗体系B.拱卫王室统治C.明确宗室血缘亲疏D.扩大统治范围4.史料记载:“(周公)兼治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材料说明,西周的分封对象主要是A.姬姓王族 B.周天子姻亲 C.战争功臣 D.先帝后裔5.据文献记载,商王已有派遣亲近的宗族到别的方国实施监督的事例。西周时期,分封制度发展为一种成熟的政治权力体系,疆域比商代更为扩大。这反映了分封制()A.推动了周政治文化的扩展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周王室对地方的直接管理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6.从春秋后期开始,齐国大夫田氏长期专擅国政。公元前386年,周安王册命田和为齐侯,田氏正式取代了姜氏在齐国的统治,史称”田氏代齐”。这表明A.册命齐侯凸显君主的集权统治B.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C.周王室开始丧失天下共主地位D.官僚政治已经取代了血缘政治7.西周时“通过严格区分血缘关系的嫡庶亲疏,建立了森严的上下、长幼、尊卑、贵贱等级秩序,并使之长期有条不紊地保持下去”的制度是A.世袭制 B.禅让制 C.分封制 D.宗法制8.《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这说明宗法制的纽带是A.财产B.血缘C.信仰D.地域9.在过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的民俗中,除夕夜要“迎家堂”,家中要供奉祖先牌位或家谱。与这一民俗有关的制度是A.分封制B.九品中正制C.三省六部制D.宗法制10.“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西周确立的这种制度能在其后约3000年间被尊为正统定制,其主要原因是A.保证了周天子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B.有利于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C.有利于王权的稳定和统治集团的稳定团结D.有利于统治阶级选拔优秀人才11.秦统一六国的最主要的主观因素是A.秦国的商鞅变法比较彻底,在七国中实力最强B.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为秦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C.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沉重灾难,人民渴望统一D.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并采取了正确的统一策略12.秦统一后,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既有直达九原的“直道”又有攀越五岭的“新道”,从而把全国各地紧密联系起来。秦朝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统一全国思想文化B.保障皇权独尊C.加强中央集权D.促进经济发展13.根据下列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秦国日益强盛为统一奠定基础 B.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朝的灭亡C.秦统一及开创制度被高度评价 D.秦朝幅员辽阔社会经济繁荣14.“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廷尉李斯基于以上判断,主张推行A.皇帝制度B.三公九卿制度C.郡县制度 D.君主专制制度15.王夫之认为商周之变和周秦之变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两次政权更替,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曾随之发生变化。下列最能体现“周秦之变”的是A.从传位贤能到血缘世袭 B.从官僚政治到贵族政治C.从礼乐治国到法律治国 D.从分封诸侯到郡县制度16.秦朝中央官职设三公九卿。其中九卿有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掌宫门警卫;太仪,掌御用车马;廷尉,掌刑法……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由此可见,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是A.分工明确,彼此牵制B.垂直管理、分层管理C.服务皇权,家国同治D.选贤举能,唯才是用17.准确的时空观念是学习历史的核心素养。下列表述符合如图时空的是A.秦在①处开辟五尺道,便利了长城沿线的交通B.②处所示的水利工程是沟通了长江和珠江C.秦朝在③处设置南郡,实施军事镇守D.秦始皇派蒙恬在④处修筑直道,加强北方边防18.三国时期学者孟康解释“中朝”说,“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朝实行中外朝制度A.利于加强控制地方 B.旨在终结丞相制度C.有利于加强皇权 D.加速了西汉的灭亡19.《中国皇权制度研究》认为:“皇权为了维系自身权力的专制性,就必须创建出能够突破甚至凌驾于这类束缚力量之上的制度性手段,使皇帝能够通过亲自掌握这一秘书机构,从而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能印证此观点的史实是A.三公九卿制 B.内外朝制度 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20.“中书取旨,门下复奏,尚书施行”体现了隋唐时期某一制度的办事程序。这一制度应该是A.郡县制B.科举制C.三省六部制D.行省制21.唐高祖时期,国家要对大运河一些淤塞的河段进行疏通,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22.下列古代的职官或机构中,起到“分宰相之权”作用的是A.西汉的刺史B.北宋的参知政事C.明代的内阁D.清朝的军机处23.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C.专制皇权得到加强 D.相权对皇权形成制约24.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说法,正确的是A.秦朝宰相为百官之首,负责监察百官B.唐朝三省六部制分散相权,加强中央集权C.宋代设置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D.明成祖时废宰相制,设置内阁制25.中国古代官吏选拔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与“九品中正制”相一致的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B.唐制,取士之多,多因隋旧C.立嫡以长不以贤 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26.科举制度产生于隋而确立于唐,因有多种科目,“分科举人”,故名科举。与察举制相比,科举制下的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而且“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没有如“入门兼美”一类的附加条件。科举制的产生与确立,反映了A.选才呈现公平开放的特色 B.以官举士的选官方式终结C.取士标准出现多样化趋势 D.考试方式完全优于察举制27.汉武帝元封六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这一时期刺史主要负责A.行政事务B.军事管理C.监察事务D.财政管理28.清朝《钦定台规》规定,各地巡视御史自命下之日起,在门上大书“回避”字样,不许见客、不收书,不接纳私办人役、不赴钱送宴会,且限领敕后三日出京,沿途不准停留,到境后不受私书私馈等。这一规定有利于A.杜绝贪腐现象B.扩大御史权力C.提升监察效果D.促进制度转型29.两汉时期,由中央到地方实行分级负责、层层对官吏进行考核:唐代出现了专门考核机构——吏部考功司;宋代设审官院、考课院和监司负责不同类别官吏的考核;明清主要由吏部负责官员考核,由都察院协同工作。这表明A.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B.官吏考核逐渐规范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官员选拔目渐科学30.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表述有误的是A.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重要体现B.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发展的需要C.杜绝了政治腐败和低效现象D.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变化,稳固了统治基础31.“(明代)大学士成为没有宰相名义的宰相…但大学士毕竟不同于正式宰相,正式宰相可以单独推行政令,大学士便无此权。他只能依靠‘票拟’签注意见,来窃弄皇帝的权力,只有黑市地位,没有法定地位。”作者意在表达A.大学士权力无制度保障 B.设立大学士有利于限制皇权C.大学士擅长于玩弄权术 D.大学士只是没有名义的宰相32.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是因为它A.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 D.提高了大臣的地位与权限33.秦朝设丞相,唐朝增加宰相人数,明朝废丞相,清朝设军机处。这些变化反映的实质是A.中央集权的加强B.君主专制的强化C.丞相制度的改革D.地方权力的增大34.下列是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的示意图,其演化的先后顺序是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②C.①④②③D.②③④①35.从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角度看,对清代的边疆政策理解正确的是A.是清朝贵族对边疆地区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的深化B.有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值得肯定C.其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破坏了民族团结,不利于民族融合D.“改土归流”破坏了多民族国家的多样性,不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第Ⅱ卷(非选择题共30分)非选择题(本大题为1题,共30分)36.(30分)在人类文明史上,以选官制度为重要内容的政治文明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1:公门有公,卿门有卿(即: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不能戒其怠惰。——《礼记》材料2:汉代的选官制,大体可分为在先的“贤良”与后起的“孝廉”两大项。“贤良”所举太抵为现任之官,“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称……——《国史大纲》材料3: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事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徒以冯(凭)籍世资……刘毅云“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者也。——《宋书·恩幸传》材料4:中国古代的选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苏东坡曾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朝廷吏部在选拔、任命官员时,要向中正官征询被选任者的家世、行状(道德)品级,“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成为当时官僚选拔的普遍现象。隋唐实行科举制,《通典·选举》载:“隋代罢中正,举选不本乡曲,故里闾无豪族,井邑无衣冠。”唐代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明经、进士两科是常科的主要科目,分别考时务策与经义、时务策与诗赋,贵族与平民皆可报考。——摘编自郭强《中国古代选举制度》(1)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1、2、3是何种选官制度?(6分)材料1是:;材料2是:;材料3是:;根据材料4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魏晋时期相比,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有哪些发展。(6分)(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