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京传统民间建筑特色及其保护目录TOC\o"1-3"\h\u27024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1.1论文选题与研究意义1.1.1课题缘起南京工业大学汪永平教授于2007至2011年参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在接近工作扫尾中,汪教授在南京市郊地区发现数以百计的自然古村落,其中相当多的村落保存完好,其中尚留有不少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古建筑。这些建筑都具有明显的地方乡土特性。本人于2011年跟随汪教授,深入当地对这些乡土民居建筑进行调研,开始了《南京地区民居研究》这一课题调查,并以此作为硕士论文的选题。1.1.2研究意义多民族的中国拥有广袤的土地和悠久的历史。在这大背景下,中国古代建筑也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漫长的发展史。同时中国各地由于不同的地域、文化、生活习俗等产生了各式各样有特点的乡土建筑,它们是中国古代建筑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南京地区民居建筑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它鲜明的乡土特征同时反映了千百年来南京地区人在当地的生产生活状况。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的民居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200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明确提出了历史文化村镇的概念,确立了其法律地位。2005年8月,《苏州宣言》诞生,我国第一次向全社会发出抢救和保护中国优秀乡土建筑的响亮声音。同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中明确将乡土建筑保护纳入国家政府行为。2007年,国家文物局《关于加强乡土建筑保护的通知》中要求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做好乡土建筑遗产的调查。同年4月无锡市召开“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无锡论坛乡土建筑保护”会议,会议上共同签署了“关于保护乡土建筑的倡议”。成立乡土文物建筑专业委员会。2008年4月,《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中明确了一系列的保护规定和法律责任的相关规定。使历史文化村镇和乡土建筑遗产的保护和管理纳入了法制轨道。本课题对南京地区地区的古民居建筑进行基本研究,顺应全国学术界这些年来在乡土建筑研究方面的趋势,也符合国家对乡土建筑保护的法制精神。为了更好、更及时的保护南京地区民居,本论文在调研以后较短的时间撰写出来。由于本人学术薄浅,调研尚不够深入细致,并且也赶不上地方拆迁破坏的速度。但本人殷切希望,这篇论文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江苏乃至全中国对南京地区民居建筑的关注,为它们留下历史的记忆和资料,以便及时的、更好的对它们进行保护和利用。1.2研究现状关于中国传统民居和乡土建筑的研究,国内专著、文献等资料众多。1957年刘敦桢先生编著的《中国住宅概说》一书是早期比较全面从平面功能分类来论述中国各地民居建筑的著作。孙大章先生编写的《中国民居研究》,王其钧先生编撰的《中国民居三十讲》,陆元鼎先生主编的《中国民居建筑》等专著对中国传统民居的分类、形式、构造、形成、发展等进行了充分研究。并且把中国各个地区的民居进行了系统的介绍。陆元鼎、杨新平先生的《乡土建筑遗产的研究和保护》把中国国内近期对乡土建筑的研究做了总结。汪永平教授亦在江苏乡土建筑保护做了很多工作,如对南京古镇村的调研,江宁龙都杨柳村进行祠堂的修缮,在丹阳九里村进行古村落保护和发展策略研究,还在海南羊山地区对当地古村落和火山岩石头民居进行研究。留下众多有价值的宝贵学术资料。关于南京地区地区民居的研究,国内尚无有关的专著和文献。乃至南京的古建筑研究也相当少。在雍振华的《江苏民居》中的宁镇建筑章节中有关南京西津渡古街的介绍。在2007年,苏州大学的王海浪的硕士论文《南京华山村聚落环境设计调查与研究》中,有关南京地区地区姚桥镇华山村的建筑分析。“南京华山村作为明清民居和村落遗存丰富地区之一,鲜为人知。”“目前只有一些文艺作家从民俗文化角度对这一地区的乡土文化作了些零散的采风笔记”这是此文作者的感慨,可见该地区不光是建筑上被忽视了,文化上亦然。1.3研究的目标与研究方法1.3.1研究目标本文为对南京地区地区的民居建筑进行初步研究,达到以下目标:1、探讨南京地区民居的形成和发展。2、研究南京地区民居的类型和特点。3、通过对现存民居实例的调查,分析南京地区民居的乡土特性。并与周边地区类同民居进行比对异同。4、明确南京地区民居研究价值,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依据。1.3.2研究方法本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文献资料的调查:利用图书、档案、文件、网络等资源,收集、阅读有关南京地区地区的历史、文化、考古、宗教等方面的资料,分析并利用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成果及研究方法。2、实地测绘、调研:通过实地调查、测绘、拍照、录像等方法对南京地区地区民居建筑进行调查,获取了较为丰富资料。3、参与实践:本课题属于古建筑保护研究范畴,在开始课题研究前,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参加过一些古建筑的调查和保护研究项目,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中,同时也在实践中加深了对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南京地区民居的历史沿革与形成泱泱中华,方圆九洲,华夏民族一直生长在特定的地域中,或者说,处于不同的地域文化的哺育之中。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华夏儿女世代生产生活,创造,发展,形成了地域文化。这也是常说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中华大地,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组合出我国文化空间的色彩斑斓的纷繁图景。前人说“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寻求地方民居中的优秀建筑文化元素,不仅让我们对传统文化深入了解,更重要的是,可以使我们能兼容并蓄地寻求地方文化的保护、再生和创造。2.1南京地区的移民历史要谈南京东乡地区的移民历史,就要说到南京的移民历史。在中国古代的三次重大移民历史中,我们都看到了南京这座历史古城在移民史中的作用。中国古代三大移民分别发生在南北朝时期、唐代安史之乱后期和宋金对峙时期。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古城南京如何经历这三次移民大潮的。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移民,从晋怀帝永嘉年间到南朝宋元嘉年间(307—453年),南迁移民的高潮有四次,移民总数有700万。这次移民高潮历时100多年,移民南迁的路线主要有东西二线:东线:以循邗沟和淮河流域东南向的支流为主,向东南方向迁移,因此处于邗沟南端的今江苏扬州及其长江对岸的今南京、常州一带成为山东及苏北移民的集合地,河南人也大多向东南迁入安徽,而不是向正南进入湖北。西线:水路循汉水南下,沿汉水的南郑(今陕西汉中)和襄阳成为移民重要的集散地。陆路则取金牛道(南栈道)进入四川。按现在的地区划分,这次大移民中接受外来移民最多的是江苏省,在今南京、南京、常州一带最为集中。南京地区(当时的南徐州)作为最多的人口接受区之一,在我国第一次移民大潮中留下了印记。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大移民——安史乱后中原汉族的南迁。李白《永王东巡歌》诗云:“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安史之乱后中原汉族的南迁历时一个半世纪,直到北宋初年,南迁路线主要有东、中、西二路。人数没有详细资料记载,但完成了中国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东路的迁徙路线是:自华北平原进人淮南、经润州到江南,尔后经皖南、浙西金衢盆地进入江西。再分二支,一支南下岭南;一支翻越武夷山进入福建。东路以当时全国交通命脉大运河为主干,兼用汴河、泗水等河流,构成一条宽阔的西北—东南向的水运交通带,将华北平原与淮南、江南连接起来,并向南延伸到江西、福建等地。其中,我们又一次看到了现在的南京地区当时的润州。其作为一条必经之路出现在第二次移民大潮中。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大移民——宋代靖康乱后的南迁。这第三次大移民,持续—个半世纪,南迁路线与安史乱后中原汉族的南迁路线相同,南迁大约500万。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南京再一次成为汉族南迁的一个必经之路。同时也接受了不少北方移民。2.2文化对建筑的影响2.2.1兼容并蓄由于地处东西南北的交汇地带,南京经历了史上的人口大迁徙。在南京的北方人、南方人与当地人聚居在一起。古代南京居民的语言原来应该是吴方言,属于吴语系。例如,六朝时期著名的吴声民歌《华山畿》就出在属于南京东乡地区的姚桥镇的华山村,。民歌中的歌词“君既为侬死”句,其中“侬”显然是是吴语中的第一人称。从地理上看,地处长江下游南岸的南京东乡地区,位于北方话板块与吴语板块的交界地带。迁徙来南京的北方侨民渐渐超过了本地居民的人数,应该是在西晋末期的永嘉之乱和东晋王朝南迁之后。这对南京方言的变异影响很大。并且,从南宋至明、清、北方的移民就一直没有间断过。经过长期的融合,南京方言由吴方言逐步演变为北方方言的江淮次方言。南京地区也成为北方语系与吴语系的结合部,居民语言复杂。南京的北方方言中夹杂了一些吴语成分。因此,南京居民的语言具有南北过渡的特点。不仅文化有南北上的融合,还有东西的交汇。南京东乡特有的临江近海、江河交汇的地理区位,有利于各地文化交流。使南京地域文化不仅吸纳了北方的中原文化,而且也兼容了外来文化。自隋唐起,南京就成为江南以商业、手工业和运输业著称的“商贾并凑”的商贸城市。明清时期当地漕运发达,码头文化和商贸文化也成了京口文化的一部分。现新区的大港街道,原为大港镇。从命名看就知道,此地原为港口。其北依长江,在古代承担了本地重要的水路运输任务。2.2.2隐逸文化隐逸文化是南京的京口文化中的典型特点。传说北宋大文人沈括来到南京,便认为找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地方,便在这里修建“梦溪园”定居下来。南京地区成为历史上隐士们钟情的隐居地同样是因为该地区水秀山清、宁静幽雅的环境,深厚而丰富的文化积淀,令文人墨客留恋,最终留居此地。这在本文前面的根据大路镇家谱统计的姓氏来源记载中可以体现。萧姓、王姓、顾姓等几大家族都是因为发现南京地区富饶的土地,淳厚的民风决定定居在此,并开始家族在当地的繁衍。南京的隐逸文化讲究的并不是完全销声匿迹,或者是逃避社会。而是隐士们洁身自好、为人正直。讲究隐忍,不张扬,富有内涵。这一特性在南京的建筑中也有所展现。该地区民居除了少数几座宅院外,大都外观简朴,平庸。很少有建筑能在外观上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其内部装饰豪华,有精美的砖雕和木雕。并且这些装饰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多少都有京口隐逸文化的影响。这也是南京东乡民居隐逸在古村落中至今才被引起注意的重大原因。2.3宗族文化与当地建筑南京地区的古村落中,村落居民至今都是聚族而居的形式。这也是中国各地古代居民的普遍聚居方式。从区域文化的角度看,南京所在地区地处吴文化的边缘区域,历史上来自中原,江淮等北方的居民陆续迁徙此地聚族而居,和土著居民,形成各个相互独立的族居状态。由于移民群落插入,往往破坏了当地社会势力的均衡,因而容易引起与原住群落之间的矛盾。为了立足,各个群落就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各个具有较强凝聚力的宗族群体。一般地说,光宗耀祖、遵纪守法、与邻族和睦相处是各宗族都追崇的基本社会规则。南京的传统文化土壤之中早已培养出一种宗族组织,形成了一种非正式的社会群体。祖宗崇拜是人类最基本的感情之一,人们的寻根意识是其思想根源,聚族而居的人口分布是其延续的重要环境条件。建宗族祖坟、寻根问祖和宗族仪式的举行则是在日常生活中维系人们宗族情感的重要手段,这也使得人们更加稳固紧密的生活在一起。这同时强化了人们的宗族认同感,从而使宗族文化代代相传。这就是宗族传统仪式延续的一个重要功能。宗族作为社会群体虽然是属于较为松散型的,但通过与外部其他群体的冲突中,其中各成员的群体认同感往往在不断地得到强化。每个宗族各自为治,激励后人给祖宗脸上增光,这有着非常积极向上的一面。现今东乡居民依然保留此传统,还经常在召集全国各地的同姓宗族成员举办寻根祭祖大会。明代之后,民间被允许建造家族祠堂,和中国的徽州等其他地区一样,南京古村落几乎每个姓氏都有各自的宗祠,甚至还有分祠堂。如丁岗镇葛村除有解氏宗祠,村中还有若干小的分祠堂。南京的人民几百年来生活在这样一个相对封闭或半封闭的环境里,已经逐渐形成并沉淀下来一种相对独立的宗法制度,形成了宗族文化。宗族中孩子的取名也是依据宗谱中的辈分而定,不可随意而取。居民遵循“三世不修谱,罪莫大焉”的训诫,因此各村姓氏多有家谱。东乡民居好多都是一个家族的几个兄弟把住宅并建在一起,之间用较小的巷弄连接,开设小库门相同。住宅具有较封闭的外观,开窗较少且小,利于对外防御。建筑内部天井周围的厅堂则开敞,墙垣和厅堂栏杆则有较好的装饰。这也明显是宗族文化“对外和对内有别”对当地建筑的深刻影响。2.4自然气候条件对南京民居建筑的影响气候资料显示:南京位于中纬地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太阳高度角比较大,日照充足,无霜期238天,日照时数2057.2小时,气温温和湿润,四季分明,雨量丰沛。因此东乡地区气候温和较适宜人居住。而当地的气候特征影响了南京民居的建造技术。从目前留存的古民居来看,它们的建造都从避雨防潮和遮阳消暑这两方面来适应当地的气候特征。首先,南京地区地处长江下游,年平均降水量为1070毫米,极端的1972年7月3日最大降水量为262.5毫米。虽是梅雨地区,但没有明显的雨季,相对其他地区年降雨量不大。但同样避雨防潮是建筑的首要问题。建筑都有出檐较远的屋面,大门入口的上方也做飞檐,都是出于排水的考虑。采用硬山山墙能够较好地防雨防火。柱子下设柱础,防止木柱子底部受潮。室内架空地板同样也是为了防潮。而极具地域特点的做法为,民居在天井的青石铺地下铺设大缸来进行防潮排水处理。还有一种做法当地民居建筑并没有将建筑墙体全部刷抹上白灰,而是一般在山墙檐部上面的三角区进行粉刷。这是由于当地降水不大,日照充分,不必粉刷所有的墙体来保护墙体不受雨水侵蚀,从而节约了材料,又能产生一种立面上的装饰效果。2.5南京地区地理条件对民居的影响南京地区地区的地理条件为当地民居建筑的建造提供了较为完备的建设条件。2.5.1便利的水路交通是获得建材保障地处长江南岸,且东乡地区紧邻京杭大运河,必然拥有了较多较好的通商口岸。因此在当时其水运交通极为发达。而在古代水路交通货物的承载量相对陆路交通拥有更大的载货量,所以建造建筑的大量体量较大的木材可以从原产地运至南京地区。使得当地的建筑材料的运送相对较为方便。2.5.2汉白玉理石的广泛运用及来源在南京地区民居建筑中我们看到不少等级较高,装饰奢华的宅院使用了较为高级别的汉白玉大理石。这些汉白玉大理石不是来自云南,也非来自苏州。而是来自相邻南京丹徒的高资镇。高资镇素有“大理石乡”的美誉,其特产的“高资白”是上好的雕刻石材,“它质地松软、色如美玉,状若流水,备受石雕工匠青睐。南京地区距离高资镇不过百里,正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汉白玉大理石因此在南京地区民居中广泛出现。而一些财力有限的家庭在建造住宅的时候,往往购买一条汉白玉大理石作为主门,边门的门过梁,满足其对奢华的向往。2.5.3火山岩的广泛运用及来源南京地区地区的圌山,北临长江,其南面就是广袤的平原,也就是大路、丁岗、姚桥三镇。西面是大港街道。地质学上,圌山是位于宁镇山脉的东端,是座休眠火山。与之相连的青龙山也属于此。圌山和青龙山山体多为火山岩。在大路镇,我们可以看到当地居民使用火山岩搭建简易的庭院围墙。还有用它制作的石臼、石磨等古代工具。在大港镇的大港河西的古民居街巷中还可以看到用火山岩制作的井圈。除此之外,在东乡民居建筑中更能看到火山岩制作的门过梁、窗过梁、柱础、石台阶等建筑构件。这些石材显然来自附近的圌山或者青龙山,这是当地古民居建筑选材因地制宜,节约用材的建造原则的体现。南京传统民居的地方特色提到江南古民居,人们总会想起“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其实,江南古民居各有特色。纵观江南古民居,无论是南面的苏州、杭州,还是北面的镇江、扬州,都留有徽派建筑艺术的风格,而南京地处中间,更是兼具了徽派建筑艺术与江南古民居的特色,杂糅了北方官式风格与江南民间风格,健劲清雅。南京传统民居外观朴素大方,建筑墙体的形式多为“马头墙”。传统建筑中,屋面以中间横向正脊为界分前后两面坡,左右两面山墙或与屋面平齐,或高出屋面。使用马头墙时,两侧山墙高出屋面,并循屋顶坡度迭落呈水平阶梯形,而不像一般所见的山墙,上面是等腰三角形,下面是长方形。马头墙高低错落,从外形看颇具风格。墙体扁砌青砖,勾丝填缝采用原色青灰,顶部覆盖蝴蝶瓦。而用以表达人物故事及福乐寿喜寓意的砖雕、木雕细腻精巧,或人物山水,或花鸟鱼虫,雕工精细、形态传神,无不体现出江南传统民居的韵味。在以苏南和浙北为主要民居集中地的江浙派民居的光辉掩映下,南京的建筑文化常常被国内外学术人员所忽略。学术界一直认为江苏传统民居大部分在苏南地区,其他地区由于战争和黄河泛滥的影响,传统民居丧失殆尽,只剩下地下墓葬稍可说明江苏其他地区传统建筑的辉煌。但事实并非如此,南京据南接北,吴头楚尾,民居文化的包容性很强,在民居造型上有时会发现这个或那个地方的痕迹,尤其是徽州和江浙的民居特点。另一方面,南京传统民居又有其自身独有的气质、特色和韵味,而这些特色和韵味在其他地方是找不到的。3.1南京传统民居的门窗形式南京传统民居的门罩(或门楼)枋柱结构都比较简洁,一般没有门楼,只有门罩,门罩外檐向前伸出的部分比较短,大多只有水磨砖,没有瓦,两翼微翘。建筑层次较高的有砖雕、垂花,个别的还带有西式建筑的因素,但也是只有砖、没有瓦。比如南京传统民居的代表甘熙故居,甘熙故居的东侧大门的门罩形式向外伸出部分较短,主体为水磨砖,两侧微翘。南京传统民居外墙几乎不开窗,即便二层的外窗,也没有过多的装饰,没有窗罩,最多有个小的装饰造型,又称为“猫弓腰”。3.2南京传统民居建筑空间徽州民居三合院较多,而南京民居一般为多进穿堂四合院形式,具体布局灵活多变,随地形变化可直可弯、可宽可窄。比如天井,北方民居的天井相对窄长,南方院落天井相对扁宽,而南京的天井近似方形,进深相对较深,但也可伸可缩,因地制宜,随意性相对较大。多进穿堂式的民居是南京民居的主要形式,“九”在中国传统意义上来说是最大的阳数,也是吉利的数字,民间习俗认为,过九到了十就是到了头,而到了头就意味着走下坡,所以中国传统意义上都以数字九为最大,所以就有“九五之尊”的说法。多进穿堂式的民居又俗称“九十九间半”。南京甘熙故居就俗称“九十九间半”,实际上甘熙故居总共有房间300余间。总体看来,南京明清大宅比徽派民居宽敞朴素大气,也讲求等级观念,中国传统民居布局时讲究封建社会的宗法观念及家族制,这种意识反映在建筑规划上使得民居大宅的规模十分庞大且等级森严,比如南京甘熙故居中等级观念在各类用房的位置、装修、面积、造型方面处处都有体现。南京传统民居承重体系主要采用木结构,屋面和楼面重量用抬梁和穿斗的构架承受,建筑空间的分隔以空斗墙或砖石砌墙的形式较多。南京传统民居的基本单位为间,用一、三、五、七间的单数横向连成建筑物称为落,落再与正面庭院组成进,多进的纵深联合起来再以高围墙封闭组成住宅,这就是通常所指的一落多进的住宅。南京的传统民居代表甘熙故居就是“四落五进”规模很大的宅院。3.3南京传统民居的装饰艺术在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中,屋顶、墙身、木质的门、窗、牖、帘架、隔断、花罩、天花、吊顶等都归于建筑的装饰。依其所处位置不同,又分为外部装饰和内部装饰。位于室外或用来分隔室内外空间的装饰称为外部装饰,用于室内的装饰称为内部装饰。屋顶和门窗是南京传统民居装饰的重点。南京民居采取大屋顶的形制,屋顶占据着整个民居重要的部分,它象征着权势与地位,不容忽视。屋顶主要为砖石雕刻,其装饰主要集中在两处:一是在正脊与戗脊或垂脊交会初的“吻”,二是集中在戗脊或垂脊一端的“走兽”。而在正脊和戗脊、垂脊的其他部分,除了在脊身上有些起伏的线脚之外不做其他的装饰。正脊两端形态各异的“吻”、戗脊、垂脊上的走兽以及正脊中央不同花纹的砖石雕,都述说着其位置的重要性。传统民居的内部装饰主要指位于室内的一些木质门窗隔扇和陈设物、装饰物等。门窗隔扇主要起着分隔室内空间的作用,但同时大部分室内隔扇又是通透的形式,所以往往是让室内空间隔而不断。隔扇大都有精巧的装饰,上有镂空的核心,下有雕花的裙板。内外穿透,对阳光有细腻的光感效果,图案具有通俗吉祥之意。总体说来,南京传统民居建筑经过自身文化的熔铸,建筑空间比徽州建筑要大气舒朗,木雕砖雕等装饰比徽州建筑要简洁明快,呈现出介于南方之清秀与北方之雄壮之间的建筑风格。兼容南北而又兼具平民本色,这才是南京传统民居建筑的根本特色。南京民居的保护4.1民居建筑群保护与发展纳入城市整体规划对于传统民居的静态保护是不可能的,必须通过积极的“再生”方式,让古老民居重新焕发出活力,将其纳入城市的总体规划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脉络之中,从而达到振兴古宅活力——发展经济——保护历史建筑的良性循环。由于其占地面积较大,地理位置重要,对城市格局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机械的保护是不现实的,有必要使其成为城市整体规划中一个有效因素,参与运行,找到适合自己的整体调配,对其合理定位,找到发展空间。目前,甘熙宅第与杨柳村古建筑群分别是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和江宁区民俗博物馆所在地,陈列内容都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但它们周围并未形成整体文化氛围。而位于长江路附近的总统府、梅园新村纪念馆、江宁织造博物馆、六朝博物馆已形成长江路文化板块,每家博物馆相隔距离步行不到5分钟。以后这里还将进一步完善文化旅游配套设施,引进更多功能,打造南京最高端的长江路文化旅游休闲街区。所以,在今后的规划中,如能效仿长江路文化板块将甘熙宅第及杨柳村古建筑群附近也打造成文化群落,加以更多的整体配套,必会促使古老的建筑群焕发出新的活力。4.2民居建筑群保护与发展的前期科学定位所谓前期科学定位即俗称的前期评估,即对古建筑自身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及经济价值在今后的保护与发展中是否可以持续发挥作用进行前期定位与评估,而不是一味地让工程上马,赶鸭子上架。比如在民居建筑群周围仿古商业建筑的建设,这些假古董在审美上能否与历史建筑融为一体,是要在先前进行思考的。以本文所举两处古建筑群为例,在甘熙宅第周围建立的熙南里历史街区和在杨柳村旁建立的商业街区游人稀少,生意惨淡,这一现象正是在项目立项之前没有反复论证的结果。这足以说明民居建筑群的保护与发展的前期定位必须科学。要把发展文化脉络作为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保护民居的文化脉络可以说是保护工作的意义所在。4.3在保护中彰显文化底蕴,注入相关文化元素历史建筑从字面上就能发现其有两个元素构成,一是历史、二是建筑,而如今的保护者、使用者往往会重视后者而忽略前者。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保护中彰显建筑的文化底蕴,并在对它的历史功能的使用中注入相关的文化元素。南京本来就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这也为以“九十九间半”为基础的文化载体的再利用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不仅围绕甘氏历史进行文献与实物展览,同时也对南京的民风民俗进行很好的展示,并于2010年挂牌成立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班级纪律的维护与改进计划
- 八年级下册仁爱英语单词
- 徐州工程学院《高级语言程序设计》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徐州工程学院《插画设计》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资源配置计划方案
- 徐州工程学院《金融专业英语》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信阳师范大学《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南医科大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南医科大学《社会医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南交通大学《安全运算》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公路施工路基、桥梁施工台账模板
- 【语文】上海市徐汇区上海小学四年级上册期末复习试卷(含答案)
- 1986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
- 2022年湖南省自然科学奖提名公示
- 新高考数学全国卷1第20题说题课件
- 清华大学实验室安全教育考试题库(全)
- 浅谈“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 山东省青岛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数学试题(学生版)
- 火龙罐疗法经典课件
- 全国各省县市名称
- 货架安装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