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 课内文言文阅读 三峡_第1页
中考语文复习 课内文言文阅读 三峡_第2页
中考语文复习 课内文言文阅读 三峡_第3页
中考语文复习 课内文言文阅读 三峡_第4页
中考语文复习 课内文言文阅读 三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部分课内文言文阅读4.三峡原文呈现知识梳理巩固训练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一、词义理解1.一词多义(1)自①自.三峡七百里中

②自.非亭午夜分

如果

③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

自己

④手自.笔录(《送东阳马生序》)

亲自

⑤有朋自.远方来(《<论语>十二章》)

在如果自己亲自从(2)良①良.多趣味

甚,很

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好,精良

③此皆良.实(《出师表》)

忠良

④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贤明

(3)绝①沿溯阻绝.

隔断

②绝.

多生怪柏

极高的

③哀转久绝.

消失

④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与人世隔绝的

甚,很好,精良忠良贤明隔断极高的消失与人世隔绝的2.通假字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同

“缺”

⁠,意思为:

空隙、缺口

3.古今异义(1)或.王命急宣古义:

有时

今义:或者

(2)属.引凄异古义:

连接

今义:属于

(3)良.多趣味古义:

甚,很

今义:好

阙“缺”空隙、缺口有时连接甚,很

4.词类活用(1)动词用作名词虽乘奔.御风

飞奔的马

(2)形容词用作名词①素湍.绿潭

急流

②回清.倒影

清波

(3)名词用作动词每至晴初霜.旦

下霜

飞奔的马急流清波下霜二、句子翻译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一点也没有中断的地方。

⁠2.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

⁠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一点也没有中断的地方。

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

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5.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白色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绿色的潭水中有倒映着的各种景物的影子。

⁠6.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极高的山峰上多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速冲荡。

⁠7.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8.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在秋天)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之中一片清寒肃杀。

⁠白色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绿色的潭水中有倒映着的各种景物的影子。

极高的山峰上多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速冲荡。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在秋天)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之中一片清寒肃杀。

⁠9.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空旷的山谷中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凉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

⁠空旷的山谷中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凉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

三、文意理解1.问答题(1)文章第①段写出了山的什么特点?第②段写出了水的什么特点?

山:连绵不绝,重重叠叠,高可蔽日(连绵不断、高耸峻拔)。水:水势险恶、水位高、水流急(江水盛大、水流湍急)。

⁠(2)文末描写“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表现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一是表现了三峡秋季凄清肃杀的环境特点;二是表现三峡山高、峡长、岭连的地形特点。

山:连绵不绝,重重叠叠,高可蔽日(连绵不断、高耸峻拔)。水:水势险恶、水位高、水流急(江水盛大、水流湍急)。

一是表现了三峡秋季凄清肃杀的环境特点;二是表现三峡山高、峡长、岭连的地形特点。

⁠(3)从全文看,第④段中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

呼应了文章开头,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4)下面是《小石潭记》中的一段文字,和本文第②段比较,在写水方面有什么异同?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相同点:都从侧面写水。不同点:《三峡》写出水势大、水流急的特点;《小石潭记》写出水清澈透明的特点。

呼应了文章开头,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相同点:都从侧面写水。不同点:《三峡》写出水势大、水流急的特点;《小石潭记》写出水清澈透明的特点。

⁠2.选择题(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文章按照从夏到春冬,再到秋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节的特点。B.文章使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C.文章的第二段关于三峡江水的描写与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有异曲同工之妙。D.文章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特点。解析:C.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写水落差大,这里是流速快。C(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

)A.本文在结构上先总写三峡的形势,后分写三峡四季景物的特点,是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的。B.“七百里”写山长,“连山”“无阙处”写山高,“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写出山谷的阴冷凄清。C.文中写夏季水势大、水流速快,先写“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通例表现水位高、水势险,再举“沿溯阻绝”这特例,以进一步证明水流速快。D.“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此句衬托了“晴初霜旦”之时“林寒涧肃”的凄凉情景并且渲染了萧瑟的气氛。D解析:A.文章是按照夏、春冬、秋的顺序,即水由盛到枯的顺序来写;B.“七百里”“连山”“无阙处”是突出山连绵不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写出三峡高而窄;C.“沿溯阻绝”是通例,“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是特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1分)【甲】《三峡》(原文见八年级上册教材P54)【乙】落日含半规,如胭脂初从火出。溪西一带山俱似鹦鹉绿鸦背青上有猩红云五千尺,开一大洞,逗出缥天,映水如绣铺赤玛瑙。山俱老瓜皮色。又有七八片碎剪鹅毛霞①,俱黄金锦荔,堆出两朵云,居然晶透葡萄紫也。又有夜岚数层斗起,如鱼肚白,金光煜煜不定。盖是.际,天地山川,云霞日彩,不知开此大染局作何制。夫人间之色仅得其五,五色②互相用,衍.至数十而止,焉.有不可思议如此其错综幻变者!嗟呼,不观天地之富,岂.知人间之贫哉!(节选自王思任《小洋》,有删改)四、对比阅读第一篇【注释】①鹅毛霞:指松软如鹅毛的云霞。②五色:指青、黄、赤、黑、白。古人以此五色为正色。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A.盖是.际(这)B.衍.至数十而止(扩大,增加)C.焉.有不可思议如此其错综幻变者(哪里,怎么)D.岂.知人间之贫(况且)解析:D.岂:怎么。(3分)2.请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3分)溪

西

绿

尺溪西一带山/俱似鹦鹉绿/鸦背青/上有猩红云五千尺(3分)D3.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5分)(1)说说“嗟呼,不观天地之富,岂知人间之贫哉”一句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对天地山川之美的赞美;厌弃世俗,向往自然。(2分)

⁠对天地山川之美的赞美;厌弃世俗,向往自然。(2分)

(2)请简要分析【甲】文中写景的句子和【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描绘的景物有何相似之处。(3分)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映衬和谐;有动有静;形态各异。(意思对即可。(3分)

⁠映衬和谐;有动有静;形态各异。(意思对即可)(3分)

群山都成了老瓜皮色。(而太阳落山的上空)又有七八片像剪碎的鹅毛的晚霞,全是黄金锦荔色,逐渐堆出两朵云,竟然是晶透葡萄紫的奇异色彩。还有山林中的雾气层层涌起,像鱼肚白,金光闪烁不定。这时候,天地山川,云霞日彩,好像一个大染坊,却不知要染什么。世间的主要颜色不过五种,五种颜色不断组合调配,扩增至数十种就没有了。这数十种颜色,哪有此景的错综变幻不可思议!唉!不看到天地的富有,怎么能知道人间的贫乏呢!参考译文落日像被含着的半个圆,宛如胭脂刚从火中拿出。小洋西岸的一带群山都呈现着鹦鹉绿、鸦背青之色,山的上空有一大片猩红云,像是有五千尺,中间开一大洞,露出浅青色的天空,倒映水中,像锦绣上铺着红色玛瑙。第二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甲】《三峡》(原文见八年级上册教材P54)【乙】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①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②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选自苏轼《放鹤亭记》③,有删改)【注释】①张君:张师厚,号云龙山人,隐士。②傃:向,向着,沿着。③本文是作者遭受第一次政治生涯的打击,自乞外任后所作。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D

)A.升高而望./雕栏相望.焉 B.作.亭于其上/一鼓作.气C.独缺其西一.面/上下一.白 D.故名.之曰“放鹤亭”/名.之者谁解析:A.眺望/对着;B.建造/鼓起;C.数词/副词,全;D.命名。(3分)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春

色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3分)D3.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3分)(1)【甲】【乙】两文中所写景物有哪些共同特点?(2分)

示例一:【甲】文中的山的特点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乙】文中的山的特点是“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均表现出了山连绵不断的特点。

示例二:【甲】文中写树“荣”草“茂”,而【乙】文中写“草木际天”,均表现出草木茂盛的特点。(2分)

⁠(2)苏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