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讲+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时期+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_第1页
第5讲+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时期+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_第2页
第5讲+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时期+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_第3页
第5讲+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时期+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_第4页
第5讲+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时期+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讲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时期时空定位阶段特征明清时期(1368-1840年鸦片战争前)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是中国近代社会的前夜,新的经济、思想因素出现政治(1)封建专制空前强化:①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宰相;废宰相后设立内阁,内阁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②雍正帝设立军机处,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2)加强对地方和边疆的治理:①加强对地方权力的分割,使其相互制约;②实行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③进一步加强对边疆的管理制度创新,体现了地方权力日渐削弱,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的历史趋势。(3)法律教化:明朝制定《大明律》,清朝制定《大清律例》;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4)官员考核与科举制:明清两朝官员考核制度严密,科举考试从四书五经中命题经济(1)农业:①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租佃制普及全国;②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农副产品也成为商品的组成部分;③原产于美洲的高产作物玉米、马铃薯等传入我国并大规模推广。(2)手工业:明朝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匠制度,生产官府所需物资;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逐渐孕育出自由雇佣劳动关系。(3)商业:明朝形成全国范围的商业贸易网络;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兴盛;工商业市镇的出现是明清江南市镇发展的重要特点。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跃。(4)赋役制度:明朝后期,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清朝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对人身依附关系的控制逐渐减弱思想文化(1)思想:明清之际,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思想领域出现李贽、黄宗羲等一批反对传统儒家思想、反对君主专制腐朽统治的思想家。(2)文学艺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的兴起,文学、绘画等领域出现了新的成就。(3)科技:中国科技在16世纪以后走向衰落;“西学东渐”局面形成,西方近代科技开始传入中国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1)在处理与边疆民族的关系上,明朝设有管理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和都司、卫所;陆续修筑长城;实行经贸交流;清朝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对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2)明清时期,对外关系由开放逐渐走向闭关自守;西方殖民势力东来,中国人民开始了反殖民、反侵略斗争。明清在对外关系上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但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屡禁不绝。郑和下西洋体现了明朝友好往来、和平相处的对外交往理念。明朝中后期,因为倭寇之患,实行“海禁”政策,逐渐走向“闭关”;清朝延续了这一趋势,政府在广州设置公行,统揽对外贸易事务专题要点1.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意义:(1)注意从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角度认识其意义;(2)注意明清两朝在国家版图奠定上的连续性,如明朝卫所和土司的二重管理体制加快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从羁縻统治到直接管辖的变化过程,“改土归流”虽然在清朝大规模推行,但在明朝就开始了。2.明清时期中国社会变化和面临的危机:(1)注意明清时期中国出现的重大的社会变化,特别是16世纪以来的变化一直影响到了现代社会;(2)注意明清时期这些社会变化与这一时期的世界历史进程变化是同步的,甚至是后者的组成部分命题分析情境设计通过生活情境考查经济社会多元发展;通过明代刻本书籍插图考查文化产品商品化;通过学术情境考查明清时期乡约与法律的合流、经世致用;通过社会情境考查明代的官员管理;通过官员的奏疏考查明朝的科举取士;通过园林的营建考查江南市镇工商业的繁荣;通过思想家的观点考查封建时代的君臣关系核心考点明代一条鞭法;明代的官员选拔与管理;明清时期的封建君主专制;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对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影响;明代江南市镇经济的发展价值导向提高文化素养;社会责任感;制度创新;以德治国;尊重文化多样性备考方向从历史解释的角度把握明代官吏素质与行政效率和外来高产作物引种产生的影响;从家国情怀的角度理解明清民族政策和边疆地区和平稳定的重要性;从历史理解的角度认识商业资本的流动、科技发展的阻碍因素;从史料实证的角度认识明代的卫所制度、外国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特点和影响考向一明清时期的政治与版图奠定价值引领1制度创新——从对南书房行走的理解认识清代的政治管理(2022·湖南卷,5)嘉庆七年(1802),户部侍郎兼管钱局二品大员周兴岱任江西主考时,却以南书房行走(即在南书房当值的官员)的身份擅发告示,收受贿赂。这反映当时()A.君主的高度集权 B.官员俸禄入不敷出C.南书房地位提高 D.中央吏治十分混乱解读知识为基南书房与军机处的区别:南书房设立于康熙朝,原只是康熙读书的地方,后演变为拟诏、谕旨、处理军国大事的地方。待雍正朝成立军机处后,实权更归军机处,到光绪年间撤销;军机处成立于雍正朝,设在靠近养心殿处,方便皇帝及时了解军国大事,后演变成清廷最高权力机构,军机大臣更成为帝国的当权者能力为重南书房行走实质上是皇帝的机要秘书,不属于正式官职,但是却常伴皇帝左右,而户部侍郎是官员在中央政府的任职,二者相比,“以南书房行走(即在南书房当值的官员)的身份擅发告示,收受贿赂”,等于是在借助皇帝的权威来行事,所以反映了清朝前期君主的高度集权。考查历史解释能力素养导向从史料实证角度看清代南书房行走;从历史解释的角度看清代制度的创设价值引领2权力监督——从监察制度认识明代的官吏管理(2022·山东卷,4)明朝时期,朝廷除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外,还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时据实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有无铺张浪费以劳州县等情况。这些规定旨在()A.保证监察规范有效B.限制监察御史权力C.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D.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解读知识为基对御史的考核监督是为了防止御史滥用权力,而非限制其行使监察权;御史制度设计意在加强对地方的监察,而不是强调如何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能力为重据材料可知,明朝对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和监督,是要保证御史规范行使权力并对地方进行有效监察。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素养导向从时空观念的角度看明朝朝廷对地方实行的监察制度;从历史解释的角度看明朝的政治管理1.历史解释——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异化内阁制度内阁设立后权力不断加大,甚至通过“票拟”权参与决策,但内阁却没有决策权,其权力因皇权需要而浮动皇帝不上朝明朝共传16位皇帝,享国276年,其中皇帝不上朝的时间长达百余年,这反映了明朝官僚运行机制的成熟军机处削弱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的权力;秉旨办事,防止大臣专权;可“廷寄”下发上谕,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厂卫密折明朝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立和清朝的奏折制度,反映了明清的非理性化统治趋势2.历史理解——明清乡约制度的特点和作用(1)特点①由人民公约,而不是官府命令。②非成文法则。中国农村的乡约向来是世代相续,口头相传,没有见之于文字,见之于契约。③以乡为单位而不是以县为单位,从小处着手,易收功效。④以聚会的形式,使乡人相亲,淳厚风俗。(2)作用①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②有利于发展生产。③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1.视角:政治环境与行政管理(2023·郴州模拟)明代张萱在《西园闻见录》中记载,州县“官府每举一事,必称旧例。例之所有,虽觉其不宜,不得辄改;例之所无,虽知其便,不得轻开。此法守之所循,而事机之所滞也”。这反映出明代()A.官吏因循守旧影响行政效率B.内阁职权下移妨碍行政事务C.政治体制僵化导致权力失衡D.中央集权削弱制约社会治理2.视角:对外关系与国际视野(2023·南京高三二模)隆庆万历年间一些士人开始跳脱早前的“西洋”视野。福建泉州人李光缙对荷兰的位置有较为清醒认识,“大西洋之番,其种有红毛者,负西海而居,地方数千里,去中国水道最远,译者云在昆仑西北”。这一认识()A.抵御了列强的侵略扩张B.体现天朝上国的观念转变C.得益于海禁政策的松弛D.折射了学习西方潮流涌现3.视角:边疆治理与国家统一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它为整顿西藏吏治,治理西藏政务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对驻藏大臣职权、官吏制度、军事防务、外事交涉、宗教管理等诸多方面都作出了详细规定。该章程的颁行()A.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对西藏进行直接管理B.形成了比较独特的灵童转世继承方式C.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对西藏的管辖权D.确保了理藩院对西藏、蒙古的管辖权4.基于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认识明朝乡约制度的特点和作用(2023·淮安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到了宋代,传统的世家大族不复存在,他们承担的代表朝廷维持地方的职能落空。面对民间社会的日益平民化、孤立化和碎片化,北宋吕大钧兄弟以士大夫的强烈责任感,希望用儒学的道德纽带改变这种状态。熙宁九年(1076),吕氏兄弟率先在关中创建《吕氏乡约》,建立起中国最早的成文的乡村自治制度。《吕氏乡约》和王安石推行的“保甲法”隐隐对立,与其最大的不同是实行以礼教为依据的道德约束。吕氏兄弟认为邻里乡党犹如“身有手足,家有兄弟”,主张“以礼化俗”“患难相恤”,尽力将礼贯穿到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解决了王安石保甲法带来的新的社会问题,“关中风俗为之一变”。——摘编自李建国《〈吕氏乡约〉产生的历史条件》材料二明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颁行《教民榜文》,要求人民读大诰三编明法制,宣讲反映《吕氏乡约》观念的《圣谕六言》也被列入其中。《教民榜文》的总体特征就是教化,可以视为明朝乡约制度初立。正德年间,王阳明巡抚南赣,鉴于当地社会秩序受到破坏的现实,他实行“十家牌法”,形成保甲制,并综合《圣谕六言》和《吕氏乡约》制订《南赣乡约》。他在篇首指出:“今特为乡约,以协和尔民,死丧相助,患难相恤,共成仁厚之俗。”乡约、保甲相结合成为王阳明乡村治理的主要措施,并在明朝中期的地方行政实践中取得成功。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在全国推行乡约,形成了通过乡约治理基层社会的统治特色。——摘编自常建华《乡约的推行与明朝对基层社会的治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吕氏乡约》产生的历史条件。(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朝通过乡约治理基层社会的新特点,简析乡约在古代基层治理中的积极作用。考向二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价值引领1区域发展——从北方运输到南方的商品看清代江南经济发展水平(2023·江苏高考,5)据淮关税收统计,乾隆年间由运河输往江南的大豆、豆饼每年达数百万石之多。此外,每年由海路从山东半岛和东北输入江南的上千万石粮食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作为手工业原料和农业肥料的大豆和豆饼。上述史实反映了乾隆年间()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B.长途贸易依赖海路运输C.北方粮食亩产量国内领先D.商人资本控制了生产领域知识为基清代经济发展;古代中国交通运输;南北方经济交流能力为重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清朝时,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农业和手工业较北方发达,需要较多大豆和豆饼作为手工业原料和农业肥料,因此北方生产的大豆就大量运输至南方。该题考查获取、解读信息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素养导向从史料实证角度看清代江南经济发展;从历史理解角度看粮食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从唯物史观角度看交通运输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价值引领2提高素养——从地主日记看明代生产经营方式的演变(2020·江苏卷,5)明代松江府大地主潘允端的《玉华堂日记》中,反映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在日记中,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他的田庄产品除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该日记可以佐证()A.农村雇佣劳动基本普及B.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C.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D.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解读知识为基①租佃关系是明清社会中一种主要的生产关系。②田庄以粮食作物种植经营为主,也从事多种副业生产,部分田庄也将资本用于高利贷经营。同时,私人田庄凭借其在乡村社会的经济实力和庄主的社会地位,对乡村的水利建设、灾害防治、慈善救济、社会管理等诸多方面影响巨大能力为重据材料可知,明代农业生产领域有租佃、雇佣、面向市场等多种生产经营方式,说明明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素养导向从历史解释角度看明代生产经营方式的演变;从唯物史观角度看经济发展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价值引领3培养能力——从明代诗风看明代社会观念的演变(2021·江苏卷,4)明代中叶,很多文学家大力推崇抒情写景的盛唐诗风,认为诗当“畅达情丝、感发志气”,概评“宋人主理作理语,于是薄风云月露,一切铲力不为”,使人不复知诗。这说明当时()A.文人创作重心转向诗歌B.程朱正统地位受到质疑C.不同诗歌风格相互交融D.诗歌力图突破理学束缚解读知识为基①受宋代理学的影响,宋诗崇尚哲理,宋朝是个哲学思辨十分活跃,哲理学家辈出的时代。②明代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理学空谈能力为重据材料可知,明代文学家大力提倡抒情写景的诗风,反对宋代诗歌的“理作理语”,力图突破理学的束缚。考查获取、解读信息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素养导向从历史解释角度看明代诗风;从唯物史观角度看政治、经济与文化之间的关系1.唯物史观——明清时期社会发展迟滞的原因经济上自然经济始终占主导地位,其封闭性、保守性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压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统治者通过征收重税等各种政治、经济措施限制手工业规模,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政策上“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农业生产长期停留在自然经济水平上;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受到严格限制,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中外经济、科技文化的交流思想上封建传统理学占统治地位。儒学的轻利思想和封建专制强化压抑人们的思想,使人们思想观念落后陈旧;社会上抑商和歧视商人的思想根深蒂固,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2.历史理解——全球视野下明清经济的新现象及出现的原因(1)新现象①地区性商业中心形成,城市地位突出,地域分工明显,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②东南地区商业发达,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资本主义萌芽以雇佣劳动为主要特征。③白银成为法定货币,对外贸易中出超明显,中国货币体系成为世界货币体系的一部分。④政府对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的控制减弱,人口由密集地区逐渐向边地迁徙,海外移民的规模逐渐扩大。(2)原因: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自然经济占主体地位、“一条鞭法”等政策的推行。3.历史解释——明清时期市民阶层兴起带来的社会新变化社会风气明代“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不再是士人标榜的信条,仕途未明而弃儒经商者比比皆是,进一步导致传统社会等级的松动个性解放明末启蒙思想家把学术同时政相联系,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反抗封建礼教束缚构筑价值体系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具有“对友谊和忠义的崇拜”“劝善戒恶的道德观”等特点。市民阶层已开始构建自己的价值系统世俗文学发展戏曲、小说等“杂书”的消费成为江南地区的一种时尚市民意识觉醒市民享乐意识、自主意识与商业意识觉醒。随着市民意识的觉醒,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给传统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1.视角:经世致用与明清思想(2023·江苏省百校联考)顾炎武认为清谈孔孟与魏晋清谈老庄同样误事,他在《日知录》分条罗列他对历史与世事的意见,包括典章制度、史事本末,尤其注意于具体的事务,例如赋税、盐铁、漕运等,他将“华夷之防”看得比“君臣之伦”重要。材料反映顾炎武()A.蔑视孔孟权威 B.反对君主专制C.否定传统伦理 D.提倡经世致用2.视角:白银货币化与明代经济(2023·苏州高级中学高三段测)16世纪初,中国金银比价是1∶6,欧洲是1∶12,日本是1∶10。据此我们可以推断,这一现象()A.反映了清朝初年商品经济的发展B.促进了中国白银货币化发展C.源于新航路开辟致金银汇率波动D.推动了中国海禁政策的实施3.视角:实学思潮与西方思想17世纪初,中国士大夫徐光启在与欧洲传教士利玛窦合作翻译的西方数学巨著《几何原本》的序中写道:“此书为益,能令学理者祛其浮气,练其精心;学事者资其定法,发其巧思;故举世无一人不当学。”这可以反映()A.东西之间文化交流频繁B.实学思潮已经兴起C.西方科技得到社会认可D.中学突破传统窠臼4.基于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考查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和中西文化交流(2023·揭阳统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樊树志著《国史概要》第十三章的目录第十三章明——中华文明的余晖83.海上走私贸易与倭寇84.商品经济的高水平发展……86.耶稣会士与早期“西学东渐”材料反映了历史学者对明朝历史的研究认识,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运用明代的相关史实对作者的研究认识进行解读。(要求:可任选一目录,也可从整体角度进行解读,持论有据,史实准确,表述清晰)5.基于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考查黄宗羲的学行及后人的纪念(2022·江苏卷,17)黄宗羲的学问和品行堪为楷模,后人敬仰其学行,屡有纪念之举。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吾邑号称文献之邦,代有名贤,社祭相望,独至黄宗羲先生,尚无专祠,无以崇礼先哲、讽励人民也。先生言“天下为主,君为客”,近人目之为东方卢梭。其为学也,上承阳明,知行合一;于经史历数之学,无不贯通。观乎方志之传记,著述之留遗,盖可想见其为人焉。查黄公学行风节,卓绝千古,晚清之季,从祀文庙。姚邑为公故里,理应设立专祠。——摘编自《余姚知事请建先贤祠宇》(1917年)材料二县长林泽,为崇敬先贤起见,特发起组织黄社。黄宗羲先生道德文史,彪炳千秋,明社既倾,力谋匡复,其悲愤忠义之气,充塞宇内。当此学术衰歇、民气消沉之际,极宜集社崇奉,以资表扬,而昭激励。——摘编自《余姚县长发起组织黄社》(1936年)(1)据材料概括黄宗羲的学行表现,指出当地人了解其学行的途径。(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地方官倡导纪念黄宗羲的动机及其时代背景。第5讲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时期考向聚焦考向一高考真题研读价值引领1A价值引领2A模拟经典演练1.A[据材料“官府每举一事,必称旧例……不得轻开”可知,当时官吏因循守旧;据“此法守之所循,而事机之所滞也”可知,守旧影响了行政效率,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内阁职权下移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权力失衡,而是强调官府因循守旧,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被削弱,排除D项。]2.C[据材料可知,明朝时福建泉州人李光缙对荷兰的位置有较为清醒认识,结合所学可知,明朝隆庆万历时期,随着海禁的开放,明政府开放漳州月港后,西班牙和荷兰相继东来,不少福建人获得了更多与欧洲人打交道的机会,率先对欧洲地理产生了相对准确的认识,C项正确;认识不能直接抵御西方侵略,排除A项;据材料“其种有红毛者”可知,天朝上国的观念没有转变,排除B项;材料只体现了李光缙对荷兰的位置有较为清醒认识,未涉及向西方学习的情况,排除D项。]3.C[由材料可知,该章程为西藏的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故选C项;清朝始终坚持对西藏的政治实行自治,严格遵守“大藏省自治条例”,并未对西藏进行直接管理,排除A项;该章程的颁行和灵童转世的继承方式无关,排除B项;理藩院是清朝政府统治蒙古、回部及西藏等少数民族的最高权力机构,康熙年间,修定《理藩院则例》,用法规固定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统治的各项措施,排除D项。]4.(1)历史条件:世家大族没落,基层治理缺失;宋代儒学复兴,士大夫主体意识增强;宋代科举制发展,士大夫阶层形成;保甲法存在不足。(2)新特点;乡约与基层组织相结合;教化与法律相结合;政府主导推行乡约;乡约治理推广至全国。积极作用:完善中国古代的社会治理体制;淳化社会风俗;稳定社会秩序;增强社会凝聚力。考向二高考真题研读价值引领1A价值引领2D价值引领3D模拟经典演练1.D[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顾炎武在《日知录》分条罗列他对历史与世事的意见,反映出顾炎武注重经世致用,D项正确;李贽蔑视孔孟的权威,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反对君主专制和否定传统伦理的主张,排除B、C项。]2.B[材料金银比价反映出明朝银价较高,受利益的驱使,日本、欧洲白银可能被大量运往中国,刺激了白银货币化的发展,B项正确;16世纪中国处于明朝时期,排除A项;依据材料无法推断金银比价的不同是新航路开辟导致的,排除C项;据材料无法推断国际市场金银比价不同对中国海禁政策的影响,排除D项。]3.B[据材料可知,该书的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