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 第2讲诸侯争霸与变法运动_第1页
复习 第2讲诸侯争霸与变法运动_第2页
复习 第2讲诸侯争霸与变法运动_第3页
复习 第2讲诸侯争霸与变法运动_第4页
复习 第2讲诸侯争霸与变法运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中华文明起源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课

诸侯争霸与变法运动第二讲诸侯争霸与变法运动

(春秋战国时期)课标要求:考情分析: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近三年考题2022年·全国甲卷·

24

老子思想与道家学派

辽宁·1山东·1浙江(6)·1湖南·1

百家争鸣

湖北·1

史学研究方法·战国时期社会变革

广东·1

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

江苏·1

土地私有制

2021年·全国Ⅰ·

24分封制的发展

全国Ⅱ·

24

老子与孔子思想

山东卷

百家争鸣

湖南卷《诗经》2021年·天津卷孔子与韩非子2020年·全国Ⅰ·

24分封制全国Ⅲ·24商业的发展(货币)备考方向:(1)掌握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在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的表现,认识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2)掌握百家争鸣各家的主张及其意义;备考策略:重点关注:分封宗法崩溃;华夏认同;变法运动;小农经济;重农抑商;学术下移;百家争鸣等。时空坐标:第二讲诸侯争霸与变法运动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BC770年—BC476年。因孔子所编《春秋》得名。战国:BC475年—BC221年,各国混战不休,西汉刘向《战国策》中称之战国。阶段特征:政治上:经济上:思想文化上:民族关系上:总体特征: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时期第二讲诸侯争霸与变法运动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传统统治秩序瓦解(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遭到破坏)。封建制形成:各国通过变法加强中央集权,扩大国君权威,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雏形出现;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得到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逐渐形成;打破工商食官局面,私营工商业兴起;重农抑商政策兴起。百家争鸣,私学兴起,文化下移华夏认同观念产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基础知识点复习:知识点1: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一、列国纷争1.“春秋五霸”①背景: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扩张势力,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确立霸权地位。②概况: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等先后建立了霸权,史称“春秋五霸”。2.“战国七雄”:区域性统一。①背景: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一些诸侯国的卿大夫掌握了实权。②概况:韩、赵、魏三家大夫分晋,齐国大夫田氏取代齐国姜姓国君。经过长期纷争,形成“战国七雄”。东周在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为秦国所灭。③影响:消极:社会长期动荡、社会秩序混乱、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给人民造成深重灾难。积极:有助于结束分裂实现统一,加速新旧制度的更替,同时促进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交融。基础知识点复习:知识点1: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春秋形势图战国形势图提示:(1)变化:诸侯国数量减少,三家分晋,局部统一,北部出现长城。

(2)说明:由分裂走向统一,分封制进一步瓦解,匈奴政权逐渐成为北方边境的主要威胁。思考:比较春秋战国地图所反映出的变化,并指出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春秋争霸战争各国以尊王为旗帜,建立霸业。(奴隶社会性质)战国兼并战争各国以统一为目标,攻城灭国。(封建社会性质)春秋:奴隶制瓦解时期战国:封建制形成时期高考真题演练:(2020•全国卷)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解析】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分封制下诸侯获得封位都要得到周天子的认可,根据“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可知楚王自立为王的做法是对分封制的破坏,说明当时分封制度受到挑战,故选D;A项说法过于绝对,礼乐制度依然存在,排除;王位世袭制始终存在,并没有消亡,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宗法血缘关系,不能说明宗法关系开始解体,排除C。故选DD二、华夏认同1.表现:①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相邻戎狄蛮夷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②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2.意义:

知识点1: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公元前9世纪,楚国先祖雄渠自称“我蛮夷也”;楚国崛起后,其国君称:“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

——易中天《中华史》第五卷《从春秋到战国》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形成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感。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础。知识点2: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一、经济发展1.农业:(1)生产工具、技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2)水利灌溉工程的兴修:芍陂(quèbēi)、都江堰、郑国渠(3)农业经营:由集体耕作向小农经济转变。《管子》记载:春秋时齐国已经用铁农具耕种土地。春秋穿有鼻环的牛尊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反映出诸侯国加强了中央集权,能够集中人力和物力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小农经济含义土族。原因特点地位评价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朽的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渐普及;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脆弱性中国封建经济的基础,赋税主要来源积极:有利于发挥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

消极:中国封建后期,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和社会进步小农经济概念辨析:

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自然经济自耕农经济:自耕农占有小块土地,自己生产,自己消费小农经济:包含自耕农经济和租种地主土地的佃农经济自然经济:自给自足、与商品经济相对立。自然经济包含小农经济。【基础概念】

拓展:小农经济与社会的关系政治:分散的小农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统一。政策: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在于小农经济。科技:古代中国科技具有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同时,小农经济发展的缓慢性也决定了古代科技无法实现根本性突破以发展为近代科技。文学:很多文学作品反映了小农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理想和憧憬。家庭伦理:小农经济的条件下,“重男轻女”的思想、同时注重孝道、重视邻里和睦等。【基础概念】

①概念:通过投入更多生产资料和劳动,改进生产工具和技术,提高单位面积的农作物产量。②表现:①生产工具和劳动技术的不断提高(铁器牛耕、唐代曲辕犁、明清引进高产作物);②水利工程的完善和灌溉工具的发明;③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的个体劳作方式。精耕细作2.工商业:概况手工业商业①冶铁技术出现,分工更加细密;②出现了手工业家庭、民营和官营作坊,手工业家庭与作坊的手工业者世代传承,由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选必二)①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②战国时,货币流通广泛(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等多种样式的铜铸币),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③春秋时期,实物借贷形式已经比较普遍,并出现了货币信贷。(2019•全国卷)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高考真题演练:【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国家对社会控制能力较强,能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因此战国后期秦国出现了一大批的水利工程,D选项符合题意。商鞅变法时期确立土地私有制,公田制度遭到破坏,A选项说法错误。铁制生产工具的普及并非只在秦国一地,B选项排除。秦国的交通运输与其他地区相比并没有多大优势,C选项排除。D(2020•全国•高考真题)下图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A.铸铁技术的进步 B.商品交易的需要C.审美观念的不同 D.国家统一的推动高考真题演练:【解析】商周的贝币、春秋战国的布币和汉代的五铢钱都是当时流通的货币,在形制方面都体现出便于携带的特征,这种形制有利于商品交易活动的顺利进行,说明这些货币形制是商品交易活动过程中不断选择的结果,B正确;商周货币是贝壳,春秋战国布币是青铜货币,不属于铸铁货币,排除A;题干设问中要求的是“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要求寻找同一性,C选项中的“审美观念不同”强调的是差异性,排除;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国家并不统一,排除D。B生产力推动社会转型: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铁犁牛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私田开拓公田不治“变法”奴隶主贵族没落封建地主阶级崛起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之间有何必然联系?知识点2: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二、变法运动1.必然性(1)生产力的发展是各国变法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引起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2)经济基础的变化,对上层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兴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3)战争的频繁也对各国提出了变法革新的要求。为了在战争中把握主动权,各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4)法家思想的推动。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2.目的:富国强兵。3.结果:逐步建立了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4.代表: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性质:地主阶级的封建性质的改革)主要内容作用经济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军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政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社会强制大家庭拆散为小家庭(个体小家庭政策);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文“燔诗书,明法令”选官用官标准和方式发生变化,冲击旧贵族世袭特权,形成官僚政治。促进农业发展,增加财政收入,不利工商业发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提高军队战斗力。加强对地方控制。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瓦解了宗法制度的根基。加强户籍管理,增加赋税收入,维护社会秩序。加强思想控制。富国强兵集权评价:顺应历史潮流;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彻底的一次变法。变法使秦国实现富国强兵,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推动社会的全面转型(经济上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政治上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逐步形成,官僚政治开始形成)。局限性:轻视教化,刑法严苛,鼓吹轻罪重罚,容易形成暴政。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并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压制工商业的发展,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经济基础的全面变革地方制度行政权力社会管理上层建筑的基本确立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之变

结合选必1

1.政治制度:春秋时期,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战国时期,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2.选官制度:西周至春秋盛行世官制,贵族垄断高官。春秋战国时期,尚贤思想兴起,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3.户籍制度:战国时期,制定户籍。目的是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4.法律与教化:春秋时期,郑国子产“铸刑书”,制定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春秋战国,德治与法治之争体现为儒家与法家之争;核心知识点3:孔子、老子和百家争鸣(1)经济:铁犁牛耕,小农经济发展,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2)阶级: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3)政治:奴隶制逐渐崩溃,各国变法的需要(4)文化:私学兴起。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物史观春秋战国时期,众多学者、思想流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及宇宙万物的看法,相互批驳、彼此融合,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1.定义:2.原因:3.主要学派及代表人物:核心知识点3:孔子、老子和百家争鸣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没落贵族家庭。思想内容:①核心观念“仁”:关爱他人;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②“礼”: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同时也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③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打破了过去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④文献整理: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成为儒家的经典,对文化传承作出重要贡献。⑤孔子的主要思想和言论记载在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的《论语》当中。孔子仁与礼的关系:仁是良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是内在的自觉,礼是外在的约束。礼以仁为基础,仁以礼来维护。⑥其他:天命思想:“敬鬼神而远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学派创始人,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核心知识点3:孔子、老子和百家争鸣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①朴素的唯物论: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②朴素的辩证法:事物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方面)“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③政治主张:小国寡民,无为而治。对现实不满,反对制度束缚。④观点见于《老子》一书,又称《道德经》。【基础概念】

无为而治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这一思想对约束统治者暴政、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有积极作用。春秋晚期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阶级(2021·全国甲卷)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

)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高考真题演练:A【解析】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主张道是万物的本源,因此其认为道是礼的本源。孔子强调礼的作用。二人的思想体现出对西周礼乐文化的思考,故A项正确;孔子主张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排除B项;孔子主张重建西周时期的礼乐社会,而不是维护夏商制度,排除C项;在春秋大变革时期倡导礼并不符合时代的需求,排除D项。(2021·海南卷)《论语·子罕》有曰:“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反映了孔子 (

)A.具有尊卑等级的观念B.拥有博爱节俭的美德C.秉持不偏不倚的态度D.达到清静无为的境界高考真题演练:C【解析】材料“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大意是不凭空臆测,不武断绝对,不固执拘泥,不自以为是,这体现了孔子不偏不倚的中庸态度,故C项正确;材料和尊卑观念无关,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博爱节俭,排除B项;D项是道家的思想主张,排除。老子强调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孔子强调不符合礼制规定的,不能看、不能听、不能说、不能动。突出重围

3.主要学派及代表人物:共同点:重建秩序不同点:治国理念不同核心知识点3:孔子、老子和百家争鸣三、百家争鸣4.百家争鸣的影响

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深远。高考真题演练:【解析】考点:史学研究方法。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漆箱绘有按星空方位标注的二十八星宿图名称多数与《石氏星表》中的载相同,说明出土文物与文献可以相互印证,C项正确;不能从图像或文献记载来评判史料的可靠性,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西周对天文观测的重视,排除B项;材料主旨不是说明楚国制漆工艺精湛,排除项。故选C项。(2022·湖北高考)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了一件精美的漆箱,箱盖上绘有按星空方位标注的二十八星宿图,其中的星宿名称多数与《石氏星表》中的记载相同。这表明()A.图像比文献记载更可靠B.西周重视天文观测C.文物与文献可相互印证D.楚国制漆工艺精湛C表现医学成就传统文化内涵以人为本民本思想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提倡爱国家国情怀崇德尚贤天下为公厚德载物和而不同孔子:"仁","仁者爱人"。孟子:提出了"仁政"说,其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闪耀着民本思想的光辉。老子提出“道”的概念,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凸显了人的存在,追求天人合一;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