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2.感受文中描写的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3.体会作者细腻而丰富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操。
教学重点:感受文中描写的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细腻而丰富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操。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线索和结构。(重点)
2.把握课文的写景顺序和角度,理解作者对自然的感悟与思考。(重点)
3.品读课文,感受雪山的壮美。(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之河。千百年来,长江两岸的华夏子孙,在源源不断的长江之水哺育下,繁衍生息,创造了伟大的华夏文明。你知道源源不断的长江之水是从哪里来的吗?接下来我们跟随作家马丽华去探寻长江的源头,领略青藏高原的壮美吧!
二、出示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线索和结构。(重点)
2.把握课文的写景顺序和角度,理解作者对自然的感悟与思考。(重点)
3.品读课文,感受雪山的壮美。(难点)
三、检查预习:
1.介绍作者:马丽华,山东济南人。一级作家、编审,现任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辑。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西藏之旅》《走过西藏》等。
2.各拉丹冬:长江上源沱沱河发源地。藏语意为“高高尖尖的山峰",主峰海拔6621米。各拉丹冬终年积雪,冰川覆盖面积近800平方千米,大小现代冰川100余条。这里自然景观奇特,十分壮观。冬季,这里是冰雪的世界,山上山下,银装素裹;夏秋季节,冰消雪融,山下野花烂漫,草原上牛羊成群。各拉丹冬是探险、旅游、登山、科学考察的理想之地。
3.读一读:
棱角(léngjiǎo)骤然(zhòurán)虔诚(qiánchéng)恭顺(gōngshùn)
蠕动(rúdòng)凄凉(qīliáng)懈怠(xièdài)敦实(dūnshí)
蜿蜒(wānyán)消长(xiāozhǎng)衰竭(shuāijié)
漫溢(mànyì)演绎(yǎnyì)安营扎寨(ānyíngzhāzhài)
风云变幻(fēngyúnbiànhuàn)接踵而至(jiēzhǒngérzhì)
历历在目(lìlìzàimù)川流不息(chuānliúbùxī)漫不经心(mànbùjīngxīn)
4.词语:
气势磅礴:形容气势雄伟。
所喘吁吁:呼吸急促的样子。形容非常劳累。
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砾石:经水流冲击磨去棱角的石块。
眩晕:感觉到本身或周围的东西旋转,多由内耳、小脑等功能障碍引起。
懈怠:松懈懒惰。
光彩夺目:形容光彩鲜艳耀目。
风云变幻:像风云那样变化不定。比喻时局变化迅速,动向难以预料。
历历在目:历历:清楚,分明的样子。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川流不息:川:河流。形容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漫不经心:漫:随便。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四、课堂活动:
1.读课文,勾画关键词语,梳理作者的行程过程,用恰当的词语表达各拉丹冬给你的第一印象。
明确: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来组织材料(也是以“我”的游踪为线索组织材料的)。叙述了“我"游览各拉丹冬雪山的所见所感。第一天:草坝子——冰河砾石堆上——走下砾石堆,接近冰山——此地海拔已超过六千米——置身冰窟琼瑶仙境。第二天:穿越冰河——砾石滩。
学生描述对各拉丹冬第一印象。示例:晶莹连绵、浩浩苍苍,如“白色金字塔”,自成一天地……
通过同学们的描述,看来各拉丹冬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如果是你经历了这次旅行,想不想发个朋友圈分享你的所见所感,让朋友们也领略各拉丹冬的壮美呢?
2.选择此次行程的某个时间、地点,选择你想拍摄的画面,配以文字(参考作者所感),设计你的朋友圈。
学生分组活动。
3.学生展示,班级点评。
(此活动意在使学生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去熟悉这篇游记的行程,以及作者的所见、所感。)
4.师生小结(提问):本篇游记写了两天的行程,以第一天的见闻为主,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在营地远眺各拉丹冬雪山,突出它的高峻、雄壮、变幻莫测;在砾石堆上四顾,突出冰峰的晶莹、冰河的辽阔和整个冰雪天地的浩茫;靠近冰山,发现图案的难以名状;进入冰塔林,特别是身处冰窟,细看千姿百态的冰体和冰山的裂纹、皱褶,突出其晶莹纯美,闪闪生光;第二天重返冰河,听到阳光下冰河融化的流水声。随着行踪和景物的变化,作者“所感"也发生着变化:远眺雪山时,感到雄伟和神秘;张望冰峰和冰河,感叹造物主的创造力;身处冰窟,感慨自然永恒的存在和漫长的变化;倾听水声,想象即将演绎出的长江的故事。
5.课文结构划分。
第一部分(1-2)写初见各拉丹东的景象。
第二部分(3-11)详写第一天在不同地点所见的景象及感受。
第三部分(12-15)略写第二天再次进入冰塔林的经过。
五、品读课文,感受雪山壮美:
请同学们品读第5—6自然段。
1.从文中找出描写各拉丹冬雪山景物的语句。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从中感受到雪山怎样的特点?
明确:远处全景: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近景(沿冰河接近冰山):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作者是按由远至近的顺序来描绘的。感受: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
请同学们品读第10—11自然段。
2.思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描写哪些景物,抓住了景物什么特点,从中感受到了雪山怎样的特点。
明确:触觉:写冰窟。特点:温暖。
【教学提示】
让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句子,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对句子的理解及对作者的情感的把握。听觉:写风。特点:声音大(呼啸);不停息(川流不息);威力大(扫荡)。
视觉:冰体。特点:晶莹洁白;漂亮,千姿百态(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熠熠烁烁,光彩夺目。
感受:是琼瑶仙境;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3.作者分两次集中描写雪山,这两次描写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在写第二次之前,还要写第一次来观看雪山的感受?
明确:第5—6自然段是从低处观赏描写,第10—11自然段是从高处观赏描写,这样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各拉丹冬雪山的神韵。两次写观赏雪山的感受,表现了作者对雪山认识逐渐加深,对雪山的情感步步增强。也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请同学们品读第12—14自然段。
4.这几段描写的重点是什么?作者从中感悟到了雪山怎样的特点?
明确:描写了砾石堆和坚冰之下的流水。感悟:一刻不停,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5.作者是怎样描写各拉丹冬冰塔林的?试结合具体语段进行分析。
探究明确:作者对冰塔林的描写有详有略,略写时一笔带过,详写时细致刻画。从描写自己身处冰窟的感受开始,写到冰风的呼啸与川流不息,然后详细描写冰体的千奇百怪、美不胜收。作者在描写冰塔林时非常注意把主观的感受、想象与客观的描写融在一起,往往从眼前的景物出发,做时间维度上的延展。
6.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这些内容与文中的写景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讨论明确:
文中多次写“我"到达各拉丹冬出现的身体状况,如“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的动作进行”“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等,突出了各拉丹冬气候恶劣的特点,侧面表现了探险附页坚强不屈、敢于探索、不怕牺牲的精神。同时队友对“我”身体状况的关心,表现了探险队员互相团结、协力拼搏的精神品质。
六、课堂总结:
同学们,学了本文,各拉丹冬雪山的美景有层次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这都得益于作者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这些方法值得我们在写作中借鉴。那么本文在写景上又有哪些特色呢?下节课我们继续赏析。
七、作业布置
1.复习课文中的描写,感受雪山的壮美。
2.完成《学习与评价》。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鉴语言,感受文中描写的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重点)
2.体会作者细腻而丰富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操。(难点)
教学过程:
一、同学们,游记,离不开景物描写。我们之前也掌握了许多景物描写方法。有的景物描写,如工笔画,细致入微,调动多种感观,从多种角度进行详细刻画,给人以真切生动的印象;但也有的景物描写,如同写意画,仅寥寥数笔,却抓住了景物的神韵。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寥寥数语,既写出了大漠的壮美,也饱含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千百年来,震憾着读者的心灵。
同样,本篇课文将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雪山壮美景象展现在我们面前。可细读全文,并没有发现非常典型的大段写景的句子,那么作者又是如何描绘这一胜景的呢?今天我们继续赏析《在长江源头和拉丹冬》。
二、出示目标
1.品鉴语言,感受文中描写的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重点)
2.体会作者细腻而丰富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操。(难点)
三、课堂活动:
1.细读课文,你觉得哪些语段写出了各拉丹冬雪山的壮美?画一画,读一读,体会语言表达之妙处。
示例:
(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黎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白雪覆盖下的各拉丹冬雪山比作“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赋予雪山以生命,“变化多端"一词,又写出了这里自然环境严酷,天气恶劣的特点。
(2)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身体不适应高山气候比作“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比作小震,“连夜高烧"比作大震;把“动作的缓慢”比作“太空步",写出了各拉丹冬雪山海拔高,气候条件的严酷。
(3)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
“白色金字塔”,暗示雪山犹如帝王一般,“统领"一词又赋予雪山以帝王的动作,表现了各拉丹冬雪山的高大威严,令人敬畏。
2.文中还有一些写景的句子很有特色,老师找出来,请你读一读,说一说好在哪里。
(1)端祥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作者是怎样描写冰山的裂纹和皱褶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者并不去详细描写冰山裂纹和皱褶的形状,而是由此写到关于冰川、冰山形成变化的想象,把冰山的皱褶想象成树的年轮。这样的写法能让读者联想到眼前景物“背后的故事”——大自然漫长、反复的变化,并由此认识到:这冰山、冰川其实是大自然历史的一部分。
(2)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记得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赏析内容及表达效果。)
明确:与1句类似,这里也没有具体描写坚冰之下的水的状貌,而是从另一方面进行描写。“演绎"是“铺陈,发挥”的意思,这里是说坚冰之下的流水,是圣洁的,是长江的生命源头,从这里开启了长江的生命之旅,这流水,也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中华民族的历史也同长江一样源远流长。
(3)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这里的“眩晕"和“卖弄”是什么意思?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眩晕"的意思是“感到本身或周围的东西旋转”,这里是“浩浩苍苍"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令人不知该看什么。“卖弄”原指有意显示、炫耀,含贬义,这里指大自然的无穷创造力在各拉丹冬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两个词表现了作者面对冰峰、冰河、冰谷等景色感受到的震撼,以及基于人与自然的对比而产生的对自然的敬畏。
(4)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删去加点的部分,全句的表达效果会有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个人住宅小区地下车库车位买卖协议范本2篇
- 2025年度个人带车库带储藏室公寓买卖协议
- 2025年度个人二手挖掘机买卖合同范本全新升级版2篇
- 2025年全球及中国智能安防巡检机器人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2030全球胃电刺激装置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可调锁骨矫正器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4年军队文职人员招聘考试题库
- 2025年度页岩砖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研发合同4篇
- 2025年度老旧小区改造工程维修管理服务合同范本2篇
- 二零二五年度橱柜品牌授权生产与销售代理合同3篇
- 医保政策与健康管理培训计划
- 无人化农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如何存款最合算》课件
- 社区团支部工作计划
- 拖欠工程款上访信范文
- 2024届上海市金山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英语试题(原卷版)
- 学生春节安全教育
- 《wifi协议文库》课件
- 《好东西》:女作者电影的话语建构与乌托邦想象
- 教培行业研究系列(七):出国考培的再研究供需变化的新趋势
- GB/T 44895-2024市场和社会调查调查问卷编制指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