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教学设计_第1页
《故乡》教学设计_第2页
《故乡》教学设计_第3页
《故乡》教学设计_第4页
《故乡》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故乡》教学设计(优选)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故乡》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故乡》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能够感受歌曲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过程与方法】通过了解戏曲音乐风格特点,了解北京地方特点。【知识与技能】了解京歌演唱形式,理解音乐所表达情绪、速度等。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欣赏歌曲体会情感,感受作品对故乡的热爱与思念之情。【难点】了解京剧艺术,并认识京歌这一艺术体裁。三、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同学们,你喜欢你的家乡吗,为什么喜欢自己的家乡呢?(有山有水,景色迷人,有好吃的水果)家乡有说不完的好,每个人都爱自己的家乡。引出歌曲《故乡是北京》。(二)初步感知1.初听歌曲,对比歌曲演唱形式与平时所学不同?(歌曲采用了京剧唱腔的典型音调,将我国的传统戏曲元素融入歌曲中,使歌曲听起来亲切自然,富有京腔京韵,人们把这种类型的歌曲称为“京歌”)。2.再听歌曲,从歌词入手。提问:最爱哪里?唱了故乡什么?(天坛、北海、卢沟桥、四合院)。(三)深入学习1.播放音频,学生再次聆听,提问:你还觉得歌曲旋律又是如何表达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呢?(学生:有京剧的味道)京味就是戏曲味道,作者是用“戏歌”的体裁来表达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并引导学生哼唱旋律。2.教师简单范唱歌曲,提出问题:分析歌曲分为几个部分?ABA3.教师请学生聆听翻唱版本,并提问:演唱形式品味作品意境?独唱—女高音(显得亲切,拖腔,用独唱细腻地表达,来表达主人翁对家乡的.情谊)。4.教师请学生模仿歌曲音调,唱一唱,体会京味韵味。5.教师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诵歌词,并提问:歌词表达什么样的感情?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表达人物对于家乡的思念与热爱之情。6.完整聆听音乐。(四)巩固拓展教师请学生,用京剧动作表现歌曲,体会京剧韵味。(五)小结作业小结:故乡是我们的根,落叶归根是中国人的传统,我们要热爱自己的家乡。作业:课下搜集关于“京剧”的作品。《故乡》教学设计2一、教学目的1、了解对比的写法和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2、学会辨析段的类型。3、通过对这篇小说内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二、教学重点及难点:1、对鲁迅思想感情的理解。2、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3、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三、课时安排:三课时。四、教学方式:启发诱导及自主学习方式相结合五、课堂形式:多媒体教学,达到生动形象的视觉效果第一课时(略)第二课时一、教学过程:1、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思考:故乡除了景物的变化外,还有什么变化?2、品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师生互动,(一)闰土:少年闰土: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对“我”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中年闰土: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对“我”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总结:什么原因使闰土前后判若两人?(二)杨二嫂:小说怎样刻划杨二嫂形象的?与描写闰土的方法有何异同二十年前:二十年后:外貌描写语言描写(三)“我”是小说中又一个重要人物。小说中的“我”并不等于作者,而是作者塑造的一个人物。分析“我”是一个怎样的人?二、归纳总结:人物形象性格特点:少年时:活泼、聪明、能干、淳朴、热情、知识丰富,是个小英雄形象中年时:憔悴、迟钝、麻木,有封建传统的等级观念,是当时社会不觉悟、生活贫苦的农民形象三、布置作业:练习册及课后练习《故乡》教学设计3教材分析:《我爱故乡的杨梅》是人教版教材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一篇选读课文。课文描述了故乡杨梅树的美丽及杨梅果的可爱,表达作者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课文虽然短小,但层次清楚,语言优美简洁、朴实亲切,是一篇借物抒情的好文章。教学目标:1、通过对“贪婪、吮吸、甘露、伸展、狭长、雨雾、欢笑、触、平滑、细腻、柔软、甜津津、又酸又甜”等词语的理解,感受杨梅及果树的可爱;2、感受作者通过对家乡杨梅的热爱表达其爱家乡的情感。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品读描写杨梅树的蓬勃生机和杨梅果的形、色、味的句子;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课件导入(打出杨梅果的图片)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水果吗?你知道杨梅生长在哪儿吗?师:这节课,就让我们随作家王鲁彦一起,走入那如诗如画的江南,同他一起去品味他的故乡的杨梅。一起学习课文《我爱故乡的杨梅》,板书。二、初读读全文,整体感知。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杨梅,写了哪些内容?2、学生汇报并板书:杨梅树、杨梅果(形、色、味)三、精读课文品读杨梅树的可爱1、看课件(杨梅树)。过渡:让我们先来看一看春天的杨梅树吧(播放课件)。作者是怎样来描写春天的杨梅树的,赶快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2、学生读第二自然段,体会这是怎样的杨梅树?(相机板书)3、这些________的杨梅树在春雨里忙着干什么呢?4、杨梅树真的会“吮吸、伸展、欢笑”吗?在这里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为什么?过渡:作者把杨梅树当作人来写,是为了形象具体地突出杨梅树在雨雾中旺盛生长的样子,因为作者非常喜欢杨梅,所以才这样写。多么美的春雨,多么美的杨梅树,让我们来美美的读这一段,把作者对杨梅树的那种喜爱之情表达出来。品读杨梅果的形、色、味过渡:这么可爱的杨梅树孕育出来的杨梅果又是怎么样的呢?请大家赶紧再读读课文4—6自然段,把你的发现发现用笔勾画下来,待会来告诉大家你的发现!惹人喜爱的杨梅树在春雨的滋润下,孕育着杨梅果,杨梅果渐渐的,在端午到来的时候,开始成熟了,成熟的杨梅,挂满了杨梅树!那是一幅多么令人喜悦的图画啊!说说你的'发现,(杨梅果具有什么特点)随机选取(形、色、味)进行剖析。预设一:外形1、找到写杨梅外形特点的句子“杨梅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遍身生着小刺。”(形状、大小、长刺)2、作者是怎样把杨梅的这个特点写具体的呢?(1)比较:杨梅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遍身生着小刺。(更形象)杨梅圆的,遍身生着小刺(2)新发现:杨梅身上长着小刺有神奇的变化和作用。【1】视觉观察【2】触觉品尝变化:随着杨梅的渐渐成熟,小刺渐渐软了,平了(平滑)。作用:使人感受到细腻而且柔软的感觉。3、小结:多么可爱的杨梅啊,圆圆的身体,还长着毛茸茸的小刺,摘一个放进嘴里,让我们的舌尖感受到那细腻而且柔软的感觉,不知哪位讲究的同学有像作者一样这样细细品尝过杨梅,请他来读一读这一自然段!(个别读)让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感觉来读一读第四自然段。(齐读)预设二:颜色(由生到熟,颜色从浅到深)1、用自己的话说说杨梅果的颜色有什么特点?(越是成熟,越黑,结合实际)2、找到课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杨梅的颜色变化。(杨梅先是,随后变成,最后几乎变成了。)“几乎”,语言的准确性,后有备注,“不是真的变黑,是因为太黑了,所以像黑的”颜色的变化说明杨梅逐渐成熟,说明作者仔细地去观察了杨梅的成熟过程,你也能用“先是随后最后”来说一说某样事物的逐渐发展的过程吗?)3、作者是怎样发现杨梅果的这个特点的呢?除了用眼睛去仔细观察杨梅外部颜色的变化,作者还通过什么方法来了解杨梅的颜色变化呢?(观察自己或者别人吃杨梅的情景)“你轻轻咬开它,就可以看见那新鲜能红的果肉,嘴唇上舌头上同时染满了鲜红的汁水。”4、小结:杨梅的颜色逐渐加深,杨梅越来越成熟,看着别人咬着杨梅那新鲜红嫩的果肉,看着别人嘴唇、舌头上的鲜红的杨梅汁,你们会不会也想赶紧去咬一口杨梅,去品尝一下杨梅那鲜红的汁水?(有一种果实成熟的欣喜,有一种想去品尝的冲动)让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感觉来读一读这段话。预设三:味道(又酸又甜)1、用自己的话说说杨梅果的味道?(成熟的时候:没成熟的时候)2、找到课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杨梅的味道是怎样的?(又酸又甜,甜津津)3、作者在这一段除了写杨梅的味道,还写了什么?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还举例写了作者小时候贪吃杨梅的情形,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一方面证实杨梅确实是既酸且甜的,只是成熟的杨梅甜多于酸;另一方面,通过自己对杨梅的贪吃,来表现对杨梅的喜爱,让读者产生亲切、真是的感受!再读课题,突破难点再一次齐读课题:读出情感,读出自己的理解。过渡:故乡的杨梅,它有着多么美丽的形状,多么可爱的颜色,多么甜美的滋味呀!怎能不令人思念呢?难怪作者会说“我爱故乡的杨梅”。课文题目是《我爱故乡的杨梅》,作者是爱杨梅还是爱故乡呢?(学生讨论,体会作者热爱家乡之情)。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故乡是一幅多彩的图画,一草一木总关情;故乡的杨梅是一段难忘的回忆,颗颗杨梅都是爱。让我们永远的记住这篇《我爱故乡的杨梅》,永远地记住属于咱们每个人自己的故乡!五、布置作业学着课文来写一写一种自己喜爱的水果。板书设计:杨梅树:枝叶繁茂我爱故乡的杨梅爱杨梅、爱故乡形状杨梅果颜色滋味《故乡》教学设计4一、教材分析:《故乡》编选在人教版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本单元编选了反映少年生活的几篇文章,有《孤独之旅》、《心声》,还有少年视角的《我的叔叔于勒》。因为《故乡》中有少年闰土的描述,所以也被收入在内,但如果真的以为此文是单纯写少年生活的,那就太肤浅了。《故乡》写于1921年,后编入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1919年12月作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的真正的现实生活,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的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10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同时也表达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作品是相当有深意的。二、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和选择教法学法的理论依据。有的老师认为新课改教材编排的知识缺乏系统性,而知识不系统往往是制约语文成绩提高的重要因素。其实这是将新课改与传统教学对立了,教改要求老师不能局限于对文章的讲解、主题的概括、写法的分析上,而是尽可能的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文章的主题美、结构美、语言美、技巧美,新课改是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主要的教学理念是:1、力求体现语文学科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对于小说就是要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人物语言、叙述语言的精妙,欣赏小说的艺术美。欣赏鲁迅先生名篇,最重要是读懂、读透,能比较好地体会作者在作品中的深意。具体到学习《故乡》这篇小说就是:(1)学习对比的表现手法;(2)了解对话描写和心理描写的特点及在小说中的作用,并通过学习掌握这两种描写方法,提高阅读小说和记人叙事的能力。这是本文的重点。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还给学生有人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但少年不知愁滋味,十三四岁的少年还是生活与社会的门外看客,他们对近距离的师长父母的心情、性格都很难体会。要他们把握半个多世纪前作品中人物的性格,恐怕不是件易事。文中三个人物:“闰土”、“杨二嫂”、“我”,若说把握起来还较容易的就是“闰土”,这个人物在小学教材中已出现过,而且鲁迅在刻画这个人物时浓墨重彩,前后对比鲜明。“杨二嫂”及“我”则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他们的性格成因相当复杂,且文中介绍不多,但能否准确掌握两个人物形象所蕴含的意义却与把握好主题有较大关系。因此,本文的难点:第一,引导学生把握“杨二嫂”这个人物形象及在作品中的作用。第二,引导学生把握“我”这个人物形象,准确理解文中关于“希望”的含义。突破难点时,单纯凭借老师讲解往往事倍功半,应以“发展和创新”理论为指导思想,以自主、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学生的确不明白时再发挥老师的主导地位,因此,在教法选择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三、教法学法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我们长期孜孜以求的目标。教法学法大同小异,因为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老师用什么样的方法教,学生也就也大体用类似的方法学。1、比较法:与古诗词中游子怀念、眷恋故乡的情感比较,思考故乡变化原因2、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3、以写促读法:初步感知全文后,写简短的,体悟作者的思想。4、自主学习法:“闰土”形象学生可自主分析5、讨论法: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杨二嫂”这一人物形象可以自由讨论。6、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希望”部分,熟读成诵,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7、讲析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8、练习法:“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四、教学步骤(一)诗词导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好处:1、温故知新,语文味浓。2、操作方便,简便易行。3、反差强烈,引发思索。)(二)整体感知1、浏览课文,勾画出生字词,并结合课文解词。2、写50——60字的,对作者思想感情初步感知,为理解主题奠定坚实的基础。(三)分析小说1、情节: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2、人物:(1)闰土:小学出现过,而且刻画时浓墨重彩前后对比鲜明。学生可以自主分析突破学习重点。(2)杨二嫂:协作质疑,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突破学习难点。A、对小说的社会环境解析(对比闰土看瓜所言)——世风日下缘于经济凋敝,人穷志短。B、杨二嫂是被侮辱、被损害,而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私有者形象。为了生存不择手段(嘴快、手快、脚快——尖嘴利舌、小偷小摸、造谣中伤)。她在作品中的存在意义有二:一是她的自私刻薄衬托了闰土的纯朴善良;二是她的变化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经济的破败。3、主题:现实是残酷的,我们当然憧憬未来,但未来是有希望的吗?《故乡》中关于希望的阐述,是一段寓意深长的独白,是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一位心情沉重,感觉悲凉的成年知识分子,对前途对未来难以确知的希冀的表露。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光有美好的希望,不去努力奋斗,必然落空,等于没有希望;希望虽然看起来困难重重,但只要努力奋斗,百折不挠地去实践,希望终能实现。联系1934年作者所写《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有行动,才有路;有实践,才有希望。希望来自奋斗,鲁迅先生要我们明白的就是这一点。(四)练习:目标检测上相关练习题,有些教参上确立的教学重点,比如景物(自然环境)描写等,因在以前的教学中学生掌握的比较好,在此不再作为教学重点。五、教学总结:通过学习,学生解决的不仅仅是对课文主题的准确把握问题,同时也要求初步学会分析小说。另外,还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鲁迅,了解鲁迅笔下的故乡,为以后学习鲁迅的作品打下较好的基础。《故乡》教学设计5教学目标1、学会用回答几个问题,把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段落大意的方法。2、学会15个生字,理解36个新词语(要抓住与课文思想内容有密切关系的词语)的意思。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4、懂得爱护野生动物,并落实在实际行动中。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习用回答几个问题,把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段落大意的方法归纳段意。教学难点:组织好语言文字,归纳段意。课时安排3课时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谈话揭题1、谈话。(1)(出示熊猫图),同学们,这是什么动物?(板书大熊猫)(2)大家都知道,大熊猫是珍稀动物,是我国的国宝。那么你们可知道大熊猫的故乡在哪里?今天我们一起跟着作者乘车去大熊猫的故乡走一走,瞧一瞧。2、揭题:16、在大熊猫的故乡3、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估计质疑:大熊猫的故乡在哪里?大熊猫的故乡是怎样的?我们在大熊猫的故乡看到了什么?)二、初读课文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题质疑中提出的问题。2、自学生字词语,读读划划。3、读后交流。(小组交流)4、检查自学效果:①注意区别屡和缕;幼的左边是幺;幽的笔顺;②读词语并理解意思。(流水涓涓、栖息、幽静、缕缕、踪迹、悠闲)5、指名分节读课文。三、读读课后习题,指导分段。1、指名读课后第1、2题的问题。(明确依据课后习题学习课文,是读懂一篇课文的重要学习方法。)2、交流,讨论:课后问题1和2有什么联系?应围绕哪个习题学习课文进行分段?3、根据课后第2题先试分,再交流讨论。4、读课后第1题,再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四、作业:完成《作业本》第1、2题。第2课时一、复习听写1、谈话。2、听写。(听写时可报词语、可报意思、可连续听写。)1、反馈。4、同桌互改。复习课文,巩固词语。二、研读重点段1、找出表达课文主要内容的重点段。(1)点拨:怎样找准重点段?(2)指导:怎样读懂重点段?2、研读重点段:(1)理清这一段写了哪些内容?(大熊猫幼仔和大熊猫妈妈的模样)(2)理解重点词语表达的意思?①出示句子:啊!一个多么娇嫩的`小生命:大小如猫,胖墩墩的,淡淡的短毛下绽出粉红色的皮肤。(理解作者是抓住大熊猫幼仔娇嫩这一特点,按先总起后分述的顺序写具体的。)②出示句子:这圆滚滚的身躯,油光光的皮毛,逗人的黑眼圈,文静悠闲的样子,真不愧是大自然的明星,咱们的国宝!(按先分述后总结的顺序写)③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大熊猫幼仔和大熊猫妈妈模样的句子。(3)讨论:为什么说大熊猫真不愧是大自然的明星,咱们的国宝?①大熊猫有什么特点?(外形可爱,稀有珍贵)②哪一点更重要?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关联词来连接?(不但而且)③投影出示:请用上这些词语说说为什么说大熊猫不愧是大自然的明星,咱们的国宝。友谊使者外形可爱稀有珍贵不但而且④不规定词语和句式,自己组织语言说一说。⑤总结:大熊猫不但长得逗人喜爱,而且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动物。英国、日本等国的大熊猫都是我国送给他们的,大熊猫是友谊的使者,为世界各国人民架起了美丽的彩桥。所以说它是大自然的明星,我国的国宝。我们都要爱护它、保护它。(4)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三、学习单元学习提示,概括段意。1、讨论:(1)过去已学过哪几种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2)学习单元学习提示,说说新学的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是什么?2、归纳:按课后练习第3题的问题和答案归纳段意。四、朗读训练1、选取最喜欢读的部分,精心朗读。2、采用多种方法朗读,提高朗读的积极性。五、完成《作业本》上相应的练习。板书设计:16、在大熊猫的故乡大小熊猫娇嫩胖墩墩淡淡的短毛粉红色的皮肤圆滚滚的身躯明星油光光的皮毛文静悠闲黑眼圈国宝第3课时一、学习第一段1、默读第1自然段,找出大熊猫离不开的四个条件。(1)投影出示句子:大勇猛的生活离不开四个条件:一是冷暖适度,二是山高水深,三是箭竹茂密,四是流水涓涓。理解:为什么大熊猫的生活环境具有这四个特点?(教师补充介绍有关大熊猫生活习性的知识。)(2)任选一题,写一个先总起后会述的语段。①大熊猫的家充满温暖和幸福。②啊!多么美丽的大自然啊。(3)交流,讨论,成文。2、听录音朗读第2自然段。(1)体会第2自然段的写法。(总分总)(2)圈出能说明卧龙山区是大熊猫天堂的词。(联系第1自然段理解,体会卧龙山区不但风景怡人,而且适合大熊猫生活。引导学生在朗读语言文字时注意和四个条件一一对应)(3)跟录音朗读,自由读,指名读。(4)学生试着背诵第2自然段,指名背诵。3、概括段意(课后练习3):大熊猫故乡的环境冷暖适度、山高水深、箭竹茂密、流水涓涓。二、学习第二段。1、自由朗读,思考:我们是怎样找到大熊猫的家的?圈出词语,板书:发现粪便--听到叫声--找到洞口(理解警觉、循声的意思)2、训练说话:我们找到大熊猫家的经过?(1)自由小组交流说(2)指名反馈评价说3、你们知道大熊猫家的特点吗?读课文,划出词语,板书:悬崖陡坡2950米紧贴地面枯树洞竹草遮掩4、齐读第二段,概括段意(课后练习3):我们爬上高山寻找大熊猫,在枯树洞内发现了大熊猫。三、总结课文。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四、作业:1、《作业本》中第剩余的作业。2、学有余力的同学课外收集有关的大熊猫的资料,写一写感想:保护大熊猫的家园。(题目可以自拟)板书设计:16在大熊猫的故乡四个条件:冷暖适度山高谷深箭竹茂密流水涓涓总起苍绿幽静地势高自原始森林郁郁葱葱然分林中鸟鸣声声环述山下水泉清清境山上白云裹着积雪总结天堂教学后记根据本文所学内容,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写一写大熊猫,既巩固所学知识,又增加了练笔的机会。《故乡》教学设计6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的特点2.理解文章主题3.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教学重点:分析人物,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的关系。教学过程:1.知识链接:我们在前几册课本中已经学过了不少小说,如《最后一课》《社戏》等,课外阅读的小说作品就更多了,阅读这些小说作品,为我们积累了许多阅读小说的感性经验。本册教材的“附录”中,编排了《谈谈小说》这篇知识短文,阅读这篇短文,我们会明确阅读小说的一些常识,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要知道一篇小说必须具备三个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在这三个要素中,人物形象又是主要要素。2.布置快速阅读课文,查阅工具书,完成基础知识积累。3.与文本对话。就下列问题组织讨论和交流:①文中写了哪些人物?列一个人物表。在这些人物中,其中哪些人物着墨较多?分别为他们写一个小传。②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然后用一两句生动的话对人物作一评价。4.师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反馈讨论效果,就学生写的小传进行交流。文中塑造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我”,“我”母亲、水生、宏儿;其中闰土、杨二嫂、“我”着墨较多,刻画得比较详细,人物形象丰满。为他们写小传,要从全文着眼,筛选与之有关的材料与信息,然后将其连缀在一起。如杨二嫂的小传(参考示例):20年前,杨二嫂开了一个豆腐店,为了能赚到更多的钱,她擦着**,终日在店里坐着,凭自己的年轻美貌招徕顾客,生意非常好。20多年过去了,她的青春已逝,美貌不再,更重要的是由于农村经济的衰败,她的家境已难以维持原来的殷实,在种种艰辛的磨砺中,为了生存,她变得泼悍、放肆、尖刻、自私。当她见到在外20多年现在回到故乡的迅哥儿时,就虚假吹捧,尖刻嘲讽;趁迅哥儿一家搬家的混乱之际,中伤闰土,还顺手拿走了一些家中的东西。“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是丰富多样的,有概括介绍,也有形象描绘;有外貌和内心描写,也有行动和对话描写;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谈谈小说》)在阅读课文时,掌握这些塑造人物的方法,是写好人物小传的重要方面;而写人物的小传,又是对作品进行再创作的一种重要途径,它为更好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提供了可能。同时,也为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奠定了基础。在写本文中的人物小传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变”是这些人物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分析人物性格时,要抓住一个“变”字。如对闰土,就可作这样的分析:闰土是一个代表了中国封建农村因贫穷、落后的生活重压而变得麻木、愚昧的农民的形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阅读《故乡》,对文中的人物的理解也应该是不同的;评价人物,发表对文中人物的看法,就是个性化阅读的一种实践,是一种创新能力的展示。读这篇小说,评价其中的人物,也是在前三个单元学过了议论文之后,运用议论这一表达方法的一种实践。用一两句生动的话评价人物,还是一种对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许多闪耀着创新光芒的见解,要不失时机地予以鼓励。下面的示例供参考:闰土(1):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如同一把把挫刀,在时间这块励石上,活生生地把一个少年小英雄磨成了一个木偶人。闰土(2):一声“老爷!”就把自己与儿时的好友隔在了无形的厚障壁的两边;带回家去的香炉、烛台何尝不是在增加这厚障壁的高度呢!杨二嫂:一个被社会扭曲了的变形人,不仅表现在从当年的“豆腐西施”变成了今天的“圆规”,而且还表现在自己被侮辱、被损害的同时,又在侮辱和损害着别人。“我”:曾使自己魂牵梦萦的故乡,一下子就显露出了它的丑陋;为使它美丽,只有在本来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新路来。“我”母亲:慈祥、宽容、厚道地对待所有的人,对待这个世界;世界却没有给她以公平:变卖家产,告别家园,跟儿子去外地谋生,她的前面是一片未知。水生:一个20年前的闰土,20年后,他或许不会再成为今天的.闰土;对他来说,与生俱来的苦难其实也是一种改变命运的财富!宏儿:从“飞”出家门的那一刻起,他就开始“飞”向这个既陌生又新鲜的世界了。5.研究性学习:关于本文主题的探讨。文学作品的理解,不强求一致,对人物的理解是这样,对主题的理解也是这样。除了课后练习中列举的四种以外,还有:①茅盾先生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悲哀那人与人之间的不了解,隔膜”(见茅盾以郎损为笔名发表于1921年《小说月报》的《评四五六月的创作》一文)。②反映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揭示产生这种现实的根源。③表达对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愿望与信心。对这些认识,可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还可能另有自己的见解,应给予鼓励。6.阅读经验积累:欣赏小说,要学会分析人物,因为人物是小说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分析人物时,不妨写一写人物小传,这是一个从整体感知到局部分解,再从局部分解到整体理解的过程,也是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有了这个过程,才有助于进一步分析人物的性格,小说中的人物才会成为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阅读小说才有可能成为个性化的阅读。7.教学效果巩固:①课下收集有关研究本文的资料,与自己的阅读体验进行参照,加深理解课文的效果。②课文中的水生和宏儿以后会有怎样的命运?发挥想象,为他们写一个故事。《故乡》教学设计7《故乡》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教案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语文第五课《故乡》。2、学习在前后对照中展示人物性格变化,突出中心意思的写法。3、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是造成农村和乡镇经济衰败、农民破产、人民生活艰辛的根源,而封建等级观念酿就的人与人之间感情上的隔膜,更加重了这种痛苦和悲哀。教学重点: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教学难点:认识造成农村经济衰败和人与人之间隔膜的根源。教学方法:讲析、讨论、朗读教学用具:计算机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由回忆所学的鲁迅作品导入,并简介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集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今天我们要学的《故乡》就选自《呐喊》。二、体裁:小说三、背景:1、请问鲁迅的故乡在哪?(浙江绍兴)2、对鲁迅的故乡你了解多少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给了我们一些关于鲁迅故乡的信息,从生意盎然,趣味无穷的百草园到严肃古朴又不乏乐趣的三味书屋,可以看出鲁迅的故乡如何?明确:不仅景美,而且人淳朴、善良、友好。3、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是他对故乡的什么情感?(留恋、喜爱、思念之情。)4、在这一篇《故乡》中,作者抒发的是这种留恋、喜爱、思念之情吗?为什么?(不是,因为故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得很糟糕。)5、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应不断发展变化进步,可为什么故乡会越变越糟了呢?联系课文背景思考。时代背景:1921年,辛亥革命,赶跑了一个皇帝,却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境况日益恶化,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了在现实社会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的人和事,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语文第五课《故乡》三课时》。6、提问:课文中的“我”是不是鲁迅呢?(当然不是,小说中的人物是虚构的。文艺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四、整体感知:听读课文后,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五、理清文章的结构:速读全文,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讨论并归纳:依据时间的顺序,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全文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第二部分(从“第二日清晨”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第三部分(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完)写“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但“我”并不因此消沉、悲观,而是寄希望于未来和下一代。2、再次阅读课文,了解小说中的人物,试说说自己对这些人物的印象分别是什么。六、小结: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写了“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七、作业: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1.装弶()2.脚踝()3.恣睢()4.偶然()5.嗤笑()6.阴晦()7.愕然()8.颧骨()《二》描写一段你的故乡的景色。《故乡》教学设计8一、教学内容:《大海啊故乡》二、教材分析:本课是〈人音版〉八年级上册一单元内容,歌曲《大海啊故乡》旋律舒缓优美动听,感情真挚,短小易唱,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抒情歌曲。采用了4/4,3/4变换节拍,抒发了热爱大海热爱家乡的感情。三、教学设计思路:新课标强调“以审美为核心”,我在教学设计中力求从音乐语言中挖掘歌曲的审美因素,引导学生从全新的审美视角诠释音乐。教学设计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面对一个个活泼而智慧的学生个体,力求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求新:教学导入求新;挖掘教材求新;学生的创编活动求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及创新能力。四、学情分析:初中阶段学生已初步具有感受和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但是,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教师应积极引导,使学生能够亲身感受音乐作品的思想情感。因此,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活动中去感受音乐作品,并使他们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五、教学目标: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欣赏演唱歌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体验歌曲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激发他们热爱大海,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过程与方法:以分析,比较,体验,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欣赏,了解掌握旋律,节拍,节奏等音乐要素对表达歌曲思想情感的重要性,联系学生生活经验通过创编环节的练习,培养音乐创新能力。知识与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感受歌曲的思想情感、能够自信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大海啊,故乡》。2、以不同的艺术形式表现歌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重点:用圆润、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大海啊,故乡》。教学难点:结合自己对歌曲的理解,以不同的艺术形式进行创编活动。教具准备:有关大海的视频资料,音乐光盘,钢琴。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教师:诗人说,大海是一首诗;画家说,大海是一幅画;音乐家说,大海是世界上最美最美的交响乐。你听是什么声音?(多媒体播放自然声响:海浪声)学生:是海浪冲击岩石的声音。(播放多媒体课件:大海潮起潮落海滩风光)随着优美的音乐作背景,教师有感情的:“漫步在海边,迎面吹来阵阵凉爽的海风,脚下踩着松软的沙地,那是怎样的一种意境啊,你想到什么?看到什么?”学生:我仿佛看到湛蓝的大海波涛起伏的样子”“我想到各种各样的海鸟上下翻飞,海边人们有的在悠闲地散步,有的在大海的怀抱中尽情地畅游,简直就是一幅人与大自然和谐的画面……”教师:是啊,漫步在沙滩上,聆听海鸥鸣叫声,海风吹拂着脸庞,阵阵的海涛声将我们带入无尽遐想,同学们,让我们插上音乐的翅膀,像海鸥一样到大海上遨游一番吧!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大海啊故乡》,在欣赏过程中,请大家思考三个问题:《大海啊故乡》这首歌曲的音乐情绪是怎样变化的、力度又是怎么变化的?(设计思路:这里采用情境教学的方法导入,借助多媒体展示大海的画面,随着优美的音乐作背景,教师有感情的朗诵,创设意境。并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想像,使得教学一开始就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快乐的事情。)(二)导入新课:一)、欣赏感悟:1、播放北京天使合唱团的录音《大海啊故乡》。歌曲美妙的合旋律和海浪拍击海岸的音响效果,使人有身临其境般的感觉。教师:歌声、涛声融合在一起,我们仿佛聆听到了海的心声;同学们,让我们走近大海,一起领略这美丽的海景,唱出我们对大海的热爱吧。教师:歌曲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歌中所展现的大海带给你怎样的印象?学生:(1)、歌词质朴深情,借助对大海的思念与赞颂,抒发人们对哺育我们长的故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学生:(2)、歌中的大海总体上给人以微起波澜的印象,显得较为平和,这是由三拍子的节拍特点以及优美起伏的旋律,舒展的节奏所决定的。2、复听音乐:进一步感受歌曲交流讨论刚才的问题:(1)、音乐情绪是怎样变化的?(2)、力度又是如何变化的?交流讨论后师小结:这首歌的情绪:由深情到激动,这首歌的力度:由弱到强。师:优美的画面、动听的旋律,同学们想不想唱这首歌?二)、学唱歌曲:1、教师用钢琴伴奏,学生随琴声哼唱并划拍,体验三拍子节拍特点,加深对歌曲的印象(以听唱法代替视唱歌谱,降低学习难度)(1)、集体跟琴哼唱旋律,学生可采用较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师伴奏。(2)、填词,注意气息、吐字方法以及音乐情绪。(3)、集体演唱。学生对演唱情况进行讨论,找出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的方案。(意图):学生发言,其他同学补充,并尝试演唱,力求音色、力度、情感等能得以具体表现;从而使学生能体验自己优美的歌唱。(4)问:从歌曲的情感和旋律出发,你觉得可采用怎样的演唱形式?根据学生的答案,全体学生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师:同学们优美的歌唱,深深地感动了老师。只要我们在歌唱时注意乐要素的体现,并用真诚美好的情感去歌唱,我们都能唱出优美的歌声来。(三)、教材分析:一)分析歌曲:《大海啊故乡》是影片〈大海在呼唤〉的主题歌。创作于1983年。音乐通俗易的懂,格调高雅,优美动听,感情真挚。全曲音域只有九度,旋律平缓,优美动听,三四拍,除去反复,前后只有四个乐句:前两个乐句朴素无华,富有叙事性,后两个乐句情深意长,表现出主人公对大海、故乡、妈妈的深切思念感情。二)作者简介。王立平我国当代著名词曲作家,生于1941年,吉林长春人,毕业于音乐学院。代表作品有我们非常熟悉的电影故事片音乐《红楼梦》、《少林寺》、《潜海姑娘》等。王立平先生曾深情地说过,歌曲《大海啊故乡》的主题归根结底是一个“爱”字爱童年、爱母亲、爱家乡、爱大海、爱祖国……我们的生活就因为充满了这些爱而充满希望、无限美好。(四)、课堂延伸,拓宽视野。1、欣赏普希金的诗作《大海》师:我们唱着优美的旋律,抒发着对大海深深的情意。诗人,对大海更是情有钟,请听听普希金对大海的赞美吧!2、播放课件:配乐诗朗诵《大海》,同时浏览幻灯片“海景”。在这组音诗画的天地里用心静静感受“生活中的海”和“艺术作品中的海”的无穷魅力。师:同学们,你们现在的心情如何?(学生谈观赏后的内心状态。)师:是的,我们的心情非常激动,大海给予我们心灵深深的震撼,她召我更清晰地去了解她、更深入地去探索她!师:大海是宽广无垠的,又是变幻无穷的。她时而平静优雅,时而又波涛汹涌。(4)、教师小结学生发言,表扬有到见解的学生,并与学生交流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体会。(五)、展示你对大海的理解,创作演绎:师:同学们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来行创作,内容要与大海有关。(1)、学生创作,师参与并了解各表演组的编排情况。(2)、展示创作情况:打击乐伴奏如(碰钟、三角铁、沙锤),其他学生演唱。(3)朗诵《海燕》(配乐贝多芬《风雨奏鸣曲》)。(4)歌曲第一遍全体演唱;重复时前段采用领唱,集体边哼鸣边作身体律动,后部分采用齐唱,第一组学生用“啊”伴唱。在歌曲的间奏时配上自己创作的几句诗朗诵。(5)学生教师互评,掌声送给有新意的创作组。结语:大海是宽阔的,又是多彩多姿的。生命源于海洋,音乐源于生命。同学们,让我们热爱大海,热爱生活,共同歌唱大海、赞美大海宽阔的胸襟吧!最后,让我们深情的唱响《大海啊故乡》,再一次感受这个“爱”字吧!《故乡》教学设计9教学目标:1.在音乐活动中了解大海,感受大海的音乐形象,丰富音乐表现力,体验人们热爱大海、热爱故乡、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2.能用优美、连贯、深情的声音演唱歌曲《大海啊,故乡》,分析作品中的音乐要素,了解歌曲中出现的典型节奏,体会并表现出歌曲所蕴涵的情感。一.导入1.师:你听这是什么声音?(播放海浪声音)2.出示有关大海的图片及音乐3.师:大海美吗?请同学们用一些形容词或成语来形容大海?生答:排山倒海,一望无际,汹涌澎湃,宽广无垠,温柔恬静平静等等。4.师:同学们刚才都回答的很好,今天就学习一首有关大海的歌大海啊故乡。二.新课教学1初听音乐:播放歌曲《大海啊,故乡》初步感受歌曲教师:歌曲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歌中所展现的大海带给你怎样的印象?2.介绍作品背景:大海啊故乡是王立平词曲,作于1983年此曲是电影大海在呼唤的主题歌,作品以“小时侯妈妈对我讲”开始,通过对故乡,对大海如叙家常的深情描述,表达了主人翁对大海的故乡和母亲深挚的热爱之情。3.作者简介。王立平(1941年—)生于吉林省长春市。曾参加大型纪录片《周恩来总理永垂不朽》作曲。主要音乐作品还有:《红楼梦》(电视连续剧),话剧音乐《未来在召唤》,科学幻想广播剧《绿色克隆马》,电影故事片《带手铐的旅客》、《少林寺》《大海在呼唤》、《李大钊》等音乐。其中很多歌曲如《太阳岛上》、《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等广为流传。他的作品题材广泛,格调清新,旋律优美,配器精巧,表现手法丰富,富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个人特色。4.节奏练习5.学唱歌曲(1)请学生跟音乐,用lu音哼曲旋律(2)请学生跟音乐唱歌词(3)解决附点音符的唱法:大家听老师用两种不同的唱法来唱第一句,对照歌谱,哪种唱法是确的?(4)歌曲处理师问:“大海啊故乡”重复了多次,在情感的发展上每次的重复有何不同?是否多余?(讨论回答)(“大海啊故乡”重复了多次,不但没有感到啰嗦,恰恰相反,每一次重复感情就更进一步,从亲却倾诉——抒发情怀——情感升华——怀恋之情,这样的情感线,也仿佛是大海的波澜。从旋律的起伏到情感的发展,歌词的完美使我们更真切感受到大海的宽广汹涌,从而更好的表现出对祖国对故乡的深情。)(5)师问:这首歌该用怎样的情绪来演唱?(讨论回答)师补答:用轻柔连贯的声音,有感情的演曲。(要注意节拍的重音,随着音乐情绪的发展,表达出高潮乐句情绪。6.聆听不同版本的《大海啊,故乡》黑鸭子版及俄语版三.教学拓展1.电子音乐:即电子合成音乐,指运用电子方法产生和修饰的音乐。近年来电子音乐作品由早期的“磁带合成的音乐”逐渐过渡到“现场演奏的电子音乐”。2.电声乐队指以电子乐器为主组成的乐队。目前比较多见的电声乐队有以下两类:第一类:主要由架子鼓、电吉他、电贝司和电子合成器组成。有时还加一个电子钢琴。第二类:以电声乐队为基础,或者加进铜管乐,或者加进弦乐器,或者加进民族乐器。四.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大海的壮阔,感受了电声的魅力,同时还学习运用了其他学科的知识,真正体现了音乐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希望这一段美好的时光,能带给你无限的快乐。作业:试为《大海啊,故乡》的前奏配上电声乐队,并感受其独特的魅力。课时:第一课时课型:教唱课教学目标:学习歌曲的正确演唱,能够自信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大海啊故乡》,并用圆润、流畅的歌声表达热爱大海、热爱家乡的感情。初步了解电声乐队,激发学生对电声音乐的兴趣。教学重点:歌曲《大海啊故乡》的演唱。歌曲中延长的处理。教学难点;歌曲《大海啊故乡》各段落情感的处理,激发学生对大海、对母亲、对祖国的热爱。教具:多媒体课件、琵琶教学过程:导入1、教师:诗人说:“大海就是一首诗。”画家说:“大海就是一副画。”音乐家说:“大海就是一首歌。”我说:“大海就是美的化身。”今天,老师就带着同学们吹吹海风,欣赏海的美景,听听海的歌唱。(教师播放幻灯片,已经《大海啊故乡》琵琶伴奏版本,教师演奏)2、教师:刚才我们听到了大海的声音,他不仅是中国好声音,还是世界声音,更是自然的好声音,那么我要考考同学们的课外知识面了,谁能告诉我,老师刚才表演的歌曲的名字吗?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首好听的歌曲叫《大海啊故乡》,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它,歌唱它。(教师引出本课主题)新课教学1、作品背景简介《大海啊,故乡》是反映海员生活的电影片《大海的呼唤》的主题歌,表现了主人公对大海、故乡和母亲深挚的感情。二十世纪80年代初的影片普遍有着一种经历十年后向往新生活并愿意为祖国奉献青春的积极向上精神,这首歌曲也寄寓了作者对祖国的美好祝愿。2、作者简介王立平(1941—)。作曲家。吉林长春人。1954年入中央音乐学院少年班,1960年入作曲系本科。1973年先在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后在北京电影乐团任团长,并专职作曲。曾参加大型纪录片《周恩来总理永垂不朽》作曲。电视片《哈尔滨的夏天》中的两首插曲《太阳岛上》、《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被选为群众最喜爱的广播歌曲,前者又在文化部、中国音乐家协会举办的全国优秀群众歌曲评奖中获奖。他的作品题材广泛,格调清新,旋律优美,配器精巧,表现手法丰富,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个人特色。3、作品分析名称演唱形式情绪主题思想特点《大海啊故乡》独唱、齐唱、合唱深情的表现了主人公对大海、故乡和母亲深挚的感情3/4和4/4并存4、节奏练习(1)、3/4的节奏、强弱、指挥图示(2)、4/4的节奏、强弱、指挥图示5、找出歌曲的典型节奏型6、歌曲教学(1)、跟钢琴学唱歌谱。(2)、用“lu”来模唱歌曲的旋律。(3)、朗读歌词,填入歌词(4)、寻找换气口(5)、各种形式演唱(根据学生情况)可选择独唱、齐唱、合唱(6)、教师:音乐是无国界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那么我们用英语来演唱一下歌曲教师朗读英文版歌词,学生跟读,填入歌词。(7)、教师:我们生活在多彩的世界中,但是也有人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我们怎样才能将这么好听的歌曲唱给他们听呢?(手语)接下来,老师教大家手语版的《大海啊故乡》。教师结合歌曲教手语,学生跟练。三、课堂延伸1、教师:我们刚才听到的音乐包括伴奏都是在电声乐队演奏的,很动听。接下来,老师就带同学们认识一下电声音乐。2、电声音乐(1)、“电声音乐”(Electronwavemusic),其英文原意是“电子波音乐”,包括有以下两种含义:其一,“电声音乐”是“直接原声音乐”(人耳不经任何电子技术处理的声音),经一系列电声技术处理过的音乐。其二,是专指用“电子乐器”(Electronicmusicalinstrument),“电子计算机”MIDI音乐多媒体所制作的“电子计算机音乐”(ElectronicComputerMusic)。现今习惯于把二者混为一体,这是误解。(2)、电声乐队电声乐队指由电子乐器为主组成的乐队。电子乐器指运用电子元件产生和修饰音响的乐器。包括一般电子乐器和电子音响合成器。目前比较多见的电声乐队有以下两类:一、主要由架子鼓、电吉他、电贝司和电子合成器组成。有时还加一个电子钢琴。二、以电声乐队为基础,或者加进铜管乐,如萨克斯、小号、长号,或者加进弦乐器,如小提琴、大提琴,或者加进民族乐曲,如二胡、笛子、古筝等。近年来电声乐队的发展、变化很快,新的乐器和演奏形式不断涌现。3、作品分析请同学听3段电声音乐,将出名称:《大海啊故乡》、《机器猫》、《快乐大本营》总结:电声音乐原来就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现在我们听到的多数音乐都是电声乐队演奏的。4、课堂练习为《大海啊故乡》的前奏配上电声乐队的打击乐。四、课外延伸音乐制作软件的介绍cakewalk音乐制作软件作曲大师TT作曲家五、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唱了《大海啊故乡》这首歌曲,了解了3/4、4/4的特点,同学们也能很正确的有感情演唱,表现很好。同时我们还认识了电声乐队以及和他们的作品,下节课我们会更加详细的了解电声乐队,走进雅尼的《夜莺》和他的电声世界。让我们在夜莺的歌声中告别大海,走出音乐教室。《故乡》教学设计10目标:1、在阅读中独立认识本课7个生字“圣、诞、驯、橇、附、竖、仍”;积累词语若干。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圣诞老人的故乡在芬兰。重点难点: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词语。2、结合文本内容,进行语言训练。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出示2、师:谁能介绍一下画面上的人物?(学生交流,结合简介圣诞节)板书:圣诞老人3、出示:第一节自由读师:谁能用文中的语言来介绍一下圣诞老人?结合学习:“驯鹿”“雪橇”(通过媒体画面了解)重点注意驯:字音撬:字形4、完整课题,齐读课题。二、整体感知,自学生字新词1、出示自学要求,进行小组学习(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自学生字。(2)边读边思:圣诞老人的故乡在哪里?口头填空:芬兰的大王告诉孩子们,圣诞老人就住在,它能听到;芬兰还有;如今,圣诞老人用。2、自学情况交流检查:(1)出示词语:驯鹿雪橇打扮迎接电脑俄罗斯竖着玛尔库指名读、正音;开火车领读;(2)指名分小节读课文,正音。(3)填空交流:芬兰的大王告诉孩子们,圣诞老人就住在,它能听到;芬兰还有;如今,圣诞老人用电脑。(交流后示答案齐读)三、品读课文1、再读第三节,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心声2、说话训练:世界各地的小朋友会对圣诞老人说些什么呢?他们在信中会写些什么呢?(小组交流、班中交流)3、创设情境(媒体):小朋友我来啦!你们有什么心愿吗?赶快说给我听听吧!(学生写写后交流)师:圣诞老人已经听到了你们的'心声,相信他一定会想满足大家美好的愿望。4、指导朗读第三节过渡:圣诞老人的故乡究竟是怎样的呢?你们想去看看那神秘的极地世界吗?想读读那些描述它的充满魅力的文字吗?5、出示课外补充资料,小组内自由阅读6、阅读后进行想像说话训练:芬兰人还选了北极圈附近的一个村庄为圣诞老人村。村口竖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圣诞老人的故乡”。当我来到圣诞老人村。7、师总结,师生合作读第五节。四、课外1、请学生来说说你的有关节日的资料。2、向学生出示几个网站,课后自己去查阅了解。《故乡》教学设计11教学要求1.情感目标:知道作者是怎样赞颂北京的,感受科技给北京带来的新变化,增进热爱家乡、热爱北京的深厚感情。2.知识目标:学会11个生字及新词,认读2个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和积累语言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知道北京是一个古老、文明又充满现代气息的国际大都市,产生热爱北京的情感。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强烈的热爱故乡北京的感情。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学生展示资料,说说北京的可爱之处还有那些。(或:你去过那些地方,它有什么可爱之处)1.文中作者的简介了解作者。2.说说北京的古建筑和新变化,体会是什么带给了北京如此大的`变化是科学技术。二、了解学生预习情况,指导书写生字。(旋的有半边,厦的部件夏不要少一横,佳的右边是两个土,厅、府、厨三个字都是半包围结构的字)。三、初读课文,说说这首诗歌都写了北京的哪些地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第二课时一、再读课文。1.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爱北京的情感,划下来读一读,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再有感情地读一读。2--3小节作者如数家珍般地举了很多例子,说明了爱北京的理由。体会唱不够,道不尽,不说,只看,单想等词语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有感情朗读二三小节。2.比较2-3小节,看你有什么发现?(写法、内容)内容2小节写的是老北京的老建筑老传统,老文化;3小节写的是新北京的新建筑新科技新面貌。有感情地读一读找出规律背一背。3.体会1.4小节的不同1小节是告诉读者自己去过很多地方最爱的是北京,4小节不是简单的重复1小节的内容,而是再一次表白对北京的爱,抒发唱也唱不够,说也说不完的爱北京的情结。比较之后再来读读全文并指导背诵。4.跟着磁带唱这首歌5、说说你还去过北京哪些地方照样子学写几行诗:去过()名城,也走访了不少()。我还是最爱咱们的北京。不说()的(),也不说()的()。喝不够(),道不尽()。单想那()、()便生出一片热爱北京的浓浓情。6、你还去过祖国哪些地方照样子学写几行诗。7、交流、评议自己写的小诗。8、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二、课后小结:鼓励学生更多的了解北京,了解作者,积极学唱北京歌等。《故乡》教学设计12教学目标1、本课与前课是同一主题的内容。因为“故乡”是“家”的扩大,是大的家。让我们从音乐作品中领悟爱家,爱故乡的做人基本素质。并通过聆听表演、画画、写写、讲讲等多种艺术形式,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爱。2、继续唱好二声部合唱。3、了解变拍子与变音记号。4、从实践中初步接触变奏的创作练习。教学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听《谁不说俺家乡好》、《乡间的小路》、《思乡曲》,做变奏创作练习。第二课时:唱《如今家乡山连山》;画、写故乡等综合表演。第三课时:唱《故乡小路》,听《乡间的小路》,“唱唱自己家乡的歌”。第一课时一、聆听《谁不说俺家乡好》1、课前请几位同学在网上或图书馆寻找关于影片《红日》剧情的资料,在课上简单向大家作介绍。2、把歌曲或歌词投影在屏幕上展示。3、初听歌曲。4、师生议论歌曲内容:对家乡的'赞美,对解放区的赞美。5、复听歌曲。师生可随录音轻轻哼唱,体验人们对家乡的爱。6、演唱歌曲。把录音的人声声道取消,放音乐伴奏声道,由教师或学生(鼓励学生唱)看谱演唱。7、小结:解放区的人民对家乡的爱。二、聆听《乡间的小路》1、直接导入:初听歌曲。设问:这是什么地区的歌曲?(台湾校园歌曲)歌曲反映了什么内容?(青少年对故乡的热爱)2、把歌曲(至少是歌词)通过投影在屏幕上展示。3、边看歌曲边听录音,以加深对歌曲的印象。允许同学轻声随录音哼唱。4、师生议论歌曲给自己的感受。5、小结: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是多么的潇洒,让人流连忘返。三、聆听《思乡曲》1、导入:由介绍《中国少年儿童队队歌》→作者马思聪→《思乡曲》创作背景。2、学唱内蒙古民歌《城墙上跑马》曲调,并要求能背唱(该曲调即教材本曲的主题)。3、初听乐曲。设问:当你听到内蒙古民歌《城墙上跑马》曲调时,请举手。4、复听乐曲。设问:小提琴独奏《思乡曲》给你什么感受?5、小结:乐曲表现了远离故乡的人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四、活动与练习1、三首反映故乡的音乐作品在情绪上有什么不尽相同之处?(《谁不说俺家乡好》——赞美;《思乡曲》——思(怀)念;《乡间小路》——欢乐、乐观。)2、唱唱自己家乡的歌(最好课前先请部分同学准备好,鼓励学生即兴唱歌)。第二课时一、表演《如今家乡山连山》《故乡》教学设计13【教学目标】:1、了解对比的写法和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2、学会辨析段的类型。3、通过对这篇小说内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2、抓住小说中闰土、杨二嫂、"我"人物性格的分析,突出一个"变"字,从中联系人物所处的典型环境,以及造成主要人物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3、小说采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4、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决心变革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教学难点】:1、理解运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2、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教学方法】:讲解法、对比法【教学用具】:小黑板【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都知道鲁迅(板书: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请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选自他的小说集《呐喊》的小说是哪一篇?(明确:《社戏》)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写于1921年的《呐喊》集中的另一篇小说《故乡》(板书:故乡)今天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值得留恋的、美丽可爱的故乡,现在让我们来看看,鲁迅写的故乡是什么样的故乡呢?二、指导学生探究写作背景:提问:本篇小说的写作时间是哪一年?(明确:1921年1月)如果时间倒退10年,同学们想一想在中国大地上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明确:辛亥革命)辛亥革命虽然已经过去十余年了,但军阀各霸一方,在帝国主义操纵下,混战不已。广大的劳动人民,仍然在饥寒交迫中挣扎,农民生活日益贫困,农村经济衰败。1919年底,鲁迅从北京回到故乡绍兴搬家,亲眼看到农村衰败凋敝的景象和农民贫穷痛苦的生活,心情非常悲凉,一年以后以自己的见闻为素材写了这篇题为《故乡》的小说。与我们学过的小说不一样,作者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请注意:小说中的“我”不等于作者,但反映了作者的感情。三、复习小说知识:提问:小说的三要素分别是什么?(明确:人物、情节、环境)今天我们就从人物入手来研读这篇小说。四、整体感知:1、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2、思考:⑴、划分文章的结构。提示: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线索是贯穿在整个作品中将材料串联组织起来的某个事物,它可以是某个人物、事件、实物……,小说就是围绕线索来选取和组织材料的。阅读时若能抓住线索,就能理清小说的段落层次,把握它的结构。),按时间顺序安排情节,全文可分成三部分。明确:"我"回故乡,"我"在故乡,"我"离故乡。分析: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前五个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写"我"回故乡。"我"在故乡所见到的萧条景象以及"我"的悲凉的心情,并且交待了回故乡的目的。第二部分从第6自然段开始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在故乡。这是小说的主体部分,主要刻画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深刻反映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给中国农村带来的苦难,给中国农民带来的心灵上的创伤。第三部分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全文结尾。⑵、这篇小说写了哪些人物?谁是主要人物?谁是衬托人物?谁是线索人物?明确:小说中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水生、宏儿、母亲和"我"。主要人物是闰土,衬托人物是杨二嫂。线索人物是"我"。闰土是小说的主人公。因为他是小说的描写中心。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少年闰土小英雄的形象;与中年闰土的重逢,写出了他的变化,寄予无限的同情;宏儿和水生正是我与闰土的后辈,他们是"一气"的,因而把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希望他们有"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新生活。五、分析人物形象:(对比的描写方法)(一):润土1、少年——天真活泼,健康勇敢,无忧无虑中年——麻木迟钝,悲哀痛哭2、作者在描写闰土这一人物形象时,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学生会找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教师小结:⑴、外貌描写:少年闰土:“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淳朴天真,令人可爱可亲)。中年闰土:“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受尽生活的折磨,使人怅然、悯然)。⑵、动作、语态对照:少年闰土:巧于雪地罩捕鸟雀,敢于月夜叉刺狡猹;“我”短短的一问,甚至“我”没有问,闰土便说出了许多“天下的新鲜事”,将心中的话尽情倾吐(聪明勇敢,活泼开朗)。中年闰土:说话前的神态,欢喜——凄凉——恭敬;共说七句话,前六句用断断续续的话表达自己的心情和谦恭,最后一句用断断续续的话诉说自己的苦况;说话后的神态,“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迟疑麻木,痛苦难言)。⑶、对“我”的态度的对照:少年闰土:“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情真意切,亲密无间)。中年闰土: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被封建礼教所牢牢束缚)。⑷、对生活的态度的对照:少年闰土:捕鸟、看瓜、刺猹、拾贝、观潮……(朝气蓬勃,对生活充满着热情和希望)。中年闰土: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受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生活绝望,只能将希望寄托于神灵)。3、总结:在上述描写中,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思考:运用这种对比的方法有什么作用?明确:通过对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形象对照,揭示的是:闰土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生活、挣扎,当牛做马,遭受着经济上的剥削,政治上的压迫,精神上的摧残,使他们的命运越来越悲惨。4、文中还有那些类似的对比?(学生自己找出并进行分析)类似的对比还有⑴年青的杨二嫂——中年的杨二嫂⑵家乡景物的对比【作业布置】:分析小说中杨二嫂和家乡景物的对比【板书设计】:二十多年前:小英雄闰土对比二十多年后:木偶人《故乡》教学设计14【教学设计思路】《故乡》包涵的内容很丰富,人物性格鲜明。重点在人物形象的分析,对比人物的变化揭示主题。在分析人物的时候,由相同的一个问题领起:这个人物的哪些方面使我悲哀?依然围绕悲哀这个主题。带领学生分析闰土使我悲哀的方面有:生活的困苦、外貌的苍老、精神上的麻木、封建礼教的毒害(和我的隔膜)、和虚无的寄托,而杨二嫂决不是一个搞笑的人物,她使我悲哀的则是做人的尊严的丧失。一个是农民,一个是小资产者,他们构成了农村的经济支柱,他们的状况代表了当时所有农民的经济、精神状况,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形,表达了作者的悲哀与愤怒。【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说出小说的特点。⑵把握背景,分析特定时代中的人物。⑶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主题。2、能力目标:掌握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当时农村生活现状的失望和悲哀,对人物命运的悲悯,以及改变生活的信念和希望。【教学重点】1、小说所刻画的人物的社会意义。2、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3、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教学难点】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教学方法】对比、讨论。【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媒体】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及朗读磁带。【课前准备】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收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现实及根源,认真阅读课文,自学字词,把握文章大意。【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2、掌握课文中作注的疑难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3、理清小说的线索和故事情节。〖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请两位学生朗读第12自然段开头和第2自然段的景物描写: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这是鲁迅小说《故乡》中的两段景物描写,前者多么明朗、美丽、令人神往;后者多么晦暗、萧条、令人悲凉。前者是小说中我头脑中想像出的二十年前的故乡的图画;后者是我眼睛里看到的二十年后的故乡的实景。二十余年过去,故乡景色在作者眼中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呢?作品中的我怀的是什么感情呢?让我们深入地了解写作背景,认真阅读课文,去寻找答案吧。二、背景探究学生交流从各种信息渠道收集的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现实的材料,最后明确: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的政权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小说写于1921年1月,这以后作者把它编入小说集《呐喊》,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三、整体感知检查预习生字词的情况,教师正音。听课文录音,熟悉课文,思考小说的线索,情节结构。要求学生在听录音时,要在书上圈点勾画,听录音后,先自己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明确: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按渐近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三个方面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开头到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我渐近故乡时见到的一片破败萧索的景象及当时的感触,交代了时间、地点、回家原因及心情。第二部分(从第二日清早晨到已经一扫而光了):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着重刻画了闰土、杨二嫂等人物形象,揭示农村破产、农民生活贫困的社会根源,是小说的主干部分。第一层(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