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博罗县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质量检测历史试题总分:100分,测试时间:75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玉琮、玉璧被古人视作沟通天地的神器,神人兽面纹(下图)是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玉器上的主体纹饰。良渚的贵族们刻画该纹饰体现了()A.出现社会等级分化 B.贵族完全垄断祭祀权力C.国家形态初步显现 D.贵族借助神权维护统治【答案】D【解析】根据“玉琮、玉璧被古人视作沟通天地的神器,神人兽面纹(下图)是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玉器上的主体纹饰。”可得出良渚的贵族们刻画该纹饰主要是借助神权,宣扬统治的合法性,巩固自身的统治,D项正确;从材料看不出等级,排除A项;B项太绝对,排除B项;从纹饰不能看出国家形态形成,排除C项。故选D项。2.据表中的记载,可以认定的事实是()记载出处禹传益……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战国策》益让帝禹之子启。《史记》启贤,能敬承继禹之道。《孟子》益干启位,启杀之《竹书纪年》A.禅让制得以完善 B.中央集权制确立 C.启武力夺取王位 D.家天下局面开启【答案】D【解析】从表格内容可以得出,家天下的局面是从启开始的,标志着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标志着“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世袭制不是禅让制,排除A项;中央集权制在秦代才确立下来,排除B项;《竹书纪年》是中国古代唯一留存的未经秦火的编年通史,但它在宋时历经了佚散后又重新收集整理的过程,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可信度和史料价值,所以启武力夺取王位,不能被认定为历史事实,排除C项。故选D项。3.商王仲丁去世后,商朝连续发生了争夺王位的斗争导致王朝衰落。而西周在王位继承方面却相对稳定,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主要得益于()A.宗法制 B.礼乐制 C.察举制 D.井田制【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商朝在王位继承上的斗争导致王朝衰落,而西周在王位继承方面相对稳定,主要得益于宗法制下的嫡长子继承制,A项正确;礼乐制是维护分封制宗法制的工具,其在减少王位继承产生斗争的作用较小,排除B项;察举制产生于汉代,排除C项;井田制对王位继承没有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4.东周时期,周桓王与郑国矛盾激化,便率陈、蔡、卫等国军队讨伐郑国。结果王室军队败北,桓王肩头还中了一箭,狼狈撤走。郑国派人去“慰问”,桓王只好忍气吞声,不了了之。这反映了()A.中央集权不断削弱 B.血缘纽带得到加强C.分封制度遭到破坏 D.社会等级秩序森严【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分封制下诸侯要服从周天子的政令,但题干中东周时期周桓王与郑国发生军事冲突且周桓王被打败,这体现了分封制度遭到破坏,C项正确;两周并未实现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不能表述为中央集权,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分封制遭到破坏,血缘纽带体现宗法制,且根据所学知识东周时期宗法制也遭到破坏,排除B项;题干中诸侯国与周天子发生战争,社会等级秩序遭到破坏,排除D项。故选C项。5.老子在其著作《道德经》中提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体现了老子()A.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B.无为而治的主张C.小国寡民的主张 D.“民贵君轻”思想【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我无为而民自化”体现了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B项正确;题干并未体现万事万物均存在对立的两个方面,且对立双方可以互相转化的辩证法思想,排除A项;题干只强调了无为而治,并未体现小国寡民思想,排除C项;民贵君轻是孟子的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6.墨子的“兼爱”即主张人与人之间不分贵贱高低,都要像爱护自己那样相互友爱,天下就能从动乱中解脱出来,因此墨子主张()A.非攻 B.法治 C.尚贤 D.礼治【答案】A【解析】根据“主张人与人之间不分贵贱高低,都要像爱护自己那样相互友爱,天下就能从动乱中解脱出来”可得出墨家主张和平相处,不要战争,因此是非攻的主张,A项正确;法治是法家,礼治是儒家,排除BD项;材料没有体现尚贤,排除C项。故选A项。7.商鞅变法中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同时禁止百姓父子兄弟同室居住,这些规定旨在()A.普及郡县制度 B.增加国家赋税 C.打击宗族势力 D.限制土地私有【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和“禁止百姓父子兄弟同室居住”可知商鞅变法中强制拆散大家庭为小家庭,为了巩固小农经济,进而增加国家赋税收入,B项正确;题干内容与普及郡县制度和打击宗族势力没有关系,排除AC项;强制拆散大家庭为小家庭可以巩固小农经济,巩固土地私有制,排除D项。故选B项。8.江南原本被中原诸国视为蛮荒的“夷人”聚居之地,但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出使中原诸国,对于中原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诗歌,皆能一一点评,得其精髓;对于各国政治现状,也能做出准确的研判。这反映了()A.中华文明多元起源 B.江南地区融合中原文化C.中原诸国傲慢无礼 D.江南地区开始超越北方【答案】B【解析】根据“吴国公子季札出使中原诸国,对于中原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诗歌,皆能一一点评,得其精髓;对于各国政治现状,也能做出准确的研判。”可得出江南地区也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有融合了中原文明,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起源的多元,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傲慢无礼,排除C项;江南地区开始超越北方是在隋唐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9.《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经用这样的话形容秦代的皇帝制度:“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据此可知()A.中央集权建立 B.王位永久世袭C.官僚政治开始 D.皇权至高无上【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秦代皇帝制度下“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可知皇帝独揽大权,国家大小事务都由皇帝裁决,皇权至高无上,D项正确;题干说明的皇帝制度,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题干体现的是皇权至上,并非皇位世袭,排除B项;官僚政治开始的标志是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并非皇帝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10.西汉初年,社会残破,皇帝找不到颜色相同的四匹马来驾车,将相大臣有时只能乘坐牛车;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普通百姓也拥有马匹。这得益于()A.推行了郡国并行制 B.重用法家思想治国C.建立刺史监察制度 D.“与民休息”政策【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西汉初年社会凋敝,到文景时期社会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其主要得益于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D项正确;郡国并行制与汉初经济恢复发展基本没有关系,排除A项;汉初推崇黄老之学,排除B项;刺史制度是汉武帝时期建立,排除C项。故选D项。11.先秦至西汉初,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总体上是商业活跃的地方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重心的转移 B.实行经济垄断 C.丝绸之路的开通 D.诸侯势力削弱【答案】B【解析】解读材料可知,山东东部地区由西汉以前的商业活跃到西汉中期以后步入低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汉王朝实行重农抑商、盐铁官营等政策有关,这些经济垄断政策抑制了民间商业活动,强化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导致了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B项正确;根据材料无法得出先秦至西汉中期“经济重心”是否发生了转移,排除A项;开通丝绸之路贸易应该有利于相关的商业活动活跃,而不是跌入低谷,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诸侯势力”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12.法家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儒家认为在处理法律诉讼时,要考虑父子之情、君臣之义。到了西汉,董仲舒“引经决狱”,即引用儒家经典作为审理案件的依据,例如在审理儿子为了保护父亲不被他人所伤,而误伤自己父亲的案件时,根据《春秋》之义,判定“儿子非律所谓殴父,不当坐”。据此可知,汉代()A.儒家伦理影响法律 B.儒学取得正统地位C.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D.法律审判有失公正【答案】A【解析】根据“儒家认为在处理法律诉讼时,要考虑父子之情、君臣之义。”“引经决狱”“儿子非律所谓殴父,不当坐”等内容可得出,汉代法律受到儒学的影响,以礼入法,A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儒学的正统,排除B项;血缘亲情并不会淡化,排除C项;法律审判是按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并不会有失公正,排除D项。故选A项。13.下表为汉代部分大司马大将军(中朝官员核心)概况,据此可知两汉的主要社会问题是()姓名人物简介卫青西汉武帝皇后卫子夫的弟弟霍去病卫青的外甥、霍光同父异母的兄长霍光西汉宣帝第二皇后霍氏的父亲(废黜刘贺)王莽西汉平帝皇后王娥父亲何进东汉灵帝皇后何氏的哥哥(召董卓进洛阳)A.宦官专权 B.选官用官强调血缘关系 C.外戚干政 D.中朝的设立威胁皇权【答案】C【解析】根据“西汉武帝皇后卫子夫的弟弟”“卫青的外甥、霍光同父异母的兄长”“西汉平帝皇后王娥的父亲”等可得出这些人都是外戚,因此当时的问题是外戚干政,C项正确;AB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14.此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此书的作者是()A.战国的孟子 B.西汉的司马迁 C.东汉的班固 D.北宋的司马光【答案】B【解析】根据“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可得出是司马迁的《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文笔简洁,语言生动,刻画人物形象生动,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B项正确;ACD项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15.张骞通西域被称为“凿空”,开辟了通西域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中国丝绸不断向西出口,胡萝卜、胡椒等也通过这条路传入中国。它的开通()A.消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 B.延缓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C.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D.造成了西域地区野蛮落后【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通西域促使中原乃至西域地区的交通线路逐步开辟,丝绸之路的开通有利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C项正确;张骞通西域没有消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A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张骞通西域加快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排除B项;西域地区的野蛮落后不是张骞通西域造成的,排除D项。故选C项。16.汉初,诏举贤良,方正。汉中期,察举制又增加了敦朴、直言、清白等名目,出现了“窃名伪服,浸(逐渐)以流竞(流于形式),权门贵仕,请谒繁兴”的现象。这反映了()A.察举制出现弊端 B.察举制标准放宽 C.察举制注重品德 D.察举制传承发展【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窃名伪服,浸(逐渐)以流竞(流于形式),权门贵仕,请谒繁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的是两汉时期的察举制沽名钓誉,权贵垄断,引发风气败坏,说明察举制存在弊端,A项正确;察举制增加考查项目不等于考查标准放宽,排除B项;注重品德不是材料主旨,排除C项;根据材料无法判断察举制是否被传承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17.两汉时期,江南主要的农作物是水稻,而南朝时期则有麦、粟、黍等农作物与水稻交错播植。江南原有的“火耕水耨”的耕作方法也在南朝得到彻底改变,南方水田耕作,广泛使用铁犁牛耕。上述变化反映出南朝时期()A.江南经济有了明显发展 B.江南经济迅速超过北方C.中原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D.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答案】A【解析】根据“江南原有的‘火耕水耨’的耕作方法也在南朝得到彻底改变,南方水田耕作,广泛使用铁犁牛耕。”可得出随着南方的开发,江南地区的生产力提高,经济有所发展,A项正确;此时江南经济得到显著开发,但不能说迅速超过北方,排除B项;中原地区当时仍然是政治经济中心,排除C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排除D项。故选A项。18.晋武帝公布的占田法令中,规定了官吏和士族占田荫客的数量,一个一品官,可以占有土地50顷和佃客50户,衣食客3人。国家还给品官和士族以菜田或厨田。这些措施()A.加强了国家对土地的控制 B.使世家大族获得了政治特权C.有利于大土地所有制发展 D.推动了门阀政治的迅速发展【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一个一品官,可以占有土地50顷和佃客50户,国家还给品官和士族以菜田或厨田”,可知在西晋的占田法下,品阶比较高的官员将成为掌握大量土地的地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占田法令中对达官贵族意在将其占田数量限制在法定之内,因占田者对土地均只有使用权,没有买卖权,土地相当于被重新收归国有,因此占田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井田制的恢复,这一措施有利于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C项正确;土地的实际控制权在士族和大地主的手中,巩固了士族的地位,不利于国家对土地的控制,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世家大族获得了大量土地,无法体现出是否获得了“政治特权”,排除B项;仅凭材料无法得出“门阀政治迅速发展”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19.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中央与地方失去联系,一切制度全归紊乱,乡举里选的制度亦无从推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曹魏推行()A.九品中正制 B.察举制 C.三省六部制 D.科举制【答案】A【解析】解读材料可知,时局动荡,察举制已经无法正常推行,选官制度缺失,导致用人标准混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曹操以陈群为尚书,掌吏部用人事,陈群始设九品中正制,A项正确;察举制是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不是曹魏时期的选官制度,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不是曹魏时期的选官制度,排除C项;科举制始设于隋朝,唐代发展后成为自唐至清的选官制度,不是曹魏时期的选官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20.《隋书》认为,隋朝开通大运河,是为了高丽战争运输兵马物资;后世学者认为,其主要是为了满足隋炀帝巡幸江南的娱乐需求;当代史学家认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是根本原因。据此可知,关于隋朝大运河开凿原因的认识()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B.反映了历史的复杂性、多面性C.说明立场不同影响历史解释 D.后世学者研究比古代观点可信【答案】B【解析】解读材料可知,不同时代的历史学家对于隋朝大运河开通的原因有着不同的历史解释,各位历史学家处在不同的历史时代,采用多角度,多元化的方式来分析历史问题,结合史学研究方法可知,关于隋朝大运河开凿原因的认识反映了历史的复杂性、多面性,B项正确;“只能有一种正确观点”不符合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表述错误,排除A项;材料中提及的历史学家只是处于不同的时代,无法判断他们的立场是相同还是不同,排除C项;后世学者的研究不一定古代研究观点可信,只是所处的时代不同,判断历史研究观点是否可信,主要依靠历史史料佐证,而不是研究人员所处的时代,D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21.汉代九卿,就名义论,只是办理皇室内廷事的家务官,唐代始正式有六部尚书,显然成为管理国家政务的机构,不像汉代只是皇帝的侍从。这一变化说明唐代()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B.中央决策机构成熟C.行政效率得到提高 D.行政机构日益完善【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汉代官僚行政机构名义上是皇室内廷的家务官,唐代的官僚行政机构只负责管理国家政务,体现了官僚制度的不断发展和成熟,D项正确;题干并未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能反映中央集权的变化,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汉代九卿到唐代六部尚书体现的官僚行政机构的性质变化,而非中央决策机构的成熟,排除B项;九卿和六部的变化不能体现行政效率的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22.唐朝时,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不需要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中正评定,没有出身门第的限制,可以自行报名投考,由此可知,科举制()A.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B.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C.有利于社会阶层流动 D.淡化了等级观念【答案】C【解析】解读材料可知,平民百姓可以通过科举改变命运,跻身官僚行列,在社会的等级之间,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重点强调科举制加强了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流动性,C项正确;中央集权解决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材料未涉及,排除A项;提高官员文化素质不是材料主旨,排除B项;只是增强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等级观念并未淡化,排除D项。故选C项。23.唐朝初年,人丁是征税的主要依据,唐朝后期,征税的原则是“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人口大量减少 B.贫富差距扩大 C.人口流动性大 D.土地兼并严重【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可知唐代后期两税法的征税原则是,不再区分士户(本贯户)、客户(外来户),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户籍,上籍征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为了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D项正确;根据材料无法得知唐代人口是减少还是增加了,排除A项;“以贫富为差”的意思是,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B项表述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人口流动性大”不是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24.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儒学的向外传播()A.说明中国是世界文化中心 B.源于儒学的强大吸引力C.源于开放兼容的文化政策 D.增强了各地的民族认同【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可知这是由于儒家的优秀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吸引着朝鲜、日本等国争相学习,列为官学,B项正确;根据材料无法判断中国是否是世界文化中心,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文化政策”,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民族认同”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25.宋太祖让宰相赵普拟定某官缺名单,宋太祖讨厌此人,把名单撕了。下次太祖又要赵普拟,赵普把前日捡起的破纸用浆糊黏贴了递给太祖,赵普说暂无别人合适,太祖无奈只得同意。材料反映了()A.宋初相权凌驾于皇权之上 B.官僚政治传统影响君主行C.皇权与相权既斗争又依存 D.宋初官员的任免具有随意性【答案】B【解析】解读材料可知,虽然宋太祖讨厌拟被人用人员,但后期又无奈同意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丞相制度自秦朝建立以来,都是皇帝的副手,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同时赋予了宰相制约皇帝的权利,说明官僚政治传统影响君主行为,B项正确;相权没有凌驾于皇权至上,A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皇权与相权不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排除C项;宋代对于官员的任免不具有“随意性”,任免官员是严格且谨慎的,排除D项。故选B项。26.王安石变法围绕“理财”与“整军”两个方面开展。涉及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变法主要的目标是()A.调控经济 B.扩大税源 C.提高军力 D.富国强兵【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王安石变法围绕“理财”与“整军”两个方面开展,“理财”的目的是增加财政收入进而达到富国的目的,“整军”的目的是提高军队战斗力进而达到强兵的目的,所以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标是富国强兵,D项正确;对经济的调控是具体的措施,而非目标,排除A项;扩大税源和提高军力都只是目标的一部分,表述不全面,排除BC项。故选D项。27.北宋时,宰相和枢密院各掌文武二柄,彼此牵制。只有当战事爆发时,宰相才会兼任枢密院长官,兼具文武大权于一身。进入南宋后,出现了宰相长期兼任枢密院长官的现象。这一变化说明()A.宰相权力不断加强 B.南宋面临的战争较多C.北宋存在冗官问题 D.二府三司制威胁皇权【答案】B【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宋朝时期,只有当战争爆发时,宰相才会兼任枢密院长官,兼具文武大权于一身,但是南宋后,出现了宰相长期兼任枢密院长官的现象,说明当时南宋面临的国防压力增大,战事频发,B项正确;根据材料无法判断宰相权力是否增强,排除A项;材料与北宋冗官问题无关,排除C项;北宋实行的二府三司制有利于加强皇权,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28.《辽史》记载: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这一制度的实行源于()A.民族之间的矛盾冲突尖锐 B.辽朝的人口结构比较复杂C.南北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 D.契丹历史传统的持续影响【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南北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辽政权对地处长城内外社会经济和政治模式落差较大的不同民族地区实行“因俗而治”,以契丹国制和汉制分管南北,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C项正确;根据材料无法的得出民族矛盾是否尖锐,排除A项;“辽朝的人口结构比较复杂”不是导致南北面官制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契丹历史传统”只是实行南北面官的因素之一,但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29.辽人自称炎黄子孙,称自己为“中国”,同时也称宋朝为“中国”。金人进入中原以后,即援引“中原即中国”、“懂礼即中国”等汉儒学说和理论,自称中国,金人并没有将宋人排除于中国之外,宋也有承认金人占据的中原地区是中国,并引申金朝为中国。这()A.反映宋向少数民族妥协示弱 B.有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C.表明辽与金被中原文化折服 D.说明少数民族地位不断提高【答案】B【解析】根据“辽人自称炎黄子孙,称自己为‘中国’,……金人进入中原以后,……等汉儒学说和理论,自称中国”可得出少数民族政权辽与金,都自称是炎黄子孙,与中国有关,这反映的是中华民族的认同观念,有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B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宋的妥协,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辽与金对中原文化的认同,而不是折服,排除C项;材料与地位高低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30.汉族大臣许衡给元世祖上书说“考之前代,北方奄有(统治)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故后魏、辽、金历年最多,其他不能实用汉法,皆乱亡相继后卫”,许衡主张()A.学习汉族典章制度 B.学习魏辽金的制度C.在地方实行行省制 D.治国需要因地制宜【答案】A【解析】解读材料可知,许衡认为少数民族政权中,只有实行了汉族的政治制度,政权才能稳固长久,元朝国土面积辽阔,更应当学习汉制,所以许衡主张学习汉族典章制度,A项正确;许衡主张学习汉族典章制度,不是学习魏辽金的制度,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行省制”,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许衡主张学习汉族典章制度”,而不是“治国需要因地制宜”,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40分。第31题14分,32题14分,33题12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先秦诸子学术实有共同之主题,即重建现实政治、社会、道德与思想的秩序。其原因有二一是外在客观原因,礼乐崩坏之际,秩序重建是当务之急二是内在主观原因,知识阶层自觉承担历史使命……“儒道墨法”不同的仅仅是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摘编自陆玉林、王兴周等《中国学术通史》材料二在这幅立轴画中,孔子、老子、红衣罗汉(释迦牟尼)坐于树下共究玄理。——摘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先秦诸子重建社会秩序的客观原因,并分别指出儒家、法家为了重建社会秩序采用的主要途径或手段。(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领域呈现出的特征。【答案】(1)客观原因: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出现,社会经济发展。政治上:分封制、宗法制逐渐瓦解,诸侯争霸,礼崩乐坏。阶级上,新兴的士阶层崛起、受重用。途径或手段:儒家:强调“克己复礼”,实行“仁政”重建社会秩序。法家:强调法治,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重建社会秩序。(如答到“以法治国”、“变法革新”等法家观点也可酌情给分。)(2)特征:儒佛道三教合流,思想多元,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佛道思想盛行:儒家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儒佛道三教合流,思想多元)【解析】【小问1详解】客观原因:根据所学,可从经济、政治、阶级等方面概括,可得出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出现,社会经济发展。政治上:分封制、宗法制逐渐瓦解,诸侯争霸,礼崩乐坏。阶级上,新兴的士阶层崛起、受重用。途径或手段:根据所学,概括儒家、法家的主张即可,得出儒家:强调“克己复礼”,实行“仁政”重建社会秩序。法家:强调法治,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重建社会秩序。【小问2详解】特征:根据“在这幅立轴画中,孔子、老子、红衣罗汉(释迦牟尼)坐于树下共究玄理。”得出儒佛道三教合流,思想多元,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自东汉以来,匈奴、鲜卑等边疆民族大规模内迁。西晋末年,政治黑暗,汉族大量流向边远地区,从而扩大了汉文化的影响边疆民族在汉文化的影响下得到进一步发展,向中原地区展开更大规模的迁徙。晋室东渡,汉族大量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内迁各族积极推行汉化政策,并以建大一统之功为己任,以华夏正统自居;在政治上逐渐由割据走向统一的同时,文化程度不断提高,大量汉人南迁,促进了汉族与南方各族的交融以及汉文化在南方地区的进一步发展。这些为后来隋唐更大规模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摘编自刘正寅《中国历史上华夏认同的演进与升华》材料二唐朝对待不同的民族问题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设立军事行政机构针对的是解决北方突厥、回纥民族问题,以及东北秣褐民族问题册封制度针对的是回纥、韩羁、南诏民族和亲政策针对的是缓和唐朝和吐蕃的关系。唐朝统治阶级能够从各个民族问题产生原因出发去解决或缓和矛盾,实行开明的政策,在总体原则上依然牢牢把握着“以和为主”这一政策尺度。——摘编自马晓琳《浅析唐代民族政策的主要措施及其评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方式,并分析民族交融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答案】(1)原因:人口迁徙(少数民族内迁/汉人南迁);少数民族统治者汉化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征伐战争。影响:促进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扩大汉文化的影响;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促进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为隋唐统一莫定基础。(2)特点:政策灵活;因地制宜;政策开明;以和为主。【解析】【小问1详解】原因:根据“自东汉以来,匈奴、鲜卑等边疆民族大规模内迁。”得出人口迁徙;根据“内迁各族积极推行汉化政策”得出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汉化改革;根据所学可得出还有征伐战争。影响:根据“在政治上逐渐由割据走向统一的同时,文化程度不断提高,大量汉人南迁,促进了汉族与南方各族的交融以及汉文化在南方地区的进一步发展。这些为后来隋唐更大规模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可得出促进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扩大汉文化的影响;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促进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为隋唐统一莫定基础等。【小问2详解】特点:根据“唐朝对待不同的民族问题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得出政策灵活;根据“设立军事行政机构针对的是解决北方突厥、回纥民族问题,以及东北秣褐民族问题册封制度针对的是回纥、韩羁、南诏民族和亲政策针对的是缓和唐朝和吐蕃的关系。”得出因地制宜;根据“唐朝统治阶级能够从各个民族问题产生原因出发去解决或缓和矛盾,实行开明的政策”得出政策开明;根据“以和为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合同zao的法律认定
- 合同法第115条内容
- 统考版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39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含解析新人教版
- 2024年山东客运从业资格证应用能力考试
- 2024最高额质押反担保合同
- 2024购房合同能否更名以及如何更名
- 专题10.人物描写及其作用-2023年三升四语文暑期阅读专项提升(统编版)
- 四年级读书卡完整版
-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测试卷-基础知识与综合能力篇 含答案 部编版
- 2024成品柴油买卖合同
- 勇敢面对困难课件
- 第三章悬臂式与扶壁式支挡结构解析课件
- 河北省秦皇岛市各县区乡镇行政村村庄村名居民村民委员会明细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课程设计评分表
- 武大版核心期刊RCCSE
- 中频炉事故应急预案
- 产品周转防护管理基础规范
- 《ERP沙盘模拟》实训教案
- 班组长竞选表
- 《鲧禹治水》-完整版PPT
- (完整版)新概念英语第2册课文word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