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专练专题05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含解析)_第1页
中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专练专题05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含解析)_第2页
中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专练专题05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含解析)_第3页
中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专练专题05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含解析)_第4页
中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专练专题05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5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一.选择题(共40小题)1.开皇五年,隋文帝令诸州以民间的传统组织——社为单位,劝募当社成员捐助谷物,设置义仓,以备水旱赈济,由当社为首的人负责管理。隋文帝此举目的在于()A.结束南北朝的分裂战乱 B.加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C.强化国家对人民的控制 D.为开凿运河提供物资保障【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需要掌握隋朝赋税制度及其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解答】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由“劝募当社成员捐助谷物,设置义仓,以备水旱赈济,由当社为首的人负责管理”,由此可知,隋文帝此举目的在于加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故B项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对隋朝赋税制度及其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古代把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称为“连中三元”,从“十年寒窗无人问”到“金榜题名天下知”,实现了人生的逆袭。对此种考试制度的创立有过贡献的皇帝是()A.汉文帝、汉景帝 B.隋文帝、隋炀帝 C.唐太宗、武则天 D.明太祖、明成祖【分析】本题考查科举制,知道对科举制的创立有过贡献的皇帝是隋文帝、隋炀帝。【解答】题干反映的是科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科举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3.一个朝代的兴衰与统治者的政策密切相关。从表格可以看出:加速三个王朝灭亡的共同政策因素是()统治者商纣王秦始皇隋炀帝政策对外征伐,修筑豪华宫殿,征收繁重的赋税,施用酷刑等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大规模地征调民力徭役和兵役,实行严苛的法律等纵情享乐,奢侈无度;征发大批的劳动力,营建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等等A.实行残暴统治 B.加强中央集权 C.实行民族压迫 D.加强文化专制【分析】本题考查商纣王、秦始皇、隋炀帝,知道商纣王、秦始皇、隋炀帝都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都因暴政导致国家灭亡。【解答】从表格可以看出,加速三个王朝灭亡的共同政策因素是实行残暴统治。商纣王、秦始皇、隋炀帝都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都因暴政导致国家灭亡。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商纣王、秦始皇、隋炀帝,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4.“为了整合长江和黄河这两条大河孕育的经济板块,杨广用举世无双的大运河打通了中国的任督二脉,弥合了高原﹣﹣山脉圈内长时间存在的南方和北方的裂痕。”这说明隋朝大运河的开通()A.实现了南北方统一 B.推动了隋朝的对外交往 C.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D.促进了南北方经济交流【分析】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知道题干材料说明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方经济交流。【解答】题干材料说明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方经济交流。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700多千米。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5.科举制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平公正,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以下可以体现这一制度的是()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B.“以爵赏战功,故云军爵” C.“世胄摄高位,英俊沉下僚” D.“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分析】本题考查科举制,解答的关键信息是“科举制”。【解答】A是九品中正制,C是世官制,D是科举制,B是军功爵制。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科举制,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6.从以下史料,我们可以推断唐朝社会的特征是()A.社会风貌兼容并蓄、相对开放 B.妇女的社会地位已经超过男子 C.民间的舞蹈已经成为艺术主流 D.经济繁荣发展,物质生活丰富【分析】本题以两幅历史图片为切入点,考查唐朝的社会风气。【解答】由材料信息“图中人物体态丰腴,线条圆润,舞蹈具有剑器舞和少数民族胡旋舞的风格”可知,这反映了唐朝兼容并蓄。由“《放妻书》”可以反映出唐朝社会风气相对开放,只有A项表述全面准确。故选:A。【点评】注意对材料的解读,掌握唐朝的社会风气相关知识。7.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积极吸收中国文化。最能反映如图图片信息的诗句是()A.洛阳家家学胡乐 B.冲天香阵透长安 C.千金散尽还复来 D.唐风洋溢奈良城【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唐朝与日本之间的交流,重点掌握唐朝对日本的影响。【解答】中日之间一衣带水,中国文化对日本有深远影响。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大化改新”,积极吸收中国文化。日本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日本人受唐朝文化影响很大,他们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在社会生活方面,日本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如服装、茶道、节日等。唐风洋溢奈良城最能反映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故D符合题意,ABC与题干图片反映内容无关,排除。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唐朝与日本之间的交流,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8.南北朝时,南人已有嗜茶之癖,北人尚视之为怪异。而唐人封演所著《封氏闻见记》则有“自邹、齐、沧、隶,浙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该材料反映了()A.国家统一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B.饮茶之风从江南向北方扩散.. C.茶叶经济已形成完整产业链 D.南北饮食习惯已趋一致【分析】本题考查唐朝经济的繁荣,知道材料反映了国家统一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解答】题干材料反映南北朝时,南方人有饮茶习惯,北方人没有。到唐朝时,国家统一,经济繁荣,饮茶之风全国盛行,说明国家统一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经济的繁荣,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9.小王从教材上收集了如图四幅图片,准备在历史社团内交流。请你为她确定一个恰当的交流主题()A.盛唐的社会气象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民族交流与交融 D.开放的对外政策【分析】本题考查盛唐的社会气象相关知识,注意正确识读图片。【解答】根据图片“《雨中耕作图》《李白诗集》《戴帷帽女子骑马雕塑》《吹排箫乐伎壁画》”可知,图片《雨中耕作图》说明的是当时耕作技术有所进步;《李白诗集》体现了唐朝文学艺术成就突出;《戴帷帽女子骑马雕塑》和《吹排箫乐伎壁画》,反映出唐代的女子可以公开演奏和骑马,这体现了社会风气的开放,这些图片都体现了盛唐的社会气象。故其交流主题是盛唐的社会气象。A符合题意,BCD与图片反映内容无关,排除。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盛唐的社会气象,考查学生对图片解读和分析能力。10.《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武则天遗言立无字碑,由后人评价自己的功过。史学家们之所以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A.她统治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B.她开创了殿试制度 C.她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D.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分析】本题考查武则天。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解答】武则天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到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这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所以她得到史学家们的肯定,A项正确;BCD项都是武则天在某一方面的成就,但与A项相比不如A项具有说服力,排除BCD项。故选:A。【点评】本题以武则天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11.漫长的中国古代史,太平盛世少之又少,请你选出“贞观之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开元之治”三次盛世局面出现的相同原因()A.都采取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B.都提倡节俭,减轻刑罚 C.轻徭薄赋,都注重减轻农民负担 D.都重视文治,形成了重视教育风气【分析】本题考查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掌握三位唐朝皇帝的历史贡献。【解答】“贞观之治”指的是唐太宗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指的武则天的统治,“开元之治”指的是唐玄宗的统治。三位唐朝皇帝统治期间,都注重减轻农民负担,实行轻徭薄赋政策,出现了太平盛世局面。C符合题意。故选:C。【点评】本题以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12.唐朝的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弈棋等活动,如图反映出唐朝时期()A.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兼容并包 B.政治清明 C.经济发展 D.民族政策开明【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图片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解答】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当时的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当时的社会风气兼容并包,他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唐朝的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弈棋等活动,题干图片依次是《唐戴帷帽女子骑马雕塑》《弈棋仕女图》《吹排箫乐伎壁画》,这三幅图片反映出唐朝时期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兼容并包。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在题干图片中无法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的相关史实。13.对于下表解读准确的是()唐朝诗人出身唐朝诗人出身李白未参加科举考试白居易贞元十六年中进士杜甫参与科考,未中李商隐开成二年中进士柳宗元贞元九年中进士A.唐代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顶峰 B.唐代诗坛气象万千、名家辈出 C.科举考试与唐代诗歌兴盛有一定关联 D.唐朝著名诗人都通过了科举考试选拔【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科举考试与唐代诗歌兴盛的关系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图片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解答】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表格中的唐朝诗人除了李白之外,其余诗人均参加了科举考试。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科目,促进了诗歌的繁荣,这说明科举考试与唐代诗歌兴盛有一定关联,C项正确;唐诗是中国古代古典诗歌发展的顶峰,而不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顶峰,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诗歌与科举制的关系,“诗坛气象万千、名家辈出”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中李白未参加科举考试,杜甫科考未中,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科举考试与唐代诗歌兴盛的关系的相关史实。14.唐朝前期政治比较开明,特别是在宗教文化上,对儒家、释家、道家都提倡,允许外来宗教在国内传布,这对于人们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促进各种诗歌风格流派的形成,是有益的因素。材料说明唐诗繁荣的主要因素是()A.唐朝经济繁荣 B.唐朝眼界开阔 C.唐朝政治清明 D.唐朝思想活跃【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唐诗繁荣的主要因素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解答】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当时的文人士子,以唱和吟诵诗歌作为社会交往和抒发情怀的重要方式。唐诗题材丰富,风格多样,传世的诗歌有50000多首。唐朝诗坛气象万千,名家辈出,最为著名的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据“唐朝前期政治比较开明,特别是在宗教文化上,对儒家、释家、道家都提倡,允许外来宗教在国内传布,这对于人们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促进各种诗歌风格流派的形成,是有益的因素。”可知,材料说明唐诗繁荣的主要因素是唐朝思想活跃,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唐诗繁荣的主要因素的相关史实。15.表格所示史实反映出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路线人物内容结果唐→天竺玄奘西行取经游历17年,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唐→日本鉴真鉴真6次东渡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很大A.文化繁荣,世界领先 B.交通发达,纵贯欧亚 C.双向交流,兼容并蓄 D.国力强盛,威震四海【分析】本题考查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知道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双向交流,兼容并蓄。【解答】唐朝经济繁荣,对外交往频繁。玄奘西游,求取佛经,促进了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鉴真东渡日本,宣扬佛法,对日本的经济、文化影响很大。唐朝时期,中外文化相互影响,双向交流,兼容并蓄。故选:C。【点评】识记唐朝对外交往的史实,总结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16.唐太宗被各族首领共同拥戴为“天可汗”说明()A.少数民族畏惧唐朝的军事进攻 B.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北方各族被迫接受唐朝中央政府领导 D.唐朝与周边民族关系比较紧张【分析】本题考查唐朝的民族关系,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各民族一视同仁,从而获得北方各少数民族的拥戴,被称为“天可汗”。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的民族关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17.唐代诗人王建在诗歌《凉州行》中描绘到:“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诗中所反映的盛唐气象为()A.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B.民族交融更进一步 C.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D.社会风气昂扬进取【分析】本题以王建《凉州行》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唐朝民族关系的相关知识点。【解答】据题干信息“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蕃指的是吐蕃。吐蕃人很早就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是现在藏族人的祖先,他们学习唐朝文化。“洛阳家家学胡乐”体现了汉族学习少数民族文化,所以体现了民族融合更进一步,B选项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唐朝民族关系的有关内容。18.唐太宗说:“耕夫碌碌,多无隔夜之粮;织女波波,少有御寒之衣。日食三餐,当思农夫之苦,身穿一缕,每念织女之劳。”反映出()A.民贵君轻的思想 B.农业为本的思想 C.君治为本的思想 D.心存百姓的思想【分析】本题以“耕夫碌碌,多无隔夜之粮;织女波波,少有御寒之衣。日食三餐,当思农夫之苦,身穿一缕,每念织女之劳”为切入点,考查唐太宗的历史功绩。【解答】根据所学,唐太宗统治期间,在民生方面的举措是注意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轻徭薄赋,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故“耕夫碌碌,多无隔夜之粮;织女波波,少有御寒之衣。日食三餐,当思农夫之苦,身穿一缕,每念织女之劳”与唐太宗的民本的思想,即心存百姓的思想有关。故选:D。【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唐太宗民本思想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19.淮北柳孜运河遗址是我国隋朝大运河建筑遗址的首次发现,为隋朝大运河路线之谜揭开了谜底,证明了通济渠的确切走向。隋朝开凿大运河的根本目的是()A.巩固隋朝的统治 B.方便隋炀帝南巡 C.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D.保证首都物资供应【分析】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知道隋朝开凿大运河的根本目的是巩固隋朝的统治。【解答】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纵贯南北全长两千多公里的大运河。故隋朝开凿大运河的根本目的是巩固隋朝的统治。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20.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化,几次派使者到长安求婚,唐太宗最终决定把文成公主嫁给他。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使者求婚”这一历史场景的是()A.阎立本《步辇图》 B.展子虔《游春图》 C.阎立本《历代帝王图》 D.吴道子《维摩诘像》【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使者求婚”这一历史场景的绘画作品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阎立本的《步辇图》的相关史实。【解答】公元640年(贞观十四年),吐蕃王松赞干布仰慕大唐文明,派使者禄东赞到长安通聘。《步辇图》所绘就是禄东赞朝见唐太宗时的场景。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使者求婚”这一历史场景的是阎立本的《步辇图》,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使者求婚”这一历史场景的绘画作品的相关史实。21.“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这句话真实地反映了()A.唐与回纥的友好关系 B.唐与靺鞨的友好关系 C.唐与南诏的友好关系 D.唐与吐蕃的友好关系【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唐与吐蕃的友好关系。【解答】“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这句话真实地反映了唐与吐蕃的友好关系。唐朝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唐朝时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8世纪唐朝唐中宗时又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吐蕃赞普上书唐朝皇帝说,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唐与吐蕃的关系日益密切。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22.白居易的《登观音台望城》写道:“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诗句描述的是唐朝()A.农业生产的发展 B.丝织工艺的精湛 C.垦田面积的扩大 D.长安布局整齐统【分析】本题考查盛唐社会气象的相关知识点。唐朝商业繁荣,当时著名的大都市有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长安城内分为坊和市,分别是居民的住宅区和商业区。【解答】“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是对长安城的描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长安城街道整齐,排水设施齐全,分为坊和市,市坊分开,坊是居民住宅区,市为繁华的商业区;长安人口上百万,还云集着边疆各族和世界各国的人,既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盛唐社会气象的相关史实。23.据《贞观政要》(卷一)记载,唐太宗曾说:“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喂)腹,腹饱而身毙。”下列最能反映唐太宗“先存百姓”治国理念的措施是()A.发展完善三省六部制 B.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C.励精图治,重用贤能 D.减轻劳役,减省刑罚【分析】本题考查贞观之治,知道唐太宗以民为本,关心百姓疾苦。【解答】据题干“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可以看出,唐太宗以民为本,关心百姓疾苦,能体现这一治国理念的是减轻人民劳役负担。故D符合题意。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贞观之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24.《全唐诗》辑录的唐诗有近5万首,这些诗歌题材丰富,几乎涉及到唐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艺术风格更是多姿多彩。这主要是因为唐代()A.城市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B.诗人普遍具有昂扬的进取精神 C.各民族间文化交流密切 D.诗歌是社交和抒情的重要方式【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唐诗兴盛的原因的相关史实。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当时的文人士子,以唱和吟诵诗歌作为社会交往和抒发情怀的重要方式。唐诗题材丰富,风格多样,传世的诗歌有50000多首。【解答】据所学可知,唐代诗歌最繁荣的原因和唐朝经济发展有关,城市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繁荣,而当时的文人志士以唱和吟诵诗歌作为社会交往和抒发情怀的重要方式又助推了诗歌的兴盛。《全唐诗》辑录的唐诗有近5万首,这些诗歌题材丰富,几乎涉及到唐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艺术风格更是多姿多彩。这主要是因为唐代城市商品经济高度发达。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诗兴盛的原因的相关史实。25.唐朝诗人元稹在其诗作《法曲》中写道:“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这反映了当时的唐朝()A.政治清明,社会稳定 B.经济繁荣,国库充盈 C.文教昌盛,人才辈出 D.民族交融,相互学习【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比较开明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题干关键信息“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解答】唐朝实行开放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与交融进一步加强。据题干“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说的是中原人学习少数民族音乐、骑射等,这体现了民族交融,相互学习,D符合题意。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唐朝比较开明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以及事例。26.如图是某学习主题的诗句摘抄笔记。其主题是()A.百家争鸣 B.佛教传播 C.开元盛世 D.科举制度【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科举制隋朝开创,唐朝完善。科举制的实行大大改善了古代用人制度,使得有才干的人能入仕为官;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开创了世界文官选拔制度的先河。【解答】通过题干分析,“慈恩塔下题名处”、“故乡若问登科事”等关键词,可推断出这些诗句是在描写科举制,D符合题意。A、B、C选项内容,诗文中没有提及,与题意不符。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科举制这一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而考查学生阅读分析的能力。27.唐朝诗人杜甫在《垂老别》中写道:“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造成这一惨状的历史事件是()A.八王之乱 B.七国之乱 C.安史之乱 D.陈桥兵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是安史之乱时的惨状。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安史之乱的原因、经过和影响。28.有学者认为,“它(科举制)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影响的制度”,“中国竞争性文士考试制度是该国特有的制度,并持续了一千多年”。材料表明科举制()A.有利于选拔社会人才 B.可以推动教育发展 C.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 D.能够防止政权覆灭【分析】本题考查科举制,主要理解科举制作为选官制度对巩固统治的重要作用。【解答】由“唯一没有被动摇过”、“维持”可以看出材料要反映的是科举制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故C正确;ABD项内容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故排除ABD。故选:C。【点评】本题以科举制为背景,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理解分析能力。29.《新唐书》中写道:“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徵逝,一鉴亡矣。”材料中的“朕”在位期间,出现了()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分析】本题考查贞观之治,知道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解答】材料中的“朕”是唐太宗。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贞观之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30.公元907年,一个在东方屹立了近三百年的庞大帝国轰然倒塌,中国进入了又一个分裂割据的乱世。这个“乱世”是()A.春秋战国时期 B.魏晋南北朝时期 C.五代十国时期 D.辽宋夏金元时期【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五代十国的有关内容。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907年,节度使朱温废掉唐朝皇帝,建立梁朝,史称后梁。从此,五代相继统治黄河流域。唐王朝灭亡后,北方先后出现了粱、唐、晋、汉、周五个割据政权,南方出现了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小的割据政权,加上北方的北汉,合称“十国”。故这个“乱世”是五代十国时期。故选:C。【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注意准确识记五代十国的有关内容。31.读图,它主要反映了唐都长安()A.布局严整对称 B.街道宽阔整齐 C.建筑规模宏伟 D.商业繁荣发达【分析】本题考查盛唐气象,知道图片说明长安商业繁荣发达。【解答】图片是唐都长安东市平面示意图,从图片看出,有肉行酒肆、李家印刷等,这说明长安商业繁荣发达。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盛唐气象,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32.中国古代先后出现了“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盛世局面。判断是否成为“盛世”的最根本标准在于()A.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B.有开明君主出现 C.吸取前朝灭亡教训 D.老百姓安居乐业【分析】本题考查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知道判断是否成为“盛世”的最根本标准在于老百姓是否安居乐业,经济是否发展。【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判断是否成为“盛世”的最根本标准在于老百姓是否安居乐业,经济是否发展,因此D项正确;ABC项均属于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但是并非是根本原因,排除。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33.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有人认为“开元之世,几家给人足,一杨贵妃足以败之。”这一说法()A.全面分析了安史之乱的原因 B.客观指出了杨贵妃的过失 C.真实反映了重大人物的影响. D.掩盖了唐衰亡的根本原因【分析】本题考查了唐朝的繁盛与衰落,注意全面分析题干材料中的观点。【解答】有人认为“开元之治,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它夸大了个人对历史的影响,掩盖了唐衰亡的根本原因。唐朝的衰落不是杨贵妃一个人的因素,而是整个统治集团的腐朽所导致。ABC三项认识片面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34.如图为唐三彩骑驼乐舞俑,出土于陕西西安。图中四个人俑分坐两侧,其中两人为汉人乐俑,另两人为胡人乐俑。该文物可以用来说明唐朝()①手工业水平高②音乐舞蹈多姿多彩③民族交融发展④尚武风气盛行一时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分析】本题以唐三彩乐俑为依托,考查唐朝的艺术成就。【解答】题目的给出的关于这个唐代三彩骆驼载乐舞俑的介绍中涉及胡人说明当时民族交融发展,乐舞俑说明唐朝手工业水平高,音乐舞蹈多姿多彩,无法体现尚武风气盛行一时,①②③符合题意。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隋唐时期科技、文化和艺术成就。35.给如表所示内容归纳主题,最合适的是()◆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第3课盛唐气象◆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分析】本题考查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关键是对表格信息的分析。【解答】题目材料反映的是隋唐时期的相关史实,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多项政治制度得以完善;封建经济空前繁荣;文化全面繁荣;“中华文化圈”总体格局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获得重要发展。民族关系上,唐朝以和亲、册封、会盟等多种方式,有效处理了中央王朝与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对外关系上唐朝对外交通发达、交往形式多样,不仅与东亚各国保持经济的联系,而且与中亚、欧洲、非洲一些国家建立联系,频繁的对外交往不仅促进唐朝经济文化发展,而且促进世界文明的进步。繁荣与开放符合隋唐时期的特征。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隋唐的时代特征,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36.下表是根据胡凡主编《简明中国通史》而制作的《唐朝前期户口统计表》(单位:万户)。该表反映了唐朝前期()唐初贞观十三年高宗永徽元年武周神龙元年玄宗开元二十八年天宝十三年200304380615841906.9A.社会风气开放 B.民族交融 C.中外交往频繁 D.经济发展【分析】本题考查开元盛世,知道表格反映了唐朝前期经济发展。【解答】表格反映了唐朝前期人口迅速增长,人口增长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结果。故该表反映了唐朝前期经济发展。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开元盛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37.隋朝大运河始建于公元605年,绵延两千多千米,是一条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2014年在卡塔尔首都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隋朝开通大运河的根本目的是()A.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治 B.促进南北经济的交流 C.促进民族间的友好往来 D.防洪灌溉,促进农业的发展【分析】本题考查的隋朝大运河的相关史实。【解答】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从605年开始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余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B是大运河的作用,C、D和隋朝大运河关系不大,故答案选择A。【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的历史知识再现能力。要全面掌握隋朝大运河开通目的、时间、中心、南北端点、四段名称、作用。38.据记载,文成公主入藏时,携带的嫁妆有释迦佛像,360卷经典,大量珍宝、金鞍玉辔、绸帛、种子,60种营造与工技著作,100多种医方、4种医学论著等。丰富的嫁妆种类折射出唐朝()A.对边疆统治加强 B.民族交融成为主流 C.经济文化的繁荣 D.开元盛世成就辉煌【分析】本题以“据记载,文成公主入藏时,携带的嫁妆有释迦佛像,360卷经典,大量珍宝、金鞍玉辔、绸帛、种子,60种营造与工技著作,100多种医方、4种医学论著等。”为切入点,考查了唐朝与吐蕃的交往的史实。【解答】根据题干文成公主入藏时,携带的嫁妆有释迦佛像,360卷经典,大量珍宝、金鞍玉辔、绸帛、种子,60种营造与工技著作,100多种医方、4种医学论著等。丰富的嫁妆种类折射出唐朝经济文化的繁荣。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今拉萨)。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明,几次向唐朝求亲。641年,唐太宗在位时,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故选:C。【点评】考查了唐朝与吐蕃的交往的史实,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39.它是玄奘西行旅途中的见闻回忆录,它是研究古印度和中亚地区历史、佛教的典籍,它是()A.《唐本草》 B.《大唐西域记》 C.《西游记》 D.《金刚经》【分析】本题以玄奘西行旅途中的见闻回忆录,是研究古印度和中亚地区历史、佛教的典籍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唐朝对外交往的相关知识点。【解答】唐朝时中国与天竺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贞观初年(唐太宗时),他从长安出发,历经艰险,前往天竺,在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贞观后期,携带大量佛经回国。他专心翻译佛经,还以亲身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玄奘西行的相关史实。40.“诗史互证”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一种方法。下列诗句能够印证唐朝中日交往的是()A.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真心照太清 B.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 C.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D.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分析】本题考查唐朝的对外交往,重点掌握唐朝鉴真东渡日本的相关史实。【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时期,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讲学,六次出行,五次失败,历尽千辛万苦,以致双目失明,终于到达日本。鉴真在日本坚持不懈地传播佛学和唐朝文化,他帮助日本设计的唐招提寺,至今犹存,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他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我们学习鉴真不辞劳苦、不怕困难、坚持不懈传播中国文化的精神。A符合题意。故选:A。【点评】本题以唐朝的对外交往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二.材料题(共10小题)41.唐朝,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她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包容世界的豪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唐•杜甫《忆昔》材料二材料三唐太宗李世民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材料四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锂。﹣﹣唐•周匡物《及第谣》材料五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材料六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1)材料一中的唐诗描写了唐朝开元时期繁荣富庶、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当时的统治者是谁?这一盛世局面的出现与他采取的哪些措施有关?(2)农业工具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材料二中唐朝出现的两种新农具分别有何用途?(3)材料三体现了什么民族政策?这一政策有哪些表现方式(.回答1点)(4)材料四中的唐诗体现了我国古代史上哪种选官制度?唐太宗和武则天对这一制度的完善分别作出了怎样的贡献?(5)材料五的这位“伟大僧人”是谁?他的一生与佛学密不可分,他“求知”的最高佛学学府和为后世留下的佛学经典著作分别是什么?(6)读图二《唐朝对外贸易路线图》,你能从图中得到唐朝对外交往的哪些信息?列举唐朝对外交往的两个例子。【分析】(1)本题考查开元盛世。(2)本题考查唐朝新式农具。(3)本题主要考查阅读分析能力及古代的民族政策。(4)本题考查科举制度。(5)本题考查玄奘西游天竺。(6)本题考查唐朝的对外交往。【解答】(1)据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可知,当时的统治者是唐玄宗。开元是唐玄宗的年号,他即位后,任用姚崇等人当宰相,重视地方吏治,把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政绩,任用贤才、还注意节俭,这些改革措施使开元年间政局为之一新。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唐玄宗前期的年号叫开元,史称“开元盛世”。(2)仔细观察图片可知,是曲辕犁和筒车。唐朝经济繁盛,农具有了很大的改进。唐朝人民发明了新的犁地工具曲辕犁,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农民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随水自行转动,竹筒把水由低处汲到高处,便于灌溉。(3)材料一中,唐太宗说自古以来的封建统治者都重视中原汉族,轻视周边少数民族,而唯独他对他们一视同仁,这体现了他开明的民族政策。或者说平等的民族政策、重视少数民族的发展。唐太宗等唐朝皇帝开明的民族政策的主要表现方式有:实行和亲政策(如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如唐玄宗册封回纥为“怀仁可汗”、册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行政机构,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如在今新疆地区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加强经济文化交流(如派大批工匠到吐蕃)。(4)材料三“风吹金榜落凡世”中的唐诗体现了我国古代史上的科举制度,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官员,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武则天在位时创立了殿试,皇帝亲自出题面试应举的人。(5)据材料“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可知材料四的这位“伟大僧人”是玄奘,唐太宗贞观初年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经,在那烂陀寺精心钻研佛法。贞观后期,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潜心翻译佛经,并写成《大唐西域记》。(6)据材料六和所学可知,唐朝对外交往范围很广,对外交往道路发达,唐朝对外交往活跃。如: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游天竺、日本遣唐使来华;新罗物产居进口首位等。故答案为:(1)唐玄宗(李隆基).措施:任用贤臣;重视地方吏治;提倡节俭。(2)曲辕犁:作用是耕作;筒车:作用是灌溉。(3)平等、开明的民族政策。表现方式: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行政机构,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如在今新疆地区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实行和亲政策(如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如唐玄宗册封回纥为“怀仁可汗”、册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加强经济文化交流(如派大批工匠到吐蕃)。(4)科举制度;唐太宗:扩大国学规模;武则天:创立了殿试和武举。(5)玄奘,那烂陀寺,《大唐西域记》。(6)信息:唐朝对外交往范围很广;对外交往道路发达;唐朝对外交往活跃。例子: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游天竺、日本遣唐使来华;新罗物产居进口首位等。【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相关的知识点。42.民族的任弱、国力的大小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学者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于是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由此,官僚政治获得了非常大的弹性。”材料二唐朝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明经两科最重要。唐太宗即位后,大大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大学舍,增加学员。贞观年间,参加进士科考试的每年达千人以上,录取极严,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材料三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曾说:“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制度“是指古代我国的哪一选官制度?该制度正式创立的标志是什么?(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选官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受其直接影响的行业(部门)。(3)依据以上材料,归纳科举制的积极作用。【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科举制度的知识点。(2)本题考查的是科举制度特点的知识点。(3)本题考查的是科举制度影响的知识点。【解答】(1)由材料“学者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于是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由此,官僚政治获得了非常大的弹性。’”可知材料一中的“制度“指的是科举制度。隋炀帝时期,进士科的设立,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创立。(2)由材料“唐朝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明经两科最重要。唐太宗即位后,大大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大学舍,增加学员。贞观年间,参加进士科考试的每年达千人以上,录取极严,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用考试选拔人才。当时直接受科举制度影响的行业是教育事业。(3)由材料一“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于是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由此,官僚政治获得了非常大的弹性。”可知科举制度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由材料二“唐朝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明经两科最重要。唐太宗即位后,大大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大学舍,增加学员。贞观年间,参加进士科考试的每年达千人以上,录取极严,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可知科举制度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科举制度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故答案为:(1)科举制度。隋炀帝设立进士科。(2)特点:用考试选拔人才;考试内容以儒家经义为主;考生来源广泛;打破特权阶层对官职的垄断。行业:教育事业。(3)科举制度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科举制度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科举制度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点评】本题以科举制度的材料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科举制度的创建及其影响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43.经济和社会发展依靠科技,科技进步要依靠创新,科技创新要依靠人才。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中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新人教版七下《中国历史》(1)据材料一回答:魏晋南北朝时选拔官吏主要看中什么?材料二:一位唐朝官员说:“国家取士,远法前代,进士之科,得人为盛。”(2)材料二中“国家取士”主要通过什么选官制度?它的正式诞生与哪位皇帝直接有关?从材料中,你能说出当时哪一科目选拔人员最多吗?材料三:(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笼,圈套)矣。”……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唐摭言》(3)从材料看,这种制度获益最大的是谁?后来,武则天为大力发展该制度,创立了什么制度?材料四: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摘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4)据材料四分析,科举考试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分析】(1)本题以魏晋南北朝时选拔官吏标准为切入点,考查九品中正制。(2)本题以一位唐朝官员的话为切入点,考查科举制度。(3)本题以唐太宗的话为切入点,考查科举制度。(4)本题以科举制度积极作用为切入点,考查科举制度。【解答】(1)由材料“选官看中门第”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时选拔官吏主要看中门第。(2)由材料“进士之科”可知,材料二中“国家取士”主要通过科举制度。隋炀帝时期,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由材料“进士之科,得人为盛”可以看出,唐朝时选拔人员最多的科目是进士科。(3)由材料“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可知,科举制度最大的受益者是封建统治者皇帝。武则天大力提倡科举,增设殿试制度。(4)由材料“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可以看出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是扩大了统治基础;改善了用人制度,创造出相对公平的竞争机会;有利于文化的发展,给社会带来革新气息和创造精神。故答案为:(1)门第。(2)科举制;隋炀帝;进士科。(3)封建统治者(皇帝);殿试。(4)扩大了统治基础;改善了用人制度,创造出相对公平的竞争机会;有利于文化的发展,给社会带来革新气息和创造精神。(若引用材料也可)【点评】本题以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4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自古以来,我国同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为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打下了坚实基础。材料一盛唐时期,政治清明,社会经济呈现一派高度繁荣景象,与少数民族和外国交流频繁,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和艺术,这些都使得唐代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呈现出多元开放的时代特征,充满着蓬勃向上的活力。材料二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使得当时的中外交流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唐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中国同亚非欧频繁往来,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域外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音乐舞蹈相继传入中原地区,并日益流行,出现了“胡风盛行”的景象。玄奘西行带回大量佛经,他撰写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天竺等地区的宝贵资料;鉴真东渡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以上材料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和《中国古代史(全一册)》(1)根据材料一、二,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概括盛唐气象的重要表现和唐文化的特点。(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举出一个典型事例,说明盛唐时期中华文明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3)唐文化影响深远。在我们今天的文化生活中有哪些唐文化的痕迹?【分析】本题以“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自古以来,我国同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为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打下了坚实基础。”为切入点,考查了唐朝的万千气象、唐朝的对外交往的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1)根据材料一、二,可知,盛唐气象的重要表现:清明的政治;繁荣的经济;密切的民族交往;开放的社会风气;频繁的中外交流;多彩的文学艺术;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唐文化的特点:多元开放;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2)结合材料二“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使得当时的中外交流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唐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中国同亚非欧频繁往来,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域外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音乐舞蹈相继传入中原地区,并日益流行,出现了“胡风盛行”的景象。玄奘西行带回大量佛经,他撰写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天竺等地区的宝贵资料;鉴真东渡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和所学知识可知,盛唐时期中华文明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如:唐贞观年间,为了求取佛经精义,玄奘毅然西行前往的佛教圣地天竺,在天竺,玄奘用大约17年的时间遍游各地,寻师访友,研习佛法,在他晚年的时候,他的弟子根据他的口述写成《大唐西域记》,把印度的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介绍到中国,是研究7世纪中亚和南亚各国,特别是研究印度历史地理的珍贵文献,为古代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唐玄宗时期,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讲学,六次出行,五次失败,历尽千辛万苦,以致双目失明,终于到达日本。鉴真在日本坚持不懈地传播佛学和唐朝文化,他帮助日本设计的唐招提寺,至今犹存,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他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我们学习鉴真不辞劳苦、不怕困难、坚持不懈传播中国文化的精神。(3)唐文化影响深远。在我们今天的文化生活中唐文化的痕迹有:许多诗歌爱好者喜好唐诗,写作古诗;许多书法绘画爱好者,临摹唐代书画家的作品;一些文艺工作者表演唐朝时期的乐舞;唐朝时期留下的许多名胜古迹,成为今天旅游生活中的重要项目;唐朝时期的服饰影响至今,如唐装成为今天人们喜爱的服饰之一。故答案为:(1)盛唐气象:清明的政治;繁荣的经济;密切的民族交往;开放的社会风气;频繁的中外交流;多彩的文学艺术;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答出任意两点即可,有其他表述,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可同等给分)文化特点:多元开放;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答出任意两点即可,有其他表述,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可同等给分)(2)从“胡风盛行”、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中任举出一个即可。(3)(在今天的文化生活中,盛唐文化的痕迹到处可见)如:许多诗歌爱好者喜好唐诗,写作古诗;许多书法绘画爱好者,临摹唐代书画家的作品;一些文艺工作者表演唐朝时期的乐舞;唐朝时期留下的许多名胜古迹,成为今天旅游生活中的重要项目;唐朝时期的服饰影响至今,如唐装成为今天人们喜爱的服饰之一。(答出任意两点即可,有其他表述,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可同等给分)【点评】考查了唐朝的万千气象、唐朝的对外交往的史实,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45.唐朝社会繁荣开放,是当时世界上强盛的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隋唐开始的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以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材料二唐朝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主要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摘编自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2)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及兴盛的原因。材料三唐政府有太常寺等机构专管乐舞,当时知名的音乐家有万宝常、许和子、段善本,舞蹈家有公孙大娘、段旻等。唐玄宗和杨贵妃也分别是音乐家和舞蹈家。乐舞方面的著作也很多,《新唐书•艺文志》载唐代有31家、38部专著共257卷。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形成十部乐,即燕乐、清高乐、西凉乐、天竺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3)材料三反映了唐朝哪一文化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哪些?【分析】(1)本题考查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科举制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2)本题考查唐朝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及兴盛的原因;识记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唐朝海上丝绸之路以东南沿海港口为起点;贸易范围较广等相关史实.(3)本题考查唐朝乐舞发达的状况;唐朝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为乐舞的发达提供了条件.【解答】(1)据“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可知,科举制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增强官员任用的开放性和流动性;加强了中央集权.(2)依据材料中唐宋时期,“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分析可知,其特点是以东南沿海港口为起点;贸易范围较广.据“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可知,唐朝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的原因是受地理环境的影响.(3)据“唐政府有太常寺等机构专管乐舞,当时知名的音乐家有万宝常、许和子、段善本,舞蹈家有公孙大娘、段旻等”可知,唐朝乐舞发达,统治者重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与当时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等有着直接的关系.故答案为:(1)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增强官员任用的开放性和流动性;加强了中央集权.(2)特点:以东南沿海港口为起点;贸易范围较广;出口货物以手工业品为主,进口以原料、贵重奢侈品为主.原因:地理环境影响.(3)乐舞发达.统治者重视;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民族间、中外间文化交流.【点评】本题以唐朝社会繁荣开放的景象为考查背景,考查对科举制等知识点的掌握,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46.唐代是一个既善于继承,又做到了兼收并蓄的朝代。唐朝坚持“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的开放胸襟;重视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理解并吸收消化外来文化,使得通过丝绸之路将周边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化串联在一起,相互交融与影响并且进行着双向交流。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它自隋发端,终止于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在它实施的一千多年间,对中国的政治走向,社会格局乃至世界政治文明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抑制了门阀世族势力,扩大了官吏来源,实质上反映了隋唐时期阶级关系的变化: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有利于政治的清明;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材料二材料三宗教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使唐文化更加热烈多彩,更富生命活力……黄留珠先生在《周秦汉唐文明》中说:“在秦汉与隋唐时代,道教经历了一个由生产而逐渐走向成熟的发展过程;而佛教则走过了一段由外来文化在中国生根、发芽乃至壮大最终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部分的路程”,印度佛教在其发展兴盛衰败新生后融入了中国社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它”指的是我国古代的哪一制度?它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依据材料一谈谈它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2)为加强对地图中①处的管辖,唐朝时先后设置过哪些机构?地图中②处是哪一政权?列举唐与该地区交流的史实。(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唐朝时推动“印度佛教融入中国社会”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唐朝时,谁曾受日本僧人邀请赴日传授佛经、传播中国文化?(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唐朝的开放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分析】本题考查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科举制、唐朝的民族交融和中外文化交流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1)材料一中的“它”指的是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它正式确立的标志是进士科的设立;依据材料一可知,科举制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的影响有抑制了门阀世族势力,扩大了官吏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有利于政治的清明,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2)为加强对地图中①处的管辖,唐朝时先后设置过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地图中②处是吐蕃,唐与该地区交流的史实有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推动“印度佛教融入中国社会”的是玄奘西游;唐朝时,鉴真曾受日本僧人邀请赴日传授佛经、传播中国文化。(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开放性体现在,在选官制度上,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在民族政策上,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关系友好;在对外文化交流上,与日本、朝鲜和天竺的对外交往频繁。故答案为:(1)科举制;进士科的设立;抑制了门阀世族势力,扩大了官吏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有利于政治的清明,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2)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3)玄奘西游;鉴真。(4)在选官制度上,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在民族政策上,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关系友好;在对外文化交流上,与日本、朝鲜和天竺的对外交往频繁。【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科举制、唐朝的民族交融和中外文化交流等相关史实。47.各国文明融合共荣,交流与碰撞,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材料一:汉朝到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对外交往的最盛时期之一。汉使到达了大宛、大月氏、安息等国家,唐王朝也曾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交往。在此期间,中国接受了许多西方文明要素,如音乐舞蹈、穿戴服饰等;同时,中国也向西方世界提供了丝绸、瓷器等。﹣﹣改编自《中外关系史:新史料与新问题》材料二:一位日本历史学家这样宣称:“在我们的文明中,任何看起来本质上属于日本的东西,实际上都是舶来品。”早在6世纪,就出现了一个中国的日本,自1868年起,又出现了一个非常成功的日本。日本具有非常明显的可塑性,它把借来的许多东西转化成自己独特的文明。﹣﹣《文明史﹣﹣人类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交流》材料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反复强调文明是多彩、平等和包容的,应该尊重各国各民族文明,维护文明多样性;要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坚持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做到取长补短、择善而从;要理性处理本国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差异,不要搞自我封闭,更不要搞唯我独尊,等等。这些重要论述,凝结着中华民族在长期文明交往中的思想智慧,反映了我们党、也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2019年5月《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回答下列问题:(1)概括材料一汉唐时期对外交流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唐时期对外交往的重要事件(列举各一例)(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68年起日本文明“可塑性”的表现,并分析出现“可塑性”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处理世界各国的文明交流。【分析】本题以三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汉唐时期对外交流的特点、汉唐时期对外交往的重要事件、1868年起日本文明“可塑性”的表现并分析出现“可塑性”的原因、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处理世界各国的文明交流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1)根据材料一“汉使到达了大宛、大月氏、安息等国家,唐王朝也曾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交往。““中国接受了许多西方文明要素,如音乐舞蹈、穿戴服饰等;同时,中国也向西方世界提供了丝绸、瓷器等。“可知汉朝和唐朝到其他国家,其他国家的文明也传到中国,因此汉唐对外交流的特点为对外开放,双向交流,互相学习,经文化相互交流等。重要事件:根据所学可知汉朝时候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唐朝时鉴真东渡或玄奘西行。(2)根据材料二“自1868年起,又出现了一个非常成功的日本。日本具有非常明显的可塑性,它把借来的许多东西转化成自己独特的文明。“结合所学可从实行文明开化学习西方;发展教育、文化和科技事业;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等方面来分析回答。原因:根据所学可知1688年日本明治维新,才是日本具有“可塑性”。(3)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关于正确处理世界各国的文明交流,可从尊重各国各民族文明;文明相互交流相互借鉴;根据国情取长补短互为补充;反对文明自我封闭,反对文明对立等方面去分析回答。故答案为:(1)特点:对外开放,双向交流,互相学习,经文化相互交流等(其他言之成理的也可给分,答材料外的观点不给分)。重要事件:汉朝: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唐朝: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各举一例即可)(2)表现:实行文明开化学习西方;发展教育、文化和科技事业;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其他言之成理的也可给分,但答明治维新政治经济的措施不给分)。原因:日本明治维新。(3)尊重各国各民族文明;文明相互交流相互借鉴;根据国情取长补短互为补充;反对文明自我封闭,反对文明对立;实行文明共同研讨共同发展的策略等等。(其他言之成理的也可给分)【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汉唐时期对外交流的特点、汉唐时期对外交往的重要事件、1868年起日本文明“可塑性”的表现并分析出现“可塑性”的原因、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处理世界各国的文明交流等知识。4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九品中正制,其创始的用意在谨慎选才。但末浼所及,仍为权门所把持。权贵子弟依恃家庭地位、经济势力及社会关系,易获取声名,膺列上品。这一制度演变到最后,终于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1)依据材料一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人才的依据及其造成的影响。材料二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内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2)结合所学,写出科举制诞生的标志。对比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的不同之处。(三点即可)材料三如表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演变简表。时期录取数量或方式考试内容考试程序唐代进士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诗赋、儒家经典、法律、文字、算学等①时,初设殿试,但未形成定制宋代录取名额大为增加儒家经典为主,儒家经典可依据多种注疏考试分解试、省试、殿试三级;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明代开始实行“南北榜”,即南北方的学子,按照其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试命题范围只限于②,答卷只能以③的注释为主士人需先入地方学校为生员或入国子监为监生,再通过乡试、会试、殿试而入仕(3)结合所学将图示中的①②③补充完整。(4)依据图表任选一个角度,概括从唐代至明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变化。材料四科举的不断僵化表现在以下两点:功能层面上,科举考试内容的八股取士已不能造就当时国际环境所需的新人才,积弊日深……技术层面上,科举的公平性因清朝政府的腐败和中国传统封建制度的僵化而逐步丧失。19世纪末在列强进逼的威胁下,风雨飘摇中的清政府为了解决日渐穷困的财政问题大开纳捐之制,当时竟有30%﹣50%生员的功名靠捐纳而得。(5)依据材料四指出,科举制的僵化表现在哪些层面?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指出清政府实施“纳捐之制”的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并尝试分析这种“纳捐之制”对国家造成的影响。材料五光绪三十一年(1905)慈禧太后下诏书,自1906年开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科举制寿终正寝。在清末教育体制转型的过程中,各类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地涌现,出现了一个全国性的办学高潮。在创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的同时,清末又出现一个出国留学的热潮。(6)依据材料五及所学,写出废除科举制的积极影响。【分析】(1)本题考查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的依据和历史影响,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2)本题考查科举制的基础内容,考查学生对比分析不同制度差异的能力。(3)本题综合考查学生科举制有关内容的掌握运用情况。(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能根据材料从中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洞察历史发展的有关规律变化。(5)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正确分析历史相关知识的能力。(6)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分析材料的能力,能根据材料分析废除科举制的影响。【解答】(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权贵子弟依恃家庭地位、经济势力及社会关系,易获取声名,膺列上品“可知,依据是,家庭地位、经济势力及社会关系;影响:这就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可知,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科举制产生。根据所学和材料一、二可知,不同有,选拔人才的权利归属不同:九品中正制是门阀士族(权门)把持,科举制是朝廷把持选拔;标准不同:九品中正制主要看门第,科举制主要看才能;影响不同,九品中正制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局面,科举制为寒门之士开辟登仕之途。(3)根据所学可知,武则天初设殿试,但未形成定制;命题范围只限于四书五经,答卷只能以朱嘉《四书集注》为准。(4)根据所学和材料三可知,录取数量(方式)发生变化:宋代对比唐代录取名额大幅度增加,明代的录取方式有所创新。(5)根据所学和材料四“功能层面、技术层面“可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