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七版),第二章_第1页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七版),第二章_第2页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七版),第二章_第3页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七版),第二章_第4页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七版),第二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

管理思想的发展西方传统管理思想中国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本章要点1.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形成一方面根植于中国的历史进程,一方面又与中国的儒家文化密不可分。任何管理思想都是根植于一定的社会文化土壤之中的。而一定的社会文化又都割

不断与历史传统的联系,并且总是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第一节、中国传统管理思想2.中国传统管理思想要点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分为:宏观管理的治国学(包括财政赋税管理、人口田制管理、市场管理、货币管理、漕运驿递管理、国家

行政管理等方面);微观管理的治生学(包括农副业、手工业、运

输、建筑工程、市场经营等方面的学问)。蔡一将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概括为如下要点:(1)顺“道”“道”,一是指治国的理论;二是指客观经济规律。后者强调了应该顺道而为,是传统管理活动的重要思想。(2)重人包括:一是重人心向背;二是重人才归离。二者都体现了对人才的重视。(3)人和人和中的“和”就是调整人际关系,讲团结,上下和,左右和。(4)守信治国要守信,办企业要把诚信放在第一位。信誉是人类社会人们之间建立稳定关系的基础,是国家兴旺和事业成功的保证。(5)利器生产要有工具,打仗要有兵器,中国历来有利器的传统。孔子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6)求实实事求是,办事从实际出发,是思想方法和行为的准则。(7)对策治军、治国、治生等一切竞争和对抗的活动中,都必须统筹谋划,正确研究对策,以智取胜。研究对策有两个要点:

一是预测;二

是运筹。(8)节俭我国理财和治生,历来提倡开源节流,崇俭黜奢,勤俭建国,勤俭持家。(9)法治我国的法治思想起源于先秦法家和《管子》,后来逐渐演变成一整套法制体系,包括田土法制、财税法制、军事法制、人才法制、行政管理法制、市场法制等。1.管理思想与理论的形成(1)管理思想的形成管理思想的形成起源于管理活动。第二节、西方传统管理思想(2)管理活动、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三者之间的关系管理活动是管理思想的根基,管理思想来自管理活动中的经验;管理思想是管理理论的源泉,管理理论是管理思想的提炼、概括和升华,管理理论本身是管理思想,只不过是较成熟、系统化程度较高的管理思想,但并非所有管理思想都是管理理论;管理理论对管理活动有指导意义同时又要经受得住管理活动的检验。时代时间时代特征主要管理思想代表人物和著作第—

次工业革命荥汽时代18世纪

60年代至

9世纪中使用能源:煤使用动力:蒸汽机生产工具:天轴传动的机器运输工具:蒸汽火车、蒸汽轮船通讯工具:有线电话、邮局社会经济状态:工业化初期、资本原

始积累、劳资矛盾激化·工厂制代替手

工作坊·劳动分工能够

提高生产率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年

查里·巴贝奇《论机器和制造

业的经济》1832年第一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19世纪末

至20世纪

中期使用能源:煤、石油使用动力:发电机产生电力生产工具:电动机传动的机器运输工具:电气火车、内燃机火车、

汽车、螺旋桨飞机通讯工具:无线电报、有线电话社会经济状态:工业化中期,,资本大量集中、形成垄断经济·机械化、电气

化流水生产·科学管理·一般行政管理

·行为管理泰罗《科学管理原理》1911年

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

916年梅奥《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

933年麦格雷戈《企业的人性面》

1960年(3)管理思想与理论的演化与时代背景时代时间时代特征主要管理思想代表人物和著作要工业革命电子时代20世纪中至20世纪末使用能源:煤、石油、核能、

水电使用动力:电力、高压输电网生产工具:电子计算机、数控

机床运输工具:高速公路、高速铁

路、喷气式飞机、大型海运船通讯工具:电话、传真、电视社会经济状态:工业化后期,经济繁荣,市场经济与计划经

济两大体系并存·过程管理·系统管理·权变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精益生产·大规模定制生产哈罗德·孔茨《管理丛

林》1965年系统管理学会《经营管

理》1975年弗雷德·菲德勒《权变

管理》大田耐一《丰田的生产系统》1978年威廉·大内《Z理论》

1980年麦克·波特《竞争优势》

1985年麦克·波特《竞争战略》

1980年时代时间时代特征主要管理思想代表人物和著作要工业

革命代20世

纪末以来使用能源:化石能源项清洁能源

转换使用动力:超高压电网、长距离输送电力生产工具:智能电子计算机、智能化机器运输工具:高速公路网、高速铁

路网、大型超音速飞机、超大型

海运船通讯工具:互联网、电子计算机

智能手机、高清电视、云计算、

QQ、微信、FaceTime电话、传真

电视社会经济状态:经济全球化、资源配置市场化、电子商务普及化·流程再造·ERP·CRM·MRM·虚拟组织·学习型组织

·全球供应链·业务外包·

大数据·SaaS迈克尔·哈默《公司再造》1994年

威廉·戴维陶,麦克·马隆《虚拟

企业》1992年普瑞斯·戈德曼·内格尔《敏捷竞

争者与虚拟组织》1995年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1994年

托马斯·弗里得曼《世界是平的》2005年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2012年

冯敞思《数据统治世界》2013年涂子沛《大数据》2013年2.西方早期管理思想的产生(1)亚当·斯密亚当·斯密在1776年(当时正值英国的工场手工业开始向机器工业过渡时期)出版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一书,系统地阐述了劳动价值论及劳动分工理论。斯密认为日用必需品的源泉是本国人民的劳动。日用品供应情况的好坏,取决于两个因素:

一是这个国家的人民的劳动熟练程度、劳

动技巧和判断力的高低;二是从事有用劳动的人数和从事无用劳动

人数的比例。斯密在分析增进“劳动生产力”的因素时,特别强调了分工的作用:①劳动分工可以使工人重复完成单项操作,从而提高劳动熟练程度,提高劳动效率;②劳动分工可以减少由于变换工作而损失的时间;③劳动分工可以使劳动简化,使劳动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一种特定的对象上,有利于创造新工具和改进设备。斯密在研究经济现象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论点:经济现象是基于具有利己主义目的的人们的活动所产生的,社会利益正是以个人利益为基础的。(2)查理·巴贝奇查理·巴贝奇

(Charles

Babbage,1792—1871),在《论机器和制造业的经济》一书中,概述了他的思想。巴贝奇赞同斯密的劳动分工能提高劳动效率的论点,但认为斯密忽略了分工可以减少支

付工资这一好处。并且提出了“边际熟练”原则,即对技艺水平、

劳动强度定出界限,作为报酬的依据。同时,巴贝奇认为工人同工厂主之间存在利益共同点,并竭力提倡所谓的利润分配制度,即工人可以按照其在生产中所作的贡献,

分到工厂利润的一部分。提出工人的收入应该由三部分组成,即:①按照工作性质所确定的固定工资;②按照生产效率及所作贡献分得的利润;③为提高劳动效率而提出建议所应给予的奖励。提出按照生产效率不同来确定报酬的具有刺激作用的制度,是巴贝奇的重要贡献。(3)罗伯特·欧文罗伯特·欧文经过一系列试验,首先提出在工厂生产中要重视人的因素,要缩短工人的工作时间,提高工资,改善工人住宅。他

的改革试验证实,重视人的作用和尊重人的地位,也可以使工厂获

得更多的利润。所以,也有人认为欧文是人事管理的创始人。3.

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1)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的创始人是美国的弗雷德里克·泰罗。①泰罗所创立的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a.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工作效率;b.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管理;c.

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在精神上和思想上来一个彻底变革。②根据以上观点,泰罗提出了以下的管理制度:a.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合理利用工时,提高工效;b.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制;c.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提高;d.

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并用文件形式固定下来以利推广;e.使管理和劳动分离,把管理工作称为计划职能,工人的劳动称为执行职能。1903年,泰罗开始把自己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上升到理论高度,著书立说。他的代表作是1911年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③与泰罗同时代的科学管理理论a.甘特(Henry

L.Gantt,1861—1919)甘特的重要贡献之一是设计了一种用线条表示的计划图表,称甘特图。其代表作是1916年出版的《工业的领导》和1919年出版的

《工作组织》。b.

机械师杰布蕾斯(Frank

Gilbreth,1868—1924)

和他的妻子两人以进行“动作研究”而著称。其研究成果反映在1911年出版的《动作研究》中。c.

美国的福特

(Henry

Ford,1863—1947)

在泰罗的单工序动作研究的基础上,福特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进而对如何提高整个生产过程的生产效率进行了研究。泰罗及其他同期先行者的理论和实践构成了泰罗制,可以看出泰罗制着重解决的是用科学的方法提高生产现场的生产效率问题。(2)对泰罗制的评价“泰罗制”应用在生产现场管理中效果显著,但其推广却很不顺利,遭到了资本家和工人的反对:

一方面是因为社会上传统意识

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由于它本身也存在着弱点。因此,应当用历史

的观点客观地对泰罗制加以评价:①它冲破了百多年沿袭下来的传统的落后的经验管理办法,将科学引进了管理领域,并且创立了一套具体的科学管理方法来代替

单凭个人经验进行作业和管理的旧方法;②由于采用了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科学的操作程序,使生产效率提高了二、三倍,推动了生产的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个时期发展的需要;③由于管理职能与执行职能的分离,企业中开始有一些人专门从事管理工作;④泰罗把工人看成是会说话的机器,只能按照管理人员的决定、指示、命令进行劳动,在体力和技能上受最大限度的压榨。总之,泰罗制是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同时也受到历史条件和倡导者个人经历的限制。他主张解决工人的操作问题,生产现场的监督和控制问题,从而使得管理的范围比较小,管理的内容也比较窄。对于企业的供应、财务、销售、人事等方面的活动,基本没有涉及。(3)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泰罗制在科学管理中的局限性,主要是由法国的亨利·法约尔加以补充的。法约尔研究的中心问题是组织结构和管理原则的合理化,管理人员职责分工的合理化。①组织管理理论应当注意改善有关企业经营的六个方面的职能:a.技术职能。即设计制造;b.

经营职能。即进行采购、销售和交换;c.财务职能。即确定资金来源及使用计划;d.

安全职能。即保证员工劳动安全及设备使用安全;e.会计职能。即编制财产目录,进行成本统计;f.

管理职能。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五项。②法约尔提出了管理人员解决问题时应遵循的十四条原则:a.分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实行大规模生产和降低成本。同时,每个工人工作范围的缩小,也可使工人的培训费用大为减少;b.权力与责任。特别强调权力与责任的统一;c.纪律。纪律的实质是遵守公司各方达成的协议;d.

统一命令。一个员工在任何活动中只应接受一位上级的命令;e.统一领导。为达到同一目的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应由一位首脑根据一项计划开展,这是统一行动、协调配合、集中力量的重要

条件;f.员工个人要服从整体。法约尔认为,整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的总和;g.人员的报酬要公平。报酬必须公平合理,尽可能使职工和公司双方满意;h.集权。集权就是降低下级的作用;i.等级链。“等级链”即从最上级到最下级各层权力连成的等级结构;j.秩序。秩序即人和物必须各尽其能;k.

平等。即以亲切、友好、公正的态度严格执行规章制度,雇员们受到平等的对待后,会以忠诚和献身的精神去完成他们的任务;1.

人员保持稳定。生意兴隆的公司通常都有一批稳定的管理人员;m.主动性。给人以发挥主动性的机会是一种强大的推动力量;n.

集体精神。职工的融洽、团结可以使企业产生巨大的力量。③法约尔的贡献。法约尔的贡献是在管理的范畴、管理的组织理论、管理的原则方面提出了崭新的观点,为以后管理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④其他贡献者。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美国的企业家詹姆斯·穆尼以及英国的林德尔·厄威克在组织体系及组织原则方面又提出了若干新的理论。厄威克的贡献是把法约尔、穆尼和泰罗的思想加以归纳并使之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比较完整系统的管理理论。他认为:a.管理过程是由计划、组织和控制三个主要职能构成的;b.科学调查和分析是指导一切管理职能的基本原则,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与主要职能相适应的三项指导原则——预测、协调和指挥;c.管理的间接目标:秩序、稳定、主动性和集体精神。只要管理人员履行职责时注意贯彻相应的原则,这四项目标是能够达到的。第三节、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1.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形成(1)形成的背景①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要求和平、民主和独立的浪潮席卷全球。在1950年代前后,声势浩大的罢工斗争此起彼伏,劳资矛盾尖锐。②企业的规模在激烈竞争中迅速扩大,不但市场国际化,企业的生产经营也进而国际化。企业之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剧。③科学技术急速发展,新兴工业不断出现,技术更新速度空前加快。与战前的1930年代相比,技术更新速度快了三倍。④职工队伍的结构、文化程度都有了变化。管理工作的细化使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在职工中的比重增加,而操作工人的比重相对下降;另外,

一个明显的变化是职工队伍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2)以上变化对管理的新要求①突出了企业的经营决策问题。企业要在这种环境中站住脚,首先要做到经营方向正确、经营目标明确。为此,必须加强企业的经营决策;②要求运用更先进的管理手段。经营规模的扩大,生产技术的迅速发展,生产过程的高度复杂化以及需要迅速、及时地进行战略决策,要求管理工具也要现代化,以便迅速、准确地提供管理信息,

及时、正确地进行决策;③要求管理理论和经营方法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由于生产过程专业化、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工人对单调、简易的操作容易产

生厌烦情绪,因此,必须研究如何激发人的积极性的新理论和新方

法。2.

“行为科学”学派(1)行为科学的由来行为科学认为“人”不单是“经济人”,还是“社会人”,即影响工人生产效率的因素除物质条件外,还有人的工作情绪。行为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规律的科学。(2)“行为科学”的早期理论——人群关系论人群关系论的代表人物是埃尔顿·梅奥。梅奥提出引起管理学界重视的“霍桑试验”。其目的是要找出工作条件对生产效率的影响,以寻求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霍桑试验过程:首先从变化现场工作的照明强度着手。研究人员将参加工作的工人分成两组,

一组为试验组,

一组为控制组。控制组一直在平常的照明强度下工作,而试验组则给予不同的照明强度。当试验组的照明强度逐渐增大时,试验组的生产增长比例与控制组大致相同,当试验组的照明强度逐渐降低时,试验组的产量明显下降。试验表明,照明度的一般改变,不是影响生产率的决定因素。后来进行了

其他方面的试验。(3)梅奥等人的观点①企业的职工是“社会人”。认为人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属于某一工作集体并受这一集体影响;②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③企业中存在着一种“非正式组织”。人群关系论者认为:企业职工在共同工作、共同生产中,必然产生相互之间的人群关系,

产生共同的感情,自然形成一种行为准则或惯例,要求个人服从,

这就构成了“非正式组织”;④企业应采用新型的领导方法。新型的领导方法,主要是要组织好集体工作,采取措施提高士气,促进协作,使企业的每个成员能与领导真诚持久地合作。(4)

“行为科学”学派的主要理论①需要层次理论美国人亚布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1908—1970)

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基本论点:

一是人的需要取决于他已经得到了什么,尚缺少什么,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二是人的需要都有轻重层次,某一层需要得到满足后,另一个需要才出现。马斯洛将需要分为五级:a.生理的需要。人体生理上的主要需要,即衣、食、住、行、医药等生存的基本条件;b.

安全的需要。随着生理需要得到满足,继而就会产生高一层的需要——安全的需要;c.感情和归属的需要。包括友谊、爱情、归属感等各方面的需要;d.尊重的需要。这类需要包括自尊和受别人尊敬;e.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最高一级的需要。是“人希望越来越完美的欲望,人要实现他所能实现的一切欲望。”②双因素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

(Frederick

Herzberg)于1959年提出。a.保健因素。这类因素对职工行为的影响类似卫生保健对人们身体的影响。可以归纳为十项:企业的政策与行政管理、监督、与上级的关系、与同事的关系、与下级的关系、工资、工作安全、个人生活、工作条件和地位。b.

激励因素。这类因素具备时,可以起到明显的激励作用;当这类因素不具备时,也不会造成职工的极大不满。归纳起来有六种:工作上的成就感、受到重视、提升、工作本身的性质、个人发展的

可能性和责任。c.结论。激励因素是以工作为中心的,即以对工作本身是否满意,工作中个人是否有成就,是否得到重用和提升为中心的;而保

健因素则与工作的外部环境有关,属于保证工作完成的基本条件。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有很大的相似性。③X、Y理论a.X

理论和Y理论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道格拉斯·麦格雷戈(DouglasMcgregor)

于1957年首次提出。X理论主要观点有:人的本性是坏的,

一般人都有好逸恶劳、尽可能逃避工作的特性;由于人有厌恶工作的特性,因此对大多数人

来说,仅用奖赏的办法不足以战胜其厌恶工作的倾向,必须进行强

制、监督、指挥、并惩罚进行威胁,才能使他们付出足够的努力去

完成给定的工作目标;

一般人都胸无大志,通常满足于平平稳稳地完成工作,而不喜欢具有“压迫感”的创造性的困难工作。Y理论的主要观点有:人并不懒惰,他们对工作的喜欢和憎恶决定于这份工作对他是一种满足还是一种惩罚;在正常情况下人愿意承担责任;人们都热衷于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二者的差别在于对工人的需要看法不同,因此采用的管理方法也不相同。按X理论来看待工人的需要,进行管理就要采取严格的控

制、强制方式;如果按Y理论看待工人的需要,管理者就要创造一个

能多方面满足工人需要的环境,使人们的智慧、能力得以充分的发

挥,以更好地实现组织和个人的目标。b.

超Y理论由美国的乔伊·洛尔施(Joy

Lorsch)

和约翰·莫尔斯(JohnMorse)

提出。洛尔施等人认为,管理方式要由工作性质、成员素质等来决定,并据此提出了超Y理论。其主要观点是,不同的人对管理方式的要求

不同:有人希望有正规化的组织与规章条例来要求自己的工作,而

不愿参与问题的决策去承担责任。这种人欢迎以X理论指导管理工作;

有的人却需要更多的自治责任和发挥个人创造性的机会。这种人则欢迎以Y理论为指导的管理方式。④Z理论美国加州大学管理学院日裔美籍教授威廉·大内

(WilliamOuchi)提出了Z理论。Z理论认为企业管理当局与职工的利益是一致的,两者的积极性可融为一体。按照Z理论,管理的主要内容是:a.企业对职工的雇佣应是长期的而不是短期的;b.

上下结合制定决策,鼓励职工参与企业的管理工作;c.实行个人负责制;d.上下级之间关系要融洽;e.对职工要进行知识全面的培训,使职工有多方面工作的经验;f.相对缓慢的评价与稳步提拔;g.

控制机制要较为含蓄而不正规,但检测手段要正规。3.“管理科学”学派(1)

“管理科学”学派的特点①生产和经营管理各个领域的各项活动都以经济效果好坏作为评价标准,即要求行动方案能以总体的最少消耗获得总体的最大经济效益;②使衡量各项活动效果的标准定量化,并借助于数学模型找出最优的实施方案和描述事物的现状及发展规律,摒弃单凭经验和直觉确定经营目标与方针的做法;③依靠计算机进行各项管理;④强调使用先进的科学理论和管理方法。“管理科学”学派的主导思想是使用先进的数理方法及管理手段,使生产力得到最为合理的组织,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而较少考虑人的行为因素。(2)数学模型与“管理科学”①模型按作用可分为:a.描述性模型。描述性模型是说明一个系统怎样进行工作的模型,用它可清楚表明问题的现状,并可指明应怎样改变这种现状。b.

规范性(或指示性)模型。规范性(或指示性)模型中包含早已确定了的某些准则及事物的变化规律。这类模型又被称为最优

化模型,因为它能从可以采用的所有解决方法中找出最优的解决办法。②模型按变量种类可分为:a

.

确定性模型。确定性模型中的所有因素都有准确的或确定的数量,而对问题的解答是由一套准确的关系来确定的。即在一个确定性模型中,所有的假定条件都是肯定的。b.

随机性模型。随机性模型中采用了随机变量,即存在着不确定因素。这些随机变量是以统计规律为基础确定的。即模型中的不确定条件大都是以客观实践中的各种观察、统计数据为基础确定的。(3)系统管理理论的应用系统管理理论把管理对象看作是一个整体,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研究企业管理的任何个别事物,都要从系统的整体出发,既要研究此事物与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又要研究此事物同系统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系统的六要素包括:①人。人是企业系统的第一要素,可以通过人的数量、素质、专长等来表现;②物资。包括原材料、半成品、成品、能源等;③设备。包括机电设备、工具、仪表仪器、运输工具等,也包括厂房、仓库及同生产经营有关的其他设施;④财。包括固定资金、流动资金、各项专用基金等;⑤任务。包括国家和上级机关下达的建设项目、年产指标及同其他单位订立的供货合同。此外,还包括为满足市场需要由企业自定的任务;⑥信息。包括产供销的原始数据、统计报表、情报、技术标准、规章制度等。企业的具体组织是各式各样的,但可按系统理论将上述六个要素分为许多子系统,如技术子系统、财务子系统、情报子系统、生

产子系统等。4.

“决策理论”学派“决策理论”学派是以统计学和行为科学作为基础的。在这个学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是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教授赫伯特·西蒙

(HerbertSimon)。“决策理论”学派的主要观点有:(1)管理就是决策西蒙等人认为,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都是决策的过程。其中,确定目标、制订计划、选择方案是经营目标及其计划决策;机构设

计、生产单位组织、权限分配是组织决策;计划执行情况检查、在制品控制及控制手段的选择是控制决策。(2)决策分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①程序性决策。指按既定的程序所进行的决策。对于经常发生的需要决策的问题,往往可制定一个例行程序;②非程序性决策。指问题的涉及面广,又是新发生的,非结构性的,或者问题极为重要而复杂,没有例行程序可以遵循,需要进

行特殊处理的决策。5.对现代管理理论的再思考威廉·大内系统地比较了美国企业同日本企业管理的差别,指出了从采用美国式管理的组织——A

型组织向采用日本式管理的组织——Z型组织转变的许多措施,其核心是要信任和关心职工汤姆·彼得斯和南希·奥斯汀通过研究得出结论:成功管理的最重要的两条基本原则是对组织的自豪感和其对工作的满腔热情。《改变世界的机器》的作者认为,精益生产方式的原理可以应用于全球每一种工业,并且向精益生产转变将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6.21世纪的管理(1)管理指导思想创新传统管理是以资源稀缺性原理和投资收益递减规律为理论基础的。在新的时代,知识和掌握知识的员工将比资本和土地等自然资

源更为重要,知识将成为创造财富的最重要的资本。人本思想将真

正成为企业管理的指导思想。(2)管理原则创新在新时代,管理的基本原则必须变革,管理将建立在新的原则基础上。①对等的知识联网。对等知识联网包括对等技术、对等信息和对等知识三个方面。无论技术、信息、知识处于何地,每个人都能得到它;②集成的过程。集成过程要求在组织内部和外部与关键的模式保持联系,并且集成的过程不是固定的,它要求对思想、人员、过

程和资源不断地进行动态的重新配置;③对话式工作。人们对其工作的整个过程都有所了解,并能展开想象,而非被分割和局限于工作过程的某一工序或某一环节;④人类的时间与计时。工作过程不仅是连续的,而且人类的时间也是连续的,人们记忆着过去,感受着现在,并且想象着未来;⑤建立虚拟组织和动态团队。通过这个过程,公司联合它们的能力,依赖这些能力在需要的时候确定和重新确定复合的跨职能团队。(3)经营目标创新①以可持续发展代替利润最大化;②以公司市场价值代替市场份额。(4)经营战略创新信息时代的经营战略是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双赢战略(孙子兵法的不战而胜)。战略联盟得到广泛应用。为了实现长期的战略目标,

企业将集中力量增强有别于其他企业的核心能力。多角化的选择将

愈来愈谨慎。其次,业务外包也正在成为许多企业的战略选择。(5)生产系统创新20世纪90年代后,由MRP和MRPⅡ发展出ERP

(企业资源计划)。ERP的核心管理思想就是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主要体现在:①对整个供应链资源进行管理的思想把经营过程中的有关各方如供应商、制造工厂、分销网络、客户等纳入一个紧密的供应链中,以期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②精益生产、同步工程和敏捷制造的思想精益生产(leanproduction,LP)

即企业把客户、销售代理商、供应商、协作单位纳入生产体系,同他们建立起利益共享的合作伙伴关系,进而组成一个企业的供应链;“同步工程”(simultaneous

engineering,SE)

是指用最短的时间将新产品打入市场,时刻保持产品的高质量、多样化和灵活性。这即是“敏捷

制造”(agilemanufacturing)的核心思想。③事先计划与事中控制的思想企业若要ERP系统成功地实施,必须再造企业业务流程。迈克尔·哈默(MichaelHammer)

和詹姆斯·钱皮(JamesChampy)

1993年出版的《再造公司》一书中把再造定义为“对经营过程彻底

进行再思考和再设计,以便在业绩衡量标准(如成本、质量、服务

和速度等)上取得重大突破”。再造中最关键的部分是在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经验的基础上确定它应该做什么,即确定它能做得最好的是什么。(6)企业组织创新①企业内部组织结构正向扁平化方向发展。②企业应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建立学习型组织。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指出,企业应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并提出了

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四条标准:a.人们能不能不断检验自已的经验;

b.人们有没有生产知识;c.大家能否分享组织中的知识;d.组织

中的学习是否和组织的目标息息相关。合资企业中合作双方更应成

为学习型组织,这是长期合作的保证。③规模经济传统的观点正在改变。企业规模不是愈大愈好。企业组织向两极分化,联合兼并发展的企业集团,成为本行业的领头羊;小企业迅速崛起。④虚拟公司正代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