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高中语文】《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高中语文】《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高中语文】《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高中语文】《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经历了三年初中的语文学习,不论是现代诗歌基础知识的积累,还是鉴赏现代诗歌的能力都得到了较大提高,但是还未能将通过有效分析意象、意境来鉴赏诗歌的方法吃懂吃透,同时综合运用借景抒情写作手法的能力也有待提高。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带练、以练促学,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提高语文运用能力。不仅如此,由于高中的学生正值青春年华,处在三观形成和巩固的重要阶段,因此还应借助这篇课文充分发挥教学的育人功能,激励学生坚定不断进取、奉献社会的决心和信心。二、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2.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通过分析意象鉴赏诗歌的方法,理解诗歌的丰盈深邃的意蕴和意境。3.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4.文化传承与理解引导学生领略诗人的革命豪情,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三、教学重点学会通过抓住意象,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四、教学难点学习并运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五、教学用具语文必修上册教材、语文教辅资料、多媒体(图像、音像、视频)以及常规教学用具。六、课时安排两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检验预习1.激趣导入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明天。今天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首青春的战歌——《沁园春·长沙》。2.规正字音百舸(gě)争流怅(chàng)寥(liáo)廓(kuò)挥斥方遒(qiú)浪遏(è)飞舟3.温故知新(1)词的概念词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为“曲词”或“曲子词”,是用来配乐歌唱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所以又称“诗余”。(2)词牌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规定着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词牌起初一般是题目,后来仅表示一定的格式,与内容无关。随着发展,词牌与题目有了明显的区别。题目是词内容的集中体现,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3)词的分类①按字数分,《沁园春·长沙》属于长调。小令:58字以内。中调:58-90字。长调:91个字以上。②按片段分,《沁园春·长沙》属于双调。词的段落叫做“阕”或“遍(片)”,“阕”是音乐终止的意思,“片”是唱完一遍的意思。单调、双调、三叠(三段)、四叠(四段),即词有一阕、两阕、三阕、四阕。③按流派分,《沁园春·长沙》属于豪放词。豪放词:气势恢宏,慷慨雄放。婉约词:含蓄委婉,表现细腻。初读课文,把握内容1.题目解读沁园春:词牌名,规定着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沁园,相传为东汉明帝之女沁水公主的园林,后来被外戚窦宪夺取,后人作诗咏其事,这个词牌由此得名。长沙:题目,点明地点和写作内容。2.写作背景(播放写作背景视频)1925年,革命形势高涨,群众运动风起云涌,反帝反封建斗争如火如茶。这时候,一方面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另一方面反动势力为了维护其统治,对革命力量进行疯狂的镇压。谁将成为主宰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力量,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同年2月,毛泽东从上海回湖南开展农民运动,8月从韶山到长沙,9月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这一年的毛泽东32岁,他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便写下了这首《沁园春·长沙》。3.作者介绍毛泽东,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4.朗诵基调一般规律:喜则气满声高,悲则气沉声缓,爱则气缓声柔,憎则气足声恨,急则气短声促,冷则气少声淡,惧则气提声抖,怒则气粗声重,疑则气细声粘,静则气舒声平。课文朗诵总基调:高亢激越、畅快从容5.节奏划分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6.教师示范朗诵,学生跟读体会7.教师提问:这首词的上下两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教师讲解:上片写景,下片叙事抒情。(三)细读课文,分析内容1.上阕鉴赏(1)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点明了时令和地点以及特定的环境。“独立”一词凸显出词人卓然而立的形象与中流砥柱的气概。“寒秋”写出了深秋的寒意,也暗示了社会环境的险恶以及斗争形势的严峻。(2)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问题一:请说明这七句选取了哪些意象?是从哪些角度来描绘秋景的?综合来看又有何作用?远眺:万山红遍(静景)、层林尽染(静景)近观:漫江碧透(静景)、百舸争流(动景)仰视:鹰击长空(动景)俯瞰:鱼翔浅底(动景)选取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等意象来描绘秋景,运用远近、动静、俯仰等结合的角度,营造了万物竞自由的氛围,为后文的抒情叙事提供了背景。相关知识拓展: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带有作者主观情感的事物。意境:意象是诗歌艺术的基本单位,而意境是作品所营造的整体的艺术境界;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而意境则是意象叠加、组合之后的升华。问题二:这些描写秋景的句子中哪些字用得传神?词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秋景图?遍:写出红之广,让人联想到星火燎原的革命形势。染:用拟人手法,把树木艳丽的色彩,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出来。漫:写出了江水满溢之状。争:展现了江面上千帆竞发、激流勇渡的热闹场面。击:把雄鹰展翅奋飞的矫健雄姿凸显出来。翔:蓝天倒映在水中,鱼儿好像在天空飞翔,写出了鱼儿畅游时轻松自如的神态。竞:有力地突出在寒秋严霜下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表达出词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万”“层”“漫”与“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渲染了浓艳鲜明的色彩,表现出山红水绿的静态美;“争”“击”“翔”等词,给碧绿清激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息,生动地刻画出了百舸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以及万里长空中飞鹰的矫健和清澈见底的江水中游鱼的欢愉自在,体现了事物的动态美。综合来看,这些句子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壮美的湘江秋景图。(3)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问题:这几句有何作用?“怅”字本意是失意、不畅快,用在此处表达由深思而引发的激昂慷慨的心绪,其作用是引出感叹。“主沉浮”的意思是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这一问句直接表达出了词人阔大的胸襟和气魄。词人由眼前之景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引出了下片的叙事抒情。上阕小结:上阕主要写景,写湘江边美丽壮观的景色和词人面对大好河山时内心的感受,提出了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2.下阕鉴赏(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问题:这两句在全词的结构中起什么作用?承上启下。由上片独立寒秋、故地重游看到的景色,联想到以前与“同学”一起来游玩的情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峥嵘岁月稠”点明了当时社会的特点,为描写“同学少年”的形象提供了时代背景。(2)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问题:这几句为我们塑造了“同学少年”的群体形象,这一群像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词作内容进行分析。“同学少年”(用典故)出自杜甫诗《秋兴八首》第三首:“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意思是当年的同窗好友现在大都过着富贵生活,借此反衬自己的落魄。词人化用于此,却无杜甫的失落感,而是希望将来大家都能实现理想抱负。“挥斥方遒”(用典故)化用自《庄子·田子方》:“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将“挥斥八极”改为“挥斥方遒”,既符合韵律,又有新意,形容新时期的青年从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具有自由奔放的胸襟。“粪土当年万户侯”(用典故),“万户侯”是飞将军李广的典故,李广因未能封侯而常自哀怜,而作者及其同学追求真理,视功名利禄为粪土。“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表明他们青春年少、才华横溢。“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表现出一群有志青年的慷慨激昂,他们评论国事,奋笔疾书,激浊扬清。“粪土当年万户侯”表明他们蔑视权贵,敢于同军阀、官僚英勇斗争,有着豪迈的气概和磅礴的气势。(3)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问题:结尾三句的含意是什么?与上片结尾的关系是什么?“中流击水”化用自“中流击楫”。《晋书·祖逖传》:“(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中流击楫”比喻立志奋发图强,词人用此典故,表达了革新旧社会、复兴民族的远大志向。含意:形象地概括了早年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形象和以天下为已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英勇战斗精神。关系:是对“谁主沉浮?”的含蓄巧妙回答,正是这些“到中流击水”的青年才俊、一代英豪代表着主宰世界的新生力量。下阕小结:下阕主要是叙事抒情,回忆往昔生活和“同学少年”,表达了词人和战友们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四)精读课文,突破重点思考一:这首词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达成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借景抒情。①本词上片虽着重写景,却处处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丛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万山红遍”正是诗人“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憧憬。“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情,自然带出下片的抒情乐章。②下片虽着重抒情,但不乏绘景之笔。“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感。“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击进、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整首词由景到情,由实到虚,逐层推进,步步深入,情感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实现了情与景的水乳交融。思考二:这首词中词人的自我形象是如何体现出来的?①词的上片,诗人的自我形象主要是通过几个动词来表现的。“独立”二字,让我们看到诗人高大的形象。“看”字领起所写的景物,表现了诗人高瞻远瞩、洞察一切的深邃政治眼光。在生机盎然色彩斑斓的大自然面前,诗人发出了“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赞叹,一个“竞”字充溢着诗人积极向上的革命精神和对美好前景的无限憧憬。一“怅”一“问”,则表明诗人对革命前途的深切关注和对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念。至此,一个勇于以天下为已任、具有非凡气魄的革命者形象跃然纸上。②词的下片,诗人的自我形象是通过回忆来展示的。“忆”字领起诗人对往昔求学和战斗生活的回忆。诗人用“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高度凝练地概括了“往昔”那一段难忘的岁月。这里无一处写诗人自己,诗人的身影却又随处可见,表现了诗人早年的革命气魄和精神。诗人的自我形象在写景、叙事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展示了一代革命家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具有深刻的艺术感染力。思考三:这首词的意象有何特点?这些意象又创造出了什么样的意境?这首词的意象是呈辐射状的,即从中心意象向四周辐射而形成一个意象群。比如上片的中心意象是“万类霜天”,它综合了“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雄鹰”“游鱼”等意象;下片的中心意象是“同学少年”,它辐射出“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等复合意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创造出深远的意境。写作特色总结:情景交融,叙议结合;意象纷呈,意境深远。(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1.夯实基础(必做)背诵课文全文。2.小试牛刀(必做)画出课文的结构图。3.挑战自我(选做)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