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教学目标1、时空观念: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历史地图辨别三国、两晋、南北朝各个时期。通过自己制作时间轴,厘清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朝代更迭关系。通过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能够清楚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2、史料实证:学生通过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朝代更迭期间的著名历史事件如八王之乱、五胡乱华、永嘉之乱、淝水之战。通过史料分析、史料实证,总结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3、历史解释:学生通过探讨三国鼎立、五胡乱华局面的出现与淝水之战结果的原因,尝试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认识到“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大势。4、唯物史观:学生通过史料分析,了解东汉末年分三国的社会背景和三国鼎立主要内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原因及其成效。认识到制度建设的过程实际上是统治阶级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过程。结合江南地区的开发以及北方战乱,体会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体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通过概述西晋末年起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状况,从唯物史观角度理解“特定时期的文化是特定时期经济、政治的产物”。家国情怀:学生通过了解三国时期的杰出人物的事迹,感悟他们昂扬进取、不屈不挠的斗志,感悟家国情怀。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交融的措施,知道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基本史实,认识其对于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的历史意义,培养民族认同感。教材分析本课包括三个子目,以南北方朝代更替的顺序展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发展模式,以及期间的重要历史事件。第一子目是“三国与西晋”,概括了三国的鼎立、西晋的建立与灭亡、永嘉之乱等历史事件;第二子目是“东晋与南朝”,涉及南方地区的政权更迭、江南地区在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东晋北方的疆域变化。第三子目是“十六国与北朝”,主要内容有北方十六国的更迭、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及北魏的动乱和隋朝的建立。这四个子目之间呈现出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王朝更迭的历史顺序。学情分析高中学生处于青少年阶段,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现实型”转变,开始出现辩证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图片与视频等直观材料的展示注意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学生在初中阶段和课余时间对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相关知识已经有所了解,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但具体史实部分学生知之不多,且并未形成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系统知识,缺乏全面把握的能力和理性认识,因此在这方面要加强教学。教学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教学难点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和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经济重心的南移教学方法讲述法、直观图示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归纳法。知识框架教学活动流程课程导入首先,教师向学生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段:s://tv.cctv/2010/05/07/VIDE1355918475742338.shtml提问:三国时期最主要的历史特点是什么?教师:同学们,在刚刚的片段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很混乱,很残酷。教师:没错,三国鼎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比较战乱年代。这一时期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分分合合。对于这段历史,我相信同学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大致学习过了,那么这段历史具体的是什么样子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讲授新课专题一:三国与西晋本小节的知识点包括掌握东汉末年鼎立的三国的名称、建立时间、地点、建立者、灭亡时间等基本知识。并掌握当时北方少数民族的族群和分布。任务一三国鼎立时期——长期分裂的开始教师:我们大家都知道,东汉末年分三国,那么具体是哪三国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书本,完成下面这张表格。政权建立都城势力魏220年曹丕称帝,国号魏,东汉灭亡洛阳国力较强,在三国鼎立局面中略占上风汉221年,刘备建立,定都成都,史称蜀汉,简称蜀成都蜀、吴两国则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吴229年,孙权称帝建业评价: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是天下大乱后的局部统一。三国时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的过渡阶段。为了战胜对方,并存的三个政权都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这为以后的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主在书本中找出信息完成表格,培养学生的信息搜索能力,并且,通过自己学习所掌握的知识对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任务二西晋的统一和建立——低质量的统一(1)建立: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2)统一: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3)意义:结束了东汉以来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教师:从三国时期到西晋时期,中国历史上完成了一次短暂的统一。那么,为什么称这次统一是短暂的呢?【设计意图】通过三国时期和西晋时期的历史地图对比,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看到西晋统一的表现和影响。任务三西晋的灭亡——再次进入分裂(1)内忧(八王之乱):290年司马炎病逝,惠帝即位。贾皇后欲独揽大权与辅政大臣杨骏发生矛盾。291年贾皇后杀杨骏,统治阶级内部遂爆发政治残杀和战争,先后有8个分封为王的皇族参与其中,历时16年之久,史称“八王之乱”。(2)外患1(五胡乱华)①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移②西晋时期:匈奴、羯、氐、羌、鲜卑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思考】观察图片,思考少数民族问什么要内迁?带来了什么影响?【教师解读图片】同学们,联想我们学过的知识并结合这幅图,我们可以知道,当时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是比较高的,并且,南方的自然条件良好,土地肥沃,非常适合人类活动和居住。另外,民族交融就像是一个历史潮流,随着交通的发展已经不可阻挡地推进了。【答案】江南开发;民族交融(3)灭亡(外患2):316年西晋为内迁匈奴贵族所灭(永嘉之乱)。【史料阅读】教师:西晋是继东汉之后的又一个统一王朝,同时又是一个短命王朝。请同学们仔细阅读以下史料,分析西晋迅速灭亡的原因。材料一(太傅何曾)“日食万钱,犹曰无下箸处”;(其子何劭)“食必尽四方珍异,一日之供,以钱二万”。——《晋书·何曾传》材料二相当一部分宗王的权力远不限于其封国境内,而能参政统军。——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而因其衰敝,迁之畿服,士庶玩习,侮其轻弱,使其怨恨之气毒于骨髓;至于蕃育众盛,则坐生其心。——江统《徙戎论》【教师解读史料】第一则材料中说“日食万钱,犹曰无下箸处”“食必尽四方珍异,一日之供,以钱二万”,可以看出当时统治集团内部奢侈腐化。第二则材料中说,宗王的权利远远不止他的封国,说明当时宗王有较大的权利。第三者材料中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说明当时民族矛盾尖锐。【答案】(1)统治集团内部奢侈腐化(2)宗王权重威胁中央,爆发八王之乱(3)少数民族内迁,民族矛盾尖锐(4)影响:中国历史又进入一个比较长的政权分立时期。【设计意图】通过史料展示,帮助学生理解西晋迅速灭亡的原因,也可以适当回顾之前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专题二:东晋与南朝本小节的知识点包括东晋与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政治特点以及经济特点。任务一政权更迭(1)东晋: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东晋十六国形势图东晋十六国形势图(2)南朝:420年,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四个王朝均定都建康。①420年,刘裕废掉了晋帝,自立为帝,国号宋,是为宋武帝。②479年,萧道成迫使宋顺帝刘准禅位,自立为帝,建立南齐,是为齐高帝。③499年,萧衍发兵夺取了皇位,建立了梁朝,是为梁武帝。④557年,陈霸先废梁敬帝,自立为帝,建立陈朝,是为陈武帝。南北朝并立形势图南北朝并立形势图(3)六朝:宋齐梁陈加上之前在建康定都的吴和东晋,统称为六朝。任务二政治特点:高门士族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1)士族:“士族”就是士人官僚的家族,通过雄厚的文化而世代居官,由此建立了崇高的门望。——阎步克《波峰与波谷》(2)形成原因:历史根源: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政治原因:皇帝依赖士族支持。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为士族提供政治保障。(3)主要特征:政治: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经济: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文化:崇尚清谈和玄学,担任清官。(4)影响:削弱了中央集权,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日益尖锐;垄断仕途,不利于人才的选拔。东晋士族形势图东晋士族形势图(5)衰落:至隋唐两代,废止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史料拓展】王与马共天下:是说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效,甚至还有过之,当时百姓称之“王与马,共天下”,琅琊王氏进入极盛时期。司马睿从东渡到登基,主要依赖了北方大族王导、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在此期间,王导位高权重,联合南北士族,运筹帷幄,纵横捭阖,政令己出。王敦则总掌兵权,专任征伐,后来又坐镇荆州,控制建康。王氏兄弟权倾内外,司马睿不过是徒有虚名而已。登基大典那天,皇帝司马睿突然拉住大臣王导同升御床,一同接受群臣的朝贺,表示愿与王氏共有天下的意向。但天无二日,王导吓了一跳,连忙推辞说:“太阳岂能与万物同辉,君臣名分是有区别的”,晋元帝才没有勉强他。但司马睿对王导始终十分尊敬,称王导为“仲父”。历元、明、成三朝,王导的地位一直十分崇高。成帝给王导的手诏总是用“惶恐言”、“顿首言”、“敬白”之类的语言,他还亲自驾临王导的府邸,礼敬王导的妻子。王导每次上朝,晋元帝都要起立相迎。所以“王与马,共天下”的典故有着实际的历史含意,反映了东晋士族制度的特殊背景。东晋时士族制度得到充分发展,进入鼎盛阶段。原因是东晋王朝依靠南北士族的支持才得以存在。东晋政权是司马氏皇权和以王、庾、桓、谢诸大姓为代表的北方士族以及处于非主流地位的江南吴姓士族的联合专政,这种政治格局一直延续到东晋末年,长达一个世纪之久。那时士族门阀的势力足以与皇权并立,甚至超越皇权,皇帝都要依赖士族的支持,门阀政治达到鼎盛。【合作探究】东晋士族门阀政治是因何走向衰落的呢?①士族自身的腐朽,与生俱来的特权导致士族缺乏执掌政权的能力,甚至缺乏生存能力;②隋唐科举制的实行动摇了士族的政治基础;③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抑制土地兼并作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士族制度的经济基础;④唐朝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⑤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寒族地主乘机以军功崛起,进一步摧垮了腐朽的土族。【史料阅读】请同学们仔细阅读史料,思考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材料:东晋建立之初,高门士族琅邪(ya)王氏当权。其代表人物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王敦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内外相应。司马睿即位接受百官朝贺时,甚至请王导与他并排上坐,王导坚决推辞,方才作罢,时称“王与马,共天下”。此后,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掌权。【教师解读史料】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王与马共天下”,司马睿甚至邀请王与其并排上座,说明当时士族专权,皇权衰弱。【答案】士族专权,皇权衰弱(6)九品中正制:教师:同学们,士族的崛起和哪种制度有关?【回答】魏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国家选拔官吏只看家世出身,导致门阀士族垄断了政府的重要官职。他们又通过大族之间互相联姻,在统治阶级内部构成了一个门阀贵族阶层,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的特权制度,即“门阀政治”。九品中正制示意图九品中正制示意图【史料阅读】请同学们阅读史料,思考九品中正制对东晋政治有什么影响呢?材料:九品中正制度……在其初创之时,犹能“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选拔出有用人才,但后来逐渐被门阀世族所把控,以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秦汉以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研究》【教师解读史料】材料中说,“选拔出有用人才,但后来逐渐被门阀世族所把控”,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现象。说明九品中正制后期沦为士族门阀统治的工具。【答案】后期沦为士族门阀统治的工具,限制了社会阶层的流通。门阀士族把持政权,削弱了皇权和中央集权,造成这一时期的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任务三经济特点:江南经济发展(1)原因:①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②自然环境:江南地区高温多雨,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③社会环境: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史料阅读】阅读史料,思考当时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材料一北人相继南移,同时携来高级栽培技术,南方灌溉、防洪、运河等水利工程不断修筑,富源也不断开发。——摘编自邹纪万《魏晋南北朝史》材料二侨立郡县,安土定居,生息休养,遂创东晋南朝二百七十年偏安之局。——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十二讲》材料三会土(约相当今钱塘江下游平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杜(指北方)之间,不能比也。——《宋书》【教师解读史料】同学们,材料一中说到,北方的人在南迁的过程中,带来了很多北方高级的栽培等技术,从此,南方地区不断修筑水利工程,这使得南方地区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材料二中说到,南方地区“安土定居”“创东晋南朝二百七十年偏安之局”,说明南方地区比较安定,长期处于和平环境,这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材料三中说到,江南地区带海傍湖,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具备良好的开发基础,这是北方地区不能比的。【答案】①劳动力和技术因素: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②社会环境:南方社会相对安定,长期处于和平环境。③自然环境:江南自然条件优越,具备良好的开发基础。(2)表现:①农业: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②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③民族关系: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相交融。④商业:以长江沿岸最为活跃,番禺是主要的外贸港口【史料阅读】请同学们依据以下图片和史料,思考江南地区经济发达的表现有哪些呢?材料一魏晋南北朝南方经济形势图魏晋南北朝南方经济形势图材料二①中原精耕细作的技术开始传到江南,原来大片的山林变成了农田。②水稻的培技术大大提高,稻田里也开始使用绿肥,出现了一年三熟。③北方的小麦、胡麻、大豆、小豆、等许多农作物的品种都在方得到了大规模的推广,农作物品种产量增加,南方不再是只以生产相橘、荔枝和龙眼而驰名了。【教师解读史料】同学们,从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南方,经济发展较快且水利工程比较多的主要集中在江浙沪地区。而手工业如纺织、制瓷也得到了发展。也出现了商业城市。从材料二中我们可以看出,南方地区大量的山林变成了农田,并且水稻的种植周期也有所缩短,产量提高。与此同时,农作物的种类也变多了。【答案】农业: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业行业有明显进步。商业:促进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3)影响:①推动了江南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②促进了南方少数民族逐步与汉族交融。*经济重心仍在黄河流域,南方经济水平仍然落后于北方【史料阅读】请同学们仔细阅读以下史料,思考南方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哪些呢?材料一随着江南经济的开发,有相当多的蛮人与汉人杂居。到南朝初年,除了偏僻地区深山密林之中的部分外,多数蛮人已同汉人融合较深。——朱大渭《六朝史论》材料二至于元嘉(南朝宋皇帝宋文帝年号)末……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荆城(泛指长江中游地区)跨南楚之富,扬部(泛指长江下游地区)。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教师解读史料】从材料一中我们可以看出,随着江南经济的开发,有很多的少数民族开始与汉人杂居,并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说明江南经济开发促进了民族交融。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随着江南经济的开发,南北方经济差距缩小,这为经济中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答案】促进民族交融;南方经济发展,南北方经济差距缩小,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4)经济重心南移历程:①两晋南北朝:奠定基础;②安史之乱后:逐渐南移;③南宋:最终完成。(5)东晋北边疆域:东晋北边的疆域,大致到淮水为止。东晋南朝之交,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黄河南岸附近,但随后在军事上渐处下风,又退回到淮水
线。到陈朝,只能保有长江以南,上游又丟掉了四川和荆襄,在南北对峙中处于明显劣势,覆亡大局已定。【设计意图】从政权更迭、政治特点(士族)、经济特点(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三个角度分别讲解南方东晋和南朝的相关知识点。通过向学生展示大量史料,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史料,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这一历史核心素养,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专题三:十六国与北朝本小节的知识点包括十六国和北朝的朝代更迭,以及民族融合,如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专题导入】观察图片。东晋十六国形势图东晋十六国形势图教师:同学们,西晋灭亡后,内迁的少数民族及汉族在中国北方建立了一系列的政权。汉地江南、荆湘地区有东晋控制,而汉地北部和西南部则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国家。其中的成汉、前赵、后赵、前凉、北凉、西凉、后凉、南凉、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后秦十六个国家实力强劲,北魏史学家崔鸿取其中十六个国家来代表这段时期,称这时期为“十六国”。范围大致上涵盖汉地中部、东部、西部,最远可达漠北及西域。任务一:十六国(1)十六国概况: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2)十六国政权特点①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②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③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之间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史料阅读】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下面的十六国统治者族属表,思考十六国政权有什么特点呢?十六国统治者族属表十六国统治者族属表【教师解读史料】同学们,从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十六国统治者除了汉族,大都是像匈奴、鲜卑这样的少数民族,说明十六国大部分由内迁的少数民族建立。另外,我们可以发现,这些政权都想中原地区一样,有自己的国号,如匈奴人的北凉,鲜卑族的前燕、西秦等。最后,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以知道,缘由的民族布局被打乱,民族之间的接触和交流频繁,但是民族之间的隔阂仍然存在。【答案】①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②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③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之间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3)十六国政权的瓦解: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强大的前秦政权在淝水之战后迅速崩溃。前秦、东晋对峙形势图前秦、东晋对峙形势图任务二:北朝【历史背景】鲜卑族是我国北方阿尔泰语系游牧民族,其族源属东胡部落,兴起于大兴安岭山脉。中国古代游牧民族。先世是商代东胡族的一支。秦汉时从大兴安岭一带南迁至西刺木伦河流域。曾归附东汉。匈奴西迁後尽有其故地,留在漠北的匈奴10多万户均并入鲜卑,势力逐渐强盛。汉魏以来,鲜卑拓拔部逐渐南迁,过着游牧生活。公元315年鲜卑拓拔部建立代国,后为前秦苻坚所灭。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386年,拓拔部的首领拓拔珪乘机复国,改国号魏,后来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历史上称为北魏。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1)政权更替: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上述五个王朝合称北朝。(2)发展趋势:北周灭掉北齐。不久,隋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终于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北齐、北周、陈对峙形势图北齐、北周、陈对峙形势图东魏、西魏、梁对峙形势图东魏、西魏、梁对峙形势图教师:北周、北齐战争不断,后来北周逐渐占据上风,统一了北方。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取代了北周,589年隋朝灭南朝陈,统一了全国。至此,自东汉末年以长达几百年的分裂局面终于结束,中国重新恢复了统一局面。*任务三:民族交融(1)特点①政治封建化:内迁少数民族建立政权,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②各民族间征战:长期混战中,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之间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③少数民族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2)淝水之战(武力的方式)①背景: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随后大举进攻东晋。②时间:公元383年③地点:淝水④特点:以弱胜强⑤前秦失败原因:前秦政权内部各族未充分交融,统治基础脆弱,战略战术失当。⑥结果:前秦迅速崩溃,原先归附前秦的其他民族,纷纷乘机独立,黄河以北又再陷入分裂的状态。前秦、东晋对峙形势图前秦、东晋对峙形势图【史料阅读】请同学们仔细阅读以下史料,思考为什么前秦在淝水之战中会失败?前秦的精锐即所谓“四帅子弟”,既一溃于淝水,又再分成于山东,苻坚回长安后,乃不得不用鲜卑慕容弘、慕容冲的兵。慕容弘、慕容冲变生肘腋,因缺乏氐兵相抗,苻坚又不得不用羌兵。羌人滋得承鲜卑而起,而苻坚最终亦被羌人姚苌所缢。苻坚所以败亡,即在民族的分配与组织上有缺口,鲜卑、羌人无损失,损失的都是本部的氐人。——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教师解读史料】同学们,在这段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出,苻坚所以败亡,即在民族的分配与组织上有缺口,鲜卑、羌人无损失,损失的都是本部的氐人。所以,从中我们可以得到“民族交融尚未充分,统治基础脆弱”的结论。【答案】民族交融尚未充分,统治基础脆弱(3)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平的方式)①背景: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位,大力推动民族交融。②措施政治上:迁都洛阳迁都洛阳示意图迁都洛阳示意图【史料阅读】请同学们仔细阅读以下史料并结合所学,思考孝文帝为什么要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呢?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开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教师解读史料】同学们,从这段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北魏都城虽然在平城,富有四海,但是“文轨未一”“非可文治”,而洛阳则“光宅中原”。【补充】平城洛阳政治保守势力大,改革阻力重重远离鲜卑贵族,改革阻力较少经济地处偏僻,粮食产量有限地处中原,农业发达文化鲜卑地区,文化落后政治文化中心,汉族文化先进改革官制,整顿吏治议定百官秩品,分九品,每品又分正、从。积极整顿吏治,加大反贪污的力度,地方官员每个任期的具体年限不固定,由任期内的政绩好坏来决定下一任期的时间长短;推行俸禄制,官吏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不许自筹三长制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长官均由办事能力强和谨守法令的人担当,负责管理农民,检查户口,征收租调及征发徭役。政治措施的意义:有利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经济上:均田制(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分给农民,分为两类田地:露田(身死还田)桑田(子孙相继)。租调制固定租调数额。新租调规定以一夫一妇为征收单位,每年交纳帛一匹,粟二石。(租:粮食。调:绢帛)经济措施的意义:促进了北魏社会发展,北方出现了魏、晋以来空前繁荣的景象。文化上(移风易俗):穿汉服北魏迁都洛阳前后孝子郭巨画像对比对比北魏迁都洛阳前后孝子郭巨画像对比对比说汉话“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逐步改说汉语,30以下立即改说汉语。鲜卑旧墟石室嘎仙洞及祝文1980年,考古工作者在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一个山洞——鲜卑旧墟石室嘎仙洞及祝文1980年,考古工作者在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一个山洞——嘎仙洞的石壁上,发现了北魏皇帝祭祖时镌刻的祝文,文字内容与《魏书》相关记载相同,证明嘎仙洞就是《魏书》中提到的鲜卑拓跋部“石室”祖庙。改汉姓——《魏书·官氏志》结汉亲(孝文帝)规定宗室诸王正妃“应取八族及清修之门”,并强制性地命自己的几个弟弟分别娶陇西李氏、荥阳郑氏、范阳卢氏及鲜卑勋臣八姓之首穆氏之女为妃。孝文帝以后,宣武帝同样严格控制宗室诸王的联姻家族。——何德章《伪托望族与冒袭先祖以北族人墓志为中心》改籍贯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文化措施的意义:改变了社会面貌,加快了各族人民交融的进程。③性质: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具有深远影响的封建化改革。④影响:促进民族交流和民族融合,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分裂走向统一,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史料阅读】请同学们仔细阅读以下史料,思考北魏孝文帝改革有什么意义呢?材料一(北魏)南迁,革夷从夏。于是中朝江左,南北混淆,华壤边民,虏汉相杂。——刘知幾材料二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洛阳伽蓝记》材料三北方少数族的部族制度与华夏制度的剧烈碰撞,最终在北方地区激发出了新的变迁动力与演进契机,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教师分析史料】同学们,材料一中说到,“南北混淆,华壤边民,虏汉相杂”,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交流和民族融合,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材料二中说到,迁都洛阳后,“礼仪富盛,人物殷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材料三中说到,北魏孝文帝改革“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北魏孝文帝改革“为分裂走向统一,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答案】见上。⑤评价:【课堂探究】阅读教材,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1)进步性: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发展;接受了汉族的先进制度与文化,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2)局限性:全面推行汉化,使鲜卑族丧失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失去尚武的民族精神,削弱了军事力量。【史料阅读】教师:学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那么,我们再来回顾一个问题,为何是西魏—北周政权完成了统一?材料一边塞六镇之鲜卑及胡化之汉族,则仍保留其本来之胡化,而不为洛都汉化之所浸染,故中央政权所在之洛阳其汉化愈深,则边塞六镇胡化民族对于汉化之反动亦愈甚,卒酿成六镇之叛乱。——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材料二(西魏)军官皆恢复或赐予鲜卑姓,军士一律以主将之姓为自己的姓氏。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照顾了六镇军人的反汉化情绪,也加强了军队内部的凝聚力。——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三北齐上层统治者反对汉人和汉化的胡人。……北周不同,汉人士族苏绰、卢辩得到了宇文泰的信任与重用,协助宇文泰治理北周。……北周灭了北齐,隋时,内徙的六镇鲜卑汉化,北朝的民族问题得以最后解决,南北统一因此能够实现。……总之,当北朝民族问题尚末解决之时,则南北分;一旦解决,则南北合。因为这个问题一解决,北朝内部便无民族冲突,北朝潜在的强有力的经济与武备力量遂能发挥出来。这是南朝抵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保密协议审查要点
- 2024年合同法培训:深入浅出讲解
- 2024年市场竞争分析与策略合同
- 2024年工程设计服务合同
- 2024北京市电话通信业务入网服务合同
- 2024下载店面租赁合同
- 2024年工程材料供应与更换协议
-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政治综合探究1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练习含解析部编版必修1
- 2025届新教材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7单元生物的变异和进化第21讲生物的进化学案新人教版
-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八日本明治维新一走向崩溃的幕府政权1教学教案人民版选修1
- 2023-2024学年北京西城区三十五中高一(上)期中英语试题及答案
-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二章测试题及(答案)
- 【语文】黄冈市四年级上册期末复习试卷(含答案)
- 医院护理培训课件:《用药错误案例分析之RCA根本原因分析法》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应用研究
- 期中测试卷(试题)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 高通量测序技术简介
- 第七节-感染性心内膜炎病人的护理课件
- 塑料吸料机塑胶吸料机吸粉机安全操作及保养规程
- 23版概论第八章 科学发展观
- 矿产资源“三率”指标要求+第14部分:饰面石材和建筑用石料矿产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