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节选)》同步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我与地坛(节选)》同步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我与地坛(节选)》同步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我与地坛(节选)》同步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我与地坛(节选)》同步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5《我与地坛(节选)》同步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

中语文必修上册

15《我与地坛(节选)》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

文必修上册

一、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与地坛(节选)

史铁生

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

个怎样的难题。

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她知道我心

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结果会

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我那

时脾气坏到极点,经常是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从那园子里回来又中

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

而终于不敢问,因为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跟

我一同去,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过,她知道得给我一点独处的时间,

得有这样一段过程。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

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这以后她会怎样,当年我不曾想

过。

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

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

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待她再次送我出门的时候,她说:“出

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

出,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

恳求与嘱咐。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

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惊恐

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现在我可以断定,以她的聪慧和坚忍,

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她思来想去

最后准是对自己说:“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

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

在那段日子里一一那是好几年长的一段日子,我想我一定使母亲作过

最坏的准备了,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事实上我也

真的没为她想过。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

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

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

亲。

在我的头一篇小说发表的时候,在我的小说第一次获奖的那些日

子里,我真是多么希望我的母亲还活着。我便又不能在家里呆了,又

整天整天独自跑到地坛去,走遍整个园子却怎么也想不通:母亲为什

么就不能再多活两年为什么在她儿子就快要碰撞开一条路的时候,

她却忽然熬不住了?莫非她来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却不该分

享我的一点点快乐?她匆匆离我去时才只有四十九呀!后来我在一篇

题为《合欢树》的文章中写道:“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

眼睛,想,上天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

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天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

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只是到了这时候,纷纭的往事才在我眼前幻现得清晰,母亲的苦

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深彻。上天的考虑,也许是对的。

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

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

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

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

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我再抬头看

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我更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

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

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

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

决意不喊她一一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

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强只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我

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

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

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

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

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J我放下书,想,这么大

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

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

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开头以深情的笔调回忆当年母亲因为“我”而为难的情

景,然后围绕这句话回顾了当时自己的心路历程。

B.“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因为母亲不但要

承受“我”的痛苦,还要承受不能将这种痛苦现于形色的痛苦。

C.母亲在寻找“我”时“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端

着"写出母亲对眼镜的珍视,又写出寻找时的艰难。

D.作者在清明如静水般的行文里,表达着对母亲的敬意与怀念,

还有痛彻心扉的悔意和对母亲深深的歉意。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母亲的极力“寻找”与“我”的极力“躲避”,母亲的“知道”

与“我”的“不知道”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从而有效地传达了作者的

种种感悟与思考。

B.“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

了头”,此处用第三人称替换第一人称,采用了一种远观的态度,表

达了对自己的否定。

C.文章以“我与地坛”为题,选文却主要写自己的母亲,因为

地坛是“我”与母亲故事发生的背景,是“我”感受母爱的地方,地

坛、“我”、母亲三者紧密联系。

D.选文对母亲形象的塑造只有极少的语言描写,更多的是无声

的行动描写。因为母亲意识到母爱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深藏于心的母

爱才更深沉。

3.请品味文中画线句子“上天的考虑,也许是对的”的丰富内

涵。

4.在史铁生看来,自己的母亲是怎样对待儿子的?请结合全文

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与地坛(节选)

史铁生

现在让我想想,十五年中坚持到这园子来的人都是谁呢?好像只

剩了我和一对老人。

十五年前,这对老人还只能算是中年夫妇,我则货真价实还是个

青年。他们总是在薄暮时分来园中散步,我不大弄得清他们是从哪边

的园门进来,一般来说他们是逆时针绕这园子走。

男人个子很高,肩宽腿长,走起路来目不斜视,胯以上直至脖颈

挺直不动;他的妻子攀了他一条胳膊走,也不能使他的上身稍有松懈。

女人个子却矮,也不算漂亮,我无端地相信她必出身于家道中衰的名

门富族;她攀在丈夫胳膊上像个娇弱的孩子,她向四周观望时总含着

恐惧,她轻声与丈夫谈话,见有人走近就立刻怯怯地收住话头。两个

人的穿着都算得上考究,但由于时代的演进,他们的服饰又可以称为

古朴了。我什么时间都可能来,他们则一定是在暮色初临的时候。他

们逆时针绕这园子一周,然后离去。

曾有过一个热爱唱歌的小伙子,他也是每天都到这园中来,来唱

歌,唱了好多年,后来不见了。他的年纪与我相仿,他多半是早晨来,

唱半小时或整整唱一个上午,我们经常在祭坛东侧的小路上相遇,我

知道他是到东南角的高墙下去唱歌。他反反复复唱那么几首歌。文化

革命没过去的时候,他唱“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

“文革”后,他唱《货郎与小姐》中那首最为流传的咏叹调。“卖布

一卖布嘲,卖布一卖布嘲!”这开头的一句他唱得很有声势,在早晨

清澈的空气中,货郎跑遍园中的每一个角落去恭维小姐。“我交了好

运气,我为幸福唱歌曲……”然后他就一遍一遍地唱,不让货郎的激

情稍减。依我听来,他的技术不算精到,在关键的地方常出差错,但

他的嗓子是相当不坏的,而且唱一个上午也听不出一点疲惫。太阳也

不疲惫,把大树的影子缩小成一团,把疏忽大意的蚯蚓晒干在小路上,

将近中午,我们又在祭坛东侧相遇,他看一看我,我看一看他,他往

北去,我往南去。日子久了,我感到我们都有结识的愿望,见了面我

们都放慢脚步,想多说几句,但仍然是不知从何说起,便互相笑笑各

走各的路了。但是我们没有再见,那以后,园中再没了他的歌声,我

才想到,那天他或许是有意与我道别的,也许他考上了哪家专业文工

团或歌舞团了吧?真希望他如他歌里所唱的那样,交了好运气。

还有一些人,我还能想起一些常到这园子里来的人。有一个老头,

算得一个真正的饮者,他在腰间挂一个扁瓷瓶,瓶里当然装满了酒,

常来这园中消磨午后的时光。等你看过了他卓尔不群的饮酒情状,你

就会相信这是个独一无二的老头。他的衣着过分随便,走路的姿态也

不慎重,走上五六十米路便选定一处地方,一只脚踏在石凳上或土壤

上或树墩上,解下腰间的酒瓶,解酒瓶的当儿眯起眼睛把一百八十度

视角内的景物细细看一遭,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倒一大口酒入肚,

把酒瓶摇一摇再挂向腰间,平心静气地想一会什么,便走下一个五六

十米去。

还有一个捕鸟的汉子,那岁月园中人少,鸟却多,他在西北角的

树丛中拉一张网,鸟撞在上面,羽毛俄在网眼里便不能自拔。他单等

一种过去很多而现在非常罕见的鸟,其他的鸟撞在网上他就把它们摘

下来放掉,他说已经有好多年没等到那种罕见的鸟,他说他再等一年

看看到底还有没有那种鸟,结果他又等了好多年。还有一个人,是我

的朋友,他是个最有天赋的长跑家,但他被埋没了。他因为在“文革”

中出言不慎而坐了几年牢,出来后,苦闷极了,便练习长跑。那时他

总来这园子里跑,我用手表为他计时。第一年他在春节环城赛上跑了

第十五名,他看见前十名的照片都挂在了长安街的新闻橱窗里,于是

有了信心。第二年他跑了第四名,可是新闻橱窗里只挂了前三名的照

片,他没灰心。第三年他跑了第七名,橱窗里挂前六名的照片,他有

点怨自己。第四年他跑了第三名,橱窗里却只挂了第一名的照片。第

五年他跑了第一名一他几乎绝望了,橱窗里只有一幅环城赛群众场面

的照片。那些年我们俩常一起在这园子里待到天黑,开怀痛骂,骂完

沉默着回家,分手时再互相叮嘱:先别去死,再试着活一活看。不见

他已有好几年了,现在他和妻子和儿子住在很远的地方。

这些人现在都不到园子里来了,园子里差不多完全换了一批新人。

十五年前的旧人,现在就剩我和那对老夫老妻了。有那么一段时间,

这老夫老妻中的一个也忽然不来,薄暮时分唯男人独自来散步,步态

也明显迟缓了许多,我悬心了很久,怕是那女人出了什么事。幸好过

了一个冬天那女人又来了,两个人仍是逆时针绕着园子走,一长一短

两个身影恰似钟表的两支指针;女人的头发白了许多,但依旧攀着丈

夫的胳膊走得像个孩子。“攀”这个字用得不恰当了,或许可以用“搀”

吧,不知有没有兼具这两个意思的字。

(有删改)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热爱唱歌的小伙子每天到园中反复唱那么几首歌,并

列举了歌名,这些内容表现了他练歌不怕疲惫、态度认真又充满生活

激情。

B.文中饮酒的老者颇像一个其貌不扬的江湖侠客,他卓尔不群

的饮酒情状和不算慎重的走路姿态,暗示着他深厚的武学渊源和不俗

身份。

C.有天赋却被埋没的长跑家是作者的朋友,他不幸的人生境遇

是他发奋跑步的重要原因,作者和他既有情绪的共鸣,又能互相宽慰

支撑。

D.十五年来,一对老夫妻和作者都坚持到园中来,老夫妻中的

妻子忽然不来散步,这引起作者的担心;那女人回来了,又令作者感

到安心。

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想想十五年到园子来的人都是谁开头,确定了全文的

描写角度,即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叙写地坛,叙述语调既平静又客观。

B.“货郎跑遍园中的每一个角落去恭维小姐”一句生动形象地写

小伙子练唱《货郎与小姐》的咏叹调情绪饱满,走到哪里就唱到哪里。

C.文章景物描写不多却颇为传神,“太阳也不疲惫,把大树的影

子缩小成一团”,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写出树影从早晨到正午细腻的

变化。

D.作者行文讲究前后照应,文章以十五年前,还算是中年的一

对夫妇起笔;又以十五年后,这对夫妇已步人老年收束,首尾圆合结

构严谨。

7.本文介绍了园中的很多人,却并未给读者带来堆砌繁冗之感,

请从选材的角度分析作者是如何做到的?

8.有人说,《我与地坛》的本质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

文尾作者说“试着活一活看”,请结合园中人分析是哪几种生活状态

带给人“活”的希望。

二、选择题

9.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我与地坛》(节选)

A.根据“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

是地坛”可知作者对地坛有深厚的感情。

B.“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

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描写地坛的变迁,有沧桑厚

重的历史感。

C.“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等一系列事物的存在,

都隐含着一种生命的意义。

D.“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运用细节

描写,把母亲的细心写得形象感人。

三、选择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地坛离我家很近,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缘分:仿佛这古园

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在满园弥漫的沉

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我时常到那

古园里去,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这古园的形体被

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

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

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

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

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

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

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

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旭日。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救尽苍凉残

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那一天,

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

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10.下列各句中的冒号和文中“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缘分:”

的冒号作用不相同的一项是()

A.北京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和西华门。

B.我能感觉到时代的两难困境:野蛮的符咒尚未挣脱,文明的

压抑接踵而至。

C.从“火神山”“雷神山”到方舱医院:与病毒赛跑的中国速度。

D.台矶之上坐着几个穿红着绿的Y头,一见他们来了,便忙都

笑迎上来,说:“刚才老太太还念呢,可巧就来了

11.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画线句“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救尽苍凉残照

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二

1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仿佛我就是为了等这古园,

等这历经沧桑的四百多年的古园J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

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四、语言表达

13.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概括史铁生散文的四个特点,每点不

超过6个字。

翻开史铁生的散文,你会不知不觉地被他那平实的文字所吸引,

更会情不自禁地被作品中的真情所打动。哲理一词似乎是神秘的深奥

的,但其实它就在我们身边。史铁生用他的笔在平实叙述中向人们阐

述了人生的哲理。画家会用浓重的色彩和奇特的构图抒发悲怆情感,

而史铁生却运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来描述他的特殊经历,其作品在看似

平实的语言中充满悲怆,这悲怆弥漫在整篇作品中。

14.有人评价史铁生的散文“如太阳迸发,却是冬季的中原,那

种冷冽乃至苍白的阳光,打在脸上,令人焦灼结合本文谈谈你对

这个评价的看法。

五、小阅读-课内

15.在《我与地坛》中“地坛”是用来安慰人的心灵、引导作者

珍惜生命真谛的精神家园,而与作者血肉相连、至亲至爱的母亲无疑

是引导他走向这条道路的唯一之人。母亲活着的时候让残疾的儿子从

心里的轮椅上站起来;母亲去世之后,又成了儿子心中不倒的丰碑。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作者笔下母亲的形象。

16.阅读《我与地坛》,鉴赏下面语段的作用。

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

个怎样的难题。

17.课文的标题是“我与地坛”,但课文中主要写了哪几个要素?

课文中的哪句话第一次同时出现了这些要素?

18.在《我与地坛》的第二部分中记录了母亲离去后,“我”摇

着轮椅在园中度过的一天,作者有什么感受?

19.阅读《我与地坛》,完成下面这道题。

我们明白,没有母亲的陪伴,作者是难以走过那段历程的。母亲

在他的求索过程中,给了他很大的启发和帮助。那么,在作者的笔下,

母亲是怎样的形象呢?

20.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文章两部分的内容?《我与地坛》

21.《我与地坛》中作者和地坛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在作者的人

生经历中,它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22.作者在文中说“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

这两句话有什么区别?结合全文,谈谈自己的理解。

23.《我与地坛》第二部分为什么要写母亲?谈谈自己的理解。

24.作者为什么要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25.在这篇文章中有许多富有哲理的语句,自己从文中找出几句,

仔细揣摩,理解作者的思考,并完成下面的表格。

【明确】

语句理解

①在作者的心目中,古园和他是息息相通的,古园能够感受他

的痛苦,理解他的情感,并给他以生命的启示。可以说,自他残疾以

后再来到这里,古园就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

“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②

“现在我才想到”“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③

“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

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④

26.作者为什么在第一部分中用大部分篇幅写地坛古园?试联系

全文思考分析。《我与地坛(节选)》

27.《我与地坛》文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8.读完课文,史铁生的事迹对我们当代中学生有什么启迪?

29.本文语言极富哲理性,情感真挚动人,你能举例说明吗?

30.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幸,作者对生命的理解是什么?《我与

地坛》一文蕴涵着怎样的人生哲理?

试卷第8页,共8页

试卷第7页,共8页

参考答案:

1.C2.D3.(1)母亲的悲苦太深重了,上天召她回去

对忍受着巨大苦难的母亲而言是一种解脱;

(2)这是作者的自我安慰,表达了对母亲的理解和悼念。

4.(1)疼爱。儿子要去地坛,她帮儿子准备,帮他上轮椅车。

(2)担忧、牵挂。母亲每天目送着儿子出门,经常去找儿子。

(3)理解。母亲理解儿子的苦闷,没有阻止儿子独自去地坛。

(4)包容。母亲包容儿子暴怒无常的坏脾气,包容儿子对自己

的冷淡,包容着儿子的一切。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写出母亲对眼镜的珍视”理解有误。“端着”主要表现的是

母亲视力不好,寻找“我”时的极度艰难。

故选Co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深藏于心的母爱才更深沉”错误。因为母亲理解儿子,知道

在儿子陷入切肤之痛和无路可走的困境时,再多安慰的话语都显得苍

白。

故选Do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由上文“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天为什

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

心里太苦了,上天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可知,母亲心里太

苦了,上天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可见母亲的悲苦太深重了,

上天召她回去对忍受着巨大苦难的母亲而言是一种解脱。

由文章“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

过”可知,当我意识到上天看母亲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了时,我似

乎得了一点安慰。可见这是作者的自我安慰,表达了对母亲的理解和

悼念。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由原文“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

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可知,每次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着

准备,帮着上轮椅车。可见儿子要去地坛,她帮儿子准备,帮他上轮

椅车。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疼爱。

由原文“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

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

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和“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

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

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

影。……我更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

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

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可知,当我

摇车出了小院,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当我在这园

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可见母亲每天目送着儿子出门,经

常去找儿子。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担忧、牵挂。

由原文“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她

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

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

么”可知,母亲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她

知道儿子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儿子出去走走。可见母亲理解儿

子的苦闷,没有阻止儿子独自去地坛。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理解。

由原文“我那时脾气坏到极点,经常是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从

那园子里回来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

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因为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她料

想我不会愿意她跟我一同去,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过,她知道得给我

一点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可知,我那时脾气坏到极点,

经常是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从那园子里回来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

不说。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可

见母亲包容儿子暴怒无常的坏脾气,包容儿子对自己的冷淡,包容着

儿子的一切。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包容。

5.B6.B7.①一是选材精当,人物各具特色。作者选

择不同年龄、身份、职业和有不同爱好做派的人进行介绍,素材没有

雷同,人物特色鲜明,不觉堆砌。②二是剪裁合理,详略得当。中年

夫妇、爱唱歌的小伙子和长跑家叙述较为详细,“饮者”和捕鸟的汉

子较为简略,篇幅有疏有密,不觉繁冗。8.①夫妻情深、互相

依赖和扶持、与世无争平和度日的生活状态。②有人生追求并能执着

为之而坚持努力的生活状态。③有独特的爱好并能在其中白得其乐的

生活状态。④虽命运坎坷,却能勇敢面对磨难的生活状态。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

B.“深厚的武学渊源和不俗身份”错误,于文无据。结合文中“等

你看过了他卓尔不群的饮酒情状,你就会相信这是个独一无二的老头。

他的衣着过分随便,走路的姿态也不慎重”可知,他卓尔不群的饮酒

情状和不算慎重的走路姿态;而“暗示着他深厚的武学渊源和不俗身

份”文中未提及。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B.“走到哪里就唱到哪里”错误。从文中“我知道他是到东南角

的高墙下去唱歌”“这开头的一句他唱得很有声势,在早晨清澈的空

气中,货郎跑遍园中的每一个角落去恭维小姐”的交代看,小伙子只

是在东南角的高墙下唱歌。本句的真实意图是写小伙子唱得有声势,

声音高亢、传播极远。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

本文介绍了园中的很多人,却并未给读者带来堆砌繁冗之感,题

目要求从选材的角度分析作者是如何做到的。作答时可以从人物特点

和人物安排方式两个角度加以分析。

由文中“十五年前,这对老人还只能算是中年夫妇……他们总是

在薄暮时分来园中散步”“曾有过一个热爱唱歌的小伙子,他也是每

天都到这园中来,来唱歌”“有一个老头,算得一个真正的饮者”“还

有一个捕鸟的汉子”“还有一个人,是我的朋友,他是个最有天赋的

长跑家”等可知,作者选择不同年龄、身份、职业和有不同爱好做派

的人进行介绍,范围广泛,素材没有雷同,从人物特点看,特色鲜明,

选材精当;

文中第二、三段“十五年前,这对老人还只能算是中年夫妇”“男

人个子很高,肩宽腿长,……女人个子却矮,也不算漂亮……”、第

四段''曾有过一个热爱唱歌的小伙子,他也是每天都到这园中来,来

唱歌,唱了好多年……”、第六段“还有一个人,是我的朋友,他是

个最有天赋的长跑家……”等内容可知,作者详细写中年夫妇薄暮时

分来园中散步,爱唱歌的小伙子每天清晨都到这园中来唱歌,我的朋

友最有天赋的长跑家总来这园子里跑等情节,而第四段饮酒的老人和

第六段捕鸟的汉子叙述篇幅较短,从人物安排看,详略得当,剪裁合

理。

4.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作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文尾作者说“试着活一活看”,题目要求结合园中人分析是哪几

种生活状态带给人“活”的希望。作答时综合文中中年夫妇(后来的

老年夫妇)、爱唱歌的小伙子、饮酒的老头、捕鸟的人和长跑家等几

种人的生活境况、生活态度加以分析概括即可。

由文中“幸好过了一个冬天那女人又来了,两个人仍是逆时针绕

着园子走,一长一短两个身影恰似钟表的两支指针;女人的头发白了

许多,但依旧攀着丈夫的胳膊走得像个孩子”可知,十五年前的中年

夫妇到了老年仍夫妻情深、互相依赖和扶持、与世无争平和度日,他

们的生活状态可以带给人“活”的希望;

由文中“曾有过一个热爱唱歌的小伙子,他也是每天都到这园中

来,来唱歌,唱了好多年……那以后,园中再没了他的歌声,我才想

到,……也许他考上了哪家专业文工团或歌舞团了吧?”可知,爱唱

歌的小伙子有人生追求并能执着为之而坚持努力,他的生活状态可以

带给人“活”的希望;

由文中,,有一个老头,算得一个真正的饮者,……等你看过了他

卓尔不群的饮酒情状,你就会相信这是个独一无二的老头”“还有一

个捕鸟的汉子,……他单等一种过去很多而现在非常罕见的鸟,其他

的鸟撞在网上他就把它们摘下来放掉,他说已经有好多年没等到那种

罕见的鸟,他说他再等一年看看到底还有没有那种鸟”可知,饮酒的

老头和捕鸟的汉子有独特的爱好并能在其中自得其乐,他们的生活状

态可以带给人“活”的希望;

由文中“还有一个人,是我的朋友,他是个最有天赋的长跑家,

但他被埋没了。他因为在文革中出言不慎而坐了几年牢,出来后,苦

闷极了,便练习长跑。……第一年他在春节环城赛上跑了第十五

名,……于是有了信心。……第五年他跑了第一名一他几乎绝望了,

橱窗里只有一幅环城赛群众场面的照片……分手时再互相叮嘱:先别

去死,再试着活一活看”可知,我的朋友的长跑家经历了坐牢出狱后

的苦闷,练习长跑又经历了从有信心到几乎绝望,历经命运坎坷,但

仍能勇敢面对磨难,他的生活状态可以带给人“活”的希望。

9.D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D项,“把母亲的细心写得形象感人”说法不准确,这一细节实

际上体现了母亲的辛苦。

故选D。

10.C11.(1)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通过“走下”“爬上”

等词语将太阳人格化,生动形象;(2)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使日出

与日落情景形成鲜明的对照,给人以深刻印象;

(3)运用前后对称的语言形式写景,给人以整齐的美感。

12.原文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突出了我与古园的缘分,强调了古园对

我的影响之大之深,古园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了时间的永恒、饱经风

霜的生命价值、历经磨难但不屈服于磨难的精神意义。

【分析】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点符号作用的能力。

题干中的冒号与A、B、D项都表示引出解释或说明(由总到分)。

C项,表示后面有要说的话,所想的内容或所做的分析,对上文的总

结(由分到总)。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

达艺术的能力。

句中“他”指太阳,“走下”“爬上”等词语运用了拟人修辞,使

日出与日落的形象更加生动,有一种画面感;“熄灭着走下山去”与

“燃烧着爬上山巅”、“收尽苍凉残照”与“布散烈烈朝晖”运用了对

比手法,将日出与日落对照,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感;“他熄灭着走下

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与“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

晖之时”句式整齐对称,语言整齐,有韵律感。

1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原句”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

多年”把“古园”人格化,“等我”体现了我与古园的缘分。原句''古

园等我"比改句“我等古园”更能强调古园对我的影响之深,古园让

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了时间的永恒、饱经风霜的生命价值、历经磨难但

不屈服于磨难的精神意义。

13.(1)语言平实(2)蕴含真情(3)哲理性强(4)充满悲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由材料“翻开史铁生的散文,你会不知不觉地被他那平实的文字

所吸引”可概括出“语言平实”;

由材料“更会情不自禁地被作品中的真情所打动”可概括出“蕴

含真情”;

由材料”哲理一词似乎是神秘的深奥的,但其实它就在我们身边。

史铁生用他的笔在平实叙述中向人们阐述了人生的哲理”可概括出

“哲理性强”;

由材料“而史铁生却运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来描述他的特殊经历,

其作品在看似平实的语言中充满悲怆,这悲怆弥漫在整篇作品中”可

概括出“充满悲怆”。

14.【观点一】我赞同这种看法。《我与地坛(节选)》中探讨的

主要话题是“生与死”,“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

会降临的节日”,虽然以“节日”称之,但让人直视生命的真相,这

种开解如冬日阳光,虽有抚慰之意却也有沁骨的冷冽。

【观点二】我不赞同这种看法。《我与地坛(节选)》中呈现的画

面多是残破却充满生机的,其中对生命的反思充满了智慧和作者直面

自己残疾的坚强,能给人启迪和温暖:虽然生活是残酷的,但能坦然

面对不幸并以积极的态度去生活,不虚度,不逃避,已足够鼓舞和温

暖人心了。

【详解】本题考查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若是赞同,则注意从评价进行分析,找出《我与地坛(节选)》

中对应的内容,来证实这个评价。“如太阳迸发”,正如原文所说“那

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

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在人口密

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死是

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史铁生谈论

生死,却也看淡生死,参透了死的内涵,祛除了对死的恐惧。“却是

冬季的中原,那种冷冽乃至苍白的阳光,打在脸上,令人焦灼”,由

此根据原文“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

残废了双腿”“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

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

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等,可见生

命的真相是残酷的,带给人冷冽,令人焦灼。在冬季的中原中发现生

命的意义,又如冬日的阳光,给人一丝抚慰之意。

若是不赞同,则要表明对评价中的观点所不赞同的地方,结合原

文内容分析。原文中“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

等待了四百多年”“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

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作者来到地坛,观察园

中的景象,赋予各种生命以思考,“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可见《我

与地坛(节选)》中呈现的画面多是残破却充满生机的,其中对生命

的反思充满了智慧。”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荫凉,我把

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死是

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表现作者能坦

然面对残疾的事实,表现了他的坚强。“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

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溯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

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我心里只默念着

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

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表现虽然生活是残酷的,但

史铁生能坦然面对不幸并以积极的态度去生活,最后说道“宇宙以其

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给人启迪和温暖,所以还不至于

评价中所说的“冷冽”“焦灼”。

15.(1)隐忍宽容的形象。容让儿子,自己承受痛苦;理解儿子,

委屈自己,眼看自己的儿子在最辉煌的时候遭遇人生一大挫折,母亲

想要安慰,但却不愿打扰儿子那敏感又脆弱的心灵。

(2)倔强坚强的形象。母亲为了儿子不懈地四处奔走;默默注

视着儿子,以自己的行动影响儿子,用她那坚韧的性格感染着自己的

儿子。

(3)思想深刻、聪慧过人的母亲。她充分理解儿子的处境和心

态,懂得运用一种智慧的方式去呵护儿子;并且思想深刻,考虑长远。

(4)体贴关怀的形象。母亲心思细腻,注重每个细节;关怀备

至,体贴入微,每次我消失在她的视线之外,她总是一遍又一遍不停

地寻找,坚持不懈。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

《我与地坛》在叙写“我”与母亲的点点滴滴时,远离了热烈、

哭号、哀励、宣泄等等所有的激烈的表达方式,也没有做人们最常见

的赤裸抒情一尽管他这样做很可能也会被读者理解和接受。史铁生将

那人间至爱的种种伟大意义都悬置隐藏起来,只是用一种内敛到近乎

压抑的语调,讲述着母亲看似平常的几件小事以及母亲过早离世带给

他无法挽回的损失与至痛。史铁生之所以这样处理,实在是不得不如

此,因为这浓厚的伟大的母爱与前面那“生与死”的答案一样透彻、

融通和豁达,绝容不得丝毫的张扬与夸饰。

母亲在世的时候,作者并不理解母亲,而是给她带来很大的痛苦。

而在母亲逝世后,在悔恨中作者开始去理解母亲的痛苦,理解一个母

亲的角色定位。逐渐地,史铁生终于理解了母亲,读懂了母亲。母亲

完全是在苦难的折磨中度完了她自己的生命。母亲的“活法”,其实

解答了作者应该怎样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就是

“活法”的答案之一。作为残疾人的母亲,是一个只有付出,注定没

有回报的母亲,所以,她有艰难的命运,注定是活的最苦的母亲。但

是,她不向命运低头,用毫不张扬的母爱默默支持着儿子,所以,他

不但像其他母亲一样关爱儿子,而且更是一个理解儿子的母亲。她还

具有坚韧的意志,不悲观失望,用自身给儿子树立了一面乐观面对人

生的旗帜,她本身就是一曲普天下所有母亲的伟大赞歌一一默默付出,

不求回报,儿子的一生就是自己的全部。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一文中的母亲具有朴实、聪慧、坚强的性

格特征。《我与地坛》中的母亲,作为一个真实存在的生命个体,以

她的苦难和智慧,以她的刚强和至爱,为史铁生,也为我们谱写了一

曲悲壮而辉煌的生命之歌!

文中母亲的一个姿势、一副表情、一份感受、一举首、一投足无

一不折射出她的内心世界。母亲就是这样一个爱到心灵,爱到骨髓,

爱到实处的人。她沉默不语,坚实行动,不炫耀,不张扬;她隐忍顽

强,独担苦难,不抱怨,不悲叹。她以坚强的意志来迎战苦难的命运,

她以呕心沥血的爱来唤醒自伤自卑的儿子,她活着的时候让残疾的儿

子从心灵的轮椅上站起来,她去世之后又在儿子心中站成了一座丰碑。

“她知道我心理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

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想些

什么……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

因为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J俗话说,天上太阳大,地上母亲大。

而作儿子的“我”实际上就是母亲心目中的太阳,现在这轮太阳愁云

惨淡,黯然失色了,这对母亲该是何等强烈的打击啊,拯救残疾的儿

子和儿子伤残的心灵,就成了母亲重要的使命。她充分理解儿子的处

境和心态,并懂得运用一种智慧的方式去呵护儿子。不做不该做的事,

不问不该问的话,想儿子之所想,急儿子之所急,小心翼翼,默默无

言地呵护儿子那颗敏感而破碎的心。“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

写出了爱儿子的艰辛不易;“想问”表明母亲想知道儿子的状态如何,

想些什么,她能不能分担儿子的痛苦(从肉体到精神);“不敢问”表

明母亲的担心和顾虑,因为一问,刺伤了儿子的敏感而脆弱的自尊,

从而增添了儿子的苦痛,那可是母亲千万不希望出现的结果。人总是

这样,一旦自己身陷困厄,惨遭不幸,有人关心和照顾自己,而且这

种关心和照顾愈是热情、周到便愈让人感到自身的不是和不安,只有

施爱者关照对方但又不让对方觉察,尊重对方又不让对方感到自卑时,

这份关爱对于受难者来说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母亲洞察儿子的内心世

界,处处关照儿子而又隐瞒、躲避不让儿子自伤命运、自悲身世,真

可谓费尽心机,艰难不易。

16.这是一个过渡段,承上启下,紧承第一部分对地坛的描写,

引出第二部分对母亲的回忆。

【详解】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中段落作用的能力。

作答此类型的题目,首先要明确段落的位置,然后分析作用。本

题,“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

一个怎样的难题”是《我与地坛》中,第二部分开头段。

这是一个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

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这句话是

“我”的心理独白。第一部分,写我与地坛,“我”的行为给母亲出

了一个难以解决的矛盾,上文具体的五个“知道”“担心”,不仅仅是

“担心”’,还有“痛”“惊恐母亲没有退缩、没有消极的对待、

更没有放弃,而是“承担”这“苦难”,坚毅地走下去,母亲希望直

到儿子找到一条通向自己幸福的道路。母亲是一位疼爱而且能够“理

解”儿子的母亲。是一位注定“活得最苦”的母亲,而且是一位“意

志坚忍”的母亲。本句从内容上写出了我理解母亲后的悔恨之意,结

构上,结合第二部分内容分析,引出下文对母亲的回忆。

17.“我”、地坛、母亲。“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

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的能力。

第一部分写自己在地坛中得到的生命启迪和人生的感悟;第二部

分写自己对母亲的后悔和无尽的怀念。课文中主要写了“我”、地坛、

母亲等。文章第二部分的第一句话“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

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同时出现这些要素

的。

18.(1)失落与惆怅。“我”走遍了这园子的每一个角落,一切

都像往常一样,但是母亲却已经离开了“我”;一切都不曾改变,但

母亲却永远不会再来找“我”了。“我”的内心充满了失落与惆怅,

正如当初母亲寻找“我”时的焦灼与茫然。

(2)懂得了母爱的伟大和重要性。“我”已经真正懂得母亲那份

真挚、深沉、毫不张扬的爱对“我”来说有多么重要,但是,已经来

不及了。

【详解】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分析能力。

通过文中''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

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

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

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可以看出,作者从在

地坛一整天,他走遍了园子的各个角落,一切都像往常一样,可是母

亲已经不在了,“我”再也找不见母亲了,正如当初母亲寻找“我”

时的焦灼与茫然。表现了“我”的内心的失落,以及对母亲的无比

思念。由文中“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

么我决意不喊她……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

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等内

容可知,母亲去世后,“我”已经真正懂得母亲的不易,以及母亲对

“我”的爱,这份爱真挚而又深沉。但是,为时已晚。

19.①一个理解儿子委屈自己的隐忍宽容的母亲;②一个四处奔

走不放弃希望的倔强坚韧的女性;③一个深爱孩子又尊重孩子的思想

深刻、聪慧过人的智者。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文学形象的能力。

作者写道,自己残废的那些年,经常对着母亲发脾气,可是母亲

总是默默忍受着,不仅如此,他还经常劝解、开导作者,后来,母亲

去世以后,作者才明白,其实当时,母亲受了多大的委屈,她的隐忍

和宽容令作者惭愧不已、后悔不已。母亲为了只好儿子的病,顶风胃

雪、四处奔走去寻医访药,她还一趟趟跑劳动局,去找工作,去求人,

次次无功而返,为了治好儿子的病,为了让儿子能够好好地活下去,

母亲就算拿自己的生命去换也毫无怨言,母亲展现了一个伟大的倔强

坚强的女性形象。作者还在文中写道:“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

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母亲顺从儿子的任性,宽恕儿子的烦躁。

这不是溺爱而是尊重。她试图从尊重入手接近儿子的心灵,从而了解

儿子、帮助儿子。作者描写母亲,着重写了母亲内心的斗争、内心的

矛盾。从感情上讲,她不放心儿子去地坛,那是一个脱离了她的视线,

让她力所不能及的地方;但从理智上,她感到儿子需要地坛,需要一

处可以在独处中完成人生再认识的地方。所以她一方面忧心忡忡,一

方面深明大义。她需要反复说服自己才能看着儿子隐入地坛。于此可

见,母亲还是一个智者,她深爱孩子又懂得尊重孩子母亲做对了选择,

使史铁生得以在地坛拯救了灵魂,然而母亲却为此押上了她最大的赌

注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

这正是母亲的伟大之处。

20.第一部分:“我”与地坛,写古园风景、“我”的思绪。第二

部分:“我”与母亲,写对母亲的追思,对母亲、生命的理解。

【详解】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第一部分,共有7段。写地坛,着重写地坛给我的启迪。第1至

4自然节,写我与地坛的缘分;第5至7节,写我在地坛的人生感悟。

第二部分着重写母亲对“我”的影响和激励,母亲给“我”以生

存的启发,使“我”懂得怎样生活。第1节为过渡段。第2至3节写

母亲为“我”忍受巨大的痛苦,让我们看到一个坚韧而伟大的母亲形

象。第4至第9节写由一个作家谈到他写作的最初动机是“为了母亲”

“为了让她骄傲”,从而联想到自己的创作经历。“我”创作取得成功,

而母亲却不能分享“我”的快乐。回忆母亲多次到园中找“我第

10节结束回忆。

21.作者在感情上感激地坛,在精神上仰赖地坛,在心理上迷恋

地坛。在作者对生存的全部理由都产生怀疑的时候,是地坛给他提供

了审视人生的空间,并给予他许多感悟,从而改变了作者的生死观,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地坛在不动声色中拯救了作者。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赏析物象作用的能力。

残废之初,作者悲痛欲绝,面对渺茫暗淡的前途,以至于一次又

一次在死亡的边缘徘徊。荒芜冷落的地坛于自己的命运极其相似,映

照了作者的生活,能够感受作者内心的苦痛,理解作者迷茫的心情,

也使作者从中受到生命的启示,引发他对生命的长久的思考。对生与

死的问题释然了,明白了怎样活下去,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活下去。

他从中感悟到生命的真谛,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战胜了消极颓废的思想,

促使他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坚定地迈上了新的人生道路。毫不夸张

地说,是地坛在不动声色中拯救了作者。

22.“地坛离我家很近”以“我家”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地

坛。“我家离地坛很近”以“地坛”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我家”。

二者的变化实质上表现了作者的心路历程。二者的变化实质上表现了

作者的心路历程。前二十年,他的生命按常态进行,自然是以家为中

心。二十岁时突至的残疾使他人生道路急转直下,他为了排解内心的

苦闷与困惑,来到地坛,又在地坛的启示下完成了他对生命的新认识,

树立起自己的生命观、世界观,从而得到了全新的生命。此时,地坛

已经成为他精神的家园、灵魂栖息的所在。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两句话的中心不同。“地坛离我家很近”,以“我家”为中心,向

外辐射,延及地坛。“我家离地坛很近”,以答“地坛”为中心,向外

辐射,延及我家。结合”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

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

地方一一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

越搬离它越近了”分析,前二十年,他的生命按常态进行,自然是以

家为中心。结合''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

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

'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

排'”"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

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

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等分析,地坛催发了作者对“生

命”和“世界”的思考,让作者获得新生。地坛让我更好的领悟了母

爱的伟大,同时引起了我对人生的思考,地坛是我生命中的母亲,母

亲是我精神中的地坛。地坛已经成为他精神的家园、灵魂栖息的所在。

二者的变化实质上表现了作者的心路历程。

23.写母亲,实际是写“我”(史铁生)对母亲的理解,写史铁

生对母亲对待生命、对待命运的态度的理解。

【详解】本题考查对作品个性化解读的能力。

通过文章内内容可知,一开始,史铁生是不理解母亲的,逐渐地,

随着思考的深入,随着精神追寻的深入,精神阅历的广泛,随着年龄

的增加,史铁生终于理解了母亲,读懂了母亲。母亲完全是在苦难的

折磨中度完了她自己的生命。看来,命运的造就也就决定了角色的分

配和承担的方式,有些人仿佛生来就是为了承受苦难,在苦难中默默

地忍受着命运的重压。也就是说,母亲的“活法”解答了作者自己应

该怎样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就是作者“活法”

的答案之一。

24.她理解儿子,知道在这种时候应该让他自己出去走走,老呆

在家里反而不好;她也知道有些事理儿子需要自己去想,去斟酌,她

不想惊扰儿子。但是出于一个母亲对孩子本能的、刻骨铭心的爱,她

又无法不为儿子的生命担忧,她几乎是整日整夜处在痛苦、惊恐当中。

只要儿子不在家,她就心神不宁坐卧难安;当儿子回家后,她想问儿

子内心的想法到底怎样,有什么打算,却又害怕增加儿子的压力而不

敢问。同时,她还希望儿子能够找到一条实现个人价值的路,走向他

自己的幸福。但这其中又有多少成功的可能呢?她的内心一直被这种

矛盾反复纠缠而痛苦万分。

“我”所承受的,是“我”自己的不幸;母亲不但要承受“我”

的痛苦,还要承受不能将这种痛苦现于形色的痛苦。她不但要随时准

备接受儿子自杀的噩耗,还要想儿子今后的人生道路该怎样走。因此,

作者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

这类句子由于某种原因、目的的需要,故意不直说,而含意隐藏

于句中,含蓄地表达含意。所以理解时要联系语境、注意上下文与之

相呼应的阐释句,同时,需要联系文本的主旨、作者的情感态度。

解答本题需要围绕题干”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从“这样”“最苦”两方面作答。“这样”的母亲,指的是理解儿子、

爱儿子、担心儿子、期望儿子成功的母亲。因此,在组织答案时要把

母亲这种复杂的心绪表述出来。“活得最苦”的母亲,指的是她不仅

几乎是整日整夜处在痛苦、惊恐当中,而且还处在法破解的两难当中;

她不但要承受儿子的痛苦,还不能让这种痛苦呈现出来。确实,“这

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25.①“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

百多年②“荒芜”是历史的见证,“并不衰败”则是现在的真实。

不衰败的现实使他感受到了生命的涌动,促使他思考生与死的问题,

促使他与生命进行抗争。③文中几次使用这样的语言,作者反复这样

写,表明对母亲深深的歉意,渗透着痛彻心扉的悔恨与无法弥补的遗

憾。④到了这时候,他才真真正正地理解到了母亲的深沉的爱,母亲

那无法弥合的痛苦。母亲伴随着作者对生命的长久思考,默默祈祷着

他能找到自己生活的路。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分析理解文本内容及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

含意的能力。

①抓住”息息相通的”“感受他的痛苦”“理解他的情感”“古园

就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等分析,对应原文中“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

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②在地坛景物的描写中,能够进入史铁生眼中的是一些小昆虫和

构成昆虫生长背景的草木,它们全都很卑微,繁华的都市中行色匆匆

的健康人无暇也无意去关注它们。可是它们不是都在按照自己的方式

和自然法则在生存吗?它们并不在意自己栖息地的“荒芜”,正是有

了它们的存在,反而使这里不再“衰败毫无疑问,正是这些原来

不能引人注意的现象让作者发现了原先不曾想过的朴素道理:像我们

的出生不是由自己决定的一样,死亡也不该由我们自己来决定,有权

决定这一切的是上帝一一自然法则,我们的任务则是在法则允许的时

限和条件下自然地生存,生命的自然进程就可带给个体和周围世界以

和谐安宁。这也正是作者从中感悟到的人生真谛。

③“现在我才想到”“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并不是直接表

现,而是通过自己心灵的对话,自问自思,从我理解母亲对我的爱展

开。反复写表明对母亲的深深的歉意,自己痛彻心扉的悔恨与永远无

法弥补的遗憾。文章更加动人,也更自然。

④这句话表明了作者认识到园中处处都有过“母亲的脚印“,处

处都有母亲的牵挂与关爱,暗示了“我”的成长时时处处离不开母亲

的启发。这里的“车辙”与“脚印”是不是简单的“车辙”与“脚印”,

记录着我们曾经的生活。母亲的脚印与我的车辙交织,说明母亲经常

推着我的轮椅跟我一起在地坛散步解闷,还有母亲也一直不放心我一

个人在地坛,经常沿着车辙来地坛找我,说明地坛处处有母亲关爱与

牵挂,母亲舐犊情深。这样的总结,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在“我”生命

中的重要性,在“我”的每一寸进步中都凝聚着母亲的心血。母亲与

地坛已经合二为一,融为一体,都包容了“我”,给了“我”生命的

感悟,看到地坛就想到了母亲。

26.(1)从结构上来说,作者势必要在文章开头对地坛做必要的

介绍;(2)第二部分对母亲的缅怀的内容都与这座古园密切相关,比

如当年母亲的那些提示、恳求、嘱咐与祷告,那些焦虑、痛苦、惊恐

以及一遍遍的寻找,无不与作者总到这座古园中去有关。

【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文章重要内容的作用的能力。

作者在课文的第一部分中三度写这座古园。第一次写的是古园历

尽沧桑的四百多年的变化,第二次写的是如今“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的景象,第三次写了“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

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内涵。

课文的第一部分即《我与地坛》全文的第一部分,从结构上来说,

作者势必要在文章开头对地坛做必要的介绍,但更主要的原因还在于

文章内容的需要。因为其后的内容都与这座古园密切相关,比如第二

部分对母亲的缅怀。当年母亲的那些提示、恳求、嘱咐与祷告,那些

焦虑、痛苦、惊恐以及一遍遍的寻找,无不与作者总到这座古园中去

有关。

27.①衬托作者的心境,如开头写古园的破落荒芜,表现了作者

身处苦难中的心境

②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

谧、荒芜的古园中,作者很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

③景物描写实际上也是作者对“生命”“世界”的解读。如文中

写“蜂儿”“蚂蚁”“瓢虫”等小昆虫都按自己的方式生存着,活动着,

向人们展现出缤纷的生命世界,无言地诉说着生命的美丽这些一方面

是为了证明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另一方面也是告诉作者:虽然

身有残疾,但不能一味消极地只想到死,而应以平静的心态看待死亡。

作者在这里获得了坚强活下去的勇气。

④借景物描写,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思念。如母亲虽已去世,但作

者依旧“在老柏树旁”“在草地上在颓墙边”思念母亲,他从“雾罩

的清晨”,一直呆呆地坐到“鸟儿归巢的傍晚”,直至“古祭坛上落满

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幻想着母亲还会像从前那样再来这园

中找自己。此处景色描写成功地渲染了物是人非的沧桑感,把作者思

念母亲的痛苦写得深沉而悲凉。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

力的能力。

散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是多样的,而且要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分

析。比如由“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

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

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可概括

出要点①;由“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

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

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

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可以概括出要

点②;由“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

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

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

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可以概括出要点③;由“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

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

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

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

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7,呆呆地直坐到

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

再来这园中找我了”可以概括出要点④。

【点睛】散文中的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风

景、物体的描写。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

身临其境。具体说来,散文中的景物描写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L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景物描写一个重

要作用就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有时也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景物描写有时可以渲染一种特定的氛围,

烘托人物的情趣、心境,表现人物的心理。3.展示人物性格,人物周

围的环境,包括室内外的装饰布置,能够展示一个人的身份、气质、

个性等,因此作家注意用景物来展示人物性格。4.推动情节的发展,

有时景物描写能够推动情节向前发展。5.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作品

中描写景物,作者往往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达到借景抒情、情景

交融的目的。

28.【观点一】我们要努力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每个人都需要

一个宁静的港湾,需要一个透视灵魂的湖泊,需要一份千古永恒的关

照。长期生活在忙忙碌碌中,戴着面具扮演着不同角色的我们,只有

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人生才会变得更真实,更有价值。

【观点二】我们要学会在自然中寻求生命的宁静。史铁生在地坛

里不仅悟到了自己生命的渺小和美丽,也悟到了人的生和死是自然的

安排,人生的关键是怎么活的问题。自然给了我们一片宁静,那天空

中的落日,那高歌的雨燕,那雪地上孩子们的脚印,还有那雨后草木

和泥土的气味,无不给我们以美的享受,无不给我们的心灵以宁静的

慰藉。这是一种诗意的回归,这是忘却繁杂和纷乱的另一个世界只有

在这个世界里才能找到千古的宁静,才能找到自我。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

能力。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的开头便写到:”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

我,而历经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作者在二十一岁时双腿瘫

痪,精神近于崩溃,于是就和离家咫尺的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而地

坛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母亲,“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

好了。”给他一个僻静的地方,静静地舔舐伤痕,思索自己的命运,

思索人生的价值,让他“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看到时间,并

看见自己的身影”。作者对于生命意义的探索与感悟,给人留下了深

刻的印象,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是在地坛这个特殊环境和背景中完成的。

只有对生命精细观察的人,才能有如此敏锐的感情触角;只有深爱生

活的人,才会以如此温馨的笔调描摹如此细微的生命搏动。作品中的

这些精美而生动的文字,真实地记录下了作者那片枯萎干涸的心田重

新滋润和复苏的过程。对于这一切,作者把它说成是“上帝的苦心安

排”,这不就是说大地母亲在对作者这个人生道路上暂时“迷途的羔

羊”指点迷津吗这对于“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忽然间几乎什

么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