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重点整理_第1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重点整理_第2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重点整理_第3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重点整理_第4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重点整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文学批评史第一章先秦文学批评美刺说:出处《诗经》。美是赞美,刺是讽刺,当时的人已经认识到了文学作品有批判和歌颂两大功能,尤其是认识到文学的批判功能。这种用诗歌来颂美匡恶的思想,到了汉代《诗大序》中就发展成为“美刺说”观志观风说:出处《左传》《国语》。实际是与诗言志说和美刺说紧密相连的,是从统治者的角度对前两种学说的解释。观志就是通过诗歌观察作者的思想感情;观风就是通过诗歌观察民风民情。诗是人民思想感情的抒发,通过诗歌可以宣导民情,补察时政,对统治者起箴规劝谏的作用。三不朽:在《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还提出三不朽的说法。原文是:太上有立德(德指建立一个民族、一个政权,主要是指治国),其次有立功(立边功和武功),其次有立言(著书立说,指文化学术类的),以其为不朽。这一认识成为后世儒家文学价值观的理论基础。“赋诗言志”: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的普遍认识。出处:《尚书•尧典》原文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诗言志的意思是:诗歌的本质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达,人们可以通过诗来表达对社会生活的观点和态度。后世儒家学者特别把言志的“志”解释为与政教有关的思想,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断章取义”方法:当时人们赋诗言志的时候,往往不管原诗的内容,只取其某一点的相同或类似一、杂文学观念二、儒家文学观核心是“人伦道德”1、孔子“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言之无物,行而不远”;“文犹质也,质犹文也”;兴观群怨;重视礼乐“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谈学诗的重要性时提出“兴观群怨”说。即诗有启发感染的作用。诗有认识社会,了解政治得失的作用。诗在社会生活中有交流感情的作用,诗有讽刺和批评不良的作用。“文质彬彬”:出自《论语。雍也》。孔子对文学的形式和内容都很重视。孔子认为就一个人来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引申到文学作品也是同样。(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显得虚浮。文采和质朴兼备,然后才能成为君子。)“思无邪”:“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是孔子删诗的标准。也是他文学批评的标准。“无邪”是说的思想内容都是符合儒家的政治伦理原则,纯正没有邪念,但孔子评价标准还是比较宽容的。2、孟子以意逆志说:《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是说诗者不要拘泥于表面文字而损害了对词句内容的理解,也不要拘泥于词句而损害对作者本意的理解,要用自己对作品通篇大意的体会去推测作诗者的本意,这才能正确地理解诗。知人论世:《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正确理解作品的内容还必须对作者的生平思想及其所处的时代有一定的了解,结合这些方面来对作品进行考察,这是较正确的批评方法。养气说:孟子所谓养气是指人的道德,修养功夫,它需要配“义与道”,经过长期的蓄养,才能形成,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所谡浩然之气实际上是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达到一定的境界后形成的一种理直气壮的精神状态。三、道家文学观1、老子:无功而治,回到原始社会,他反对一切文化艺术并且反对主谈文化学术的圣人,他说为学自益,为道自损,损之又损,以致无为。1老子认为自然之道是一个浑然的整体,用语言和概念是不能概括和表现的,在艺术上提倡一种浑然天成的全美境界,大音希声,大象无形。2虚极,守静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4复归于朴2.庄子:庄子把音乐分为三类:一是人籁,二是地籁,三是天籁。认为最上等的是“天籁”,即自然自生、丝毫不受外界影响的自然之声。立象以尽意。第二章汉魏晋文学批评一、诗论《诗大序》"风雅颂":风是产生于各国地方的诗歌,雅是产生于周朝中央地区的诗歌。颂是祭祀、赞美祖先的乐歌。"主文而谲谏":《诗大序》提出诗风格的理想标准是"主文而谲谏"。这种理论一方面具有要求诗歌密切联系现实、讽刺时政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又强调诗歌风格必须温柔委婉,不能直言统治者的过失,不能触犯统治者的尊严。这为后世封建文人排斥风格粗狂、富有战斗精神的作品提供理论依据。"风雅比兴"这个说法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美刺,其中特别重要的是刺;二是比兴,即"主文而谲谏"、“譬喻不斥言”的表达方式。"变风变雅"是针对正风正雅而言的。所谓正风正雅就是“治世之音”;“变风变雅”则是衰世之音,乱世之音。《诗大序》和《诗谱序》都认为“变风变雅”是西周中衰以后的作品。抒情手段:《诗大序》不仅继承前人的诗言志说和诗、乐、舞三者密切结合的观点,而且在志字之外加上了情字,指出诗、乐、舞三者的核心在于言志抒情,是对先秦诗论的重大发展。《诗大序》正是在人们对诗歌特征的认识深入的基础上,将“情”“志”并举,于“言志”之外,加上“情动于中而行于言”又说“吟咏情性”。这对先秦诗论的重要补充,是有其历史进步意义的。教化&刺上:"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说。“上以风化下”即要求统治者利用诗歌作为推行教化的工具,按照统治阶级的需要和道德规范对臣民进行教育。“下以风刺上”即孔子所说的怨。臣民对政治和社会现实有不满,可以利用诗歌作为讽刺工具,对统治者进行劝谏。具体要求是"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诗大序》则首次明确地提出了讽谏的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二、杨雄扬雄的文学观"诗人之赋"与"辞人之赋":"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丽”是赋的共同特点。“则”指合乎儒家思想的规范,具体说是体现了《诗经》风雅的精神。符合这一精神的辞赋是屈原的作品。“淫”是烦滥放荡,也就是不能起到儒家教化的作用。将这样的作品称之为“辞人之赋”"明道、徵圣、宗经"拟古文质:反对过度的文饰,他主张华实相符、事辞相称。而对于质文二者,扬雄更重质。文质应该是一致的,有文不等于有质,只有质才是最重要的。"心声心画":言语抒发是人内心世界的表现,通过言语可以了解人的思想感情和道德品格。对“文如其人”的观点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三、王充王充《论衡》的文学观1高举尚用的旗帜,反对那些徒具形式、缺乏内容的作品。2论作家内在的品质与其作品风貌的关系,3重质但是也不忽视文4反摹拟,重独创5语言应明白晓畅,通俗易懂6论夸张。在《语增》《儒增》中否定夸张,而在《艺增》又加以肯定和解释。这反映了他在对夸张问题认识上存在的矛盾。"外内表里,自相副称":作家首先要有优良的品质和充实的思想,然后辅以辞华,才能写出优美感人的文章。四、曹丕《典论·论文》曹丕《典论.论文》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篇开新风气的作品。"文以气为主"这里的气在作者方面是指他的气质才情,形诸作品,便成为作品的风格。曹丕认为作品风格的形成主要决定于作家的才性,并且是天然生成,不可改变的。这里忽略了作家生活实践和学习锻炼等所起的重大作用,显然是片面的,但是他提出这一观点的主旨,是在论证文章成就不同,风格各异的客观依据,进而反对文人相轻的陋习,又有一定的合理性。文章的价值和作用: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论文学批评的态度:批评了两种错误的文学批评态度:一是“文人相轻”“各以所长,相轻所短”“谙于自见,谓己为贤”二是“贵远贱近,向声背实”他认为正确的态度是“审己以度人”,进行公正的实事求是的文学评论。这是十分中肯的。五、陆机《文赋》陆机《文赋》《文赋》有关文学形式和创作技巧:一篇用赋体写成文学论文,既有理论意义又有文学价值。创作技巧是:妥善处理好物、意、言的关系。意称物,文逮意。思想以道家思想为主:言意关系主张言不尽意;创作心理主张虚静;陶炼文思主张顺应自然天机。文学的风格问题:他指出文学风格的多样性的根本原因在于“体有万殊,物无一量”即文体的多样性和客观世界的多样性。他还认为文学风格除受文体的制约外,还取决于作品所反映的客观内容,既作品的题材因素。陆机对创作准备的论述:创作的准备,一是感悟,二是学习,要意称物,必须观察万物,要做到文逮意,就必须钻研遗产,锻炼技巧,这种理论是比较正确的。但是陆机所说的外物,主要限于自然景物,这是他的理论局限。创作构思论:1、创作构思是一种飞驰想像,凭虚构象的艺术思维活动。2、文学创作中的构思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说出了文学创作中思维活动的特殊规律,划清了文学与非文学创作的界限,建立了以艺术构思为中心的文学创作论。陆机的创作构思论推动了具有独立意义的美文学的发展,在中国文学思想史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刘勰的成就也正是站在陆机的肩膀上取得的。陆机的开辟之功,不可泯灭3、从艺术的创造形象这个要求出发,特别强调反模拟、重独创。4、还对创造构思中的灵感现象作了生动的描绘。"诗缘情而绮靡":陆机的诗靡说正是在时代的风气影响下,总结人们对诗歌的新认识而铸成的新语,它要求诗歌必须抒发感情,而语言文学精美,特别强调诗歌的感情因素,积极方面来说是摆脱了儒家思想传统,要求表现出诗歌的特征,但它片面强调感情,情而绮靡,容易使之忽视诗歌的社会内容助长浮艳诗风。六、刘勰《文心雕龙》刘勰的《文心雕龙》《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成体系的文学理论专著。从《明诗》至《书记》文体论二十篇,系统论述了各种文章的性质,历史发展和写作要点,既是文体风格与写作认,也可以看作是简要的分体文学史,下编二十四篇是在广泛研究各种文体作品及大量作家创作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一些基本的文学理论问题。“原道、征圣、宗经”论:本是儒家文论的传统观念,加进了许多附和他当时的时代精神的新内容。他把原本在“道”的“原道、征圣、宗经"论改造成重点在文的新的理论主张。他的“本乎道”重点不是要求文章去阐发儒家的义理,而是要求文章遵循万物自然有文,文需自然流美的法则,他所说的“师乎经”、“体乎经”固然包含以圣人和儒家经典为文章内容规范的意义,但是更主要趋势在文章风格与写法上以圣人和经书为千古文章的祖师和楷模。他要用"原道、征圣、宗经"论去矫正当时浮靡的文风。"情以物迁""神与物游""风骨"的内涵及学术界争论的主要意见.:理想风格是“藻耀而高翔”的鸣凤之美,而要达到这一境界必须在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基础上具有“风清骨峻”的艺术风格,它既具有风格上的特殊性,又具有普遍性,刘勰认为肯有风骨是思想感情表现鲜明爽朗,语言精要劲健,形成刚健有力的风格。刘勰风骨论有着明显的矫正时弊的意义,但也有着受时代风沿影响的局限。刘勰提出的风骨观念得到后人提倡得以成功,刘勰是首倡之功的。“通变说”以反对当时的“新变”风气。“通变说”即文学发展中的继承与创新。文学的发展有其顺应形式常往常新的一面,也有贯通古今、恒久不变的因素。不是复古,经典只是尺度。七、钟嵘《诗品》钟嵘《诗品》:重五言、溯源流、分品第评述了自汉魏至齐梁的五言诗人共122位,另有无名氏所做的古诗,分为上中下三品,共三卷。正文前有《诗品序》,提出一些比较原则性的看法,并对当代不良诗风进行了批评。它是现存我国最早的一部诗论专著。《诗品序》提出一些比较原则性的看法,并对当代不良诗风进行了批评。1、指出诗歌的产生,是由于人们的主观情感受到外界事物的感召和激发。2、对诗歌的艺术性问题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要求:(1)兴比赋交错运用(2)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3)推崇自然英旨(4)诗应有滋味。味的意思是指诗歌所具有的绵长深厚的艺术感染力。3、还对五言诗的起源与历史发展作了理论上的探索与论述。五言诗发展历程及历代代表人物:在汉魏以来的作家中,钟嵘筛选出三个代表,分别是建安之杰曹植;太康之英陆机;元嘉之雄谢灵运。在这三代主帅中,体现了钟嵘对文质的最高要求。五言诗重要诗人风格特色及承传关系以曹植为例,评价最高,所谓“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披文质。”在建安文人中,刘桢以风力胜,王粲以辞采胜,未如曹植般达到风力与丹采兼胜。太康文人陆机也因为二者并胜,有大家风范而获好评钟嵘对宋齐文风的批评:对齐梁时代风靡一时的声律说,进行了尖锐的批评。主张诗歌既然不是为了配乐歌唱,也就不必讲究声律。对当时文坛刻意追求声律的风气来看有积极意义,但是毕竟存在忽视声律在诗歌发展中贡献弊端。"诗有三义"说和"风力":"诗有三义"钟嵘主张将兴、比、赋交错运用使文章的表达既不过于深奥也不过与浅薄,既不人觉得平白直露。这些意见对于矫正当时文坛的轻靡浮艳文风,是有积极意义的。"风力"说,所谓风力指作品有充沛的感情和充实的内容,并得到鲜明爽朗的表达,语言质朴有力,饱含逻辑力量。讲风力而不废文采,可见钟嵘在力图矫正文风的同时受到时代审美心里的限制和影响。萧统《文选》萧统《文选序》文学作品的体制和形式是不断演变和发展的;它认为文学题旨由简趋繁,语言由质朴趋于华丽,是文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入选文章上,选《汉书》不选《史记》,表现对辞赋骈文及音律辞采的偏重。"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这是萧统在《文选序》中提出的选文标准,意思是文学作品描写的对象经过了深入构思,作品的思想内容借助华美的词藻表现出来,它表明萧统对文学与非文学作品的区别,有了较清楚的认识,但也有偏重艺术形式的毛病。第三章隋唐五代文学批评一、初唐:李谔&王通&陈子昂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的主要观点。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提出诗歌创作的两个标准:即兴寄和风骨。所谓‘兴寄“即比兴寄托。比兴是《诗经》六义中的两种表现手法,这里实质上是指《诗经》美刺比兴的传统。所谓风骨,指作品表现思想感情鲜明爽朗,语言质朴有力,形成一种爽朗刚健的风格。陈子昂在文中赞美东方虬的文章“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二、刘知几唐初史学家的文学主张:1、重视文学的教化作用。2、反对南朝的淫靡风气。3、要求建立新的文风。刘知几《史通》的文学观:1重有用之文2反对华辞丽藻3叙事崇尚简要4主张采用当代语言5善于学习古人。三、唐人选唐诗殷璠《河岳英灵集》;高仲武《中兴间气集》;元结《箧中集》四、皎然《诗式》精神层面思考,一方面肯定山水之作,一方面肯定骇俗之作。肯定唐人音律,但反对过于繁琐。修饰与天真自然之间的平衡;“复”与“变”。“通变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关键在二者关系。五、元白强调诗歌的社会功用,“变风变雅”白居易的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继承并发展了传统儒家诗乐理论中的进步成分,高度重视诗歌与现实的关系及其社会作用。非常赞美古代的采诗制度希望运用诗歌武器反映民生疾苦,革新不良政治的热情。强调诗歌的思想内容,特别看重自己写的讽谕诗。重视诗歌内容的核实。语言形式的要求是通俗流畅,音节和谐自然,平易近人。提出了“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六、韩愈、柳宗元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运动理论:柳宗元"文以明道"说道不汉是停留在书本上的理论,“行道及物之大者”是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做有益于国家人民的事情,文章的重大任务就在于表现“辅时及物”之道,对于社会政治发生实际作用。韩愈古文运动理论1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他不仅在形式上反对魏晋以来的骈丽风气,而更重要的是要行古道。他不只一次地提出自己是因为爱好古文而提倡古文。韩愈所谓古道,就是他在《原道》一文中所说的从尧舜到孔孟等一脉相承的儒家之道。他所谓古文就是先秦两汉通行的散体文。这里固然表现恪守封建性的儒家传统的思想局限,但如果联系唐代当时的社会现实他要用儒家之道来抵抗佛教,用古文来反对当时流行的骈体文,还是有一定的斗争意义和号召力的。2具体指出了学习古文的途径和方法。提高作者的道德修养,养气,指出了学习古文的具体对象,语言上特别强调创新,反对摹拟。韩愈的"不平则鸣"说《送孟东野序》中提出,继承并发扬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的精神,他认为文艺作品主要产生于不同的思想感情,这是符合封建社会文学创作的实际情况的,韩认为作品越是发现了不平的思想感情,就越能反映时代的真实面貌,而作家就能成为真正的善鸣者这就鼓舞了有正义感和不满现实的作家用文字作武器反抗黑暗现实,在中国文学理论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七、司徒空诗味说通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才是诗人的最终追求。第四章宋代文学批评一、宋初三体二、欧阳修欧阳修与诗文革新运动(次重点):"道胜文至"说:出自《答吴充秀才书》。要求文人首先应该具备道,这个道,虽总的说不出儒家传统之“道”的范围,但是欧阳修所强调的重点不在伦理纲常,而是在于关心百事。"诗穷而后工":出处《梅圣俞诗集序》这一说法接触到作家的生活遭遇对他的创作成就的重要作用。开辟的"诗话"体裁:晚年著有《六一诗话》这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步以《诗话》提名的作品。待补充三、苏轼苏轼的文学主张:强调有为而作。强调作家必须接触现实,使诗文有充实的内容。论文道关系。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对辞达的新解释。待补充四、黄庭坚江西诗派黄庭坚与江西诗派:"点铁成金,夺胎换骨",这是宋代江西诗派领袖黄庭坚提出的诗歌创作法则,他认为诗意无穷而人才有限,遣词造句独创最难,于是教人以取巧之方,创此说,点铁成金是取古人之陈言加以点化,夺胎换骨是蹈袭古人之诗意加以形容。江西诗派诗歌主张1尊杜学杜,从杜诗的形式技巧中寻求规律,以建立自己的诗歌理论。2、他认为诗歌是个人性情的表现,不能用来批判朝政,议论是非。回避现实放弃诗歌的怨刺功能,而从书本中讨论生活,从形式技巧上寻出路的创作道路。3强调以学问为诗,字字有来处和模拟古人。其中总结出了“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五、严羽《沧浪诗话》严羽对李杜风格的评论:“飘逸”“沉郁”是对李杜风格的抽象概括,“金鸡擎海”“香象渡江”则是形象描述。《沧浪诗话》论诗方式的特点"以禅喻诗"。严羽的"兴趣":抒情应该通过优美的形象、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和隽永的语言来吟咏内心的真实情感,应该有令人一唱三叹、咀嚼不尽的韵味,而不可过于浅露直白。他所谓“兴趣”的“兴”在古代诗论中有多种意思:一是指诗人受外界事物感召而产生的情思;二是指引譬联类、含蓄委婉的表现手法;三是指有所寄托,有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在这看重的是一二。而他说的“趣”相当于诗歌的韵味,与钟嵘的“滋味”司空图的“韵外之致”相近。二字连缀,意在说明诗歌的特点:诗歌形象应当空灵蕴藉、深婉不迫,与现实保持一定距离,令人神往,启人遐思而不可胶着板滞。这对于以学问和议论为诗,缺乏形象意境之美的宋诗,不失为有益的针砭。但是如果过分强调,把它作为一种审美规范,则会引导诗歌脱离社会现实,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