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_第1页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_第2页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_第3页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_第4页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1一、设计思想诗歌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赏鉴能力,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因此本课设计着重抓住学生的思维特点,找准切入点,从读诗、品文、赏情、悟法入手,紧扣“四个一”,在教学中渗透激趣、感知、探究、拓展等多种语文思想,真正引领学生进入高中的古代诗歌鉴赏领域。二、教材分析《涉江采芙蓉》是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古诗十九首》多是文人创作的诗歌,在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这首五言诗无论是在艺术上,还是在思想上都已经达到了十分纯熟的境界,是一篇指导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极好范文。三、学情分析学生刚进入高中的古代诗歌鉴赏,对其要求及方法还很陌生,尤其前三课不是太简单(如《诗经》篇章),就是太难(像《离骚》),或是太长(如《孔雀东南飞》),都只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古代诗歌的特点,这首诗歌才开始真正引领学生进入高中的古代诗歌鉴赏领域。新课标鼓励学生作个性化解读,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就此作些探索。四、教学目标:①通过朗读教学,逐层深入地把握诗歌的情感。②运用联想和想象描摹诗歌中的艺术画面,进而揣摩诗歌的意境。③引导学生从意象领会诗中高洁的情怀,从而培养学生高雅的情趣和高洁的品格。五、教学重点、难点①抓住诗歌意象把握诗歌情境,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②通过朗读和探究,揣摩诗中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六、教具、课时安排:多媒体课件一课时。七、教法学法:这篇课文,主要采用“激趣——感知——探究——拓展”的教学模式完成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听、读、思、议、写的学习方法来完成学习任务,以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八、教学过程:(一)一个故事的导入,营造氛围播放《红豆生南国》的曲子,在音乐的背景中教师开始讲述“红豆”的故事——(相传,古时有位男子出征,其妻朝夕倚于高山上的大树下祈望;因思念边塞的爱人,哭于树下。泪水流干后,流出来的是粒粒鲜红的血滴。血滴化为红豆,红豆生根发芽,长成大树,结满了一树红豆,人们称之为相思豆。因此古人常用它来象征爱情或相思),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王维《红豆》一诗,解析红豆是思念的象征,所以人们采撷它寄托相思之情。借以引出在古诗中,诗人常以物寄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十九首》中的名篇《涉江采芙蓉》去体会主人公借物寄情的方式,看他以何寄情,所寄何情。(二)文学常识积累《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西汉)古诗,皆在其下。”(注:教师要对此进行浅析,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古诗十九首》的文学价值。)(三)一种深情的朗读(主要解决下面两个任务),初步把握情感。1、文意疏通,引导学生翻译诗歌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1)直接抒情的词或句。明确:忧伤(2)诗中谁在忧伤?(启发学生从多角度阐释自己的观点)明确:A游子在忧伤——这是一首游子思念家乡及亲人的诗歌。(首句说游子采摘香花芳草欲送给对方;次说所思的人身在远方,心愿难遂;最后说人各一方,忧伤难遣。)即:采莲人、送莲人、思乡人同为一人——游子B一种相思、两地忧伤闺中女子采摘芙蓉想要寄给“所思”的男子,同时推己及人想象那位男子也在“还顾望旧乡”思念自己,他发出“长路慢浩浩”欲归不得之叹。这样理解与下文“同心而离居”一句相应,相思是两个人共同的感受。即:采莲人与送莲人为女子,思乡人是女子所想、所思的游子。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一种相思、两地忧伤”的情境,可做相应的拓展延伸,如: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让学生明确这种推己及人的想象在古代诗歌中的作用。小结:诗中把客观实际与主观想象完美结合,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虚实结合的手法,其作用是使情感更浓郁。教师总结:至此,学生已经初步把握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情感。播放朗读音频,让学生来深入品味诗歌的情感。(四)一类人、景、物关系的探究(主要完成下面两个任务),深入掌握主旨。1、物与人的关系(1)诗歌中提到了哪些意象?明确:芙蓉、兰、芳草(2)这些意象有何特征?(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些意象的特征,可以引出相应的实例。)如:“芷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孔子“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离骚》“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物(意象)人兰————孔子芙蓉————屈原莲————周敦颐小结:这些意象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与人物的内在品质相关。由此也我们可以大胆的猜想,诗歌中所选用的意象和主人公的品质也存在着联系。教师归纳:诗歌中意象的总体特征是美好的,能表现出主人公的品质是高洁的。我们把这种借助意象传达内心情感的手法叫做——借物传情。为了巩固学生对此的理解,可做相应拓展。赏析王安石的《梅花》和陈毅的'《青松》。让学生明白咏梅、咏松的目的在于抒发自己的情怀和志向。从而认识到主人公借助芙蓉、芳草等事物欲传达出其美好情怀。2、探究事与情的关系问:由诗歌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出诗歌写了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明确:主要写了采摘芙蓉这件事,表达了主人公的思念之情。而这种借助采摘植物来表达自己感情的例子在古代有很多,我们把这种手法叫做——借事传情。(可举相关例子让学生了解在古代有很多类似的采摘植物表达自己情感的事例,如:折柳送别表达的是自己对亲人的留恋、祝福之情;折梅寄人表达的是对人的相思、祝愿之情。还可引入《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来对比阅读,体会这种手法)(五)一项诗歌特点的赏析,感悟诗歌的本质。1、赏境问:诗歌构筑出一幅怎样的画面?表现出了何种意境?(让学生用优美的富有诗意的语言描述出文中意象构筑出的画面,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归纳:这是一幅清新、美丽、自然的画面,加之主人公美好的情感,形成了纯洁、高雅的意境。2、赏情朱光潜在评论此诗歌时说它看起来很直率,但实际上很曲折。而这曲折恰恰体现在跌宕起伏的情感上,该如何理解?采芙蓉(热情、欣喜)——欲遗谁(伤感)望旧乡(希望)——路漫漫(惆怅)同心(幸福、喜悦)——离居(绝望)小结:实质上,诗歌虽然你篇幅短小,但是内容无限。小诗中常常能孕育丰富的情感。引李端的《闺情》让学生体会此诗中情感由寂寞到欣喜再到惆怅的变化过程,并以此启发学生写作避免平铺直叙。(六)总结引古人对《古诗十九首》的评价来总结全文,让学生了解其深远的艺术价值。“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钟嵘《诗品》“兴象玲珑,意致深婉,真可以泣鬼神,动天地”——胡应麟《诗薮》“实五言之冠冕也。”——刘勰《文心雕龙》(七)作业布置把此文改写成一篇散文,以游子的身份抒发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300字左右。(八)板书设计芙蓉采芙蓉借物抒情借事传情采芙蓉(欣喜)——所思在远道(失落)望旧乡(热切)——长路漫漫(忧伤)同心(欣慰)——离居、终老(绝望)跌宕起伏九、教学反思:巧妙地从情感切入,强化诗歌的诵读,注重优美语言的诠释,紧扣诗歌的意象,补充拓展诗歌的内容,不仅较好的解决了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和抽象问题,扩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强化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好的达到了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反复朗读,让学生获得对全诗的整体认识,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思维发展和提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展开想象,学习诗中对写法的表现手法,体悟诗中的情感。审美鉴赏和创造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文化传承和理解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教学重点分析诗中意象,展开想象,感受诗歌的情感。教学难点学习本诗中对写的表现手法。一、导入解题1.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鼎盛时期,唐代诗歌代表着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这是人们的共识。但是,所有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诗歌的发展也是一样,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期。在这发展过程中,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为唐代诗歌高潮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今天我们就将学习被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评价为“五言之冠”的《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2.《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是南北朝时期萧统编纂的《文选》中的一组“杂诗”的标题,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它的内容大多表现游子矢志无成和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但艺术成就却很高,长于抒情,善用事物来烘托,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这组诗歌,得到古人极高的称誉。刘勰《文心雕龙》评价为“五言之冠”;钟嵘《诗品》说是“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二、朗读感知指名朗读。诗歌表达怎样的情感?三、品味鉴赏1.一二句画面中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明确:芙蓉、兰泽、芳草;意境高洁、清幽;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荷的意象:以荷花喻君子圣洁之风范;以荷花喻美好纯洁的女子;以荷花喻爱情之坚贞真挚;芙蓉谐音夫容。2.三四句情感的巨大变化?明确:我们读这首诗,要深刻体会“采之欲遗谁”这句问话的意味。承上两句而来,它是突然的转折,一腔热忱遭到一盆凉水泼来,一霎时天地为之变色,此中有无限的凄凉寂寞,伤心失望。它是一句疑问,也是一声叹息。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所思在远道”这句话的位置。难道诗人“涉江采芙蓉”时原来就没有想到这一点吗?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这位“所思”吗?“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还是为了他。如果入首就开门见山,把他表出,诗就平板无味了。在头两句中他是藏锋不露,第三句一转,就趁势把他突然托出,才见出这句话有雷霆万钧之力。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是个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3.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4.在最后的两句诗中,你体会到主人公有怎样的“情”?明确:主人公痛苦、忧伤的心情;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忧。四、讨论探究1.诗的抒情主人公是谁,或者说可以是谁?学生讨论,可对比已经学过的《氓》女子的口吻,《采薇》男子的口吻等。明确:“涉江”者有可能是思妇,“还顾”者则有可能是游子;“涉江”者可能为思妇,“还顾”可能是思妇从对面曲揣彼意,想象游子一定是望乡时而感叹长途;穷困潦倒的游子在客愁中,想象家中“思妇”也有离愁别绪,这思妇在想象游子“还顾望旧乡”的情景。游子思归、思妇怀远,二者皆有。对写法,即从对面写来,也叫对面落笔,主客移位。诗人思乡怀人,不直抒胸臆,倾诉衷情,而是落笔对方,将作者自己深挚的思念之情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这种写法使诗歌的内容从单一转向多视角。表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构建了诗歌富有立体感的意境。古诗有时看来很直率,实际上很曲折。“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两句就是如此。讲究语法的人们在这首诗里会碰着一个难题,就是许多句子都没有主词,究竟是谁在“涉江”“采芙蓉”?谁在“还顾”?谁在“忧伤”?说话的人是个男子还是个女子?是男子“在远道”还是女子“在远道”?对于这些问题如何解答,就要看对“还顾”两句如何理解。2.你认为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明确:情感跌宕起伏,含蓄不尽,余味悠长。五、拓展延伸阅读《月夜》回答下面问题:月夜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结合全诗,体会诗歌在情感抒发上的特点。明确:诗人站在妻子的角度展开想象,由自己的独看想到妻子的独看。诗歌的内容从单一转向多视角。“闺中只独看”,表现了妻子对我担忧,其实我也担忧妻子。但是诗人不直接说出,却借妻子的心表现出来,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婉曲含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1.诵读理解诗歌。(知识能力)2.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过程方法)3.通过诵读、理解,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感情。(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重难点】1.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描绘出采莲思人的画面感。2.理解中国古典诗歌中思乡怀人的“哀伤”和“美丽”。【教学方法】对话探讨法多媒体演示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初中和小学已经学过很多中国古典诗歌,古人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也善于用丰富的诗歌内容和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远的如《诗经》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近的唐诗有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宋词有李之仪的“我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元曲有徐再思的“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二、文学常识介绍《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三、介绍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吟读、译读、背读、阅读。1、吟读:体会情味(方式:听录音、尝试读出情味)要求:a)声音要有起伏。b)节奏比较自由。c)读出一点古人的味道。教学过程:(1)学生齐声朗读一遍,正音。(2)提出要求,请一位学生按照要求吟读一遍。朗读指导:五言诗的断句:二三字格式,二一二格式本诗采用二三字格式断句,但是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3)全班齐读。2、译读:理解内容(方式:师生探讨、学生分享)要求:a)将古诗译为现代散文b)尽量做到字句优美c)用解释扩展的方法来解释,即将有的字解释一下,把有的意思扩展一下,加入一些自己想象的画面和情感的词语。教学过程:(1)“芙蓉”的意象:为什么要送芙蓉?芙蓉有什么含义?(2)诗中明确表达情感的词是哪个?情感:忧伤。明确:场景:低头采莲图、回头顾乡图。参考: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美好的。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例一,送别时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表惜别。例二,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芙蓉:又名荷花、莲花、芙蕖、菡萏等。荷花,又称莲花,古人也名之为藕花、芙蓉、菡萏、净友、芰荷等。以荷入文者,有周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此以荷花喻君子圣洁之风范,且已成定说。以荷入诗者,有丁鹤年的《采莲曲》,“莲开花复水,莲谢藕在泥。不学青萍叶,随波东复西。朝采并蒂莲,暮绾同心结。不学杨柳枝,含颦送离别。”此以荷花喻爱情之坚贞真挚。以荷入词者,有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此以荷花喻意境之静谧悠闲。由以上几例分析可以见出:荷花更多被作为一种情感意象来使用,表示一种圣洁、坚贞与宁静的意味。(3)老师示范“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学生将剩下的部分翻译成现代散文。译文:踏过江水去采芙蓉,美丽的'水泽中长满香草。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方的爱人。回望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长路漫漫而又四野茫茫。两心相爱却又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现代散文:我荡着一叶小舟,在蓝天碧水之间采摘那最美丽的荷花。江岸水泽之畔,还有数不清的芳香的兰草。采摘这美丽的芙蓉要赠送给谁呢?我日夜思念的人儿啊,他却在遥远的远方。带着无限忧愁,回望着我魂牵梦绕的故乡。可是却只看到漫漫的长路和阻山隔水的浩浩云烟。我们之间情真意切却两地分离,也只有忧伤而抑郁地老去。(4)小组展示,选择其中优秀的几篇,老师适当点评。(5)配乐,老师读现代散文,学生读古文。(6)总结:本诗营造了一种_____的意境。(双音节词语:雄奇壮阔、旷达开朗、苍凉悲壮、深邃沉郁、浓艳瑰丽、孤寂冷清、淡泊静谧、清新素雅、恬静优美、萧瑟凄凉、清幽高洁)3、背读:积累语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形象?通过哪些画面描写的(描绘出画面)?表达了什么情感(找出诗中表达情感的词)明确:(1)首先,需要在反复朗读或者吟读中把握诗歌的情感,第二,要明白诗歌中描写了怎样一个形象,第三,这个形象是通过什么场景、事件、细节等来写的,第四,这首诗中流露的是什么情感。以“一采、一思;一望、一感”为画面描写了一个思念远游丈夫的少妇形象,妻子在采芙蓉时,思念在远道的丈夫,而这时,远方的丈夫也正在回望旧乡,思念着妻子。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