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版)复习参考题(选择题、判断题)一、单项选择题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2.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A马克思B爱因斯坦C达尔文D牛顿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A工业革命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D阶级斗争4.“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5.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A吐故纳新B科学严谨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6.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A实现共产主义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D实现人权7.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B一切从实际出发C理论联系实际D实事求是8.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B科学性C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D与时俱进.9.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的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这一论断A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B否定了马克思主义对具体实际的指导作用C肯定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D肯定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10.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和理论结论是A科学社会主义B辩证唯物主义C历史唯物主义D剩余价值学说1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B中国共产党的成立C十月革命的胜利D剩余价值的发现12.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B英国宪章运动C芝加哥工人起义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1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A工业革命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D阶级斗争1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等上来历史舞台C工人罢工和起义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15.提出“看不见的手”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学者是A马克思B亚当·斯密C大尉·李嘉图D威廉·佩蒂16.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的古典经济学理论,创立了A辩证法B历史观C劳动价值论D剩余价值论17.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中,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A合理内核B基本内核C精髓D核心18.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中,唯物主义思想是费尔巴哈哲学的A直观想象B基本内核C合理内核D辩证法19.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A德国B奥地利C中国D俄国20.无产阶级的世界科学观和方法论是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唯物主义21.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A科学性B革命性C实践性D与时俱进2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征是A革命性和批判性B实践性和阶级性C科学性和历史性D辩证性和彻底性23.火是万物本原的观点是属于A唯心主义的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自发的或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24.“万物皆备于我”是A形而上学的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唯心主义辩证法的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25.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要得出这一结论A必须通过人的意识B根本不要通过人的意识C完全依赖于人的意识D纯粹依赖于自然物的存在2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界定的27.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统一于A存在B精神C物质D原子28.“运动应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他的量度”,因为静止是A运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B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C运动的原因和根据D运动的基础和承担者29.心情愉快,则感到“光阴似箭”;心情抑郁,则感到“度日如年”。这表明A时间是人的主观感觉
B时间随着人的感觉的变化而变化C时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
D人的时间观念具有相对性30.实践最本质的特征是A直接现实性B客观物质性C主观能动性D社会历史性3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句话是A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32.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是A庸俗唯物主义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C唯心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33.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以A事物的区别为前提的B事物的共同性为前提的C事物之间相互转化为前提的D事物的发展为前提34.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的焦点是A联系的观点和孤立的观点的对立B发展的观点和不变的观点的对立C全面的观点和片面的观点的对立D是否承认矛盾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的动力观点的对立35.发展的本质是A事物的量的变化B一切变化和过程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D事物范围的扩大36.承认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A是西方哲学的一贯风格B是唯心主义的观点C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D是一切哲学的共同主张37.爱因斯坦指出“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A哲学是一切科学之科学B哲学是各门学科的知识基础C哲学对各门具体学科的研究具有指导作用D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38.哲学基本问题是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B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问题C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真理与谬误的关系问题39.否认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问题是A唯物论B唯心论C二元论D不可知论40.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存在性B结构性C运动D客观实在性41.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正确理解是A物质是各种实物的总和B物质范畴是从各种物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可以被感知D物质是自然界中具体的物质形态42.哲学上物质范畴与科学上的物质形态的图案系是A本源和派生的关系B一般和特殊的关系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43.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界定的44.物质与意识的对立,只是在有限的范围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有限的范围”是指A物质能否被物质所正确反映B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C意识是否根源于物质D意识是否对物质具有反作用45.“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这一论断是A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意识的“物活论”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解释物质起源的正确观点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感觉论观点D把意识与物质等同的庸俗唯物论的观点46.意识产生的决定性环节是A人类的进化B动物心理的形成C语言的产生D劳动47.否认意识的主观性,认为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这是A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C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48.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A思维和存在的统一B各种实物的总和C主体和个体的统一D多样性的物质统一、49.毛泽东“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诗句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间空间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C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间空间的有限性统一D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50.实践高于理性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A普遍性B绝对性C直接现实性D客观实在性51.《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记载中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运动与物质不可分割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5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观点表明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C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D意识是主观世界的客观映像53.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者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是A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B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观点C否认世界物质存在具有条件性D否认世界存在的无限丰富性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54.相信意念,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A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主义、B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C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主义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55.荀子说:“心不始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表明A人的意识具有客观性B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C人的意识具有对象性D人的意识具有主观性56.《传习录》记载:“先生(王阳明)游南镇,一友之岩中花树问: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是,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这一观点的错误是A承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B承认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C认为人的意识是万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D认为人对花的感觉是主观与客观的同一57.物质的根本属性是A客观实在性B运动C结构性D层次性58.承认物质存在,却否认物质的运动,这是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C不可知论的观点D诡辩论的观点59.承认运动的存在却否认运动具有物质承担者,这是A机械唯物论的观点B诡辩论的观点C不可知论的观点D唯心主义的观点、60.“时间空间是一切事物的储藏所”,这是A机械唯物主义的时空观B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C唯心主义的时空观D朴素唯物主义的时空观61.“时间空间是人类的感性直观形式。”这是A机械唯物主义的时空观B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C唯心主义的时空观D朴素唯物主义的时空观62.“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一观点是说A认识世界没有必要B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C实践无需认识指导D实践是认识的本质63.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这说明A运动是世界的本质B世界上只有运动,没有静止C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D运动与静止时绝对对立的6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A动者恒动,静者恒静B动即是静,静即是动C静止时物体运动的特殊状态D只有绝对的运动,没有相对的静止65.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A物质的B运动的C实践的D精神的66.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是A自然界B人类社会C精神D实践67.否认运动,把静止绝对化,就会走向A形而上学不变论B相对主义诡辩论C唯心论D庸俗进化论68.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就会导致A形而上学不变论B相对主义诡辩论C唯心论D庸俗唯物主义6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共性和个性的观点B对立统一的观点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D有限和无限的观点70.“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歌谣揭示的哲理是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是偶然性的堆积C事物是由量变引起质变D事物的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71.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指A对立面之间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C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D对一事物存在发展发生作用和影响的各种因素的总和72.“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一论断说明A世界除了过程,什么都不存在B一切都在变化和发展,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C世界作为过程的集合体本身是没有方向的运动状态D承认运动就必然否认相对稳定73.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焦点在于A是否承认事物的普遍联系B是否承认失误的永恒发展C是否承认失误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D是否承认失误发展是有客观规律74.人们由于经济利益驱动,疯狂挖掘“发菜”,严重地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局部土地沙漠化,这个案例说明A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客观规律B过分强调事物的绝对远东,否认事物的相对静止C只追求人的活动与经济利益直接联系,没有看到眼前活动与生态平衡的长远的间接联系D只看到物与物质间的联系,没有看到人与人的联系75.“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个论断是A唯物论的观点B辩证法的观点C决定论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76.“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A形而上学观点B唯物辩证法观点C诡辩论观点D不可知论观点77.“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一观点是A机械决定论观点B形而上学观点C唯物主义辩证法观点D唯心主义辩证法观点78.“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是A辩证法观点B诡辩论观点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D唯心主义观点79.“蝴蝶效应”理论认为,一只蝴蝶在巴西震动翅膀会在得克萨斯州引起龙卷风,这个说法A说明一种事物和现象可以通过一系列中介环节和另一事物、现象发生联系B片面夸大了联系的普遍性C把联系理解为主观随意的,否认联系的客观性D否认了联系的多样性8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根据是A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B矛盾的统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C形式与内容的关系D本质与现象的关系8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在于它揭示了A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B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C事物发展的结构和层次D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8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A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B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C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D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83.矛盾的基本属性是A普遍性和特殊性B绝对性和相对性C整体与局部D同一性和斗争性84.“白马非马”命题的错误在于A割裂了事物的一般与个别的关系B割裂了事物质与量的关系C割裂了事物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D割裂了事物本质和现象的关系85.事物的性质是由A矛盾的普遍性决定B矛盾的同一性决定的C矛盾的斗争性决定的D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86.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提出“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系87.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或的灵魂”是指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内因和外因的关系C一般和个别的关系D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88.哲学发展的历史表明,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心主义的发展,这一事实说明A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发展B矛盾一方的发展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提供条件C矛盾双方每一方的自身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D矛盾双方融合促使事物发展89.区分和认识事物的前提和基础是A矛盾的普遍性B矛盾的特殊性C矛盾的斗争性D矛盾的同一性90.区分事物发展过程的变量和质变的标志是A事物发展变化是否迅速B事物发展变化的临界点C事物发展是否超过“度”的范围D事物发展是否显著91.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度”是指A事物保持一定质的量的限度B事物质变的关节点C事物质变的临界点D事物保持一定量的质的限度92.在工作中防止“过”或“不及”的关键在于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B抓住事物主要矛盾的主要方向C把握事物的度D确定事物的量93.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A要善于把握事物的度B要善于把握事物的质C要善于把握事物的量D要善于把握事物的二重性94.质与量的最根本的区别是A质是内在的,量是外在的B质是由矛盾的特殊性决定的,量是由矛盾普遍性决定的C质与事物直接同一,量是多方面的D质是单一的,量是多方面的95.按照辩证法的观点,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体现了A根本性的质变B单纯的量变C质变过程的量的扩张D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96.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A事物的前进性B质变C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D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97.任何事物内部都具有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否定方面是指A事物发展的积极方面B促使事物灭亡的方面C保持事物存在的方面D符合事物发展和人需要的方面99.区分一个事物是新事物还是旧事物,最根本的是A是否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B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支持C在形式上是否新奇D在时间上是否是新近发生的100.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是A向着自己的对立面的转化B向任何一个方面的转化C由坏向好的方向转化D由低级向高级转化101.“芳林新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句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B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C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D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10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依据是A矛盾的普遍性原理B矛盾的特殊性原理C矛盾的同一性原理D矛盾的斗争原理103.“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的两组形象前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这一观点是A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观点C庸俗唯物论观点D唯物主义决定论观点104.把同质的事物区分开来的依据是A事物的度B事物的属性和量C事物内在的规定论D事物的特殊矛盾105.辩证法所说的“扬弃”是指A克服和抛弃B纯粹的否定C既克服又保留D纯粹的肯定106.十八大报告指出,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国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创新的哲学原理依据是A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B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C创新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D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107.偶然性在事物发展中A不起任何作用B起决定作用C可以促进或延缓事物的发展D时而起作用,时而不起作用108.事物中的真象和假象的区别是A真相表现事物的本质,假象表现事物的外在形象B客观存在的是真相,主观想象的事假象C隐藏在事物内部的事真相,显现于事物外部的是假象D从正面表现事物本质的是真象,从反面表现事物本质的是假象109.“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衰邦”的说法是A否认必然性的决定论B否认偶然性的宿命论C承认必然性和偶然性统一的辩证决定论D只承认必然性的机械决定论110.“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一观点是A相对主义的观点B宿命论的观点C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观点D唯心主义的观点111.唯物辩证法的因果联系是A一切前后相继的现象之间的联系B一切同时存在的现象之间的联系C反映和被反映的现象之间的联系D引起和被引起的现象之间的联系112.唯物辩证法对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认识是A必然性意义重大,偶然性可以忽略不计B必然性是可以预见的,偶然性是无法认识的C必然性是不可选择的,偶然性是可以选择的D必然的东西是偶然的,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113.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A用思维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B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C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D客观事物的本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114.“只要知道自然界一切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和全部作用,一亿年以后的状况,都可以几乎精确无误地演算出来,因为未来的一切早就在一周诞生时便已完全确定了。”这是A唯心主义决定论B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C机械决定论D非决定论115.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C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关系D抽象和具体的关系116.荀子说“心不使焉,则黑白在前面不见,雷鼓在侧而不闻。”说的是意识具有A客观性B能动性C对象性D任意性117.人类的意识能动性是指A能动的创造客观规律B能动的改造自然规律C自由的创造宇宙万物D能动的反映世界和能动的改造世界118.正确的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C正确认识客观规律D彻底克服错误思想119.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也决定物质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完全受物质制约、影响和作用D意识决定物质,物质对意识具有反作用120.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通过实践)创造世界,这表明人的意识具有A预见性B决定性C对象性D能动性121.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A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B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C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D认为人的思想是人类的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122.人类创造的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A是人类意识的物质外壳B是人类的主观意识C是意识的客观内容D既非物质,也非意识12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经达到数百万种。这说明A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B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物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C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D人造物质可以脱离天然物质而存在124.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A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B工具的制造并使用C自然界自身的作用D人的实践活动125.人的思想、动机和目的的实现程度,取决于它们A正确反映事物发展的规律B是否在一定的阶段上得到广泛的传播C是否形成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D是否被全体人民所接受126.人类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在于A人类能征服和改造世界B人类必须依赖自然界,因为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C人类是否能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D人类能够保持生态平衡127.认识论是研究A世界是什么的科学B世界是怎样的科学C人的心理活动的科学D人的认识的哲学理论128.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A能动的反映论B经验论C先验论D不可知论129.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唯物论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C辩证法的观点D认识是一个过程的观点130.把科学的实践观第一次引入认识论是A费尔巴哈哲学的功绩B黑格尔哲学的功绩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绩D康德哲学的功绩13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C科学实验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132.实践的中介是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极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B对伊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133.“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134.过分强调理性认识的作用,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的观点,在哲学上属于A可知论学派B不可知论学派C唯理论学派D经验论学派135.过分强调感性认识的作用,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的观点,在哲学上属于A唯物论学派B经验论学派C唯物主义阵营D唯心主义阵营136.认识运动是一个无限反复、无限发展过程的观点属于A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B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C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D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137.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是A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路线B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路线C先验论的认识路线D唯理论的认识路线138.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路线是A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B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C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D经验论的认识路线139.“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C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对立D能动的反映论和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140.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A是否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反映B是否承认人有认识能力C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D是否承认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141.感觉是认识起点的观点A可以是可知论的观点,也可以是不可知论的观点B可以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也可以是唯心主义的观点C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不是唯心主义的观点D是唯心主义的观点,不是唯物主义的观点142.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A人具有改造世界的能力B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C人的认识能力是不受限制的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43.在认识论中坚持反映论原则的是A所有唯物主义的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C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14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A每个人必须事事经过实践才能有认识B只要坚持实践就一定能获得正确认识C直接知识来自于实践,间接知识不来自于实践D一切认识归根到底来自于实践145.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达了认识主体的含义的是A认识的主体势具有感性认识能力的人B认识的主体是具有理性认识能力的人C认识的主体是具体的,有血有肉的人D认识的主体是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146.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达了认识客体的含义的是A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B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C认识的客体是外部自然界D认识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147.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的反映,这是一种A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148.“学而不思则惘”是指A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B理性认识需要上升到感性认识C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D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149.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在于A感性认识是包含错误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正确的认识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C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D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产生于科学实验150.坚持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就是在认识论上坚持A可知论B唯物论C辩证法D唯心论151.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B深入思考,形成理论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152.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应理解为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B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C革命理论是对革命实践具有最终决定作用D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153.在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中的认识是A感性具体阶段的认识B理性抽象阶段的认识C理性具体阶段的认识D感性与理性的统一认识154.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A感觉——知觉——表象B概念——判断——推理C实践——认识——实践D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155.概念、判断、推理是A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B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C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D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156.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就是要A不受任何框框的束缚,思想上达到绝对自由B不受任何约束,做到随心所欲C抛弃原有的一切观念,重新评价一切D突破落后观念的束缚,坚持实事求是157.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类认识发展的动力在于A人类的精神活动B人类的社会生活C人类的正确思想路线D人类的社会实践158.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是A熟知即真知B熟知不等于真知C熟知起源于真知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159.真理是A被大多数人普遍认同的意见B客观事物及其规律C人们有用的观点或理论D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160.辨别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的关键是看它A是不是被大多数人所接受B是不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C是不是具有绝对性D是不是能够满足人的需要161.下列是真理的客观性的含义是A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B真理是自然规律C真理是社会规律D真理是正确认识162.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B能否被多数人认可C能否付诸实践D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效果163.“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164.“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C客观真理论D形而上学真理论165.“此亦一是非,彼亦以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166.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种看法是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的客观性167.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绝对性C真理具有相对性D真理具有全面性168.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这说明真理具有A不确定性B主观性C相对性D绝对性169.下列属于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是A真理具有一元性B有用即真理C谎言说一百遍就成为真理D真理和谬误没有严格的界限170.真理的绝对性是指A真理不能继续发展B真理的无条件性C真理的运用不受条件限制D真理不需要检验171.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A真理的内容没有确定性B真理和谬误之间没有固定的界限C真理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的反映D没有确定的检验真理的标准172.真理的内容是A以统治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B以某些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C以全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D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173.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A是否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或同意B主观与客观是否相符合、相一致C是否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D是否能够激励人和影响人174.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是A诡辩论的观点B经验论的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旧唯物主义的观点175.1633年,伽利略因宣传“日心说”被教廷判处终生监禁。1979年11月10日罗马教皇在公开集会上正式承认伽利略在350多年前受到教廷审判是不公正的,公开为伽利略平反。这说明A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B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谬误C真理是不断发展的D真理终将战胜谬误176.“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177.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178.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A逻辑证明B客观事物C科学理论D社会实践179.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A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决定的B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C实践的具体性和历史性决定的D实践的有条件性和相对性决定的180.下列对实践理解概念错误的是A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B实践是生物适应环境的活动C实践是实现改造世界任务的唯一途径D实践是人的最本质的存在方式181.逻辑证明是A实践标准的一个重要补充B实践标准以外的又一个检验真理的标准C先于实践标准的检验真理的标准D优于实践标准的检验真理的标准182.“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正确性。”这一论断说明了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183.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错误在于A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B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C只讲真理的客观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D认为关于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184.哲学上的“价值”是指A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B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C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D某种活动的经济效益185.哲学上价值概念具有A最小的效用性B最大的效用性C最小的普遍性D最大的普遍性186.评价性认识是A以客体和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为内容的B以客体本身的状态为内容的C以获得客体的“真”为目的的D以获得主体的“善”为目的的187.真理和价值在认识和实践中是A是各自独立、毫不相干的B是相互冲突、无法统一的C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D是合二为一,无法区分的188.价值评价是A一种纯主观的认识活动B没有任何客观标准的评价C没有正确与错误区分的评价D有正确与错误之分的评价189.在实际工作中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就是要坚持A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B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C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论190.毛泽东说:“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的改造世界”。这段话强调的是A认识的任务在于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B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C认识的任务在于运用客观规律解释世界D只要了解了客观规律就能成功的改造世界191.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A决定了社会发展趋势B决定着社会变革力度C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D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最终源泉192.重视理论创新,必须反对A经验主义B先验论C绝对主义D教条主义193.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是A是否承认阶级斗争B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C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D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194.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A劳动发展史B阶级斗争史C思想发展史D国家发展史195.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A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C天才人物的出现D地理环境和人口条件196.生产关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A产品的分配关系B产品的交换关系C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D人们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197.在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总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因为统治阶级A在政治上占统治地位B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C掌握了宣传机器D控制了大多数知识分子198.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突出地表现为A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B对社会存在的巨大反作用C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D社会意识形式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199.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A阶级斗争B社会革命C科学技术D社会基本矛盾200.上层建筑的核心是A国家政权B军队C政治与法律制度D思想意识形态201.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主张A历史是英雄创造的B历史是群众创造的C历史是英雄与群众共同创造的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02.历史人物的出现A具有历史必然性B具有历史偶然性C与历史条件无关D既具有历史必然性,又具有历史偶然性203.群众创造历史的制约条件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A社会生产方式B领导人的水平C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D国际环境204.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A吃喝穿住B人的自觉意识活动C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D社会关系的形成205.北大荒的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这说明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206.“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民以食为天’。这说明A人的生理需求是社会历史的基础B人的本质决定于人的自然属性C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的人的物质欲望D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行,穿才能从事政治、科技、艺术、宗教等活动207.制约人们行为及其动机的根本条件是A生产方式B传统意识C政治制度D阶级关系208.下列哪一原理可以解释“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这一社会现象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B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C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D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209.社会意识主要是对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B阶级斗争的反映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D社会发展规律的反映210.群体意识是A集体主义的产物B个体意识的总汇C群体共同观念的产物D群体实践的产物211.人类社会的发展史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A人类社会的发展像自然界一样有其规律性B社会发展史与自然界的发展史完全相同C社会的发展进程不受人们主观进程的影响D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包含偶然性的必然过程212.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A生产关系的发展史B社会意识的发展史C生产劳动的发展史D阶级斗争的发展史213.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在于A它不完全受具体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的制约B它有相对独立性C意识形态诸形式之间的相互协调D它符合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214.社会运动的物质承担者是A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B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D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体215.不同的地理环境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A决定作用B加速或延缓作用C无足轻重的作用D决定国家民族命运的作用216.社会意识的本质特点在于A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相对独立性B它是全社会人的共同意识C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D它是独立于社会存在之外的精神实体217.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中起主导作用的是A政治法律思想B道德规范C文学艺术D哲学思想218.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A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B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C社会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D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219.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反作用的A它实际掌握群众的广度和深度B反映统治阶级利益的程度C反映被统治阶级利益的程度D它是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220.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A自然界B人口因素C地理环境D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的总和221.测度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A劳动工具的状况B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C劳动者的主体素质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222.现阶段,先进生产力集中体现为A劳动对象B科学技术C劳动者D管理方式223.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客观物质性标志是A劳动者的技术水平B劳动者C科学技术和管理方式D生产工具224.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关系本质上是A人与自然的关系B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C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D人们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225.划分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的根本标准A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C科学技术水平D国家政权的性质226.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看它A是生产资料私有制还是公有制B是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C是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D是自然经济还是市场经济227.生产关系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A产品的分配关系B产品的交换关系C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228.生产资料包括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B生产工具和劳动者C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D劳动产品229.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A人与自然界的关系B人与人的政治关系C人与人的思想关系D人与人的经济关系230.下列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A道德B哲学C艺术D语言学231.道德是A经济基础最集中、最直接的反映B最抽象的意识形态C上层建筑的核心D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232.社会形态是指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技术形态和生产形态的统一C同一定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D经济形态和文化形态的统一233.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直接根源存在于A生产力中B生产方式中C社会形态中D经济基础中234.经济基础相对于上层建筑来说是易变的,这种情况存在于A封建社会B资本主义社会C社会主义社会D一切社会形态235.上层建筑的根本性质取决于A经济基础B政治制度C国家政权D意识形态236.上层建筑由以下两部分组成A政治法律制度与军队警察等B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C政权和政治法律制度D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237.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区别在于A自然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社会规律是主观的,没有普遍性B自然规律有重复性,社会规律没有重复性C自然规律无阶级性,社会规律有阶级性D自然规律通过盲目的、自发的力量起作用238.经济基础是指A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B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各种关系的总和C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产和分配关系的总和D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239.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取决于A有效地为经济基础服务B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C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D被服务的经济基础是否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240.商品的本质因素是A使用价值B价值C交换价值D价格241.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A创造新价值B创造剩余价值C创造必要价值D创造使用价值24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它是以A具体劳动为尺度的B简单劳动为尺度的C复杂劳动为尺度的D个别劳动为尺度的243.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这句话表明A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B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对它的购买消费者而言的C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D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244.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A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B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C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的真正源泉D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245.在商品经济中,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支出必须借助于A具体劳动B剩余劳动C商品的生产形式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246.正确认识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的关系,关键是运用A劳动二重性学说B资本有机构成学C剩余劳动学说D平均利润学说247.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A它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B它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本身具有价值C它具有计量单位D它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248.资本是一种运动,资本循环是从A资本运动的形式和条件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B资本运动的速度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C资本运动的实现条件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D资本运动的矛盾性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249.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A生产过剩的危机B生产不足的危机C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D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250.下列实物形态的资本中,同时属于生产资本、不变资本和固定资本的是A原料和燃料B辅助材料C机器设备D商业设施251.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根本是因为A预付的资本总量增加了B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增加了C流通对生产的反作用D剩余价值率提高了252.资本主义法制的核心是A民法B宪法C刑法D行政法253.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实质是A允许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参与国家政治生活B允许马克思主义政党独立执政C不受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资本主义性质制约D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254.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是A文学、艺术和宗教B道德、伦理C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D哲学、历史二、判断题1.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2.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现在是21世纪了,时代变了,所以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3.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6.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7.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8.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就是不科学的。9.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10.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11.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仅在于为人们提供一个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12.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一特点.13.物质世界是永恒运动的,所以不存在静止状态14.“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15.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事物是发展的16.“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17.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因为它的存在不需要任何条件。18.人的衰老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因此一个人从幼年到老年仅仅是一个量变的过程。19.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20.意识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21.错误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2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思维将取代人类思维2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24.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会导致唯心主义。25.人们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与人的动机是否善良,意志是否坚强。26.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获得感性经验。27.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28.“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29.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30.只有直接经验才是重要的,间接经验没什么用处。31.任何认识都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32.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缺陷之一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发展性质。33.实践是把握事物本质的精神活动。34.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者(古希腊格言)。35.客观真理主要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36.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由于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不同的实践标准。37.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38.真理必有用,有用即真理。39.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40.地理环境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41.科学技术是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42.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就在于不懂得意识的能动作用。4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44.人民群众即劳动群众。45.国家本质上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机构。46.经济基础即社会中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47.政体决定国体。48.“全球问题”只能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来解决。49.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50.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51.科学技术是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52.人们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态。53.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英雄人物主持大局,人民群众盲目跟从。54.在人们的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55.在知识经济时代,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56.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就能自动地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57.劳动是一切财富和文化的源泉。58.资本循环和周转所研究的问题是一样的。59.私有制原则是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第一个基本原则。60.意识是人脑这一物质的机能,所以意识也是一种物质。61.唯物主义注重物质享受,唯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合伙购置房产项目合作协议样本3篇
- 碳捕获与储存技术-第1篇-洞察分析
- 源码包开源许可证合规性分析-洞察分析
- 药物质量标准研究进展-洞察分析
- 2024年个人抵押贷款合同范本全流程解读3篇
- 水资源生态治理模式-洞察分析
- 2024全新建筑设备监理居间合同下载3篇
- 2024年度物流企业社会责任与环保承诺合同3篇
- 采购合同预付款的监管与审计3篇
- 采购合同制定规避法律风险3篇
- 中国平安体育营销品牌策略
- 2023-2024学年人教版新教材必修第二册 第五章第三节 无机非金属材料 课件(28张)
- 2024年北京通建信息系统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组建城市建设运营公司方案
- 水泥装车岗位安全职责范文
- 安徽省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依据说明
- 2023年代缴社保说明范文
- 2016-2017学年天津市部分区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
- 公园园区设施设备维护方案
- 课程设计DLP4-13型锅炉中硫烟煤烟气袋式除尘湿式脱硫系统设计
- 新时代背景下农村家庭教育存在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