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皖豫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下表是有关中国石器时代的考古信息(部分)。这反映了早期中国()遗址地理位置发掘内容兴隆洼遗址今内蒙古赤峰出土了炭化黍粒和粟粒两种小米遗存,共计1400余粒。原始农纹中蕴含了冬至日北斗天象等天文认识禹会村遗址今安徽蚌埠土壤样品中有植物种子,农作物有稻米、粟、大麦和小麦,非农作物种子有莎草科、狗尾草、廖科等鱼化寨遗址今陕西西安从中出土了种类丰富、数量惊人的炭化植物遗存,仅植物种子就多达29万余粒A.以农为本的文明特性B.文明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性C.具备了早期国家形态D.中原农业生产注重因地制宜〖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出土了炭化黍粒和粟粒两种小米遗存”,“土壤样品中有植物种子”以及“从中出土了种类丰富、数量惊人的炭化植物遗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都体现了早期中国农业种植的相关状况,反映了早期中国以农为本的特征,A项正确;材料是通过考古遗存,来反映早期中国以农为本的文明特性,并非文明的区域差异性,排除B项;国家机器的建立才能表明国家形态的形成,仅从发现的农作物遗存,无法得出其具备了早期国家形态,排除C项;仅从遗存中,无法得出农业生产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A项。2.秦汉时期铁农具的种类增多。就起土农具而言,有锄、插、镬、铲、犁等;收割农具主要是镰刀;斧、锛等手工工具与农业生产也有很大关系,如用于垦荒时砍伐树木。这体现出秦汉时期()A.铁犁牛耕成为主流生产方式 B.精耕细作农业有所发展C.政府高度重视生产工具革新 D.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秦汉时期铁农具的种类增多。就起土农具而言,有锄、插、镬、铲、犁等……”可知,铁农具种类增多,而且光起土农具就有5种以上,多样化农具体现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生产工具的改进,不能体现铁犁牛耕成为主流生产方式,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政府对生产工具革新的态度,排除C项;农具情况与小农经济地位稳固没有必然关系,同时材料也没有涉及小农经济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3.在汉代,朝鲜半岛官方曾邀请中国医生前去讲学,也有半岛人主动到中国学习中医,朝鲜半岛传统医学著作《东医宝鉴》就是在中国医学典籍《素问》《伤寒论》等的基础上编撰形成的。这反映了()A.中医发展形成了体系 B.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互鉴的密切C.东亚文化具有同源性 D.中华文明对周边国家的吸引力〖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朝鲜半岛邀请中国医生前去讲学主动到中国学习中医”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体现了朝鲜半岛学习中医文化,反映了中华文明对周边国家的吸引力,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朝鲜半岛学习中医,不涉及中医发展是否形成了体系,排除A项;B材料体现的是中华文化对朝鲜半岛的影响,不能看出“经济交流”和交流“互鉴”,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东亚文化的起源以及是否具有“同源性”,排除C项。故选D项。4.唐宋以来,村落共同体的色彩日益浓厚,同一村落的村民之间命运与共的理念深入人心,不同村落之间具有强烈的排他性。村民的社区观念远重于国家的行政区观念。这一现象表明唐宋时期()A.宗法制得到进一步强化 B.农村阶级矛盾消除C.国家治理面临新的挑战 D.阶层流动受到制约〖答案〗C〖解析〗由于唐宋以来,“同一村落的村民之间命运与共的理念深入人心,不同村落之间的公共利益具有强烈的排他性”,为此,国家不得不通过各种手段,在基层通过设立邻保、保甲、乡里、乡都等各种行政组织,以此来弱化或破坏村落的共同体力量,加强对地方的管理,C项正确;同一村落的村民不一定都有血缘关系,无法体现宗法制得到进一步强化,排除A项;B项表述太绝对,错误,排除B项;村落共同体与制约阶层流动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5.宋代大量出现研究自然万物的谱录,如《梅谱》《牡丹谱》《海棠谱》《荔枝谱》《橘录》《蟹谱》《昆虫草木略》《禽经》等。这一现象反映了宋代()A.自然科学教育的逐渐普及 B.传统自然经济开始瓦解C.“格物致知”的时代精神 D.社会主流价值观念转变〖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代出现大量研究自然万物的谱录,一方面是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就是儒学的“格物致知”精神提倡通过观察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来获得真理,C项正确;宋代自然科学教育逐渐普及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传统自然经济是鸦片战争后才开始瓦解,排除B项;宋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仍然是儒家的价值观念,研究自然也是体现了儒家的精神,排除D项。故选C项。6.在蒙古军队于1220年征服中亚的撒马尔罕之后,当地人“田园不能自立,须附汉人及契丹、河西(指西夏)等。其长官亦以诸色人等为之,汉人工匠杂处其中”。据此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A.元朝直接管辖中亚地区 B.蒙古帝国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C.蒙古西征促进人口迁徙 D.战争的频发导致中亚经济萧条〖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蒙古西征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在蒙古军队于1220年征服中亚的撒马尔罕之后,许多汉人工匠和来自周边地区的人西迁至此,C项正确;元朝并不直接管辖中亚地区,排除A项;蒙古帝国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排除B项;通过材料信息无法看出当时中亚地区经济发展情况,排除D项。故选C项。7.明中叶以后,在经济作物和水陆交通发达的地区,先后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工商业巨镇。如苏州的盛泽、平望、唯亭,嘉定的南翔,湖州的南浔、乌镇,以及嘉兴的王江泾、濮院镇等。据此可知,这些市镇()A.说明经济重心开始移向江南 B.促进了区域贸易网络的发展C.反映了工商业资本日趋分散 D.表明了各地商人群体的兴起〖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后期,长江下游地区出现一批工商业巨镇,依托当地经济作物和水陆交通发达、商品经济繁荣的优势,促进了区域贸易网络的发展,B项正确,早在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过程已完成,排除A项;工商业巨镇的出现反映了工商业资本的集中而非分散趋势,排除C项;仅有江南工商业市镇的发展不能说明各地商人群体的兴起,排除D项。故选B项。
8.下表是清代后期福建、广东出国契约华工人数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中国()时段总人数年均1801-1850年32万人6400人1851-1875年128万人5.12万人A.沿海城市化发展吸纳剩余劳动力 B.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C.劳动力跨国流动成为就业新主流 D.政府开始大规模组织劳务输出〖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851年——1875年,出国契约华工人数猛增,远超19世纪上半期,说明中国与世界市场联系更加紧密,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B项正确;材料呈现的是出国契约华工人数,并不涉及国内人口流动,无法得出沿海城市化发展吸纳剩余劳动力的结论,排除A项;当时在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劳动力跨国流动并没有成为就业新主流,而且材料也没有呈现劳动力就业结构,排除C项;1851年——1875年,出国契约华工人数猛增,主要是由于西方殖民者对劳动力的需求扩大,列强掠卖华工的活动愈加猖獗,排除D项。故选B项。9.1905年4月30日,京师大学堂举办了第一次运动会,校方特别强调开运动会的目的是培养青年“临事不辞难,事君不惜死”的精神。这表明,京师大学堂()A.进步与落后思想并存 B.实行中西合璧教育体制C.深受传统价值观影响 D.是中国新式教育的典范〖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1905年4月30日,京师大学堂举办了第一次运动会,校方特别强调开运动会的目的是培养青年‘临事不辞难,事君不惜死’的精神。”可知,京师大学堂在培养青年学生方面仍强调忠勇精神,体现了传统儒家价值观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进步与落后思想并存的信息,排除A项;实行中西合璧教育体制,表述错误,排除B项;中国新式教育的典范不能准确体现材料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10.1977年10月,在邓小平积极推动下,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文件明确: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城的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和应届毕业生,符合条件,均可报考,不再根据家庭成分限定考生资格。这一举措()A.是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体现 B.落实了“百家争鸣”的方针C.彻底否定了“文革”错误 D.建成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有关恢复高校招生的重要文件,是对“文化大革命”拨乱反正和全面恢复教育秩序的重要标志,A项正确;“百家争鸣”方针是双百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学术问题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相互争鸣,自由讨论,这在材料中并没有呈现,排除B项;1981年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文革”作出彻底否定,排除C项;十年探索时期,我国建成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排除D项。故选A项。11.亚里士多德说:“城邦虽在发生程序上后于个人和家庭,本性上却先于个人和家庭。…我们确认自然生成的城邦先于个人,就因为每一个隔离的个人都不足以自给其生活,必然共同集合于城邦这个整体。”这说明以城邦为载体的希腊民主的价值取向是()A.集体主义 B.个人主义 C.平等主义 D.自由主义〖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城邦先于个人”等信息,可以判断亚里士多德主张城邦至上,希腊民主的价值取向是集体主义,非个人主义,A项正确,排除B项;平等主义强调的是个体之间的平等,而自由主义强调人的自由,两种价值取向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D项。故选A项。12.由于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古典希腊文化普及到整个中东,形成一个新文明。随着许多人被逐出传统的环境,他们在新的大城市感到不知所措。过去在旧城邦,生活比较简单,法律、道德、宗教和义务全有明确规定,为大家所普遍接受;而现在,城市居民发现自己处于一个无定型的世界之中。依据材料可知,亚历山大军事征服()A.推动了区域文明一体化 B.巩固了马其顿帝国统治C.冲击了当地居民的心理 D.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融〖答案〗C〖解析〗据材料中“由于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古典希腊文化普及到整个中东,形成一个新文明。随着许多人被逐出传统的环境”和“城市居民发现自己处于一个无定型的世界之中”可知亚历山大的军事征服冲击了被征服地区的传统和习惯,冲击了当地居民的心理,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古典希腊文化对中东地区的影响,但没有体现趋于文明的一体化,排除A项;亚历山大的军事征服,强制推行古典希腊文化,容易引起被政府民族的反抗,没有巩固马其顿帝国的统治,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古典希腊文化的东传,并未体现东方文化对亚历山大帝国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13.下列图片所示的有角神兽是我国北方和欧亚草原地区常见的一种装饰题材。有学者认为,这种“鸟兽合一”的虚幻动物与先秦文献记载的赢秦飞廉族的风神形象相吻合。这可用于说明()A.秦国崛起的精神动力 B.草原丝路的文化影响C.不同物种的交流融合 D.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答案〗B〖解析〗据材料“有角神兽是我国北方和欧亚草原地区常见的一种装饰题材”与考古发现的图1、图2、图3的实物史料相互印证,可知自陕西到内蒙古到南西伯利亚地区的装饰题材与先秦文献记载的赢秦飞廉族的风神形象有渊源关系,B项正确;南西伯利亚和内蒙古不属于秦国的疆域,排除A项;据材料"有角神兽"、"'鸟兽合一'的虚幻动物"得出这并不是真实的生物,排除C项;题中主旨反映的是不同地域之间文化的相似性、同一性的特点,古代文明的多元与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4.新航路开辟后,阿姆斯特丹等大西洋沿岸城市逐渐崛起,来自更多其它不同地区的商人使用不同的货币进行大量商品交易,极为不便。于是,阿姆斯特丹银行发明了银行票据和支票账务系统。这说明()A.价格革命萌生信贷行业 B.世界市场已经基本形成C.商业革命表现形式多样 D.资本输出助推殖民扩张〖答案〗C〖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新航路开辟后,商贸中心转移,大西洋沿岸的城市崛起,因货物贸易的需要,出现了银行票据和支票账务系统,这是商业革命的表现,C项正确;价格革命的表现是物价上升,金银贬值,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世界市场的形成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商业革命,与殖民扩张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5.1848年,英国通过颁行《公共卫生法》,成立卫生总署;1858年创建枢密医务部;1871年成立地方政府事务部,从而最终构建出一套以地方政府为核心,辅以中央政府监督引导的公共卫生管理制度。这()A.折射出转型时期英国公共卫生状况严重恶化 B.表明英国率先构建社会保障体系C.从侧面表明英国地方政府的行政权力有所扩张 D.改善了英国城乡的公共卫生状况〖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工业革命使得英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有了很大发展,加之缺乏相应的治理经验,以及自由放任思想的影响,公共卫生状况随之不断恶化,使得英国社会问题不断突出,为此,英国被迫政府采取了材料中所述的种种措施加以应对,A项正确;公共卫生管理制度不等于社会保障体系,内涵不同,且材料无法体现“率先”排除B项;C项并非材料主旨,且材料无法充分体现推理,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改善了英国城乡的公共卫生状况,排除D项。故选A项。16.从1970年代起,亚洲成为美国技术移民的首要来源;21世纪初,仅韩国的海外留学生的回国率就达到65%,此类现象在亚洲较为普遍。促成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是()A.美国改变人才引进政策 B.战后科学技术革命推动C.亚洲产业结构升级调整 D.世界经济重心转移完成〖答案〗C〖解析〗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流向美国的亚洲移民与日俱增,其中以技术移民尤为突出。从1970年代起,亚洲就成为当代美国技术移民的首要来源。这既与美国移民政策变化所产生的拉力作用相关,也与战后亚洲国际关系中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有关;而在1990年以后,各国人才的回流率处于逐渐上升状态,主要原因是亚洲国家的经济发展跃上了新台阶,体现了亚洲(第三世界国家)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产业结构升级中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美国改变人才引进政策,而且美国一直大力引进世界各国的高新技术产业人才,排除A项;战后科学技术革命从欧美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并非亚洲独有,排除B项;世界经济重心并未发生转移,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法国大革命后,形成了以自治市镇为基层单位的制度。国家允许市镇在自治范围内决定市镇事宜,甚至给予其政治实验的权力。地方分权改革后市镇自治权力加强……市长作为地方的实权人物领导地方自治,抵御着来自其他层级政府的干预。……法国市镇自治仅是市镇从其他层级政府的控制中摆脱出来,市镇作为整体相对于外界控制而言实现自治。但市镇内部治理中地方精英将民众排除在外,这种自治对民众来说依然是集权,只不过集权的主体由中央政府转变成地方精英。地方集权之恶远甚于中央集权,精英集权既阻碍中央的调控与监督,又阻碍地方民众的知情与参与。——摘编自武贤芳《制度痼疾与认知偏差:法国治理困境研究》材料二晚清时期在西方观念的影响之下,许多城市市民开始参与到城市治理当中。在内忧外患之下,清政府被迫实行“新政”,在各省会城市设立谘议局,并颁发了《谘议局章程》和《议员选举章程》,部分社会阶层得以参与城市政治;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兴办城市自治机构,成为大众参与政治的一个重要环节。1911年,各城市出现的公开性社团达600多个,这些团体组织各种活动,提高民众的政治觉悟和参与能力。此外,一些城市的社会人士开始创办民间市政组织,积极参与到城市市政治理中去,维持社会治安。——摘编自顾强、章钊铭《从城市化到城市治理:晚清时期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逻辑》(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法国与晚清中国城市治理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法国与晚清中国城市治理呈现不同特点的背景。(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城市治理的历史启示。〖答案〗(1)法国:市镇拥有较大自治权;普通民众没有治理权;对外自治,对内集权。中国:政府推动;以法律为保障;设立城市自治机构;民众参与城市治理。(2)法国:法国大革命,进一步传播了民主启蒙思想;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社会处于转型之中,封建专制思想仍然存在。中国: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市民权利意识提高;清政府面临统治危机,推行“新政”;工商业的发展。(3)协调好中央管理与城市治理的关系;发挥城市各阶层管理的作用,调动各阶层建设城市的积极性;健全城市管理体制,提升城市治理水平。〖解析〗【小问1详析】本题是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和法国。第一小问近代法国城市治理特点,根据材料一“国家允许市镇在自治范围内决定市镇事宜,甚至给予其政治实验的权力”可知,市镇拥有较大自治权;根据材料一“但市镇内部治理中地方精英将民众排除在外”可知,普通民众没有治理权;根据材料一“市镇作为整体相对于外界控制而言实现自治。”、“这种自治对民众来说依然是集权”可知,对外自治,对内集权。第二小问近代中国城市治理的特点,根据材料二“许多城市市民开始参与到城市治理当中”可知,民众参与城市治理;根据材料二“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可知,以法律为保障;根据材料“兴办城市自治机构,成为大众参与政治的一个重要环节。”可知,设立城市自治机构;根据材料二“在内忧外患之下,清政府被迫实行“新政”,在各省会城市设立谘议局,”可知,政府推动。【小问2详析】本题是背景类材料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和法国。关于近代法国与晚清中国城市治理呈现不同特点的背景,第一小问近代法国,根据材料一“法国大革命后,形成了以自治市镇为基层单位的制度”可知,法国大革命,进一步传播了民主启蒙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社会处于转型之中,封建专制思想仍然存在。第二小问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二“晚清时期在西方观念的影响之下,许多城市市民开始参与到城市治理当中。”可知,到西方思想的影响,市民权利意识提高;根据材料二“在内忧外患之下,清政府被迫实行‘新政’”可知,清政府面临统治危机,推行“新政”;结合所学可知,工商业的发展。【小问3详析】本题是认识类材料题。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二“许多城市市民开始参与到城市治理当中”可知,发挥城市各阶层管理的作用,调动各阶层建设城市的积极性;结合所学可知,调好中央管理与城市治理的关系;健全城市管理体制,提升城市治理水平。18.【疫病防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两汉疫病多发时期,政府都采取了如发放药物、强制隔离病人、减免田租和赋税等积极的抗疫救灾举措。唐代政府通过多种手段防控疾病……宋代更是将皇帝、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医学家、宗教人士和社会民众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国家战略的角度积极应对。明清时期,国家政策转向消极,经常性药政机构演变成灾难时才开启的公共卫生机构。——摘编自张剑光、王晓洁《中国古代的疫病防治》等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公共卫生体系十分薄弱……在国家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通过行政、立法等手段,到21世纪初形成了中央、省、地市和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中国卫生工作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面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了最基本的公共卫生保障,这种“中国模式”取得了巨大成果……传染病大规模的暴发、流行减少。——摘编自李立明《新中国公共卫生60年的思考》(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中国古代与现代防疫措施的异同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公共卫生体系建立的意义。〖答案〗(1)相同点:政府(国家)力量为主导;多种手段相互配合;整合社会各阶层力量共同参与。(任意回答两点)不同点:现代以预防为主,普惠群众;古代防疫和救灾相结合。现代建立系统疾病预防体系并不断完善,强调立法的重要性;古代历代防疫政策存在很大差异性。(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2)意义:改变了旧中国卫生事业落后的局面;保障了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提高了国民的身体素质;有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解析〗【小问1详析】相同点:据材料“两汉疫病多发时期,政府都采取了如发放药物、强制隔离病人、减免田租和赋税等积极的抗疫救灾举措。”及材料“新中国成立初期,公共卫生体系十分薄弱……在国家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通过行政、立法等手段,到21世纪初形成了中央、省、地市和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在疫情面前政府(国家)力量为主导;据材料“唐代政府通过多种手段防控疾病……宋代更是将皇帝、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医学家、宗教人士和社会民众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国家战略的角度积极应对”及材料“新中国成立初期,公共卫生体系十分薄弱……在国家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通过行政、立法等手段,到21世纪初形成了中央、省、地市和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并结合所学可知,通过多种手段相互配合;整合社会各阶层力量共同参与。(任意回答两点)不同点:据材料“……中国卫生工作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面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了最基本的公共卫生保障,这种‘中国模式’取得了巨大成果……传染病大规模的暴发、流行减少。”并结合所学可知,现代以预防为主,普惠群众;古代防疫和救灾相结合;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初期,公共卫生体系十分薄弱……在国家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通过行政、立法等手段,到21世纪初形成了中央、省、地市和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并结合所学可知,现代建立系统疾病预防体系并不断完善,强调立法的重要性;据材料“两汉疫病多发时期,政府都采取了如发放药物……唐代政府通过多种手段防控疾病……宋代更是将皇帝、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医学家、宗教人士和社会民众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明清时期,国家政策转向消极,经常性药政机构演变成灾难时才开启的公共卫生机构”可知,古代历代防疫政策存在很大差异性。(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小问2详析】意义: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初期,公共卫生体系十分薄弱……在国家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通过行政、立法等手段,到21世纪初形成了中央、省、地市和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并结合所学可知,改变了旧中国卫生事业落后的局面;据材料“……中国卫生工作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面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了最基本的公共卫生保障,这种“中国模式”取得了巨大成果……传染病大规模的暴发、流行减少。”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卫生工作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保障了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提高了国民的身体素质;有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19.徽派建筑和徽州村落民俗文化是珍贵的中国古代文化遗产a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徽州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处,其自然地理特征以“八山一水一分田”著称,地处众山环绕之中,水系纵横。明清时期徽州民居的建筑逐步演变为楼下高大宽敞、楼上简易的形式。“粉墙黛瓦马头墙”是其显著的外观特征,白色粉墙,便于吸收水汽,保持墙体干燥;而基于阻挡火势需要,修建了高出屋面的马头山墙。白墙黑瓦,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如诗如画;跌落起伏的马头冲破了一般墙体的单调,增加了建筑的美感。——摘编自陈安生《试论徽派建筑形成的几个条件》材料二明清时期,徽商致富后,购置土地,修建祠堂,同时还修谱志书,收归族人将宗族组织和制度确立了下来。徽州宗族用族谱家训等内容严格约束族人,褒扬善行,惩戒恶行,如绩溪《章氏家训》教导后人勤“耕”勤“读”,西递《胡氏家训》推崇“儒仕”等,并通过乡规民约加强对社会治理,维护社会优良民俗。——摘编自谷长保《乡村振兴视域下徽州村落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1)概括材料一中徽州民居建筑的设计理念。(2)根据材料二,简析明清时期徽州村落民俗文化形成的原因。(3)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如何传承村落民俗文化?〖答案〗(1)理念:因地制宜;强调实用性(注重防水防火)注重艺术性(美感)(2)原因:商品经济繁荣(徽商实力雄厚)科举制的推动;儒家思想强调伦理教化;重农抑商观念的影响;宗法观念浓厚。(3)立足于人文环境和地理区位,发掘村落民俗文化;从实际出发,保护村落民俗文化;注重村落民俗文化的创新;借助乡贤力量来宣扬和传播村落民俗文化。〖解析〗【小问1详析】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的徽州。根据材料“白色粉墙,便于吸收水汽,保持墙体干燥”可知因地制宜;根据材料“而基于阻挡火势需要,修建了高出屋面的马头山墙”可知强调实用性(注重防水防火);根据材料“白墙黑瓦,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如诗如画”可知注重艺术性(美感)。【小问2详析】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的徽州。根据材料“明清时期,徽商致富后”可知商品经济繁荣(徽商实力雄厚);根据材料“推崇‘儒仕’”可知科举制的推动;根据材料“通过乡规民约加强对社会治理,维护社会优良民俗”可知儒家思想强调伦理教化;根据材料“购置土地,修建祠堂,同时还修谱志书”可知重农抑商观念的影响;宗法观念浓厚。【小问3详析】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的徽州。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发掘、保护、创新和宣传等角度分析,可知立足于人文环境和地理区位,发掘村落民俗文化;从实际出发,保护村落民俗文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装修公司中间协议书
- 买卖防盗门合同协议书
- 隔离酒店意向协议书
- 食堂购买青菜协议书
- 项目合作管理协议书
- 乡村房屋翻维修协议书
- 路面硬化返工协议书
- 茶叶公司加盟协议书
- 超市合同陈列协议书
- 车库出租定金协议书
- 学校物业管理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DL-T 1071-2023 电力大件运输规范
- 基于MATLAB的通信系统的设计与仿真毕业论文
- 2024年湖南高考物理真题试题(原卷版+含解析)
- 因为喝酒上班迟到检查范文
- 广东省中山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卷
- 跨文化商务交际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西安工业大学
- DZ/T 0462.1-2023 矿产资源“三率”指标要求 第1部分:煤(正式版)
- 河南省成人高等教育毕业生毕业资格审查表
- 报修申请表(完整版)
- 山东莱阳核电项目一期工程水土保持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