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变化讲义-高考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二轮复习_第1页
专题七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变化讲义-高考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二轮复习_第2页
专题七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变化讲义-高考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二轮复习_第3页
专题七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变化讲义-高考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二轮复习_第4页
专题七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变化讲义-高考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二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七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变化考点01

师夷长技以制夷一、“开眼看世界”——地主阶级抵抗派1.背景(1)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已经处于封建社会的晚期,危机四伏。(2)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则迅速崛起,加紧对外扩张。(3)鸦片战争使中国有识之士开始开眼看世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2.代表人物(1)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代表作:《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2)魏源编写《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代表作:《海国图志》地位: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思想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3)作用:对当时人们的解放思想有重要启迪作用。考点02

中体西用思想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地主阶级洋务派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沉重打击和西方列强加剧侵华的内忧外患,清朝统治集团被迫调整统治政策。在维护清朝统治的方式上,在对待外国事务的态度上,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分化出洋务派和顽固派。2.内容概念“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西学”主要指近代西方科学技术。“中学为体”即以中国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的根本,“西学为用”指采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目的是挽救封建统治危机。3.实质:在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科技。4.实践: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指导下,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洋务派创办近代工业、近代海军、开设新式学堂。5.结果: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自强梦的彻底破灭,“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也失去了原有的意义。6.评价(1)进步性:冲击了传统的观念,为西学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2)局限性:单纯学习西方技术,维护封建统治,不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考点03

维新思想一、维新变法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派1.早期维新思想(1)背景: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加剧,民族危机加深;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和科学的不断传入;洋务运动开展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薛福成等。(3)思想: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政治上: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4)意义:为19世纪末康有为等人维新思想的影响。(5)缺陷: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2.康梁等人的维新思想(1)背景:①政治: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③思想: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2)代表人物:A.康有为①办万木草堂,宣传维新思想。②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③借助的经学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特点:借经学的权威来宣传维新变法,把儒家思想和西方政治学说相结合B.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C.谭嗣同批判君主专制和纲常名教,效法西方D.严复编译《天演论》,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发展成社会变革理论,推动维新变法运动发展。(3)实践:戊戌变法(4)影响:①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②这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推动了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的发展。考点04

三民主义一、旧三民主义(一)经过:1905年8月20日;日本东京;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成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区别:兴中会是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二)内容: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1905年11月,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创刊。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第一次将同盟会的16字政纲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1、“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族主义:①实质:反对封建统治。②进步性:A.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族平等思想,超越长期以来“反清”口号狭隘的种族倾向。B.最大限度地孤立了清朝统治者,加速了清朝的瓦解。C.反满带有反对满洲贵族和反帝的双重含义。D.把反满与建立资产阶级民族国家结合在一起,集中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是纲领中最有号召力,最有群众基础的一条。③局限性:A.表现: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口号B.根源:软弱性所致。害怕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幻想帝国主义支持。2、“创立民国”——民权主义:①实质:夺取政权。②进步性:A.把民族革命与民主革命紧密结合,把废除专制和建立民国联系在一起。B.指出了封建专制制度是封建上层建筑的核心,是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最大障碍。在理论上解决了资产阶级革命的中心问题——反对封建专制,建立资产阶级专政。③局限性:只重视国家政权形式,忽视了人民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3、“平均地权”——民生主义:①实质:资产阶级的经济纲领。②进步性:A.主观上反映了对人民的同情。B.认识到了土地问题的重要性,并想解决这个问题。③局限性:没有反映农民对土地的要求,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二、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是1924年初,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接受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重新解释的三民主义,顺应时代潮流的精神。1、内容(1)“民族主义”: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2)“民权主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3)“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2、新三民主义和旧三民主义的比较新旧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都主张反对民族压迫,旧三民主义主要反对满洲贵族统治,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新三民主义增加了对外反对帝国主义、对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内容;民权主义中都主张人民享有民主自由平等的权利,但旧三民主义中民权享有的范围很空洞,新三民主义赋予一切反对帝国主义的个人及团体均享有自由及权利;民生主义中都主张平均地权,但三民主义中增加了“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的内容,使民生主义更多地关注了民众的生存问题。总之,新三民主义是对旧三民主义的继承和发展。3、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关系,这种关系包含了以下两层含义:(1)新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斗争的纲领,它蕴含着三大政策的精神。新的民族主义要联合“一切平等待我之民族”,从当时的国际形势看,体现了“联俄”的精神。新民权主义主张“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的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表明革命派已经把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纲领发展成为建立反帝反封建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纲领,这就体现了“联共”的主张。新民生主义的“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体现了“扶助农工”的思想。(2)三大政策是实现新三民主义的方法和手段。作为既反帝又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来说,联俄因而获得国际支持,联共因而能把革命的力量真正联合起来,“扶助农工”因而唤起广大民众觉醒参加革命使革命获得根本动力。正如毛泽东所言:“新三民主义或真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的三民主义,没有三大政策,或三大政策缺一,在新时期中,都是伪三民主义或半三民主义”。4、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主要是因为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基本原则相一致(即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的统治)。5、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比较新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政党的纲领,中共民主革命纲领是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纲领。二者主要的共同点是有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的统治,所以成为国共合作的基础。但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是有区别的,例如,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纲领有彻底实现人民权利、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以及民主革命以后还有社会主义革命等,这些是新三民主义所没有的,因此,它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重要的是新三民主义发展了旧三民主义,其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国民革命轰轰烈烈地展开。6、意义:(1)进步性:新三民主义的提出标志着孙中山实现了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新三民主义同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在若干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是国共两党的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和高涨。(2)局限性:新三民主义在理论上、纲领上仍然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考点05

新文化运动一、《新青年》的诞生1.开始: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2.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3.活动基地:北京大学,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4.主要阵地:《新青年》二、新文化运动1、背景(1)经济: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2)政治: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强烈要求进行民主制度。(3)思想:辛亥革命后,西方民主、自由等启蒙思想和进化论思想进一步传播。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2、主要内容(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科学”,是指科学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陈独秀认为旧道德本质是为封建政治服务的,有人甚至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文学革命由此开始。鲁迅写出《狂人日记》《孔乙己》等小说,把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文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新文学的典范。3、意义(1)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2)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考点06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背景:新文化运动开展之时,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2.开始传播: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3.进一步传播①背景: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②概况:李大钊为《新青年》主编《马克思研究专号》。其中,《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陈独秀、毛泽东、邓中夏、蔡和森、瞿秋白、周恩来等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建立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出版面向工人的刊物《劳动界》《劳动者》和《劳动音》。③结果: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考点07毛泽东思想一、历史背景1、现实需求: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中国革命迫切需要新的理论来指导。2、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3、实践基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实践4、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并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5、国际条件: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二、历程1、萌芽:国民革命时期①《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指出农民是中国无产阶级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②《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强调进行农村革命的伟大意义。2、诞生:井冈山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①标志: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提出。②主要文章:《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3、成熟:延安时期①标志: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②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对中国革命进行了系统论述。③文献:《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4、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①理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理论和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的理论等。②文章:《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想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其立足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民主革命的国情,解决的主要是中国革命道路问题。为什么革命、革谁的命、靠谁革命、怎么样革命的理论问题。三、主要内容毛泽东思想是一套系统完备的理论体系。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的理论;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等。四、思想精髓1、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2、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3、独立自主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革命和建设事业。五、深远影响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型体现,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2、毛泽东思想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3、毛泽东思想将继续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发挥巨大和长远的指导作用。考点01

师夷长技以制夷此考点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在鸦片战争爆发前后,少数士大夫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浪潮,积极地向国人介绍西方的地理政治等知识,这些士大夫关切世界和社会现实。然而统治者并没有摆脱天朝上国观念的束缚,因此向西方学习的浪潮一度冷清。【例1】(2017.海南)1.在中国历史上,人们习惯以“夷”称呼西方国家。然而,徐继畲《瀛寰志略》(1848年)对西方各国的称谓是“外国”“英吉利”“葡萄牙”等,很少称“夷”。同治初年,清廷下旨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这反映了A.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形成 B.天朝观念已被摒弃C.清朝政府接受国际惯例 D.洋务运动成为共识【例2】(2017.天津)2.1821—1850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A.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 B.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C.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 D.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例3】(2015.海南)3.鸦片战争时期,魏源批评当时“御诸内河不若御诸海口,御诸海口不若御诸外洋”的海防主张,认为“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魏源的主张反映了这一时期()A.海禁思想被远洋开拓思想所取代 B.洋务派开始着手海防建设C.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海防模式 D.清朝海军实力远逊于列强【变1】4.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组织摘译的《各国律例》不仅部分翻译了瑞士滑达尔所著的《国际法》,还创造了关于西方政治体制诸如“律好司”(上院)、“甘文好司区主院)厂“巴厘满”(议会)等一些新鲜词汇。这说明,《各国律例》(

)A.全面介绍了西方的政治法律 B.为国人引入了近代意识C.旨在服务于现实战争的需要 D.瓦解了清廷天朝上国观念【变2】5.下表是19世纪中期中国出现的介绍西方史地的著作时间人物著作简介1842魏源《海国图志》介绍世界各国历史政治、风土人情,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1845姚莹《康輶纪行》介绍英法历史,注重考察西藏地区情况,建议清政府加强沿海与边疆防务1849徐继畬《瀛寰志略》介绍东西半球的概况,按亚、欧、非、美的顺序依次介绍了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据此可知,这些著作A.彻底抛弃了“天朝上国”观念 B.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C.促使清政府掀起了洋务运动 D.提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这一时期,天朝上国的观念只被少数士大夫抛弃。考点02

中体西用思想此考点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中体西用思想是在清政府内忧外患加剧情况下提出的,继承了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注意该思想既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和一定程度上抵制外来侵略,又单纯学习西方技术来极力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成为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例1】(2021.湖北)6.晚清创办的福建船政学堂,其课程内容既有西方科学知识,也包括中国旧学。对此,船政大臣沈葆桢在奏折中说:“今日之事,以中国之心思通外国之技巧可也,以外国之习气变中国之性情不可也。”这体现的思想是A.君主立宪 B.中体西用 C.民主共和 D.实业救国【例2】(2021.湖北)7.在近代中国,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师夷长技以自强”,从“维新”代替“洋务”再到革命取代改良,这一系列变化主要是由于A.“西学东渐”的深入 B.民族危机的加深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思想解放的推动【例3】(2020.浙江)8.洋务派巨擘左宗棠主持重刻《海国图志》,在该书序中慨言:百余年来,中国“水陆战备少弛”,英吉利“蹈我之瑕,构兵思逞”,“廿余载,事局如故”,“然同、光间福建设局造轮船,陇中用华匠制枪炮”,“此魏子所谓师其长技以制之也。”这认识反映了A.左宗棠、魏源顺乎世界之潮流迈出变法第一步B.“师夷长技以制之”是洋务派自强之道的思想先导C.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由器物层次到制度层次的变化D.以“中体西用”寻求变革,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变1】9.下表为晚清重臣张之洞在教育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据此可知,张之洞时间具体内容1895年在《吁请修备储才折》中,提出“广开学堂”的具体建议1898年发表《劝学篇》,主张先明内学,然后择西学以用之1903年主持制定的《奏定学堂章程),是中国近代第一部完整系统的学制1905年与袁世凯等联衔上奏,请求废除科举制度A.首倡“教育救国”的主张 B.深受民主思想的影响C.践行“中体西用”的思想 D.推动了新式教育发展【变2】10.下表是某学者研究洋务派军事企业的信息由上表可知,该学者(

)江南制造总局1867—1905年,共自造各种机器692座,各种工具11万多件福建船政局1883—1895年,共自造机器66座。1872年制成拉轧机后造船所用的铁梁、铁龙骨等均能自造天津机器局“仿造康邦汽机,所省煤斤甚巨”A.注意发掘企业与工业革命的关系 B.认为其摆脱了对外国人才的依赖C.比较关注洋务企业的生产效益 D.关注到企业自主自强的民族意识中体西用思想本质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考点03

维新思想此考点是高考考查的重点。维新思想经历两个发展阶段,康梁维新思想更具有了理论性。要注意康梁维新思想出现的背景。其思想特点是借用中国传统文化来宣传维新变法,根本上改变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激发民众认可变法的紧迫性。虽然戊戌变法失败,维新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民众的觉悟。【例1】(2022.全国)11.“百日维新”前,梁启超任教于湖南时务学堂,“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窃印《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禁书,“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于是“湖南新旧派大哄”。这反映出,当时(

)A.革命已成为主要思潮 B.维新派变法策略未能统一C.变法思想的根本转变 D.维新派侧重动员民众变法【例2】(2021.江苏)12.清末某报发表的《论体育》一文提出:“体育者,智育、德育之基础也。今之国势者,定一国之盛衰,不定于版图之大小与人口之多寡,而定于国民身体之强弱。”这表明,当时国人A.已认识到落后根源 B.重体轻文蔚然成风C.救亡自强愿望迫切 D.呼吁实施分科教育【例3】(2021.海南)13.据如表可知,梁启超梁启超对时局的看法1898年各国竞争的起因在于“欧洲全境”“生产过度”,其“所产物”在欧洲已无销场,“不能不觅销售之地”。1902年“欧洲区区之地,断不能容此孳生蕃(繁)衍之民族,使之各得其所”,因而“不得不”采取“殖民政略”以扩大容身之地。1919年国际联盟是实现“将来理想的世界大同”的“最良之手段”。巴黎和会一定能建成体现“人类大合同、大进化之国际同盟”的基础一以“扫廓”过去民族竞争造成的“一切扰攘根源”。A.希望西方国家给予经济援助 B.基于变法革新进行社会改造C.宣传民权思想实现君主立宪 D.立足世界视角寻求救国之道【变1】14.1898年6月16日,康有为上书光绪帝:“勿去旧衙门,而惟增新衙门;勿革旧大臣,而惟渐擢小臣;多召见才俊志士,不必加其官,而惟委以差事,赏以卿衔,许其专折奏事足矣。”这段话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A.维新派要求光绪帝在变法中讲究策略B.维新派要求光绪帝加强对封建官吏的控制C.康有为要求让更多的维新派参与政权D.维新派在封建势力面前表现出妥协性和软弱性【变2】15.“诸君诸君,发辫之害如此,虽欲不变通之其可已乎!戊戌推翻新政,一蹶不振,论者多咎变法之初不先变发。发短不可以骤长,不可以骤长,则面目形状既变,衣服装束不得不随之而变,衣服装束变,而行为政治皆不得不变矣。”此言论A.认识到风俗变迁与社会发展间存在联系B.为戊戌变法时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所提出C.科学地指出了中国社会落后的根本原因D.表明当时国人已充分认识到蓄辫的危害维新思想更主要是宣传和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变更清政府的封建专制制度。考点04

三民主义此考点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顺应了世界发展潮流。既继承中国传统监察考试制度又借鉴欧美国家的治理经验。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较,体现了孙中山对国情的正确认识,放弃了对西方列强的幻想,提出三大政策,实现了国共合作,开展国民大革命。【例1】(2021.广东)16.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孙中山旨在A.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B.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C.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 D.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例2】(2019.浙江)17.1906年,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演说,他称:“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要去这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不做政治革命是断断不行的……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这主要反映了孙中山A.对民族革命必要性的认同 B.顺应世界进步的历史潮流C.以暴力手段进行革命的政治主张 D.对世界历史从分散到整体进程的认识【例3】(2018.全国)18.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A.走苏俄革命的道路 B.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C.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 D.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变1】19.孙中山组织兴中会起就以“创立合众政府”为目标。同盟会成立后,他提出“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其后又在西方三权分立的基础上发明“五权分立”的宪法,以保障民权的落实。直到晚年,他依然致力于三民主义的新生。这反映出中山先生()A.践行自由平等的理念 B.追求民族独立的愿望C.关心劳工大众的疾苦 D.顺应时代潮流的探索【变2】20.从兴中会、同盟会开始,国民党始终是一个以少数知识精英为主的集合体,不是会党,就是海外华侨;直到1924年以后,国民党才发展为一个开放的、具有广泛政治动员能力的现代型政党。这一变化主要是基于A.“三大政策”的推动B.军阀割据政治环境较为宽松C.中国政党政治的成熟D.孙中山加强了革命领导核心【变3】21.1921年孙中山认为“不能笼统讲五族,应该讲汉族的民族主义,使其他各民族同化为汉族”。1924年又指出,中国应通过联合各宗旅,而成为一个民族。这一变化A.适应了中国民族独立与国家统一的时代要求B.表明孙中山仍然坚持大汉族主义的狭隘观念C.推动了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第一次合作实现D.明确了孙中山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立场区别于旧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有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目标。考点05

新文化运动此考点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它高举民主和科学大旗,引导人们同封建专制和封建思想展开彻底的斗争,打破了传统的精神枷锁,促使人们更积极地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例1】(2022.广东)22.1918年,挪威作家易卜生的名作《娜拉》在中国出版,主人公娜拉不甘心做“丈夫的傀儡”而离家出走的行为被称赞为体现了“女性的自觉”,后来鲁迅发表《娜拉走后怎样》,则作如下比喻:“因为如果是一匹小鸟,则笼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笼门,外面便又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也诚然是无路可以走。”以下解释正确的是A.“小鸟”代表尚未觉醒的女性 B.“笼子”是指落后的经济形态C.“无路”源于君主专制的压迫 D.“鹰”等是指社会上的旧势力【例2】(2021.天津)23.民国初期,新的教育流派如平民教育、“工读”教育等纷纷出现,各种教育团体相继成立,如1915年的全国教育联合会、1917年的中华职业教育社等。这体现了A.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 B.中西教育理念的冲突C.民主共和政体的完善 D.近代新式教育的兴起【变1】24.“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这反映陈独秀提倡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出发点是A.传播西方进化论与人性思想 B.打击袁世凯尊孔复古行径C.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 D.批判封建思想唤醒民众觉悟新文化运动过程中存在在全盘西化、全面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等激进现象,应该结合时代背景理性地看待这些过激行为。考点06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此考点是高考考查的重点知识。李大钊、陈独秀等新文化人士投身去宣传马克思主义,找到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正确理论武器为革命道路指明方向,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作出了理论上的准备。【例1】(2022.全国)25.据某位学者回忆,“‘五四’初期,一般人多以新旧分别事物”,中国古来已有的一概称为旧,古来未有或来自外国的一概称为新;不久,有了“更高的判别的准绳……对于古今、中外能够排好恰当的关系”,并不一概否定或肯定。这一转变反映出(

)A.东西方文化论争由此引发 B.传统儒学思想开始受到批判C.全盘西化的思想得以消除 D.思想解放运动方向发生变化【例2】(2021.全国)26.1921年2月,蔡和森写信给陈独秀,讨论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的关系时称:“西方大工业国的无产阶级常常受其资本家的贿买、笼络而不自觉……此所以社会革命不发生于资本集中、工业极盛、殖民地极富之英、美、法,而发生于殖民地极少、工业落后之农业国俄罗斯也。”他意在强调A.社会革命不会发生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B.无产阶级受资本家笼络而失去革命动力C.中国已经具备了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条件D.俄国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不适合中国国情【例3】(2020.海南)27.1927年8月~1937年6月,一大批共产党人和受共产党影响的知识分子不惧“白色恐怖”的威胁,仍翻译出版大量的马克思、恩格斯著作。时人评论道:“在这时,一个教员或一个学生,书架上没有几本马克思的书,总要被人瞧不起的。”这反映了A.社会各阶层认清了资本主义本质 B.革命志士坚定的理想信念C.知识分子普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D.中国民主革命出现新高潮【例4】28.下图为《劳动音》创刊号的封面《革命火种》。该刊物封面上是一个火炬照耀下的锤子,铁镐、齿轮、禾苗、稻穗所组成的图案,天空中的朵朵白云,如同紧握的拳头。该封面内容(

)A.表明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 B.寓意着工农大众团结起来C.明确反映出党的中心任务 D.为国共合作营造舆论氛围【变1】29.1921年1月14日,北洋政府内务部指出,“查近来新思潮之传播,几有日盛一日之势,而印刷物实为其媒介。本部为维护治安,预防隐患起见……随时搜集研究,以期洞见症结,因事补救,不致蹈凭空过当之弊。”这反映出当时A.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 B.北洋政府已无力抵制新思想C.中共诞生利于新思想的传播 D.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发生变化【变2】30.五四运动前夕《每周评论》特辟《国内劳动状况》专栏,先后报道了北京男女佣工、河南修武煤矿、唐山煤厂、山东东平县佃户等地劳动者的生活状况。该报道表明A.社会主义革命思想传入中国B.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发生变动C.知识分子开始关注民众生活D.马克思主义占据思想界主流陈独秀、李大钊等新文化人士宣传介绍马克思主义,抛弃西方政治思想,关注劳工大众,寻找到一条正确的革命理论。考点07

毛泽东思想此考点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侧重对毛泽东思想的萌芽时期、诞生时期和成熟时期的考查。毛泽东思想的理论精髓是实事求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以群众利益为工作重心,宣传动员群众开展生产和革命斗争;独立自主,逐步摆脱苏俄和共产国际的指挥,依靠自己进行革命和建设。【例1】(2022.辽宁)31.毛泽东在1931年3月指出:“农村里头,小市镇里头,小城市里头,都是没有报纸看的。斗争的群众,革命以前和革命以后,在消息不灵通、见闻狭隘这一点上讲,是差不得很远的。”该论述强调了(

)A.农村工作的重要性 B.群众斗争热情的重要性C.宣传工作的重要性 D.群众文化水平的重要性【例2】(2021.全国)32.1934年,毛泽东提出:“我们是革命战争的领导者、组织者,我们又是群众生活的领导者、组织者……在这里,工作方法的问题,就严重地摆在我们的面前。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当时毛泽东强调改进工作方法意在A.发动群众参加革命战争 B.开辟中国革命的新道路C.建立广泛革命统一战线 D.动员社会各界进行抗战【变1】33.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宪法大纲强调:中华苏维埃“要努力帮助这些弱小民族脱离帝国主义.国民党、军阀、王公、喇嘛、土司等的压迫统治,而得到完全的自由独立”。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支持各族人民参加革命战争 B.尚未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C.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开始明确民主革命的奋斗目标区分革命统一战线时期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时期。革命统一战线时期是国共十年对峙。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时期是抗日战争时期。34.1844年后,曾任广东澄海县训导梁廷相,陆续撰成《合省国说》《兰偶说》等书籍,这些书籍对美国和英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情况作了简要记叙,而对于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介绍尤多。据此可知,梁廷相的思想A.推动救亡图存运动高涨B.深受西方政治制度影响C.有利于开拓国人的视野D.强调抵御外辱的重要性35.鸦片战争结束后,林则徐、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军事变革思想和“器良、技熟、胆壮、心齐”的建军思想,但士大夫阶层认为这是“用夷变夏”或“以夷变夏”。这说明A.天朝上国思想根深蒂周 B.外部世界引起国人关注C.政治体制变革呼声高涨 D.中体西用思想遭遇抵制36.19世纪70年代出使欧洲的刘锡鸿认为,英国确实没有残暴不仁之政,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他们曾来过中国“得闻圣教所致”,大清要富强,完全不必向他们学习。这表明刘锡鸿A.固守“中体西用”思想 B.坚持传统的“夷夏”观C.蕴含救亡图存爱国情怀 D.否认英国政体的进步性37.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以部分“御史言官”和“翰林学士”为代表的清流派,借机攻击洋务派,认为数十年粉饰之局已彻底破露,其言论往往与民族主义、爱国之情、圣人之道联系在一起,在当时往往能“坐致时誉”,博得时人的喝彩。据此可知,清流派A.抵制外国事物传承儒家思想 B.揭露了洋务派卖国投降的实质C.利用传统观念来攻击洋务派 D.指出了洋务派器物变革的弊端38.早在19世纪70年代,李鸿章就认定“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到1894年,张之洞仍然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二十余年思想几无进步。这主要是由于A.传统儒家思想根深蒂固 B.洋务派的阶级局限性C.政治体制改革严重滞后 D.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39.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和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而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材料中“少数人”的实践活动A.提倡民主科学并全面学习西方文化B.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C.主张中体西用并主要学习西方科技D.提倡民主共和并推翻君主专制40.晚清时代,郭嵩焘在日记中写道,“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日本仿行西法,大小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中国)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自以为安。"其意在A.反对学习西方器物 B.反思洋务运动得失C.阐释中体西用内涵 D.比较中西政治制度41.1887年,刘铭传在台北大稻埕设立西学堂,聘请英国人布茂林、丹麦人辖制臣为学堂教习,讲授英法人文、地理、历史、测绘、算数、理化之学。另聘请汉教习两人,教授中国经史文字,并兼任学生监督。据材料可知,当时A.传统教育制度逐渐走向瓦解 B.崇尚科学推动基础教育的普及C.中体西用思想成为时代主流 D.办学思想体现中西结合的特点42.郑观应在《盛世危言·开矿》中写道:“全恃官力则巨费难筹,兼集商费,则众擎易举。然全归商办,则土棍或至阻挠,兼依官威,则吏役又多需索。”由此可知,郑观应A.认可资本原始积累 B.主张官商合办模式C.倡导兴办国有企业 D.赞同市场经济体制43.1871年,王韬在初刊的(法国志略)中说:“欧洲各国法律……皆成于国会所定,故其为法以护人民权利为主,民权愈增而国家元气日愈充厚。上下之情通,君民之交固,国家有大事,千万人之心为一心。近世欧洲列国雄视宇内,职是之由。”由此可知,王韬A.主张改革现行政治 B.推崇西方立宪政体C.肯定西方司法制度 D.探究法国崛起缘由44.1905年康有为在《物质救国论》中说:“推欧人之学说,拨千年黑暗而致万里光明者,则培根创实验学派为之先驱,而自洛克、霍布士、弥儿以至于斯宾塞,凡英国之学派皆偏重物质,故能致此大效也。”这说明康有为(

)A.赞成“科学万能说” B.仰慕西方的科技文明C.主张先器物后制度 D.反对欧洲的技术垄断45.1897年,梁启超在湖南时务学堂任总教习时,强调学生要进行“体操锻炼”。严复根据进化论原理,在《原强》中写道:身体“逸则弱,劳则强”。这些主张(

)A.重视发展近代体育事业 B.深化洋务运动的核心思想C.保障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有利于君主立宪政体确立46.严复意识到引导女性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为女性的体质不是单纯的生物学问题,主张对女性解禁缠足,使之认识到“天下兴亡,夫女有责”,并担负起强国富民的重任。这一思想A.将女性解放与救亡图存相结合 B.为女性参政提供了制度保障C.有力地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发展 D.推动了清末新政的深入开展47.“是以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治,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陈独秀的这段话从侧面反映出(

)A.立宪政治需要国民自觉 B.政府应当施行仁政C.新文化运动开展的必要性 D.陈独秀对当时统治不满48.1920年,李大钊出任北大教授,积极利用课堂与讲座宣扬自己的观点,并说:“此倾向固吾辈所宜知,然各国所有的特色亦岂可忽略”“故中国将来发生之时,必与英、德、俄……有异”。当时,李大钊的活动A.推动了国人对西学的反思 B.为国民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C.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高涨 D.有助于无产阶级革命者的成长49.陈独秀在比较东方和西方民族思想后指出,“东洋民族,自游牧社会,进而为宗法社会,至今无以异焉。宗法社会,以家族为本位,而个人无权利”,以致“视公共之安危,不关己身之喜戚”。据此,陈独秀意在A.批判传统宗法社会 B.塑造现代国民意识C.宣扬公民权利观念 D.主张国家至上理念50.20世纪20年代初,在军阀们的大量通电中,没有人敢为军人干政辩护,而拥护民主共和、要求实施宪政、呼吁文官政治、反对“黩武主义”呼吁国家统一则成了电报的主题。这种现象反映了A.传统官僚制度的延续 B.军阀割据的基础已瓦解C.国家认同意识的加强 D.民主思想成为社会潮流51.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明确宣布:“一切不平等条约,外人租借地、领事裁判权、外人管理关税及外人在中国境内行使一切政治的权力、侵犯中国主权者,皆当取消。”这说明孙中山认识到,要实现民族振兴,必须A.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 B.消灭封建军阀的割据C.清除一切外国的势力 D.改组中国国民党组织52.民国建立后,孙中山致友人信中说:“所谓社会主义,乃弟所极思不能须臾忘者。弟所主张在于平均地权,此为吾国今日可以切实施行之事。”“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材料表明孙中山A.已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 B.把民生当作革命首要任务C.对社会主义持肯定态度 D.在中国首举社会主义大旗53.1902年以后,梁启超、马君武、朱执信都曾在他们的文章中介维马克思及其主张;孙中山在1912年也曾认为“麦氏(按即马克思)之资本公有,其学说得社会主义之真髓”;1918年以后李大钊和陈独秀等人专门介绍马克思主义。这一发展过程反映了A.近代中国历史的新趋向 B.救国道路探索趋于一致C.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D.国人对新思想普遍关注54.1919年12月,陈独秀在《告北京劳动界》一文中说:“18世纪以来的‘德莫克拉西(民主)’是那被征服的新兴财产工商阶级……对于征服阶级的帝王贵族要求权利的旗帜……如今20世纪的‘德莫克拉西’,乃是被征服的新兴无产劳动阶级……要求权利的旗帜。”这说明,此时陈独秀A.主张发动工人暴动 B.开始筹备建党事宜C.反对照搬西方文明 D.接受了马克思主义55.1940年1月9日,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发表演讲共讲了中国向何处去、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中国的历史特点,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驳资产阶级专政,驳顽固派等十五个问题,据此可知演讲的核心主题是A.争取抗战胜利的途径 B.世界革命对中国的影响C.批判资产阶级的专政 D.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参考答案:1.C【详解】根据材料“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可知,清朝的外交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开始接受国际惯例,从思想上开始平等对待其他国家,故C项正确。半殖民地社会是在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形成,故A项错误。天朝观念并没有完全被摒弃,用词太绝对,故B项错误。D项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2.A【详解】由材料可知,“寻求经世之道”、“着意边疆地理研究”、“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寻求经世之道”“边患危机”“西方殖民者东来”等,这反映了人们关注社会现实和世界形势,故选A。材料中未体现对传统史学之法的改变,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不符。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向西方学习【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以近代中国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考查学生对清末代中国应对社会形势的变化而进行的调整。3.D【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材料中魏源的思想以防守为主,因此A项中海禁思想被远洋开拓思想错误;魏源是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代表,是开眼看世界的先进代表,不属于洋务派,B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学习西方海防模式,C项错误;魏源之所以以防为主,是因为近代清朝海军力量较弱导致的,故D项正确。【考点定位】思想解放的潮流·开眼看世界·魏源4.B【详解】材料中的“《国际法》”“关于西方政治……新鲜词汇”有利于国人了解近代西方的法律和政治制度,从而为国人引入了近代意识,B项正确;“全面”的说法过于绝对,且与材料中“摘译”“部分翻译”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各国律例》与战争的关系,不能说明服务于战争的需要,排除C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天朝上国”的观念才瓦解,排除D项。故选B项。5.B【详解】这些著作介绍西方的历史地理、政治、风土人情等,并且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建议清政府加强沿海与边疆防务”,意在引导人们了解西方,关注世界形势,故选B;A错在“彻底抛弃了”,排除;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掀起了洋务运动,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魏源、姚莹、徐继畬主张学习西方,主要学习西方军事技术,没有提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排除D。6.B【详解】根据“以中国之心思通外国之技巧可也,以外国之习气变中国之性情不可也”可知沈葆桢认为只能学习外国的技术,外国的社会制度和风气是不可学习的,体现了鲜明的中体西用的思想,B项正确;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都属于制度的内容,是沈葆桢反对的,排除AC项;沈葆桢是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而非进行实业救国,排除D项。故选B项。7.B【详解】据题意可知,这些变化体现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深入,这种深入主要是当时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推动了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深入,故选B;“西学东渐”的深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思想解放的推动都是导致这些变化出现的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在于是民族危机的加深,排除ACD。8.B【详解】材料信息“然同、光间福建设局造轮船,陇中用华匠制枪炮”、“此魏子所谓师其长技以制之也”说明左宗棠认为“师夷长技以制之”是其设立福建船政局的指导思想。由此可知,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是洋务派自强之道的思想先导,故B正确;魏源提出了向西方学习制造坚船利炮,但并未付诸实践,故A错误;洋务运动还局限于学习西方的器物层次,故C错误;材料信息未体现出“中体西用”,故D错误。9.D【详解】据表格时序及内容可知,张之洞主张采用“西学”、改革学制、废除科举、兴办新式教育,推动了新式教育发展,故D项正确;A项“首倡”说法错误;张之洞是地主阶级的代表,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C项不能反映表格的全部内容。10.D【详解】依据材料中的关键词“自造”“仿造”可知,洋务派军事企业大量仿造和自造机器、工具、配件,说明洋务派试图摆脱对外国技术的依赖,这是企业自主自强的民族意识的体现,D项正确;材料突出了自造机器和工具,没有体现企业与工业革命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到机器设备的设计者是中国人才还是外国人才,无法得出“摆脱了对外国人才的依赖”,排除B项;材料未反映企业的生产效益,排除C项。故选D项。11.B【详解】根据“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湖南新旧派大哄”等内容可得出,当时维新派并没有统一的思想与策略,有人宣扬新的思想,便大家起哄,B项正确;当时维新思想是主流,排除A项;C项太绝绝对,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对群众的动员,排除D项。故选B项。12.C【详解】根据“体育者,智育、德育之基础也。今之国势者,定一国之盛衰,不定于版图之大小与人口之多寡,而定于国民身体之强弱”可得出,面对民族危机,国人开始探索救国之路,如体育强国,反映出救亡自强愿望迫切,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当时国人认识到根源,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到体育,未反映“重体轻文蔚然成风”,排除B项;材料与分科教育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3.D【详解】梁启超分析了欧洲各国的竞争的根源是生产发展,而人口的增加引发了欧洲国家的对外侵略,最终梁启超寄希望于国联,认为国联能实现世界大同,这说明梁启超立足世界视角寻求救国之道,D项正确;梁启超并未主张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经济援助,排除A项;社会改造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梁启超的政治主张,排除C项。故选D项。14.D【详解】依据材料“勿去旧衙门,而惟增新衙门;勿革旧大臣,而惟渐擢小臣”,可以看出维新派在改革旧制度的过程当中,对旧势力的妥协,D项正确;讲究策略反映的不是本质问题,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对封建官吏的控制,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让更多的维新派参与政权,排除C项。故选D项。15.A【详解】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诸君诸君,发辫之害如此,虽欲不变通之其可已乎!戊戌推翻新政,一蹶不振,论者多咎变法之初不先变发。衣服装束不得不随之而变,衣服装束变,而行为政治皆不得不变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风俗变迁与社会发展间存在密切联系,因此选A。B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考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特点16.D【详解】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由此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为此孙中山提出了社会革命来解决民生问题,“免得再蹈覆辙”,故D正确;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不是孙中山的目的,故A错误;“均贫富”不是孙中山的政治理想,故B错误;联合苏俄的政策依据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故C错误。17.B【详解】根据材料“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要去这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不做政治革命是断断不行的……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可知,孙中山追求民主,反对专制政体,顺应世界进步的历史潮流,B项正确;民族革命即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反对民族压迫,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以暴力手段进行革命的政治主张,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孙中山追求民主,反对专制政体,未体现对世界历史从分散到整体进程的认识,排除D项。故选B项。18.C【详解】由“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可知孙中山认为国民党之所以在革命之后十二年还没有成功,而俄国革命六年就成功了,是因为俄国有团结而强有力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所以选C;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所以不可能走苏俄革命道路,也没有放弃实现资本主义民主,所以排除A、B;孙中山把原因归结为领导核心不够好,而没有改变斗争目标,故排除D。名师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综合理解材料意思的能力。题干材料中外关联,综合性较强,孙中山的话涉及俄国、法国、美国革命成功的历史经验,而又对俄国与法美存在不同的态度,需要考生综合中外历史知识全面考量,才能深刻理解孙中山讲话的内在含义,一定程度上考查到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19.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孙中山的革命思想不断随着时代的演变而深化,是顺应时代潮流探索的体现,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践行自由平等的理念,排除A项;追求民族独立只是孙中山思想的其中一方面,排除B项;民生主义涉及关心劳工大众的疾苦,但只是孙中山思想的其中一方面,排除C项。故选D项。20.A【详解】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孙中山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主张,将旧三民主义发展成新三民主义,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体现其开放性。材料“国民党才发展为一个开放的、具有广泛政治动员能力的现代型政党”正是三大政策的推动的体现,故选A;1905年同盟会成立时,尚处于晚清政府统治时期,故B错误;中国政党政治尚处于发展阶段,故C错误;题目中末体现孙中山加强了革命领导核心,故D错误。21.A【详解】根据材料“1924年又指出,中国应通过联合各宗旅,而成为一个民族”和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认为中国应该是一个民族,这是孙中山对旧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的发展,适应了当时反帝反封及中国民族独立与国家统一的时代要求,A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孙中山认为中国是一个民族,这正是改变了旧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狭隘民族主义观念,B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孙中山民族主义的发展,并且国共两党合作不属于民族问题,C排除;材料未涉及到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D排除。故选A。22.D【详解】鲁迅所说的“鹰”等威胁到了出笼后的“小鸟”,这是鲁迅对当时社会的抨击与鞭挞,所以“鹰”等指的是社会上的旧势力,D项正确;“小鸟”代表的是已经觉醒的女性,排除A项;“笼子”指的是的社会的束缚,而非落后的经济形态,排除B项;“无路”指的是没有女性能够独立生存的社会环境,且1918年君主专制已不再是主流政体,排除C项。故选D项。23.A【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民国的建立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人们的思想获得了极大的解放,推动了新的教育流派的出现和各种教育团体的成立,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西教育理念的冲突,排除B项;新的教育流派的出现和各种教育团体的成立与民主共和政体的完善无关,主要是受到思想解放运动发展的影响,排除C项;近代新式教育的兴起要早于材料时间,排除D项。故选A项。24.D【详解】试题分析:“多数国民”是为民众,“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是为觉悟,由此选出D不是难事。AB在题干中无从体现,可排除;C同样体现,而且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对应的是孙中山等革命派,而不是陈独秀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中的激进派。考点:新文化运动点评:材料型选择题关键是看考生能否将材料与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怕考生完全寄托课本而又理解不够深入导致错选其它选项。解答材料类选择题,必须按照材料第一性,课本第二性的原则解答。有时可能是命题人断章取义造成所选材料的意思与课本表达的意思不一致或者命题人故意选择一个与课本知识相反的错误观点来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如果完全拘泥于课本则会导致错误。25.D【详解】依据材料“并不一概否定或肯定”,可知五四之后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有了一定的变化,更具理性,说明思想解放运动方向发生变化,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主张辩证的看待传统文化,D项正确;“由此引发”表述错误,排除A项;“开始受到批判”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排除B项;“得以消除”表述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26.C【详解】由材料“社会革命不发生于资本集中、工业极盛、殖民地极富之英、美、法,而发生于殖民地极少、工业落后之农业国俄罗斯也”可知,蔡和森认为无产阶级革命易发生于资本主义经济不发达的地方,而中国也和农业国俄罗斯一样,是资本主义经济不发达的地方,因此已经具备了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条件,故选C;蔡和森只是强调无产阶级革命更容易发生于资本主义经济不发达的地方,其不并没有完全否定社会革命会发生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可能,排除A;英美法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不等于全世界的无产阶级,B项属于过度解读,排除;材料没有提及革命道路的问题,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27.B【详解】材料“在这时,一个教员或一个学生,书架上没有几本马克思的书,总要被人瞧不起的”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在知识分子中间得到传播,也说明了当时革命志士坚定的理想信念,B正确;A说法不符合史实,过于绝对,排除;当时中国知识分子中存在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之争,C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28.B【详解】《劳动音》创刊于“1920年11月7日”,此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锤子、铁镐、齿轮代表工人阶级,禾苗、稻穗象征着农民阶级,火炬、拳头意在鼓励工农大众要团结起来同发动统治者进行斗争,故选择B项;1898年,在上海出版的《泰西民法志》最早向中国人介绍马克思及其学说,排除A项;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排除C项;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排除D项。29.A【详解】根据“近来新思潮之传播,几有日盛一日之势”,结合所学可知,“新思潮”指新文化运动,材料说明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故选A;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1921年7月日中共诞生,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发生变化,排除D。【点睛】30.B【详解】材料反映的是关于工农群众生活状况的报道。五四运动前夕,新文化运动的研究者们关注工农群众生活,这是深受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同时也说明新文化运动的研究方向发生了变动,B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社会主义革命思想,A错误;C错在“开始关注”;D不符合五四运动前夕的中国国情。点睛:新文化运动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主张民主与科学,后期在十月革命的胜利的影响下开始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31.C【详解】根据材料“农村里头,小市镇里头,小城市里头,都是没有报纸看的。斗争的群众,革命以前和革命以后,在消息不灵通、见闻狭隘这一点上讲,是差不得很远的”,并结合所学可知,毛泽东认为农村、小市镇、小城市由于缺少报纸这种舆论工具,消息不灵通、见闻狭隘,对宣传党的政策、发动群众进行革命斗争不利。当时正处于反“围剿”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苏区和红军领导层意识到宣传工作对广泛地发动群众进行反“围剿”革命斗争的重要性,C项正确;材料只强调了要发挥报纸的宣传工作的重要性,不是强调农村工作的重要性,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群众斗争情绪问题,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群众文化水平,排除D项。故选C项。32.A【详解】1934年是国共两党对峙时期,此时毛泽东强调改进工作方法是动员群众拥护共产党,从而参加革命战争,故选A;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已经说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排除B;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是在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以后,1927年随着国民革命的失败已经不复存在,排除C;1934年是局部抗战时期,此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国共两党间的阶级矛盾,因此他并不是在动员社会各界进行抗战,排除D。33.A【详解】本题考查国共十年对峙。当时中国国内各民族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反动军阀的压迫,中国共产党提出要帮助各民族反抗压迫,这是中国共产党支持各民族参加革命战争的体现,A项正确;1927年10月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已经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排除B项;中日民族矛盾的激化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排除C项;“开始明确”是1922年党的“二大”的有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34.C【详解】根据材料1844年后,可知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西方的思想文化传入中国,材料“这些书籍对美国和英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情况作了简要记叙,而对于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介绍尤多。”说明,梁廷相介绍了西方的思想文化,有利于开拓国人的视野,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推动救亡图存运动高涨,排除A项;材料后半句只说明了“而对于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介绍尤多”体现不出深受西方政治制度影响,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抵御外辱,排除D项。故选C项。35.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林则徐、魏源提出学习西方的军事变革和建军思想,但是遭到士大夫阶层的反对,说明鸦片战争后,西方文明对传统文明造成冲击,体现了外部世界引起士人关注,B项正确;据题意可知,当时士大夫阶层已经萌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因此不能说明天朝上国思想根深蒂固,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没有主张进行政治体制变革,排除C项;中体西用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提出的,排除D项。故选B项。36.B【详解】19世纪70年代,认为英国政治稳定是学习中国“圣教所致”,大清不必西方学习,表明刘锡鸿坚持传统的“夷夏”观,B项正确;固守“中体西用”思想与“大清要富强,完全不必向他们(英国)学习”不符,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刘锡鸿的说法蕴含救亡图存爱国情怀,排除C项;材料与英国政体进步与否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37.C【详解】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用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和圣人之道等攻击洋务派,体现了清流派将传统观念作为了斗争工具,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清流派抵制外国事务、“传承”儒家思想,排除A项;指责洋务派卖国投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且与“数十年粉饰之局已彻底破露”不符,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清流派认识到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的弊端,排除D项。故选C项。38.B【详解】根据“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二十余年思想几无进步”可得出,地主阶级洋务派固守传统的制度与理念,没有真正的求变,反映出地主阶级的局限,B项正确;思想和制度都是阶级局限的体现,排除AC项;材料没有强调小农经济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B项。39.C【详解】根据材料“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而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可知这一时期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为实现“自强求富”,地主阶级掀起了洋务运动,C项正确;提倡民主科学并全面学习西方文化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说法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提倡民主共和并推翻君主专制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排除D项。故选C项。40.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郭嵩焘在日记中指出了中国只学西方的技术而不学其政教的缺陷,是对洋务运动“中体西用”观念的反思,B项正确;材料并未反对学习西方器物,而是认为不应只学器物,排除A项;材料中的内容是对中体西用观念进行反思,而非阐述,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体用不应分离,并未比较中西制度优劣,排除D项。故选B项。41.D【详解】刘铭传在台湾地区设立学堂,讲授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同时也推崇传统经史文学,自己亲自担任督学,这说明刘铭传在办学理念中强调中西结合,D正确;A不符合史实,排除;B中的“普及”表述绝对,排除;题干中没有将中体西用思想和其他思想进行对比,无法得出“主流”的结论,排除C。42.B【详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