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第八十六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_第1页
陕西省西安市第八十六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_第2页
陕西省西安市第八十六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_第3页
陕西省西安市第八十六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_第4页
陕西省西安市第八十六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陕西省西安市第八十六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陕西省西安市第八十六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月测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慎独”是儒家之为儒家的一个重要思想符号。

“慎独”之“慎”,本义是“谨”,又有“诚”之义。而“独”则与群相对,意为孤处。“慎独”强调的是,即使在无人知晓、没有监督的“闲处”,亦即私密情境下,君子依然应怀有敬畏之心,严格自律,克己复礼。

生活中有群居与独处两种生存场景,这也就带来了两类伦理空间,前者是群处而公开的(人前),后者则是独处而隐秘的(人后)。群居空间的公共生活,因有礼法的外在制约,且处在“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严密监视下,加之曾子时代,社会充满“求闻”“求名”的冲动,奉法守礼、循规蹈矩之外,又或“巧言令色”,而刻意“著其善”;而“闲处”则大为不同了,礼法未及,“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又未达,这无异于一个无拘无束、可恣意妄为的“自由天地”,此时君子或会自律,而小人就恣肆了。曾子所倡导的“慎独”,以突出的“闲居”自持自守,使独处亦如群居一样,这就消解了私人之境的道德风险,从而化独入众,扬弃群、独之异,又超越两者之别,消融“群-独”的分裂与异化,弥合公、私伦理空间的冲突,从而实现“吾道一以贯之”的伦理圆融。

慎独之独,除了上述“闲居”的私处或说私人空间之意外,还指意念的隐秘之境。在此只有意念自感的隐微之境,曾子亦如“闲处”一样要求“慎独”,其意涵朱子有深切的阐释:“他人所不及知而已独知之者,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焉。”所谓“审其几”,即不能因己“独知”而忘乎所以,或着意伪饰,或刻意扭曲。相反,应戒惧审视,精诚其意,一念之际,即必须存诚而去伪,即如曾子所强调的“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追求真诚而纯粹,在灵魂深处“正心直内”。

在“独知”之境讲求“慎独”,仍然是很难的。因为如果说“闲居”已属私秘,而“独知”的“念虑”之际,则是更进一步的“独”,是隐之又隐的形而上秘境。它的难以言传,显然是外界不易窥知的,当然也是很难监察的。因此,这种情境下的“慎独”,相较于“闲居”就难上加难,因为它触及了他人无法感知的隐微。季札挂剑之动人,正因为他坚决践行自己内心的许诺,是完全自愿、自觉而自由的,真正表现出绝对的诚信,充分显现了高度的精神自律和灵魂纯一。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以及他的绝对的“守约”,就反映并印证了这一精神自律。

(摘编自马爱菊《曾子的“慎独”》)

材料二:

“慎独”作为儒家对君子修身的道德要求,目的在于“求道”,服务于当时的体制和礼仪规范,带有时代局限性。而主体性道德人格同样具有时代的特色,并且肩负着时代的使命和责任。“主体性道德人格具有彻底消解与根绝封建专制主义的历史责任……也担负着超越世俗化、商业文化、消费文化、大众文化的肤浅、平庸、单向度、感官刺激、对精神境界追求的缺失等的价值追求。”主体性道德人格与“慎独”思想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道德人格的主体性是人作为道德主体的规定性特征。其中,自觉性是主体性的首要要求,体现着道德个体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以及道德行为方面的自主性。同样,“慎独”思想也蕴含着自觉性的要求。《礼记·中庸》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即要求人在独处时要“慎隐”“慎微”,再隐蔽、再细微的地方也要“慎之又慎”“无处而不谨”,能够自觉按照道德要求审慎行事。

成为一个自由的具有良好道德人格的主体,其前提是人作为独立个体而存在,不依附于任何外在事物。这种独立不仅表现在外显的行为,还可以表现为一种内隐的心理活动。道德人格的独立性指向,要求道德个体能够保持思想自由,能够独立判断,并为自身的道德选择负责。“慎独”思想亦是如此,无论是“独处”,还是“独知”,都强调了道德个体独立观察、独立审思自身行为和内心活动的要求。

⑶自省视角

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培养需要道德主体能够自察自省,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自己,于外时刻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有悖于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于内反省自己内心是否依然秉持人生价值理想。“慎独”思想强调“己之所不闻不睹”以及“人之所不闻不睹”两种情况,我们都要谨慎对待。

⑷自由目标

主体性道德人格和“慎独”思想的最终目标就是达到内心的真诚自由。当道德规范和要求不再单纯依靠外在的约束,而变成内化于心的人生理想和道德自觉,即道德行为的实践源于内心的真诚而不是外在的强制力量,才能够达到相对的道德自由。“慎独”思想要求人既要在独处时“慎其闲居之所为”,又要对“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谨慎对待,时刻戒慎恐惧,以防止违道的意念和行为出现。

(摘编自李文丽、孙峰《“慎独”思想与道德人格主体性的培养》)

季札挂剑: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出使北方,来到徐国拜访国君,国君对季札的佩剑赞不绝口,流露出喜爱之情。季札在心里暗自许诺,完成所有出访任务后,将宝剑赠给徐国国君。可是,当季札的出访行程结束时,徐国国君已经去世。季札来到徐国国君墓前祭奠,并解下佩剑,将它挂在墓旁的树上。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子的“慎独”主张,主要是针对在礼法未及、社会舆论监督又未能到达的“闲处”存在小人恣肆妄为的道德风险。

B.季札挂剑的故事表现出季札在意念深处对修身的追求和对至善的企慕,显现出高度的精神自律和灵魂纯一,因而动人。

C.“慎独”是儒家的重要理念,它对君子修身提出具体要求,强调在闲居独处、无人监督时应自觉遵守道德准则。

D.当道德规范和要求不再依靠外在的约束,而是变成内化于心的人生理想和道德自觉时,人才能够达到内心的真诚自由。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独知”比“独处”更隐秘,更无法监督,对人的道德修养要求更高,因而在“独知”中“慎独”,是“慎独”的更高境界。

B.“慎独”反映了儒家的道德追求,虽然世殊时异,它仍有一定价值,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仍具有积极意义。

C.当代人养成主体性道德人格,可以从朱熹“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者,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焉”的观点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D.主体性道德人格强调道德行为的实践源于内心的真诚,“慎独”强调心怀敬畏,严格自律,克己复礼,两者的本质是不同的。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中关于“慎独”论述的一项是()

A.《后汉书》记载,有人给杨震送礼,杨震拒收。对方说:“暮夜无知者。”杨震答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B.诸葛亮一生谨慎,可在任用马谡这件事上出现失误,导致街亭失守,给蜀汉的北伐大业带来了不利影响。

C.明代大学士徐溥自幼天资聪明,在私塾读书时,从来都不苟言笑;他性格沉稳,举止老成,在朝为官多年,政绩卓著。

D.鲁迅年少上学时,某日因故迟到,老师寿镜吾先生告诫他:“以后要早到!”鲁迅便在书桌上刻下一个“早”字来警醒自己。

4.请仿照材料二第(3)(4)处的小标题,给(1)(2)两处各拟一个小标题。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海岛茉莉

江志强

岛,孤零零地悬在大海深处。驻扎岛上的只有八个兵。班长兼炊事员老黄年龄最大,兵龄最长。

给养船半个月来岛一次,送来米面粮油、书报杂志,还有兵们的信。北归之时,给养船就把兵们写的信捎走,靠港后寄向祖国各地。每当此时,兵们总是齐刷刷站成一排,朝着给养船的航向敬礼。

平日里,兵们也像在陆地上一样,出操、训练、读报、唱歌、唠嗑、巡逻,剩下的时间都用来写信。每次寄出的信都厚厚的、鼓鼓的。单薄的信封,似乎载不动笔尖下流淌的河。

对这八个兵,基地首长格外牵挂,数次捎话过来:“岛上还缺啥?尽管提!”于是,班务会上,老黄组织大家讨论:“咱岛上还缺啥?”

两名新兵压低声音说:“缺网……”

老黄笑了:“没网,也要守岛。没网,也能活着。”继续想……

一个老兵嘴里蹦出一个字:“土。”

“土”字说到了每个兵的心坎上,大家不约而同地点头。

只是,兵们没向首长提出来。部队运力有限,若非紧急情况,甭给首长添麻烦。

一个冬日的上午,老黄搭乘给养船离岛探亲。归队时,他的行囊里装着一包土,足足二十斤。

老黄在值班室的地上铺开几张旧报纸,小心翼翼地把土摊开:“正宗的东北黑土!”

士兵们围着黑色的土,长时间盯着没抬眼。他们把手伸向了土,轻轻地揉搓着,眼里溢出明亮的光。

接下来,副班长小吕探亲归队时,同样带回二十斤土。小吕的老家在华北平原,他带来的土呈褐黄色,是那种可以种植小麦、玉米和大豆的土。

一年下来,兵们相继探亲归队时,都把家乡的土带到岛上。这下,岛上的土丰富起来——东北的黑土、华北的褐土、云贵高原的砖红土、黄土高原的黑垆土……

这么多不同的土,如何存放?老黄的意思是“融在一块儿”。小吕不同意:“土与土的品质不一样,搅和到一块儿,怕是不行。

老黄乐了:“刚上岛那阵子,兵与兵的品质不一样、习性也不一样。现在呢,统统融到一块儿了。”于是,不同颜色的土,被兵们融在了一起。

又一个春天来了。老黄决定,在土里栽一朵花。

送给养的战友很给力,给岛上送来一小包茉莉花种,还有一个精致的花盆。花盆呈长方形,外壁雕着一幅国画,空白处有四个遒劲的字——“江山多娇”。

士兵们高兴坏了,围着花盆看个没完。

“先别急着高兴。”送给养的战士说,“首长说了,要是能把茉莉花养活,嘉奖你们!”

原来,这个花盆是基地首长特意送的。首长听说了兵们和土的故事。只是,首长有些担心,茉莉属娇贵花种,在岛上能否存活是个未知数……

六个月之后,首长上岛视察工作,看到那盆茉莉正蓬勃绽放。端详兵们的脸,首长眼里写满敬重:“同志们辛苦了!”

首长感慨道:“这土,和别的土不一样。这样的中国土融合在一起,有力气!”听着首长的话,兵们被海风吹得皲裂的脸上荡漾着春天。

“这岛,有我们守着,请祖国放心!”老黄带领大家向首长敬礼。

这个故事,是我的二舅、故事里的班长老黄讲给我听的。二舅从军十三年,守过六座大大小小的岛。最让二舅得意的是,他和战友们居然在恶劣的环境中养活一株茉莉。

二舅对我说,自他退役后,那座大海深处的小岛上已经换了六茬兵。只要回乡探亲,战友们总会把一包家乡的土带到岛上,不仅用融在一块儿的土种植茉莉,还种菜、种树。

二舅退役时,行囊里有五枚军功章,还有一个烟盒般大小的木盒子,里面装着来自岛上的“中国土”。

那晚,倾听二舅的回忆,我似乎听到茫茫大海上传来的涛声。那株茉莉似一把火炬,闪动在我的眼前,把黑乎乎的夜,照得亮堂堂的。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22.21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基地首长格外牵挂守岛战士,数次捎话“岛上还缺啥?尽管提!”既说明基地首长爱兵如子,也为后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

B.班务会上,老黄面对两名新兵的“无理”要求“缺网……”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他认为有没有网络,作为一名士兵都要守好自己的岗位。

C.土是生活常见的事物,守岛兵们将不同颜色的土融合成“中国土”,寓意丰富,既有实际意义上的不同地方的土,也有战友们深情融合的意味。

D.老黄退役时,行囊里既有军功章,还装有来自岛上的“中国土”,这个细节使老黄的人物形象更饱满,写出了他的爱国情怀与对军旅生涯的怀念。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综合运用第三、第一人称叙事,两种人称叙事手法的交替使用,使文章叙述既客观、全面又灵活自如,同时也亲切自然,给人以真实生动之感。

B.小说讲究点面结合,既有对老黄、首长个人的刻画,也有对守岛士兵、送给养的战士的总体描绘,点面都刻画出了他们的伟大情怀。

C.小说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等手法刻画人物,通过人物间的对比,比如老黄与要求有网的战士对比,凸显人物个性,使得人物群像更加生动鲜明。

D.“那株茉莉似一把火炬,闪动在我的眼前,把黑乎乎的夜,照得亮堂堂的”与标题相呼应,本句一语双关,意味深长,具有深化主题的意味。

8.请简要分析文中划横线句子的艺术效果。

这土,和别的土不一样。这样的中国土融合在一起,有力气!

9.小说多次写到的“土”,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攻韩。韩恐,使阳成君入谢于秦,请效上党之地以为和。命韩阳告上党之守靳曰:“秦起二军以临韩,韩不能有。今王令阳成君以上党入和于秦,使阳言之太守,太守其效之。”靳曰:“人有言:‘挈瓶之知,不失守器。’臣请悉发守以应秦,若不能卒,则死之。”韩阳趋以报王,王乃使冯亭代靳重。

冯亭守上党三十日,阴使人请赵王曰:“韩不能守上党,且以与秦,其民皆不欲为秦而愿为赵。今有城市之邑十七,愿拜内之于王,唯王才之。”赵王喜,召平阳君而告之,赵豹对曰:“臣闻圣人甚祸无故之利。”王曰:“人怀吾义,何谓无故乎?”对曰:“秦蚕食韩氏之地,中绝不令相通,故自以为坐受上党也。秦被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小弱,而小弱顾能得之强大乎?今王取之,可谓有故乎?且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其图之。”王大怒,赵豹出。

王召赵胜、赵禹而告之曰:“韩不能守上党,今其守以与寡人,有城市之邑十七。”二人对曰:“用兵逾数年,未得一城,今坐而得城,此大利也。”乃使赵胜往受地。赵胜至,曰:“敝邑之王使使者臣胜谓曰:‘请以三万户之都封太守,千户封县令,诸吏皆益爵三级,民能相集者,赐家六金。’”冯亭垂涕而勉曰:“是吾处三不义也。为主守地而不能死而以与人不义一也主内之秦不顺主命不义二也卖主之地而食之不义三也”辞封而入韩,谓韩王曰:“赵闻韩不能守上党,今发兵已取之矣。”韩告秦曰:“赵起兵取上党。”秦王闻之,怒,令公孙起、王畸以兵遇赵于长平。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一》,有改动)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为主守地而不能死/而以与人/不义一也/主内之/秦不顺主命/不义二也/卖主之地而食之/不义三也/

B.为主守地而不能/死而以与人/不义一也/主内之/秦不顺主命/不义二也/卖主之地而食之/不义三也/

C.为主守地而不能死/而以与人/不义一也/主内之秦/不顺主命/不义二也/卖主之地而食之/不义三也

D.为主守地而不能/死而以与人/不义一也/主内之秦/不顺主命/不义二也/卖主之地而食之/不义三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入谢于秦”的“谢”指道歉,与《鸿门宴》中“哙拜谢”的“谢”相同。

B.蚕食,像蚕食桑叶一样,比喻逐渐侵吞。现代汉语中仍沿用这一词义。

C.户,即住户,古代一家谓一户。文中的“万户”“千户”是指赏赐的食邑。

D.爵,指爵位,我国古代爵位分五等,分别是公、侯、伯、子、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国受到秦国的攻击,不敢与之抗衡,于是派阳成君前去讲和,并表示愿意将上党之地割让给秦国,后来又派遣冯亭替代靳趣任上党太守。

B.冯亭驻守上党三十天后,秘密派人向赵王进言,表示上党百姓不愿意成为秦国人,愿意投奔赵国,并愿将十七座城池献给赵王,赵王听了非常高兴。

C.平阳君认为上党地区从中间割裂了秦国,使其两边不能相互联通,因此秦国对上党虎视眈耽,势在必得,一定不会坐视赵国平白地从中获利。

D.赵王派赵胜去接收上党之地,并且赏赐冯亭,但冯亭以自己向赵国进献上党有三点不义为由拒绝封赏返回韩国。这是冯亭用心良苦的计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请悉发守以应秦,若不能卒,则死之。

②用兵逾数年,未得一城,今坐而得城,此大利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立春①

杜甫

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②梅发时。

盘出高门行白玉③,菜传纤手送青丝。

巫峡寒江那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

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

①本诗为杜甫困居夔州时所做,当时国家局势仍动荡不安。古代立春有做“春盘”的习俗:取韭菜、春饼等置于盘中作为食品,寓迎新之意。②两京:指唐代的京城长安和东都洛阳。③行白玉:行,赐予。古代立春前皇帝会向大臣赐春盘。④那:通“挪”,移动。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看着眼前的“春盘”,忽然想起往年长安、洛阳立春时节的美好情景。

B.颔联叙写了昔日京城里庆祝立春的热闹,反衬出诗人眼前客居他乡的冷清。

C.颈联视线又回到现实,诗人看着巫蛱中那滚滚而来的冰冷江水,悲愁满怀。

D.“呼儿觅纸一题诗”这一细节,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悲苦处境。

15.“杜陵远客不胜悲”,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悲伤的原因。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两句概括性的表述,与《红楼梦》中“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两句所表述的生活智慧相通。

(2)《赤壁赋》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短暂和渺小的语句是“,”。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表现孔子不以长者自居,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弟子毫无顾虑地说出各自志向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6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文脉源远流长,博物馆拥有①的优势。随着近年来《中国考古大会》《国家宝藏》等文物类节目的热播,我们不仅从中欣赏到震撼心灵的传统之美,还逐渐带火了博物馆及其“周边”。博物馆文创担负着②的历史使命,既是美好生活的向导,也是文化创新的先锋。如何进一步推进博物馆文创发展?需要③。曾经,考古、博物馆为专业人士所关注,如今“破圈”成为大众的焦点,这是时代进步的标志,近年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文化消费能力提升,“有没有”的物质渴望升级为“好不好”的品质追求。经济高速发展引起社会结构变化,新消费结构塑造新消费群体,进而带来市场新机遇,催生新品类,丰富的品类竞争把我们带入品牌时代。那么,品牌的“唯一性”从哪里来?博物馆展示考古发现、文明成果,见证传统发展的足迹,是宝贵的文化基因库,也是品牌“唯一性”的重要来源。传统是一条活着的文化河流,既有包孕一切的母性,又有随时重返实践的精神。任何文化创新,都起于“创旧”,都是基因的再生。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8.文中“基因”一词运用很有特色,请结合语境作简要分析。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述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含有一定的社会讽刺成分,而且这种讽刺还用到书中的当权派主要人物身上。①_,这个名字使人想到“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副对联,从而想到这是个失去自己真实本性的,完全从经书模子里刻出来的人物。塑造这个人物,正是反传统、反程朱理学思想的体现。

②,连跟随他的清客相公——一些依附于官僚富贵以帮闲凑趣的文人——也有着充满讽刺意味的名字。例如一个叫“詹光”的,还有叫“单聘仁”的。整日与沾光、善骗人等为友,他是何等样人可想而知。刘禹锡在《陋室铭》里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而他则刚好相反,是“谈笑无鸿儒,往来皆白丁。”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样一个腹内空空的人却竟然被朝廷“点了学差”,此处情节的安排足见对皇权思想的批判。

《红楼梦》的思想内涵直接触及整个社会,它的反传统,反程朱理学思想,反皇权思想等也完全反映当时的社会问题。所以解读《红楼梦》必须把它放到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来观察,才能较全面地_③_。

20.文中甲、乙、丙、丁四处划波浪线的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甲处B.乙处C.丙处D.丁处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上世纪60年代,全民崇拜雷锋,人人做好事不留名。进入新世纪,《感动中国》成为国民年度精神盛典。感动中国人物,既有钱学森、袁隆平、钟南山等名动天下的大人物,也有洪战辉、黄文秀、江梦南等生活中平凡的普通人;有载人航天英雄、抗疫英雄、建设新中国的奋斗者集体。

一个时代的偶像深深影响着这个时代的精神,不同时代的偶像象征着不同的时代精神。

学校举办“每月文化讲坛”活动,邀请你给全校同学做一次演讲,谈一谈“当代青年的偶像观”。

请综合以上材料内容,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解答部分

1.D

2.D

3.A

4.①自觉要求②独立指向

5.首先明确“慎独”的内涵;然后将“群居”与“闲处”进行对比,阐述慎独的意义;接着更进一层,把“闲处”拓展到“独知”,论证“独知”之境中慎独的价值。

社会科学类;分析作品的结构和表现手法;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材料信息,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3)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述的细微差别。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相关内容,归纳概括材料相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解析,分条回答即可。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结构,梳理材料行文脉络的能力。解答本题,需先在整体阅读文本的基础上理解文本的内容和结构,再组织语言,先回答文本的结构,再具体解释文本的内容。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材料信息,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不再依靠外在的约束”说法过于绝对。由材料二“当道德规范和要求不再单纯依靠外在的约束,而变成内化于心的人生理想和道德自觉,即道德行为的实践源于内心的真诚而不是外在的强制力量,才能够达到相对的道德自由”可知,原文说的是“不再单纯依靠”外在的约束,而不是“不再依靠”。

故解析为:D。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D.“两者的本质是不同的”有误。由原文材料二第一段“主体性道德人格与‘慎独’思想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可知,两者具有高度的契合性,说明两者本质应该是相同的。

故解析为: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中“慎独”思想也蕴含着自觉性的要求;“慎独”思想无论是“独处”,还是“独知”,都强调了道德个体独立观察、独立审思自身行为和内心活动的要求;“慎独”思想强调“已之所不闻不睹”以及“人之所不闻不睹”两种情况,我们都要谨慎对待;“慎独”思想要求人既要在独处时“慎其闲居之所为”,又要对“人所不知而已所独知之地”谨慎对待,时刻戒慎恐惧,以防止违道的意念和行为出现。

A.“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符合对“人所不知而已所独知之地”谨慎对待,时刻戒慎恐惧,以防止违道的意念和行为出现的观点。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中关于“慎独”论述。

B.谈的是用人失误。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中关于“慎独”论述。

C.是总体介绍明代大学士徐溥的。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中关于“慎独”论述。

D.说的是鲁迅接受老师批评,坚决改正缺点。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中关于“慎独”论述。

故解析为:A。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相关内容,归纳概括材料相关内容要点的能力。由材料“其中,自觉性是主体性的首要要求,体现着道德个体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以及道德行为方面的自主性。同样,‘慎独’思想也蕴含着自觉性的要求”可知,此段是在讲主体性和“慎独”的“自觉性的要求”,所以此处的小标题为“自觉要求”。

由材料“成为一个自由的具有良好道德人格的主体,其前提是人作为独立个体而存在,不依附于任何外在事物”和“‘慎独’思想亦是如此,无论是‘独处’,还是‘独知’,都强调了道德个体独立观察、独立审思自身行为和内心活动的要求”可知,此段是在讲主体性和“慎独”的“独立指向”,所以此处的小标题为“独立指向”。

此外,本题作答时要注意题目特殊要求“四字短语”。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结构,梳理材料行文脉络的能力。材料一共五段,第一段关键句“‘慎独’是儒家之为儒家的一个重要思想符号”和第二段关键句“‘慎独’之‘慎’,本义是‘谨’,又有‘诚’之义。而‘独’则与群相对,意为孤处”可知,第一、二两段可以划分为第一部分,明确“慎独”的内涵。

第三段关键句“生活中有群居与独处两种生存场景,这也就带来了两类伦理空间,前者是群处而公开的(人前),后者则是独处而隐秘的(人后)”“且处在‘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严密监视下,……而‘闲处’则大为不同了,礼法未及,……此时君子或会自律,而小人就恣肆了”,第四段关键句“慎独之独,除了上述‘闲居’的私处或说私人空间之意外,还指意念的隐秘之境”可知,第三四两段可以划分为第二部分,将“群居”与“闲处”进行对比,阐述慎独的意义。

第五段关键句“在‘独知’之境讲求‘慎独’,仍然是很难的。因为如果说‘闲居’已属私秘,而‘独知’的‘念虑’之际,则是更进一步的‘独’,是隐之又隐的形而上秘境”可知,第五段划分为第三部分,在第二部分的基础上更进一层,把“闲处”拓展到“独知”,论证“独知”之境中慎独的价值。

具体作答时,根据以上对材料一的结构分析,再用能体现行文脉络的词“首先……,然后……,最后(接着)……”把各部分的主要内容连缀起来即可。

6.B

7.C

8.①这土本就是战士们从四面八方带来融合在一起的土,与一般意义上的土有着形式乃至本质上的区别;

②这些融合的土在这环境恶劣并贫瘠的小岛上竟然培育出了娇贵的茉莉花,是需要花心思与耐性等力气的;

③本句一语双关,既是对战士们朴素行为的肯定,更是对他们融合到一起守卫海岛的团结精神的赞美。

9.①情节发展:“土”是行文的线索,串联起小说的主要情节,使文章的叙述紧凑有序。海岛缺土,士兵探亲归队带土,士兵在土里种花、种菜、种树,老黄退役带着“中国土”。

②人物形象:围绕筹土、用土的故事,凸显了班长老黄、副班长小吕等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士兵爱岛、爱国的革命情怀。

③小说主旨:来自东北的黑土、华北的褐土、云贵高原的砖红土、黄土高原的黑垆土等不同颜色的土被兵们融合成有力气的“中国土”,正如来自全国各地的品质不一样、习性也不一样的兵,统统融到一块,成为守卫海岛的坚强卫士。

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欣赏作品的形象;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述艺术;小说;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看清文脉,并认真品味关键性语言。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述效果的能力。赏析句子,首先指出句子运用的手法技巧,然后结合句子具体内容分析句子是如何运用该手法技巧的,最后点出句子运用该手法技巧有什么表述效果,或者额抒发了什么情感。

(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物象作用的能力。小说和散文中经常见到分析某个细节或某种物象在文中多次出现的作用的题目。回答这类题目首先在文中找到这些语句,然后结合文章的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B.“严厉的批评”错误,结合“老黄笑了……”可知没有严厉批评。

故解析为:B。

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通过人物间的对比,比如老黄与要求有网的战士对比”错误,对比是双方人物一正一反、一好一坏、一强一弱之类,文中涉及人物虽然性格不同,来自天南海北,但都是热爱祖国的军人,都拥有一颗赤诚的心,没有对人物作对比。

故解析为:C。

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述效果的能力。“和别的土不一样”,这土有“东北的黑土、华北的褐土、云贵高原的砖红土、黄土高原的黑垆土”,本就是战士们从四面八方带来融合在一起的,与一般意义上的土有着形式乃至本质上的区别;

“茉莉属娇贵花种”,“那盆茉莉正蓬勃绽放”,这些融合的土在这环境恶劣并贫瘠的小岛上竟然培育出了娇贵的茉莉花,所以首长感慨,其实感慨的是战士们把心思融合在一起,花了耐性等各种力气才会培育出茉莉花,是对他们的赞美;

“这样的中国土融合在一起,有力气”,句中满含赞美之情,是对战士们不远千里万里把家乡的土运到海岛的朴素行为的肯定;“刚上岛那阵子,兵与兵的品质不一样、习性也不一样。现在呢,统统融到一块儿了”,融合在一起的土就像融合在一起守岛的兵们一样,团结起来力量更大,所以句子也是对他们融合到一起守卫海岛的团结精神的赞美。

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物象作用的能力。从情节发展看。文章开头大家说到海岛缺土,然后士兵们探亲归队带回土,士兵在土里种花、种菜、种树,首长赞美土,老黄退役带着“中国土”。由此可见,“土”是行文的线索,串联起小说的主要情节,使文章的叙述紧凑有序。

从人物形象看。“一个冬日的上午,老黄搭乘给养船离岛探亲。归队时,他的行囊里装着一包土,足足二十斤……副班长小吕探亲归队时,同样带回二十斤土……一年下来,兵们相继探亲归队时,都把家乡的土带到岛上”“小吕不同意:‘土与土的品质不一样,搅和到一块儿,怕是不行。’老黄乐了:‘刚上岛那阵子,兵与兵的品质不一样、习性也不一样。现在呢,统统融到一块儿了。’于是,不同颜色的土,被兵们融在了一起……”,围绕筹土、用土的故事,凸显了班长老黄、副班长小吕等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士兵爱岛、爱国的革命情怀。

从小说主旨看。“这土,和别的土不一样。这样的中国土融合在一起,有力气!”来自东北的黑土、华北的褐土、云贵高原的砖红土、黄土高原的黑垆土等不同颜色的土被兵们融合成有力气的“中国土”;“刚上岛那阵子,兵与兵的品质不一样、习性也不一样。现在呢,统统融到一块儿了”,“这岛,有我们守着,请祖国放心!”老黄带领大家向首长敬礼。这土正如来自全国各地的品质不一样、习性也不一样的兵,统统融到一块,成为守卫海岛的坚强卫士。

10.C

11.A

12.C

13.①臣下请求发动全部守军对付秦兵,如果最后不能守住,那么我就为国战死。

②用兵经年,没看见得到一座城市,现在安坐而得到城邑,这是大吉大利的事。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学常识;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实词及文化常识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3)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秦国攻打韩国。韩国十分恐惧,派阳成君到秦国谢罪,请求献出上党的土地作为讲和的条件。韩桓惠王又派阳城君告诉上党太守靳说:“秦国出动两支军队来进攻韩国,韩国就会灭亡。现在君王令阳成君把上党献给秦国求和,派我把情况告诉太守,太守还是献给他。”靳说:“人们有这样的话:‘即使是小智小慧,守着的器物就不能出借。’臣下请求发动全部守军对付秦兵,如果最后不能守住,那么我就为国战死。”韩阳迅速把情况报告给韩王,韩王于是就派冯亭取代靳。

冯亭坚守三十天,暗中派人请求赵孝成王说:“韩国不能守住上党,将要把它献给秦国,可是上党的民众都不想做秦国的臣民而愿意做赵国的臣民。现在上党作为大邑拥有十七个县,愿意拜献给大王,希望君王裁决这件事。”赵王大喜过望,召来平阳君并告诉他,赵豹回答说:“臣下听说圣人认为无故获利是最大的祸患。”赵王说:“人们怀恋我的恩义,怎么说是无故?”赵豹说:“秦国逐渐侵占韩国的土地,中间断绝了上党通韩的道路,使他们不能互相援救,所以自认为可以坐得上党。秦国遭受了攻打上党的辛劳,而赵国却享受了它的利益,即使是强大的国家也不能从弱小的国家得到这种好处,而弱小的国家却能从强大的国家手中得到吗?如今君王得到上党,可以说是有缘故吗?况且秦国用牛耕种,从水道运送军粮,那些勇敢不怕死的将士列阵在上党,法令严格政务推行顺利,不可以和他们交战。君王还是自己认真考虑一下!”赵王大怒,赵豹退出去。

赵王召赵胜、赵禹告诉他们说:“韩国不能守卫上党,现在上党太守把它献给寡人,有十七座城邑。”二人回答说:“用兵超过数年,没看见得到一座城市,现在安坐而得到城邑,这是大吉大利的事。”于是就派遣赵胜前去接受土地。赵胜到上党说:“敝国的君王,委派使者臣下赵胜对您说:‘请把三万户的城邑封赏给太守,千户的封赏给县令,各官吏的爵位都连升三级,民众能把人聚集到一起的,每家赏赐金子一百二十两。’”冯亭流泪并低头说:“这是我使自己处在三不义的境地了:为君主守卫土地而不能战死,并且把它送给别人,这是第一不义;君王把土地献给秦国,我没有听从君主的命令,这是第二不义;出卖君主的地反而食封户,这是第三不义。”辞谢了赵国的封赏而回到韩国,对韩王说:“赵国听说韩国不能坚守上党,现在已发兵占领上党了。”韩国报告秦国说:“赵国发兵占领上党。”秦王大怒,命令公孙起、王畸率领军队与赵国的军队在长平交战。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为君主守卫土地而不能战死,并且把它送给别人,这是第一不义;君王把土地献给秦国,我没有听从君主的命令,这是第二不义;出卖君主的地反而食封户,这是第三不义。

“不能死”,不能战死,“不能”与“死”一起做句子的谓语,中间不宜断开,排除BD;

“主内之秦”是“内之于秦”的省略,“于秦”作后置状语,即“向秦国”,“之”“秦”之间不宜断开,排除A。

故解析为:C。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实词及文化常识的能力。A.错误。谢罪;感谢。二者意思不同。句意:到秦国谢罪/樊哙跪拜感谢。

故解析为:A。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认为上党地区从中间割裂了秦国”错。根据原文“秦蚕食韩氏之地,中绝不令相通”,意思是秦国逐渐侵占韩国的土地,中间断绝了上党通韩的道路,使他们不能互相援救,所以是使韩国中间断绝了上党通韩的道路,而并非割裂了秦国。

故解析为: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悉”,全部;“发”,发动;“卒”,最后;“死”,为动用法,为……死。

(2)“逾”,超过;“坐”坐着;“而”,连词,表修饰;“此大利也”,此……也,表判断。

14.B

15.①因国家的处境而悲伤。以往立春时,两京热闹美好,时过境迁,国家动荡不安,让诗人悲伤不已。

②因自己的处境和前途而悲伤。自己历经战乱,漂泊他乡,“此身未知归定处”,自己萍踪难定,前途渺茫,这也让诗人感到真切的悲苦。

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解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表述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解析。

(2)本题考查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解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

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反衬出诗人眼前客居他乡的冷清”错误,颔联叙写了昔日京城里庆祝立春的热闹,反衬的不是此刻的冷清,而是“昔盛”反衬国家的“今衰”,以从前的乐景反衬当下客寓流离生活的愁苦,深沉曲折地表述出对故国的无限眷恋与浓烈的怀乡之愁。。

故解析为:B。

15.本题考查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人悲伤的原因:

杜甫在寓居夔时所做,离安史之乱结束不过数年。杜甫由眼前的春盘,回忆起往年太平“盛世”,两京立春日的美好情景。但眼下的现实,却是飘泊异乡,萍踪难定。面对巫峡大江,愁绪如东去的一江春水,滚滚而来。悲愁之余,只好“呼儿觅纸”,寄满腔悲愤于笔端了。这是封建时代,一个正直诗人命运坎坷,前途未卜的形象写照。分析时可通过“忽忆两京梅发时”和解释中的“本诗为杜甫困居夔州时所做,当时国家局势仍动荡不安”分析,时过境迁,因国家的处境而悲伤;结合“此身未知归定处”可知“诗人萍踪难定,前途渺茫”因自己的处境和前途而悲伤。

16.(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3)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名句;名篇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

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字形有:“生”“蜉蝣”“粟”“毋”。

故解析为: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⑵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⑶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高考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写,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和内涵的理解。因此在默写的时候,我们就要在紧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好情景式默写题所提示的语境:包括题干所给出的叙述性情景,以及题干给出的要默写语句的关键词,题干提示所要默写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等。特别要注意所默写语句中的难写字、易混字、易错字、通假字,还有虚词等。

17.得天独厚;承前启后;深思熟虑

18.“基因”一词使用了拟人的修辞,照应了前文“母性”一词,生动形象的说明了“文化创新”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19.近年来,《中国考古大会》《国家宝藏》等文物类节目的热播,不仅让我们从中欣赏到震撼心灵的传统之美,还逐渐带火了博物馆及其“周边”。

成语的使用;语序不当;结构混乱;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述艺术

(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其测验重点是:一感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成语的含义,区分形似神异的成语,注意成语的感彩,注意有双重含义的成语。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和表述效果的能力。词语的表述效果,应先分析词语的词性、词义等,然后分析词语蕴含的情感,再有针对性地结合文意加以分析。

(3)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考生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

1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处所填成语修饰“优势”,而“博物馆”对于展现中华文脉的优势可填“得天独厚”。得天独厚:独具特殊的优越条件,也指所处的环境特别好,也指人的天赋、机遇非常好。

②处所填成语修饰“历史使命”,结合后文“既是美好生活的向导,也是文化创新的先锋”可知,这里可填“承前启后”。承前启后:承接前面的,开创以后的。

③处所填成语是一个动词,“如何进一步推进博物馆文创发展?”需要深思,所以这里可填“深思熟虑”。深思熟虑:反复地、深入细致地思索考虑。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和表述效果的能力。首先“基因”使用了拟人的修辞,结构上,照应了上文的“传统是一条活着的文化河流,既有包孕一切的母性”;效果上,使得“任何文化创新,都起于‘创旧’”的意思更加生动形象,有力地说明了“文化创新”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子的语病有:

语序不当,“近年来”是时间状语,应放句首;

“我们不仅从中欣赏到震撼心灵的传统之美,还逐渐带火了博物馆及其‘周边’”的主语不统一,前半句的主语是“我们”,后半句的主语是“《中国考古大会》《国家宝藏》等文物类节目的热播”,所以要统一主语。可删去“随着”,让主语统一为“《中国考古大会》《国家宝藏》等文物类节目的热播”;再把“我们不仅”改成“不仅让我们”。

所以最终可修改为:近年来,《中国考古大会》《国家宝藏》等文物类节目的热播,不仅让我们从中欣赏到震撼心灵的传统之美,还逐渐带火了博物馆及其“周边”。

20.A

21.例如贾府当权人物贾政;除了这个名字具有讽刺意味外;认识它深广的社会内涵(“发现它丰富的社会意义”“认识它深刻地社会主题”之类亦可。)

标点符号的使用;语句连贯(排序);语言表述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本题,一要积累、熟记常见标点符号的意义和用法,二要结合语句进行判断。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一套符号,它的作用有表示停顿,表示语气,表示词语的性质和作用。标点符号分两大类:点号和标号。标号包括破折号、括号、省略号、书名号、引号、连接号、间隔号、着重号、专名号等,主要标明词语或句子的性质和作用。点号包括顿号、逗号、分号、句号、问号、叹号及冒号等,主要表示语言中种种停顿。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述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甲处:两个破折号连用,表示插入解释,使用正确。

乙处:这里的“沾光”“善骗人”是指人,有特殊含义,应该加引号。

丙处:引文充当了整个句子的宾语部分,是部分引用,句末的句号应该在引号之外。

丁处:“反传统”和“反程朱理学”是两个并列的定语,用来修饰“思想”,故其之间的逗号应该为顿号。

故解析为:A。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处,本句承接上文概括,总领后文的展开分析,应时举出具体例子,根据前文的“当权派”、“主要人物”后文的对联和第二段中的“跟随他的清客相公”可得出所举之例为“贾政”。

②处,此处承上文说贾政的名字,由下文跟随他的清客相公“也有着充满讽刺意味的名字”可以推出“除了这个名字具有讽刺意味外”。

③处,总结《红楼梦》的正确解读方式,由上文“直接触及整个社会”“必须把它放到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来观察”可知这里要填“深广的社会内涵”。

22.略

材料作文;立意准确;结构严谨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不管是上世纪60年代的雷锋,还是新世纪的感动中国人物,他们之所以能成为“时代偶像”,是因为他们身上具有独特的、优秀的精神气质,如无私奉献、救国救民等,令人崇拜,堪为楷模;同时,他的精神气质又与时代相契合,能满足时代所需,代表时代整体精神风貌,又能引领时代潮流。这就要求考生,要结合当今的时代,在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导下,全面、辩证地审视“时代偶像”,思考何为当代青年正确的“偶像观”:怎样的偶像才是真正值得崇拜的时代偶像,如何审慎地选择时代偶像,应以怎样的方式、态度向时代偶像学习。

在写作过程中,首先可讨论择“偶”观的问题,对此要对时代偶像的内涵作出界定,把时代偶像与流量偶像区别开来。当然,偶像中也有品行高洁、演艺精湛的精神楷模,不可一概而论,重在看这个人的人格力量。接下来,可以打开视野,把寻找偶像的视线投向各种身份、各种岗位、各个阶层的人群,寻找那些有着优秀的品格、有着强烈的责任感、有着开拓进取的意识、有着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的时代楷模。其次,可以指出这些时代偶像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并思考我们为何要以这些偶像为榜样的问题:他们是一座座精神的指向标,为个人发展指明奋斗方向;他们也是时代精神的水位尺,向社会昭示时代精神的高度。然后,在怎样向偶像学习环节,可以辩证分析:崇拜时代偶像,向楷模学习,是崇拜、学习他们的精神气质,以鼓舞、激励自己,让自己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中有精神参照,而不是对偶像的简单模仿或盲目崇拜。另外,也可以指出崇拜时代偶像,关键在行动,不能止于崇拜,赞而不学,学而不行。写作时注意演讲稿的格式要求。

立意:

1.精神有高度,偶像有价值。

2.接过偶像的旗帜,吹响前进的号角。

3.向时代偶像学习,做时代的弄潮儿。

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材料作文的写作,我们要先认真阅读所给的材料,抓关键词,仔细分析命题者的思想倾向和感情倾向。如果是比喻、寓言类材料,先概括材料大意,再通过寻找与生活的对应点,深入理解题旨;第二步选择恰当角度立意构思,要选取那些最能表现题旨的角度,第三具体作文时,要恰当巧妙使用材料。一般来说,引用材料有两种形式,即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化用)。根据文体的不同,使用材料也有不同,一般而言,写成议论文,开头最好引述材料,以便更好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他文体也不能完全脱开材料,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和间接引用一下材料,否则容易造成于材料疏远的感觉。

在线组卷平台(zujuan.)自动生成1/1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陕西省西安市第八十六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月测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慎独”是儒家之为儒家的一个重要思想符号。

“慎独”之“慎”,本义是“谨”,又有“诚”之义。而“独”则与群相对,意为孤处。“慎独”强调的是,即使在无人知晓、没有监督的“闲处”,亦即私密情境下,君子依然应怀有敬畏之心,严格自律,克己复礼。

生活中有群居与独处两种生存场景,这也就带来了两类伦理空间,前者是群处而公开的(人前),后者则是独处而隐秘的(人后)。群居空间的公共生活,因有礼法的外在制约,且处在“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严密监视下,加之曾子时代,社会充满“求闻”“求名”的冲动,奉法守礼、循规蹈矩之外,又或“巧言令色”,而刻意“著其善”;而“闲处”则大为不同了,礼法未及,“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又未达,这无异于一个无拘无束、可恣意妄为的“自由天地”,此时君子或会自律,而小人就恣肆了。曾子所倡导的“慎独”,以突出的“闲居”自持自守,使独处亦如群居一样,这就消解了私人之境的道德风险,从而化独入众,扬弃群、独之异,又超越两者之别,消融“群-独”的分裂与异化,弥合公、私伦理空间的冲突,从而实现“吾道一以贯之”的伦理圆融。

慎独之独,除了上述“闲居”的私处或说私人空间之意外,还指意念的隐秘之境。在此只有意念自感的隐微之境,曾子亦如“闲处”一样要求“慎独”,其意涵朱子有深切的阐释:“他人所不及知而已独知之者,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焉。”所谓“审其几”,即不能因己“独知”而忘乎所以,或着意伪饰,或刻意扭曲。相反,应戒惧审视,精诚其意,一念之际,即必须存诚而去伪,即如曾子所强调的“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追求真诚而纯粹,在灵魂深处“正心直内”。

在“独知”之境讲求“慎独”,仍然是很难的。因为如果说“闲居”已属私秘,而“独知”的“念虑”之际,则是更进一步的“独”,是隐之又隐的形而上秘境。它的难以言传,显然是外界不易窥知的,当然也是很难监察的。因此,这种情境下的“慎独”,相较于“闲居”就难上加难,因为它触及了他人无法感知的隐微。季札挂剑之动人,正因为他坚决践行自己内心的许诺,是完全自愿、自觉而自由的,真正表现出绝对的诚信,充分显现了高度的精神自律和灵魂纯一。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以及他的绝对的“守约”,就反映并印证了这一精神自律。

(摘编自马爱菊《曾子的“慎独”》)

材料二:

“慎独”作为儒家对君子修身的道德要求,目的在于“求道”,服务于当时的体制和礼仪规范,带有时代局限性。而主体性道德人格同样具有时代的特色,并且肩负着时代的使命和责任。“主体性道德人格具有彻底消解与根绝封建专制主义的历史责任……也担负着超越世俗化、商业文化、消费文化、大众文化的肤浅、平庸、单向度、感官刺激、对精神境界追求的缺失等的价值追求。”主体性道德人格与“慎独”思想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道德人格的主体性是人作为道德主体的规定性特征。其中,自觉性是主体性的首要要求,体现着道德个体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以及道德行为方面的自主性。同样,“慎独”思想也蕴含着自觉性的要求。《礼记·中庸》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即要求人在独处时要“慎隐”“慎微”,再隐蔽、再细微的地方也要“慎之又慎”“无处而不谨”,能够自觉按照道德要求审慎行事。

成为一个自由的具有良好道德人格的主体,其前提是人作为独立个体而存在,不依附于任何外在事物。这种独立不仅表现在外显的行为,还可以表现为一种内隐的心理活动。道德人格的独立性指向,要求道德个体能够保持思想自由,能够独立判断,并为自身的道德选择负责。“慎独”思想亦是如此,无论是“独处”,还是“独知”,都强调了道德个体独立观察、独立审思自身行为和内心活动的要求。

⑶自省视角

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培养需要道德主体能够自察自省,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自己,于外时刻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有悖于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于内反省自己内心是否依然秉持人生价值理想。“慎独”思想强调“己之所不闻不睹”以及“人之所不闻不睹”两种情况,我们都要谨慎对待。

⑷自由目标

主体性道德人格和“慎独”思想的最终目标就是达到内心的真诚自由。当道德规范和要求不再单纯依靠外在的约束,而变成内化于心的人生理想和道德自觉,即道德行为的实践源于内心的真诚而不是外在的强制力量,才能够达到相对的道德自由。“慎独”思想要求人既要在独处时“慎其闲居之所为”,又要对“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谨慎对待,时刻戒慎恐惧,以防止违道的意念和行为出现。

(摘编自李文丽、孙峰《“慎独”思想与道德人格主体性的培养》)

季札挂剑: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出使北方,来到徐国拜访国君,国君对季札的佩剑赞不绝口,流露出喜爱之情。季札在心里暗自许诺,完成所有出访任务后,将宝剑赠给徐国国君。可是,当季札的出访行程结束时,徐国国君已经去世。季札来到徐国国君墓前祭奠,并解下佩剑,将它挂在墓旁的树上。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子的“慎独”主张,主要是针对在礼法未及、社会舆论监督又未能到达的“闲处”存在小人恣肆妄为的道德风险。

B.季札挂剑的故事表现出季札在意念深处对修身的追求和对至善的企慕,显现出高度的精神自律和灵魂纯一,因而动人。

C.“慎独”是儒家的重要理念,它对君子修身提出具体要求,强调在闲居独处、无人监督时应自觉遵守道德准则。

D.当道德规范和要求不再依靠外在的约束,而是变成内化于心的人生理想和道德自觉时,人才能够达到内心的真诚自由。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独知”比“独处”更隐秘,更无法监督,对人的道德修养要求更高,因而在“独知”中“慎独”,是“慎独”的更高境界。

B.“慎独”反映了儒家的道德追求,虽然世殊时异,它仍有一定价值,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仍具有积极意义。

C.当代人养成主体性道德人格,可以从朱熹“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者,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焉”的观点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D.主体性道德人格强调道德行为的实践源于内心的真诚,“慎独”强调心怀敬畏,严格自律,克己复礼,两者的本质是不同的。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中关于“慎独”论述的一项是()

A.《后汉书》记载,有人给杨震送礼,杨震拒收。对方说:“暮夜无知者。”杨震答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B.诸葛亮一生谨慎,可在任用马谡这件事上出现失误,导致街亭失守,给蜀汉的北伐大业带来了不利影响。

C.明代大学士徐溥自幼天资聪明,在私塾读书时,从来都不苟言笑;他性格沉稳,举止老成,在朝为官多年,政绩卓著。

D.鲁迅年少上学时,某日因故迟到,老师寿镜吾先生告诫他:“以后要早到!”鲁迅便在书桌上刻下一个“早”字来警醒自己。

4.请仿照材料二第(3)(4)处的小标题,给(1)(2)两处各拟一个小标题。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1.D

2.D

3.A

4.①自觉要求②独立指向

5.首先明确“慎独”的内涵;然后将“群居”与“闲处”进行对比,阐述慎独的意义;接着更进一层,把“闲处”拓展到“独知”,论证“独知”之境中慎独的价值。

社会科学类;分析作品的结构和表现手法;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材料信息,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3)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述的细微差别。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相关内容,归纳概括材料相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解析,分条回答即可。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结构,梳理材料行文脉络的能力。解答本题,需先在整体阅读文本的基础上理解文本的内容和结构,再组织语言,先回答文本的结构,再具体解释文本的内容。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材料信息,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不再依靠外在的约束”说法过于绝对。由材料二“当道德规范和要求不再单纯依靠外在的约束,而变成内化于心的人生理想和道德自觉,即道德行为的实践源于内心的真诚而不是外在的强制力量,才能够达到相对的道德自由”可知,原文说的是“不再单纯依靠”外在的约束,而不是“不再依靠”。

故解析为:D。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D.“两者的本质是不同的”有误。由原文材料二第一段“主体性道德人格与‘慎独’思想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可知,两者具有高度的契合性,说明两者本质应该是相同的。

故解析为: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中“慎独”思想也蕴含着自觉性的要求;“慎独”思想无论是“独处”,还是“独知”,都强调了道德个体独立观察、独立审思自身行为和内心活动的要求;“慎独”思想强调“已之所不闻不睹”以及“人之所不闻不睹”两种情况,我们都要谨慎对待;“慎独”思想要求人既要在独处时“慎其闲居之所为”,又要对“人所不知而已所独知之地”谨慎对待,时刻戒慎恐惧,以防止违道的意念和行为出现。

A.“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符合对“人所不知而已所独知之地”谨慎对待,时刻戒慎恐惧,以防止违道的意念和行为出现的观点。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中关于“慎独”论述。

B.谈的是用人失误。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中关于“慎独”论述。

C.是总体介绍明代大学士徐溥的。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中关于“慎独”论述。

D.说的是鲁迅接受老师批评,坚决改正缺点。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中关于“慎独”论述。

故解析为:A。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相关内容,归纳概括材料相关内容要点的能力。由材料“其中,自觉性是主体性的首要要求,体现着道德个体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以及道德行为方面的自主性。同样,‘慎独’思想也蕴含着自觉性的要求”可知,此段是在讲主体性和“慎独”的“自觉性的要求”,所以此处的小标题为“自觉要求”。

由材料“成为一个自由的具有良好道德人格的主体,其前提是人作为独立个体而存在,不依附于任何外在事物”和“‘慎独’思想亦是如此,无论是‘独处’,还是‘独知’,都强调了道德个体独立观察、独立审思自身行为和内心活动的要求”可知,此段是在讲主体性和“慎独”的“独立指向”,所以此处的小标题为“独立指向”。

此外,本题作答时要注意题目特殊要求“四字短语”。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结构,梳理材料行文脉络的能力。材料一共五段,第一段关键句“‘慎独’是儒家之为儒家的一个重要思想符号”和第二段关键句“‘慎独’之‘慎’,本义是‘谨’,又有‘诚’之义。而‘独’则与群相对,意为孤处”可知,第一、二两段可以划分为第一部分,明确“慎独”的内涵。

第三段关键句“生活中有群居与独处两种生存场景,这也就带来了两类伦理空间,前者是群处而公开的(人前),后者则是独处而隐秘的(人后)”“且处在‘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严密监视下,……而‘闲处’则大为不同了,礼法未及,……此时君子或会自律,而小人就恣肆了”,第四段关键句“慎独之独,除了上述‘闲居’的私处或说私人空间之意外,还指意念的隐秘之境”可知,第三四两段可以划分为第二部分,将“群居”与“闲处”进行对比,阐述慎独的意义。

第五段关键句“在‘独知’之境讲求‘慎独’,仍然是很难的。因为如果说‘闲居’已属私秘,而‘独知’的‘念虑’之际,则是更进一步的‘独’,是隐之又隐的形而上秘境”可知,第五段划分为第三部分,在第二部分的基础上更进一层,把“闲处”拓展到“独知”,论证“独知”之境中慎独的价值。

具体作答时,根据以上对材料一的结构分析,再用能体现行文脉络的词“首先……,然后……,最后(接着)……”把各部分的主要内容连缀起来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海岛茉莉

江志强

岛,孤零零地悬在大海深处。驻扎岛上的只有八个兵。班长兼炊事员老黄年龄最大,兵龄最长。

给养船半个月来岛一次,送来米面粮油、书报杂志,还有兵们的信。北归之时,给养船就把兵们写的信捎走,靠港后寄向祖国各地。每当此时,兵们总是齐刷刷站成一排,朝着给养船的航向敬礼。

平日里,兵们也像在陆地上一样,出操、训练、读报、唱歌、唠嗑、巡逻,剩下的时间都用来写信。每次寄出的信都厚厚的、鼓鼓的。单薄的信封,似乎载不动笔尖下流淌的河。

对这八个兵,基地首长格外牵挂,数次捎话过来:“岛上还缺啥?尽管提!”于是,班务会上,老黄组织大家讨论:“咱岛上还缺啥?”

两名新兵压低声音说:“缺网……”

老黄笑了:“没网,也要守岛。没网,也能活着。”继续想……

一个老兵嘴里蹦出一个字:“土。”

“土”字说到了每个兵的心坎上,大家不约而同地点头。

只是,兵们没向首长提出来。部队运力有限,若非紧急情况,甭给首长添麻烦。

一个冬日的上午,老黄搭乘给养船离岛探亲。归队时,他的行囊里装着一包土,足足二十斤。

老黄在值班室的地上铺开几张旧报纸,小心翼翼地把土摊开:“正宗的东北黑土!”

士兵们围着黑色的土,长时间盯着没抬眼。他们把手伸向了土,轻轻地揉搓着,眼里溢出明亮的光。

接下来,副班长小吕探亲归队时,同样带回二十斤土。小吕的老家在华北平原,他带来的土呈褐黄色,是那种可以种植小麦、玉米和大豆的土。

一年下来,兵们相继探亲归队时,都把家乡的土带到岛上。这下,岛上的土丰富起来——东北的黑土、华北的褐土、云贵高原的砖红土、黄土高原的黑垆土……

这么多不同的土,如何存放?老黄的意思是“融在一块儿”。小吕不同意:“土与土的品质不一样,搅和到一块儿,怕是不行。

老黄乐了:“刚上岛那阵子,兵与兵的品质不一样、习性也不一样。现在呢,统统融到一块儿了。”于是,不同颜色的土,被兵们融在了一起。

又一个春天来了。老黄决定,在土里栽一朵花。

送给养的战友很给力,给岛上送来一小包茉莉花种,还有一个精致的花盆。花盆呈长方形,外壁雕着一幅国画,空白处有四个遒劲的字——“江山多娇”。

士兵们高兴坏了,围着花盆看个没完。

“先别急着高兴。”送给养的战士说,“首长说了,要是能把茉莉花养活,嘉奖你们!”

原来,这个花盆是基地首长特意送的。首长听说了兵们和土的故事。只是,首长有些担心,茉莉属娇贵花种,在岛上能否存活是个未知数……

六个月之后,首长上岛视察工作,看到那盆茉莉正蓬勃绽放。端详兵们的脸,首长眼里写满敬重:“同志们辛苦了!”

首长感慨道:“这土,和别的土不一样。这样的中国土融合在一起,有力气!”听着首长的话,兵们被海风吹得皲裂的脸上荡漾着春天。

“这岛,有我们守着,请祖国放心!”老黄带领大家向首长敬礼。

这个故事,是我的二舅、故事里的班长老黄讲给我听的。二舅从军十三年,守过六座大大小小的岛。最让二舅得意的是,他和战友们居然在恶劣的环境中养活一株茉莉。

二舅对我说,自他退役后,那座大海深处的小岛上已经换了六茬兵。只要回乡探亲,战友们总会把一包家乡的土带到岛上,不仅用融在一块儿的土种植茉莉,还种菜、种树。

二舅退役时,行囊里有五枚军功章,还有一个烟盒般大小的木盒子,里面装着来自岛上的“中国土”。

那晚,倾听二舅的回忆,我似乎听到茫茫大海上传来的涛声。那株茉莉似一把火炬,闪动在我的眼前,把黑乎乎的夜,照得亮堂堂的。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22.21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基地首长格外牵挂守岛战士,数次捎话“岛上还缺啥?尽管提!”既说明基地首长爱兵如子,也为后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

B.班务会上,老黄面对两名新兵的“无理”要求“缺网……”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他认为有没有网络,作为一名士兵都要守好自己的岗位。

C.土是生活常见的事物,守岛兵们将不同颜色的土融合成“中国土”,寓意丰富,既有实际意义上的不同地方的土,也有战友们深情融合的意味。

D.老黄退役时,行囊里既有军功章,还装有来自岛上的“中国土”,这个细节使老黄的人物形象更饱满,写出了他的爱国情怀与对军旅生涯的怀念。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综合运用第三、第一人称叙事,两种人称叙事手法的交替使用,使文章叙述既客观、全面又灵活自如,同时也亲切自然,给人以真实生动之感。

B.小说讲究点面结合,既有对老黄、首长个人的刻画,也有对守岛士兵、送给养的战士的总体描绘,点面都刻画出了他们的伟大情怀。

C.小说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等手法刻画人物,通过人物间的对比,比如老黄与要求有网的战士对比,凸显人物个性,使得人物群像更加生动鲜明。

D.“那株茉莉似一把火炬,闪动在我的眼前,把黑乎乎的夜,照得亮堂堂的”与标题相呼应,本句一语双关,意味深长,具有深化主题的意味。

8.请简要分析文中划横线句子的艺术效果。

这土,和别的土不一样。这样的中国土融合在一起,有力气!

9.小说多次写到的“土”,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6.B

7.C

8.①这土本就是战士们从四面八方带来融合在一起的土,与一般意义上的土有着形式乃至本质上的区别;

②这些融合的土在这环境恶劣并贫瘠的小岛上竟然培育出了娇贵的茉莉花,是需要花心思与耐性等力气的;

③本句一语双关,既是对战士们朴素行为的肯定,更是对他们融合到一起守卫海岛的团结精神的赞美。

9.①情节发展:“土”是行文的线索,串联起小说的主要情节,使文章的叙述紧凑有序。海岛缺土,士兵探亲归队带土,士兵在土里种花、种菜、种树,老黄退役带着“中国土”。

②人物形象:围绕筹土、用土的故事,凸显了班长老黄、副班长小吕等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士兵爱岛、爱国的革命情怀。

③小说主旨:来自东北的黑土、华北的褐土、云贵高原的砖红土、黄土高原的黑垆土等不同颜色的土被兵们融合成有力气的“中国土”,正如来自全国各地的品质不一样、习性也不一样的兵,统统融到一块,成为守卫海岛的坚强卫士。

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欣赏作品的形象;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述艺术;小说;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看清文脉,并认真品味关键性语言。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