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商洛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_第1页
陕西省商洛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_第2页
陕西省商洛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_第3页
陕西省商洛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_第4页
陕西省商洛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陕西省商洛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陕西省商洛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悲剧是由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两个要素构成的,但这两个要素并不总是结合在一起的。从悲剧意识而言,中国文化的悲剧意识不是更少于西方文化,恰恰相反,全部中国文化几乎都是建立在人类的这种悲剧意识的基础之上的。几乎都是建立在人与宇宙、自然、世界的悲剧性分裂和对立的观念之上的。悲哀,是中国所有文化的底色。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的奠基期,也是中国社会、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感受最强烈的一个时期。正是这种强烈的悲剧感受,带来了中国书面文化的第一期的大繁荣。先秦思想家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战争的时代,是一个混乱的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他们比古希腊的悲剧家更清醒地意识到人与宇宙、自然、世界的分裂和对立,更了解人类在世界上的悲剧性地位,因而也有更强烈的悲剧意识。

老子的哲学的基础就是建立在天人分裂、天人对立的敏锐感觉之上的,建立在人的悲剧性存在的基础之上的。他以自己的方式描述了宇宙的起源和发展,宇宙的发展就是由统一到分裂的过程,是天人分裂的过程。在这种分裂和对立之中,天是不变的,天的意志是不可战胜的,导致这种分裂的原因完全在于人,在于人的欲望、意志和智慧,即人的主体性、人的力量。正因为这种分裂、这种对立,人的苦难开始了。人要杜绝自己的苦难,必须“绝圣弃智”,必须“去私去欲”,必须放弃自己的意志追求,亦即放弃人的独立性,“返璞归真”,重新把自己融化在大自然中。

孔子的学说与老子的学说在具体内容上是不同的,但在哲学基础上则是相同的。孔子的学说也是在意识到天和人的分裂和对立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也是在放弃人的独立性以实现“天人合一”理想的前提下建立起来的。道家的宇宙论成了儒家经典《易》的哲学基础,成了宋明理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不是没有原因的。

儒家学说本身是产生不出真正的悲剧精神的。但是,它的基础仍是悲剧意识,“忧国忧民”仍是儒家知识分子立论的基点。在他们所维护的“道统”受到严重的威胁之时,在多数腐儒随波逐流、趋炎附势的同时,确也有极少数儒家知识分子能够挺身而出,表现出一时的激情,表现出一种英雄主义的精神。但这类儒家知识分子的英雄主义同精卫、夸父、刑天的英雄主义仍然是极不相同的。

法家知识分子常常表现出比中国任何一派知识分子都更为强烈的态度,也常常表现出更悲壮的英雄主义精神。精卫、夸父、刑天的英雄主义表现为反抗强权,而法家知识分子的英雄主义则表现为维护强权。法家学说也产生在民不聊生的战乱时代,产生在诸侯争霸的政治实践中。他们往往是一些来自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他们也有强烈的悲剧意识,但这种悲剧意识更建立在自己地位的低下上,建立在自己的政治才能没有施展的机会的缺憾中。

总之,产生于先秦而深刻影响了后来中国文化发展的这三种文化学说,都建立在各自的悲剧意识的基础之上,但都程度不同地否定了人的悲剧精神,否定了人在自己实际生命体验的基础上自然产生的激情。以及由这种激情决定的悲剧精神。这使中国后来的悲剧作品离开了中国古代神话中曾经存在的悲剧美学形态,也更多地离开了古希腊的悲剧美学形态。但中国文化仍然是充满悲剧意识的,而这悲剧意识也决定了中国文学中存在着源远流长的悲剧性作品。只是中国的悲剧性作品与西方的悲剧性作品有着极不相同的美学特征。

(摘编自王富仁《中国文学的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

材料二:

何谓悲剧意识?悲剧意识或悲剧精神,是指对于人生的悲剧感和积极寻求对悲剧人生进行艺术观照和抗议的心理能量、动力和意向的总和。

中华民族曾遭受深重的苦难。残酷的阶级压迫与奴役,频繁的战祸与动乱。血腥的杀戮与毁灭,这些曾弥漫于中国古代社会。对苦难现实的深切体验和由此而生的对生命存在形式的“忧患意识”,是最深沉的“生命悲剧感”,它仿佛一条粗大的长线贯穿于世世代代中国人的心路历程。正是这种“忧患意识”和“生命悲剧感”作为一种心理“基因”,历史地培育了中华民族的悲剧意识。

中国古代悲剧创作在情节上追求“奇巧”,可以看作是对唐代文言短篇传奇小说“奇”的特征的继承。中国古代悲剧正是凭借其奇巧性、特殊性与不落俗套的情节设计进而感染、刺激和震动观众。例如《窦娥冤》,在真实的现实主义描写中充满了奇巧的特色,如蔡婆婆巧遇张驴儿父子。作品借助这个“巧遇”引出窦娥与社会恶势力的冲突。“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三桩誓愿,使舞台上出现了奇异的景象,三伏天竟然漫天大雪,刽子手惶恐地退下去,正气压住了邪恶。正是以这浓厚的浪漫主义奇异手法渲染了窦娥的反抗性格和凛然正气,增强了悲剧气氛和感人力量。

虚幻在中国古代悲剧情节中的表现可分为梦幻、仙幻和鬼幻,实质上都是以幻写真,或是作为人物命运完美化的手段。中国古代悲剧十分注重“梦”的描写,以梦写真,真幻混同,这也可以看作人们下意识的精神追求的显在表现。以梦写真的范例有汤显祖的“临川四梦”等。仙幻的描写在中国古代悲剧中也很突出。处于“天宫”的仙境是“三界”中唯一令人向往的虚幻之地,也是中国人对“今生”结束后归宿的最高层次的理解。

西方古典悲剧所表现的人与命运之间的冲突、人自身的性格冲突是必然的,是尖锐的,是不可和解的,通常以一方甚至双方的毁灭告终。中国古代悲剧冲突的双方往往是两种伦理力量——善良正义与邪恶奸诈,造成主人公困境的奸恶力量在剧情发展中往往会为另一种更强大的代表公平、正义的力量所压制,所以中国古代悲剧的情节,很少有一悲到底的形式,让剧中人物由顺转逆,以逆境结束的也极少,一般都是让悲剧人物由逆转顺,以大团圆的方式结束。

(摘编自刘利《中国古代悲剧意识及其文化根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中国古代文化都是建立在人与宇宙、自然、世界对立的观念之上的,都是悲剧性的。

B.老子主张“返璞归真”,把自己融化在大自然中,是因为他认识到人与天对立的悲剧性。

C.虽然孔子的学说与老子的学说形式不同,但其内容是相同的,因为其哲学基础是相同的。

D.“忧患意识”和“生命悲剧感”作为一种心理“基因”,孕育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知识分子比古希腊的悲剧家更具悲剧意识,带来了中国书面文化的第一期大繁荣。

B.《易》是儒家吸收了道家的宇宙论并将其作为哲学基础完成的著作,可见道家对儒家的影响之大。

C.儒家主张积极用世,当所维护的“道统”受到严重的威胁时,常常表现出英雄主义精神。

D.中国古代悲剧的冲突往往是善良正义与邪恶奸诈两种伦理力量的冲突,结果往往是善良正义战胜邪恶奸诈。

3.下列作品中不能体现“悲剧意识”的一项是______

A.《白蛇传》B.《李逵负荆》

C.《窦娥冤》D.《雷雨》

4.中国古代悲剧意识的文化根源和社会根源分别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5.中国古代悲剧作品在情节安排上有何特点?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文本一:

活着(节选)

余华

谁料到我一走凤霞就出事了,我走了才几分钟,好几个医生跑进了产房,还拖着氧气瓶。凤霞生下了孩子后大出血,天黑前断了气。我的一双儿女都是生孩子上死的,有庆死是别人生孩子,凤霞死在自己生孩子。

那天雪下得特别大,凤霞死后躺到了那间小屋里,我去看她,一见到那间屋子就走不进去了,十多年前有庆也是死在这里的。我站在雪里听着二喜在里面一遍遍叫着凤霞,心里疼得蹲在了地上。雪花飘着落下来,我看不清那屋子的门,只听到二喜在里面又哭又喊,我就叫二喜,叫了好几声,二喜才在里面答应一声,他走到门口,对我说:

“我要大的,他们给了我小的。”

我说:“我们回家吧,这家医院和我们前世有仇,有庆死在这里,凤霞也死在这里。二喜,我们回家吧。”

二喜听了我的话,把凤霞背在身后,我们三个人往家走。

那时候天黑了,街上全是雪,人都见不到,西北风呼呼吹来,雪花打在我们脸上,像是沙子一样。二喜哭得声音都哑了,走一段他说:

“爹,我走不动了。”

我让他把凤霞给我,他不肯,又走了几步他蹲了下去,说:

“爹,我腰疼得不行了。”

那是哭的,把腰哭疼了。回到了家里,二喜把凤霞放在床上,自己坐在床沿上盯着凤霞看,二喜的身体都缩成一团了。那晚上我在二喜他们灶间坐到天亮,外面的风呼呼地响着,有一阵子下起了雪珠子,打在门窗上沙沙乱响,二喜和凤霞睡在里屋子里一点声音也没有,寒风从门缝冷嗖嗖地钻进来,吹得我两个膝盖又冷又疼,我心里就跟结了冰似的一阵阵发麻,我的一双儿女就这样都去了,到了那种时候想哭都没有了眼泪。

有庆死时,家珍差点也一起去了,如今凤霞又死到她前面,做娘的心里怎么受得住。第二天,二喜背着凤霞,跟着我回到家里。那时还下着雪,凤霞身上像是盖了棉花似的差不多全白了。一进屋,看到家珍坐在床上,头发乱糟糟的,脑袋靠在墙上,我就知道她心里明白凤霞出事了,我已经连着两天两夜没回家了。我的眼泪唰唰地流了出来,二喜本来已经不哭了,一看到家珍又呜呜地哭起来,他嘴里叫着:

“娘,娘……”

家珍的脑袋动了动,离开了墙壁,眼睛-动不动地看着二喜背脊上的凤霞。我帮着二喜把凤霞放到床上,家珍的脑袋就低下来去看凤霞,那双眼睛定定的,像是快从眼眶里突出来了。我是怎么也想不到家珍会是这么一副样子,她一颗泪水都没掉出来,只是看看凤霞,手在凤霞脸上和头发上摸着。二喜哭得蹲了下去,脑袋靠在床沿上。我站在一旁看着家珍,心里不知道她接下去会怎么样。那天家珍没有哭也没有喊,只是偶尔地摇了摇头。凤霞身上的雪慢慢融化了以后,整张床上都湿淋淋了。

凤霞和有庆埋在了一起。那时雪停住了,阳光从天上照下来,西北风刮得更凶了,呼呼直响,差不多盖住了树叶的响声。

文本二:

活着(节选)

张先许绿伦

[舞台一片漆黑,隐约可见二喜和福贵矗立在台上。]

福贵谁料凤霞会出事呢,我走了才几分钟,好几个医生跑进了产房,还拖着氧气瓶。凤霞生下孩子后大出血,天黑前断了气。我的一双儿女都是生孩子上死的,有庆死是别人生孩子,凤霞死在自己生孩子。

[幕后一个婴儿的啼哭传来。随即,婴儿的哭声变成了一个稚嫩的声音(苦根的声音):“我记得我出生后,爹的表情很奇怪,我被紧紧地抱着。旁边还有一个白头发红眼睛的人。你们说我不可能记得这种事,我不是乱说的,是真的记得呦!因为,爹在哭!爹和那个人喊着‘凤霞!’‘凤霞!’,凤霞是谁呢?凤霞是我娘,我的眼睛睁开了,娘的眼睛却永远地闭上了。”]

[灯光亮起。二喜拉着板车,凤霞被放在车上。福贵抱着襁褓中的孩子跟在后面。田野里传来一片蛙鸣。]

福贵我的外孙出生了,我的闺女凤霞却死了。我的女婿二喜变成了单亲爸爸,我的家人只剩下家珍,我的亲人越来越少了。我爹和我娘最先死了,如果他们都算是枯黄的老叶子,那么有庆和凤霞,他们是还泛着青色光泽的嫩枝,他们怎么也像是被割下的稻谷一样,与田野断开联系,被踩进泥沼。而我,只能像一只傻头傻脑的青蛙……所能做的,只是围在他们身边呱呱地叫。(模仿青蛙叫)呱呱,呱呱!

二喜(停住脚步)爹,您上车吧。

福贵呱呱,呱呱!

二喜您怎么了,肚子疼?

福贵我太重,二喜,你都几天没合眼了,撑不住。

二喜多费些力气,就会少想些凤霞。

福贵二喜呀,人世间有很多事都强求不来的,人要是有缘,就应该惜福了。

[抱在福贵怀中的苦根突然哭了起来。福贵手忙脚乱。]

二喜没娘的娃娃哭了!

福贵我上去,我上去。娃娃离他的娘近了,就不会哭。(上板车)

[苦根的啼哭停止,二喜艰难地拉车前行。]

[苦根的声音:“那天晚上,风吹得很冷,我被一个人紧紧地接在怀里,脸上感到一滴滴的凉意,外公的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直落到我的口中。咸咸的,还带着烟味。”]

二喜爹,别再伤心了。

福贵我对不住你,二喜,我们都被老天爷骗了!这家医院和我们前世有仇,有庆就死在这,凤霞也死在这,是爹没找对地方。

二喜爹,徐家没对不住我,我们有了儿子,我们都算是有福的人,惜福,惜福哦!(蹲下)爹,我只是走不动了,腰疼得不行。

福贵你把腰哭疼了。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妻子凤霞难产之际,二喜向医生求救“大的”,可以看出他俩夫妻情感深厚,也表现出二喜在悲剧命运笼罩之下的无奈选择。

B.文本除了写凤霞的离世之外,还写到有庆的死亡,这种死亡元素的重复出现,其目的在于提醒人们活着的艰难、生命的可贵。

C.“我”看到家珍在家眼睛呆滞,也不掉泪水,可见她的灵魂没有“活着”,对生无所依,对死无所惧,对凤霞的死亡毫无察觉。

D.文本二开头福贵的两次独白,流露出福贵因凤霞突然去世而产生的痛苦与无奈之情,也反映出福贵对二喜的同情与怜爱之心。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凤霞去世和埋葬的当天都出现雪,这营造了一种悲凉凄清的氛围,前后形成照应,显示出颇具匠心的构思。

B.两个文本的语言都形象生动,采用丰富的比喻、典型的自然环境描写等手法,充分体现出小说和戏剧的表述追求。

C.文本二中舞台说明是戏剧的组成部分,为福贵和二喜的对话提供时空和布景的说明,还可以解释他们的表情和动作。

D.襁褓中的苦根会说话,这一内容并非实写,而是剧本的想象,剧本借助想象表现出凤霞去世给家人带来的巨大伤痛。

8.结合文本一、二,请从语言和情节两方面概括分析剧本改编的特点。

9.余华在《活着》的一篇序言中坦言:“用第三人称的方式写作时无法前进,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写作后竟然没有任何阻挡。”请分析文本一是如何体现“没有任何阻挡”的。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端木赐,卫人,字子贡。子贡利口巧辞,孔子常黜其辩。问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贡既已受业,问曰:“赐何人也?”孔子曰:“汝器也,瑚琏也。”陈子禽问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又问曰:“孔子适是国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也”子贡问曰:“富而无骄,贫而无谄,何如?”孔子曰:“可也;不如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①,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子贡请行,孔子许之。遂行,至齐,说田常曰:“君之伐鲁过矣。夫鲁,难伐之国,其城薄以卑,其地狭以浅,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战。君不如伐吴。夫吴,城高以厚,地广以深,甲坚以新,士选以饱,重器精兵尽在其中,又使明大夫守之,此易伐也。”田常忿然作色曰:“子之所难,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难。而以教常,何也?”子贡曰:“臣闻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今君忧在内。吾闻君三封而三不成者,大臣有不听者也。今君破鲁以广齐,战胜以骄主,破国以尊臣,而君之功不与焉,则交日疏于主。是君上骄主心,下恣群臣,求以成大事,难矣。夫上骄则恣,臣骄则争,是君上与主有却,下与大臣交争也。如此,则君之立于齐危矣。故曰不如伐吴。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田常曰:“善。”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删改)

①高、国、鲍、晏:指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齐国握有实权的卿大夫。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适/是国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也/

B.孔子适/是国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也/

C.孔子适是国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也/

D.孔子适是国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旧时人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古时汉族男子在弱冠之后可取字,女子则无字。

B.瑚琏,古代祭祀时盛粮食用的玉制器具,是“高”“贵”“清”的象征,文中用以指子贡有安邦治国的才能。

C.仲,在弟兄排行里代表第二。古代长幼的排序非常有讲究,依次为伯、仲、叔、季;也用以指农历一季的第二个月。

D.《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的历史。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贡认为颜回能闻一知十,自己只能闻一知二,所以自己比不上颜回。

B.子贡认为文武之道没有灭绝,孔子的学问是从不同的老师那里学到的。

C.孔子认为贫穷而乐道、富有而好礼比富有而不骄傲、贫穷而不谄媚更好。

D.子贡逐步分析,认为田常攻取吴国后,田常就可以孤立国君、控制齐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

②夫吴,城高以厚,地广以深,甲坚以新。

14.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子贡的形象特征。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9.0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乌江

[唐]汪遵

兵散弓残挫虎威,单枪匹马突重围。

英雄去尽羞容在,看却江东不得归。

项羽

[宋]陆游

八尺将军千里骓,拔山扛鼎不妨奇。

范增力尽无施处,路到乌江君自知。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两首诗都是以感慨西楚霸王项羽的功业之成败为主题,从题材上看都属于怀古诗。

B.两首诗开篇都描述了霸王的形象。《乌江》描写的是英雄末路威风尽散的悲壮形象;《项羽》则是项羽气盛、威猛的形象。

C.两首诗第二句都使用了成语来形容项羽,“单枪匹马”和“拔山扛鼎”,成语“单枪匹马”一词就出自汪遵的《乌江》。

D.《乌江》最后用乌江自刎的典故来表现英雄的失败,《项羽》则用范增的足智多谋来对比项羽的刚愎自用。

16.两首诗都塑造了项羽这一人物形象,但两位诗人对项羽的情感并不相同,请简要概括。

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写到孔子的四个弟子侍坐时各言其志,孔子问公西华时,公西华在表明志向前先以“,”表明自己谦虚的态度。

(2)《师说》中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出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3)“浊酒”,因其酒色浑浊,质量一般,诗人常用它来表述自己生活上的艰辛或心中的愁苦,如诗句:“,”。

五、作文(本大题共2小题,共120.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马克思深刻洞察了历史发展的规律,从纷纭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抽丝剥茧,发现了资本主义的深刻矛盾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并自觉承担起创建革命理论、领导革命实践的重任;林觉民矢志拯救国家民族,“为天下人谋永福”,不惜牺牲个人幸福,舍生忘死,视死如归。“一稻济天下,肝胆两昆仑”,袁隆平、吴孟超勇挑重担,不负国家,不负人民,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们对时代使命有着深刻的理解,他们将个人抱负与时代要求融为一体。作为新时代青少年的你,对此有什么样的感悟与思考呢?请联系当下社会生活,以“我们的使命”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演讲稿。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十五六岁是生命之花开放的季节。灿烂,充满梦想;激扬,充满活力;有迷茫,但从不放弃;有困惑,但绝不后退。

请以“我的青春宣言”为题,写一篇演讲稿,不少于800字。

六、其他(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纵观历史,中华文明可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将中华文化入“网”上“云”,实现在数字世界的永久留存、永续利用,已被纳入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

文化数字化的过程,就是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高新技术,将文化素材导入虚拟世界,进而实现深度融合的过程。面对这个与传统文化样式______的数字空间,我们需要用全新的眼光和逻辑语言,提取中华文化优秀的元素、符号,创造新的文化样式和优质内容。唯有如此,才能不断丰富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当代表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数字世界中也得以发扬光大。

现实中,文化数字化也为文化生活提供了全新场景。从网络文学、网络视频、数字图书等当下新媒体的方兴未艾,到云演出、云观展等一个个新业态的______,数字技术对文化资源的利用、开发、存储、传播和表述,丰富了文化产品类型和服务质量,产业规模也扩大了。一言以蔽之,日新月异的数字科技为文化强国建设筑牢“数字基石”,更让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______。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述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2.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述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风卷清云尽,空天万里霜”描绘了霜降时节天空高旷和万物萧瑟的状态。进入霜降之后,深秋景象明显,冷空气南下越来越频繁。霜降不是表示“降霜”,______。就全国平均气温而言,霜降节气是一年之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时节。

从二十四节气的气候特征看,霜降节气是寒气强于金气的开始。金气是指秋季的凉气,寒气是指冬季的冷气,秋分是金气增长的顶点,之后随着秋之金气的减弱,冬之寒气逐渐增强。霜降之前,金气强于寒气,天气比较凉爽;霜降之后,寒气强于金气,______。金气与寒气此消彼长的关系,一直持续到立冬之时才告结束。

霜降期间,白天较热,夜晚气温却很低,逐渐低至零下。此时地气不升,降雨减少,寒和燥成了这个节气最主要的特点。因此人们要“外御寒,内清热”,补充水分,防寒降燥。这时也正是晚秋时节,天气渐冷,草木枯黄,万物萧瑟,容易引人忧思,使人意志消沉,因此,______。

23.下列句子中的“人”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人”,用法相同的一项是______

A.帮助人,自己也会因之而获得快乐。

B.年轻人的一个优点就是不会由于世俗的约束而畏蔥不前。

C.故地重游,物是人非,谁不感慨唏嘘?

D.老师提醒学生,不要“人在曹营心在汉”。

2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解析解答部分

1.B

2.C

3.B

4.文化根源:以人与宇宙、自然、世界的悲剧性分裂和对立的哲学思想所形成的具有悲哀底色的中国文化。社会根源:残酷的阶级压迫与奴役,频繁的战祸与动乱,血腥的杀戮与毁灭等培育了中华民族的悲剧意识。

5.①情节上追求“奇巧”;②以幻境作为真实,或作为人物命运完美化的手段;③往往让悲剧人物由逆转顺,以大团圆的方式结束。

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根据文章观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准确把握材料的观点,然后结合选项内容分析。

(4)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进行筛选、归纳、概括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

(5)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和归纳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解析,分条回答即可。

1.A.“中国古代文化都是建立在………“以偏概全,材料一原文是“几乎都是建立在人与宇宙、自然、世界的悲剧性分裂和对立的观念之上的”,说明接近"都是”,但实际上并非“都是”。

C.“虽然孔子的学说与老子的学说形式不同,但其内容是相同的“表述错误,材料一原文为“孔子的学

说与老子的学说在具体内容上是不同的,但在哲学基础上则是相同的”,没有提及形式不同。

D“孕育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错,材料二原文是“历史地培育了中华民族的悲剧意识”。

故解析为:B。

2.C.“常常表现出英雄主义精神"错,材料一原文是"确也有极少数儒家知识分子能够挺身而出,表现出一时的激情,表现出一种英雄主义的精神”。

故解析为:C。

3.B.对《李逵负荆》学生可能比较陌生,但通过负荆”二字可以判断是知错改错的剧情,因此可以推断该剧结局带有喜剧色彩。

故解析为:B。

4.根据材料一“先秦思想家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战争的时代,是一个混乱的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他们比古希腊的悲剧家更清醒地意识到人与宇宙、自然、世界的分裂和对立,更了解人类在世界上的悲剧性地位,因而也有更强烈的悲剧意识”可知,这是从文化角度阐述中国古代悲剧意识的,所以中国古代悲剧意识的文化根源是:以人与宇宙、自然、世界的悲剧性分裂和对立的哲学思想

所形成的具有悲哀底色的中国文化。

根据材料二“中华民族曾遭受深重的苦难。残酷的阶级压迫与奴役,频繁的战祸与动乱。血腥的杀戮与毁灭,这些曾弥漫于中国古代社会。对苦难现实的深切体验和由此而生的对生命存在形式的忧患意识,是最深沉的‘生命悲剧感’,它仿佛一条粗大的长线贯穿于世世代代中国人的心路历程。正是这种忧患意识'和“生命悲剧感作为一种心理“基因’,历史地培育了中华民族的悲剧意识”可知,这是从社会根源角度阐述中国古代悲剧意识的,所以中国古代悲剧意识的社会根源是:残酷的阶级压迫与奴役,频繁的战祸与动乱,血腥的杀戮与毁灭等培育了中华民族的悲剧意识。

5.根据材料二“中国古代悲剧创作在情节上追求:奇巧’,可以看作是对唐代文言短篇传奇小说‘奇’°的特征的继承。中国古代悲剧正是凭借其奇巧性、特殊性与不落俗套的情节设计进而感染、刺激和震动观众”可知,特点一是情节上追求"奇巧”。根据材料二“虚幻在中国古代悲剧情节中的表现可分为梦幻、仙幻和鬼幻,实质上都是以幻写真,或是作为人物命运完美化的手段。中国古代悲剧十分注重梦的描写,以梦写真,真幻混同,这也可以看作是人们下意识的精神追求的显在表现”可知,特点二是以幻境作为真实,或作为人物命运完美化的手段。根据材料二"所以中国古代悲剧的情节,很少有一悲到底的形式,让剧中人物由顺转逆,以逆境结束的也极少,一般都是让悲剧人物由逆转顺,以大团圆的方式结束”可知,特点三是往往让悲剧人物由逆转顺,以大团圆的方式结束

6.C

7.B

8.①从语言看:剧本改编更注重人物的台词,同时也要有简洁的舞台说明,而小说主要通过叙事性语言来讲述故事。②从情节来看:剧本改编要求情节高度集中在舞台范围内,时间空间限制很大,而小说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9.①文本一采用第一人称“我”来写作。②让“我”充当人生悲剧和不幸经历的讲述者,从而使情节的叙述没有任何阻挡。③让“我”充当故事经历者,让借助“我”来实现情感的直接抒发,使情感的抒发没有任何阻挡。

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述艺术;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中国现当代小说;中国戏剧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剧本情节和语言的能力。本题可从人物,情节,环境和主旨等方面展开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叙述特色能力。考查的是第一人称的作用,第一人称给人真实感,令人信服,便于直抒胸臆,要结合文本分析。

6.

C.“对凤霞的死亡毫无察觉”表述有误,根据文中"一进屋,看到家珍坐在床上,头发乱糟糟的,脑袋靠在墙上,我就知道她心里明白凤霞出事了,我已经连着两天两夜没回家了~可知,家珍内心应该明白凤霞出事了,只是她内心已经麻木,没有强烈的反应。

故解析为:C。

7.

B.“采用丰富的比喻、典型的自然环境描写等手法"错误,文本一描写了自然环境,但是文本二包括舞台说明都没有自然环境的描写。

故解析为:B。

8.

对比文本一和文本二可以看出,两者都有大量人物语言描写,但是文本的人物语言多为叙事性语言,如我走了才几分钟,好几个医生跑进了产房,还拖着氧气瓶。凤霞生下孩子后大出血,天黑前断了气。我的一双儿女都是生孩子上死的,有庆死是别人生孩子,凤霞死在自己生孩子“我的外孙出生了,我的国女凤霞却死了。我的女婿二喜变成了单亲爸爸,我的家人只剩下家珍,我的亲人越来越少了”。而剧本的人物语言主要是通过台词刻画人物表现人物形象的,如“多费些力气,就会少想些凤

霞表现了二喜对凤霞深厚的感情,因此,剧本更注重人物的台词;另外,由“舞台一片漆黑,隐约可见二喜和福贵矗立在台上“灯光亮起”等句可知,剧本改编要有简洁的舞台说明。情节上,由文本二可以看出,情节的发展全部在舞台上,“舞台一片漆黑”说明是夜晚,“灯光亮起。二喜拉着板车,凤霞被放在车上。福贵抱着襁褓中的孩子跟在后面。田野里传来一片蛙鸣”说明情节发生在白天,因此,剧本改编要求情节高度集中在舞台范围内,时间空问限制很大。而小说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文本一可以看出,故事最初在医院,然后在回家的路上,然后在二喜家,最后在福贵家。

9.

题干要求学生分析“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写作后竟然没有任何阻挡”,说明应当结合"第一人称的作用进行分析。由“谁料到我一走凤霞就出事了,我走了才几分钟,好几个医生跑进了产房,还拖着氧气瓶“我让他把凤霞给我,他不肯,又走了几步他蹲了下去”等句可知,文本一采用第一人称讲述故事,讲述〞我'走后,凤霞大出血,讲述二喜背着凤霞回家,讲述家珍见到凤霞的痛苦情景,以“我”的亲身经历的眼光去观察和叙述,使情节的叙述没有任何阳挡。“我”不但讲述故事,而且“我”本是是故事的亲历者,“我-作为故事的主人公,饱受"活着”的煎熬,“我的一双儿女都是生孩子上死的,有庆死是别人生孩子,凤霞死在自己生孩州我们回家吧,这家医院和我们前世有仇,有庆死在这里,凤霞也死在这里。二喜,我们回家吧”等句子抒情达意没有任何阻挡,写出了"我“失去亲人的痛苦。

10.C

11.A

12.D

13.①贤人抓住根本,不贤的人得到末节,无处不有文武之道。

②吴国城墙高又厚,城池广袤深远,铠甲坚固且新。

14.①能言善辩,巧于辞令;②谦虚好学;③善于思考;④扶危济困。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断句首先要通读大意,其次要注意句子成分,根据人名、地名、文言虚词以及修饰关系,和句子结构等进行断句。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多积累文言知识,注意一些常考实词含义。不能把握时,可联系上下文猜测实词含义进行判断。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虛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

“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对文中主人公道德品质、人物形象的探究。找到主人公所经历的事迹,认真理解的基础上探究其品质,另外也需要注意文中直接出现的展现其品质的句子。

端木赐,卫国人,字子贡。子贡能言善辩,巧于辞令,孔子常常压制他。孔子问道:“你和颜回谁强?”子贡答道:“我怎敢和颜回相比!他闻一知十,我闻一知二。”子贡完成了学业,问道:“我是怎样的人?”孔子说:“你好比一个器皿,是宗庙里的瑚琏。”陈子禽问子贡:“仲尼的学问是从哪学的?”子贡说:“文武之道没有灭绝,还在人间流传,贤人抓住根本,不贤的人得到末节,无处不有文武之道。夫子在什么地方不能学习,又何必要有固定的老师!”陈子禽又问:“孔子到一个国家,一定要问该国政事。这是寻求得到的,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子贡说:“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到,这或许不同于别人求的方法吧。”子贡问:“富有而不骄傲,贫穷而不谄媚,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是不如贫穷而乐道,富有而好礼。”田常想在齐国作乱,又担心高、国、鲍、晏四家的势力,便调他们的兵攻鲁。子贡请求前去(救鲁国),孔子答应了。子贡于是出发,先到齐国,劝田常说:“您攻打鲁国是错误的。鲁国是难以讨伐的国家,它的城墙单薄低矮,护城河狭窄水浅,它的君主愚昧不仁,大臣伪诈无用,它的士兵和人民又厌恶战争,这就是不能与它作战的原因。您不如讨伐吴国。吴国城墙高又厚,城池广袤深远,铠甲坚固且新,士兵人选都是那种饱壮之人,贵重精良的兵器都在其中,又派贤明的大夫守卫,这是容易攻打的。”田常愤然变色说:“你难做的,别人容易;你容易的,别人难做。你拿这些来教我,是什么意思?”子贡说:“我听说,有内忧的攻强国,有外忧的攻弱国。如今您有内忧。我听说你三次被封三次失败,就是因为有反对的大臣啊。现在您破鲁以扩齐,战胜了鲁国使国君骄纵,打败了使大臣尊重,而您的功劳却不在其中,这样和国君的关系就会一天天疏远。这是您在上使国君骄纵,在下使大臣肆恣,想以此成就大业,难啊。国君骄纵就会不顾忌一切,大臣恣肆就会互相争夺权力,这是您在上与国君有矛盾,在下与大臣互相争夺权力。这样,不但难成大业,而且会有危险啊。所以不如伐吴。伐吴不胜,那样百姓死在国外,大臣在国内势力减弱,这样您上无大臣反对,下无百姓非难,能够孤立国君、控制齐国的只有您了。”田常说:“好。”

10.“是国”是“适”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抑”,意思是还是,应该与后边的“与之与"放在一起,与前边的“求之与"构成选择问句,排除D。

译文:“孔子到一个国家,一定要问该国政事。这是寻求得到的,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子贡

说:“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到,这或许不同于别人

求的方法吧。”

故解析为:C。

11.A"女子则无宇"错误,女子及笄后也可取字。

故解析为:A。

12.D.“攻取吴国后”理解有误,原文表述是'伐昊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可知应是攻打吴国没有取胜。

故解析为:D。

13.①识”,知道,了解;“大”,根本;“小”,末节。译文:贤人抓住根本,不贤的人得到末节,无处不有文武之道。

②城”,城墙;“以”,相当于“而”,并且;“坚”,坚固。译文:吴国城墙高又厚,城池广袤深远,铠甲坚固且新。

14.根据原文“子贡利口巧辞,孔子常黜其辣”可知子贡能言善辦,巧于辞令;根据原文“问日:汝与回也熟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可知子贡谦虛好学;根据原文"陈子禽问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日:‘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可知子贡善于思考;根据原文“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子贡请行,孔子许之"可知子贡扶危济困。

15.D

16.汪遵的《乌江》赞美了西楚霸王力能扛鼎的英雄豪气。面对项羽的失败,对这个悲剧英雄表示了深深的同情。在陆游看来,项羽力能扛鼎却不足为奇,侧重于对项羽刚愎自用,不善用范增导致悲惨结局表示惋惜,更加以批评。

表述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注意的人生经历以及写作背景,找准诗歌意象营造的意境和表述的情感。然后比对选项找出正确解析。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解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述的情感。

15.D.“对比”错误。陆游只是指出因为项羽的自负,谋士范增虽然足智多谋却无施展之处,这也是导致项羽失败的原因之一。

故解析为:D。

16.《乌江》中“单枪匹马突重国”意思是:项羽一人单枪匹马突破重重包围,这是指项羽在垓下之战中率领28骑突围的事件。这句用通俗的词汇展现出了西楚霸王力能扛鼎的英雄之气,表述了对项羽的赞美之情。“英雄去尽羞容在,看却江东不得归”指项羽在乌江边上自知无颜见江东父老而拔剑自刎的典故。最后两句用乌江白刎的典故来指明项羽的失败,表现了对这个悲剧英雄深深的同情。陆游的《项羽》中“八尺将军千里雅,找山扣鼎不妨奇”,“八尺、千里、拔山扛鼎”塑造了一个项天立地的英雄形象,可是,这在眼中不足为奇。“范增力尽无施处,路到乌江君白知”,项羽刚復自用,让范增的才能无法施展,只有兵败乌江,诗中拿项羽的英雄形象与他的乌江自勿形成对比,对项羽的匹夫之勇表述了不满,体现了诗人对项羽不知任用贤人的批评。

17.(1)非曰能之;愿学焉

(2)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名句

注意对句子的理解和易错字:愿遗浊勒

故解析为:(1)

第1空、非曰能之

第2空、愿学焉

(2)

第1空、小学而大遗

第2空、吾未见其明也

(3)

第1空、浊酒一杯家万里

第2空、燕然未勒归无计

本题考查了常见的名句名篇。首先明确测试的篇目,对句子准确理解,做题时留意诗歌的出处以及语境,这需要平时多积累,重要的一点避免易错字。

18.

我们的使命各位同学: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们的使命》。回望往昔,林觉民担起“为天下人谋永福”的责任,矢志拯救国家民族,视死如归。他拥抱时代、勇担重任、舍生忘死的人生选择,激励着一代代的后来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如今的我们正青春,又身处和平盛世,那么我们的使命是什么?我认为,我们的使命就是提升自我,与国家与时代同频共振。

于自我,使命是专注于提升,流水高山心自知。

这个时代,日新月异。高铁展现中国速度,5G方便人们生活,北斗为出行助力,新能源汽车降低碳排放……然而,蓬勃发展的背后也伴随着诸多问题:某些明星艺人品行低劣,饭圈问题层出不穷,一些人为膨胀的私欲知法犯法,部分青年选择躺平而不作为……科技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但却没能提升人的品行。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怎可在这个车轮滚滚的时代自蒙双目,自闭心神?回望,林觉民烈士面对着“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的社会,发出“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的呼喊!正青春的我们,亦要紧追高速发展的时代,提高素质,拒绝平庸,承担时代赋予的使命。

于社会,使命是无言的贡献,蜡炬成灰泪始干。

苏格拉底说:“我与世界相遇,我自与世界相蚀,我自不辱使命,使我与众生相聚。”人生于世,如同行舟,有重物所压,才不易倾覆。消防官兵携灭火使命,在四川木里县与森林火灾搏斗,保护社会财产;青年子弟兵携救灾使命,在郑州7.20洪灾中勇敢奔赴,拯救生命。樊锦诗携考古使命,在茫茫大漠中一心为壁画,为社会文化传承做出贡献。他们每一个人,担起自己的使命,做自己该做的贡献。吾辈青年,当扎根厚土,茁壮枝干,披枝散叶,润泽周边,担起自己的使命,共推社会稳步向前。

于国家,使命是矢志不渝的强国梦,任重而道远。

“你不是沧海一粟,你是整个海洋的一部分。”当前国际形势变幻莫测,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21世纪是中国走向强国之际,不进则退。倘若我们青年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或宅在家里,或沉迷于网络游戏,何谈自身的发展?何谈中国梦的实现?有这样一些人,他是顾诵芬,心怀强国梦,一步一个脚印,奠定中国飞机设计事业的基础;他是彭士禄,心怀强国梦,一心为中国深潜事业,所设计的核潜艇保卫海疆;他是杨振宁,心怀强国梦,归国后为科研建设奔波,推动中国成为科研强国。他们,不畏前途漫漫,勇担强国时代使命。他们,才是青年该有的样子,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若海上没有狂风,浪花很寂寞。若春天没有百花,大地很寂寞。若青春没有使命,青春很寂寞。愿我们每一位,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话,担起使命,为青春着色,为社会添彩,为国家滚滚向前的轮毂贡献一份力量。“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材料作文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材料指出马克思发现了资本主义的深刻矛盾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自觉承担起创建革命理论、领导革命实践的重任;林觉民矢志拯救国家民族,视死如归。还提到了袁隆平、吴孟超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第二段话提出了个人抱负与时代使命这个话题。可见,题目实际上是引导考生思索,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承担着国家和民族复兴的时代使命,应该如何将个人的人生选择、理想抱负与时代使命、民族发展结合起来。材料中,马克思和林觉民虽然来自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但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时,在先觉了社会未来发展的动向时,在国家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他们走出小我,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幸福,以巨人似的眼光和胸襟,以天下为己任,勇挑时代重任,做出了最具格局的人生选择。真正有价值的人生,不应只为小我而活,只有把个人理想融入时代之中,融入对人民、对国家有贡献的伟大事业之中,才能得到高尚的快乐。一个人的选择只有契合时代要求、符合人民需要,才会有意义有价值。时移事易,新时代青年的使命就是做新时代具有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的爱国者,做新时代具有责任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建设者,做新时代

具有过硬本领和高尚品格的接班人,做维护人民利益的忠实践行者。写作时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谈我们的使命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承担这样的使命,我们应该怎么做。层次要清晰,主旨要鲜明。

参考立意:

1.新时代需要新的使命。

2.为国家谋复兴是我们的历史使命。

3.每个人都应该负起自己的使命。

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

19.

我的青春宣言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的青春宣言”。

不消说,青葱的少年,满是活力、热情与梦想。青年的生活,连在一起是沁人心肺的诗;清纯的友谊,是纯洁无暇的玉;青春的宣言,不比群星寂寞,不比飞鸟孤单,是来自火热内心的苍穹的力量。

曾几何时,我们立在高高的山头,大声喊出总有距离的梦想,听着反复的回声,默认是上天的回应;曾几何时,我们夹着书本默然行走,迎着暖人的风,会为偶然拟定的计划而猛然加快步伐。幼小的心灵,憧憬着清华园的梦想;童真的笑脸,映照着未名湖的风景。然而,无法说青春是什么,像什么,只是它让我们如此忘情地哭,也忘情地笑,我们只会走情感的极端,也就这样厌烦却不舍地感受生活,感受那反反复复也无法离开的唠叨,感受教室里永远压抑也温暖的气氛。

看得出,以前漂亮的大眼睛,因昨夜的奋斗变成了浮肿的单眼皮;以前爱不释手的卡通,早已藏到自己也想不起的地方。但即使如此,也不会击退我们如海潮般的不屈决心。大笑着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缝,便不会再察觉吧;瞧着课本里精美的插图,听着那些跨越远古而来的唯美与纯真,简笔的卡通早已单薄了吧。时光送给年少一颗争强好胜的心,在那密密麻麻织成的网里,仍可以窥见被网打碎的天空,仍有一米阳光,让它随着自己成长。

“我愿我可以是着素结长衫而独立溪旁的诗人,听千年前的潮响,看千年前的豪壮。我是飘逸的帆,扬起脸瞠;我愿我可以是着挺威的军装而戍守边疆的战士,听边防宁静的欢笑,看祖国铿锵的身影。我是自信的旗,随风飘扬。”这样的我们,怀着崇高而清素的梦想,细腻的情,像不敢轻触的花蕾,有一缕清风,它便开得无尽。爱老师,爱父母,爱护士洁白的衣褂,爱每一天实在的日子,简单的梦想诠释着花季里善良却执着的我们。无论怎样,都坚持着,那些浸透在白纸黑字上生动的喜悲,让我们切肤地感到,每个人的存在都是超脱于生命而又源于生命的灵感,活力冲撞的我们把它们抽象成了身边平凡而便于记忆的事实。于是现在,我们学会了感动,学会了铭记,也懂得感恩,拼命地武装,充实着自己,为那又接近太阳的一步狂喜不已。

抱着遥远的梦想,活在朴素的土地,有颗火热的心在熠熠闪烁。我们习惯于大声喊出:“我要努力!我要奋进!”我们习惯大声喊出:“请你等我,我会成功!”

青春的宣言永远在心灵深处支持着青春的奋进,无味却有形,无色却有声。它不比群星寂寞,不比飞鸟孤独,但它是来自火热内心的苍穹的力量;是早晨的太阳,绚染生命,纯朴却富有活力。青春的宣言,如是!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全命题作文

这是一则材料型的命题作文,本题是一篇结合现实的材料作文,解答材料作文要注意认真研读所给材料,把握材料的中心进行精准的审题立意。本题材料中说的中心内容是: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青年要敢于有梦,永葆不懈奋斗的精神,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青年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希望,是推动历史不断向前的力量。因而无奋斗不青春,追梦的青春最精彩。根据以上的理解,考生可以从奋进、追逐、梦想、新征程、做新时代的追梦者、胸怀理想、壮志报国等都角度出发确定写作立意,总之考生要注意国绕"奔跑”与“追梦的主题。材料写作导引需要抓住任务关键词“《追梦人》为题州自己的经历或所见所闻”记叙文”,题干对作文标题、文体和内容都作了规定,必须按照要求进行写作。

立意:

(1)梦想是理想、信念,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2)梦想是每个人拼搏奋斗的精神向往和前进方向。

(3)心中有梦,打拼才有劲头,才能活得出彩。

(4)在追梦的路上,我们要永不言弃,面对挑战,我们不能被挫折和失败吓倒。

(5)梦想因努力而美好。

本题考查学生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学生首先应明确材料内容,理解材料表述的观点。在有多种观点倾向的条件下,要有自己明确的立意,观点鲜明,围绕自己立意,同时还要与其它观点分析比较,并结合生活实际与社会写出文章现实意义。

20.迥然不同;层出不穷;如虎添翼

21.数字技术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存储、表述和传播,丰富了文化产品类型和服务种类,扩大了产业规模。

22.①运用比喻,从四个角度形象地说明中华文明的巨大作用。②运用排比,四个“是……的”排比句式,句式整齐,从语势与语气方面强化了中华文明作用。

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成语的使用;语序不当;搭配不当

(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做这种题平时要积累,更要在具体语境中从色彩的褒贬,使用的对象等角度去分析。

(2)本题考查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3)本题考查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首先要对基本常见的修辞手法加以掌握,其次,分析句子,确定修辞手法;最后明确表述效果。

20.①处,语境指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可填"源远流长”。源远流长:水源很远,水流很长。比喻历史悠久。

②处,语境指文化样式差别大,可填*迥然不同(或截然不同)”。迴然不同(或截然不同):形容差别很大。

③处,语境指新业态不断出现,可填“层出不穷(或层见迭出)”。层出不穷(或层见迭出):比喻

事物或言论接连不断地出现,尚未穷尽。

21.画线句语病有:语序不当,“利用、开发、存储、传播和表述”,按照数字技术对文化资源产生作用的先后顺序,应改为“开发、利用、存储、表述和传播”;搭配不当,“丰富了……服务质量”动宾不搭配,改为“丰富了…………服务种类”;不连贯,“产业规模也扩大了”中途换主语,导致前后文脉不连贯,改为“扩大了产业规模”。

22.“是……胎记,是……根基,是.…精神纽带,也是……宝藏”是一组比喻句,是比喻中的暗喻,本体是“中华文明”,“胎记”根基〞精神纽带"宝藏〞是四个喻体,这组比喻从四个不同的角度,以四个不同的形象阐释说明中华文明的巨大作用。“是……的胎记州是.……的根基是………的精神纽带”“是······的宝藏’,运用排比修辞,采用四个“是的”的句式,句式整齐一致,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胎记“”根基“”精神“纽带”“宝藏'喻体的变换也强化了中华文明作用,增强了语势。

23.B

24.而是表示天冷、昼夜温差大;天气由凉转寒;应注意调节自身情绪

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语句补写

(1)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结合语境进行分析,正确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给文段补写恰当语句的能力,答题时要通读语段,结合语境进行补写,要做到语言简明、连贯、得体,并注意字数限制。

23.文中画横线处“容易引人忧思中“的“人”,泛指人,不确定的对象;

A.中的“人”,特指他人、别人,自身以外的人;

B.中的“人”泛指人,不确定的对象;

C.中的“人”,特指人事,今昔人事;

D.中的人”,特指学生的身体。

故解析为:B。

24.①补句语境"霜降不是表示‘降霜’,①——。“从句式上看,应补“而是………”,内容由下句就全国平均气温而言,“霜降“节气是一年之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时节”可知,说的是气温变化大,所以可以补写:而是表示天冷、昼夜温差大

②补句语境霜降之前,金气强于寒气,天气比较凉爽;霜降之后,寒气强于金气,②——。金气

与寒气此消彼长的关系,一直持续到立冬之时才告结束”,可知补句与“天气比较凉爽"相呼应,句式是“天气……”,再由“寒气强于金气”可知“天气转寒”,所以可以补写:天气由凉转寒③补句语境“这时也正是晚秋时节,天气渐冷,草木枯黄,万物萧瑟,容易引人忧思,使人意志消沉,因此,③

”,可知这个时节“容易引人忧思,使人意志消沉”,所以应该“解决情绪问题”,即:应注意调节自身情绪。

在线组卷平台(zujuan.)自动生成1/1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陕西省商洛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悲剧是由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两个要素构成的,但这两个要素并不总是结合在一起的。从悲剧意识而言,中国文化的悲剧意识不是更少于西方文化,恰恰相反,全部中国文化几乎都是建立在人类的这种悲剧意识的基础之上的。几乎都是建立在人与宇宙、自然、世界的悲剧性分裂和对立的观念之上的。悲哀,是中国所有文化的底色。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的奠基期,也是中国社会、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感受最强烈的一个时期。正是这种强烈的悲剧感受,带来了中国书面文化的第一期的大繁荣。先秦思想家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战争的时代,是一个混乱的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他们比古希腊的悲剧家更清醒地意识到人与宇宙、自然、世界的分裂和对立,更了解人类在世界上的悲剧性地位,因而也有更强烈的悲剧意识。

老子的哲学的基础就是建立在天人分裂、天人对立的敏锐感觉之上的,建立在人的悲剧性存在的基础之上的。他以自己的方式描述了宇宙的起源和发展,宇宙的发展就是由统一到分裂的过程,是天人分裂的过程。在这种分裂和对立之中,天是不变的,天的意志是不可战胜的,导致这种分裂的原因完全在于人,在于人的欲望、意志和智慧,即人的主体性、人的力量。正因为这种分裂、这种对立,人的苦难开始了。人要杜绝自己的苦难,必须“绝圣弃智”,必须“去私去欲”,必须放弃自己的意志追求,亦即放弃人的独立性,“返璞归真”,重新把自己融化在大自然中。

孔子的学说与老子的学说在具体内容上是不同的,但在哲学基础上则是相同的。孔子的学说也是在意识到天和人的分裂和对立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也是在放弃人的独立性以实现“天人合一”理想的前提下建立起来的。道家的宇宙论成了儒家经典《易》的哲学基础,成了宋明理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不是没有原因的。

儒家学说本身是产生不出真正的悲剧精神的。但是,它的基础仍是悲剧意识,“忧国忧民”仍是儒家知识分子立论的基点。在他们所维护的“道统”受到严重的威胁之时,在多数腐儒随波逐流、趋炎附势的同时,确也有极少数儒家知识分子能够挺身而出,表现出一时的激情,表现出一种英雄主义的精神。但这类儒家知识分子的英雄主义同精卫、夸父、刑天的英雄主义仍然是极不相同的。

法家知识分子常常表现出比中国任何一派知识分子都更为强烈的态度,也常常表现出更悲壮的英雄主义精神。精卫、夸父、刑天的英雄主义表现为反抗强权,而法家知识分子的英雄主义则表现为维护强权。法家学说也产生在民不聊生的战乱时代,产生在诸侯争霸的政治实践中。他们往往是一些来自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他们也有强烈的悲剧意识,但这种悲剧意识更建立在自己地位的低下上,建立在自己的政治才能没有施展的机会的缺憾中。

总之,产生于先秦而深刻影响了后来中国文化发展的这三种文化学说,都建立在各自的悲剧意识的基础之上,但都程度不同地否定了人的悲剧精神,否定了人在自己实际生命体验的基础上自然产生的激情。以及由这种激情决定的悲剧精神。这使中国后来的悲剧作品离开了中国古代神话中曾经存在的悲剧美学形态,也更多地离开了古希腊的悲剧美学形态。但中国文化仍然是充满悲剧意识的,而这悲剧意识也决定了中国文学中存在着源远流长的悲剧性作品。只是中国的悲剧性作品与西方的悲剧性作品有着极不相同的美学特征。

(摘编自王富仁《中国文学的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

材料二:

何谓悲剧意识?悲剧意识或悲剧精神,是指对于人生的悲剧感和积极寻求对悲剧人生进行艺术观照和抗议的心理能量、动力和意向的总和。

中华民族曾遭受深重的苦难。残酷的阶级压迫与奴役,频繁的战祸与动乱。血腥的杀戮与毁灭,这些曾弥漫于中国古代社会。对苦难现实的深切体验和由此而生的对生命存在形式的“忧患意识”,是最深沉的“生命悲剧感”,它仿佛一条粗大的长线贯穿于世世代代中国人的心路历程。正是这种“忧患意识”和“生命悲剧感”作为一种心理“基因”,历史地培育了中华民族的悲剧意识。

中国古代悲剧创作在情节上追求“奇巧”,可以看作是对唐代文言短篇传奇小说“奇”的特征的继承。中国古代悲剧正是凭借其奇巧性、特殊性与不落俗套的情节设计进而感染、刺激和震动观众。例如《窦娥冤》,在真实的现实主义描写中充满了奇巧的特色,如蔡婆婆巧遇张驴儿父子。作品借助这个“巧遇”引出窦娥与社会恶势力的冲突。“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三桩誓愿,使舞台上出现了奇异的景象,三伏天竟然漫天大雪,刽子手惶恐地退下去,正气压住了邪恶。正是以这浓厚的浪漫主义奇异手法渲染了窦娥的反抗性格和凛然正气,增强了悲剧气氛和感人力量。

虚幻在中国古代悲剧情节中的表现可分为梦幻、仙幻和鬼幻,实质上都是以幻写真,或是作为人物命运完美化的手段。中国古代悲剧十分注重“梦”的描写,以梦写真,真幻混同,这也可以看作人们下意识的精神追求的显在表现。以梦写真的范例有汤显祖的“临川四梦”等。仙幻的描写在中国古代悲剧中也很突出。处于“天宫”的仙境是“三界”中唯一令人向往的虚幻之地,也是中国人对“今生”结束后归宿的最高层次的理解。

西方古典悲剧所表现的人与命运之间的冲突、人自身的性格冲突是必然的,是尖锐的,是不可和解的,通常以一方甚至双方的毁灭告终。中国古代悲剧冲突的双方往往是两种伦理力量——善良正义与邪恶奸诈,造成主人公困境的奸恶力量在剧情发展中往往会为另一种更强大的代表公平、正义的力量所压制,所以中国古代悲剧的情节,很少有一悲到底的形式,让剧中人物由顺转逆,以逆境结束的也极少,一般都是让悲剧人物由逆转顺,以大团圆的方式结束。

(摘编自刘利《中国古代悲剧意识及其文化根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中国古代文化都是建立在人与宇宙、自然、世界对立的观念之上的,都是悲剧性的。

B.老子主张“返璞归真”,把自己融化在大自然中,是因为他认识到人与天对立的悲剧性。

C.虽然孔子的学说与老子的学说形式不同,但其内容是相同的,因为其哲学基础是相同的。

D.“忧患意识”和“生命悲剧感”作为一种心理“基因”,孕育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知识分子比古希腊的悲剧家更具悲剧意识,带来了中国书面文化的第一期大繁荣。

B.《易》是儒家吸收了道家的宇宙论并将其作为哲学基础完成的著作,可见道家对儒家的影响之大。

C.儒家主张积极用世,当所维护的“道统”受到严重的威胁时,常常表现出英雄主义精神。

D.中国古代悲剧的冲突往往是善良正义与邪恶奸诈两种伦理力量的冲突,结果往往是善良正义战胜邪恶奸诈。

3.下列作品中不能体现“悲剧意识”的一项是______

A.《白蛇传》B.《李逵负荆》

C.《窦娥冤》D.《雷雨》

4.中国古代悲剧意识的文化根源和社会根源分别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5.中国古代悲剧作品在情节安排上有何特点?请简要概括。

1.B

2.C

3.B

4.文化根源:以人与宇宙、自然、世界的悲剧性分裂和对立的哲学思想所形成的具有悲哀底色的中国文化。社会根源:残酷的阶级压迫与奴役,频繁的战祸与动乱,血腥的杀戮与毁灭等培育了中华民族的悲剧意识。

5.①情节上追求“奇巧”;②以幻境作为真实,或作为人物命运完美化的手段;③往往让悲剧人物由逆转顺,以大团圆的方式结束。

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根据文章观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准确把握材料的观点,然后结合选项内容分析。

(4)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进行筛选、归纳、概括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

(5)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和归纳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解析,分条回答即可。

1.A.“中国古代文化都是建立在………“以偏概全,材料一原文是“几乎都是建立在人与宇宙、自然、世界的悲剧性分裂和对立的观念之上的”,说明接近"都是”,但实际上并非“都是”。

C.“虽然孔子的学说与老子的学说形式不同,但其内容是相同的“表述错误,材料一原文为“孔子的学

说与老子的学说在具体内容上是不同的,但在哲学基础上则是相同的”,没有提及形式不同。

D“孕育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错,材料二原文是“历史地培育了中华民族的悲剧意识”。

故解析为:B。

2.C.“常常表现出英雄主义精神"错,材料一原文是"确也有极少数儒家知识分子能够挺身而出,表现出一时的激情,表现出一种英雄主义的精神”。

故解析为:C。

3.B.对《李逵负荆》学生可能比较陌生,但通过负荆”二字可以判断是知错改错的剧情,因此可以推断该剧结局带有喜剧色彩。

故解析为:B。

4.根据材料一“先秦思想家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战争的时代,是一个混乱的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他们比古希腊的悲剧家更清醒地意识到人与宇宙、自然、世界的分裂和对立,更了解人类在世界上的悲剧性地位,因而也有更强烈的悲剧意识”可知,这是从文化角度阐述中国古代悲剧意识的,所以中国古代悲剧意识的文化根源是:以人与宇宙、自然、世界的悲剧性分裂和对立的哲学思想

所形成的具有悲哀底色的中国文化。

根据材料二“中华民族曾遭受深重的苦难。残酷的阶级压迫与奴役,频繁的战祸与动乱。血腥的杀戮与毁灭,这些曾弥漫于中国古代社会。对苦难现实的深切体验和由此而生的对生命存在形式的忧患意识,是最深沉的‘生命悲剧感’,它仿佛一条粗大的长线贯穿于世世代代中国人的心路历程。正是这种忧患意识'和“生命悲剧感作为一种心理“基因’,历史地培育了中华民族的悲剧意识”可知,这是从社会根源角度阐述中国古代悲剧意识的,所以中国古代悲剧意识的社会根源是:残酷的阶级压迫与奴役,频繁的战祸与动乱,血腥的杀戮与毁灭等培育了中华民族的悲剧意识。

5.根据材料二“中国古代悲剧创作在情节上追求:奇巧’,可以看作是对唐代文言短篇传奇小说‘奇’°的特征的继承。中国古代悲剧正是凭借其奇巧性、特殊性与不落俗套的情节设计进而感染、刺激和震动观众”可知,特点一是情节上追求"奇巧”。根据材料二“虚幻在中国古代悲剧情节中的表现可分为梦幻、仙幻和鬼幻,实质上都是以幻写真,或是作为人物命运完美化的手段。中国古代悲剧十分注重梦的描写,以梦写真,真幻混同,这也可以看作是人们下意识的精神追求的显在表现”可知,特点二是以幻境作为真实,或作为人物命运完美化的手段。根据材料二"所以中国古代悲剧的情节,很少有一悲到底的形式,让剧中人物由顺转逆,以逆境结束的也极少,一般都是让悲剧人物由逆转顺,以大团圆的方式结束”可知,特点三是往往让悲剧人物由逆转顺,以大团圆的方式结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文本一:

活着(节选)

余华

谁料到我一走凤霞就出事了,我走了才几分钟,好几个医生跑进了产房,还拖着氧气瓶。凤霞生下了孩子后大出血,天黑前断了气。我的一双儿女都是生孩子上死的,有庆死是别人生孩子,凤霞死在自己生孩子。

那天雪下得特别大,凤霞死后躺到了那间小屋里,我去看她,一见到那间屋子就走不进去了,十多年前有庆也是死在这里的。我站在雪里听着二喜在里面一遍遍叫着凤霞,心里疼得蹲在了地上。雪花飘着落下来,我看不清那屋子的门,只听到二喜在里面又哭又喊,我就叫二喜,叫了好几声,二喜才在里面答应一声,他走到门口,对我说:

“我要大的,他们给了我小的。”

我说:“我们回家吧,这家医院和我们前世有仇,有庆死在这里,凤霞也死在这里。二喜,我们回家吧。”

二喜听了我的话,把凤霞背在身后,我们三个人往家走。

那时候天黑了,街上全是雪,人都见不到,西北风呼呼吹来,雪花打在我们脸上,像是沙子一样。二喜哭得声音都哑了,走一段他说:

“爹,我走不动了。”

我让他把凤霞给我,他不肯,又走了几步他蹲了下去,说:

“爹,我腰疼得不行了。”

那是哭的,把腰哭疼了。回到了家里,二喜把凤霞放在床上,自己坐在床沿上盯着凤霞看,二喜的身体都缩成一团了。那晚上我在二喜他们灶间坐到天亮,外面的风呼呼地响着,有一阵子下起了雪珠子,打在门窗上沙沙乱响,二喜和凤霞睡在里屋子里一点声音也没有,寒风从门缝冷嗖嗖地钻进来,吹得我两个膝盖又冷又疼,我心里就跟结了冰似的一阵阵发麻,我的一双儿女就这样都去了,到了那种时候想哭都没有了眼泪。

有庆死时,家珍差点也一起去了,如今凤霞又死到她前面,做娘的心里怎么受得住。第二天,二喜背着凤霞,跟着我回到家里。那时还下着雪,凤霞身上像是盖了棉花似的差不多全白了。一进屋,看到家珍坐在床上,头发乱糟糟的,脑袋靠在墙上,我就知道她心里明白凤霞出事了,我已经连着两天两夜没回家了。我的眼泪唰唰地流了出来,二喜本来已经不哭了,一看到家珍又呜呜地哭起来,他嘴里叫着:

“娘,娘……”

家珍的脑袋动了动,离开了墙壁,眼睛-动不动地看着二喜背脊上的凤霞。我帮着二喜把凤霞放到床上,家珍的脑袋就低下来去看凤霞,那双眼睛定定的,像是快从眼眶里突出来了。我是怎么也想不到家珍会是这么一副样子,她一颗泪水都没掉出来,只是看看凤霞,手在凤霞脸上和头发上摸着。二喜哭得蹲了下去,脑袋靠在床沿上。我站在一旁看着家珍,心里不知道她接下去会怎么样。那天家珍没有哭也没有喊,只是偶尔地摇了摇头。凤霞身上的雪慢慢融化了以后,整张床上都湿淋淋了。

凤霞和有庆埋在了一起。那时雪停住了,阳光从天上照下来,西北风刮得更凶了,呼呼直响,差不多盖住了树叶的响声。

文本二:

活着(节选)

张先许绿伦

[舞台一片漆黑,隐约可见二喜和福贵矗立在台上。]

福贵谁料凤霞会出事呢,我走了才几分钟,好几个医生跑进了产房,还拖着氧气瓶。凤霞生下孩子后大出血,天黑前断了气。我的一双儿女都是生孩子上死的,有庆死是别人生孩子,凤霞死在自己生孩子。

[幕后一个婴儿的啼哭传来。随即,婴儿的哭声变成了一个稚嫩的声音(苦根的声音):“我记得我出生后,爹的表情很奇怪,我被紧紧地抱着。旁边还有一个白头发红眼睛的人。你们说我不可能记得这种事,我不是乱说的,是真的记得呦!因为,爹在哭!爹和那个人喊着‘凤霞!’‘凤霞!’,凤霞是谁呢?凤霞是我娘,我的眼睛睁开了,娘的眼睛却永远地闭上了。”]

[灯光亮起。二喜拉着板车,凤霞被放在车上。福贵抱着襁褓中的孩子跟在后面。田野里传来一片蛙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