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教案设计_第1页
小学五年级教案设计_第2页
小学五年级教案设计_第3页
小学五年级教案设计_第4页
小学五年级教案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五年级教案设计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五年级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小学五年级教案设计1教学目标:1、使学生发现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理解公式的形成,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实践能力。2、通过对面积公式的探索,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3、结合教学内容,渗透“转化”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学重点:发现、理解和应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教学难点: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具准备:计算机软、硬件一套;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拼成的长方形;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标有上、下底和高及数据的一般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各一个。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一般梯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和剪刀。教学过程:一、迁移诱导,激发参与兴趣1、启发学生回忆三角形的面积推导公式。2、板书课题,引入新课。二、实验操作,引导参与探究1、转化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学习。独立拿出准备好的各种梯形,拼成学过的图形。学生拼摆,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及时给予点拨和鼓励。2、观察学生分组,结合拼成的平行四边形观察、讨论。教师巡视,注意点拨。板书如下:梯形面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平行四边形的底梯形是上底+下底平行四边形的高梯形的高3、推导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注意点拨。学生反馈,教师注意用规范的语言进行调控。板书如下: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S=(a+b)×h÷2提问:计算梯形的面积为什么除以2?三、反馈调节,巩固参与成果1、引导实际应用,巩固梯形面积公式2、分层训练,培养能力3、发展提高,深化知识小学五年级教案设计2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会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2.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3.初步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和检验的习惯.教学重点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教学难点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教师:我们解答过许多应用题,有一步计算的、也有两步计算的.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答较复杂的应用题,并归纳出解答应用题的步骤和检验的方法.教师板书:应用题二、讲授新课(一)教学例1例1.一个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剩下的要3天做完,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1.学生分组讨论思考题(1)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2)怎样用线段图表示题意?如何分析数量关系?(3)怎样分步列式?怎样列综合算式?(4)怎样验证是否正确?2.汇报讨论结果(1)课件演示:一般应用题1(出示摘录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及线段图)(2)提问:要求剩下的平均每天做多少套,要先求出什么?后3天做了多少套怎么求呢?已经做的套数怎么求?(3)学生列式分步:755=375(套)660-375=285(套)2853=95(套)综合:(660-755)3=(660-375)3=2853=95(套)(4)教师小结检验过程.方法一:按照原来的题意,依次检验每一步列式和计算是不是对.方法二:把最后结果当做已知数,按照题意倒着一步一步地计算,看结果是不是符合原来的一个已知条件.3.规纳概括(1)课件演示:一般应用题2(2)教师提问:这四步你感觉你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哪一步上?哪一步最重要?(3)小结:解答应用题时,我们应把主要精力放在理解题意上,因为解题思路是根据题意确定的'.第二步是最重要的,它决定着思路是否正确.三、巩固练习(一)四年级和五年级要给500棵树浇水,四年级每天浇50棵,浇了4天;剩下的由五年级来浇,浇了5天.五年级每天浇多少棵?(二)李小胜拿3.2元钱买文具,买了4支铅笔,每支0.6元.剩下的钱买图画纸,每张0.2元,可以买几张?(三)新丰农具厂赶制540件农具,前10天平均每天制32件,余下的要在5天完成,平均每天要制多少件?(四)一个装订小组要装订2640本书,3小时装订了240本.照这样计算,剩下的书还需要多少小时能装订完?1.学生独立完成.2.教师出示不同算法,请同学讨论是否正确.四、质疑调节1.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2.审题除了以上方法外,还有什么方法检验呢?解答应用题为什么要检验?(讨论)五、课后作业(一)学校买来280千克大米,计划吃7天,实际每天比计划少吃5千克,这批大米实际吃了多少天?(二)甲乙两地相距300千米,一辆大车从甲地到乙地计划行6小时,实际每小时比原计划多行10千米,实际几小时到达?(三)装订小组计划装订一批书,每小时装订180本,10小时可以装订完.如果每小时比原计划多装订20本,几小时可以装订完?小学五年级教案设计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会4个会认字和5个会写字。情感目标: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寓言的内容。能够联系实际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能力目标:朗读并背诵课文。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教学难点:掌握结合注释及查字典理解重点字词的方法,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出示一些经典寓言故事的图片)2。教师引导学生:低年级时,我们学过不少寓言故事,还记得吗?都有哪些?寓言就是以浅显而生动的小故事,向人们讲述做人、做事的道理。但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则寓言故事与以往的表达方式上有些不同,是什么呢?打开书,快速浏览,你发现什么?——是两则文言文。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1。以前我们学过一些古诗,怎样才能将文言文读准确,有什么方法吗?请学生尝试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同时注意断句。2。指名读生字、词语。“矛、盾、锐利、坚固、祠、遂、弗”请学生到黑板前,板书第一则寓言的题目。教师强调“矛盾”二字书写并字面解题。3。教师范读课文。4。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三、细读课文,深入体会。1。指名读文章,讲一讲故事大意。2。故事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学生读第一句。教师出示:楚人有鬻盾与矛者你知道了什么?怎么知道的?———“从前楚国有一个人卖矛和盾。”“鬻”的理解学生是通过书下的注释了解的`。在此提示学生学习文言文要善于运用书下注释帮助理解。3。他是如何叫卖的?你知道了什么?①分别请学生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学生解释句子大意。——理解过程中“坚、利、于”等词语学生在注解里无法找到解释,可引导学生翻阅字典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并给予肯定和鼓励。②学生带着理解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③他为什么要这样夸耀自己的矛、盾?之前他会想什么?叫卖时的语气、神态、动作是怎样的?周围的人听会又会有哪些表现呢?出示填空:自主思考,集体交流,四人小组内可以演一演。④指导学生有感情讲一讲小故事,并有感情地朗读句子。4。人群中,有这样一个人,他不仅在听,更在想,于是他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指名读,谈理解。楚国人的反映怎样?——“应”:回答。“弗能应”:不能够回答。能用一个词语表达吗?——无言以对、哑口无言。5。为什么“弗能应也”?——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矛、盾的作用,结果出现了自己说话相互抵触的情景。6。那么,你怎样理解“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呢?——比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四、生活中有没有“自相矛盾”的时候呢?或者你觉得这个成语用在什么情况下合适呢?想一想、交流。五、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新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尝试背诵。用现代汉语讲一讲这个故事。板书设计:寓言二则之自相矛盾一个人拿着矛和盾的图我的矛我的盾物莫能陷也于物无不陷也锐利戳得穿坚固戳不穿小学五年级教案设计4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练习,知道打电话的一般步骤。2.知道通电话时做到讲话内容集中,语言简明,口齿清楚。3.学会打电话并懂得打电话中的礼貌用语。教学重点打电话的一般步骤。教学难点打电话内容集中,语气简洁。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提问激趣,导入课题。二、读一读。1.读12自然段,想想打电话首先要做什么?2.你知道怎么样拨号码吗?3.怎样知道号码已经拨通了?三、听示范电话,思考问题。1.听录音电话对话。2.思考讨论:(1)录音是谁与谁的电话对话?(2)王小红想告诉妈妈什么?(3)改:你觉得打电话中应注意什么?3.师小结:(1)通话时,做到内容集中,语言要简明扼要。(2)通知时要注意使用礼貌用语。四、试一试(分角色)同桌之间学生上台表演师检查(选2名中下生演)五、练一练。1.阅读课文第3部分,思考:(1)王林要打电话给谁?怎样称呼?(2)告诉王林妈妈什么事?(3)这个电话你该怎么打?2.检查3.在说(3)的基础上,各自设计对话。4.自愿上台表演,共同评议。5.师小结。6.同桌练习。六、作业(选择一题)1.给班主任打个电话,告诉自己家的`电话号码。2.给远方的亲戚打个电话,告诉自己学会了打电话。3.给本地少年宫打个电话,问问有关事项。板书:打电话先:拿耳机,拨号码接通电话接着:向对方问好问清单位再:请对方找通话人作自我介绍然后:开始通话小学五年级教案设计5【教学目的】1.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2.学习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3.学会简要复述故事。【教学重点】1.学习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2.学会复述故事。【教学难点】课文中的三个故事是围绕怎样一个中心组织在一起的。【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解题导入新课:学生自学课文;检查预习情况;质疑问难。教学步骤:一、解题1.介绍时代背景(略)2.抓题眼和,理解题意(略)。二、学生默读课文,自学要求:(1)查字典学习字词,解词要联系上文;(2)了解文章主要内容;(3)给文章分段;(4)拟定三个故事的小标题。三、检查自学情况(1)注意:廉颇蔺相如胆怯抵御上卿(2)组词秦璧击协渑泰璧缶胁淹(3)解词:完璧归赵无价之宝理直气壮攻无不克负荆请罪同心协力(4)指名读课文:课文写了哪三个小故事,并说明这三个小故事的起止段落。(5)概括三个故事的大意。(6)给三个故事拟小标题。四、熟读课文五、质疑问难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讲读课文。教学步骤:一、从整体入手,启发提问,直奔重点、难点,激发学生读书兴趣1.板书课题后提问: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2.教师提问:廉颇、蔺相如为什么不和?廉颇是怎么说的?从课文中找出廉颇说的这段话,读一读。3.继续提问:廉颇说,蔺相如就靠一张嘴,爬到他的头上去了,他说的对不对?不对,靠什么(引导学生读议第一段。提示三个故事的联系)?二、学习第一段,幻灯提示本段重点内容,通过重点部分人物言行的读议,了解人物品质1.默读第一段。思考题:蔺相如在完璧归赵中是怎样立功的。阅读要求:抓住蔺相如的言行,认真理解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即他具有怎样的品质。(学生默读、勾画、思考;教师板书:言行品质)2.幻灯出示图片课文中第一幅插图。学生看图后,教师提问:画面上表现的是这一段中哪一小节的内容?然后指名读这一节。(第八自然节)3.结合这一小节描写蔺相如言行的语言说一说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学生读议中,教师适时做如下点拨:①蔺相如理直气壮地面对秦王,他的理在哪里?②蔺相如说着,举起和氏璧说是要往柱子上撞。在他要撞却没撞的瞬间,他可能想些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机智勇敢4.教师小结:蔺相如是怎样做到完璧归赵的呢?他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秦王的骗局,又抓住秦王爱璧的心理,机智勇敢地与秦王斗争,争取主动,赢得时间,做到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了大功。那么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的呢?三、用学习第一段的方法抓住最能突出人物特点的主要内容,通过人物言行,了解人物品质的方法学习第二段,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阅读能力,强化训练重点1.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段的学习方法,加深训练重点:言行品质的印象。2.提出进一步要求:不借助图片提示,确定此段的重点内容。(第三自然段)3.学生默读、思考、抓住人物言行议论(议论重点:生气极了,再要求再要求不答应拼了)。4.教师小结:蔺相如不畏强暴,在与秦王的斗争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是当之无愧的。可廉颇却认为他是靠一张嘴上去的,产生了矛盾,这个矛盾是怎样解决的?继续学习第三级。四、读议第三段,围绕和字,抓住人物言行,进一步突出人物思想品质1.指名朗读这一段。2.要求学生自己确定贯穿全段的思考题。3.抓住人物言行,围绕将相是怎样和好的读议此段。教师适时点拨:①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这句是不是蔺相如自我吹嘘,为什么(引导学生回顾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见立功的情景,再与对廉颇忍让的.言行对比,突出蔺相如对敌狠,对己和的高尚品质。)教师板书:顾全大局②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秦国必然趁机来打我们。课文中哪个地方证明了蔺相如的话是对的(引导学生体会;廉颇在保卫赵国中起了大作用。板书:英勇善战;蔺相如充分估计廉颇作用,可廉颇却贬低蔺相如的功劳,两相对比,看出蔺相如的高尚;认识到:为了国家的利益,必须和好。)4.教师范读蔺相如说的这一段话。5.这一段话的中心句是哪一句?为什么?等教师提示后,学生齐读我所以利益。6.学生读议负荆请罪一节。(引导学生通过廉颇的动作描写,突出他为了国家利益,知错就改的品质)。教师点拨:①在对蔺相如的态度上,廉颇开始是很气,后来又觉得很不应该,这是为什么?②廉颇认识到自己错了,登门请罪,他为什么把自己的错误看成是罪过?幻灯出示第一幅插图,学生看图,教师小结学生齐读负荆请罪一节。五、总结全文教师提问:1.通过这一段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蔺相如和廉颇哪些高尚品质。2.这些品质作者并没有直接写出来,我们是怎么知道的。教师板书:言行品质教师总结:我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不仅学习了廉颇、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团结一致的爱国主义思想,而且学到了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第三课时(略)【板书设计】21.将相和小学五年级教案设计6【教学目标】1.能与其他同学共同研究三种土壤的主要差别。2.能正确使用实验法研究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从而推测出三种土壤的保水能力。3.能通过对比实验总结出某种物体适合生长在哪种类型的土壤中。4.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原因进行解释。【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探究土壤的渗水能力。【教学难点】观察同一种植物在不同土土壤里的生长情况。【课前准备】配套实验材料、烧杯等。【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及活动2。第二课时,完成活动3及拓展部分。【教学过程】一、导入:不同的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植物在不同土壤中生长的情况有什么不同?二、指导学生探究认识不同的.土壤。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中三种土壤的照片。2.让学生观察三种土壤,比较它们的颗粒大小、颜色和黏性。3.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共同找出三种土壤的区别。4.归纳小结。三、指导学生进行渗水比赛。1.提出问题,交代活动的任务。2.让学生猜想哪种土壤的渗水能力强。3.让学生把自己的猜想填在课文给出的横线上。4.让学生按照课文给出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5.学生汇报实验结果。6.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归纳小结。四、指导学生探究豆苗在哪种土中长得好。1.引导学生根据前面的活动经验进行推测,豆苗在哪种土中长得好。2.让学生把推测的结果和理由填在课文给出的横线上。3.学生按照课文的提示进行实验。五、指导学生调查适合在不同土壤中生长的植物。1.提出调查的要求。2.学生提出不明白的地方。小学五年级教案设计7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解决问题、学习小括号里含有两级运算和带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2、理解小括号里含有两级运算和带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正确进行计算。3、经历对计算结果进行检验的过程,能说明所得结果的合理性和正确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一、解决问题,服装问题。1、师生谈话,直接说明本节课要解决的服装加工问题。(教师谈话引出服装厂加工服装的问题,使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参与学习的兴趣。)教师谈话引出服装厂加工服装的问题,使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参与学习的兴趣。2、请学生读题和观察情境图,了解文字及图中的数学信息,提出要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试做。(让学生全面了解题中所蕴涵数学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经历用自己的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3、交流计算思路和方法,要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展示、分享解题的思路,获得自主解决问题的快乐,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1)、提出“把分步计算的算式改写成一个算式”的要求,鼓励学生自主改写。(自主改写综合算式,是学生理解带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顺序的自主建构过程自主改写综合算式,是学生理解带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顺序的'自主建构过程。)(2)、交流学生改写的算式。先让学生汇报改写的算式,再说算式的运算顺序和每一步求的是什么。(3)、讨论:为什么要给660-75×3加上小括号?给学生充分发表不同说法的机会,然后,自己完成脱式计算。(在交流个性化的算式和先算什么、每一步求的是什么的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小括号的作用。发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二皮球装箱问题解决1、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检验的时间和充分交流不同检验方法的机会。(在讨论“为什么加小括号”的过程中,使学生理解小括号里含有两级运算在实际应用中的合理性,发展数学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2、教师说明:把分步计算的算式写成一个算式,只有小括号不行要用中括号,并边读边写出混合算式。(在讨论“为什么加小括号”的过程中,使学生理解小括号里含有两级运算在实际应用中的合理性,发展数学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3、让学生读题,说一说了解到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鼓励学生自主解答。(学生理解带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顺序自主建构过程。)巩固练习1、根据分步计算的过程,师生共同完成脱式计算。2、反馈练习、师生总结带有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根据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掌握带小括号和中括号的运算顺序,经历新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已有知识背景下,归纳带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顺序,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数学知识,学会正确计算带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昨夜:书中练一练.)教学反思:小学五年级教案设计8第一单元1、枫叶红了教学目标:了解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和植物的影响能力目标:会背诵二十四节气歌课前准备:枫叶,小麦,温度计教学重难点:气候的变化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枫叶为什么变红呢?(二)展示枫叶:漫山遍野的枫叶染红了整个秋天,枫叶用生命和热情点亮了秋色!(三)搜集农谚: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等等(四)背诵二十四节气歌(五)我们不仅借助自然气候进行农业生产,还要有应对干旱、霜冻等恶劣天气的'措施。总结:气候的变化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课后调查:名称、播种时间(节气)、收获时间(节气)小麦棉花玉米大豆白菜2、大雁南飞教学目标:了解气候变化对动物的影响课前准备:画一幅大雁南飞的画面教学重难点:大雁南飞的原因教学过程:(一)展示学生的图片(对生进行表扬)(二)动物为什么要离开自己的家园?学生讨论(与温度有关,与食物有关等)(三)为动物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园(四)了解当地20年的动物种类,现在有哪些不见了?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小学五年级教案设计9教学内容:求三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教学目标:使学生学会求三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并能正确的求三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教学过程:一、复习1、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2、写出18、24、36的约数和他们的最大公约数二、教学新课1、提出课题怎样求出三个数的最大公约数2、教学例3求18、24、36的'最大公约数(18.24,36)=2×3=63、观察、比较、讨论(1)求山歌书的最大公约数与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相同(2)归纳:求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先用这几个数的公约数连续去除,一直除到所得的商只有公约数1为止,然后把所有的公约数连乘起来。三、巩固练习1、试一试求最大公约数6、12和244、7和92、练一练求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约数。15、20和2524、36和6014、21和289、15和245、6和728、56和708、16和48105、34和3055、22和12115、16和30四、归纳五、布置作业反思:对于这类数的教学缺乏指导1、最小的数是另两个数的约数。2、当三个数中有两个数是互质数是,那么这三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就是1。小学五年级教案设计10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50~51页掷一掷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在活动中运用已学过的组合、统计、可能性等有关知识,探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渗透概率思想,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充分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动手实践能力,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探索同时掷两个骰子,得到点数之和2,3,4,,11,12,明确掷出哪些和的可能性大。教学难点:探索同时掷两个骰子,得到点数之和为什么是5,6,7,8,9的可能性大。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红色、蓝色骰子各1个、课件一套;学生两人一组,每组红色、蓝色骰子各1个、彩色笔及学习单等。教学过程:一、设置悬念,提出问题1.认识骰子。课件出示骰子图片,请学生说出它的名称及特征。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通过庄家用掷骰子来设骗局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掷一掷。(出示课题:掷一掷)二、学习新知,探索奥秘(一)组合1.思考:一次掷一个骰子,面朝上的点数可能有哪些?不可能是哪些?2.教师演示:同时掷两个骰子,算一算它们的和是多少?如果两个骰子朝上的两个面的点数相加的和是4,那么红色、蓝色骰子上的点数分别可能是多少?3.猜一猜:一次掷两个骰子,得到的两个面朝上的点数之和可能有哪些?(板书:点数之和可能有2,3,4,5,6,7,8,9,10,11,12。)4.动手实践,验证猜想:同时掷两个骰子,每个同学掷几次,看看点数之和是不是在2~12之间?(二)事件的确定性与可能性1.刚才,有谁掷出两个骰子的点数之和是1或13的吗?教师:看来,在上面的所有组合中,最小的和是1+1=2,最大的和是6+6=12,所以,两个数的和是2,3,4,,12都是可能发生的事件;但两个骰子的点数之和不可能是1或13,这是一个确定事件。2.思考:同时掷两个骰子,得到的两个朝上的面的点数之和可能为2,3,4,,12,这些和出现的可能性大小一样吗?教师:虽然掷出的两个骰子的点数之和可能是2,3,4,,12中的任意一个数,但这些和出现的可能性大小是不同的。下面老师把可能出现的这11个和分成A、B两组,如下图所示:(三)动手实践,探索奥秘1.教师提出规则,学生猜想结果(1)分组教师:如果老师和你们玩掷骰子的比赛,你们想选哪一组的数?A组还是B组?(2)猜一猜:如果掷出的两数之和在A组算老师赢,如果掷出的两数之和在B组算同学们赢,哪一组赢的可能性大?你是怎么想的?(3)究竟谁赢的可能性大?哪些同学猜得对呢?让我们在比赛中见分晓吧!2.动手实践,发现问题(1)教师与部分学生游戏,课件出示游戏规则(一)。①如果掷出的两数之和在A组,算老师赢;如果掷出的两数之和在B组,算同学们赢。②每个小组派出一个选手上台跟老师比赛,其他的同学当记录员,和是多少就在对应的数字上方涂一格,并按要求涂在下面的统计图中。师生共同游戏,下面的同学做记录。统计后,宣布赢家。教师:在刚才一轮的游戏中,老师赢得多,同学们赢得少,同学们不服气,认为还有很多同学没有掷,不能说明问题。接下来继续掷,老师还会赢吗?为了体现公平、满足大家的要求,在下一轮的.游戏中,我们每个人都动手轮流掷,好吗?(2)全体学生参与游戏,课件出示游戏规则(二)。①继续游戏:两人一组,轮流掷,和是多少就在对应的数字上方涂一格。涂满其中任意一列,游戏结束。②游戏结束后每小组派一名代表在黑板上用正字统计法来给最先涂满的和作记录。学生两人小组进行游戏,并作好记录。教师:观察实验统计结果,你们发现了什么?想一想:为什么掷出的点数之和是A组数的可能性大一些,而点数之和是B组数的可能性小一些呢?教师:其实,我们用数学上的组合知识来思考一下,就能揭开这个奥秘!三、理论验证,揭示奥秘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点数之和是2,那么红色骰子上是1,蓝色骰子上是多少?2.如果点数之和是3,红色骰子上是1,蓝色骰子上是多少?;如果红色骰子上是2,蓝色骰子上是多少?还有其点数之和是3的情况吗?一共有几种情况?3.点数之和是4的有几种情况呢?和是5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在课件中依次呈现各种点数之和的组成情况。)点数之和2345骰子(红)1121231234骰子(蓝)12132143214.思考:和是2只有一种情况,和是3有2种情况,和是4有3种情况,和是5就有4种情况。那么,和是6,7,8,9,10,11,12又各有哪几种情况呢?红色骰子的可能点数是多少,蓝色骰子呢?教师:你可以想一想、写一写;也可以借助骰子摆一摆并写下来进行验证,然后把你得到的组合一一填在学习单的列举记录表中。5.汇报、交流,完成上表。6.组内讨论:刚才有的同学们认为点数之和为8的有7种情况,有的认为只有5种情况。那么,点数之和为8的到底有几种情况?为什么?7.观察和是2,3,4,5,,12的列举记录表并进行统计(课件出示)。和是2,3,4,,12的各有几种组合呢?请大家在下表中一一填出来!和23456789101112组数8.学生汇报、交流并完成上表。和23456789101112组数123456543219.组内交流:同学们,现在你们发现A组能赢的秘密了吗?(学生独立观察组成图及统计表,然后小组内交流。)10.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小组的发现。教师小结:这就是咱们做的游戏。老师选择的A组是中间的5,6,7,8,9五个数,共有24种组合;而同学们选择的B组是两边的1,2,3,10,11,12这6个数,共有12种组合,所以老师赢的机会更多。这也是这节课一开始我给大家讲的那个骗局中,庄家为什么赢得多的缘故!四、畅谈收获,回顾问题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课后延伸,拓展思维教师:同学们,如果同时掷三个骰子,朝上的三个面有三个数,它们的和可能有哪些?哪些和出现的可能性大呢?你们想知道结果吗?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去探讨一下吧!小学五年级教案设计11教学内容:相遇问题(教材第71、72页)教学目标: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能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解决求相遇时间的问题。教学难点:掌握列方程解具有两积之和(或差)的数量关系的应用题的解法。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说一说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2、应用。(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2)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200千米要行几小时?3、列方程解应用题,关键是要找出题中的什么?,再根据找出的什么列出方程。二、探索新知1、揭示课题。师:数学与交通密切相联。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相遇问题。板书课题:相遇问题。2、创设结伴出游的情境。课件出示教材第71页的情境图。从图中找出相关的数学信息。生1:淘气的'步行速度为70米/分,笑笑的步行速度为50米/分。生2:淘气家到笑笑家的路程是840米。生3: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相向而行。第一个问题:让学生根据信息进行估计,两人在何处相遇?因为淘气的速度快,笑笑的速度慢,所以估计相遇地点在邮局附近。第二个问题: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第二、第三个问题。通过画线段图帮助学生找出等量关系。淘气走的路程+笑笑走的路程=840米第三个问题: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设出发后x分相遇,那么淘气走的路程表示为:70x米,笑笑走的路程表示50x米。则方程为70x+50x=840学生独立解答。3、在这个相遇问题中,除了用方程来解答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试一试。根据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列出算式840(70+50)三、应用新知,拓展练习1、如果淘气的步行速度为80米/分,笑笑的步行速度为60米/分,他们出发后多长时间相遇?请写出等量关系并列方程解答。小学五年级教案设计12教学内容:2、5、3、的倍数的练习(P21题6~11)教学目标:通过综合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并能正确判断所给的数是否是2、5、3的倍数,提高综合应用的能力。教学重点: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2、5、3的倍数的求法。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1.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2.在下列各数中,哪些数有因数3?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3.提问:在3的倍数中,哪些数是9的倍数?它们是根据什么特征来划分的?二、概念辨析1.凡是偶数都是2的倍数2.没有因数二的自然数一定是奇数3.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欧式4.个位是0的自然数一定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5.个位是3、6、9的数一定含有因数36.30.6各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所以这个数是3的倍数三、指导练习1.第6题:这副图的条件是什么?要我们求什么?原有22人,再来几人才能正好安3人一组分完,说明再来的人数和原有的人数合并起来应该与3有什么关系?22+2=242.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讲评时要他们说出根据来3.第8题:要求学生懂得这道题问了几个问题?(必须是3的倍数,又要是偶数)先考虑哪个问题呢?为什么?4.第9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判断,并说一说自己判断的理由。5.第10题:(1)当填奇数时,你是怎样考虑的?(个位数字是3或者5就可以了)(2)当填偶数时,你是怎样考虑的?(个位数字是0或者4就可以了)(3)当填2的倍数时,你是怎样考虑的?(2的倍数特征,个位数字是偶数就可以了)(4)当填5的倍数时,你是怎样考虑的?(考虑5的倍数,个位数字是0或者5就可以了)(5)当填3的倍数时,你是怎样考虑的?(3的倍数特征)(6)当填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时,你是怎样考虑的?(先考虑3的倍数特征,哪3个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只有4、3和5,再考虑2的特征,个位是偶数)6.第11题:判断奇数还是偶数,只要看个位上的数字就可以了。四、课后:五、作业:六、课后反思:小学五年级教案设计13教案设计设计说明1.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引导学生发现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主动探究,可以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在学生探究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时,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时间,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再通过比较、整合,得出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和同伴的努力,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2.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上促进发展。本节课的内容相对简单,学生在课前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探究,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得不同水平的学生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收获的多少可能不同,但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学生准备两张完全一样的方格纸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今天,老师带着你们一起去“分数王国”和“小数王国”里玩一玩。(课件出示情境图)师:“分数王国”里有哪些数呢?“小数王国”里呢?(生汇报)师:“分数王国”的士兵和“小数王国”的士兵吵了起来,它们在吵什么?生:和0.06都说自己更大。师:和0.06哪个数大?你能帮助它们吗?(板书课题——“分数王国”与“小数王国”)设计意图:用“分数王国”与“小数王国”里的士兵吵架这个情境导入新课,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然后以比较“分数王国”里的与“小数王国”里的0.06哪个数大的问题情境引入,让学生产生分数和小数互化的需要,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自主探索,学习新知1.解决问题。(1)课件出示教材7页情境图。师:比一比,“分数王国”里的与“小数王国”里的0.06哪个数大?(2)大胆猜测,探究比较方法。方法一把分数化成小数来比较。=1÷20=0.05,因为0.060.05,所以0.06。方法二把小数化成分数来比较。0.06=,=,因为,所以0.06。课件展示学生没有想到的画图法,让学生在讨论中理解。0.06>师小结:比较分数与小数的大小时,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或者把小数化成分数。2.“分数王国”和“小数王国”分别有不同的尺子,你能帮助“翻译”吗?(1)认真读题,明确题目中的“翻译”指什么。(2)鼓励学生根据“分数尺”和“小数尺”中呈现的例子说一说与0.125的.互化过程。(3)引导学生理解数线上的同一个点既能表示一个分数,也能表示一个小数。3.归纳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1)探究将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把下列分数化成小数:练习,并思考转化方法。(2)小组内交流方法。(3)班内反馈。要求学生说出转化方法,并讲明转化的原理。师小结:分数化成小数,就用分子除以分母。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的分子相当于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4.归纳“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把0.3,0.27,0.75,0.125化成分数。练习,探究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师小结:小数化成分数,原来是几位小数,就在1的后面写几个0作分母,把原来小数的小数点去掉作分子,化成分数后,能约分的要约分。设计意图: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究,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本教学环节中,学生以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探究,在多种方法的基础上比较、整合,从而得出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小学五年级教案设计14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从军行》。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戍边将士誓死杀敌、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3.初步感受盛唐边塞诗的特点。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戍边将士誓死杀敌、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能正确地背诵和默写古诗。教学难点:体会戍边将士誓死杀敌、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透过《从军行》,了解盛唐边塞诗的基本特点。教学过程:一、直接出示题目,简介边塞诗。(一)我们今天要学一首古诗《从军行》。题目从军行,是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这是一首边塞诗。(二)边塞诗:描写边塞的军旅征战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歌。代表诗人有王昌龄、高适、李颀、岑参等。边塞诗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从军行》是一首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三)盛唐边塞诗的特点: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二、初读古诗,了解作者。(一)听范读,初步感受古诗的情感和节奏。学生跟着录音朗读古诗。(二)了解作者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早年曾漫游四方,到过塞上。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开始了仕宦生涯。后获罪被谪岭南,又被贬至龙标县尉。安史之乱发生,王昌龄北还,路过毫州郡时,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边塞诗,闺怨诗轰动一时,有“七绝圣手”“诗家夫子”之称。(三)抽读《从军行》,要求读出古诗的节奏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三、再读古诗,理解诗句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一)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1.理解地名青海:指青海湖。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孤城:当时青海地区的一座城。一说孤城即玉门关。楼兰:西域古国名,这里泛指西域地区的各部族政权。2.理解其他关键词语意思长云:多云,漫天皆云。穿:磨破。终不还:誓死不回家。(二)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结合注释,说一说前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的意思。(青海湖上满天皆云,遮暗了终年积雪的祁连山;远远眺望只看见孤独的城池玉门雄关)这两句诗描写了一幅什么画面?(诗人将玉门关外开阔荒凉的景象展示了出来。一个“孤”字,写出了戍边将士的孤独以及对玉门关内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