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诗词曲五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1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诗词曲五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2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诗词曲五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3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诗词曲五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4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诗词曲五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诗词曲五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诗词曲五首》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解题

1、解题:“南乡子",词牌名。“登”,登上;“有怀",有感。

是一首咏史怀古诗。

2、知识补充:

咏史怀古诗: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咏史怀古诗是咏史诗和怀古诗的合称。只是各有侧重,咏史诗多针对具体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而怀古诗多是登临旧地,游览古迹时有感而发之作。

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辛弃疾的有关文学常识。

2、通过学习言语形式(问答句),探究作者内心情感;体会典故在诗词中的表达作用,学习本词借古讽今的写法。(重难点)

3、结合古典诗歌的文体知识与艺术手法,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

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1、了解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南宋爱国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辛弃疾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与苏轼并称“苏辛”,作品有《稼轩长短句》。

2、创作背景:

辛弃疾在公元1203年(宋宁宗嘉泰三年)六月末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阳春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凭高望远,触景生情,感慨自己报国无门,抚今追昔,写下了本词。

明诗意

1、朗读课文,批注生字读音。

2、结合注释,说一说诗句大意。

注释:

神州:这里指中原地区。

兴亡:指国家兴衰,朝代更替。

悠悠:形容漫长、久远。

年少万兜鍪:指孙权年轻时就统帅千军万马。

兜鍪:指古代作战时兵士所戴的头盔,这里代指士兵。

坐断:占据。

东南:指吴国在三国时地处东南方。

敌手:能力相当的对手。

曹刘:指曹操与刘备。

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率率大军南下,见孙权的军队军容整肃,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仲谋,孙权的字。

3、诗句大意:

示例: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往事悠悠。只有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

当年孙权年轻时就统率千军万马,(他)占据东南,(与)敌人不停地征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难怪曹操说)生个儿子应当像孙权那样的。

入诗境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这是一个倒装句。此时,南宋与金以淮河分界,辛弃疾站在长江之滨的北固楼上,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想到大好河山已经沦陷金人之手,心中不禁悲愤不已,触景生情,发出感叹:我们的中原故土在哪里映入眼帘的只有北固楼周边一片美好的风光了。其弦外之音就是告诉人们,中原大地已非我所有。反映了词人登临望远,由眼前美景而引发的家国之思,表达对金兵占领的广大中原地区的怀念。开篇一问突如其来,带给读者无尽的深思。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运用设问,自问自答。“悠悠”一语双关。既指时间的漫长久远,又指词人思绪无穷。词人化用了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句,以此透露作者的无奈,伤感,抑郁的情感。同时,把千古兴亡、国家盛衰的历史变迁比作滚滚东流、悠悠不尽的长江水,生动形象地抒发了词人对古往今来国家兴衰变化无常的无限感慨。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运用典故:

据历史记载: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西征黄祖,北拒曹操,独据一方。赤壁之战大破曹兵,年方二十七岁。

作用:突出了孙权的年少有为,胆识非凡,不畏强敌。

补充:

南宋都城在临安,版图主要在东南方,与西夏、金朝和大理并存。南宋军事实力软弱,面对金国和西夏的侵扰,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奉行投降路线,无意收复中原。

孙权“坐断东南”的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孙权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是开创伟业的英雄。

作者极力称赞孙权的目的是借古讽今,暗讽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表达了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对屈辱求和的南宋朝廷的失望与愤慨。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典故一:《三国志》记载: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刘备)与操耳。"

辛弃疾借用此典故,意在说明只有像曹操、刘备那样的英雄,才能与孙权一决高低。暗示只有孙权才是天下第一英雄。词人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感叹如今南宋没有像孙权这样的人来扭转乾坤。

典故二:《三国志》记载:曹操有一次与孙权对垒,见孙权仪表堂堂,威风凛凛,于是慨叹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刘表)儿子若豚犬耳!”意思是说,生儿子应该像孙权一样,刘景升的儿子就像猪狗一样。

词人借用这个典故,表明他希望南宋有像孙权那样的有志之士。也暗示自己就如孙权一样,有奋发图强、收复失地的伟大理想。并暗示了自己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恨。

探写法

这首词在艺术手法上有哪些突出特点。

1、问答入词。全词巧设三问三答,层层深入,层层推进,不仅表现出感情的悲怆,而且从中看出词人不失雄壮的情怀。

2、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即景抒情,借古讽今。

3、融典故入词,寄情委婉深沉。

小结

作者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孙权不畏强敌,坚决抵抗的热情歌颂,反衬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也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板书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上片写景:望神州、北固楼、千古事、长江流;

下片怀古:万兜鍪、战未休、谁敌手、孙仲谋。

——感慨兴衰、赞美孙权、讽刺当朝

山坡羊·潼关怀古

解题

“山坡羊",曲牌名。“潼关怀古”,题目。是一首咏史怀古诗。

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张养浩的有关文学常识。

2.推敲品味散曲的语言,掌握鉴赏散曲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1、了解作者: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元代文学家。所作散曲以豪放著称。

张养浩是元代重要的政治、文化人物,其个人品行、政事文章皆为当代及后世称扬,是元代名臣之一。与清河元明善、汶上曹元用并称为“三俊"。代表作品有《三事忠告》,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2、创作背景:

潼关位于东西两京(洛阳、西安)之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常常触动行经者的怀古之情。

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天历二年(1329年),因关中旱灾,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这首元曲就是他赴陕西救灾途经潼关所作。

明诗意

1、朗读课文,批注生字读音。

2、结合注释,说一说诗句大意。

注释:

山河表里:外有黄河,内有华山,是为表里。形容潼关一带地势险要。

西都:指长安。

踌躇:迟疑不决。这里形容心潮起伏。

秦汉经行处:途中所见的秦汉宫殿遗址。秦朝都城咸阳和西汉都城长安都在潼关西面。

经行处:行程中经过的地方。

3、诗句大意:

示例:

重峦迭峰向潼关聚拢,咆哮的黄河像发怒一样奔腾汹涌,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形成潼关天然的屏障。

遥望古都长安、咸阳城,思绪万千,心潮难静。伤心的是秦汉时无数楼台行宫,如今全都成了望不尽的飞沙丘陵。王朝兴,苦的是百姓;王朝亡,苦的还是百姓。

明结构

给这首曲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第一层(第1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

第二层(第2句):写作者途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感。

第三层(第3句):总写作者的感慨。

细探究

1、“如聚”“如怒"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如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如怒"形容黄河之水奔腾澎湃。用“聚”“怒"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从视觉、听觉两方面写出了潼关的险要。

2、为什么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王朝兴起必定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而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从对现实场景的描写转入议论抒情,通过对历史清醒的认识,表达诗人对百姓的疾苦感到无比愤慨和同情。

3、作者是怎样将写景、怀古、议论三者结合的?

作者先描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然后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产生了深深的感慨。最后发表议论,得出结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雄浑苍茫的景色、真挚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使得全曲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小结

这首散曲由潼关而怀古,表达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此曲不只是一般地抒发兴亡之感,关键在于它一针见血地揭示出兴亡后面的历史真谛。“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为“曲眼”,升华了整首曲的主题,锋芒直指历代统治者,堪称醒世之言,鞭辟入里,振聋发聩。

比较辨微

板书设计

山坡羊·潼关怀古

写景——怀古——抒情

——吊古抒怀,悲愤伤感

过零丁洋

明确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有节奏地朗读全诗。

2.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通过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艺术美。(重难点)

3.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感。(重点)

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1、了解作者: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一字履善。自号文山、浮休道人。南宋末年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景炎三年(公元1278)于五坡岭兵败被俘,宁死不降。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十二月初九,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

2、创作背景:

宋祥兴元年(公元1278),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兵败被俘,押到船上,次年过零丁洋时作此诗。随后又被押解至崖山,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文天祥不从,出示此诗以明志。

明诗意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

2、再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大意。

注释:

[遭逢]指遇到朝廷选拔。

[起一经]指因精通某一经籍而通过科举考试得官。文天祥在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中进士第一名。

[干戈]指战争。干和戈本是两种兵器。

[寥落]稀少。指宋朝抗元战事逐渐消歇。

[四周星]四周年。从德祐元年(1275)起兵抗元至被俘恰是四年。

[风飘絮]形容大宋国势如风中柳絮,失去根基,即将覆灭。诗后不久,南宋流亡朝廷覆亡。

[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同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惶恐滩]在今江西万安境内赣江中,水流湍急,极为险恶。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在江西兵败,经惶恐滩退往广东。

[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

[汗青]古代在竹简上写字,先以火炙烤竹片,以防虫蛀。因竹片水分蒸发如汗,所以称之为“汗青”。这里指史册。

3、诗句大意:

示例: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飘摇不定好像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入诗境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两件大事:一是在他21岁时,明经入仕,因科举而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抗元,在荒凉冷落的战争环境中已经度过了四个春秋。意在暗示自己久经磨炼,无论什么艰难困苦都无所畏惧。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颈联一语双关,两个“惶恐"“零丁”,第一个表地名,第二个写形势险恶和境况的危苦,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诗人的遭遇。

诗人在这里成对使用了两个蕴含感彩的地名,又巧妙将地名转化为心情,构思巧妙,寓意深刻,富有情趣,堪称诗史绝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尾联慷慨陈词,直抒胸中正气,表现出舍生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