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23年度个人所得税综合所得汇算清缴的通知_第1页
关于2023年度个人所得税综合所得汇算清缴的通知_第2页
关于2023年度个人所得税综合所得汇算清缴的通知_第3页
关于2023年度个人所得税综合所得汇算清缴的通知_第4页
关于2023年度个人所得税综合所得汇算清缴的通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实务中来到实务中去年度个税汇算清缴通知(学习资料仅供参考)2024年3月

目录汇算清缴的通知 3附件:个税年终汇算APP操作步骤 6附件:税前扣除项目 14附件:专项扣除项目 19附件:专项附加扣除常见错误情形 26附件:如何大病医疗专项附加扣除金额 29附件:个人养老金税前扣除操作指引 32附件:年终奖个税申报 38附件:综合所得or经营所得扣除选择 43附件:汇算清缴风险提示 45附件:消息查看及资料上传 47附件:收入纳税明细查询及申诉 50

汇算清缴的通知关于2023年度个人所得税综合所得汇算清缴的通知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办理2023年度个人所得税综合所得汇算清缴事项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24年第2号)的要求,现对有关2023年度个人所得税综合所得汇算清缴工作的通知如下:一、办理时间2023年度汇算办理时间为2024年3月1日至6月30日。在中国境内无住所的纳税人在3月1日前离境的,可以在离境前办理。(1)预约办理如在3月1日至3月20日期间办理年度汇算清缴的纳税人,需登录手机个人所得税APP进行预约,在2月21日后通过个税APP预约上述时间段中的任意一天办理。(2)3月21日至6月30日,纳税人无需预约,可以随时登录手机个人所得税APP办理。二、办理方式(一)自行通过“个人所得税”APP办理1.请各位员工使用手机“个人所得税APP”自行办理年度汇算。人力资源部/财务部提供相关咨询服务。联系人:****,电话:*****。2.操作见附件“个税年终汇算APP操作步骤”。(二)也可通过邮寄申报等其他方式办理。三、可享受的税前扣除下列在2023年发生的税前扣除未申报扣除或未足额扣除的税前扣除项目,纳税人可在汇算期间填报或补充扣除:(一)减除费用6万元,以及符合条件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等专项扣除;(二)符合条件的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住房租金、赡养老人专项附加扣除;(三)符合条件的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商业健康保险、个人养老金等其他扣除;(四)符合条件的公益慈善事业捐赠。同时取得综合所得和经营所得的纳税人,可在综合所得或经营所得中申报减除费用6万元、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以及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但不得重复申报减除。具体测算详见附件:综合所得or经营所得扣除选择。四、温馨提示1.若出现系统未自动带入劳务报酬的情况时,请存在取得劳务报酬情况的老师通过点击手机个人所得税APP中“查询导入”按钮进行新增。2.如纳税人需要补税(符合规定的免予汇算清缴情形除外),但未依法办理综合所得年度汇算清缴的,将面临税务行政处罚,并记入个人纳税信用档案。3.在个税汇算清缴时可以选择将一次性奖金单独计税或者并入综合所得合并计税,申报时可分别测试,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汇算。4.如果年度汇算清缴完毕,发现确有错误需要启动变更申报,变更申报方式与正常汇算清缴方式一致。5.如果是您属于需要退税的,是否办理年度汇算申请退税是您的权利,无需承担任何责任。如果您是属于应当补税的,办理年度汇算是您的义务。根据税收征管法第六十二条,纳税人未按照规定期限办理纳税申报和报送纳税资料的,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2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处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并追缴税款、加征滞纳金。滞纳金则从超过缴纳期限之日起,按日加收滞纳税款万分之五。财务处/人事处2024年3月1日

附件:个税年终汇算APP操作步骤2023年度个税年终汇算APP操作指引可以查看个税APP首页“2023综合所得年度汇算”专题页查询。

个税APP汇算清缴步骤(仅供参考,以APP更新为准)一、下载官方个人所得税APP二、开始申报01点击首页中间“2023综合所得年度汇算”下方的【开始申报】可直达“选择填报方式”页面。或点击最上方“2023综合所得年度汇算”专题【进入】→【开始申报】也可进入。02.提示内容阅读完毕后,点击【我已阅读并知晓】。第二步基本信息核对进入“基本信息”页面,核对个人基础信息、汇缴地,信息确认无误后,点击【下一步】。注意!奖金计税方式选择01

若2023年度有使用全年一次性奖金申报的奖金收入或央企负责人绩效薪金延期兑现收入和任期奖励,在工资薪金栏会显示“存在奖金,请在详情中进行确认”。第四步税款计算在“税款计算”页面,可查看应纳税额、减免税额、已缴税额,若要查看应纳税额计算详情,可点击综合所得应纳税额栏进入“综合所得应纳税额”页面进行查看。减免税额:若有符合条件的减免税事项在预扣预缴环节未享受,可以点击【减免税额】新增相关信息。确认结果后,点击【下一步】,提交申报。如果您收入不足12万元且有应补税额,或是应补税额≤400元,申报提交后无需缴款,可点击【享受免申报】。附件:税前扣除项目一、费用合计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以收入减除百分之二十的费用后的余额为收入额:(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1-20%)二、稿酬所得免税部分稿酬所得的收入额减按百分之七十计算:稿酬所得的收入×(1-20%)×30%三、减除费用6万元四、专项扣除合计:四险一金(个人不需要缴纳生育保险)居民个人按规定可以在税前扣除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金额。五、专项附加扣除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包括子女教育、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赡养老人。六、其他扣除项1.年金企业和事业单位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的办法和标准,为在本单位任职或者受雇的全体职工缴付的企业年金或职业年金单位缴费部分,在计入个人账户时,个人暂不缴纳个人所得税。个人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缴付的年金个人缴费部分,在不超过本人缴费工资计税基数的4%标准内的部分,暂从个人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企业年金个人缴费工资计税基数为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月平均工资超过职工工作地所在设区城市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300%以上的部分,不计入个人缴费工资计税基数。职业年金个人缴费工资计税基数为职工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之和。职工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之和超过职工工作地所在设区城市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300%以上的部分,不计入个人缴费工资计税基数。2.商业健康保险对个人购买符合规定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的支出,允许在当年(月)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予以税前扣除,扣除限额为2400元/年(200元/月)。单位统一为员工购买符合规定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的支出,应分别计入员工个人工资薪金,视同个人购买,按上述限额予以扣除。保险公司销售符合规定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及时为购买保险的个人开具发票和保单凭证,并在保单凭证上注明税优识别码。个人购买商业健康保险未获得税优识别码的,其支出金额不得税前扣除。3.税延养老保险自2018年5月1日起,在上海市、福建省(含厦门市)和苏州工业园区实施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试点期限暂定一年。对试点地区个人通过个人商业养老资金账户购买符合规定的商业养老保险产品的支出,允许在一定标准内税前扣除;计入个人商业养老资金账户的投资收益,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个人领取商业养老金时再征收个人所得税。其中“允许在一定标准内税前扣除”:取得工资薪金、连续性劳务报酬所得的个人,其缴纳的保费准予在申报扣除当月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予以限额据实扣除,扣除限额按照当月工资薪金、连续性劳务报酬收入的6%和1000元孰低办法确定。5.允许扣除的税费个人取得劳务报酬收入和特许权使用费所得时,发生的合理税费支出,如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费附加、印花税等,但不包括增值税、个人所得税。6.个人养老金《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个人养老金有关个人所得税政策的公告》(财政部税务总局公告2022年第34号)规定,自2022年1月1日起,对个人养老金实施递延纳税优惠政策。在缴费环节,个人向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的缴费,按照12000元/年的限额标准,在综合所得或经营所得中据实扣除。个人缴费享受税前扣除优惠时,以个人养老金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出具的扣除凭证为扣税凭据。7.公益捐赠支出个人将其所得对教育、扶贫、济困等公益慈善事业进行捐赠,捐赠额未超过纳税人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百分之三十的部分,可以从其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国务院规定对公益慈善事业捐赠实行全额税前扣除的,从其规定。纳税人在综合所得年度汇算时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要在税法规定的额度范围内扣除公益捐赠支出。根据现行政策规定,纳税人在综合所得扣除公益捐赠支出有上限的,具体为年度综合所得应纳税所得额的百分之三十(政策规定对公益捐赠全额税前扣除的,不受该比例限制)。因此纳税人在综合所得年度汇算时,要着重关注自己公益捐赠支出扣除的上限,以便准确享受公益捐赠政策。第二,要留存好捐赠票据。根据现行政策规定,当纳税人完成捐赠,不论金额大小,公益性社会组织、国家机关都可以为捐赠人开具捐赠票据。因此,为了防止通过虚假捐赠逃避税收,政策规定享受公益捐赠政策的纳税人要妥善保管捐赠票据,以便在税务机关后续有核查需求时予以配合。附件:专项扣除项目1.子女教育子女接受全日制学历教育,或者有年满3岁至小学入学前处于学前教育阶段子女的纳税人,按照每个子女每月定额扣除2000元,可以选择由父母一方全额扣除,也可以选择由双方分别按照标准的50%扣除。注意事项:(1)父母双方的扣除比例应符合政策规定标准。需要进行沟通,确认双方填报的子女教育(同一子女)扣除比例之和不超过100%。(2)在2022年度及以前年度,子女教育享受标准为1000元/月/子女。(3)当子女教育受教育阶段发生变更,或子女已经不再接受全日制学历教育,应及时进行更正。扣除范围学前教育支出

学历教育支出满3周岁至小学入学前(不包括0-3岁阶段)义务教育(小学、初中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技工教育)、高等教育(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教育)扣除方式定额扣除定额扣除扣除标准1000元/月/每个子女(2023年度前)2000元/月/每个子女(2023年度(含)后)扣除主体父母(法定监护人)各扣除50%父母(法定监护人)选择一方全额扣除注意事项1.子女在境内学校或境外学校接受教育,在公办学校或民办学校接受教育均可享受。2.子女已经不再接受全日制学历教育的不可以填报子女教育专项附加扣除。3.具体扣除方式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不能变更。4.纳税人子女在中国境外接受教育的,纳税人应当留存境外学校录取通知书、留学签证等相关教育的证明资料备查。2.继续教育在中国境内接受学历(学位)继续教育的纳税人,在学历(学位)教育期间,每月可定额扣除400元,但同一学历(学位)继续教育的扣除期限不能超过48个月。接受技能人员职业资格继续教育、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继续教育的纳税人,在取得相关证书的当年,可定额扣除3600元。同一年度取得多个符合条件的证书的,只能扣除3600元。注意事项:(1)填报不在《国家职业资格目录》范围内的证书;(2)对于纳税人在国外接受的学历继续教育和国外颁发的技能证书,不符合“中国境内”的规定,不能享受继续教育专项附加扣除。扣除范围学历继续教育支出技能人员职业资格继续教育支出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继续教育支出境内学历(学位)教育期间取得证书的年度扣除方式定额扣除定额扣除扣除标准400/月最长不超过48个月3600元扣除主体本人扣除本人扣除个人接受本科(含)以下学历(学位)继续教育,可以选择由其父母扣除。注意事项1.对同时接受多个学历继续教育,或者同时取得多个职业资格证书的,只需填报其中一个即可。但如果同时存在学历继续教育、职业资格继续教育两类继续教育情形,则每一类都要填写。2.纳税人接受技能人员职业资格继续教育、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继续教育的,应当留存相关证书等资料备查。3.大病医疗在一个纳税年度内,纳税人本人或其配偶、未成年子女发生的与基本医保相关的医药费用支出,扣除医保报销后个人负担(指医保目录范围内的自付部分)累计超过15000元的部分,由纳税人在办理年度汇算清缴时,在80000元限额内据实扣除。注意事项:(1)大病医疗专项附加扣除范围包括纳税人本人、配偶、未成年子女的医药费用支出,不包含纳税人父母的医药费用支出。(2)未成年子女、配偶的大病医疗只能由父母、夫妻中的一人扣除,若存在重复享受扣除,可协商后由一人填报享受。扣除范围基本医保相关医药费除去医保报销后发生的支出

个人负担(医保目录范围内的自付部分)累计超过15000元的部分扣除方式限额内据实扣除扣除标准每年在80000元限额内据实扣除扣除主体医药费用支出可以选择由本人或者其配偶扣除;未成年子女发生的医药费用支出可以选择由其父母一方扣除。注意事项1.次年汇算清缴时享受扣除。2.纳税人应当留存大病患者医药服务收费及医保报销相关票据原件或复印件,或者医疗保障部门出具的纳税年度医药费用清单等资料备查。温馨提示可通过手机下载“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并注册、登录、激活医保电子凭证后,通过首页的“年度费用汇总查询”模块查询大病医疗相关数额。4.住房贷款利息纳税人本人或配偶单独或共同使用商业银行或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为本人或配偶购买中国境内住房,发生的首套住房贷款利息支出,在实际发生贷款利息的年度,按照每月1000元的定额标准扣除,最长扣除期限不超过240个月。夫妻双方婚前分别购买住房发生的首套住房贷款,其贷款利息支出,婚后可以选择其中一套购买的住房,由购买方按扣除标准的100%扣除,也可以由夫妻双方对各自购买的住房分别按扣除标准的50%扣除,具体扣除方式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不能变更。注意事项:(1)已在2023年度某个月份还清住房贷款的,请在2023年度的“住房贷款利息”填报详情页面,修改贷款月数。(2)根据现行政策规定,如果纳税人没有申报过住房贷款利息扣除,那么其按照首套住房贷款利率购买的第二套及以上套数的住房,可以享受住房贷款利息扣除。扣除范围纳税人本人或其配偶单独或共同使用商业银行或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为本人或其配偶购买中国境内住房,发生的首套住房贷款利息支出实际发生贷款利息的年度(不超过240个月)扣除方式定额扣除扣除标准1000元/月扣除主体经夫妻双方约定,可以选择由其中一方扣除,具体扣除方式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不能变更。夫妻双方婚前分别购买住房发生的首套住房贷款利息,婚后可选择其中一套房,由购买方按扣除标准的100%扣除,或对各自购买住房分别按扣除标准的50%扣除,具体扣除方式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不能变更。注意事项1.所称首套住房贷款是指购买住房享受首套住房贷款利率的住房贷款。2.纳税人应当留存住房贷款合同、贷款还款支出凭证备查。5.住房租金纳税人在主要工作城市没有自有住房而发生的住房租金支出,可以按照以下标准定额扣除:(1)直辖市、省会(首府)城市、计划单列市以及国务院确定的其他城市,扣除标准为每月1500元;(2)除第一项所列城市以外,市辖区户籍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扣除标准为每月1100元;市辖区户籍人口不超过100万的城市,扣除标准为每月800元。注意事项:(1)纳税人及其配偶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不能同时分别享受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专项附加扣除。(2)住房租金支出由签订租赁住房合同的承租人扣除。夫妻双方主要工作城市相同的,只能由一方扣除住房租金支出。扣除范围纳税人在主要工作城市没有自有住房而发生的住房租金支出直辖市、省会(首府)城市、计划单列市以及国务院确定城市市辖区户籍人口>100万

市辖区户籍人口≤100万扣除方式定额扣除扣除标准1500元/月1100元/月800元/月扣除主体签订租赁合同的承租人夫妻双方主要工作城市相同:只能由一方(即承租人)扣除夫妻双方主要工作城市不同,且各自在其主要工作城市都没有住房的:分别扣除注意事项1.纳税人及其配偶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不能同时分别享受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专项附加扣除。2.纳税人应当留存住房租赁合同、协议等有关资料备查。6.赡养老人纳税人赡养年满60岁的父母,或子女均已去世的年满60岁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的支出,纳税人为独生子女的,每月定额扣除3000元;纳税人为非独生子女的,与其兄弟姐妹分摊每月3000元的扣除额度,每人分摊的额度不能超过每月1500元。注意事项:(1)同一被赡养人的扣除金额合计不应超过3000元/月(2022年度及以前为2000元),赡养人为非独生子女时,每个赡养人不应超过1500元/月(2022年度及以前为1000元)(2)赡养老人专项附加扣除政策中的被赡养人,是指年满60岁的父母,以及子女均已去世的年满60岁的祖父母、外祖父母。配偶的父母、其他亲属长辈以及尚有子女在世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均不属于赡养老人扣除的范围。(3)父母中有一个满60岁就可以享受扣除,不按照老人人数计算。扣除范围纳税人赡养一位及以上被赡养人的赡养支出被赡养人是指年满60周岁(含)的父母,以及子女均已去世的年满60周岁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扣除方式定额扣除定额扣除扣除标准2000元/月(2023年度前)每人不超过1000元/月(分摊每月2000元的扣除额度)3000元/月(2023年度(含)后)每人不超过1500元/月(分摊每月3000元的扣除额度)扣除主体本人扣除平均分摊:赡养人平均分摊约定分摊:赡养人自行约定分摊比例指定分摊:由被赡养人指定分摊比例注意事项1.指定分摊及约定分摊必须签订书面协议。2.指定分摊优先于约定分摊。3.具体分摊方式和额度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不能变更。7.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纳税人照护3岁以下婴幼儿子女的相关支出,按照每个婴幼儿每月2000元的标准定额扣除。扣除方式可以选择由父母一方按照标准的100%税前扣除,也可以选择由父母双方分别按照标准的50%扣除。注意事项:(1)父母双方的扣除比例应符合政策规定标准。需要与共同扣除人进行沟通,确认双方填报的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同一子女)扣除比例之和不超过100%。(2)在2022年度,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享受标准为1000元/月/子女。扣除范围纳税人照护3岁以下婴幼儿的相关支出从婴幼儿出生的当月至年满3周岁的前一个月扣除方式定额扣除扣除标准1000元/月/每孩(2023年度前)2000元/月/每孩(2023年度(含)后)扣除主体父母(监护人)可以选择由其中一方按扣除标准的100%扣除。父母(监护人)也可以选择由双方分别按扣除标准的50%扣除。注意事项1.具体扣除方式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不能变更。2.纳税人需要留存子女的出生医学证明等资料备查。附件:专项附加扣除常见错误情形居民个人填报专项附加扣除信息存在明显错误,经税务机关通知,居民个人拒不更正或者不说明情况的,税务机关可暂停纳税人享受专项附加扣除。个税汇算清缴应当补税的,需及时补缴税款。在汇算清缴期结束后之后仍未办理的,税务机关将依法每天按照应缴税款的万分之五征收滞纳金,还会在您个人所得纳税记录中进行标注,影响您自己的纳税信用。对应申报补税而未申报的纳税人,税务机关将按“五步工作法”进行提醒督促和引导规范,经督促警示后仍拒不办理的,税务部门将依法查处,选择情节严重的公开曝光,并在以后连续三年纳入重点核查名单。1、继续教育扣除纳税人取得《国家职业资格目录》范围内的职业资格继续教育证书,可在取得证书的年度享受3600元的定额扣除。常见错误情形:填报不在《国家职业资格目录》范围内的证书。各类培训结业证书、培训合格证书,如阿里云AqsaraClouder云计算专项技能认证等企业自行考核发放的证书,不属于可以扣除的继续教育证书。2、子女教育及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扣除子女教育及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扣除标准均为2000元/月/子女,父母(法定监护人)可以选择由其中一方按扣除标准的100%扣除,也可以选择由双方分别按扣除标准的50%扣除。注意: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为2022年度新增专项附加扣除项目。在2022年度及以前年度,子女教育及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享受标准为1000元/月/子女。常见错误情形:(1)填报同一子女的合计扣除比例超过100%。父母若选择由一方100%扣除,则另一方不可填报该子女扣除;若选择均摊,双方都只能选择50%扣除标准。同一子女的扣除比例合计不能超过100%。(2)子女教育专项附加扣除所采集的教育阶段结束时,未终止已失效教育支出扣除。当子女教育受教育阶段发生变更,或子女已经不再接受全日制学历教育,应及时进行更正。3、赡养老人扣除纳税人赡养一位及以上被赡养人的赡养支出,可享受最高3000元/月专项附加扣除,纳税人为非独生子女时,与兄弟姐妹分摊每月3000元扣除额,每人不超过1500元/月。注意:在2022年度及以前年度,赡养老人享受标准为2000元/月,纳税人为非独生子女时,与兄弟姐妹分摊每月2000元扣除额,每人不超过1000元/月。常见错误情形:(1)填报同一名被赡养人的合计扣除金额超过3000元(2022年度及以前为2000元)。同一被赡养人的扣除金额合计不应超过3000元/月(2022年度及以前为2000元),赡养人为非独生子女时,每个赡养人不应超过1500元/月(2022年度及以前为1000元)。若接到税务机关重复超额扣除提示但核对后未见问题,可联系主管税务机关,请求协助查找与您共同填报的人员信息及分摊扣除享受情况。(2)错误填报配偶的父母、其他亲属长辈、以及尚有子女在世时的祖父母、外祖父母作为被赡养人。赡养老人专项附加扣除政策中的被赡养人,是指年满60岁的父母,以及子女均已去世的年满60岁的祖父母、外祖父母。配偶的父母、其他亲属长辈以及尚有子女在世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均不属于赡养老人扣除的范围。4、大病医疗扣除个人负担(医保目录范围内的自付部分)累计超过15000元的部分,可每年在80000元限额内据实扣除。个人自付金额可通过“国家医保服务平台”对年度费用汇总情况进行确认核对。常见错误情形:(1)填报父母的大病医疗支出。大病医疗专项附加扣除范围包括纳税人本人、配偶、未成年子女的医药费用支出,不包含纳税人父母的医药费用支出。(2)多人填写同一人的大病医疗支出。未成年子女、配偶的大病医疗只能由父母、夫妻中的一人扣除,若存在重复享受扣除,可协商后由一人填报享受。5、住房贷款利息扣除纳税人本人或其配偶单独或共同使用商业银行或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为本人或其配偶购买中国境内住房,发生的首套住房贷款利息支出,可在实际发生贷款利息的年度(不超过240个月)以1000元/月金额享受定额扣除。常见错误情形:婚后购买住房,夫妻双方均按100%享受住房贷款利息专项附加扣除。纳税人本人或者配偶单独或者共同购买住房发生的首套住房贷款利息支出,经夫妻双方约定,可选择由其中一方按扣除标准的100%扣除,另一方则不能扣除。6、住房租金扣除纳税人在主要工作城市没有自有住房而发生的住房租金支出,可根据主要工作城市地点情况享受定额扣除。常见错误情形:夫妻双方主要工作城市相同时,双方均填报享受住房租金专项附加扣除。夫妻主要工作城市相同且没有自有住房而发生的住房租金支出,只能由一方(承租人)填写扣除。附件:如何大病医疗专项附加扣除金额一、如何查询本人大病医疗扣除金额1.下载打开“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进入首页,在【查询服务】版块点击【年度费用汇总查询】2.点击【年度费用明细查询】,可查看年度医疗费用明细。二、如何查询家人大病医疗扣除金额“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只提供大病医疗个税抵扣政策金额的查询服务,您需要下载“个人所得税”APP进行大病医疗专项附加扣除的申报操作。附件:个人养老金税前扣除操作指引个人养老金是指政府支持、个人自愿参加、市场化运营、实现养老保险补充功能的制度。个人养老金实行个人账户制,缴费完全由参加人个人自行承担,自主选择购买符合规定的储蓄存款、理财产品、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等金融产品(以下统称个人养老金产品),实行完全积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分三个环节,分别为缴费环节、投资环节和领取环节。①缴费环节:按照12000元/年的限额标准,在综合所得或经营中据实扣除。②投资环节:计入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的投资收益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③领取环节:领取的个人养老金,不并入综合所得,单独按照3%的税率表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其缴纳的税款计入“工资、薪金所得”项目。可通过开户银行的手机银行渠道进行资金缴存,每年缴纳个人养老金的额度上限为12000元。近期手机“个人所得税”APP上线了“一站式”申报(免下载凭证)新功能,2023年购买了个人养老金,想在个人所得税年度汇算清缴申报中进行税前扣除,可以直接获取您在个人养老金管理服务平台的个人养老金缴存信息并申报个人养老金个税扣除,无需下载个人养老金缴费凭证,以下为操作指引。1、点击首页下方菜单栏【办&查】-【个人养老金扣除管理】功能,进入功能首页。2、点击【“一站式”申报(免下载凭证)】。3、选择【凭证类型】和【凭证时间】,滑动验证条,点击【确认】,查询本人的个人养老金缴费凭证信息。4、进入扣除信息确认页面,确认信息无误后,点击【下一步】。5、进入选择申报方式页面。若凭证类型是“月度”,则纳税人可以选择【通过扣缴义务人申报】或【年度自行申报】;若凭证类型是“年度”,则纳税人仅可选择【年度自行申报】。确认无误后,点击【提交】,完成扣除信息提交。此外,您也可以通过“录入凭证申报”功能扫码或手动录入缴费凭证信息并申报个人养老金个税扣除。点击【录入凭证申报】按钮,开启“扫一扫”,扫描个人养老金缴费凭证上的二维码,或点击“手动录入”录入凭证编码。附件:年终奖个税申报根据《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延续实施全年一次性奖金个人所得税政策的公告》(财政部税务总局公告2023年第30号)规定:居民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符合《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等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方法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5〕9号)规定的,不并入当年综合所得,以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除以12个月得到的数额,按照本公告所附按月换算后的综合所得税率表,确定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单独计算纳税。计算公式为:应纳税额=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居民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也可以选择并入当年综合所得计算纳税。公告执行至2027年12月31日。按月换算后的综合所得税率表级数全月应纳税所得额税率(%)速算扣除数1不超过3000元的302超过3000元至12000元的部分102103超过12000元至25000元的部分2014104超过25000元至35000元的部分2526605超过35000元至55000元的部分3044106超过55000元至80000元的部分3571607超过80000元的部分4515160【例1】小李年底取得奖金45000元,选择享受全年一次性奖金单独计税政策:在计算税款时,用45000元除以12个月得出全月应纳税所得额3750元;参照《按月换算后的综合所得税率表》适用10%税率,速算扣除数210;根据公式“应纳税额=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即45000×10%-210=4290元,小张的全年一次性奖金应纳税额为4290元。【例2】老王全年工资300000元,年底奖金24000元,假设可享受三险一金、赡养老人等扣除共44000元。选择1:将24000元奖金和300000元工资合并计税。根据公式“年度综合所得应纳税额=(累计收入-累计免税收入-累计减除费用-累计专项扣除-累计专项附加扣除-累计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即(24000+300000-0-60000-44000-0)×20%-16920=220000×20%-16920=27080元得出老王的年度综合所得应纳税额为27080元。选择2:将24000元奖金单独计税。1.计算该笔奖金单独计税的应纳税额在计算税款时,用24000元奖金除以12个月得出全月应纳税所得额2000元;参照《按月换算后的综合所得税率表》适用3%税率,无速算扣除数;根据公式“应纳税额=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即该笔奖金单独计税的应纳税额=24000×3%-0=720元。2.计算除该笔奖金以外,其他综合所得的年度应纳税额在年度汇算清缴申报时,全年一次性奖金单独计税;除该笔奖金以外,其他综合所得收入进行年度汇算申报;根据公式“年度综合所得应纳税额=(累计收入-累计免税收入-累计减除费用-累计专项扣除-累计专项附加扣除-累计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即(300000-0-60000-44000-0)×20%-16920=196000×20%-16920=22280元3.计算全年实际应纳税额根据以上两步计算结果,加总得出老王的全年实际应纳税额为22280+720=23000元。两种方式下,税额相差4080元,老王选择单独计税更划算。【例3】小张全年工资130000元,年底奖金60000元,假设可享受三险一金、子女教育等扣除共40000元。选择1:将60000元奖金和130000元工资合并计税。根据公式“年度综合所得应纳税额=(累计收入-累计免税收入-累计减除费用-累计专项扣除-累计专项附加扣除-累计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即(130000+60000-0-60000-40000-0)×10%-2520=90000×10%-2520=6480元得出小张的年度综合所得应纳税额为6480元。选择2:将60000元奖金单独计税。1.计算该笔奖金单独计税的应纳税额在计算税款时,用60000元奖金除以12个月得出全月应纳税所得额5000元;参照《按月换算后的综合所得税率表》适用10%税率,速算扣除数210;根据公式“应纳税额=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即该笔奖金单独计税的应纳税额=60000×10%-210=5790元。2.计算除该笔奖金以外,其他综合所得的年度应纳税额在年度汇算清缴申报时,全年一次性奖金单独计税;除该笔奖金以外,其他综合所得收入进行年度汇算申报;根据公式“年度综合所得应纳税额=(累计收入-累计免税收入-累计减除费用-累计专项扣除-累计专项附加扣除-累计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即(130000-0-60000-40000-0)×3%=30000×3%=900元3.计算全年实际应纳税额根据以上两步计算结果,加总得出小张的全年实际应纳税额为900+5790=6690元。两种方式下,税额相差210元,小张选择合并计税更划算。不会计算也没关系,在办理个税年度汇算时,您可以登录个人所得税APP,依次点击【服务】-【综合所得年度汇算】,在“收入和税前扣除”界面,点击“工资薪金”栏右侧提示框,选择全年一次性奖金计税方式,系统会自动计算出两种计税方式下的应退(补)税额,比较一下,哪种划算选哪种即可。1.年终奖,也称全年一次性奖金,是指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扣缴义务人根据其全年经济效益和对雇员全年工作业绩的综合考核情况,向雇员发放的一次性奖金。包括年终加薪、实行年薪制和绩效工资办法的单位根据考核情况兑现的年薪和绩效工资。2.雇员取得除全年一次性奖金以外的其他各种名目奖金,如半年奖、季度奖、加班奖、先进奖、考勤奖等,一律与当月工资、薪金收入合并,按个人所得税税法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3.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对每一个纳税人,年终奖单独计税办法只允许采用一次,不同月份的奖金不能合并为一次。4.如果在2023年12月31日前发放,就属于2023年度的收入。如果在2024年1月发放,就属于2024年度的收入。2023年12月计提的年终奖,在2024年1月实际发放,应在实际发放的次月十五日内办理上月属期税款扣缴申报。因此,该笔年终奖个税税款所属年度为2024年。5.由于每个人工资薪金数额及构成不同,因此选择哪种计税方式更划算也因人而异,需要具体计算分析,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划算的计税方式。6.采取年终奖单独计税方式计算个税的时候,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不得再次扣除费用、三险一金等专项扣除、子女教育等专项附加扣除、其他扣除及捐赠等。7.全年一次性奖金申报时已选择单独计税的,在个税年度汇算清缴时,可以重新选择单独计税或者并入综合所得计税。如在预缴申报时全年一次性奖金未选择单独计税,而是直接并入综合所得申报,则办理当年综合所得汇算清缴时“工资薪金”项下无“奖金计税方式选择”选项。附件:综合所得or经营所得扣除选择同时取得综合所得和经营所得的纳税人,可在综合所得或经营所得中申报减除费用6万元、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以及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但不得重复申报减除。1.减除费用6万元测算案例纳税人在2023年取得综合所得收入额150000元,经营所得纳税调整后所得50000元,不考虑其他扣除。(1)在经营所得汇算清缴时选择申报减除费用6万元:在经营所得汇算清缴时填报6万元减除费用,汇算时则无需缴税。在办理综合所得汇算时,就不能再享受6万元减除费用,应纳税额为150000×20%-16920=13080元。最终两项汇算合计缴纳税款13080元。(2)在综合所得汇算清缴时选择申报减除费用6万元:经营所得汇算清缴时,应纳税额为50000×10%-1500=3500元;综合所得汇算清缴时申报享受6万元减除费用,应纳税额为(150000-60000)×10%-2520=6480元。两项汇算合计缴纳税款9980元。通过测算可以得知,纳税人选择第2种方式更划算。【划重点】目前系统在预扣预缴环节已经对减除费用是否重复扣除予以监控,对于既有综合所得和经营所得的纳税人,如果想在经营所得填报减除费用,但已经在综合所得享受减除费用的,可以通过人员信息采集,将是否扣除减除费用修改为“否”,再逐月更正申报工资薪金所得,这样就可以在经营所得享受减除费用了。2.专项附加扣除测算案例纳税人2023年取得综合所得收入额200000元,经营所得纳税调整后所得80000元,符合专项附加扣除条件的合计金额60000元。(1)在综合所得汇算清缴时填报6万元减除费用及6万元专项附加扣除:应纳税额为(200000-60000-60000)×10%-2520=5480元,经营所得汇算清缴应纳税额为80000×10%-1500=6500元,两项汇算合计缴纳税款11980元。(2)专项附加扣除和减除费用分别在综合所得和经营所得中扣除:综合所得应纳税额为(200000-60000)×10%-2520=11480元,经营所得应纳税额为(80000-60000)×5%=1000元,两项汇算合计缴纳税款12480元。通过测算可以得知,纳税人选择第1种方式更划算。【温馨提醒】发生的不同扣除类别可以在综合所得或经营所得中分别扣除,比如6万元减除费用可以选择在经营所得汇算时扣除,专项附加扣除可以选择在综合所得汇算时扣除。但上述扣除类别的内部项目,比如专项附加扣除的子女教育、赡养老人扣除,不可再拆分在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