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芜湖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_第1页
安徽省芜湖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_第2页
安徽省芜湖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_第3页
安徽省芜湖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_第4页
安徽省芜湖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安徽省芜湖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芜湖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测试

语文试题卷

本试题卷共8页,17小题,满分100分,测试用时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校、考场/座位号、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卷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卷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解析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卷上对应题目选项的解析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解析。解析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解析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解析,然后再写上新解析;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卷的整洁,测试结束后,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在叙事上采用了曲折复义的表述方式,明确说小说故事是假语存(贾雨村)、真事隐(甄士隐),在真假、有无、虚实之间,《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艺术空白点,也就是“不写之写”。

“不写之写”主要是从美学修辞学上来理解,而不是从索隐或随意联想的角度来理解。遗憾的是,“不写之写”大多数情况下被属于历史学范畴的考证派或非文学立场的索隐派笼罩。一部艺术作品,所能写到的东西相对于无始无终、波澜壮阔的生活来讲总是有限的。也就是说,“不写之写”在“写”和“不写”之间有一个辩证关系。对于作家来说,“写”什么是值得反复思量和推敲的,“写”是主要的,是呈现给广大读者和观众的,是他们能够直接感知和认知的,是直接诉诸读者直觉经验的。至于“不写”,则属于并不完全由作家掌控的部分,由“写”唤起人们对“不写”的感知,认知,这对作家来说不是一个轻而易举的技能,对阅读来说不是轻易能获得的效果。

那么作家和作品中的“不写之写”究竟该怎么理解?作家的“不写之写”,应该是服务于其艺术目的的。作家通过作品写出来的东西,虽然是局部的,但可以关联整体,这才是“不写之写”。换言之,不是所有的空白、笔触不到的都叫“不写之写”,也并不是在阅读过程中随意生发、随意联想到的内容都是“不写之写”。“不写之写”应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从《红楼梦》的文本举例,如第三十五回宝玉与薛宝钗丫鬟鸣儿的对话。

莺儿笑道:“你还不知道,我们姑娘有几样世人都没有的好处呢,模样儿还在次。”宝玉见莺儿娇憨婉转,语笑如痴,早不胜其情了,那更提起宝钗来!便问他道:“好处在哪里﹖好姐姐,细细告诉我听。”莺儿笑道:“我告诉你,你可不许又告诉他去。”宝玉笑道:“这个自然的。”正说着,只听外头说道:“怎么这样静悄悄的!”二人回头看时,不是别人,正是宝钗来了。

既然这个秘密是莺儿不能告诉宝钗的,此时在莺儿和宝玉对话时当事人宝钗闯了进来,莺儿当然不能当着宝钗的面给宝玉说了,况且是秘密呢。薛宝钗究竟有什么别人都没有的好处,读者也就无法知道了。这个“不写之写”,是永无直接解析的。不是宝玉以后没有机会再向莺儿求证求解,而是“不写”了。

“不写”使文本具有了开放性,使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来丰富和确认,在阅读理解中让薛宝钗的性格丰富起来。而《红楼梦》的叙述又是具有文本的自足性、自洽性的,作家“写”了很多“写”又限定了我们的理解和联想。薛宝钗有世上人少有的好处,作家为了让你关注、揣摩他的艺术描写,从设置悬念和激发阅读动力与兴趣来说,也是不会轻易直接告诉你的。急于求解问题的解析有,也没有,莺儿接下来要说的成为了文本的“空白点”,这就是“不写之写”的妙处。

这样的“不写之写”,构成了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但具有理解的合理性。因为这些不写之写读者可以根据上下文,根据对人物一贯的性格,行为逻辑、情感取向推测到的,但又不能完全说明白,不能完全“意于言表”,从而使艺术具有含蓄隽永、味之无穷的韵致和品格。

(摘编自孙伟科《中的“不写之写”》)

材料二:

空白是中国画构图中处理黑白关系的主要手段。在《红楼梦》的画家笔法中,空白是被经常运用的一种。曹雪芹曾通过薛宝钗之口表述了他对绘画创作的见解。但作为一个精通绘画的作家,曹雪芹“自觉引进绘画技法”来进行《红楼梦》的创作,从而使其不仅绘景、状物妙合画理,而且写人,叙事也往往“默运画学神髓,融入丹青技法”。他在作品中就特别注意这种空白手法的运用,不时在《红楼梦》中留有空白。

《红楼梦》中制造空白的手法,除了语言,情节的省略及“不写之写”等以外,还利用“矛盾”制造空白,创造出朦胧、模糊的艺术意境。例如,宝玉酒醉后要撵李奶妈,但被袭人劝住了,并没有撵,而李奶妈却说宝玉撵了茜雪。这看起来相矛盾,但实际是另起了头绪,是将茜雪“出去”的一段情节通过“矛盾”制造了空白,使读者可任意驰骋自己的想象去推想这其中的缘由。张爱玲就认为茜雪是“负气走的”,对此,倒是脂砚斋颇能理解的原意,他说:“照应前文,又用一‘撵’字,屈杀宝玉。然在李媪心中口中毕肖。”可见,笔法真是高妙,既塑造了茜雪形象,又刻画了李奶妈形象,可谓“一石二鸟”。

这正是空白的妙处。因为像这样的情节若实写了,不但容易使笔墨轻重不均,冲淡主调色彩,而且还使情节受到了限制,显得死板不活。而这里运用以虚写实、计白当黑的空白艺术手法,则使有限的画面中生出无限烟波,创造了烟云模糊的意境,增强了小说的空灵之美。正如脂砚斋所评“若通部中万万件细微之事俱备,《石头记》真亦太觉死板矣”。

(摘编自曹金钟《“矛盾”与中意境的创造手法》)

1.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曹雪芹运用“不写之写”艺术手法创设了大量的艺术空白点,借以体现作品真假相依、有无相生、虚实相合的故事特点。

B.红学研究的考证派和索隐派在对“不写之写”进行探究时,尽管忽视了“不写之写”的美学意蕴,却大大提高了《红楼梦》的历史价值。

C.“写”和“不写”影响着作品质量:“写”得越少,文本的开放性就越强,读者联想空间就越大;情节交代得越实,作品就越死板僵化。

D.小说创作中空白并非一般意义上的随意而为,而是对已有内容的适度限制和对未写内容的有意设置,具有更加含蓄隽永的审美意趣。

2.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不写之写”手法的一项是()

A.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后,拜见贾母及贾府众人,曹雪芹对贾母、王熙凤、宝玉、迎春三姐妹等出场人物进行实写,却并未让黛玉的两位舅舅贾赦、贾政露面。

B.第三十五回,傅家两个嬷嬷受差遣看望被打的宝玉时,私下谈论他“连一点刚性也没有”,后文只写宝玉与莺儿闲话打络子一事,却不再对二人作其他描写。

C.第四十回,刘姥姥在宴会上逗笑众人,逐一展现了湘云、黛玉、宝玉、贾母、王夫人、薛姨妈探春惜春等人的情态,但却没有写宝钗和迎春二人的反应。

D.第七十五回,中秋赏月,贾政要求限一“秋”字即景作诗。看了贾兰的诗,贾政“喜不自胜”,并“讲与贾母听”;当宝玉做完,贾政看了却只是“点头不语”。

3.作家在小说中设置空白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二)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装在套子里的人

契诃夫

别里科夫跟我同住在一所房子里。他的卧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房里又热又闷,风推着关紧的门,他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深怕会出什么事,深怕小贼溜进来。……

可是,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差点结了婚。有一个新的史地教员,一个原籍乌克兰,名叫密明益·沙维奇·柯瓦连科的人,派到我们学校里来了。他是带着他姐姐华连卡一起来的。后来,由于校长太太的尽力撮合,华连卡开始对我们的别里科夫明白地表示好感了。在恋爱方面,特别是在婚姻方面,怂恿总要起很大的作用的。人人——他的同事和同事的太太们——开始向别里科夫游说:他应当结婚。况且,华连卡长得不坏,招人喜欢:她是五等文官的女儿,有田产;尤其要紧的,她是第一个待他诚恳而亲热的女人。于是他昏了头,决定结婚了。

但是华连卡的弟弟从认识别里科夫的第一天起,就讨厌他。

现在,您听一听后来发生的事吧。有个促狭鬼画了一张漫画,画着别里科夫打了雨伞,穿了雨鞋,卷起裤腿,正在走路,臂弯里挽着华连卡;下面缀着一个题名《恋爱中的anthropos》。您知道,那神态画得像极了。那位画家一定画了不止一夜,因为男子中学和女子中学里的教师们、神学校的教师们街门里的官儿,全接到一份。别里科夫也接到一份。这幅漫画弄得他难堪极了。

我们一块儿走出了宿舍。那天是五月一日,礼拜天,学生和教师事先约定在学校里会齐,然后一块儿走到城郊的一个小林子里去。我们动身了,他脸色发青,比乌云还要阴沉。

“天下竟有这么歹毒的坏人!”他说,他的嘴唇发抖了。

我甚至可怜他了。我们走啊走的,忽然间,柯瓦连科骑着自行车来了,他的后面,华连卡也骑着自行车来了,涨红了脸,筋疲力尽,可是快活,兴高采烈。

“我们先走一步!”她嚷道,“多可爱的天气!多可爱,可爱得要命!”

他俩走远,不见了。别里科夫脸色从发青变成发白。他站住,瞧着我。……

“这是怎么回事?或者,也许我的眼睛骗了我?难道中学教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

“这有什么不成体统的?”我问,“让他们尽管骑他们的自行车,快快活活地玩一阵好了。”

“可是这怎么行?”他叫起来,看见我平心静气,觉得奇怪,“您在说什么呀?”

他似乎心里乱得很,不肯再往前走,回家去了。

第二天他老是心神不定地搓手,打哆嗦,从他的脸色分明看得出来他病了。还没到放学的时候,他就走了,这在他还是生平第一回呢。他没吃午饭。将近傍晚,他穿得暖暖和和的,到柯瓦连科家里去了。华连卡不在家,就只碰到她弟弟。

“请坐!”柯瓦连科冷冷地说,皱起眉头。别里科夫沉默地坐了十分钟光景,然后开口了:

“我上您这儿来,是为要了却我的一桩心事。我烦恼得很,烦恼得很。有个不怀好意的家伙画了一张荒唐的漫画,画的是我和另一个跟您和我都有密切关系的人。我认为我有责任向您保证我跟这事没一点关系。……我没有做出什么事来该得到这样的讥诮——刚好相反,我的举动素来在各方面都称得起是正人君子。”

柯瓦连科坐在那儿生闷气,一句话也不说。别里科夫等了一会儿,然后压低喉咙,用悲凉的声调接着说:

“另外我有件事情要跟您谈一谈。我在这儿做了多年的事,您最近才来,既然我是一个比您年纪大的同事,我就认为我有责任给您进一个忠告。您骑自行车,这种消遣,对青年的教育者来说,是绝对不合宜的!”

“怎么见得?”柯瓦连科问。

“难道这还用解释吗,密哈益·沙维奇?难道这不是理所当然吗?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既然政府还没有发出通告,允许做这种事,那就做不得。昨天我吓坏了!我一看见您的姐姐,眼前就变得一片漆黑。一位小姐,或者一个姑娘,却骑自行车——这太可怕了!”

“您到底要怎么样?”

“我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忠告您,密哈益·沙维奇。您是青年人,您前途远大,您的举动得十分十分小心才成;您却这么马马虎虎,唉,这么马马虎虎!您穿着绣花衬衫出门,人家经常看见您在大街上拿着书走来走去;现在呢,又骑什么自行车。校长会听说您和您姐姐骑自行车的,然后,这事又会传到督学的耳朵里……这还会有好下场吗?”

“讲到我姐姐和我骑自行车,这可不干别人的事。”柯瓦连科涨红了脸说,“谁要来管我的私事,就叫他滚!”

别里科夫脸色苍白,站起来。

“您用这种口吻跟我讲话,那我不能再讲下去了。”他说,“我请求您在我面前谈到上司的时候不要这样说话;您对上司应当尊敬才对。”

“难道我对上司说了什么不好的话?”柯瓦连科问,生气地瞧着他,“请您躲开我。我是正大光明的人,不愿意跟您这样的先生讲话。我不喜欢那些背地里进谗言的人。”

别里科夫心慌意乱,匆匆忙忙地穿大衣,脸上带着恐怖的神情。这还是他生平第一回听到别人对他说这么不客气的话。

“随您怎么说,都由您好了。”他一面走出门道,到楼梯口去,一面说,“只是我得跟您预先声明一下:说不定有人偷听了我们的谈话了,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家误解以致闹出什么乱子起见,我得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把大意说明一下。我不能不这样做。”

“报告他?去,尽管报告去吧!”

柯瓦连科在他后面一把抓住他的衣领,使劲一推,别里科夫就连同他的雨鞋一齐乒乒乓乓地滚下楼去。楼梯又高又陡,不过他滚到楼下却安然无恙,站起来,摸了摸鼻子,看了看他的眼镜碎了没有。可是,他滚下楼的时候,偏巧华连卡回来了,带着两位女士。她们站在楼下,怔住了。这在别里科夫却比任何事情都可怕。我相信他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是啊,这样一来,全城的人都会知道这件事,还会传到校长耳朵里去,还会传到督学耳朵里去。哎呀,不定会闹出什么乱子!说不定又会有一张漫画,到头来弄得他奉命退休吧。……

(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有删改)

文本二:

契诃夫能寥寥几笔给你勾画出一幅人物肖像,而就是这寥寥几笔,却把人物勾画得那么逼真而自然,使人看不出任何雕琢的痕迹。他笔下的人物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他们满怀空泛的美好理想,却缺乏坚强的意志,往往软弱无能,满口豪言壮语,却从来不见其行动。

他曾说:“与小说无关的一切都要无情地抛弃。要是你在第一章里写了墙上挂着一只枪,到了第二或者第三章,这支枪就必须发射子弹。”他的短篇小说都有非常出色的开头。往往只用几句话就把事情交代清楚,抓住要点,不加修饰,却又十分准确。他能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某个地方某片风景、某段对话或者某个人物,不需要详细地解说或长篇描述,只消精确地把事物勾勒出来,便可做到这一点。我想,这是他善于用异常质朴的眼光观察事物的缘故。契诃夫的人物不是有血有肉的真实形象,他们过着一种奇特的、非人间的生活。他有一种异乎寻常的能力,把文中的人物笼罩在某种气氛中。他们不是生活在太阳底下的平常人,他们仿佛是意识的化身,相互之间即使没有语言也能直接交往。他的人物没有各自固定的特性,而是通过临时构想奇妙地混合而成,因此,他们实际上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毛姆《读契诃夫》,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别里科夫胆小多疑,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蒙上脑袋,关紧门,战战兢兢,生怕出事,任何小事都会让他“心慌得很”。

B.“促狭鬼”画了一-张恋爱中的别里科夫的漫画,对于被生活挤压得心理扭曲的他来说,这张小纸片足以让他心神不宁。

C.为了避免自己和柯瓦连科的谈话被人误解以致闹出什么乱子来,别里科夫慎重地选择向上汇报,这是一种善意的通告。

D.契诃夫运用直白、生活化的语言来表现华连卡的浪漫气息与生命活力,与别里科夫的胆小、迂腐的性格形成鲜明对比。

5.认识华连卡姐弟后,别里科夫有着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结合文本一,请简要分析。

6.请结合文本一,分析文本二中毛姆所论契诃夫小说的创作特色。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城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②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异史氏曰:“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

(节选自蒲松龄《促织》)

7.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

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思国之安者”的“安”是安定的意思,与《鸿门宴》中“沛公安在”的“安”不相同。

B.“人君当神器之重”的“当”有“掌握”之义,与《六国论》“当与秦相较”的“当”相同。

C.跬步,古时举足一次为“跬”,举足两次为“步”;在本文中用来引申为一举一动。

D.恩荫,指因上辈有功而给予下辈入学、任官的待遇;在文中指抚臣等人沾光受益。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第①段以“固本浚源”为喻引出话题,生动形象地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B.甲文第②段称呼尊敬,多用“人君”“元首”等词语,突出对方地位,既表敬畏,也是提醒。

C.甲文第②段概括历代君主创业而不能守成的规律,对比分析“殷忧”与“得志”的不同心态与结果。

D.“一人飞升,仙及鸡犬”凸显人物命运,揭露官贪吏虐的黑暗,批判以虫致富的无情,讽刺当时社会。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2)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

11.《谏太宗十思疏》中说“其可忽乎”,《促织》中言天子“不可忽也”,请结合选文分析“不可忽”的原因。

(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菩萨蛮·诸客往赴东邻之集

张孝祥

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

1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交代时令,描绘了晚秋的景色,其中叠词“翻翻”,形象地写出庭前树叶飘飞的姿态。

B.“凉砧敲月”中的“敲”字炼字精巧,用语新奇,生动地写出了人们月下赶制寒衣的情景。

C.“不堪频倚栏”一句直抒胸臆,通过词人无法忍受“清寒”、频倚栏杆表述复杂的心绪。

D.下片四句描绘了邻翁祭祀社神、设宴请客,词人陶然而醉的场景,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13.这首词与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在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述上有何不同之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三)理解性默写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铺写了阿房宫走廊曲折、屋檐高翘的景致。

(2)《六国论》中写到齐、赵二国不赂秦也最终灭亡,但苏洵对其态度截然不同,对齐国“___________”表述不满,对赵国用“___________”表示遗憾。

(3)“轩”是古典诗词中一个常见的物象,古人常在轩前沉思,杜甫《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表述了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关切。

三、整本书阅读

结合《红楼梦》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红楼梦曲·飞鸟各投林》)

15.请根据《红楼梦》全书内容,选出曲文中画线句子暗对人物,下列选项正确的一项是()

A巧姐宝钗探春妙玉

B.巧姐黛玉李纨惜春

C.湘云黛玉探春妙玉

D湘云宝钗李纨惜春

16.请参照下面示例,拟一则“黛玉葬花”的百度百科词条,字数在120字以内。

“宝钗扑蝶”出自《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细致生动地描绘了芒种这天薛宝钗在滴翠亭附近赏春扑蝶的场景,展现出一向低调稳重的薛宝钗身上少有的俏皮与活波。由此也引出了她无心听到滴翠亭对话的情节。

四、写作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被这个故事迷住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是很神秘的。他未完成的工作是什么?他桌上论文的内容是什么?什么问题可能会如此难以解决而又非常重要,值得如此伟大的科学家把他的有生之年花费在这种研究之中?由于好奇,我就决定学习我能学到的关于爱因斯坦的一切,包括他的未完成的理论。我记得,我花了好多时间静静阅读我能找到的关于这个伟人和他的理论的每一本书。这种记忆到现在仍然温暖如春。我读完我们当地图书馆的书之后,就开始在全市搜寻图书馆和书店,急切地查找有关线索。不久我就知道这个故事比任何的神秘谋杀故事都更加激动人心,也比我曾想象的任何事情都重要。我决定要对这一秘密刨根究底,纵然为此而必须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也在所不辞。

上述材料是课文《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中加来道雄陈述自己能够成为物理学家的原因的内容,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袋;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芜湖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测试

语文试题卷解析解答

本试题卷共8页,17小题,满分100分,测试用时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校、考场/座位号、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卷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卷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解析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卷上对应题目选项的解析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解析。解析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解析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解析,然后再写上新解析;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卷的整洁,测试结束后,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在叙事上采用了曲折复义的表述方式,明确说小说故事是假语存(贾雨村)、真事隐(甄士隐),在真假、有无、虚实之间,《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艺术空白点,也就是“不写之写”。

“不写之写”主要是从美学修辞学上来理解,而不是从索隐或随意联想的角度来理解。遗憾的是,“不写之写”大多数情况下被属于历史学范畴的考证派或非文学立场的索隐派笼罩。一部艺术作品,所能写到的东西相对于无始无终、波澜壮阔的生活来讲总是有限的。也就是说,“不写之写”在“写”和“不写”之间有一个辩证关系。对于作家来说,“写”什么是值得反复思量和推敲的,“写”是主要的,是呈现给广大读者和观众的,是他们能够直接感知和认知的,是直接诉诸读者直觉经验的。至于“不写”,则属于并不完全由作家掌控的部分,由“写”唤起人们对“不写”的感知,认知,这对作家来说不是一个轻而易举的技能,对阅读来说不是轻易能获得的效果。

那么作家和作品中的“不写之写”究竟该怎么理解?作家的“不写之写”,应该是服务于其艺术目的的。作家通过作品写出来的东西,虽然是局部的,但可以关联整体,这才是“不写之写”。换言之,不是所有的空白、笔触不到的都叫“不写之写”,也并不是在阅读过程中随意生发、随意联想到的内容都是“不写之写”。“不写之写”应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从《红楼梦》的文本举例,如第三十五回宝玉与薛宝钗丫鬟鸣儿的对话。

莺儿笑道:“你还不知道,我们姑娘有几样世人都没有的好处呢,模样儿还在次。”宝玉见莺儿娇憨婉转,语笑如痴,早不胜其情了,那更提起宝钗来!便问他道:“好处在哪里﹖好姐姐,细细告诉我听。”莺儿笑道:“我告诉你,你可不许又告诉他去。”宝玉笑道:“这个自然的。”正说着,只听外头说道:“怎么这样静悄悄的!”二人回头看时,不是别人,正是宝钗来了。

既然这个秘密是莺儿不能告诉宝钗的,此时在莺儿和宝玉对话时当事人宝钗闯了进来,莺儿当然不能当着宝钗的面给宝玉说了,况且是秘密呢。薛宝钗究竟有什么别人都没有的好处,读者也就无法知道了。这个“不写之写”,是永无直接解析的。不是宝玉以后没有机会再向莺儿求证求解,而是“不写”了。

“不写”使文本具有了开放性,使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来丰富和确认,在阅读理解中让薛宝钗的性格丰富起来。而《红楼梦》的叙述又是具有文本的自足性、自洽性的,作家“写”了很多“写”又限定了我们的理解和联想。薛宝钗有世上人少有的好处,作家为了让你关注、揣摩他的艺术描写,从设置悬念和激发阅读动力与兴趣来说,也是不会轻易直接告诉你的。急于求解问题的解析有,也没有,莺儿接下来要说的成为了文本的“空白点”,这就是“不写之写”的妙处。

这样的“不写之写”,构成了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但具有理解的合理性。因为这些不写之写读者可以根据上下文,根据对人物一贯的性格,行为逻辑、情感取向推测到的,但又不能完全说明白,不能完全“意于言表”,从而使艺术具有含蓄隽永、味之无穷的韵致和品格。

(摘编自孙伟科《中的“不写之写”》)

材料二:

空白是中国画构图中处理黑白关系的主要手段。在《红楼梦》的画家笔法中,空白是被经常运用的一种。曹雪芹曾通过薛宝钗之口表述了他对绘画创作的见解。但作为一个精通绘画的作家,曹雪芹“自觉引进绘画技法”来进行《红楼梦》的创作,从而使其不仅绘景、状物妙合画理,而且写人,叙事也往往“默运画学神髓,融入丹青技法”。他在作品中就特别注意这种空白手法的运用,不时在《红楼梦》中留有空白。

《红楼梦》中制造空白的手法,除了语言,情节的省略及“不写之写”等以外,还利用“矛盾”制造空白,创造出朦胧、模糊的艺术意境。例如,宝玉酒醉后要撵李奶妈,但被袭人劝住了,并没有撵,而李奶妈却说宝玉撵了茜雪。这看起来相矛盾,但实际是另起了头绪,是将茜雪“出去”的一段情节通过“矛盾”制造了空白,使读者可任意驰骋自己的想象去推想这其中的缘由。张爱玲就认为茜雪是“负气走的”,对此,倒是脂砚斋颇能理解的原意,他说:“照应前文,又用一‘撵’字,屈杀宝玉。然在李媪心中口中毕肖。”可见,笔法真是高妙,既塑造了茜雪形象,又刻画了李奶妈形象,可谓“一石二鸟”。

这正是空白的妙处。因为像这样的情节若实写了,不但容易使笔墨轻重不均,冲淡主调色彩,而且还使情节受到了限制,显得死板不活。而这里运用以虚写实、计白当黑的空白艺术手法,则使有限的画面中生出无限烟波,创造了烟云模糊的意境,增强了小说的空灵之美。正如脂砚斋所评“若通部中万万件细微之事俱备,《石头记》真亦太觉死板矣”。

(摘编自曹金钟《“矛盾”与中意境的创造手法》)

1.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曹雪芹运用“不写之写”艺术手法创设了大量的艺术空白点,借以体现作品真假相依、有无相生、虚实相合的故事特点。

B.红学研究考证派和索隐派在对“不写之写”进行探究时,尽管忽视了“不写之写”的美学意蕴,却大大提高了《红楼梦》的历史价值。

C.“写”和“不写”影响着作品质量:“写”得越少,文本的开放性就越强,读者联想空间就越大;情节交代得越实,作品就越死板僵化。

D.小说创作中的空白并非一般意义上的随意而为,而是对已有内容的适度限制和对未写内容的有意设置,具有更加含蓄隽永的审美意趣。

2.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不写之写”手法的一项是()

A.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后,拜见贾母及贾府众人,曹雪芹对贾母、王熙凤、宝玉、迎春三姐妹等出场人物进行实写,却并未让黛玉的两位舅舅贾赦、贾政露面。

B.第三十五回,傅家两个嬷嬷受差遣看望被打的宝玉时,私下谈论他“连一点刚性也没有”,后文只写宝玉与莺儿闲话打络子一事,却不再对二人作其他描写。

C.第四十回,刘姥姥在宴会上逗笑众人,逐一展现了湘云、黛玉、宝玉、贾母、王夫人、薛姨妈探春惜春等人的情态,但却没有写宝钗和迎春二人的反应。

D.第七十五回,中秋赏月,贾政要求限一“秋”字即景作诗。看了贾兰的诗,贾政“喜不自胜”,并“讲与贾母听”;当宝玉做完,贾政看了却只是“点头不语”。

3.作家在小说中设置空白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1.D2.B

3.①使文本具有开放性,设置悬念调动读者的阅读经验,引发联想与想象,激发阅读兴趣。

②构成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使作品含蓄隽永,回味无穷,丰富其审美意蕴。

③避免行文的死板僵化,使小说主调突出,用笔灵活。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借以体现作品真假相依、有无相生、虚实相合的故事特点”错。原文为“《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在叙事上采用了曲折复义的表述方式,明确说小说故事是假语存(贾雨村)、真事隐(甄士隐),在真假、有无、虚实之间,《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艺术空白点,也就是‘不写之写’”,可见选项关系表述错误。

B.“却大大提高了《红楼梦》的历史价值”于文无据。由原文“‘不写之写’主要是从美学修辞学上来理解,而不是从索隐或随意联想的角度来理解。遗憾的是,‘不写之写’大多数情况下被属于历史学范畴的考证派或非文学立场的索隐派笼罩”可知,文中只说索隐派属于历史学范畴,并没有说大大提高了《红楼梦》的历史价值。

C.“‘写’得越少,文本的开放性就越强,读者联想空间就越大;情节交代得越实,作品就越死板僵化”表述绝对化。由原文“作家的‘不写之写’,应该是服务于其艺术目的的。作家通过作品写出来的东西,虽然是局部的,但可以关联整体,这才是‘不写之写’。换言之,不是所有的空白、笔触不到的都叫‘不写之写’,也并不是在阅读过程中随意生发、随意联想到的内容都是‘不写之写’。‘不写之写’应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可知,并不是“写”得越少越好。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由“《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艺术空白点,也就是‘不写之写’”“‘不写’使文本具有了开放性,使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来丰富和确认,在阅读理解中让薛宝钗的性格丰富起来”可知,“不写之写”是艺术的空白。

B.傅家两个嬷嬷并不是所要描述的对象,只是借她们之口点出世人对宝玉的评价,后面自然也就不会写她们了,不属于“不写之写”手法。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由材料一原文“薛宝钗有世上人少有的好处,作家为了让你关注、揣摩他的艺术描写,从设置悬念和激发阅读动力与兴趣来说,也是不会轻易直接告诉你的”可知,可以设置种种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由材料一原文“‘不写’使文本具有了开放性,使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来丰富和确认,在阅读理解中让薛宝钗的性格丰富起来。而《红楼梦》的叙述又是具有文本的自足性、自洽性的,作家‘写’了很多‘写’又限定了我们的理解和联想”可知,可以引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使其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

由材料一原文“‘不写’使文本具有了开放性,使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来丰富和确认,在阅读理解中让薛宝钗的性格丰富起来”“这样的‘不写之写’,构成了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但具有理解的合理性。因为这些不写之写读者可以根据上下文,根据对人物一贯的性格,行为逻辑、情感取向推测到的,但又不能完全说明白,不能完全‘意于言表’,从而使艺术具有含蓄隽永、味之无穷的韵致和品格”可知,可以使小说具有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形成含蓄隽永、味之无穷的空灵之美,增强审美意蕴。

由材料二原文“因为像这样的情节若实写了,不但容易使笔墨轻重不均,冲淡主调色彩,而且还使情节受到了限制,显得死板不活”可知,可以避免行文死板僵化,使小说主调突出,用笔灵活。

(二)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装在套子里的人

契诃夫

别里科夫跟我同住在一所房子里。他的卧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房里又热又闷,风推着关紧的门,他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深怕会出什么事,深怕小贼溜进来。……

可是,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差点结了婚。有一个新的史地教员,一个原籍乌克兰,名叫密明益·沙维奇·柯瓦连科的人,派到我们学校里来了。他是带着他姐姐华连卡一起来的。后来,由于校长太太的尽力撮合,华连卡开始对我们的别里科夫明白地表示好感了。在恋爱方面,特别是在婚姻方面,怂恿总要起很大的作用的。人人——他的同事和同事的太太们——开始向别里科夫游说:他应当结婚。况且,华连卡长得不坏,招人喜欢:她是五等文官的女儿,有田产;尤其要紧的,她是第一个待他诚恳而亲热的女人。于是他昏了头,决定结婚了。

但是华连卡的弟弟从认识别里科夫的第一天起,就讨厌他。

现在,您听一听后来发生的事吧。有个促狭鬼画了一张漫画,画着别里科夫打了雨伞,穿了雨鞋,卷起裤腿,正在走路,臂弯里挽着华连卡;下面缀着一个题名《恋爱中的anthropos》。您知道,那神态画得像极了。那位画家一定画了不止一夜,因为男子中学和女子中学里的教师们、神学校的教师们街门里的官儿,全接到一份。别里科夫也接到一份。这幅漫画弄得他难堪极了。

我们一块儿走出了宿舍。那天是五月一日,礼拜天,学生和教师事先约定在学校里会齐,然后一块儿走到城郊的一个小林子里去。我们动身了,他脸色发青,比乌云还要阴沉。

“天下竟有这么歹毒的坏人!”他说,他的嘴唇发抖了。

我甚至可怜他了。我们走啊走的,忽然间,柯瓦连科骑着自行车来了,他的后面,华连卡也骑着自行车来了,涨红了脸,筋疲力尽,可是快活,兴高采烈。

“我们先走一步!”她嚷道,“多可爱的天气!多可爱,可爱得要命!”

他俩走远,不见了。别里科夫脸色从发青变成发白。他站住,瞧着我。……

“这是怎么回事?或者,也许我的眼睛骗了我?难道中学教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

“这有什么不成体统的?”我问,“让他们尽管骑他们的自行车,快快活活地玩一阵好了。”

“可是这怎么行?”他叫起来,看见我平心静气,觉得奇怪,“您在说什么呀?”

他似乎心里乱得很,不肯再往前走,回家去了。

第二天他老是心神不定地搓手,打哆嗦,从他的脸色分明看得出来他病了。还没到放学的时候,他就走了,这在他还是生平第一回呢。他没吃午饭。将近傍晚,他穿得暖暖和和的,到柯瓦连科家里去了。华连卡不在家,就只碰到她弟弟。

“请坐!”柯瓦连科冷冷地说,皱起眉头。别里科夫沉默地坐了十分钟光景,然后开口了:

“我上您这儿来,是为要了却我的一桩心事。我烦恼得很,烦恼得很。有个不怀好意的家伙画了一张荒唐的漫画,画的是我和另一个跟您和我都有密切关系的人。我认为我有责任向您保证我跟这事没一点关系。……我没有做出什么事来该得到这样的讥诮——刚好相反,我的举动素来在各方面都称得起是正人君子。”

柯瓦连科坐在那儿生闷气,一句话也不说。别里科夫等了一会儿,然后压低喉咙,用悲凉的声调接着说:

“另外我有件事情要跟您谈一谈。我在这儿做了多年的事,您最近才来,既然我是一个比您年纪大的同事,我就认为我有责任给您进一个忠告。您骑自行车,这种消遣,对青年的教育者来说,是绝对不合宜的!”

“怎么见得?”柯瓦连科问。

“难道这还用解释吗,密哈益·沙维奇?难道这不是理所当然吗?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既然政府还没有发出通告,允许做这种事,那就做不得。昨天我吓坏了!我一看见您的姐姐,眼前就变得一片漆黑。一位小姐,或者一个姑娘,却骑自行车——这太可怕了!”

“您到底要怎么样?”

“我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忠告您,密哈益·沙维奇。您是青年人,您前途远大,您的举动得十分十分小心才成;您却这么马马虎虎,唉,这么马马虎虎!您穿着绣花衬衫出门,人家经常看见您在大街上拿着书走来走去;现在呢,又骑什么自行车。校长会听说您和您姐姐骑自行车的,然后,这事又会传到督学的耳朵里……这还会有好下场吗?”

“讲到我姐姐和我骑自行车,这可不干别人的事。”柯瓦连科涨红了脸说,“谁要来管我的私事,就叫他滚!”

别里科夫脸色苍白,站起来。

“您用这种口吻跟我讲话,那我不能再讲下去了。”他说,“我请求您在我面前谈到上司的时候不要这样说话;您对上司应当尊敬才对。”

“难道我对上司说了什么不好的话?”柯瓦连科问,生气地瞧着他,“请您躲开我。我是正大光明的人,不愿意跟您这样的先生讲话。我不喜欢那些背地里进谗言的人。”

别里科夫心慌意乱,匆匆忙忙地穿大衣,脸上带着恐怖的神情。这还是他生平第一回听到别人对他说这么不客气的话。

“随您怎么说,都由您好了。”他一面走出门道,到楼梯口去,一面说,“只是我得跟您预先声明一下:说不定有人偷听了我们的谈话了,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家误解以致闹出什么乱子起见,我得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把大意说明一下。我不能不这样做。”

“报告他?去,尽管报告去吧!”

柯瓦连科在他后面一把抓住他的衣领,使劲一推,别里科夫就连同他的雨鞋一齐乒乒乓乓地滚下楼去。楼梯又高又陡,不过他滚到楼下却安然无恙,站起来,摸了摸鼻子,看了看他的眼镜碎了没有。可是,他滚下楼的时候,偏巧华连卡回来了,带着两位女士。她们站在楼下,怔住了。这在别里科夫却比任何事情都可怕。我相信他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是啊,这样一来,全城的人都会知道这件事,还会传到校长耳朵里去,还会传到督学耳朵里去。哎呀,不定会闹出什么乱子!说不定又会有一张漫画,到头来弄得他奉命退休吧。……

(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有删改)

文本二:

契诃夫能寥寥几笔给你勾画出一幅人物肖像,而就是这寥寥几笔,却把人物勾画得那么逼真而自然,使人看不出任何雕琢的痕迹。他笔下的人物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他们满怀空泛的美好理想,却缺乏坚强的意志,往往软弱无能,满口豪言壮语,却从来不见其行动。

他曾说:“与小说无关的一切都要无情地抛弃。要是你在第一章里写了墙上挂着一只枪,到了第二或者第三章,这支枪就必须发射子弹。”他的短篇小说都有非常出色的开头。往往只用几句话就把事情交代清楚,抓住要点,不加修饰,却又十分准确。他能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某个地方某片风景、某段对话或者某个人物,不需要详细地解说或长篇描述,只消精确地把事物勾勒出来,便可做到这一点。我想,这是他善于用异常质朴的眼光观察事物的缘故。契诃夫的人物不是有血有肉的真实形象,他们过着一种奇特的、非人间的生活。他有一种异乎寻常的能力,把文中的人物笼罩在某种气氛中。他们不是生活在太阳底下的平常人,他们仿佛是意识的化身,相互之间即使没有语言也能直接交往。他的人物没有各自固定的特性,而是通过临时构想奇妙地混合而成,因此,他们实际上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毛姆《读契诃夫》,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别里科夫胆小多疑,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蒙上脑袋,关紧门,战战兢兢,生怕出事,任何小事都会让他“心慌得很”。

B.“促狭鬼”画了一-张恋爱中的别里科夫的漫画,对于被生活挤压得心理扭曲的他来说,这张小纸片足以让他心神不宁。

C.为了避免自己和柯瓦连科的谈话被人误解以致闹出什么乱子来,别里科夫慎重地选择向上汇报,这是一种善意的通告。

D.契诃夫运用直白、生活化的语言来表现华连卡的浪漫气息与生命活力,与别里科夫的胆小、迂腐的性格形成鲜明对比。

5.认识华连卡姐弟后,别里科夫有着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结合文本一,请简要分析。

6.请结合文本一,分析文本二中毛姆所论契诃夫小说的创作特色。

4.C5.①渴望结婚:在众人的撮合下,他“昏了头”决定结婚。

②十分气愤:看到被讽刺的漫画后,他脸色发青,嘴唇发抖。

③心神不宁:看到华连卡姐弟骑自行车后,脸色由发青到发白。

④心慌意乱:听到柯瓦连科对他的斥责后,脸色变得苍白。

⑤恐惧绝望:滚下楼,遇到华连卡时,他感到狼狈窘迫,无地自容。

6.①人物形象逼真自然,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如别里科夫形象荒诞中透着真实,是“套中人”的典型代表。

②语言简练朴实,往往几句话便能交代事件、勾勒人物,有非常出色的开头,如文本一开篇寥寥数语便勾勒出别里科夫的生活与心理状态。

③人物是意识的化身,缺少固定特性,被置于某种特定氛围中进行刻画,交融而成,如别里科夫不是个体的存在,而是因循守旧、害怕变革的这一类人的象征。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及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别里科夫慎重地选择向上汇报,这是一种善意的通告”错。这种行为应该是沙皇统治忠实走狗的必然举动。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把握人物心理变化的能力。

①由“由于校长太太的尽力撮合,华连卡开始对我们的别里科夫明白地表示好感了。在恋爱方面,特别是在婚姻方面,怂恿总要起很大的作用的。人人——他的同事和同事的太太们——开始向别里科夫游说:他应当结婚。况且,华连卡长得不坏,招人喜欢:她是五等文官的女儿,有田产;尤其要紧的,她是第一个待他诚恳而亲热的女人。于是他昏了头,决定结婚了”可见,在众人的撮合下,别里科夫“昏了头”决定结婚,渴望结婚。

②别里科夫接到“别里科夫打了雨伞,穿了雨鞋,卷起裤腿,正在走路,臂弯里挽着华连卡;下面缀着一个题名《恋爱中的anthropos》”的漫画时,他“难堪极了……脸色发青,比乌云还要阴沉……他的嘴唇发抖了”,可以看出他十分气愤。

③看到“柯瓦连科骑着自行车来了,他的后面,华连卡也骑着自行车来了,涨红了脸,筋疲力尽,可是快活,兴高采烈”的时候,别里科夫“别里科夫脸色从发青变成发白。他站住,瞧着我”“他似乎心里乱得很,不肯再往前走,回家去了”,可以看出他心神不宁。

④听到柯瓦连科的斥责时,别里科夫“别里科夫脸色苍白,站起来……别里科夫心慌意乱,匆匆忙忙地穿大衣,脸上带着恐怖的神情。这还是他生平第一回听到别人对他说这么不客气的话”,可以看出他心慌意乱。

⑤别里科夫滚下楼,遇到华连卡时“可是,他滚下楼的时候,偏巧华连卡回来了,带着两位女士。她们站在楼下,怔住了。这在别里科夫却比任何事情都可怕。我相信他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是啊,这样一来,全城的人都会知道这件事,还会传到校长耳朵里去,还会传到督学耳朵里去。哎呀,不定会闹出什么乱子!说不定又会有一张漫画,到头来弄得他奉命退休吧。……”,可以看出他狼狈窘迫,无地自容,恐惧绝望。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①结合文本二“契诃夫能寥寥几笔给你勾画出一幅人物肖像,而就是这寥寥几笔,却把人物勾画得那么逼真而自然,使人看不出任何雕琢的痕迹”和文本一“第二天他老是心神不定地搓手,打哆嗦,从他的脸色分明看得出来他病了。还没到放学的时候,他就走了,这在他还是生平第一回呢。他没吃午饭。将近傍晚,他穿得暖暖和和的,到柯瓦连科家里去了”可知,人物形象逼真自然,别里科夫的形象刻画荒诞里透着真实自然。

②结合文本二“他的短篇小说都有非常出色的开头。往往只用几句话就把事情交代清楚,抓住要点,不加修饰,却又十分准确。他能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某个地方某片风景、某段对话或者某个人物,不需要详细地解说或长篇描述,只消精确地把事物勾勒出来,便可做到这一点。我想,这是他善于用异常质朴的眼光观察事物的缘故”可知,语言特色简练朴实;结合文本一“他的卧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房里又热又闷,风推着关紧的门,他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深怕会出什么事,深怕小贼溜进来。……”可知,用夸张的手法,漫画式的笔调,寥寥几笔,勾勒出别里科夫的外貌特征。

③结合文本二“契诃夫的人物不是有血有肉的真实形象,他们过着一种奇特的、非人间的生活。他有一种异乎寻常的能力,把文中的人物笼罩在某种气氛中。他们不是生活在太阳底下的平常人,他们仿佛是意识的化身,相互之间即使没有语言也能直接交往。他的人物没有各自固定的特性,而是通过临时构想奇妙地混合而成,因此,他们实际上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知,作品人物刻画没有固定的特性,是意识的化身,被置于某种特定氛围中进行刻画,交融而成。由文本一可知,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还有许多,别里科夫并不是一个个体的存在,而是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者的符号象征。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城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②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异史氏曰:“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

(节选自蒲松龄《促织》)

7.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

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思国之安者”的“安”是安定的意思,与《鸿门宴》中“沛公安在”的“安”不相同。

B.“人君当神器之重”的“当”有“掌握”之义,与《六国论》“当与秦相较”的“当”相同。

C.跬步,古时举足一次为“跬”,举足两次为“步”;在本文中用来引申为一举一动。

D.恩荫,指因上辈有功而给予下辈入学、任官待遇;在文中指抚臣等人沾光受益。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第①段以“固本浚源”为喻引出话题,生动形象地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重要性。

B.甲文第②段称呼尊敬,多用“人君”“元首”等词语,突出对方地位,既表敬畏,也是提醒。

C.甲文第②段概括历代君主创业而不能守成的规律,对比分析“殷忧”与“得志”的不同心态与结果。

D.“一人飞升,仙及鸡犬”凸显人物命运,揭露官贪吏虐的黑暗,批判以虫致富的无情,讽刺当时社会。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2)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

11.《谏太宗十思疏》中说“其可忽乎”,《促织》中言天子“不可忽也”,请结合选文分析“不可忽”原因。

7.DJM8.B9.D

10.(1)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察他们,用盛怒来威吓他们,他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不会感念皇上的仁德,外表恭顺但心里并不顺从。

(2)唯独这个成名因为胥吏侵害而贫穷.又因为进贡蟋蟀而富有,穿上名贵的皮衣,坐上豪华的马车,得意洋洋。

11.《促织》:天子一时的嗜好会给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要审慎从事。

《谏太宗十思疏》:要保持对自身的反思,时时殷忧;要警惕民心向背,不能劳民伤财。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因为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成功之后,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

“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为结构相似的两个分句,故J处需加句读;

“则”译为“就”,表顺承关系,前后两个分句应断开,故应在“则”前断开,M处需加句读;

“在殷忧”“既得志”都作各分句的状语,故应在“忧”后断开,D处需加句读。

故选DJM。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及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安”,安定/疑问副词,哪里。句意:想要国家安定/沛公在哪里?

B.“相同”错。“当”,掌握/假使。句意: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假使与秦国较量。

C.正确。

D.正确。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批判以虫致富的无情”错。对底层百姓的遭遇充满了深刻的同情,并非对成名一家得以富贵有讽刺和批判之意。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虽”,即使;“董”,督察;“振”,同“震”,威吓;“苟免”,指苟且免于刑罚;“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严刑董之”“以威怒振之”。

(2)“蠹”,蛀虫,比喻胥吏;“裘马”,名词做动词,穿上名贵的皮衣,坐上豪华的马车。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促织》通过主人公成名从悲到喜、喜极生悲、悲极复喜,祸福转化的奇特故事情节,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统治者“宫廷”的骄奢淫逸,以及各级官吏的媚上责下“假此科敛丁口”等等罪责,同时也提示了封建社会制度本身的黑暗和腐朽性。结尾评论说“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意思是“皇帝偶尔使用一件东西,未必不是用过它就忘记了。然而下面执行的人却把它作为一成不变的惯例。加上官吏贪婪暴虐,老百姓一年到头抵押妻子卖掉孩子,还是没完没了。所以皇帝的一举一动,都关系着老百姓的性命,不可忽视啊!”正因为一举一动皆关乎天下百姓的命运更要审慎入微。

《谏太宗十思疏》第二段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开头几句,寥寥数语,就概括了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这虽说是人之常情,但要“思国之安”,就必须以理性去克服它。接下来,以“岂取之易守之难乎”设问,引出更为具体的分析论证,指出“殷忧’与“得志”的不同心态:殷忧,则竭诚待人;得志,则纵情傲物。而“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对人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差强烈,这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如果失去了民心,即使动用严刑也无济于事。“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这里借鉴古人的论述,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发人深省。因此君主应警惕和克制权位和欲望,不能劳民伤财。

两文都阐述了“不可忽”的原因,立论相近,《促织》以批判和讽刺为主,《谏太宗十思疏》以劝谏和勉励为主。

参考译文:

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牢固;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得高,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微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安宁和吉庆。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却想要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源泉却想要泉水流得远一样啊!

(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一旦功业建成就德性衰减。国君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当初取得天下时才能有余,现在守天下就显得才能不足,什么原因呢?因为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成功之后,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胡越之人也将同心同德;傲视别人,至亲骨肉也会成为不相干的路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人们最终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但在心里不服气。(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的力量;(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难道能忽视不管吗?

(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异史氏说:“皇帝偶尔使用一件东西,未必不是用过它就忘记了;然而下面执行的人却把它作为一成不变的惯例。加上官吏贪婪暴虐,老百姓一年到头抵押妻子卖掉孩子,更加没完没了。所以皇帝的一举一动,都关系着老百姓的性命,不可忽视啊!唯独这个成名因为胥吏侵害而贫穷,又因为进贡蟋蟀而富有,穿上名贵的皮衣,坐上豪华的车马,得意洋洋。当他充当里正受到责打时,哪里想到他会有这种境遇呢!老天将要用这些酬报那些年纪大又老实忠厚的人,就连巡抚、县官都受到蟋蟀的恩惠了。听说:一人得道成仙,连鸡狗都可以上天。确实是这样的啊!”

(节选自蒲松龄《促织》)

(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菩萨蛮·诸客往赴东邻之集

张孝祥

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

1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交代时令,描绘了晚秋的景色,其中叠词“翻翻”,形象地写出庭前树叶飘飞的姿态。

B.“凉砧敲月”中的“敲”字炼字精巧,用语新奇,生动地写出了人们月下赶制寒衣的情景。

C.“不堪频倚栏”一句直抒胸臆,通过词人无法忍受“清寒”、频倚栏杆表述复杂心绪。

D.下片四句描绘了邻翁祭祀社神、设宴请客,词人陶然而醉的场景,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13.这首词与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在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述上有何不同之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12.C13.①《菩萨蛮·诸客往赴东邻之集》选取平常景物描写晚秋光景,景象清幽;摘取日常生活场景,表现邻里之间和睦融洽的温情。

②《念奴娇·过洞庭》描摹洞庭月色“表里俱澄澈”的景象,意境恢宏;表现了词人“肝肺皆冰雪”的胸怀和高洁的人格。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直抒胸臆”错,此句深婉含蓄地表述了词人的情怀。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以及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从景物描写角度来看:

《菩萨蛮·诸客往赴东邻之集》“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选取了庭中叶、砧声、明月等常见晚秋意象,描绘了晚秋的景色,其中叠词“翻翻”,形象地写出庭前树叶飘飞的姿态,生动地写出了人们月下赶制寒衣的情景,营造一种清幽的氛围;

《念奴娇·过洞庭》“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描摹洞庭月色:皎洁的明月和灿烂的银河在这浩瀚的玉镜中映出她们的芳姿,水面上下一片明亮澄澈。又运用江水之澄澈映衬月光的皎洁,意境恢宏。

从情感的表述来看:

《菩萨蛮·诸客往赴东邻之集》摘取日常生活场景“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写出了邻翁请客的浓浓情意,邻居热情好客,不醉不归,表现邻里之间和睦融洽的温情,富有生活气息;

《念奴娇·过洞庭》,“表里俱澄澈”这五个字,描写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