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分类训练()_第1页
北京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分类训练()_第2页
北京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分类训练()_第3页
北京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分类训练()_第4页
北京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分类训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北京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分类训练()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裴行俭,字守约,绛州闻喜人。贞观中,举明经,调左屯卫仓曹参军。时苏定方为大将军,谓曰:“吾用兵,世无可教者,今子也贤。”乃尽畀以术。

调露元年,突厥阿史德温傅反,单于管二十四州叛应之,众数十万。都护萧嗣业讨贼不克,死败系踵。诏行俭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讨之,总三十余万。旗帜亘千里,行俭咸节制之。

先是,嗣业馈粮,数为虏钞,军馁死。行俭曰:“以谋制敌可也。”因诈为粮车三百乘,车伏壮士五辈,赍齑陌刀、劲弩,以羸兵挽进,又伏精兵踵其后。虏果掠车,羸兵走险。贼驱就水草,解鞍牧马。方取粮车中,而壮士突出,伏兵至,杀获几尽。自是粮车无敢近者。

贼拒黑山,数战皆败,行俭纵兵,前后杀虏不胜计。伪可汗泥熟匐为其下所杀,持首来降。又擒大首领奉职而还,余党走狼山。行俭既还,阿史那伏念伪称可汗,复与温傅合。明年,行俭还总诸军,屯代州之陉口,纵反间,说伏念,令与温傅相贰。伏念惧,密送款,且请缚傅自效。行俭秘不布,密以闻。后数日,烟尘涨天而南,斥候惶骇,行俭曰:“此伏念执温傅来降,非他也。且受降如受敌。”乃敕严备,遣单使往劳。既而果然。于是,突厥余党悉平。

行俭工草隶,帝尝以绢素诏写《文选》,览之,秘爱其法,赉物良厚。所撰《选谱》、《草字杂体》数万言。又为营阵、部伍、料胜负、别器能等四十六诀。行俭通阴阳、历术,每战,豫道胜日。善知人,在吏部时,见苏味道、王剧,谓曰:“二君后皆掌铨衡。”李敬玄盛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之才,引示行俭,行俭曰:“士之致远,先器识,后文艺。如勃等,虽有才,而浮躁衒露,岂享爵禄者哉?炯颇沉默,可至令长,余皆不得其死。”所引偏裨,若程务挺、张虔勖、崔智睟、王方翼、党金毗、刘敬同、郭待封、李多祚、黑齿常之,类为世名将,傔奏至刺史将军者数十人。

尝赐马及珍鞍,令史私驰马,马蹶鞍坏,惧而逃。行俭招还之,不加罪。初,平都支、遮匐,获瑰宝不赀,蕃酋将士愿观焉,行俭因宴,遍出示坐者。有玛瑙盘广二尺,文彩粲然,军吏趋跌盘,碎,惶怖,叩头流血。行俭笑曰:“尔非故也,何至是?”色不少吝。帝赐都支资产皿金三千余物,橐驼马牛称是,行俭分给亲故洎麾下,数日辄尽。

(取材于《新唐书·列传三十三》,有删改)

解释:赍:jī,携带,拿着。斥候:侦察兵。赉:lài,赏赐。衒:xuàn,炫耀,自夸。傔奏:傔,qiàn,傔从;奏,别奏。侍从,助手。赀:zī,计算,估量。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都护萧嗣业讨贼不克克:战胜

B.方取粮车中方:正在

C.马蹶鞍坏蹶:跌倒

D.遍出示坐者示:示意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数为虏钞伪可汗泥熟匐为其下所杀

B.阿史那伏念伪称可汗李敬玄盛称王勃……之才

C.屯代州之陉口览之,秘爱其法

D.虽有才,而浮躁衒露惧而逃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尽畀以术

就把战略战术全部传授给他

B.余党走狼山

裴行俭剩余的部队离开了狼山

C.遣单使往劳

派遣一名使者前去慰劳

D.类为世名将

大都成为了当世著名将领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裴行俭深得苏定方的赏识,苏定方认为裴行俭有才能,可以把自己的用兵之术传给他。

B.裴行俭精于谋略,吸取都护萧嗣业军粮被敌人劫夺的教训,用计谋给贼兵以沉重打击。

C.裴行俭通晓阴阳、历术,所以能预先得知伪可汗阿史那伏念捆系阿史德温傅前来投降。

D.裴行俭慷慨大方,不吝惜财物,能把皇帝赏赐给他的各种财物分给亲戚、朋友及部下。

5.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尔非故也,何至是?

6.著名史学家朱轼评价裴行俭说:“行俭才兼文武,有人伦之鉴,其器量亦不可及。”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古之治天下,所谓不赏而民劝者,非谓绝而不赏之也。赏一善而百善进也,何哉?自京师至于郡县,郡县至于乡党,其间有德行节义可称者取而旌之,爵于朝廷,死表其门闾,如此风俗莫不勉励也。汉唐之间,虽不及于三代,而以号为治者,此道素行也。且今之天下,何异乎古之天下,然而风俗未厚于古者,得非此道之废欤?

②故文正公范希文之于於陵也,岂特德行节义而已矣!夫公家世姑苏,幼儿孤弱,无父所怙,而后随其母氏来居兹上,留而不出,遂为邑人。及其长也,卓有所立,乡人奇之。尝庐于长白,日自讽诵,虽刻苦不暇,每患其寡友。一日,超然遐举,四走方外,求老师巨儒,以成就其业。不数岁间,大通六籍,声名倾动当世。祥符中,会明天子诏天下举贤者能者,公素擅乡闾之誉,为卿大夫之所宾兴,一上而中。寻补职任,骤历台谏,丕功硕惠,加乎生民,鲠议谠言,许于当国。天下之人,无贤不肖,不谋而同辞曰:“范公如登辅相,太平可期。”及乎领边郡,握兵权,谈笑樽俎之间,折冲方面之难,威声远布。坐镇犷俗,以致疆场尘清,投烽释警,虏不敢犯边,盗不敢入寇。天子倚之如金汤,视之如腹心,何患乎西戎,何忧乎北狄!

③时以海内既安,邦国无事,乃贰枢府,参预机务。天下之人欢然相语:“范公用矣,但翘首跋足以俟太平尔。”公自是负上重责,以谓其功不可亟成也,必待驯致。故其所为,志在远大。移风易俗,厘革颓弊。下辑臣仪,上裨衮职。欲行之以久,而效于后也。《易》称:“渐以正邦”。公实用之矣,惜乎其不能终之而薨。

④公没之后,邑里无传焉。噫!古之人有德行节义,取而旌之,犹能以厉其风俗,况有功于天下者乎?治平中,泽出宰是邑,访公之迹,得公之实,爰饬梓人构堂宇,命绘工图仪形。使夫十室之民,朝夕耳倾而目属,自非嵬琐之类,得无声激?如是何患风俗不及古也?故:“不赏而民劝。”谓此矣。愚之所以建公祠者,非止为乎公也,为民也。

(取材于宋代韩泽《淄州长山县范文正公祠堂记》)

解释:於陵:即长山县。长白:山名,位于长山县境内。

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谓不赏而民劝者劝:说服

B.无父所怙怙:依靠

C.以谓其功不可亟成也亟:很快

D.公没之后没:去世

8.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虽不及于三代虽刻苦不暇

B.卓有所立为卿大夫之所宾兴

C.许于当国况有功于天下者乎

D.取而旌之朝夕耳倾而目属

9.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死表其门闾死后表彰他们的家族

B.公素擅乡间之誉范公一向拥有乡里的美誉

C.乃擢贰枢府于是就被提拔为枢密副使

D.爰梓人构堂宇于是让木匠画出房屋图纸

10.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公杯酒谈笑之间就震慑敌军,使之不敢犯边,显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

B.文章引用《易经》的语句,表述了对范仲淹事业未完成的痛惜之情。

C.范仲淹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朝堂为良相,堪称第一流人物。

D.范仲淹一生留下许多可被传颂的事迹,但他死后一度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11.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然而风俗未厚于古者,得非此道之废欤

12.第四段中,说“愚之所以建公祠者,非止为乎公也,为民也。”这句话交代了长山县设立范公祠堂的目的,请结合文章内容对设立祠堂的目的加以概括。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文正公义田记

钱公辅

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方贵显时,置负郭①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②有余而无穷。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莫给。此其大较也。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唯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昔晏平仲敝车羸马,桓子曰:“是隐君之赐也。”晏子曰:“自臣之贵,父之族,无不乘车者;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无冻馁者;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余人。以此而为隐君之赐乎?彰君之赐乎?”于是,齐侯以晏子之觞而觞桓子。予尝爱晏子好仁,齐侯知贤,而桓子服义也。又爱晏子之仁有等级,而言有次也: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后及其疏远之贤。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晏子为近之。观文正之义,贤于平仲,其规模远举又疑过之。

呜呼!世之都三公③位,享万钟禄,其邸第之雄,车舆之饰,声色之多,妻孥④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不得其门而入者,岂少也哉?况于施贤乎!其下为卿,为大夫,为士,廪稍⑤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操壶瓢,为沟中瘠⑥者,又岂少哉?况于他人乎!是皆公之罪人也。

公之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后必有史官书之者,予可无录也。独高其义,因以遗于世云。

解释:①负郭:靠近外城。②沛然:充足的样子。③三公:泛指居高位的官员。④孥(nú):儿女。⑤廪稍:指官府发给的粮食。⑥沟中瘠:饿死在沟渠里。

13.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稔:熟悉

B.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屏:退隐

C.而力未逮者二十年逮:达到

D.而言有次也次:次序

14.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既而为西帅

B.以养济群族之人以其所入,给其所聚

C.公之未贵显也其邸第之雄

D.贤于平仲况于施贤乎

15.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唯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只把布施穷人、养活族人的道义,传给了他的儿子

B.昔晏平仲敝车羸马

从前,晏子坐着破车子,由瘦马拉着(去上朝)

C.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余人

齐国的士人,等我资助生火做饭的有三百多人

D.其规模远举又疑过之

对义田规模之大和影响之久远的怀疑超过了他

16.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文正公购置义田救济群族之人,而自己却过着清贫的生活,高尚的品质令人敬仰。

B.范文正公后世的子孙继承了他的遗志,如同范文正公本人在世的时候一样救济族人。

C.用孟子“亲亲而仁民”的话凸显晏子的克己好仁,认为范仲淹的义举与之相接近。

D.所记范文正公置义田一事,可以认为是其“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一种具体表现。

17.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于是,齐侯以晏子之觞而觞桓子。

18.文章最后一段中的“高其义”意为“推崇他的义举”,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述是用怎样的手法层层推进地表现其对范仲淹义举的推崇之意的。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朝鲜王满者,故燕人也。自始全燕时尝略属真番、朝鲜,为置吏,筑鄣塞。秦灭燕,属辽东外徼。汉兴,为其远难守,复修辽东故塞,至淇水为界,属燕。燕王卢培反,入匈奴,满亡命,聚党千馀人,魋结蛮夷服而东走出塞,渡淇水,居秦故空地上下郭,稍役属真番、朝鲜蛮夷及故燕、齐亡命者王之,都王险。

会孝惠、高后时天下初定,辽东太守即约满为外臣,保塞外蛮夷,无使盗边;诸蛮夷君长欲入见天子,勿得禁止。以闻,上许之,以故满得兵威财物侵降其旁小邑,真番、临屯皆来服属,方数千里。传子至孙右渠,所诱汉亡人滋多,又未尝入见;真番旁众国欲上书见天子,又拥阏不通。

元封二年,汉使涉何谯谕右渠,终不肯奉诏。何去至界上,临淇水,使御刺杀送何者朝鲜裨王长,即渡,驰入塞,遂归报天子曰“杀朝鲜将”。上为其名美,即不诘,拜何为辽东东部都尉。朝鲜怨何,发兵袭攻杀何。

天子募罪人击朝鲜。其秋,遣楼船将军杨仆从齐浮渤海;兵五万人,左将军荀彘出辽东,讨右渠。右渠发兵距险。左将军卒正多率辽东兵先纵,败散,多还走,坐法斩。楼船将军将齐兵七千人先至王险。右渠城守,窥知楼船军少,即出城击楼船,楼船军败散走。将军杨仆失其众,遁山中十馀日,稍求收散卒,复聚。左将军击朝鲜淇水西军,未能破自前。

天子为两将未有利,乃使卫山因兵威往谕右渠。右渠见使者顿首谢:“原降,恐两将诈杀臣;今见信节,请服降。"遣太子入谢,献马五千匹,及馈军粮。人众万馀,持兵,方渡淇水,使者及左将军疑其为变,谓太子已服降,宜命人毋持兵。太子亦疑使者左将军诈杀之,遂不渡淇水,复引归。山还报天子,天子诛山。

元封三年夏,尼溪相参乃使人杀朝鲜王右渠来降。王险城未下,故右渠之大臣成巳又反,复攻吏。左将军使右渠子长降、相路人之子最告谕其民,诛成巳,以故遂定朝鲜,或四郡。

(取材于《史记朝鲜列传》)

1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属辽东外徼徼:边界

B.真番、临屯皆来服属属:归属

C.汉使涉何谯谕右渠谯:使……知晓

D.右渠发兵距险距:依仗

20.下列对句中“为”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其远难守为:介词,因为

B.为其名美为:动词,认为

C.使言及左将军疑其为变为:动词,作、兴起

D.以故遂定朝鲜,为四郡为:动词,成为

2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始全燕时尝略属真番、朝鲜。

自燕国全盛之时开始,真番、朝鲜就曾全部隶属于它。

B.以故满得兵威财物侵降其旁小邑。

因此,卫满得到了军队之威、财物之利,侵占、降服了邻近的小国。

C.稍求收散卒,复聚。

(将军杨仆)随即寻求并收回了散兵游勇,再次集结起来。

D.左将军使右渠子长降、相路人之子最告谕其民。

左将军令卫右渠的儿子长降、丞相路人的儿子路最晓谕朝鲜民众。

22.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卫满的孙子卫右渠并未履行作为汉朝外臣的职责,招致周边小国的不满。

B.王险之战中,作为领兵将官的左将军卒正多首先带领辽东军队出兵作战。

C.来降的卫右渠的军队人数众多且携带兵器,引起了使者和左将军卒正多的怀疑。

D.虽然卫右渠被杀,但王险城并未被攻破,朝鲜半岛内部又发生了一场叛乱。

23.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乃使卫山因兵威往谕右渠。

24.本文对汉武帝的好大喜功、残忍暴戾有所揭示,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欲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

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然上之人不欲其众,不使其为者,何也?是有三蔽焉。其尤蔽者,以为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材之得失无补于治乱之数;又或谓吾之爵禄足以诱天下之士,荣辱忧戚在我,可以骄天下之士,而其将无不趋我;又或不求取用之道,以为天下实无材。此三蔽者,可以论其失者,独以天下为无材者耳。盖其心非不欲用天下之材,特未知其故也。

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治国而国安焉。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世之蔽者曰:“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故未有有其实而不可见者也。”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蹄啮,其所异者蔑矣。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然后骐骥与驽骀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是知虽得天下之瑰材杰知,而用之不得方,亦若此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于是量其能而审处之,使大者小者、长者短者无不适其任者也。如是,则士之愚蒙鄙陋者,皆能奋其所知,以效小事,况其贤能智力卓荦者乎?呼!后之在位者,盖未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而曰天下果无材,亦未之思而已矣。

或曰:“古之人于材有以教育成就之,而子独言其求而用之者,何也?”曰:天下法度未立之先,必先索天下之材而用之,如能用天下之材,则所以能复先王之法度,则天下之小事无不如先王时矣,况教育成就人材之大者乎?此吾所以独言求而用之之道也。

(取材于王安石《材论》)

2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特未知其故也特:只不过

B.惟其遇事而事治治:处理得好

C.求其所异者蔑矣蔑:微小

D.然后骐骥与驽骀别矣别:告别

26.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患材之不众人之有异能于其身

B.不患士之不欲为独以天下为无材者耳

C.而其将无不趋我况其贤能智力卓荦者乎

D.尽其道以求而试之古之人于材有以教育成就之

27.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荣辱忧戚在我他们的荣辱忧伤令我挂怀

B.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这只是看到了锥子放在布袋里的情形

C.皆能奋其所知,以效小事都能发挥他们的智慧,去尽力做一些小事

D.此吾所以独言求而用之之道也这就是我只讲寻求和使用人才方法的原因

28.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

29.下面三则材料中,哪一则最适合作为论据放在文中的处?请根据文章及所选材料的大意简述你的理由。

(1)弓所以为正者,材也。相材之法视其理,其理不因矫揉而直,此弓人之所当知也。

(2)六国合从,而辩说之材出;刘、项并世,而筹画战斗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谟谋谏诤之佐来。

(3)南越之修簳①,加强弩之上,而彍之千步之外,此天下之利器,决胜之所宝也。用以敲扑,则无以异于朽槁之梃②。

解释:①簳:小竹,可做箭。②梃:棍棒。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鲁僖公二十二年冬十一月一日,已,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①

②苏子曰:《春秋》书战,未有若此之严而尽也。宋公,天子之上公。宋,先代之后,于周为客。天子有事膰②焉,有丧拜焉,非列国诸侯之所敢敌也。而曰“及楚人战于泓”楚,夷狄之国;人,微者之称。以天子之上公,而当夷狄之微者,至于败绩,宋公之罪,盖可见矣。而《公羊传》以为文王之战③不过此,学者疑焉,故不可不辩。

③宋襄公非独行仁义而不终者也。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齐宣有牵牛而过堂下者,曰:“牛何之?”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④,若无罪而就死地。”夫舍一牛,于德未有所损益者,而孟子与之以王。所谓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三代之所共也。而宋襄公执鄫子⑤,用于次睢之社。君子杀一牛犹不忍,而宋公戕一国君若犬豕然,此而忍为之,天下孰有不忍者耶!

④泓之役,身败国衄⑥,乃欲以不重伤、不禽二毛⑦欺诸侯。人能紾其兄之臂以取食,而能忍饥于壶餐者,天下知其不情也。襄公能忍于鄫子,而不忍于重伤二毛,此岂可谓其情也哉?

⑤以愚观之,宋襄公,王莽之流。襄公以诸侯为可以名得,王莽以天下为可以文取也。其得丧小大不同,其不能欺天下则同也。其不鼓不成列,不能损襄公之虐;其抱孺子而泣,不能盖王莽之篡。使莽无成则宋襄公,使襄公之得志,亦一莽也。

⑥古人有言:“图王不成,其弊犹足以霸。”襄公行王者之师,犹足以当桓公之师,一战之余,救死扶伤不暇。此独妄庸耳。齐桓、晋文得管仲、子犯而兴,襄公有一子鱼不能用,岂可同日而语哉。自古失道之君,如是者多矣,死而论定,未有如宋襄公之欺于后世者也。

(取材于苏轼《宋襄公论》

①出自《春秋》。泓水之战,子鱼向宋襄公建议,在楚军没有全部渡河、没有列阵成行做好准备时发起进攻,宋襄公未听,结果大败。②膰:送祭肉。③文王之战:指符合礼信仁义的战争。④觳觫:恐惧的样子。⑤鄫子:鄫国国君,参加诸侯会时被宋襄公杀害以供奉神庙。⑥衄:损伤,伤害。⑦二毛:指老年人。⑧紾:弯转,扭曲。

30.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微者之称微:卑贱

②而当夷狄之微者当:抵挡

③牛何之之:去,往

④若无罪而就死地就:趋向

⑤而孟子与之以王与:和,跟

⑥天下孰有不忍者耶孰:什么

⑦乃欲以不重伤乃:竟然

⑧不能损襄公之虐损:损坏

A.①④B.②⑥C.③⑦D.⑤⑧

3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有若此之严而尽也

没有像这样严谨而且全面的了

B.宋襄公非独行仁义而不终者也

宋襄公的过错不只是施行仁义而没有坚持到最后

C.天下知其不情也

天下人都知道这不合情理

D.襄公以诸侯为可以名得

宋襄公以为诸侯的霸主地位可以凭借名声取得

32.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记载宋楚之战时,用字考究,“楚”“人”二字,隐含着对宋襄公的批评。

B.认为宋襄公为人狂妄,有众多能臣却不用,故而一开始就不具备称霸的德行。

C.通过对宋襄公的评论,表述出统治者只有行王道才能成就王业的仁政思想。

D.鉴于后世对宋楚战争看法不同,宋襄公的行为极具欺骗性,撰写此文以澄清。

33.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图王不成,其弊犹足以霸。

34.第③段中,认为宋襄公“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请具体说明③段至⑤段是如何对此展开论证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黄琼字世英,江夏安陆人,魏郡太守香之子也。遭父忧,服阕,五府俱辟,连年不应。永建中,公卿多荐琼者,于是与会稽贺纯、广汉杨厚俱公车征。琼至纶氏,称疾不进。有司劾不敬,诏下县以礼慰遣,遂不得已。先是,征聘处士多不称望,李固素慕于琼,乃以书逆遗之。琼至,即拜议郎。三年,大旱。琼上疏顺帝曰:“广昔鲁僖遇旱,躬节俭,放谗佞者十三人,诛税民受货者九人,退舍南郊,天立大雨。”书奏,引见德阳殿,使中常侍以琼奏书属主者施行。迁尚书令。琼以前左雄所上孝廉之选,专用儒学文吏,于取士之义,犹有所遗,乃奏增孝悌及能从政者为四科,事竟施行。雄前议举吏先试之于公府,又覆之于端门,后尚书张盛奏除此科。琼复上言:“覆试之作,将以澄洗清浊,覆实虚滥,不宜改革。”帝乃止。出为魏郡太守,稍迁太常。和平中,以选入侍讲禁中。元嘉元年,迁司空。桓帝欲褒崇大将军梁冀,使中朝二千石.以上会议其礼。特进胡广等,咸称冀之勋德,其制度赍赏,以宜比周公锡之山川、土田、附庸。琼独建议曰:“冀前以亲迎之劳增邑三千又其子胤亦加封赏冀可比邓禹合食四县赏赐之差同于霍光使天下知赏必当功爵不越德。”朝廷从之。冀意以为恨。永兴元年,转太尉。梁冀前后所托辟召,一无所用。虽有善人而为冀所饰举者,亦不加命。梁冀被诛,大尉胡广、司徒韩演、司空孙朗皆坐阿附免废,复拜琼为太尉。以师傅之恩,而不阿梁氏,乃封为邟乡侯,邑千户。琼辞疾让封六七上,言旨恳恻,乃许之。梁冀既诛,琼首居公位,举奏州郡素行贪污至死徙者十余人,海内由是翕然望之。寻而五侯擅权,倾动内外,自度力不能匡,乃称疾不起。四年,以寇贼免。永兴七年卒,时年七十九。赠车骑将军,谥曰忠侯。

(选自《后汉书·黄琼传》,有删改)

五侯,东汉桓帝时五名同时被封侯的宦官。

3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冀前以亲迎之劳/增邑三千/又其子胤亦加封赏/冀可比邓禹/合食四县/赏赐之/差同于霍光/使天下知赏必当功爵/不越德

B.冀前以亲迎之劳/增邑三千/又其子胤亦加封赏/冀可比邓禹/合食四县/赏赐之差/同于霍光/使天下知赏必当功/爵不越德

C.冀前以亲迎之劳/增邑三千/又其子胤亦加封赏/冀可比邓禹/合食四县/赏赐之/差同于霍光/使天下知赏必当功/爵不越德

D.冀前以亲迎之劳/增邑三千/又其子胤亦加封赏/冀可比邓禹/合食四县/赏赐之差/同于霍光/使天下知赏必当功爵/不越德

3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廉,汉朝中央政府组织测试,测试合格者任以官职,被任官职的人称为“孝廉”。

B.禁中,又称禁内,指皇室所居住的地方,因所居住的宫室严禁随便进出得名。

C.二千石,文中指官阶等级。因官员所得俸禄以米谷为标准,故以“石”称之。

D.周公,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曾辅佐周武王讨伐商纣王,助其夺取天下。

3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琼屡召不就,勉强做官。他出身官员之家,官府连年征召他,他没有答应;公卿向朝廷推荐他,他前往京城途中因称病被弹劾,最后做了官。

B.黄琼提议革新,关注选才。他认为以儒学取士有弊端,提议增加选官科目,得以施行;他对张盛的提议不以为然,认为应该对人才进行查验。

C.黄琼刚强正直,反对滥赏。皇帝打算褒扬大将军梁冀,胡广等人附和,把梁冀捧得很高,而黄琼提出理由,表示反对,朝廷采纳了黄琼的意见。

D.黄琼不附权贵,惩治贪腐。梁冀请托黄琼任用的人,黄琼都不用,梁冀被杀,黄琼却因自己师傅的恩惠而被封赏;他掌权后,下令惩治贪腐分子。

3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是,征聘处士多不称望,李固素慕于琼,乃以书逆遗之。

(2)寻而五侯擅权,倾动内外,自度力不能匡,乃称疾不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文公荐士

唐世科举之柄,专付之主司,仍不糊名。又有交朋之厚者为之助,谓之通榜,故其取人也畏于讥议,多公而审。亦有胁于权势,或挠于亲故,或累于子弟,皆常情所不能免者。若贤者临之则不然,未引试之前,其去取高下,固已定于胸中矣。

韩文公《与祠部陆员外书》云:“执事与司贡士者相知识,彼之所望于执事者,至而无间,彼之职在乎得人,执事之职在乎进贤,如得其人而授之,所谓两得矣。愈之知者,有侯喜、侯云长、刘述古、韦群玉,此四子者,可以当首荐而极论,期于成而后止可也。沈杞、张苰、尉迟汾、李绅、张后余、李翊,皆出群之才,与之足以收人望,而得才实,主司广求焉,则以告之可也。”《摭言》云:“贞元十八年,权德舆主文,陆傪员外通榜,韩文公荐十人于傪,权公凡三榜,共放六人,余不出五年内皆捷。”

陆傪在贞元间,时名最著,韩公敬重之。其《行难》一篇为傪作也,曰:“陆先生之贤闻于天下,是是而非非。自越州召拜祠部,京师之人日造焉。先生曰:‘今之用人也不详,位于朝者,吾取某与某而已,在下者多于朝,凡吾与者若干人。’”傪不负公议而采人望,盖与陆宣公同。

韩公与傪书时,方为四门博士,居百僚底,殊不以其荐为犯分。故其作《权公碑》云:“司贡士,荐士于公者,其言可信,不以其人布衣不用;即不可信,虽大官势人交言,一不以缀意。”韩公又云:“举进士者,于先进之门,何所不往?先进之于后辈,苟见其至,宁可以不答其意邪?来者则接之,举城士大夫,莫不皆然,而愈不幸独有接后进名。”以是观之,韩之留意人士可见矣。

(取材于洪迈《容斋随笔》)

解释:主司:科举的主试官。糊名:将试卷上考生姓名密封起来。陆员外:指唐代官员陆傪,曾任祠部员外郎。权德舆:曾任唐代宰相。

3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贤者临之则不然临:面对

B.执事与司贡士者相知识司:主管

C.京师之人日造焉造:拜访

D.凡吾与者若干人与:参与

40.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亦有胁于权势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B.如得其人而授之人而不仁,如礼何

C.不以其人布衣不用有之以为利

D.韩之留意人士可见矣人之有是四端也

41.下列对文中划线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以当首荐而极论

(他们)应当首先被推荐,并被高度评价

B.则以告之可也

那么(我)就告发他们,也是可以的

C.傪不负公议而采人望

陆傪不违背众人的评价,选取有声望的人才

D.虽大官势人交言,一不以缀意

即使是达官贵人来说情,也不改变心意

42.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科举取士因制度原因难免会受到人情世故的影响。

B.《摭言》记载韩愈推荐十人参加科举测试,先后都被录取。

C.陆傪为韩愈写了《行难》,赞叹其善于发现和录用人才。

D.韩愈认为先考取进士的人,应该对求教的后辈表述关心

43.将下面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故其取人也畏于讥议,多公而审

44.韩愈认为应该怎样选拔人才?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虞、虢,皆小国也。虞有下阳之阻塞,虞、虢共守之,晋不能禽也。

故晋献公欲伐虞、虢,荀息曰:“君胡不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公曰:“此晋国之宝也,彼受吾璧,不借吾道,则如之何?”荀息曰:“此小国之所以事大国也,彼不借吾道,必不敢受吾币。受吾币而借吾道,则是我取之中府,置之外府;取之中厩,置之外厩。”公曰:“宫之奇存焉,必不使受也。”荀息曰:“宫之奇知固知矣,虽然,其为人也,通心而懦,又少长于君。通心则其言之略,懦则不能强谏,少长于君,则君轻之,且夫玩好在耳目之前,而患在一国之后。中知以上,乃能虑之,臣料虞君中知之下也。”

晋遂借道而伐虢。宫之奇谏曰:“晋之使者,其币重,其辞微,必不便于虞。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翫[1]。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2]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公曰:“吾享祀丰絜,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

公不听,遂受其币而借之道,旋归四年,反取虞。荀息牵马抱璧而前曰:“臣之谋如何?”

献公曰:“璧则犹是,而吾马之齿加长矣。”

晋献公用荀息之谋而禽虞,虞不用宫之奇而亡,故荀息非霸王之佐,战国兼并之臣也。若宫之奇则可谓忠臣之谋也。

(取材于《左传》《新序》)

解释:翫:即“玩”,这里是轻视、玩忽的意思。桓、庄:桓叔与庄伯,这里指桓、庄之族。桓叔是晋献公的曾祖,庄伯是晋献公的祖父。晋献公曾尽杀桓叔、庄伯的后代。

4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虢共守之,晋不能禽也禽:同“擒”,制伏

B.宫之奇知固知矣知:同“智”,智谋

C.吾享祀丰絜,神必据我絜:同“洁”,洁净

D.神所冯依,将在德矣冯:同“凭”,依附

46.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通心则其言之略其虞、虢之谓也

B.中知以上,乃能虑之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C.亲以宠逼,犹尚害之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D.遂受其币而借之道荀息牵马抱璧而前曰

47.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是我取之中府,置之外府

那就等于把宝物从宫里仓库取出来,放到宫外的仓库

B.通心而懦,又少长于君

心胸通达而且性情懦弱,又是和虞君从小一起长大的

C.将虢是灭,何爱于虞

现在晋国连虢国都要灭掉,那么它对虞国还爱什么呢

D.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祭祀的粮食不芳香,只有明白了道理才是真正的芳香

48.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息献计,用屈地产的宝马和垂棘出产的美玉作为礼物诱惑虞君。

B.晋献公和虞君都爱慕财宝,缺乏远见,但对劝谏的态度却不相同。

C.文末晋献公叹息宝马的牙齿随年龄而增长,流露出对荀息的抱怨。

D.选文中的成语“假途灭虢”“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皆寓意深远。

49.“是一时最不快意之事,却是千古最快意之文”,这是后人对宫之奇精彩劝谏的评价。请根据文章内容,对宫之奇的劝谏艺术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假骨董

骨董自来多赝,而吴中尤甚,文士皆借以糊口。近日前辈,修洁莫如张伯起,然亦不免向此中生活。至王伯榖则全以此作计然策矣。一日,予过王斋中,适坐近一故敝黑几,壁挂败笠,指谓予曰:“此案为吾吴吴匏庵先生初就外传时所据梧。此笠则太祖普赐十高僧,而吾乡姚少师道衍得之,留至今,盖欲以歆予也。”予笑曰:“是诚有之,然亦何异洪崖得道上升。油垢幞头,李西平破朱泚破绽衲袄也?”王面赪无以应。

时娄江曹孝廉家一仆范姓,居苏城,变好骨董,曾购一阎立本醉道士图,真绝笔也。王以廉值胁得之,索价千金,损之亦须数百,好事者日往商评。不知范素狡黠,已先令吴人张元举临摹一本,形模仿佛,几如桓元子之于刘越石,酬之十金,王所收者是也,真本别得善价售矣。元举眇一目,偶为王所侮,因宣言于外,谓若双目盲于鉴古,而诮我偏明耶?此语传播合城,引为笑端,王遂匿不敢出。真伪二本,予皆见之。

董太史玄宰,初以外转,予告归至吴门,移其书画船至虎丘,与韩胄君古洲,各出所携相角。时正盛夏,惟余与董韩。及董所昵一吴姬四人,披阅竟日,真不减武库。最后出颜清臣书朱巨川告身一卷,方叹诧以为神物,且云:“此吾友陈眉公所藏,实异宝也。”予心不谓然,周视细楷中一行云:中书侍郎开播。韩指谓予曰:“此吾郡开氏鼻祖耶?”余应曰:“唐世不闻有姓开,自南宋赵开显于蜀,因以名氏,自析为两姓。况中书侍郎,乃执政大臣,何不见之《唐书》?此必卢杞所荐关播,临摹人不通史册,偶讹笔为开字耳。鲁公与卢关正同时,此误何待言。”董急应曰:“子言得之矣。然为眉公所秘爱,姑勿广言。”亟卷而箧之。后闻此卷已入新安富家,其开字之曾改与否,则不得而知矣。顷韩宦滁阳,偶谈颜卷,予深悔当年妄发。

(取材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

骨董:古董。

50.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面赪无以应。赪:变红

B.真绝笔也。绝:死亡

C.自析为两姓。析:分开

D.亟卷而箧之。亟:赶快

5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然亦何异洪崖得道上升何不见之《唐书》

B.偶为王所侮此吾友陈眉公所藏

C.而诮我偏明耶则不得而知矣

D.与韩胄君古洲鲁公与卢、关正同时

5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适坐近一故敝黑几

刚好坐在邻近的一个破旧黑色小桌旁边

B.王以廉值胁得之

王伯榖用很少的钱逼迫对方而得到阎画

C.周视细楷中一行云

韩胄仔细观察到一些行云般的小楷字

D.子言得之矣

董太史玄宰说我所说的话是完全正确的

5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董本来就有很多赝品,吴中一带特别多,当地的文人还能借此维持日常生活。

B.苏州城一范姓人氏,凭着一幅阎立本的画获得数百乃至千金,得到许多人好评。

C.在吴中一带,藏有古董的人常常会相互比试品评,藉此表现其在收藏界的实力。

D.藏家董太史赞叹为“神物”的颜清臣名作《朱巨川告身》卷被“我”视为赝品。

54.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真本别得善价售矣。

文章结尾说“予深悔当年妄发”,你认为是“妄发”吗?请据选文简述理由。

参考解析:

1.D

2.A

3.B

4.C

5.你不是故意的,怎么吓成这个样子?

6.①裴行俭有文才,他工草隶,能为文,通阴阳、历术;②有武略,他精通兵法韬略,带兵作战能用诱敌计、反间计等出奇制胜;③有人伦之鉴,他善于鉴别人才,所提拔的程务挺等大都成为了当世著名将领;④有器量,他为人宽厚,不追究损坏其珍贵物品的令史、军吏。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遍出示坐者,意思是“全部拿出来让他们观赏”。示:给……看。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为”,都是介词,表被动。

B.“称”,动词,号称、自称;/动词,称颂、赞许。

C.“之”,助词,的;/代词,它。

D.“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因果。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B.整个语境是“又擒大首领奉职而还,余党走狼山”,“余党走狼山”意思是“突厥的残余部队逃往狼山”。“余党”应是“突厥的残余部队”,“走”应是“逃跑”。选项翻译不对。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裴行俭通晓阴阳、历术”与“能预先得知伪可汗阿史那伏念捆系阿史德温傅前来投降”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从原文“伏念惧,密送款,且请缚傅自效”可知,裴行俭“预先得知伪可汗阿史那伏念捆系阿史德温傅前来投降”是阿史那伏念事先以“密送款”的方式告知他的。

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本题得分点有:故,故意;是,这,这个样子;尔非故也,判断句。

6.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抓住“才兼文武”“有人伦之鉴”“器量亦不可及”,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内容即可。

“行俭工草隶”“所撰《选谱》、《草字杂体》数万言。又为营阵、部伍、料胜负、别器能等四十六诀。行俭通阴阳、历术”,工草隶,能为文,通阴阳、历术,可见他有文才;

带兵讨伐叛贼时,为了防止敌人劫走粮草,“因诈为粮车三百乘,车伏壮士五辈,赍齑陌刀、劲弩,以羸兵挽进,又伏精兵踵其后”,结果是“杀获几尽。自是粮车无敢近者”;再次讨伐阿史那伏念和阿史德温傅时,“纵反间,说伏念,令与温傅相贰”,结果果然如他所料,“突厥余党悉平”,精通兵法韬略,带兵作战能用诱敌计、反间计等出奇制胜,可见他有武略;

“善知人,在吏部时,见苏味道、王剧,谓曰:‘二君后皆掌铨衡。’”“所引偏裨,若程务挺、张虔勖、崔智睟、王方翼、党金毗、刘敬同、郭待封、李多祚、黑齿常之,类为世名将,傔奏至刺史将军者数十人”,善于鉴别人才,所提拔的程务挺等大都成为了当世著名将领,可见他人伦之鉴;

“尝赐马及珍鞍,令史私驰马,马蹶鞍坏,惧而逃。行俭招还之,不加罪”“有玛瑙盘广二尺,文彩粲然,军吏趋跌盘,碎,惶怖,叩头流血。行俭笑曰:‘尔非故也,何至是?’色不少吝”,为人宽厚,不追究损坏其珍贵物品的令史、军吏,可见他有器量。

参考译文:

裴行俭,字守约,(是)绛州闻喜县人。太宗贞观中叶,参加明经科测试中选,调迁为左屯卫仓曹参军。当时苏定方担任大将军,(对裴行俭)说道:“我用兵(的谋略战术),世上没有可传授的人,现在你很有才能(可得我的传授)。”就把战略战术全部传授给他。

高宗调露元年(679年),突厥的阿史德温傅背叛唐朝,匈奴的单于管辖的二十四个州造反响应他,有几十万人众。都护萧嗣业征讨叛军没有战胜,死伤失败接连发生。高宗诏令裴行俭担任定襄道行军大总管讨伐(叛军),总共统率三十多万人马。军旗连绵上千里,全由裴行俭指挥。

在这以前,萧嗣业运送军粮,多次被敌人抢走,士卒饥饿而死。裴行俭说:“可以用计谋制服敌人。”于是准备了三百乘假粮车,每乘车里埋伏五名骁勇的士卒,带着涂抹着姜末的长刀、强劲的弓弩,用瘦弱的士卒拉车前进,还派精兵秘密地紧跟在他们后边。敌人果然来抢粮车,(拉车的)瘦弱士卒(假装)逃脱险境。敌人用马把车迅速拉到有水草的地方,解下马鞍,让马吃草。正要从车里拿粮食,骁勇的士卒猝然冲出,(后边的)伏兵(也)赶到了,几乎(将敌人)杀死或俘虏光了。从这以后,没有哪股敌人敢接近粮车。

敌军在黑山抵御,连打几仗都失败了,裴行俭让将士们尽情厮杀,前后杀死的敌人(多得)无法统计。突厥未经唐朝封赐的可汗泥熟匐被他的部下杀死,部下提着他的首级前来投降。(裴行俭)又活捉了他们的大首领奉职班师回朝,突厥的残余部队逃往狼山。裴行俭回朝以后,阿史那伏念非法地自称可汗,又同阿史德温傅会合。第二年,裴行俭重新统率各路军队,驻扎在代州的陉口,派遣间谍大搞离间活动,劝说阿史那伏念,使他跟阿史德温傅互相猜疑。阿史那伏念害怕了,秘密送来降书,并请求让他亲自捆来阿史德温傅表示诚意。裴行俭保守秘密没有公开,而呈递密封奏表报告了朝廷。几天之后,烟尘冲天向南滚来,哨兵们惊恐,裴行俭说:“这是阿史那伏念押送阿史德温傅来投降,没有别的情况。不过接受投降如同接受战斗。”于是命令严加防备,派遣一名使者前去慰劳。事情果然是这样。到这时,突厥残部全被消灭。

裴行俭善长草书隶书,高宗曾经给他白绢命令他书写《昭明文选》,观赏之后,珍爱他的法度,赏赐丰厚。他撰写《选谱》、《草字杂体》好几万字。还就安营列阵、军队编制、预料胜负、识别人才等问题编写了四十六条经验诀窍。裴行俭通晓天文、历法,每次打仗,都能预知有利的时日。他善于识别人,在吏部任职时,看到苏味道、王剧,(对他们)说道:“您二位日后会主管选拔人才的工作。”李敬玄大力赞扬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才学,推荐给裴行俭,裴行俭说:“做官的人要达到远大的志向、职位、前途,就要把度量见识放在首位,把文学技艺放在其次。像王勃等人,虽然富有文才,但轻浮急躁,爱卖弄夸耀,哪里是享有爵位俸禄的人呢?杨炯比较稳重谨慎,可以当到县令,其余的人都不会善终。”他推荐的偏将、裨将,例如程务挺、张虔勖、崔智睟、王方翼、党金毗、刘敬同、郭待封、李多祚、黑齿常之,大都成为了当世著名将领,由侍从升为刺史、将军的有几十人。

(皇帝)曾赏赐给他骏马和珍贵的马鞍,令史私自骑马奔驰,马跌倒摔坏了马鞍,吓得逃跑了。裴行俭叫他回来,没有追究他。当初,平定阿史那都支、李遮匐时,缴获的珍宝(多得)不可计算,各部落的首领将士想要看看,裴行俭借机设宴,全部拿出来让他们观赏。有一个直径两尺的大玛瑙盘,错杂艳丽的色彩闪烁光亮,军中小吏脚步太快跌了一跤,盘子被摔碎了,惶恐惊怕,跪在地上头叩出了血。裴行俭笑着说:“你不是故意的,怎么吓成这个样子?”没有一丝舍不得的颜色。高宗皇帝赏赐给他从阿史那都支那儿缴获的财物金银器皿三千多件,骆驼马牛数字相同,裴行俭分送给亲戚朋友及部下,几天时间就送光了。

7.A

8.A

9.D

10.B

11.然而风俗不如古代淳厚,难道不是这样的做法废止的缘故吗?

12.表彰范仲淹出众的德行节义和对天下的功劳;以此勉励长山县百姓向范仲淹学习,砥砺风俗,改善教化。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所谓不赏而民劝者,句意为:所说的不用奖赏百姓也能勤勉努力。“劝”,勤勉、努力的意思。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两句中的“虽”都是连词,“虽然”。

B.第一句中的“所”是助词,使动词名词化;第二句中的“所”是介词,与“为”共同表被动。

C.第一句中的“于”为介词,表被动;第二句中的“于”是介词,“对于”。

D.第一句中的“而”是连词,表顺承;第二句中的“而”是连词,表并列。

故选A。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D.爰梓人构堂宇,应译为:于是命令木匠修筑屋宇。

故选D。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表述了对范仲淹事业未完成的痛惜之情”错误,是为了佐证范仲淹的谋划是“欲行之以久,而冀效于后也。”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重点词:“未”,否定副词,不;“风俗未厚于古者”,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风俗未于古者厚”;“得”,难道;“废”,废止;“欤”,句末疑问语气词,吗。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内容的理解能力。

题干中,说“愚之所以建公祠者,非止为乎公也,为民也。”这句话交代了长山县设立范公祠堂的目的,首先理解这句话意思,其意为:我主持修建范公祠堂,不只是为了表彰范公,更是为了激励百姓。根据前文内容“古之人有德行节义,取而旌之,犹能以厉其风俗,况有功于天下者乎?”,其意为古人有了道德品行节操义行,就收录事迹进行表彰这类行为,还能够用以鼓励百姓的风俗,何况有功于天下的人呢?故设立祠堂的目的是表彰范仲淹出众的德行节义和对天下的功劳;以此勉励长山县百姓向范仲淹学习,砥砺风俗,改善教化。

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古人治理天下,所说的不用奖赏百姓也能勤勉努力,不是说一定不奖赏百姓。奖赏一件善行百件善行呈现,为什么呢?从京城到郡县,从郡县到乡里,这中间有道德品行节操义行值得称道的人选录之后表彰他们,在朝廷封爵,死后表彰他们的家族,这样风俗没有不得到鼓励的。汉唐之际,虽然赶不上夏商周三代,但是把年号确定为治平之世的代称(如贞观之治),这种做法一向流行啊。况且现在的天下,与古代的天下没有什么不同,然而风俗不如古代淳厚,难道不是这样的做法废止的缘故吗?

所以范文正公对于於陵而言,难道只是道德品行节操义行(值得表彰)!范公世代居家姑苏,年幼丧父身体柔弱,没有父亲依靠,后来跟随母亲前来居于此地,留下之后没有离开,就成为了本县人。等到他长大成人,学问高超有所建树,乡人都认为他奇特。曾经在长白山筑庐定居,每天独自诵读,虽然刻苦没有闲暇休息,却常常担心自己缺少朋友(一起研讨学问)。终于有天,超然起身远行,四方奔走,超出县境,寻求造诣高深的老师,来成就自己的学业。不过数年时间,就极其精通六经,名声使世人佩服感动。真宗祥符年间,恰逢圣明的天子下诏让世人举荐贤能的人才,范公一向拥有乡里的美誉,被卿大夫们招待礼遇,一经测试就中了功名。不久填补职位,屡次升任,最后担任谏官,大的功德思,给予百姓,正直的言论,被当权者赞许。天下之人,无论贤者还是不才之人,不约而同地说道:“范公如果升任宰相,天下太平可以预期。”等到统领边郡,手握兵权,在谈笑之间就已克敌制胜,名声远播。坐镇边境,而获得边境安定,放下烽火解除警戒,敌人不敢侵犯边境。天子倚仗他,视之如坚固的城池,将他视若腹心,哪里还担忧西戎,哪里还担忧北狄!

当时因为国家已经安定无事,于是就被提拔为枢密副使,参与重要事务。天下之人高兴地交口传颂:“范公得到重用了,只用抬起头踮起脚来等待天下太平就成了。”范公自此担负皇帝交给的重要职责,认为自己的事业不能够急切成就,必须等待逐渐达到。所以他做的事情,意愿在长远重大的方面。改变旧的风俗习惯,改革衰败的政事。向下和睦同僚,向上辅佐帝王。想要长久推行新政,并且希望在改草之后见效。《易经》说:“循序渐进地治理国家”。范公的确实践了它,可惜他没有最终实施到终了就去世了。

范公去世之后,长山县没有他的文字记载。古人有了道德品行节操义行,就收录事迹进行表彰这类行为,还能够用以鼓励百姓的风俗,何况有功于天下的人呢?英宗治平年间,我出任此地县令,探访文正公的行迹,收集了文正公的故事,于是让木匠修筑屋宇,命令画师绘出图纸。让那些只有十户人家村子的村民,早晚耳听眼见,并不是险诈奸邪的人,能不受到激发?像这样怎么还担心风俗赶不上古代呢?所以说:“不用奖赏百姓也能勤勉。”说的就是这个啊。我主持修建范公祠堂,不只是为了表彰范公,更是为了激励百姓。

13.A

14.C

15.D

16.C

17.在这种情况下,齐侯便拿晏子的酒杯,罚陈桓子喝酒。

18.文章是通过多层面的对比表现对范仲淹义举的推崇之意的,文章先后将范仲淹对人的施与与对己的“贫终其身”做对比,用晏子的好仁与范仲淹的尚义做对比,拿同世高官只顾一己享乐、挥霍与范仲淹施贤、施人之举作对比,来表现对范仲淹义举的推崇之意。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意思是购置了靠近外城常年有好收成的土地一千亩。“稔”,成熟,在句中可理解为“有好收成”。

故选A。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而”,连词,表并列。/词缀,嵌在某些时间词或表已然态的词后面,可不译。

B.“以”,表目的的连词,来。/第二个“以”,介词,用。

C.两个“之”意义和用法一样,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于”,介词,表比较,比。/助词,可不译。

故选C。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D.“其规模远举又疑过之”意思是:义田的规模之大和影响之久远,恐怕要胜过晏子了。“疑”,恐怕。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和推断能力。

C.“认为范仲淹的义举与之相接近”错误。应是认为范仲淹的义举超过了晏子。

故选C。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第一个“觞”,名词,酒杯;第二个“觞”,动词,罚……喝酒。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赏析文章表现手法的能力。

本文主要采用对比的手法表现对范仲淹义举的推崇之意。

由“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唯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分析可知,将范仲淹对人的施与与对己的“贫终其身”做对比。

由“予尝爱晏子好仁,齐侯知贤,而桓子服义也。又爱晏子之仁有等级,而言有次也”“观文正之义,贤于平仲,其规模远举又疑过之”分析可知,用晏子的好仁与范仲淹的尚义做对比。

由“世之都三公位,享万钟禄,其邸第之雄,车舆之饰,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是皆公之罪人也”分析可知,拿同世高官只顾一己享乐、挥霍与范仲淹施贤、施人之举作对比。

参考译文:

范文正公是苏州府人,他平生乐善好施,挑选那些关系亲近且贫穷、关系疏远且贤明的人,都去周济他们。

当初他做高官的时候,购置了靠近外城常年有好收成的土地一千亩,称为“义田”,用来赡养接济同族的人。使他们天天有饭吃,年年有衣穿,嫁女儿、娶媳妇、遇灾祸、葬逝者等,都给予钱财。他遴选同族里年龄大而又有德行的人主持此事,按时支出。每天的饭,一人供给一升米,每年的衣服,每人分给一匹绢,嫁女儿的,给五十贯钱,再嫁的给三十贯钱,娶媳妇的,给三十贯钱,再娶的给十五贯钱,办丧事的,给的钱和再嫁的数目一样,葬小孩的,给十贯钱。聚居在一起的族人有九十口,每年收入八百斛用于供给的稻谷。用这笔收入,供给这些聚居的族人,(使得)他们生活充足富余,而没有困乏的时候。那些退隐在家等候任职的人,就给他们接济,外出做官而有职位的,就停止供给。这是义田的大概情况。

当初,文正公还没有显达的时候,就曾立下要兴办义田这个志向,然而二十年来,他的经济力量一直没有达到。等后来他出任西帅,以及参知政事,到这时才开始有俸禄和赏赐方面的收入,而实现了他的愿望。文正公去世后,其后代子孙管理着他的产业,继承了他的遗志,就像他在世时一样。文正公虽然官位很高,俸禄很优厚,但是他一生清贫。死的那一天,他家里没有钱装殓他,他的儿子没有钱办丧事,(他)只把布施穷人,养活亲人的道义,传给了他的子孙。

从前,晏子坐着破车子,由瘦马拉着(去上朝),陈桓子对他说:“你这是隐瞒君主给你的赏赐啊。”晏子说:“自从我做了高官以后,父亲的族人,没有不坐车子的;母亲的族人,没有衣食不足的;妻子的族人,没有受冻挨饿的;齐国的士人,等我资助生火做饭的有三百多人。像这样,是我要隐瞒君主的赏赐不让人知道呢,还是我在显扬君主的赏赐呢?”在这种情况下,齐侯便拿晏子的酒杯,罚陈桓子喝酒。我曾经很敬佩晏子爱好仁德,齐侯赏识贤者,而桓子能够信服大义。我又佩服晏子好仁而能分清等级,讲话有次序,先说父族,再说母族,第三说妻族,之后说到那些关系疏远却又贤能的人。孟子说:“能够亲近父母双亲,才能施仁爱给老百姓,能施仁爱给老百姓,才能爱惜万物。”晏子的行为接近了这个标准。从文正公兴办义田的义举来看,他比晏子还要贤明,义田的规模之大和影响之久远,恐怕要胜过晏子了。

唉!世上那些身居高位的人,享受万钟俸禄,宅第雄伟,车马华饰,歌伎舞女成群,妻妾儿女豪奢,但这一切只供他一家享用;而亲族不能踏进他的家门,这样的人难道还少吗?何况是接济那些贤能的人呢!三公以下那些做卿、做大夫、做士的人,官俸充足,待遇优厚,却只供他个人享用;而其亲族中手拿饭瓢到处乞讨、穷苦得饿死在沟渠之中的人,难道还少吗?何况是去接济他人呢!这些人都是文正公的罪人啊!

文正公的忠义事迹传遍朝廷,事业遍布于边陲地区,功劳名声响彻天下,后世一定会有史官把这些记录下来,我对这些可以不再写什么。而只推崇他(创办义田)的义举,将这个事迹留给后代。

19.C

20.D

21.A

22.C

23.(汉武帝)于是派卫山依仗实力雄厚的军队前去晓谕卫右渠。

24.上为其名美,即不诘,拜何为辽东东部都尉;山还报天子,天子诛山。

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谯:通“诮”,责备。句意为:汉朝派涉何责备和告知右渠。

故选C。

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为四郡”的“为”应为动词,成为。句意为:设立了四个郡。

故选D。

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A.“真番、朝鲜就曾全部隶属于它”错误。“略”意为“攻夺”,正确翻译为:自全盛之时开始,燕国曾攻夺真番、朝鲜,使之隶属于自己。

故选A。

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左将军卒正多的怀疑”错误,根据“左将军卒正多率辽东兵先纵,败散,多还走,坐法斩”可知,当时卒正多已死,应为“引起了使者和左将军的怀疑”。

故选C。

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省略主语,汉武帝;“乃”,于是;“谕”,告诉,晓谕。

2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能力。

依据“使御刺杀送何者朝鲜裨王长,即渡,驰入塞,遂归报天子曰‘杀朝鲜将’”可知,涉何对出使没有结果非常气恼,在回国途中,将护送他出境的朝鲜裨王长杀死,汉武帝不但不责怪他,还“为其名美,即不诘,拜何为辽东东部都尉”,可见汉武帝好大喜功。

太子也怀疑汉朝使者和左将军要欺骗和杀害自己,于是就不再渡河,又领朝鲜民众归去。卫山回到京城向天子报告,天子杀了卫山。

天子派卫山凭借兵威前去明告右渠,朝鲜后来打算投降,但因为双方的猜疑而使和解失败,“山还报天子,天子诛山”,可见汉武帝残忍暴戾。

参考译文:

朝鲜王卫满,原是燕国人。最初,在燕国全盛的时候,曾经攻取真番、朝鲜,并为它们设置官吏,在边塞修筑防御城堡。后来秦国灭掉燕国,朝鲜就成了辽东郡以外的边界国家。汉朝建国后,因为朝鲜离得远,难以防守,所以重新修复辽东郡从前的那些关塞,一直到淇水为界,属燕国管辖。后来燕王卢绾造反,跑到了匈奴。卫满也流亡于外,聚集了一千多个同党之人,梳着椎形发髻,穿上蛮夷服装,在东方走出塞外,渡过淇水,居住到秦国原来的空旷之地名叫上下鄣的地方,并逐渐地役使真番、朝鲜蛮夷以及原来的燕国和齐国的逃亡者,使他们归属自己,在他们当中称王,建都在王险城。

正当汉惠帝和高后时代,天下刚刚安定,辽东郡的太守就约定卫满做汉朝的外臣,保护边塞以外的蛮夷,不要让他们到边境来骚扰抢夺;各位蛮夷的首领想到汉朝进见天子,不要禁止。(辽东太守)把这情况报告天子知道,天子同意这个条件。因此,卫满得以凭借他的兵威和财物侵略、招降他周围的小国,真番、临屯都来投降归属卫满,他统辖的地区方圆数千里。卫满把统治权传给儿子,再传到孙子右渠手中,这时被朝鲜所引诱来的汉朝人越来越多,而右渠又不曾去进见汉朝天子。真番周围许多小国想上书要求拜见汉朝天子,却又被阻塞,无法让天子知道这一请求。

元封二年(前109),汉朝派涉何责备和告知右渠,但右渠终究不肯接受汉朝的诏命。涉何离开朝鲜,来到边界,面对湞水,就派驾车的车夫刺杀了护送涉何的朝鲜裨小王,然后立即渡河,疾驰而回,进入汉朝边塞。于是回到京城向天子报告:“我杀了朝鲜的一个将军。”天子认为他有杀死朝鲜将军的美名,就不再追究他的过失,却授予他辽东东部都尉的官职。朝鲜怨恨涉何,调兵偷袭,杀了涉何。

汉朝天子下令招募被赦免罪过的犯人去攻打朝鲜。这年秋天,汉朝派楼船将军杨仆从齐地乘船渡过渤海,共率领五万大兵;左将军荀彘率兵走出辽东郡,去讨伐右渠。右渠调兵据守在险要的地方,抵抗汉朝军队。左将军的名字叫多的卒正,首先率辽东兵进击敌人,结果队伍失败而走散了,多数人跑回来,他因犯了军法而被杀。楼船将军率领齐地兵士七千人,首先到达王险城。右渠守城,探听到楼船将军军队少的消息,就出城攻打楼船将军,楼船将军的军队失败而四散奔逃。杨仆将军失去了军队,逃到山中藏了十多天,逐渐找回四散的兵卒,重新聚集到一起。左将军荀彘攻击驻守淇水西边的朝鲜军队,未能从前面攻破敌军。

天子因为两将军没能取得军事胜利,就派卫山凭借兵威前去明告右渠。右渠会见了汉朝使者,叩头谢罪:“愿意投降,只怕杨、荀二将军用欺诈的手段杀死我。如今我看到了表示诚信的符节,请允许我们投降归顺。”右渠就派遣太子去汉朝谢罪,献上五千匹马,又向在朝鲜的汉军赠送军粮。有一万多朝鲜民众,手里拿着兵器,正要渡过淇水,使者和左将军怀疑朝鲜人叛变,说太子已投降归顺,应当命令人们不要携带兵器。太子也怀疑汉朝使者和左将军要欺骗和杀害自己,于是就不再渡河,又领朝鲜民众归去。卫山回到京城向天子报告,天子杀了卫山。

元封三年(前108)夏天,尼溪相参就派人杀死了朝鲜王右渠,向汉朝投降。王险城还没攻下来,因此右渠的大臣成已又造反,并攻击不随他造反的朝鲜官吏。左将军派右渠的儿子长降、相路人的儿子路最去明白地告诉朝鲜的百姓,杀了成已,因此汉朝终于平定了朝鲜,设立了四个郡。

25.D

26.A

27.A

28.等到它拉沉重的车子,择取平坦的道路,不用屡屡鞭策,不让人费力地驾驭

29.应选择材料三。本段的观点是要恰当地使用人才,不能“用之不得其方”,而要“适其任”;材料三的意思是南越的竹子适合做箭而不适合做敲扑,强调要发挥事物真正的功用,与本段的观点一致。

2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别:分辨。句意:这样之后良驹和劣马才分辨出来。

故选D。

2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之:助词,取独,不译。

B.为:动词,有作为;/动词,是。

C.其:代词,他们;/代词,那些。

D.以:连词,表目的,来;/介词,通过。

故选A。

2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A.句意:他们的荣辱忧伤都取决于我。“在我”,取决于我。

故选A。

2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关键词:及,等到;引,拉;夷,平坦;策,动词,鞭策;御,驾驭。

29.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

结合“虽得天下之瑰材杰知,而用之不得方,亦若此矣”“于是量其能而审处之,使大者小者、长者短者无不适其任者也”可知,本段的观点是,要根据人才的能力恰当地合理地使用人才,量材录用。

材料一说的是如何识别人才;

材料二说的是人才的出现要有合适的机遇;

材料三“此天下之利器,决胜之所宝也。用以敲扑,则无以异于朽槁之梃”以南越的竹子为喻,说的是物尽其用的道理,与本段要合理使用人才,人尽其才观点一致。

据此可知应选择材料三。

参考译文:

天下需要忧虑的事,不是担忧人才不够多,而是担忧位高权重者不希望人才众多;不是担忧人才不作为,而是担忧位高权重者不让他们有作为。

人才的作用,是用来作为国家的支柱,得到了则国家可以安定繁荣,失去了则使国家灭亡而受外辱,然而位高权重者不希望能人多,不让他们有所作为,这是为什么呢?这里有三个蒙蔽人的原因。其中最蒙蔽人的,就是认为自己身处高位,可以免除屈辱、断绝危害,人才的得失对国家治乱的命运没有帮助又有人认为自己的爵位俸禄可以吸引天下的优秀人才,他们的荣辱忧伤都取决于我,我可以在他们面前骄傲,而他们没有不想依附我的;又有人不探求选用人才的方法,认为天下实在没有人才。这三个蒙蔽人的原因中还可以讨论失误原因的,只有认为天下没有人才的观点吧。他们心中并非不想任用天下的人才,只不过不知道为何没有人才罢了。

况且有才能的人,他的表现靠什么显得与一般人不同呢?只是他们遇到事情能够把事情处理好,治理国家能够使国家安定。位高权重者如果不深入地考察、慎重地任用他,那么即使拥有如皋、夔那样的才智,尚且不能让自己较一般人突出,何况是才智在他们之下的呢?世上受到蒙蔽的人说:“一个人如果身怀不凡的能力,就像锥子放在布袋里,它的尖端立刻就能显露出来。所以没有有才华却不能被发现的人啊”这只是看到了锥子放在布袋里的情形,却没看到马在马棚里的情景。劣马与良马混杂相处,喝水吃草,嘶叫跺蹄子咬东西,它们的区别很小。等到它拉沉重的车子择取平坦的道路,不用屡屡鞭策,不让人费力地驾驭,一牵引缰绳,千里的路程已经走到了。这样之后良驹和劣马才分辨出来。古代的君主知道这种情况,所以不认为天下没有人才,想尽办法来寻找并且考察他们。考察人才的方法,就是让他们做能做的工作罢了。

由此可知,即使得到了天下优秀杰出的人才但任用他们不得当,也和上述情形一样。古时候的君王明白这个道理,于是衡量他们的才能并且谨慎地使用他们,使能力大小不同、长处短处不同的人才没有不做着适合自己的事情的。这样做的话,那么愚昧浅陋的人都能发挥他们的智慧,去尽力做一些小事,何况那些才德兼备、智力非凡的人呢?唉!后世的位高权重者没有探究这个道理并且在现实中尝试,就说天下确实没有人才,这也是没有好好想过罢了。

有人问:“古时候的人通过教育来造就人才,而你只说了人才的寻求和使用,为什么呢?”我说,在天下的法度还没设立之前,就一定要先寻求天下的人才来使用,如果能使用天下的人才,那么就能依靠他们恢复先王的法度,那么连天下的小事都没有不像先王那个时代的了,何况是教育造就人才的大事呢?这就是我只讲寻求和使用人才方法的原因。

材料一:张弓时弓体不偏扭,靠的是木材好。判断木材的标准是看它的纹理,纹理应该不经校正就是直的,这是造弓的人应该知道的。

材料二:战国时六国合纵,于是辩论、游说的人才就出来了;刘邦、项羽并存于世,于是筹画的谋士、打仗的武将这类人物就出来了;唐太宗希望把国家治理好,于是运筹谋略、敢于直谏的辅臣就出来了。

材料三:南越地区有一种长得很长的竹子,做成箭安放在强劲的弩弓上,能射到千步以外的地方,这是天下锐利的武器,决定胜负的宝贵东西。但是如果拿它来做鞭打的刑具,就和一根枯朽的棍棒没有两样了。

30.D

31.B

32.B

33.图谋成就王业没有成功的,最坏的结果也还能成就霸业。

34.第③段把齐宣王不忍杀一牛与宋襄公残忍杀害一国国君进行对比,揭示了宋襄公不仁的本质。第④段通过类比(比较),说明宋襄公忍心杀一国之君,而不忍心攻击受伤之人和老年人,如同一个人能扭伤兄弟的手臂夺取食物,却不忍心对着饭食忍饥挨饿一样地不合情理。第⑤段使用类比,指出宋襄公如王莽一样伪善,欺世盗名。

3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⑤“与”解释为“和,跟”错误,依据文句“而孟子与之以王”的语意可知,“与”是“赞许”之意,此句大意为:而孟子用王道来赞许他;⑧“损”解释为“损坏”错误,依据文句“不能损襄公之虐”的句意可知,“损”是“减损”之意,此句大意:并不能减损他本性暴虐的程度。

故选D。

3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B.“宋襄公的过错不只是施行仁义而没有坚持到最后”理解有误,依据语境,“宋襄公非独行仁义而不终者也”是一判断句式,“者”是“……的人”之意,“非独”是“不但,不仅”之意。故此句正确理解应为“宋襄公不仅仅是行仁义而不能善终的人”。

故选B。

3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认为宋襄公为人狂妄”理解有误,依据文句“襄公行王者之师,犹足以当桓公之师,一战之余,救死扶伤不暇。此独妄庸耳”分析可知,认为,“宋襄公不能行王者之师,这只是他个人的昏昧平庸罢了”,不是“为人狂妄”之意;此外,“有众多能臣却不用”的理解也是错误的,依据文句“襄公有一子鱼不能用,岂可同日而语哉”分析可知,“宋襄公只有一子鱼但却不能任用”。

故选B。

3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图”,图谋;“王”,名字用作动词,成就王业;“弊”,最坏的结果,最差的结果;“足以”,足够用来。

3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古文论点、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