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高一下学期期末检测试题(解析)_第1页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高一下学期期末检测试题(解析)_第2页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高一下学期期末检测试题(解析)_第3页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高一下学期期末检测试题(解析)_第4页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高一下学期期末检测试题(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高一下学期期末检测试题(解析)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语文检测验题

本场测试时间为120分钟,总分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10分)

1.按题目要求填上空。

(1)良辰美景奈何天,_______________!(汤显祖《游园》)

(2)____________,乾坤日月浮。(杜甫《登岳阳楼》)

(3)彩舟云淡,__________,画图难足。(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4)扣舷独啸,____________!(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5)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哂”子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A.《促织》是清代作家蒲松龄的作品,情节跌宕曲折,具有虚幻神秘色彩。

B.《窦娥冤》属于元杂剧中“本色派”作品,语言朴实无华、生动自然。

C.《雷雨》的曹禺,原名万家宝,代表作还有《日出》《原野》等。

D.莎士比亚的悲剧代表作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莱特》《威尼斯商人》等。

D项,《威尼斯商人》不是悲剧代表作。《威尼斯商人》是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创作的戏剧,是一部具有讽刺性的喜剧。该剧的剧情是通过三条线索展开的:一条是鲍西亚选亲;一条是杰西卡与罗兰佐恋爱和私奔;还有一条是“割一磅肉”的契约纠纷。

故选D。

3.《红楼梦》常以花喻人,下面人物与花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黛玉:风露清愁,莫怨东风当自嗟。——芙蓉

B.薛宝钗:艳冠群芳,任是无情也动人。——牡丹

C.贾探春:瑤池仙品,桃红又是一年春。——桃花

D.史湘云:香梦沉酣,只恐夜深花睡去。——海棠

二、阅读(50分)

(三)(10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朱光潜

①北方人初看到西湖,平原人初看到峨嵋,即使是审美力薄弱的村夫,也惊讶它们的奇景;但是生长在西湖或峨嵋的人除了以居近名胜自豪以外,心里往往觉得西湖和峨嵋实在也不过如此。新奇的地方都比熟悉的地方美,东方人初到西方,或是西方人初到东方,都往往觉得面前景物件件值得玩味。本地人自以为不合时尚的服装和举动,在外方人看,却往往有一种美的意味。

②这些经验你一定也注意到的。它们是什么缘故呢?

③这全是观点和态度的差别。看倒影,看过去,看旁人的境遇,看稀奇的景物,都好比站在陆地上远看海雾,不受实际的切身的利害牵绊,能安闲自在地玩味目前美妙的景致。看正身,看现在,看自己的境遇,看习见的景物,都好比乘海船遇着海雾,只知它妨碍呼吸,只嫌它耽误程期,预兆危险,没有心思去玩味它的美妙。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它们都只是实际生活的工具或障碍物,都只能引起欲念或嫌恶。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总而言之,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④艺术须与实际人生有距离,所以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兼容。写实主义的理想在妙肖人生和自然,但是艺术如果真正做到妙肖人生和自然的境界,总不免把观者引回到实际人生,使他的注意力旁迁于种种无关美感的问题,不能专心致志地欣赏形象本身的美。

⑤艺术上有许多地方,乍看起来,似乎不近情理。古希腊和中国旧戏的角色往往带面具,穿高底鞋,表演时用歌唱的声调,不像平常说话。埃及雕刻对于人体加以抽象化,往往千篇一律。波斯图案画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扭曲,中世纪“哥特式”诸大教寺的雕像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延长。中国和西方古代的画都不用远近阴影。这种艺术上的形式化往往遭到人们唾骂,它固然时有流弊,其实也含有至理。这些风格的创始者都未尝不知道它不自然,但是他们的目的正在使艺术和自然之中有一种距离。说话不押韵,不论平仄,做诗却要押韵,要论平仄,道理也是如此。艺术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如果艺术的最高目的仅在妙肖人生和自然,我们既已有人生和自然了,又何取乎艺术呢?

⑥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艺术都要有情感,但是只有情感不一定就是艺术,许多人本来是笨伯,而自信是可能的诗人或艺术家。他们常埋怨道:“可惜我不是一个文学家,否则我的生平可以写成一部很好的小说。”富于艺术材料的生活何以不能产生艺术呢?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的而是经过反省的。蔡琰在丢开亲生子回国时决写不出《悲愤诗》,杜甫在“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时决写不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两首诗都是“痛定思痛”的结果。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不能同时在这种情感中过活,必定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

(节选自朱光潜《谈美书简》)

4.第③段划线的“无所为而为”在文中指_________。

5.下列对第①段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表现对村夫审美能力的鄙视态度。

B.旨在证明审美疲劳的现象普遍存在。

C.有助于激发读者思考现象背后的原因。

D.证明“喜新厌旧”是人类共同的心理。

6.下列对第⑤段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波斯图案画对艺术与自然的距离亦有追求和展现。

B.艺术上的形式化是为了弥补对人生和自然的缺憾。

C.诗歌的押韵平仄是诗人对艺术与自然的距离的表述。

D.艺术的最高目的在于能充分再现真实的人生与自然。

7.下列判断与文章内容不一致的一项是()。

A.蔡琰和杜甫的诗歌创作,都会把切身情感客观化。

B.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每个人都能创作出艺术作品。

C.任何未经客观化的主观情感,都不能成为艺术作品。

D.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才能创造艺术。

8.简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四)(13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金佛手

刘泷

①台上台下。人们浸泡在哽咽、号啕和泪水的海洋里。

②玄色幕布尚未拉上,而于水的姐姐跳上戏台趴抚着弟弟的躯体哭喊起来。哭声可以传播,甚至可以传染。就怪刘恩那一刀。本来在演戏,但到最后,刘恩竟然拔出一柄长剑,扑哧从前胸捅过于水后背。剑芒笋尖般于后背突兀而出。血,喷溅四溢,在阳光下,灼目如花。

③“吆西,吆西!”岩下晋三坐在前排的太师椅上,把雪白的手套往戏台上扔。

④于水是昨天一早回的铜台沟。于水是黑山游击队交通员。刘恩派人报信儿,小日本盯上了铜台喇嘛庙的金佛手,要他将金佛手带回游击队,保护起来。岂料,于水前脚进村,在刘恩家刚刚端起水碗,岩下晋三就带两名伪军闯了进来。

⑤岩下的眼睛俨然野黄蜂,鼓突,贴着于水眼睛问:“你的,什么的干活?”“他的,良民,大大的良民。”刘恩急忙说道。“良民证的有?”岩下伸出光洁白嫩的右手。于水怔愣,刘恩扯他衣袋,说:“太君要良民证。”

⑥于水的汗水倏地出来了。昨天,刘恩才把自己做的假证给他。能蒙混过关吗?他迟疑地把证件掏出来。岩下把良民证贴近自己眼睛,觑。纸张淡黄颜色,封皮印有喀喇沁右翼旗殷红的印章,和真的别无二致。岩下扯过于水的手,狗一样,嗅,说:“你的,有肥皂味,不是农夫!”

⑦刘恩忙说:“他是唱戏的,胆小,和我一样。”“唱戏!吆西。明天的演,我的要看。”这个驻扎锡伯河川的日军曹长,率日伪军在铜台沟炮楼驻守,是不能得罪的。岩下嗜好中国戏剧,当然,他要于水演戏,乃一箭双雕:不会演戏,一定是八路!谁知居然演得这般好。

⑧“吆西!人死了的,吆西!”岩下醉了一般,踢踏着牛皮鞋回了炮楼。刘恩这才对于水的姐姐说:“我们这是演戏呢,是障眼法,你怎么当真了呢?”于水忽地坐起来,说:“吓死我了!”于水的姐姐捶了刘恩一拳:“把你能的,又是血又是刀的,我哪经过这个?”

⑨刘恩说:“于水,走,我们琢磨大事去。”在暗室,刘恩点燃蜡烛,从红绸布里拿出金佛手。佛手与真人的手相似,微握,呈莲花状,熠熠生辉,具有阳光与醍醐的温暖和力量。刘恩说:“这是铜台庙镇庙之宝,日本人一直觊觎呢,放在铜台沟很不安全,我们要设法将其送到游击队。”于水说:“嗯,鬼子把炮楼盖在了我们家门口,是该想个法子了。”“我有法子。”刘恩眯缝着眼,说:“天机不可泄露。”

⑩翌日,岩下找上门来,指着于水说:“我要和你演对手戏,看你是不是好演员的干活。”

戏台上,按着岩下的意思,于水是捅人的人,岩下是被捅的人。在后台,于水抓起一把真剑,却被刘恩压住手腕,递给他那柄演戏用的能够收缩的橡皮剑。演至关键处,就见于水拔出一柄长剑,扑哧从前胸捅过岩下后背。剑柄几近陷落,剑芒笋尖般于后背突兀而出。血色弥漫,在阳光下,灼目如花。

有顷,扑通倒地的岩下一个鲤鱼打挺跳起来,上去拍刘恩和于水的肩:“吆西!”之后,岩下将戏装一脱,要和于水转换角色,继续演戏。刘恩皱下眉头,将他们引入后台,分头化装。

观众屏住呼吸,瞪大了眼睛。

演着演着,只见岩下拔出长剑,对准于水胸膛刺去。于水下意识用手一挡,宝剑呼啸而至,眼睁睁的,血光四溅,噗,于水左手从腕部飞落,跌至戏台。

啊!人们大张着嘴,闭不上了。于水哎哟一声,捂着手腕,在血泊中,翻滚。刘恩脸色灰黄,汗水污浊,说:“太君,你用错了剑,这是真剑。”说罢,他接过岩下手里的宝剑,一挥,身边的桌案竟咔嚓掉了一角。岩下眼睛直了,盯着那只血染的手,用手捂住了嘴巴。

刘恩喊:“救人要紧!”人们套上马车,将于水和断手一同裹在棉被里,往县城拉。在村口,岩下堵住了众人。他粗暴地掀开棉被,拽过于水的左臂看。左臂大部缠着纱布,尤其手腕,像肿胀的倭瓜,血迹斑斑。岩下厌恶地挥挥手,马车绝尘而去。

后记:都夸刘恩是高手。而今,金佛手在赤峰博物馆依旧灿烂。刘恩后来因为制作、贩卖假粮票,身陷囹圄绝命。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9.简析第①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10.分析第②两次出现“在阳光下,灼目如花”的艺术效果。

11.下列对小说以“金佛手”为题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佛手”是贯穿全文的叙述线索,使小说的故事情节集中紧凑而曲折有致。

B.“金佛手”是敌我矛盾冲突的焦点,凸显出游击队员保护文物的机智和勇敢。

C.保护“金佛手”是小说核心内容,两次演戏都是为迷惑岩下所设的障眼法。

D.游击队员为“金佛手”而断手,突出了其文物保护价值,深化了作品主旨。

12.结合小说中的具体描写,简要分析刘恩的形象特点。

(五)(6分)

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各题。

沉醉东风·归田

(元)汪元亨

远城市人稠物穰,近村居水色山光。熏陶成野叟情,铲削去时官样,演习会牧歌樵唱。老瓦盆边醉几场,不撞入天罗地网。

达时务呼为俊杰,弃功名岂是痴呆?脚不登王粲楼①,手莫弹冯谖铗②,赋归来竹篱茅舍。古今陶潜是一绝,为五斗腰肢倦折。

:①王粲楼:王粲作《登楼赋》,由登楼极目四望而生忧时伤事之慨,抒发眷恋故乡、怀才不遇之情。②冯谖铗:冯谖为孟尝君门克,因未被重用,尝弹其铗而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13.“沉醉东风”是这首作品的______

14.下列对作品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开首两句写景由远及近,由远方的城市写到近处的村居。

B.上片最后两句抒发了远离官场、回归田园的怡然自得之情。

C.下片三四两句借用典故表述了不愿追求功名的思想感情。

D.下片结尾两句借赞颂陶潜表明自己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骨气。

15.作品运用了对比手法抒情言志,试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

(六)(13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官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鸿门宴》节选)

1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杀人如不能举()道芷阳间行()

17.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A.目眦尽裂目眦:眼睛。

B.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乘:古时乘车,坐在车前担任车夫的人。

C.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跽:挺直上身跪着,警备的姿势。

D.而听细说细说:详细的述说。

18.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为之奈何公为我献之

B.相去四十里沛公已去

C.若属皆且为所虏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D玉斗一双,欲与亚父则与斗卮酒

1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20.根据文意,推断范增断言“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的依据。

(七)(8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齐宣王出猎于社山,社山父老十三人相与劳王,王曰:“父老苦矣!”谓左右赐父老田不租。父老皆拜,闾丘先生不拜。王曰:“父老以为少耶?”谓左右复赐父老无徭役,父老皆拜,阊丘先生又不拜。王曰:“拜者去,不拜者前。”曰:“寡人今观父老幸而劳之,故赐父老田不租。父老皆拜,先生独不拜,寡人自以为少,故赐父老无徭役,父老皆拜,先生又独不拜,寡人得无有过()?”

闾丘先生对曰:“惟闻大王来游,所以为劳大王,望得寿于大王,望得富于大王,望得贵于大王。”王曰:“天杀生有时,非寡人所得与也,无以寿先生;仓廪虽实,以备灾害,无以富先生;大官无缺,小官卑贱,无以贵先生。”闾丘先生对曰:“此非人臣所敢望也。愿大王选良富家子,有修行者以为吏,平其法度,如此臣少可以得寿焉;春秋冬夏,振之以时,无烦扰百姓,如是臣可少得以富焉;愿大王出令,令少者敬长,长者敬老,如是臣可少得以贵焉。今大王幸赐臣田不租,然则仓廪将虚也;赐臣无徭役,然则官府无使焉。此固非人臣之所敢望也。”齐王曰:“善。愿请先生为相。”

(选自刘向《说苑》)

21.第一段填入括号内的虚词恰当的一项是()。

A.焉B.哉C.乎D.矣

22.闾丘先生两次“独不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人物对“寿”的看法对“富”的看法对“贵”的看法

齐宣王增加天年①授予官职

闾丘先生得到公平②③

24.联系《齐桓晋文之事》,概括闾丘先生谏言体现孟子怎样的仁政思想?

二、写作(40分)

25.作文。

口罩本是人们从事特殊职业或在在特殊场合的专用品,一场新冠病毒来袭,口罩却成为人人必备的生活日用品。“出门就戴口罩”已然成为人们高度一致的日常行为,然而每个人从中所获得的生活体验却不尽相同。

请以“戴口罩的体验”为题,写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积累与运用(10分)

1.(1)赏心乐事谁家院(2)吴楚东南坼(3)星河鹭起(4)不知今夕何夕(5)为国以礼(6)其言不让

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坼”“鹭”“让”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2.D

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文学常识包括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溢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对及作品的评价;外国作家的姓名、国籍、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文学流派、对及作品的评价等。

D项,《威尼斯商人》不是悲剧代表作。《威尼斯商人》是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创作的戏剧,是一部具有讽刺性的喜剧。该剧的剧情是通过三条线索展开的:一条是鲍西亚选亲;一条是杰西卡与罗兰佐恋爱和私奔;还有一条是“割一磅肉”的契约纠纷。

故选D。

3.《红楼梦》常以花喻人,下面人物与花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黛玉:风露清愁,莫怨东风当自嗟。——芙蓉

B.薛宝钗:艳冠群芳,任是无情也动人。——牡丹

C.贾探春:瑤池仙品,桃红又是一年春。——桃花

D.史湘云:香梦沉酣,只恐夜深花睡去。——海棠

C

本题主要考查识记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叙述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的能力。本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解答时,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结合平时积累进行思考、解答。回答此题,要根据平时对课外著作阅读的记忆,根据题目要求选择。本题考查的是《红楼梦》的内容,题干提示考查的是花及人物等。

C项,贾探春对应的应该是杏花。杏花,艳态娇姿,繁花丽色,胭脂万点,占尽春风。而抽中杏花笺的贾探春“才自精明志自高”,敢说敢为、办事练达,后远嫁海疆,算是群芳中命运较好的一位。

桃花对应的人物应该是袭人。桃花灼灼、色彩艳丽,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更让桃花多了一份隐逸之美。袭人抽中的桃花花名笺用秦末战乱生灵涂炭来喻贾家败亡,暗示袭人也将像桃花源中人一样,躲开贾府倾颓灾难,后嫁给蒋玉菡为妻,过上一种小康生活。

故选C。

二、阅读(50分)

4.不带实用目的或者态度来欣赏事物本身的美5.C6.D7.B

8.(1)由日常经验出发,引出美和实际人生有距离/要看出美须把事物摆在适合的距离外看的观点;(2)先通过举例中西艺术中不自然的形式,论证了与自然和人生保有距离的艺术能弥补自然和人生的缺憾,(3)再通过蔡琰、杜甫诗作,论证了艺术家要把切身的情感和经验客观化,即保持距离,才能创造出艺术。从艺术审美到艺术创作的顺序,展开层层论述。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述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题干问的是“第③段划线的‘无所为而为’在文中指”,结合“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它们都只是实际生活的工具或障碍物,都只能引起欲念或嫌恶。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艺术如果真正做到妙肖人生和自然的境界,总不免把观者引回到实际人生,使他的注意力旁迁于种种无关美感的问题,不能专心致志地欣赏形象本身的美”等分析,“无所为”应该指不带实用目的或者态度,“为”是欣赏事物本身的美。

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本语段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答题时注意首先概括该语段的主要内容,然后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文章段落语句的主要作用有:1.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等。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3.文末:点明中心;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等。本题考查的是第①段作用,主要从内容(论题)、结构(段首,与第二段的关系)方面考虑其作用。

第一段通过事例来讲“新奇的地方都比熟悉的地方美”,第二段用“它们是什么缘故呢”发问,所以第一段的作用是激发读者思考现象背后的原因。

故选C。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D项,“最高目的在于能充分再现真实的人生与自然”错误。结合“艺术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如果艺术的最高目的仅在妙肖人生和自然,我们既已有人生和自然了,又何取乎艺术呢”分析,艺术的目的应该有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再现真实”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划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B项,“每个人都能创作出艺术作品”错误。结合“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不能同时在这种情感中过活,必定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分析,“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每个人都能创作出艺术作品”表述绝对化。

故选B。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概括文章的思路,阅读文章是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而概括思路。常见答题思路:从(由)……写到(引出)……然后……最后……,从而揭示(体现)……大体概括每段段意;根据各段意义把文章切割成3-4个部分(这里必然有把意义相近的段落合并的过程);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各部分的内容。从艺术审美到艺术创作的顺序,展开层层论述。前三段内容,通过一些日常经验分析,引出第三段的观点“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然后结合“艺术须与实际人生有距离,所以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兼容”“艺术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如果艺术的最高目的仅在妙肖人生和自然,我们既已有人生和自然了,又何取乎艺术呢”等分析,举例中西艺术中不自然的形式,论证了与自然和人生保有距离的艺术能弥补自然和人生的缺憾。

结合“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蔡琰在丢开亲生子回国时决写不出《悲愤诗》,杜甫在……的结果”“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等分析,最后通过蔡琰、杜甫诗作,论证了艺术家要把切身的情感和经验客观化,即保持距离,才能创造出艺术。

(四)(13分)

9.小说开篇的环境描写,行文简洁而凝练,写台上台下人们“哽咽”、“号啕”的悲痛场面,为故事情节的展开设置悬念,为主要人物的出场做铺垫。

10.第②段形象展现舞台上剑起血溅的场面,突出了演技的高超和表演的逼真效果;第段强化了刺杀场面的血腥;血“在阳光下,灼目如花”,运用比喻手法,这一艺术性场景前后两次出现,形成间隔反复,前后呼应,既强化的舞台效果,由虚写到实写推动了故事情节;也为下文写岩下要求转化角色,用真剑刺杀于水的拙劣表演做铺垫。

11.D

12.是一个爱国人士,想方设法不让金佛手落到日本人手里;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人,跟敌人斗智斗勇而保住了金佛手;富有心机、不择手段,为了把金佛手送出去,设计让岩下砍掉了于水的左手,从文章“后记”可以窥见其为人;表演和伪造技术高超,戏演的形象逼真,伪造良民证能以假乱真。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答题时注意首先概括该语段的主要内容,然后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在表述主旨和人物性格塑造方面的作用,还要注意结合语段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进行分析。环境描写的常见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季节、地点;揭示社会背景;渲染氛围,奠定情感基调;揭示人物性格;烘托或反衬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深化文章主题。

小说开头简写主人公出场,重在描写台上台下的场面,有意用这种环境描写,渲染悲痛的氛围,从而烘托人物形象。抓住“哽咽”“号啕”“泪水的海洋”等分析,写这种悲痛的场面,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思考。结合第二段“于水的姐姐跳上戏台趴抚着弟弟的躯体哭喊起来”“就怪刘恩那一刀”等分析,为主要人物的出场做铺垫。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重要语句艺术效果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分析第②两次出现‘在阳光下,灼目如花’的艺术效果”,需要找到对应位置,联系前后语句分析效果。可以从修辞手法,写作角度,写作技巧等方面分析。

血“在阳光下,灼目如花”,所用的修辞手法为比喻,在小说中两次出现,虽然场面情形很相似,但其情节作用不同。

结合“本来在演戏,但到最后,刘恩竟然拔出一柄长剑,扑哧从前胸捅过于水后背。剑芒笋尖般于后背突兀而出”分析,第②段形象展现舞台上剑起血溅的场面,突出了演技的高超和表演的逼真效果。

结合“在后台,于水抓起一把真剑,却被刘恩压住手腕,递给他那柄演戏用的能够收缩的橡皮剑。演至关键处,就见于水拔出一柄长剑,扑哧从前胸捅过岩下后背。剑柄几近陷落,剑芒笋尖般于后背突兀而出”分析,强化了刺杀场面的血腥。

两次写到“在阳光下,灼目如花”,前后呼应,由虚写到实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结合后面内容“演着演着,只见岩下拔出长剑,对准于水胸膛刺去。于水下意识用手一挡,宝剑呼啸而至,眼睁睁的,血光四溅,噗,于水左手从腕部飞落,跌至戏台”分析,与后文假戏真做的血腥、恐怖场面做了对比。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D项,错误在于“认为游击队员为‘金佛手’而断手,突出了其文物保护价值”,只是属于浅层理解,也无关于深化作品主旨。其深层用意在于,突出了游击队员为维护民族气节而勇于献身的牺牲精神,从而深化了作品的主旨。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

小说通过人物在语言、动作方面的许多传神描写,刻画了刘恩机智灵活、胆识过人、忠诚爱国的饱满形象。如当岩下为获得金佛手而突然闯入村子,并怀疑于水是八路时,刘恩急中生智,先是谎称于水是唱戏的,是因和自己一样胆小而紧张;然后亲自编导刺剑表演以打消岩下的怀疑。又如,在第二次表演中,当岩下提出要与于水互换角色时,刘恩只是“皱下眉头”,便果断安排表演,当岩下用真剑砍伤于水时,刘恩先是用刀咔嚓砍去桌案一角,当场验证岩下用真剑伤人的事实,借以震慑岩下的威风,然后顺势以“救人要紧”为由,将于水和断手一同裹在棉被里拉出县城,并暗中完成转移金佛手的使命。所有这些都在刘恩的预定计划之中,足见其随机应变,胆识过人之处。是一位爱国人士。

结合“而今,金佛手在赤峰博物馆依旧灿烂。刘恩后来因为制作、贩卖假粮票,身陷囹圄绝命”分析,造假而绝命的结局,做事情不择手段,弄虚作假、唯利是图。

结合“于水下意识用手一挡,宝剑呼啸而至,眼睁睁的,血光四溅,噗,于水左手从腕部飞落,跌至戏台”“他接过岩下手里的宝剑,一挥,身边的桌案竟咔嚓掉了一角。岩下眼睛直了,盯着那只血染的手,用手捂住了嘴巴”“都夸刘恩是高手”分析,刘恩富有心机。

结合“刘恩才把自己做的假证给他。能蒙混过关吗?他迟疑地把证件掏出来。岩下把良民证贴近自己眼睛,觑。纸张淡黄颜色,封皮印有喀喇沁右翼旗殷红的印章,和真的别无二致”“都夸刘恩是高手”及刘恩设计的表演等分析,刘恩表演和伪造技术高超。

(五)(6分)

13.曲牌名14.A

15.(1)喧嚣的城市和清幽恬适的村庄对比。表现了鄙弃官场、追求自由生活的勇气。(2)“野叟情”和“时官样”对比。表现了对“官样”的憎恶和对“野叟”的喜爱之情。(3)污浊险恶的官场和清新优美的田园对比。表现了对黑暗官场的憎恶以及摆脱羁绊终获自由的幸福之前。(4)自己、陶渊明和王粲、冯谖对比。表现了不愿追求功名富贵的归隐之情。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审清题干要求,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诗词的一些押韵、平仄、词牌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沉醉东风归田”,“”为宫调,“沉醉东风”为曲牌,“归田”为标题。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述技巧与评价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A项,“写景由远及近”错误。“远城市人稠物穰,近村居水色山光”,远离了城市的喧嚣,住在山水风光的乡村。“远”“近”分别修饰“城市”“村居”,不是由远及近的。用喧器热闹的都市与清幽恬适的村庄比照。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述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作品运用了对比手法抒情言志,试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题干已经提示手法为“对比”,需要找出语句内容分析,点明效果。

首先,用喧器热闹的都市与清幽恬适的村庄比照(明比)。都市的富贵繁华,没有给予优越的舒适感,反而觉得自己像久在笼中的鸟,失去自由,失去乐趣,失去本性,而竹篱茅舍,环山傍水的宁静村庄,天然无雕饰,极具诱惑,人在这里可以无拘束无忧虑,心情舒畅地过着淳朴的生活。通过城乡生活的对照,展现的不仅仅是环境氛围的差异,更是的勇气。

用污浊险恶的官场与清新优美的田园比照(暗比)。曾以“苍蝇竞争,黑蚁争穴”形容当时官场的腐朽,表述厌恶之情;而对清新幽静的田园则描述到“居山林”,“看青山,玩绿水”……充满着喜悦之情。感情的色彩差异,折射出他对生活价值的取向,官场的生活已让他厌倦,并说出“急流中勇退是豪杰,不因循苟且”,表明退出仕途的决心,而那“采黄花,摘红叶”,“随分耕耘”,“演习会牧歌樵唱”的田园生活令他神往,于是他主动地选择“绝念荣华,甘心恬淡”的道路。

最后,用虚假多变“时官样”与纯真率真的“野叟情”比照(暗比)。对归田前的“官样”和归田后陶冶成的“野叟情”怀有憎恶和喜爱的不同感情。但这前后感情和态度的变化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是以行动来表现思想本质的改变。鲜明地反映出的脱胎换骨及叛逆精神。

“脚不登王粲楼,手莫弹冯谖铗,赋归来竹篱茅舍。古今陶潜是一绝,为五斗腰肢倦折”,结合解释内容分析,不学那王粲登楼,冯讙弹琴,他们只是追求功名,辞官归隐竹篱茅舍,古今只有陶渊明是真俊杰,不为那五斗米折了腰。自己、陶渊明和王粲、冯谖对比。表现了不愿追求功名富贵的归隐之情。

(六)(13分)

16.(1)尽(2)抄小路17.C18.D

19.(1)做大事不必理会细枝末节,行大礼不用回避小的责备。

(2)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肉,何必告辞呢?

20.项羽优柔寡断,胸无城府,刚愎自用。英雄气短,虚荣爱面子,终究错过了斩杀大敌的良机。刘邦狡诈智慧,能伸能屈,懂得随机应变。

1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文言文中重点实词意思的判断方法有:(1)语境分析法;(2)联想迁移法;(3)结构分析法;(4)字形分析法;(5)语法分析法;(6)成语词语印证法;(7)通假代入法;(8)邻词推断法等。

(1)“举”,尽。句意:杀人惟恐不能杀尽。

(2)“间”,“道”在这里是名词用作动词,即取道;“间”在这里是名词用作状语,即从小路。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A项,“目眦”,眼眶,一说眼角。意思是眼眶都瞪裂了。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B项,“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D项,“细说”,小人的谗言。却听信了谗言。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

A项,动词,做;介词,替。

B项,动词,距离;动词,离开。

C项,副词,将要;副词,尚且。

D项,动词,给与。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1)“大行”,做大事,大的作为;“顾”,顾虑;“细谨”,细微末节,小的谨慎;“辞”,拒绝;“不辞”,不躲避、不回避;“让”,责备。(2)“方”,表比喻,像;“刀俎”,切肉用的刀和板;“鱼肉”,鱼和肉;“何辞为”,宾语前置,正常的句式应为“辞何为”。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根据文意,推断范增断言‘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的依据”,需要结合文本内容,分别概括出项、刘二人的不同性格及其表现即可。结合“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等分析,樊哙怒目视项羽,发表了一通演说“(刘邦)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羽赐酒赐肉,不怎么回话,不能决断。张良以白璧两只分别赠送项羽、范增,项羽把白璧放在桌上,项羽刚愎自用,错过了斩杀大敌的良机。

结合“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等分析,刘邦多谋机诈,很讲策略。对项羽极表臣服恭顺之情,因而能起到麻痹、迷惑对方的作用。这些都表现了刘邦见风使舵,善于玩弄手腕的性格。

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于是张良到军营门口找樊哙。樊哙问:“今天的事情怎么样?”张良说:“很危急!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意图常在沛公身上啊!”樊哙说:“这太危急了,请让我进去,跟他同生死。”于是樊哙拿着剑,持着盾牌,冲入军门。持戟交叉守卫军门的卫士想阻止他进去,樊哙侧着盾牌撞去,卫士跌倒在地上,樊哙就进去了,掀开帷帐朝西站着,瞪着眼睛看着项羽,头发直竖起来,眼角都裂开了。项羽握着剑挺起身问:“客人是干什么的?”张良说:“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羽说:“壮士!赏他一杯酒。”左右就递给他一大杯酒,樊哙拜谢后,起身,站着把酒喝了。项羽又说:“赏他一条猪的前腿。”左右就给了他一条未煮熟的猪前腿。樊哙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把猪腿放在盾上,拔出剑来切着吃。项羽说:“壮士!还能喝酒吗?”樊哙说:“我死都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处罚唯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反叛了他。怀王曾和诸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封作关中王。’现在沛公先打败秦军进了咸阳,一点儿东西都不敢动用,封闭了宫室,军队退回到霸上,等待大王到来。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想杀有功的人,这是将已亡的秦朝的作为延续罢了。我私意认为大王不采取这种做法好。”项羽没有话回答,说:“坐。”樊哙挨着张良坐下。坐了一会儿,刘邦以上厕所为由,趁机起身把樊哙叫了出来。

刘邦出去后,项羽派都尉陈平去叫刘邦。刘邦说:“现在出来,还没有告辞,这该怎么办?”樊哙说:“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需躲避小责备。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还辞别什么呢?”于是就决定离去。刘邦就让张良留下来道歉。张良问:“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刘邦说:“我带了一对玉璧,想献给项羽;一双玉斗,想送给亚父。正碰上他发怒,不敢亲自献上。您替我把它们献上去吧。”张良说:“好。”这时候,项羽的军队驻在鸿门,刘邦的军队驻在霸上,相距四十里。刘邦就留下车辆和随从人马,独自骑马脱身,和拿着剑和盾牌的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四人徒步逃跑,从郦山脚下,取道芷阳小路走。刘邦对张良说:“从这条路到我们军营,不过二十里罢了,估计我回到军营里,您就进去。”

刘邦离去后,从小路回到军营里。张良进去辞别,说:“沛公禁不起多喝酒,不能当面告辞。让我奉上白璧一双,拜两拜敬献给大王;玉斗一双,拜两拜献给大将军。”项羽说:“沛公在哪里?”张良说:“听说大王有意要责备他,脱身独自离开,已经回到军营了。”项羽就接受了玉璧,把它放在座位上。亚父接过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敲碎了它,说:“唉!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事!夺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刘邦。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

刘邦回到军中,立刻杀死了曹无伤。

(七)(8分)

21.C22.认为大王赏赐父老不交田租、不服徭役,会使仓廪空虚,官府无使,这不是自己所希望的。

23.①赐予财富;②获得赈济;③受到礼待。

24.闾丘先生希望齐宣王以德治国,选用良吏,公平法制,按时赈济,不烦政扰民使百姓生活安定,推行尊长敬老之之礼,使得天下民风仁爱,这正式孟子以民为本、推恩及民的仁政思想的具体体现。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虚词含义及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先看找到句子文中的位置,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句意,把握语气,然后选择本空所需要的虚词。

“寡人得无有过()?”,“得无”,副词,表示反问或推测,意为“莫不是,该不会,怎能不。后面需要用表反问的语气词,如“耶”“乎”等。句意:寡人是不是有过错呢。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闾丘先生两次‘独不拜’的原因是”,需要立足文本内容,筛选出相关信息,归纳概括。结合“今大王幸赐臣田不租,然则仓廪将虚也;赐臣无徭役,然则官府无使焉。此固非人臣之所敢望也”分析两次“独不拜”的原因,现在大王幸运地赏赐臣下田地不必纳税,这样国库将会空虚;赏赐臣下不必服劳役,但是这样,官府里就没有差使了。这本来就不是做臣下的人所敢奢望的。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及筛选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需要根据表格提示,立足文本内容,筛选相关信息。分析对“富”“贵”的看法,结合“仓廪虽实,以备灾害,无以富先生”分析,齐宣王认为赐予财富可以富有。

结合“春秋冬夏,振之以时,无烦扰百姓,如是臣可少得以富焉;愿大王出令,令少者敬长,长者敬老,如是臣可少得以贵焉”分析,春夏秋冬四季,按时救济,不要烦扰百姓,这样我们百姓便可稍为富有了;希望大臣发出命令,命令少年的人尊敬年长的人,年长的人尊敬年老的人,这样我们便可稍得尊贵了。闾丘先生认为获得赈济,受到礼待,可以达到“富”“贵”等。

本题主要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及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联系《齐桓晋文之事》,概括闾丘先生谏言体现孟子怎样的仁政思想”,需要结合文本内容概括闾丘先生谏言的内容及特点,然后结合孟子思想分析。《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说服齐宣王施行保民的仁政的言论。说明王天下的关键,在于保民;保民的根源,在于有不忍之心;不忍之心的作用,在于推行仁政;推行仁政的具体措施,在于制民之产。

结合“愿大王选良富家子,有修行者以为吏,平其法度,如此臣少可以得寿焉;春秋冬夏,振之以时,无烦扰百姓,如是臣可少得以富焉;愿大王出令,令少者敬长,长者敬老,如是臣可少得以贵焉”分析,闾丘先生盼望大王选择善良富贵家的子弟,行为有修养的人做官吏,使法律制度公平,按时救济,不要烦扰百姓,命令少年的人尊敬年长的人,年长的人尊敬年老的人等。这是以民为本,以德治国,推恩及民的仁政思想的体现。

参考译文:

齐宣王到社山打猎,社山的老百姓有十三人一起来慰问宣王。宣王说:“父老们辛苦了”。就吩咐左右的官吏赏赐父老们田地不必纳税。父老们都拜谢,但闾丘先生不拜。宣王说:“父老们嫌赏赐太少吗?”又吩咐左右官吏再赏赐父老们不必服劳役,父老们都拜谢,闾丘先生又不拜。宣王说:“拜谢的人可以离开,不拜谢的人前来”。并且说:“寡人今天来此,很荣幸的得到父老们的慰问,所以赏赐父老们田地不必纳税。父老们都拜谢,先生你独不拜,寡人自认为赏赐太少,所以又赏赐父老们不必服劳役。父老们都拜谢,先生你又独不拜。寡人是不是有过错呢?”

闾丘先生答道:“听说大王来游猎,所以来慰劳大王,是希望大王能让我长寿,希望大王能令我富有,希望大王能令我尊贵”。宣王说:“上天杀生有一定的时间,不是寡人所能给与的,无法使先生长寿;仓库虽然充实,是为防备灾害,无法使先生富有;朝中大官没有缺额,小官又卑贱,无法使先生尊贵。”闾丘先生答道:“这不是为人臣者所敢奢望的。盼望大王选择善良富贵家的子弟,行为有修养的人做官吏,使法律制度公平,这样臣下便可稍得长寿了;春夏秋冬四季,按时救济,不要烦扰百姓,这样我们百姓便可稍为富有了;希望大臣发出命令,命令少年的人尊敬年长的人,年长的人尊敬年老的人,这样我们便可稍得尊贵了。现在大王幸运地赏赐臣下田地不必纳税,这样国库将会空虚;赏赐臣下不必服劳役,但是这样,官府里就没有差使了。这本来就不是做臣下的人所敢奢望的”。齐王说:“很好!希望能聘请先生做我的宰相”。

二、写作(40分)

25.作文。

例文:

戴口罩的体验

每一年的春节都在张灯结彩、鞭炮声声、欢声笑语中度过。今年的春节在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篇篇报道和一串串上涨的数字中经历着。

每天待在家里,听到最多的话就是“勤洗手”、“别忘了戴口罩”、“没事不出门”。这些事情对于我和妹妹、爸爸、妈妈做起来不是特别难,可是对于爷爷、奶奶来说就特别不容易。对爷爷、奶奶这样年纪的人来说,春节就是要走亲访友才不失礼节;而且春节期间就应该聚在一起聊聊家常。

今年的春节听得最多的话就是“出门戴口罩”。爷爷、奶奶在家闲不住,也不喜欢呆在家里。他们一出门总不习惯戴口罩,再三催促奶奶不情愿带上去。听奶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也没看有那么人在戴口罩呀?”

“哐当”一声,我一听到这声音,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