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绿地基本知识-国外绿地发展_第1页
园林绿地基本知识-国外绿地发展_第2页
园林绿地基本知识-国外绿地发展_第3页
园林绿地基本知识-国外绿地发展_第4页
园林绿地基本知识-国外绿地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外绿地发展(1)第一阶段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第二阶段两次大战到20世纪60年代第三阶段20世纪60至70年代第四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01020304目录01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一)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1843年,英国利物浦市动用税收建造了公众可免费使用的伯肯海德公园(BirkinheadPark,125英亩),标志着第一个城市公园的正式诞生1、城市公园运动(1843~1898)1856年美国纽约中央公园中央公园坐落在摩天大楼耸立的曼哈顿正中,占地843英亩(约5000多亩),是纽约最大的都市公园,也是纽约第一个完全以园林学为设计准则建立的公园。(1)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1)尊重自然,保护自然;(2)建设公园,以自然景色为特征;(一)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2、奥姆斯特德(F.L.Olmsted)的公园系统理论(3)把一系列公园有机的联系起来;(4)国家公园和城市公园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必须。第一条公园路(ParkWay)的产生公园路:图是当时的第一条公园路——伊斯顿公园路的平面图。道路的总宽度是78米,中央是20米宽的马车道,两侧种植了行道树,再往外面是人行道。(一)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第一个公园系统——布法罗公园系统奥姆斯特德在道路形态的基础上,规划了公园路连接了三个公园,组成了一个系统。其中北部的特拉华公园和西部的弗兰特公园,东部的巴拉德公园面积与功能都不一样,利用路宽61米的公园路连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公园系统。(一)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波士顿的绿地系统——“翡翠项链”波士顿公园系统从1878年开始建设,历经17年时间,到1895年已经基本形成现在的绿地格局。它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城市绿地系统,后来被称作“翡翠项链”。(1)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特点:公园的选址和建设与水系保护相联系,形成了一个以自然水体保护为核心,将河边湿地、综合公园、植物园、公共绿地、公园路等多种功能的绿地联系起来的绿地系统。(1)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1—帕布拉克一加尔坚花园2—林科利恩小游园3—富兰克林公园4—动物园5一哥伦布公园6—马林公园7—加尔瓦尔茨基大学植物园8—华盛顿公园9—布鲁克林公园10一纪念公园11—列书尔特公园12—牙买加公园13—阿诺悠树木园波士顿公园体系(一)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1)1898年,霍华德出版了《明日的城市》(Tomorrowofcity,E.Howard)3、“田园城市”(GardenCity)理论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E·霍华德提出,认为应该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城市四周被农地围绕以自给自足,严格控制城市规模,保证每户居民都能极为方便地接近乡村自然。“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一)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1)用宽阔的农田地带环抱城市,以控制城市无限发展。(2)城市中心是大面积的公共绿地。(3)把每个城市的人口限制在3.2万人左右。(2)理论要点:(一)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国外绿地发展(2)第一阶段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第二阶段两次大战到20世纪60年代第三阶段20世纪60至70年代第四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01020304目录02两次大战到20世纪60年代(2)两次大战到20世纪60年代1、有机疏散论(OrganicDecentralization)理论)芬兰建筑师沙里宁认为,城市只能发展到一定的限度,强调城市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原则,对以后的城市绿化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有机疏散理论是沙里宁为缓解由于城市过分集中所产生的弊病而提出的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的理论。1942年,《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2)两次大战到20世纪60年代0102031922年,霍华德的追随者莱蒙德·恩文在《卫星城镇建设》书中表达了“卫星城镇”理论思想。根据霍华德的设想,1919年英国规划设计第二个田园城市──韦林,即采用了卫星城镇这个名称。思想:用一圈绿带把现有的城市地区圈住,不让其再往外发展,而把多余的人口和就业岗位疏散到一连串的“卫星城镇”中去。2、卫星城镇理论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图式中心城与田园城的关系市际运河田园城铁路中心城快速车道有机疏散论、卫星城镇理论均承其衣钵,并对中国的城市形态产生巨大影响。“带形城市”(LinearCity)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伊·马塔(ArturoSoriaYMata)1882年提出的“带形城市”学说。(2)两次大战到20世纪60年代3、“带形城市”(LinearCity)“带形城市”示意图城市沿一条交通干道发展;干道:40m宽,用地两侧为100m宽、布局不规则的公园和林地。城市建筑用地总宽约500m,每隔300m设一条20m宽的横向道路,联系干道两旁的用地。(2)两次大战到20世纪60年代主干道40米宽有轨电车线、人行道、自行车道和地方道路约500m约300m横向道路20米宽次干道10米宽公园和林地公园和林地雷德伯恩体系与绿带城在美国社区运动影响下,由建筑师斯泰因(ClarenceStein)和规划师莱特(HenryWright)按照“邻里单位”理论模式,于1929年在美国新泽西州规划的雷德伯恩(Radbum)新城,1933年开始建设。(2)两次大战到20世纪60年代4、雷德伯恩体系与绿带城雷德伯恩新城(2)两次大战到20世纪60年代(2)两次大战到20世纪60年代设有汽车通道进入住宅附设车库的尽端式道路(2)两次大战到20世纪60年代马里兰绿带城(2)两次大战到20世纪60年代其他绿地规划思想的出现①“楔形绿地”(德国)②“块状绿地”(法国)③“环状绿地”(法国)④“组合式绿地”(英国)(2)两次大战到20世纪60年代01《雅典宪章》是1933年8月,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在希腊雅典召开会议时提出的。该大纲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城市的四大功能,提出“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活动是研究及分析现代城市设计时最基本的分类”。02035、雅典宪章大纲认为,“每个城市都应该有一个城市规划方案,与区域计划、国家计划整个地配合起来”,并且“必须制定必要的法律以保证其实现”。大纲认为,城市应按居住、工作、游息进行分区,三者之间应作平衡布置,同时建立一个联系一者的交通网。(2)两次大战到20世纪60年代人口密度过大,缺乏空地及绿化010203太近工业区,生活环境不卫生0405居住主要问题:房屋沿街建造影响居住安静,日照不良,噪声干扰公共服务设施太少而且分布不合理建议居住区要用城市中最好地段,规定城市中不同地段采用不同的人口密度(2)两次大战到20世纪60年代工作主要问题:工作地点在城市中无计划地布置,与居住区距离过远:“从居住地点到工作的场所距离很远,造成交通拥挤,有害身心,时间、经济都受损失”。工业在城郊建设,引起城市的无限制扩展,又增加了工作与居住的距离,形成过分拥挤而集中的人流交通。建议有计划地确定工业与居住的关系。010203(2)两次大战到20世纪60年代游憩主要问题:ONETWOFOURTHREE大城市缺乏空地:“城市中居民所需要的绿地逐渐都被占用光了”。指出,城市绿地面积少,而且位置不适中,无益于市区居住条件的改善。市中心区人口密度本来就已经很高,难得拆出一小块空地,并没有将它辟为绿地来改善居住卫生条件。建议新建居住区要多保留空地,旧区已坏的建筑物拆除后应辟为绿地,要降低旧区的人口密度,在市郊要保留良好的风景地带。(2)两次大战到20世纪60年代城市道路问题:旧时代留下来的道路,宽度不够,交叉口过多,未能按功能进行分类。大城市中办公楼、商业服务、文化娱乐设施过分集中在城市中心地区,也是造成市中心交通过分拥挤的重要原因。大纲认为局部的放宽、改造道路并不能解决问题,应从整个道路系统的规划人手;街道要进行功能分类,车辆的行驶速度是道路功能分类的依据;要按照调查统计的交通资料来确定道路的宽度。使交通更加恶化。01040302国外绿地发展(3)第一阶段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第二阶段两次大战到20世纪60年代第三阶段20世纪60至70年代第四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01020304目录0320世纪60至70年代(三)20世纪60至70年代010203研究重点逐步从单纯物质空间规划转向社会经济研究方面。1、城市规划学科发生本质性转变逐步认识到社会经济因素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因,也是城市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Hubbard2、生态主义思想活跃(三)20世纪60至70年代美国生物学家莱奥波尔德《大地伦理学》1933美国海洋生物学家雷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1962D·米杜斯言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1972《沙郡年鉴》是推动环境运动深入发展的里程碑1941英国人伊恩.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提出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建造与人共享的人造生态系统的思想。1969美国人约翰·西蒙兹《大地景观》1978主要内容(三)20世纪60至70年代01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将之视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03区域和城市规划是个动态过程,不仅要包括规划的制定而且也要包括规划的实施,城市规划成为一个不断模拟、实践、反馈、重新模拟的循环过程。02城市是一个动态系统,必须把城市看作为在连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的一个结构体系,不应当把城市当作一系列的组成部分拼在一起考虑,而必须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华沙在战后重建中非常重视绿地建设,建造了多处公园、动物园、体育公园和其他绿地,形成了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

(1)华沙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华沙公园系统图莫斯科绿地规划(2)前苏联莫斯科的绿地规划前苏联莫斯科公园在1935年,规划在城市用地外围建立10公里宽的“森林公园带”;1960年调整城市边界时,“森林公园带”进一步扩大为10~15公里宽,北部最宽处达28公里;1971年,莫斯科总体规划采用环状、楔状相结合的绿地系统布局模式,将城市分隔为多中心结构。平壤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示意(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