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文化运动及论刑事证人拒不出庭作证的原因及对策_第1页
论新文化运动及论刑事证人拒不出庭作证的原因及对策_第2页
论新文化运动及论刑事证人拒不出庭作证的原因及对策_第3页
论新文化运动及论刑事证人拒不出庭作证的原因及对策_第4页
论新文化运动及论刑事证人拒不出庭作证的原因及对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新文化运动摘要新文化运动为中国思想史上一次经由传统向现代过度的思想文化运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三股思潮:保守主义、自由主义、激进主义,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切入,构建出各自不同的话语权,并最终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之后中国思想的演进及其政治价值取向,是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的产物,也是中国对西方文化冲击的回应。关键词:新文化运动人人的解放思想文化影响

在新文化运动中形成的知识分子新群体,承担了这一时期内各种思潮的倡导者、实践者的角色。这一代人独特的历史性格,也影响了当时以至以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方向,考察这个知识分子群体的状况,分析他们的不同类型和整体特征,显然对深入研究新文化运动具有崭新的积极意义。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的一次影响深远的启蒙运动;是一次重新寻找民族自强道路的爱国运动;是一次呼唤“人的解放”的启蒙运动;是一次高举民主、科学这两面大旗,“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思想解放运动;是一次力图在政治上、思想上、文化上与世界潮流接轨,实现“人”的近代化的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的一次影响深远的启蒙运动;是一次重新寻找民族自强道路的爱国运动;是一次呼唤“人的解放”的启蒙运动;是一次高举民主、科学这两面大旗,“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思想解放运动;是一次力图在政治上、思想上、文化上与世界潮流接轨,实现“人”的近代化的运动。新文化运动的最大贡献是发现了“人”,首次提出了“人”的近代化问题,在文化上找到了中国近代器弱、政弊、教衰、国愚的内在原因,找到了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颠前踬后、衰落式微的关键所在,找到了民主革命需要解决的深层次问题。近代化首先应是人的近代化,变器、变政、变道、变教皆须以人为本,才有张力。新文化运动通过对“人”的启蒙,唤醒了国民的主体自我意识,提高了国民的觉悟,唤醒了民族之魂,激发了民族活力,使中国这个在思想上病人膏盲的“老大帝国”成为一个青春焕发的“新青年”,走上了自我实现、自我解放的道路。一、新文化运动是一次重新寻找民族自强道路的爱国运动中国人在近代向西方寻找真理的探索是艰难曲折的。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魏源等有识之士,率先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他们是第一批能“放眼看世界的人”,也是第一批不自觉地向国外寻找真理的人。他们的所作所为在客观上表明“夷狄可师”,揭示了“天朝上邦”落后于世界的事实,表明了他们的清醒与务实。但他们对西洋的审视是不全面的,了解是不深刻的,考察也仅仅限于“技”的层面上,再加上他们在统治层中受到排挤与压制,他们的提议未能得以实施,致使清政府丧失了一次性历史机遇。随后的洋务派在镇压农民起义中尝到了洋枪洋炮的甜头,转而向洋人学习,师之以“器”,认为“中国但有开花大炮,西人即可敛手”。他们昧于世界大势。只求保全。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指导下,幻想只变器,不变道,牛体马用,积三十年努力大搞洋务,由兴办军事工业到兴办民用工业,由编练陆海军到筹建新式学堂,看起来轰轰烈烈,似有“中兴之象”,然这纸糊的“中兴”被甲午战争一把战火烧得灰飞烟灭,化为灰烬,自己走人了死胡同,中国再次陷入被瓜分的危局之中。戊戌变法是在甲午战败,列强瓜分豆剖,亡国惨祸迫在眉睫的危局下展开的。维新派们突出的贡献之一是向国人宣传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的观点,使国人第一次看清了自己所处的时代,明白了不变法图强的可怕结局。然而维新派的变法仅仅是“变制”,认为只要有“金铁立宪国会”,就会百病皆除,万事大吉。法的目的仅仅是“保国、保种、保教”。他们崇尚“唯上智下愚不移”,将变法只看作是精英们的事,无须普通百姓染指,幻想依靠一个还没有实权的光杵皇帝完成变法,结果这个没有任何群众基础的变法仅实行了一百零三天就流产了。弄得一地鸡毛,一无所成!戊戌变法的主帅、以帝师自居的康有为,从变法改制上看是积极的;从“变心变性”上看却是匪夷所思。他毫不隐瞒自己的愚民思想:“民不可使知。故圣人之为治,常有苦心不能为天下隐焉①。其施于治也,意在彼而迹在此,不能无畸轻畸重之迹焉。”甚至说老百姓长膝盖天生就是为了给君王下跪的。变法维新缺乏人民群众的支持,是不言而喻的了。辛亥革命的主旨也是在变政上。他们变“君主立宪”为“民主共和”,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性的进步。但革命家们的启蒙宣传的深度、广度是很不够的。面对清政府这个“卖国的政府,洋人的朝庭”,他们有一种愤怒感与紧迫感,只想尽快用武力将其推翻。他们重点宣传的是“武力破坏”、“革命排满”。认为只要满清贵族下台,帝制推翻就革命成功了。甚至在革命刚爆发时就提出“革命军起,革命党消”。他们的唤起民众实际上是唤起会党、武人与官僚,将一场“以美为师”的民主革命,简化成一埸翦除满清贵族的民族革命。这样的启蒙宣传与这样一埸伟大的革命显然是不相称的,结果革命虽成功了,建国却失败了。人民群众“若观对岸之火”,成为看客,有的甚至以革命者的鲜血蘸馒头治病,共和国无任何群众基础,这是辛亥革命不能取得彻底胜利的根本原因。辛亥革命失败后,北洋军阀政府内政腐败,外交失败,国事蜩螗,神州沉沦,哪里是中国的出路?先进的中国人在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开始了继续探索与寻找。新文化运动的启蒙思想家们看到了先驱者们的弱点,看到了从洋务运动到辛亥革命的一系列探索的根本缺撼。陈独秀在总结中国近代政治运动的失误时说:“政治界虽经三次革命,而黑暗未尝稍减。其原因之小部分,则为三次革命,皆虎头蛇尾,未能充分以鲜血洗尽旧污;其大部分,则为盘踞吾人精神界根深蒂固之伦理、道德、文学、艺术诸端,莫不黑幕层张,垢污深积,并此虎头蛇尾之革命未有焉”。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吾国年来政象,惟有党派运动而无国民运动也,事不与国民运动,于事无补。不唤起民众,民众不感到与自己的利益密切相关与切肤之痛,就不会参与;没有他们的觉悟与参与,任何革命都不能成功。“国人倘未有根本之觉悟,直无非难执政之理由”。没有国人主体自我意识的觉醒,政治民主也只能是一句空话。启蒙思想家们认识到不能只“变器”,不“变道”;只“变政”,不“变教”;要从“变道”、“变教”着手,来一次彻底的革命,快刀理麻,利刃断铁,釜底抽薪,以冀有一个“根本性的解决”。这个“根本性的解决”,就是要通过“伦理道德上的觉悟”,培养先进的国民,由“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所谓平等人权之新信仰”,促使国民主体自我意识的觉醒,为共和国“造不亡之远因”。这种由器而政,由政而教,由教而人的转变,表明他们开始看到了近代化的症结与障碍。这是陈独秀等启蒙思想家高于康梁、孙黄启蒙思想的地方,也是二十世纪初中华民族进步的新开始。二、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呼唤“人的解放”的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开始最为推崇的是文艺复兴运动与法国大革命,这充分反应了他们对“人”的问题的关切,对当时中国“人”的状况与处境的深切忧虑。他们有一个基本的共识:“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他们主张关注人的命运、人的尊严、人的自由、人的价值,从根本动因上解决中国社会所面临的问题。通过对西洋的比较与借鉴,他们看到了中国社会长期封建专制所造成的“人荒”,觉得首要任务是要“救人”、“立人”、“解放人”。通过唤起大众的“自觉心”,为国家的兴盛找到一个恒久的动力。鲁迅先生首先是呼唤“立人”、“救人”、“解放人”的先驱。早在新文化运动之前,鲁迅先生就敏锐地洞察了这一中国落后之因。在1908年发表的《文化偏至论》中,先生认为救治中国,“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自法朗西大革命以来,平等自由,为凡事首”。“久浴文化,则渐悟人类之尊严;既知自我,则顿悟个性之价值”。他的“救救孩子”的呼喊,明白地折射出一种救救“人”自己的深沉的忧患意识。他借狂人之口揭露礼教“吃人”,宣布“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并发出了彻底砸碎旧世界的呐喊,号召人们起来为争取“真的人”的生活而斗争。他认为现在是到了一个“人的觉醒”的时代了:“东方发白,人类向各族要的是‘人’……人之子醒了;他知道了人类间应有的爱情;知道了从前一般少的老的所犯的罪恶;于是起了苦闷,张口发出这叫声”。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中的领军挂帅人物,他的人学里充满着以个人为本位,张扬个性、崇尚人的尊严、注重人的权利、尊重人的价值等人文主义精神。陈独秀认为进入新时代,中国人“立德立功,首当辨此”的是自己是奴隶还是主人,若丧失主人资格,功德再大,也是奴隶是纪念物。这是一个人最起码的做人权利,不可不争。陈独秀号召人们摆脱“奴隶之羁绊”,“恢复独立自主之人格”。他明确表示“人间百行,皆以自我为中心,此而丧失,他何足言②?”。《新青年》创刊伊始,首先以“辟人荒”、发现“人”为己任,以“人”的“个性解放”为主题,《新青年》的发刊词实质上是一篇振聋发聩的“人的解放”的宣言书。目的是号召人们做一个真正的“人”:“等一人也,各有自主之权,绝无奴隶他人之权利,亦绝无以奴自处之义务”。“我有手足,自谋温饱;我有口舌,自陈好恶;我有心思,自崇所信;决不容他人之越俎,亦不应主我而奴他人:盖自认为独立自主之人格以上,一切操行,一切权利,一切信仰,唯有听各自固有之智能,断无盲从隶属他人之理”。要让个人真正享有民主、自由、平等、独立之权。“社会是个人集成的。除去个人,便没有社会;所以个人的意义与快乐,是应该尊重’。“社会的文明幸福,是个人造成的,也是个人应该享受的”。他主张把民族的解放与个人的解放同时考虑,由个人的解放去实现民族的解放,自度度人,自立立人。“我要在大家热心盲从的天经地义之‘爱国’声中,提出理性的讨论”。爱国之前,先要问一下国家是什么,对我们如何?传统中国人“只有天下观念,没有国家观念”。君主专制下的爱国与列国并立的欧洲人的爱国有着本质的不同。陈独秀旗帜鲜明地表示:“我们爱的是人民拿出爱国心抵抗被人压迫的国家,不是政府利用人民爱国心压迫别人的国家。我们爱的是国家为人民谋幸福的国家,不是人民为国家做牺牲的国家”。一句话:只有爱人民的国家才值得爱,只有尊重人民权利的国家才值得可爱。这是与古代的爱国主义有着本质不同的地方。在陈独秀这里,人不再是一切活动的被动的、消极的参加者,不再仅仅是为某种政治目的服务的一种手段,不再仅仅是具有一种有中介价值,而是有人格、有尊严、目的与手段相统一的历史活动的主动参加者。这是标准的十八、十九世纪西方启蒙主义者的人生观与爱国观。这种主体自我意识的觉醒,反应了“新青年”由传统的归属型、依附型人格过渡到自尊型人格。新文化运动的另一位主将李大钊更是自强不息,“为自我觉醒之绝叫”。他认为当今社会“病全在惰性太深、奴性太深”,“盖尝秘窥吾国思想界之销沉,非大声疾呼以扬布自我解放之说,不足以挽积重难返之势”。“人生的目的,在发展自己的生命”。他鼓励人们独立特行,以觉醒之我,实现青春之我。他说:“我们现在所需求的,是个解放自由的我,和一个人人相爱的世界。介在我与世界中间的家园、阶级、族界都是进化的障碍,应该逐渐废除”。“现在是解放时代了!解放的声音,天天传人我们的耳鼓。但是我们以为一切解放的基础,都在精神解放。”在人的各项权利中,李大钊最看重的、最向往的是自由,在多篇文章中论及。何谓自由?“各自的个性,不受外界的侵害、束缚、压制、剥夺,便是自由”。自由是人类必需的,是天赋人权,是人的价值的重要体现:“盖自由为人类生存必需之要求,无自由则无生存之价值”。李大钊认为信仰自由、思想自由、言论自由“都是为保障人生达于光明与真实的境界而设的”,要尊重它,保障它;不能干涉它,压制它。对于思想,压制是不起作用的。思想本身是没有丝毫危险的,而愚昧与顽固,专制与独裁才是最危险的。“思想是绝对的自由,是不能禁止的自由,禁止思想自由,断断没有一点的效果”。他号召青年们去勇敢地争取自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西谚有云:‘不自由毋宁死’。夫人莫不恶死而贪生,今为自由故,不惜牺牲其生命以为代价而购求之,是必自由之价值与生命有同一之贵重,甚或远在生命之上。人之于世,不自由而生存可也,生存而不自由不能忍也。试观人类生活史上之一切努力,罔不为求得自由而始然者。他且莫论,即以吾国历次革命而言,先民之努力乃至断头流血而亦有所不辞者,亦日为求自由而已矣”。自由是争得的,不是恩赐的,不要寄希望于别人:“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三面’,把我们解放出来,是要靠自己的力量,抗拒冲决,使他们不得不任我们自己解放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从那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③”。李大钊还提倡人道主义精神,号召“人人都把‘人’的面目拿出来对他的同胞”,主张要“尊重人的价值”,用自由、平等、博爱、互助来挽救世道人心,挽救社会的堕落。1916年,胡适在给友人的信中,也认定救国须从“人”上人手,人觉悟了,国才能不亡。“适近来劝人不但勿以帝制撄心,即外患亡亦不足顾虑。倘祖国有不能亡之资,则祖国决不致亡。倘其无之,则吾辈今日之纷纷,亦不能阻其不亡。不如打定主意,从根本下手,为祖国造不能亡之因”。“造因之道,首在树人,树人之道端赖教育”。胡适是提倡自由主义思想的。他曾专文介绍易卜生主义,认为易卜生主义是“一种完全积极的主张”,易卜生“主张个人须要充分发达自己的天才性;须要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而“社会最大的罪恶莫过于摧折个人的个性,不使他自由发展”。他反对以国家为本位,以民族为核心,认为牺牲个人的自由,“去求国家自由”是不应该的、不值得的。“争你们个人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他主张“改造社会要从改造个人做起”,个人自由与社会自由是统一的,统一于尊重个人。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没有个人的自由就没有社会的自由。对于这一点,应积极行动起来:“我所最期望于你的是一种真益纯粹的为我主义。要使你有时觉得天下只有关于我的事最要紧,其余的都算不得什么”。即使这世界即将沉人大海,“最要紧的还是救出自己”,不要跟着“陆沉”:那是一种堕落。他为个人本位主义辩护道:“这种‘为我主义’其实是最有价值的利人主义”。他为娜拉出走叫好,认为娜拉为了个人的自由与尊严,毅然抛却丈夫儿女,飘然而去,救出了自己,其人可风!他提倡一个人要独立特行,认为“世上最强有力的人就是那个最孤独的人”④。他认为个人与国家都要有自己的独立人格,若没有这种独立人格,就如同酒里少了酒曲,面包里少了酵母,人有躯干而没头脑一样不足道,这个社会也就没有希望。周作人也加入到新文化运动的“辟人荒”的工作中来。他说欧洲在十五世纪就发现了“人”,中国这类问题却要从头做起,生了四千余年,还不知道“人”的意义,“从新要发见‘人’,去‘辟人荒’,也是可笑的事”,这也从客观上说明做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周作人对人性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他认为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来,动物性与神性都是人的属性之一,灵肉是一体的,并非永久对抗的。“人并无与灵分离的身体”,“兽性与神性,合起来便只是人性”。在灵与肉之间,肉体的需要是值得肯定的,不能以假道学的观点用神性压抑兽性,用苦行“抵制人类的本能”。力是发自人身体内的“唯一的生命”,“是永久的悦乐”。只有满足它的需要,才是进化之道,才能真正过上“人的理想生活”。“所以我们相信人的一切生活本能,都是美的善的,应得完全满足。凡有违反人性不自然的习惯制度,都排斥改正”。要把“人从非人的生活里救出,成为完全的人”。一切“妨碍人性的生长”的东西,“统应该排斥”。要“革除一切人道以下或人力以上的因袭的礼法,使人人能享自由真实的幸福生活”。因此,他提出要以个人为本位:“但现在还须说明,我所说的人道主义,并非世间所谓‘悲天悯人’或‘博施济众’的慈善主义,乃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在他看来纯粹的利他是违反人的本性的,是不可能的。他强调尊重人的尊严与价值,强调自爱,强调先救出自己:“耶酥说,‘爱邻如己’。如不先知自爱,怎能‘如己’的爱别人呢?至于无我的爱,纯粹的利他,我认为是不可能的”。一切要听任个人的自由意志,“一个人如有身心的自由,以自由别择,与人结了爱,遇着生死的别离,发生自己的牺牲的行为,这原是可以称道的事。但须全然出于自由意志,与被专制的因袭礼法逼成的动作,不能并为一谈”。只有听命自由意志的发展,才能“养成人的道德,实现人的生活”。青年毛泽东也是这一运动的积极响应者,他非常重视人的价值与人的自我实现,认为:“个人有无上之价值,有百般之价值,使无个人则无宇宙,故个人之价值大于宇宙之价值也”;“人类之目的在实现自我而已。实现自我者,即充分发达自己身体及精神之能力至于最高之谓⑤”。“服从神,何不服从己,己即神也,己之外尚有所谓神乎?”。蔡元培等也举张要“充分容纳个人的自由,爱护个性的发展⑥。”。面对灵学与封建迷信,钱玄同明确表示:“既然腼然自命为‘人’,决不该再信这种邪教”。新文化运动参与者们对于“个性解放”,“人的自由”言于文而志于心,他们发出了:“人生在世就是这个自由要紧”,“自由是人类之公理”,“不自由毋宁死”的呐喊。将“个性解放”、“人的自由”以及独立自主人格等视为中华民族能否崛起的不二法门。总之,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发现“人”、“解放人”的运动。启蒙思想家们高扬一个“人”字,向当时的社会宣战,使运动具有前所未有的新质。陈独秀在回答《新文化运动是什么》时明确地说:“新文化运动是人的运动”,是“把劳动者当做同类的‘人’看”的运动。三、新文化运动是一次“重新评估一切价值”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作为一次“人的解放”运动,不仅在政治上呼唤“人的解放”,而且还要把“人”从传统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中解放出来,追求一次文化上的“人的重新塑造”,这就不可避免地要与旧思想、旧文化、旧道德、旧风俗、旧习惯等传统观念发生冲突,调和是不可能的。启蒙思想家们认为:“古今社会不同,古今之道德自异”,“旧之间绝无调和两存之余地”。“盖共和立宪制,以独立平等自由为原则,与纲常阶级制为绝对不可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他们意识到:“这腐旧思想布满国中,所以我们要诚心巩固共和国体,非得将这班反对共和的伦理、文学等等旧思想,完全洗刷得干干净净不可。否则不但共和政治不能进行,就是这块共和招牌,也是挂不住的”。要对封建的思想文化、伦理道德、宗法制度、传统观念、偶像崇拜、国民性以及各种旧的风俗习惯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深人的批判。其深度与广度、规模与影响都是周秦以来前所未有的。锋芒所向,传统披靡。“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丸散,秘制膏丹,全都踏倒他”。带来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大解放。新文化运动对传统采取了一种较为激进的作法。其特点首先是对传统采取普遍怀疑的态度,提出要“重新估定一切价值”。就象胡适在《新思潮的意义》一文中所讲的那样:“对于习俗传下来的制度习俗,要问:这种制度现在还有存在的价值吗”?“对于古代传下来的圣贤教训,要问:这句话在今天还是不错吗”?“对于社会上糊涂公认的行为与信仰,都要问:大家公认的,就不会错吗?人家这样做,我也该这样做吗?难道没有别样做法比这个更好,更有利,更有益吗”?他们响亮地提出“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口号,要对传统文化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价值重估。这对于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压迫传统,对于一个七十多年来一直被列强欺侮,忙着割地、赔款的国家来说,不能说是没有必要的。其次是以民主、科学为武器,向专制主义、封建迷信等旧传统、旧思想发动了猛烈进攻。面对封建羁绊,他们有一种危机感,一种激愤的情绪。他们因忧患而激动,因激动而愤怒,一个个争当封建礼教的挑战者,传统文化的破坏者。他们宣称自己的口号是:“破坏!破坏偶像!破坏虚伪的偶像!吾人信仰,当以真实的合理的为标准。宗教上、政治上、道德上、自古相传的虚荣,欺人不合理的信仰,都算是偶像,都应该破坏!此等虚伪的偶像倘不破坏,宇宙间实在的真理和吾人心坎儿里彻底的信仰永远不能合一”。他们揭露礼教吃人,要与传统观念彻底决裂。陈独秀说;“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持较皙种之所为,以并世之人,而思想差迟,几及千载;尊重廿四朝之历史性,而不作改进之途;则驱吾于二十世纪之世界以外,纳之奴隶牛马黑暗沟中而已,复何说哉!”。他们认为,孔孟之道封建糟粕太多,“与多数国民之幸福无与焉”。“其湮塞人智,为祸之烈,远在政界帝王之上”。必须彻底扫除。“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国粹和旧文学”。要“某个性之发展”,造就“思想言论之自由”的新局,就要打破封建思想对人民的重重束缚,扫除人们头脑中的封建愚昧,使中国以适应世界潮流的发展。有人说新文化运动是一种“过激情绪”的产物,造成了中国传统价值的断层,致使社会价值失范,对新文化作苛刻的要求与贬损。对此,笔者实不敢苟同。新文化运动是在直面现实的基础上作出的符合时代潮流发展的抉择。这种抉择,是基于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深刻认识、对世界潮流的理性思考而作出的,是“觉醒的人”对中国现实与世界潮流的积极回应。新文化运动新面临的历史任务是要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有文化的观念体系给予一次“价值重估”,来一次新的价值整合,创造一个与世界潮流同步,与世界文化接轨,能适应近现代生活的精神文化系统与行为范式。新文化运动选择了以“人”为目的,以民主、科学为价值尺度,对东方文化进行积极的改造与新的建构,以彻底消除封建复辟的温床,这无疑是一个正确的选择。从历史的角度看,新文化运动不仅没有造成所谓“价值真空”,反而为社会建立了一种新的价值尺度,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是一种积极的思想引进。新文化运动所进行的不仅仅是“破坏偶像”,而是“再造文明”。中国自此以后,在许多方面都出现了积极的新变化与新进步,出现了色彩斑斓的新气象,新文化异彩纷呈。如白话文、自由诗、新小说、科学思想、科学精神,这些都为国民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而民主、自由、人权、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妇女解放等,这些都为国民开拓了新的价值标准与奋斗目标。不反传统,不吸收世界文明,就不能真正实现中国文化的复兴。中华文明的复兴,必须是在涵盖世界各民族之长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否则,只能是一厢情愿的夜郎自大,清朝的历史就是一个有力的说明。新文化运动的“人”的发现,对中华民族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现代化首先应是人的现代化。没有人的现代化,一个民族,物资文明再发达也不能算作是真正的、根本的进步。现代化决不绝仅仅是物质的堆积,而是“人”这个文明主体的发展与进步。新文化运动在这一点上“但开风气”。做了有益的探索与启蒙,尽管她的启蒙是短暂的。有些不系统的,但仅从“发现了人”这一点就是一个伟大的发现,一项了不起的工程!“人的发现”,使中国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使东西方文化在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发生了一次前所未有的碰撞与融合,使中国以“人”为结合点与世界潮流接轨,给中华民族的解放斗争赋予了新的内容。新文化运动在中国“人学”发展史的里程碑意义是不容置疑的,影响也是永远不能抹去的。人的解放无止境,新文化运动在中国的意义就无止境。历史地看新文化运动,令人遗憾的不是传统文化的断裂,而是五四之后新文化传统的断裂。这种“断裂”是由于传统的复辟与某些新的愚昧和迷信所造成的。对于一场事关“人的重新塑造”的运动,在外侮内患、封建流毒这样严重的国度,这样短的时间内,完成是不可能的,不能苛求其“毕其功于一役”!尽管新文化运动从时间上看是短暂的,但她所产生的社会震荡是久远的。经过《新青年》等进步刊物的启蒙,培育了大批民主主义革命者与追随着,尤其是青年知识分子很快在全国掀起了争民主、求自由,求新知的热潮,将运动引向了深入。正如《新青年之新宣言》所评价的那样: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的社会思想放出有史以来绝未曾有的奇彩”。

参考文献:①康有为,康子内外篇〖M〗,中华书局。1988.3。②陈独秀文荐,安徽人民出版社〖M〗,1987.4。③李大钊,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M〗,东方出版社。④中国现代散文精品.胡适卷〖M〗,陕西人民出版社。⑤毛泽东.伦理学原理批评,转引自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东方出版社,1987.129。⑥北大传统与近代中国〖M〗,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17。大学毕业论文题目论刑事证人拒不出庭作证的原因及对策目录一、证人证言的涵义………………1二、出庭作证的涵义………………1(一)刑事证人出庭作证的现状…………………2(二)刑事证人作证对诉讼具有重要的价值……2三、刑事证人拒绝出庭作证的原因分析…………2(一)我国立法存在着矛盾………2(二)儒家“和为贵”的观念根深蒂固…………2(三)立法上未能明确证人证言的范围…………2

(四)立法和实践中对证人保护不力……………3(五)经济补偿原因………………3(六)证人自身原因………………3(七)司法人员自身的原因………3四、对证人拒不出庭的对策………3(一)重申出庭作证是证人应尽的义务…………4(二)立法上应该明确规定证人享有的权利……4(三)建立证人保护制度…………4(四)明确对证人的经济补偿……………………5(五)确定证人不出庭作证的例外规定…………5(六)加强对证人出庭作证的强制措施…………5(七)建立和完善配置机制………6结

…………6注

…………7参考文献

…………8论刑事证人拒不出庭作证的原因及对策【内容摘要】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和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的规定,确立了类似当事人主义为主的诉讼模式,实行辨论式诉讼。举证责任由法官在法庭上直接调查取证,改为由双方当事人(或控辨双方)承担举证责任。证人证言需要经当庭举证、当庭质证、当庭认证后,才能作为证据。如果证人不出庭作证,就不可能对证据当庭质证、认证,就不可能当庭认定事实和当庭宣判。本文从我国审判实践中出发,对于证人不出庭作证的原因进行详细的叙述,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并从完善证人证言质证程序和完善证人证言的质疑程序这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对我国证人证言这一制度进行分析,让大家更好的理解这一制度。【关键词】证人证言

出庭作证

刑事证人无论是英美法系还是大陆法系,证人证言都被广泛运用。英美法系国家把当事人陈述、鉴定人的鉴定结论也列入证人证言范畴,而我国把当事人陈述与鉴定人鉴定结论单独列为一种证据形式。由于证人具有既不同于被告又不同于被害人的独立的诉讼地位,所以证人证言对于揭露犯罪、进一步收集证据、鉴别其他证据的真伪、正确认定案件事实,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证人证言是指证人在诉讼过程中,向司法机关陈述与案件情况有关的内容,是我国诉讼法规定的法定证据之一,证人应当出庭作证。证人出庭作证是现代庭审制度的基本要求,也是保障司法公正的关键。证人不出庭作证严重地影响着人民法院审判工作效率的提高和对案件的公正审判,这种现象若得不到遏制,人民法院审判工作要达到高效、公正、公平的水准和目的就只能是一句空话。本文尝试从多角度分析证人不出庭作证的原因及对策,并提出完善我国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建议。并从完善证人证言质证质疑程序进行论述、分析,促进这一制度的健康发展。一、证人证言的涵义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和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的规定,确立了类似当事人主义为主的诉讼模式,实行辨论式诉讼。举证责任由法官在法庭上直接调查取证,改为由双方当事人(或控辨双方)承担举证责任。证人证言需要经当庭举证、当庭质证、当庭认证后,才能作为证据。如果证人不出庭作证,就不可能对证据当庭质证、认证,更不可能当庭认定事实和当庭宣判。所谓证人证言是指证人就其所了解的案件情况向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所作的陈述。证人证言对司法机关查明案情,实现诉讼活动的任务,有重要的意义⑴。证人证言是由特定的自然的人提供的。根据刑事诉讼法第48条的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有作证的义务。”由此可认定,证人要履行到庭接受询问、质证的义务,否则将承担不履行义务的责任。但是,由于我国刑事诉讼法并没有规定证人不到庭作证的后果,或强制到庭作证的措施和手段,导致证人证言的质证程序形同虚设。在审判实践中,实事求是出庭作证的证人瘳瘳无几。证人拒绝出庭或证言不真实的情况仍然相当普遍,这种现象的弊端不言而喻。本文认为,在必要时可以对无正当理由拒绝出庭的证人,采取强制性措施,强制到庭,这也符合国际惯例和义务性规范的本质。但对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及相应对策,我们必须进行深入研究。二、出庭作证的涵义(一)、刑事证人出庭作证的现状证人证言,是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七种法定证据之一,在我国刑事证据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然而,目前在刑事诉讼活动中,证人拒绝作证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据某检察机关近几年的统计,其提起公诉的案件中,存在证人的约占4/5强,出庭作证的不到1/10,出庭率约在5%至10%之间[2]。从实际情况看,案件需要证人出庭而证人没有出庭的现象比较普遍,证人拒绝作证的情况也呈上升趋势。(二)、刑事证人作证对诉讼具有重要的价值证人作证对诉讼具有重要的价值,无论是为实现实体公正还是为实现程序公正,证人出庭作证都是现代诉讼的必然要求。如果一切案件的证人都能出庭作证,那是司法的最理想状态。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在我国证人出庭作证已经成为诉讼过程中的一大难题。虽然我国三大诉讼法将证人界定为诉讼参与人,在法庭上享有一定的诉讼权利并承担一定的诉讼义务。但是由于我国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不完善,引发了实践中的众多问题和矛盾,在这些问题中最突出的是证人出庭作证得不到切实履行和保障的问题。此外,证人不出庭作证还不利于法官查明案情,法官也难以审查证据的真伪,法官只有依赖庭后阅卷和调查,从而使审判走过场,看形式,可能导致冤假错案[3]。三、刑事证人拒绝出庭作证的原因分析(一)、我国立法存在着矛盾以刑事诉讼为例,刑事诉讼法第47条规定,“证人证言必须在法庭上经过公诉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辩护人双方讯问、质证,听取各方证人的证言并且经过查实以后,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而刑事诉讼法第157条又规定,“对未到庭的证人的证言笔录、鉴定人的鉴定结论、勘验笔录和其他作为证据的文书,应当当庭宣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8条进一步规定,“未出庭证人的证言宣读后经当庭查证属实的,可以作为定案的根据”。可见,立法上一面规定了证人的出庭义务,另一方面又规定证人不出庭的证言经查证属实可以采纳,这种矛盾的立法是证人不出庭作证的立法根源,为司法实践中证人不出庭作证制造了借口[4]。(二)、儒家“和为贵”的观念根深蒂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传统尊崇的是“和为贵”的儒家思想,在这种思想影响下,人与人之间在感情和心理上有极强的相互依赖性,具有凝重的群体意识和浓厚的人情观念。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熟人社会中,公民个人都遵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处世哲学,导致公民不愿涉讼出庭作证,尤其是不愿出庭直接面对当事人双方而提供一方当事人不利的证言。实践中,证人受和讼心理影响而拒绝出庭作证的现象颇多[5],如:证人与被证关系人有亲属关系或其他利害关系,耽心出庭作证会损害双方友好交往或影响自身特殊利益等。(三)、立法上未能明确证人作证的范围在西方国家,法律都明文规定警察应当出庭作证,我国却没有涉及。对此,我们认为应当完善。在法庭上,证人回答审判人员关于作地点或其他一个能被通知到的地点代替。关于身份问题,可以等到没有危险时再纳入卷宗。(四)、立法和实践中对证人保护不足现行立法只侧重于对证人的事后保护。即证人作证受威胁、侮辱、殴打或打击报复后,方由司法机关对实施者给予处罚。立法未规定严格的事前预防性及保护措施,是证人作证动力不足的重要原因。而在证人保护制度比较健全的国家,多设立有完善的事前保护措施。另外,而在司法实践中常常发生证人因作证而其家庭财产被毁、庄稼被损等现象,证人作证面临的财产风险特别是虽然法律规定证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受到法律保护,但没有规定相应的具体保护制度和措施,因此证人怕遭受打击报复,不敢出庭作证,充其量只愿提供书面证言并附加保密条件,从而使证人证言失去可质性而难以成为定案根据[6]。(五)、经济补偿原因在刑事诉讼法中,未能明确规定对证人出庭作证的经济补偿以及作证费用的负担。这是证人付出了劳动,理应得到回报;同时可看作是国家对证人出庭作证的一种鼓励和奖励,有利于提高证人出庭作证的积极性。我国的证人作证补偿制度极其不完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人都是理性的经济人,如果作为证人只能以自己造成经济损失而不能得到任何补偿和收益,绝大多数人都会怠于履行这一义。(六)、证人自身的原因有的证人知情却怕受到打击报复而不敢作证,这是不出庭现象中的主要原因。有的证人被金钱、色相等收买,有的证人与当事人有亲戚、朋友等关系;有的证人与案件有利害关系,怕作证后,怕责任会转移到自己的身上,故拒不出庭作证。还有的证人对司法机关有抵解情结,而不愿作证。(七)、司法人员自身的原因其中部分审判人员、公诉人等,由于长期以来,以职权主义为主的诉讼模式已经根深蒂固,某些司法人员对这种诉讼方式已经驾轻就熟,对新的诉讼方式不适应,错误认为证人出庭作证会将案情复杂化,搞乱庭审秩序,怕节外生权。还有少数司法人员由于自身业务素质不高,不愿也不敢证人出庭出证,怕影响法庭秩序。四、对证人拒证不出庭的对策针对上述情况的分析,为完善证人作证制度可以采取相应的对策,从而保障证人出庭作证建立完善证人人身保护制度。如何完善证人作证的保护机制,是一个应当引起高度重视的课题。很多学者总是借口"国情"不允许而强调我国还不具备建立证人保护制度的条件。但是,不容否认的是,如果不建立证人作证的保护机制,那么证人拒绝作证的现象就难以从根本上得到遏制。现行立法对证人及其亲属的人身保护乏力是证人不愿出庭作证的重要原因,因此"采取一切可行的手段来保护证人是法庭的职责,否则整个诉讼就会一钱不值(一)、重申出庭作证是证人应尽的法律义务

证人出庭作证是证人应当履行的一个义务,目前法律只对此进行原则性的规定是不全面的。法律还应当规定违反义务性规范的后果,以促使证人积极履行其义务。因为,证人出庭如实提供证言,是刑事案件得以公正审理,被告合法权益不受非法侵犯的重要保障,也是程序法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否则,程序公正的丧失,将可能危及实体处理的公正。(二)、立法上应该明确规定证人享有的权利根据我国诉讼法律制度的特点和立法精神,为消除证人权利、义务失衡现象,要依法保护证人出庭时应当享有的下列权利:(1)人身和名誉不受侵犯权;(2)合法财产不受侵害权;(3)出庭费用补偿权;(4)依法不出庭申请权(5)拒绝回答无关询问权;(6)对证言阅读、补正权;(7)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提供证言权[7]。(三)、建立证人保护制度在刑事诉讼中,证人对被告人所为之犯罪事实加以指证,有可能会使自己或亲属的生命、身体、财产陷于危险之中,因此国家对证人及其他因其作证行为而面临危险的人负有保护责任。证人保护一方面在于维系证人作证制度,因为保护措施的缺乏会导致证人对作证产生畏惧心理,以至拒绝提供证词或者提供虚假证词;另一方面则在于证人的义务与权利之间达到一种合理的平衡,一个国家没有理由要求其公民放弃自己的财产、健康乃至生命而去履行其作证义务。与其它国家相比,我国的证人保护制度极其不完善[8]。虽然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9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保障证人及其亲属的安全。”但由于缺乏具体而规范的保护措施,实践中,证人因惧怕报复而不愿、不敢作证的情况比比皆是,这是造成我国证人出庭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此,应当尽快制订一部证人保护法从内容上来说应明确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确定关于负责保护证人的机关。人民检察院在我国司法体制中处于法律监督者地位,我们认为这一职责应有人民检察院来承担。二是确定证人保护的具体措施,其中应当包括事前保护与事后保护两种。事前保护是防止证人在作证期间受到威胁和伤害所采取的保护措施,如贴身保护、为证人提供安全、隐蔽地点、特别监护、住所迁移、在法庭上改变证人的声音、隐蔽证人容貌、更改姓名等等。事后保护则指作证后对证人所应采取的保护措施,如改变证人的身份、住址、仪容等等。在对证人及其亲属的人身和名誉给予特别保护的同时,也应重视对证人财产权的保护。三是值得提出的,我国的证人保护还应包括保护证人免受执法人员的威胁和压力。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执法人员对证人经常采用刑讯、威胁、拘禁等非法手段获得证人的证言,这对证人不敢作证、不愿作证的心理形成起很大的影响作用[8]。(四)、明确对证人的经济补偿基于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原则,在诉讼中,证人有针对因作证而受到的经济损失获得补偿并得到报酬的权利。对证人的经济补偿需要明确(1)证人的补偿费用应当有谁来支付,是国家还是控辩双方当事人,从理论上来说,证人是其对国家履行的一项义务,因此证人因作证而受到的损失应当由国家来补偿。在多数国家和地区是得到认可的。(2)证人的费用补偿范围应如何界定,即国家应对证人支付哪些费用。应支付给证人费用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补偿性的费用,如证人因作证支付的交通费、住宿费、生活费等;另一部分则是因证人的作证行为而支付给他的报酬。这是证人付出了劳动,理应得到回报;同时可看作是国家对证人出庭作证的一种鼓励和奖励,有利于提高证人出庭作证的积极性。我国的证人作证补偿制度极其不完善,今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人都是理性的经济人,如果作为证人只能以自己造成经济损失而不能得到任何补偿和收益,绝大多数人都会怠于履行这一义务。针对这一现实,应当建立和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