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xx区十四分场土地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1页
市xx区十四分场土地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2页
市xx区十四分场土地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3页
市xx区十四分场土地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4页
市xx区十四分场土地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项目可行性研究摘要书 31、项目概况 81.1项目提出的原由,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81.2项目简介 82、报告编制依据 93、项目区概况 103.1自然条件 103.2自然资源 113.3社会经济条件 153.4土地利用现状 153.5项目区内基础设施状况 164、项目分析 164.1项目的合法性分析 164.2项目区新增耕地潜力分析 184.3项目区土地适宜性评价 184.4项目区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分析 195、项目规划方案及建设内容 195.1规划原则 195.2规划依据 195.3项目规划方案与总平面布置说明 205.4项目主要工程内容 205.5项目工程进度计划 245.6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256、投资估算 256.1投资估算依据 256.2投资估算、总投资及年度投资 266.3项目工程进度计划 267、项目区土地权属调整工作方案 2667.1土地权属现状 2667.2土地权属调整方案 278、项目组织实施管理 288.1组织领导 288.2工程建设管理 2888.3资金使用管理 299、效益分析 309.1社会效益 309.2经济效益 3009.3生态效益 3110、结论及建议 3110.1可行性研究结论 3110.2问题与建议 31111、附表 3211.1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任务、工程内容及投资估算表 3311.2建筑工程投资估算表 3411.3土方工程投资估算表 3512、附件 32212.1取水许可证 13、附图 32213.1***市**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 13.2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图 13.3项目区规划图 项目可行性研究摘要书单位:公顷、万元项目名称**省**市**区十四分场土地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省**市**区土地开发整理中心项目区所在地(市)、县(市)**市**区项目区所涉及行政村、镇*****基地十四分场项目区的经纬度坐标范围东经118°48′53″至118°52′09″北纬37°51′19″至37°53′28″项目申报类型(重点、示范、补助)重点项目性质(开发、整理、复垦)土地开发项目区地貌类型平原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土地总面积617.14公顷(不含住宅、工矿用地),农用地78.03公顷(耕地0.00公顷,农村道路0.59公顷、农田水利用地77.44公顷),建设用地9.13公顷(全部为交通用地),未利用地529.98公顷(苇地475.67公顷、荒草地54.31公顷)土地权属情况(所有权、使用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项目范围北起光明路,西起东一路,南面和东面到滨海路。项目建设规模617.14公顷预计新增耕地面积303.70公顷项目建设期1年项目投资估算1657.02万元项目背景十四分场位于**区东北部,近几年来是**油田的主要开发区。随着油田进一步开发建设,非农业建设用地规模剧增,而且本开发区生态脆弱,耕地总体产量低下,农作物产量低且不稳,农业经济效益较低。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我区进行了详细调研,认为该项目区整理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合理利用和保护耕地具有切实意义,实现本地区耕地的总量动态平衡,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本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项目区所开发土地用途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另外进行土地开发时可结合河口区的地理特点、自然资源和气候等多种情况,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治理,从而达到提高土地利用率、集约度和土地综合效益,确保土地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农业经济可持续增长。项目目标任务项目建成后,项目区统一规划,开发土地617.14公顷,新增耕地303.70公顷,新增耕地比率为49.21%。建设标准坚持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开发建设、统一综合治理的原则,每个条田面积基本控制在80亩以内,台面面积控制在15亩以内,便于浇水、排水和淋碱,达到沟、渠、路、林、桥、涵、闸全面配套,实现旱能浇、涝能排、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路相连的新格局。同时项目区在土地治理时,也着重考虑水土保持和生态平衡,对周围的生态环境将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项目投资规模及资金筹措项目总投资规模为1657.02万元,计划1年投资。申请国家投资1657.02万元。财务分析项目实施中,对项目资金设立专账专户,专人负责,按工程进度比例把资金拨付给项目单位。同时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确保资金流向和专款专用,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资金使用情况,一经发现违规违纪现象,立即抽回资金,并根据相关条文、政策做出相应处理。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分析社会效益:1、通过对区内土地进行整理,实现田成方、路成网、树成行、水利设施配套,达到旱涝保收的目的,使农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对促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通过土地开发,可新增耕地303.70公顷,耕地面积由原来的0.00公顷增加到303.70公顷,耕地比例提高到49.21%。3、通过土地开发,项目区将做到旱能浇、涝能排,可解决项目区农业灌溉和农村人、畜饮水水源,极大地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4、**市**区土地后备资源丰富,而且大部分与该项目区土地类似,本土地开发项目的实施将对类似地区的土地开发起到较好的带动作用。5、项目的建设,可增强农业土地资源的开发力度和广度,改善本地生态环境,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并能提供农民就业机会,有利于社会安定。6、项目区人均耕地0.13公顷,按当地目前的人均耕地标准计算,则项目区净增耕地303.70公顷,可供养2336人。经济效益:该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开发土地617.14公顷,新增耕地303.70公顷,新增耕地全部用于农业种植,亩产值可达880元,除去成本后纯收入600元/亩,通过新增耕地每年可创利润273余万元。本项目总投资1657.02万元,按开发面积617.14公顷计算,每公顷投入量为26850元,通过分析,该项目区每年净增加总产值273万元,每公顷每年产出为4423.63元,每公顷投入产出率为:4423.63/26850=16.48/100。生态效益:通过综合治理,使农田水利设施配套,有利于速排速灌,改善生产条件,旱涝保收,降低土壤的含盐量和地下水位。通过深翻土地,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等措施,可使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1-2个百分点。随着林业配套建设,林木覆盖率可增加4-6个百分点,起到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作用,改善项目区的小气候,提高生态效益。结论及建议可行性研究结论:通过对该项目区自然概况、社会经济状况及项目建设规模、建设内容、开发管理措施、投资估算及综合效益进行分析,经过专家多次论证研讨,认为该项目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符合《**市**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可实现该区域的社会、经济和环境良性循环发展,促进农业经济持续发展增长,该项目切实可行。结论与建议:一是当地经济落后,地方政府财资不足,不能进行综合配套建设,需上级部门大力支持。二是当地类似于项目区的荒地、盐碱地面积较广,但总体利用率和单位面积生产率较低,需要开发整理,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单位面积生产率,促进农业持续发展。三是该地带地下水位较高,有的地片含盐量高达3‰,需要加深加密排水沟进行排碱。四是随着黄河部门计划用水的实施,项目区供水量将逐年减少,需要走开源与节流并举的路子。1、项目概况1.1项目提出的原由,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为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确保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深挖土地后备资源潜力,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河口区土地后备资源丰富,适合大面积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位于**区东北部,近几年来是**油田的主要开发区。随着油田进一步开发建设,非农业建设用地规模剧增,而且本开发区生态脆弱,耕地总体产量低下,农作物产量低且不稳,农业经济效益较低。针对这一实际,区国土局组织专门力量,通过深入现场调查,一致认为,综合开发这片土地意义重大,可以使这一方群众发展经济、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该项目的开发建设将按照程序化进行管理,全面规划,统一设计,集中开发,综合治理,实现沟、渠、路、林、建筑物全面配套,旱、涝、荒、碱综合治理的目的,彻底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单位面积生产能力,促进农业持续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持续发展。1.2项目简介1.2.1项目类型本项目拟申请为重点项目,原因是该区域有大面积的荒地和芦苇地,且水利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土地的利用率和单位面积生产率较低,如果区域进行规划合理、措施得当、高技术含量的开发,不仅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单位面积生产率,而且有利于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1.2.2项目性质该项目申报为土地开发项目。1.2.3项目范围该项目区北起光明路,西起东一路,南面和东面到滨海路。土地总面积617.14公顷,项目区土地全部属于**基地十四分场。1.2.4项目规模项目区总面积617.14公顷,投资规模1657.02万元,单位面积投资2.69万元/1.2.5项目工期该项目计划1年实施。1.2.6项目任务目标该项目建成后,项目区统一规划,开发土地617.14公顷,新增耕地303.70公顷,新增耕地比率为49.21%。建设标准坚持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开发建设、统一综合治理的原则,每个条田面积控制在80亩以内,台面面积控制在15亩以内,便于浇水、排水和淋碱,达到沟、渠、路、林、桥、涵、闸全面配套,实现旱能浇、涝能排、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路相连的新格局。同时项目区在土地开发时,也着重考虑水土保持和生态平衡,对周围的生态环境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2、报告编制依据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⑵《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实施条例》⑶《基本农田保护条例》⑷《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⑸《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⑹《**市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2010)⑺《**市**区土地整理开发复垦规划》⑻《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办法》3、项目区概况3.1自然条件3.1.1地理位置项目区位于**区**基地十四分场,东经118°48′53″至118°52′09″,北纬37°51′19″至37°53′28″之间。项目区四至为:北起光明路,西起东一路,南面和东面到滨海路。3.1.2地形地貌项目区是典型的黄河三角洲地貌,地势平缓,西南高东北低,比降1:10000,境内多属缓岗和微斜平地,高程1.50—3.00米3.1.3水文地质项目区年降水量分布不均匀,年平均降水565.6毫米,主要集中在夏季,占年平均降水量的75%左右。年平均蒸发1885毫米,其中5—6月份蒸发强烈,平均每月300毫米3.1.4气候该项目区属华北暖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年平均气温12.6℃,平均无霜期206天,光照充足,年总日照时数2870小时3.1.5植被由于受土地条件的限制和人类长期活动的影响,境内主要生存有耐碱的小灌木、芦苇和牧草等植物。3.1.6土壤项目区土壤是在近低黄河冲积物上发育而成的潮土和轻重不同的滨海盐化潮土,土壤质地以砂壤为主,地表20-40厘米3.1.7自然灾害项目区地处黄河入海口,具有旱、涝、碱、干热风、海水侵蚀等自然灾害,其中主要是旱、涝、碱影响较大。3.2自然资源3.2项目区位置优越,光照充足,雨热同期,年平均降水量为565.6毫米,年总日照数2870小时,无霜期206天,相对3.2.3.2.2.1项目区水源主要依靠黄河客水,因为黄河水资源季节性干枯,年引水时间只有140天左右。潜水直接参与滨海盐土的成土过程和水盐动态状况,潜水来源主要是大气降雨和引黄灌溉,潜水出路主要是消耗土壤蒸发和作物蒸腾,故潜水动态类型为灌溉、降雨、蒸发型。3月份测得地下水静止水位埋深为1.72—2.31米。项目区潜水矿化度逐渐增大,层中矿化水—高矿化水;从地下水质分析数来看,以氯化钠为主,其次为硫酸盐和重硫酸盐,PH值为7.4—7.5,属中性水,地下水类型为氯化钾3.2.2.21、用水量预测项目区内土地基本为农田,用水主要为农作物灌溉用水,所以用水量预测均为农业灌溉用水量。(1)项目区农作物需水量项目区农作物种植面积303.70公顷,农作物以小麦、夏玉米、棉花和其他经济作物为主,复种指数为150%,其中小麦50%,玉米40%,棉花30%,其他经济作物30%。①灌溉制度A、作物组成及种植比例 项目区内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大豆等其他经济作物,根据项目区开发后,提高单位效益,高速种植结构,其种植比例调整为:小麦151.85公顷、玉米121.48公顷,棉花91.11公顷,其它经济作物91.11公顷。B、作物生长期耗水量根据东水源灌区多年来的灌溉实践经验,参照邻近打渔张灌区的试验资料,分析拟定作物生长期耗水量,详见下表:作物生育期耗水量作物名称生育时间生育期(天)生育期耗水量(M3/公顷)小麦9.21—6.92634500玉米6.15—9.20983870棉花4.20—10.303005100其他经济作物4.10—8.311444200②典型年选择作特需灌水量根据项目区1965年—2003年降雨资料,用经验公式P=m/n+1×100%,对年降雨量及各种作物生育期降雨量分别进行频率计算,并用数理统计法,以“皮III”型曲线进行适线,分别选取各接近P=75%的年份进行综合比较,确定典型年,根据典型年降雨日分配采用无效降雨扣除法,求其各种作物不同生长期的有效降雨量,据此确定灌水量,见下表:名称单位小麦玉米棉花其他耗水量M3/公顷4500387051004200有效降雨M3/公顷1635283537503105需水量M3/公顷2565103513501095(2)灌溉定额及灌水率①灌溉定额灌水定额的拟定,主要依据作物生育期耗水量和典型年有效降雨模式以及节水灌溉技术规范的有关规定。根据作物需水临界期,安排灌水时间,尽量使作物在缺水量敏感的时期得到充分灌溉,以提高水分生产率。另外,在灌水定额以及灌水延续时间的拟定上,也考虑了灌区土壤的特点,尽量减少灌水次数,适当增加灌水定额,控制最小灌水定额,以防土壤返碱。考虑泥沙问题尽量缩短灌水时间,加大引水流量,以减少渠道淤积。灌溉定额计算表如下:灌溉定额计算表名称单位小麦玉米棉花其他生育期耗水量M3/公顷4500387051004200有效降雨M3/公顷1635283537503105灌溉定额M3/公顷3210120018001800②灌水模数(灌水率)根据拟定的各种作物生育期的灌水定额、每次灌水的延续时间及作物种植比例,按如下公式计算灌水模数:q=am/86.4T式中q—灌水模数(m3/S.千公顷)a—作物种植比例m—相应某次灌水定额(m3/S.千公顷)T—灌水天数。按以上公式计算的灌水模数、灌水时间及延续天数绘制灌水模数图,并进行调整。根据本项目区所处的东水源灌区初步设计,并参照临近打渔张引黄灌区初步统计资料,结合本项目区的实际情况,确定作物生育期需水量,当地多年农业经验及相关灌溉试验,降雨保证率为75%时,作物需水量为147.88万立方米。计算成果详见下表:项目区作物年需水量计算表序号作物品种灌水定额(m3/公顷.年)种植面积(公顷)灌溉水利用系数需水量(万m3)1冬小麦3210151.850.6574.992玉米1200121.480.6522.433棉花180091.110.6525.234其他180091.110.6525.23合计8010455.55147.882、可供水量项目区内浅层地下水含盐量高,深层地下水埋深大,开采费用高,因此地下水无法利用,项目区内水源只有依靠地表水,地表水源为黄河客水,通过孤东引水渠引到项目区,由项目区南侧的干渠引水,孤东引水渠引水流量为4m3/s,年可供水量4032万3、结论项目区总需水量为147.88万立方,可引黄河水4032万立方,所以完全可以满足该项目区需水要求。3.2.项目区内只有荒草、马绊、零星棉花等,地势平坦,水源充足,为改良土地、发展农业生产打下了基础,提供了有利条件。3.3社会经济条件项目区土地全部属于济军生产基地十四分场。该区域农业基础设施较差,农业机械化程度相对较高,拥有大型挖掘机12台,推土机、拖拉机共40余台,小型拖拉机30余台。3.4土地利用现状土地总面积617.14公顷(不含住宅、工矿用地)。农用地78.03公顷(耕地0.00公顷,农村道路0.59公顷、农田水利用地77.44公顷),建设用地9.13公顷(全部为交通用地),未利用地529.98公顷(苇地475.67公顷、荒草地54.31公顷)。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表单位:公顷权属合计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耕地其它农用地交通用地未利用地旱地水浇地农村道路农田水利用地公路苇地荒草地十四分场617.140.000.000.5977.449.13475.6754.31合计617.140.000.000.5977.449.13475.6754.313.5项目区内基础设施状况3.5.1排灌系统骨干设施状况该项目区原有骨干水利设施基本配套,项目区南侧有一条从十四分场水库引水的渠,北侧有路边沟,排水进卫东河。3.5.2交通状况该项目区东面和南面有滨海路环绕,北有光明路,西有东一路,项目区内有东二路和东三路,且各条路相互连通,交通非常便利。3.5.3林网建设情况项目区有待林网配套。3.5.4电力设施状况项目区内油田线路与地方线路纵横交错,因此项目区电力设施完备,但需将电力设施进行专项规划。4、项目分析4.1项目的合法性分析该项目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有关的法律、法规中关于加强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要求;与《**市**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对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的要求完全一致。4.1.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项目的要求《**市**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开发和复垦整理项目有如下要求:1、鼓励单位和个人按照本规划,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盐渍化的前提下,开发未利用的土地,适宜开发成农用地的,优先开发为农用地。2、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改造中低产田,整治闲散地和废弃地,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4.1.2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对项目的要求**市**区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有如下要求:1、指导思想:以中发[1997]11号、国土资耕发[2000]007号、国土资发[2001]64号、鲁发[1997]9号、鲁政办发[1997]46号及鲁国土资发[2001]137号和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为指导,坚持从区情出发,立足资源优势,以水利建设为龙头,以改造中低产田和开垦宜农荒地为重点,大力发展“双高一优”农业,大力发展节水型、生态型的现代化农业;实行水、林、田、路、村综合治理;促进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为促进全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服务。2、土地开发、开发复垦的原则:土地复垦、开发整理应立足本地实际,合理布局,科学开发,综合治理,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率、集约度和土地综合效益,确保土地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在土地复垦、开发整理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下原则:(1)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原则。(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控制原则:土地复垦、开发整理规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一项专题规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具体实施,因此必须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主要依据。(3)统筹兼顾原则。(4)因地制宜的原则: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单位有不同的自然和经济条件,有各自的特点,土地复垦、开发整理的重点不一样。(5)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结合的原则:既要有战略眼光,从长考虑,又要从当前和实际出发。3、总体目标:**区土地开发、开发复垦规划的总目标是:通过土地开发、开发复垦、增加耕地面积,并努力做到耕地质量逐步提高;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土地利用结构得到优化,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明显提高,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并与经济协调发展,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4、开发的标准:一是按照建设生态农业、持续农业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目标,科学规划项目区的沟、渠、路、林、桥、涵、闸;二是田间工程要按照“四高”、“八化”的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和组织实施;三是通过开发复垦,从根本上消除旱、涝、碱等自然危害,建成“高效生态”的绿色环保枣、棉、粮基地。4.2项目区新增耕地潜力分析该项目区土地面积617.14公顷,其中耕地0.00公顷,未利用地529.98公顷,通过对土地的整理,可新增耕地303.70公顷。项目实施后,采用深沟排水和高筑台田,可有效降低地下水位,通过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提高蓄水能力和水资源利用率,能4.3项目区土地适宜性评价该项目为土地开发项目,项目区内苇地和荒草地是在近低黄河冲积物上发育而成的潮土和轻重不同的滨海盐化潮土,土体结构为砂壤均质,表层土壤质地为砂壤,砂土土壤盐渍化程度为0.2-0.4,地表20-40厘米内有机质含量为0.6-1.0,灌排条件一般,浅水埋深2-5米,浅水矿化度集中于5-45克/升之间,地貌为缓岗和微斜草地,根据《**市**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土地适宜性评价分类系统指数,确定该区内待开发地为宜农三等地,灌排配套后完全可以适宜农作物生长。4.4项目区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分析项目区位于现代黄河三角洲的顶端,地形南高北低,土地均为退海之地,防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土壤含盐量高,地下水位浅,受土壤的盐渍化威胁,开发难度大。水利基础设施、水土保持等灌排系统配套不够完善,加剧了土地的次生盐渍化。项目区还有地形地貌复杂,地面局部高低不平,不便于浇灌、排水和淋碱,土壤质地偏砂,土体结构松散,保水保肥能力差等限制因素。该区域内现有耕地主要是以农户为单位小规模经营。区域内农民收入主要依靠农业,地方经济基础差、底子薄、财资不足,如此大规模土地开发,单靠当地人民和政府筹措资金比较困难。5、项目规划方案及建设内容5.1规划原则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原则;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原则;联系本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原则;科学性原则;投资与收益的经济合理性原则;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一的原则;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的原则。5.2规划依据⑴《**市**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2010)⑵《**区**基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2010)⑶《**区土地利用年度计划》⑷《土地开发整理标准》⑸《**市农田水利工程标准》5.3项目规划方案与总平面布置说明项目区规划方案按照“四高”、“八化”要求,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实现沟、渠、路、林、桥、闸全面配套的布局,达到田成方、路成行、林成网、旱能浇、涝能排、碱能改的目标。在灌排布置上,实行引水渠和排水沟分别承担引水和排水的布置形式。在作物布局上,项目区内西部推行种植棉花、冬枣、玉米、小麦等作物,东部实行台田模式。项目区总体平面布局:根据现有的地形和现行的种植模式,结合项目区的地理边界和水源状况,东西规划为三个区域。在项目区南面开挖1条引水干渠,长约0.59千米,由建在孤东引水渠北岸的移动泵站提水,在滨海路南侧分出1条支渠,沿滨海路向西转而向北,横穿公路进入Ⅰ区。Ⅰ区:引水由支渠1进入项目区后,经斗渠、农渠入田地,排水可经各农沟进斗沟,转而汇入项目区西北面的支沟,经由光明路南侧干沟(干沟长约5.27千米)进入卫东河,排水入渤海。Ⅱ区:由干渠经穿涵横穿滨海路分出2条支渠,支渠2控制Ⅱ区的东南—西北走向的台田、池塘151组。引水可经支渠分出的3条斗渠提水灌溉台田,排水经斗沟、支沟进干沟经卫东河入海。Ⅲ区:支渠3在南侧分2条斗渠提水灌溉台田(60组),排水经斗沟进入干沟,流入卫东河,排入渤海。为保证项目区的生态环境,在项目区内沟、渠、路之间的空地上设置林带,林带宽6米,株距2米,行距2米,林带长46.58千米,共植树约75.4项目主要工程内容5.4农田水利工程包括土方工程和建筑物工程。详见下表:土方工程表序号工程名称条数长度(千米)土方(万立方米)1地上渠支渠11.281.052斗渠77.503.753农渠6723.008.104地下渠支渠23.294.275斗渠58.297.616干沟15.2715.817支沟22.254.498斗沟1215.1523.009农沟6722.6322.6310生产路489129.838.9611田间路3045.1112.9912台田(组)21153.42256.4013合计894317.02369.06建筑工程表序号种类座数1支沟桥52斗沟桥73支渠桥84斗渠桥95支渠进水闸16斗渠进水闸87农渠进水闸88支渠桥连闸59斗渠桥连闸310农渠桥连闸6011渡槽1合计1155.45.4.(1)干渠、干沟:在项目区南侧修筑1条干渠;北侧疏通1条干排,通卫东河。(2)支渠、支沟:在项目区南侧修筑2条支渠,并延伸到项目区内,在Ⅰ区和Ⅱ区中间开挖1条支渠,共3条支渠;1条支沟设在项目区的西北侧,另一条在Ⅱ区和Ⅲ区的中间,共2条支沟。(3)田间渠系:支级以下的沟、渠、路、林等田间工程,本着有利于机耕运输、田间管理、不影响作物光照等原则,综合考虑,全面规划,做到旱能浇、涝能排、林成网。(3)主要设计指标:根据项目区的灌溉制度和各渠道所控制的面积,考虑到抢灌等因素,各级渠道的设计流量如下:干渠为2.5m³/s,根据本区地形、土壤条件、渠道设计流量等因素,确定干渠比降为1/8000。根据地面排灌、土质情况确定各排沟设计指标,干沟比降为1/8000,支沟比降为1/6000,斗沟比降为主要设计指标见下表:灌排渠系主要设计指标表渠道流量(m3/s)水深(m)底宽(m)边坡比降沟深(m)地上渠干渠2.51.22.01∶1.51/80001.5支渠1.01.01.81∶1.51/60001.3斗渠0.50.81.21∶1.51/50001.0农渠0.020.60.81∶1.51/50000.8地下渠支渠1.51.52.51∶21/60002.0斗渠0.51.42.01∶21/50001.7干沟6.02.54.01∶21/80003.0支沟4.02.03.01∶21/60002.5斗沟2.01.82.51:21/50002.2农沟0.51.62.01∶1.51/40002.0(4)渠道衬砌设计根据项目区渠道布置,结合渠道地质和工程投资情况,从节约水的角度,对项目区干渠、支渠1及Ⅰ区内的斗渠安排衬砌。本次衬砌用砼预制板进行断面衬砌,板与板的接缝型式为横错纵通,砼标号C20;衬砌高度同渠深,沿渠道每12米设一道横向伸缩缝,伸缩缝内填四油三毡,结构缝用100#水泥砂浆填充。5.4.2.2项目区内道路工程项目区修建田间路30条,总长45.11千米,总动土12.99万方;修建生产路489条,总长129.83千米,动土8.96万方。田间路顶宽5米,平均高0.5米,边坡1∶1.5;生产路顶宽2米,平均高0.35.4.2.3本项目在灌渠与排沟、沟与沟、沟与路,渠与路之间的空地上均设有林带,林带宽6米,株距为2米,行距为2米。林带总长46.58千米,共植树约7万株,树种为白蜡和三倍体毛白杨,其中白蜡约3万株,三倍体毛白杨约5.5项目工程进度计划具体用款科目2006年合计3月4、5、6月7、8、9月10、11、12月台田修筑512.79256.39256.40农田水利755.53251.84251.85251.84田间道路43.9043.90其他工程49.0049.00土地平整100.0035.0065.00其它费用148.4676.2212.6212.6247.00不可预见费47.344.9718.2313.0911.05合计1657.02337.58539.09405.46374.89项目进度及投资计划表单位:万元5.6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土地总面积617.14公顷,其中农用地78.03公顷(耕地0.00公顷,农村道路0.59公顷、农田水利用地77.44公顷),建设用地9.13公顷(全部为交通用地),未利用地529.98公顷(荒草地54.31公顷,苇地475.67公顷)。整理前后的土地利用结构见下表:项目区土地开发整理前后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单位:公顷地类名称规模比例(%)前后增加前后增加农用地耕地旱地0.000.000.000.000.000.00水浇地0.00303.70303.700.0049.2149.21其它农用地农村道路0.5929.3228.730.104.754.65农田水利用地77.44274.99197.5512.5544.5632.01建设用地交通用地公路9.139.130.001.481.480.00未利用地未利用地苇地475.670.00-475.6777.070.00-77.07荒草地54.310.00-54.318.800.00-8.80合计617.14617.140.00100.00100.000.006、投资估算6.1投资估算依据山东省农业综合开发亩投资标准,土方工程采用东营市农田水利工程标准,建筑工程采用三级企业收费标准。6.2投资估算、总投资及年度投资该项目需修建支渠3条(支渠1只考虑在项目区中的一段)、斗渠12条、农渠67条,疏竣干沟1条、支沟2条、斗沟12条、农沟67条,土方投资268.85万元。修筑台田211组,投资512.79万元;修建进水闸17座,支渠桥连闸5座,斗渠桥连闸3座,农渠桥连闸60座,排沟桥12座,灌渠桥17座,渠道硬化8.77千米,建筑工程投资486.68万元;整平土地303.70公顷,动土25万方,投资100.00万元;修建田间路45.11千米,生产路129.83千米,土方投资43.9万元;种植防护林约7万株,投资49.00万元。共计投资1657.02万元。(详见附表)6.3项目工程进度计划工程进度及投资计划表单位:万元时间工程内容投资数额2006.3.1-2006.5.1完成台田挖筑工程512.792006.5.1-2006.8.1完成渠系排灌配套和田间道路工程312.752006.8.1-2006.12.30完成建筑物配套、土地平整、林网绿化及其他工程635.687、项目区土地权属调整工作方案7.1土地权属现状该项目位于河口区济军生产基地十四分场,北起光明路,西起东一路。南面和东面到滨海路。土地总面积617.14公顷(不含住宅、工矿用地),农用地78.03公顷(耕地0.00公顷,农村道路0.59公顷、农田水利用地77.44公顷),建设用地9.13公顷(全部为交通用地),未利用地529.98公顷(苇地475.67公顷、荒草地54.31公顷)。其中项目区土地全部属于济军生产基地十四分场,项目区权属明确无争议,均已经河口区人民政府确权发证。7.2土地权属调整方案7.2.1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程完成后,区国土管理部门应对开发后的土地进行综合评价,作为开发后土地分配方案的参考或修正依据。坚持参与开发各方土地总面积不变、集中连片、便于利用的原则,参照土地综合评价结果,按各权属单位原有的土地比例,以标准田块为基本单元,对土地开发整理后的农用地进行分配。7.2.2新增耕地可由十四分场统一承包给种粮大户,实行规模经营;也可实行招标承包,但原所有权主体内的个人和单位拥有优先承包权。7.2.3场内土地产权调整(1)自留地和口粮田:土地开发整理后按等面积原则分配土地,保证农户分到与原实有面积不变、质量基本相当,并尽可能集中的土地。(2)承包田:按照自愿、等面积原则重新分配土地。如原承包人放弃承包权,则由场部另找愿意经营土地的农户来承包,也可以集中承包给土地经营大户,但本集体经济组织内的农民和单位拥有优先承包权。实施土地开发整理的地块,整理后农民原有承包耕地的面积不得减少(扣除应分摊的新增路渠用地),但同一承包人有若干地块时,面积小者应尽量向面积大者集中。7.2.47.2.5土地权属调整方案编制完成后,应向全体土地权利人发布公告,并以书面形式分别通知土地所有权人、承包人和他项权利人。土地所有权人对权属调整方案有异议者,应于公告期内向区国土资源局书面提出,由其予以调处。涉及他项权利者,应通知他项权利人参加调处。经调处仍有意见者,可上诉到区法院裁定。集体经济组织内的农民对承包地的重新分配有异议者,应于公告期内向村集体经济组织或乡镇人民政府书面提出,7.2.6土地权属调整方案经公告并征求意见后,报区8、项目组织实施管理8.1组织领导为确保该整理项目的顺利实施,河口区国土资源局专门成立土地开发指挥部门,并配备相应的行政管理和技术人员,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工段承包,严把施工质量关,全过程、全方位地搞好施工过程中的决策指导、组织协调、工程管理、建设进度、物资供应和服务监督等项工作,保证项目开发建设按质、按量、按时完成。8.2工程建设管理8.2.1广泛宣传,深入发动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手段,把经济效益帐、社会效益帐、生态效益帐,清清楚楚地算给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提高其搞开发、增效益的意识,切实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使其积极参与开发,树立打一场硬仗的决心和信心。集中时间,集中物力、财力、技术,尽心尽力地完成项目任务。8.2.2加强领导,强化措施该项目是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切实利益的一项重点项目,其投资大,工程量大,施工难度大,标准质量要求严,工程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项目区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也直接影响到区党委、政府在农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地位,所以项目区各级党委、政府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将成立有关管理、监督组织,聘请专业技术人员针对黄河三角洲独特地形、地貌、地质等实际情况,借鉴本地多年积累下来的经验、技术,进行反复分析、探讨,严格按照《**市**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2010)、《**区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土地开发整理标准》、《山东省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标准》、《**市农田水利工程标准》等国家有关规定。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管理监督制度、工程标准、工程实施计划。严格工程招标条件,认真选择承包队伍,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同时积极做好后勤工作,搞好劳动力调配,确保物资供应。自工程开工到竣工验收,在尽可能的条件下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提高科技含量,推行科学的管理模式。严格按照制订的各项制度实施,使之达到“四高”(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八化”(农田园林化、耕作机械化、种植区域化、生产技术现代化、生产服务系列化、经营规模化、管理规范化、产出优质高效化)的要求。8.3资金使用管理该项目资金的使用工作,由项目区区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和审计、财政等有关单位的专职人员对此项目进行监督管理。随时对工程质量和进度情况进行检查,并按进度比例把资金拨付项目单位,项目单位设立专账专户,专人负责。同时对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确保资金的流向和专款专用,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资金使用情况,一经发现违规违纪现象,立即抽回资金,并根据相关政策、条文做出相应处理。9、效益分析9.1社会效益1、通过对区内土地进行整治,实现田成方、路成网、树成行、水利工程灌排配套,旱涝保收的目的,使农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对促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通过土地开发,可新增耕地303.70公顷,耕地面积由原来的0.00公顷增加到303.70公顷,耕地比例提高到49.21%。3、通过土地开发,项目区将做到旱能浇、涝能排,可解决项目区农业灌溉和农村人、畜饮水水源,极大地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4、东营市河口区土地后备资源丰富,而且大部分与该项目区土地类似,本土地开发项目的实施将对类似地区的土地开发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5、项目的建设,可增强农业土地资源的开发力度和广度,改善本地生态环境,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并能提供农民就业机会,有利于社会安定。6、项目区人均耕地0.13公顷,按当地目前的人均耕地标准计算,则项目区净增耕地303.70公顷,可供养2336人。9.2经济效益该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开发土地617.14公顷,新增耕地303.70公顷,新增耕地全部用于农业种植,亩产值可达880元,除去成本后纯收入600元/亩,通过新增耕地每年可创利润273万余元。本项目总投资1657.02万元,按开发面积617.14公顷计算,每公顷投入量为26850元,通过分析,该项目区每年净增加总产值273万余元,每公顷每年产出为4423.63元,每公顷投入产出率为:4423.63/26850=16.48/100。9.3生态效益通过综合治理,农田水利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