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1页
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2页
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3页
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4页
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阜南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高二语文试题

(测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答题前,务必在答题卡和答题卷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后两位。2.答第1卷时,每小题选出解析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解析标号涂黑。

3.答第ll卷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等题区域书写的等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在唐以前的古代文学中,以忧患感为基调的作品是很多的。这些作品大致上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所体现的主要是对于自己及亲友的命运而引起的忧悲感,如宋玉《九辨》。第二类则是内涵更为深广的忧世之作,例如《诗经》中的《载驰》《正月》。这后一种倾向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文学中最优秀的传统之一,其代表人物是屈原。

屈原的作品,无一例外地蒙着一层浓重的忧患情调。关于《离骚》,诚如司马迁所云,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关于《九章》,从首章《错诵》“借诵以致愍分,发愤以抒情",到末章《悲回风》"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忧患之感与《离骚》完全相同。屈赋对读者的强烈感染力主要来自它所蕴涵的忧患感,这种忧患感当然包含着诗人“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痛苦"美人迟慕"的惆怅,但是更重要的则是诗人对于国家、人民的命运的危机感:"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宁溘死以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

那么,在屈原的时代,楚国是不是已经岌宠可危了呢?据史书记载,它当时还是一个“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的强国。在屈原生前,楚国虽然在与秦国的战争中几次失利,但并未濒于灭亡的危险。屈原作品中那种仿佛大难已经迫于眉睫的气氛,与其说是反映了当时楚国的实际形势,倒不如说是反映了诗人心中基于对现实的预感而产生的忧患意识,而这种预感和忧患意识正来源于诗人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强烈的责任感。

屈原曾经被楚怀王委以重任,但是他不久就受到一连串的诬陷、疏远、放逐。在那个辩士四处奔走、朝秦暮楚的时代,屈原却情愿在“乃猿狄之所居”的流放地行吟泽畔,仍然以“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毅精神忍受着巨大的痛苦,时时刻刻把国家、人民的命运放在心上,仍然强烈地感到自己对于国家、人民的责任:"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甚至当他要想以身殉国时,仍念念不忘国家的政治,并以古代的贤臣作为自己的榜样:"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威之所居!"

虽然屈原的忧世预言与历史的实际进程相符合的程度不一致,但是,他怀着对国家、人民的命运的巨大关切,具有对于现实生活的深邃的洞察力,因而能够极其敏锐地觉察到当时政治、社会中各种形式的隐患。这种对于历史演变的深刻预感和忧患感是难以为常人所理解的,所以屈原的忠谏始终不被楚王采纳。这样,他在当时就处于一种非常孤独的境地。屈原反复悲叹:“国无人莫我知兮”“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这种深沉的孤独感主要是由于举拳忠忱和侃侃说言不为朝廷所接受。只有对国家、人民的命运怀有强烈的责任感,对自己的事业、理想的正义性怀有强烈的自信心,才能产生足以抗拒这种孤独感的精神力量。

(摘编自程千帆莫砺锋《忧患感和责任感》

材料二:

《离骚》全诗可分为三段:正文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乱》曰"是全诗的尾声与总结。从“帝高阳之苗裔兮”至“岂余心之可惩”为前半部分,是写“骚”,写“忧”,写诗人现实政治生活中的斗争、矛盾、幽愤和痛苦。

在前半部分中,诗人抒写着"灵修浩荡""皇舆败绩""众女谣诉""芳泽杂糅"的政治乱象,又强烈地感受到"草木零落~美人迟暮"的人生忧愁。政治斗争的严重挫败,现实与理想的悬珠背离,给屈原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深巨的忧愤。他抑止不住满腔的愤懑,反复诉说着自己无比失望、孤独、幽怨、狐疑的情绪,重重的忧郁、怨望、苦闷、仿徨,重重地压在心头。

其实前半部分的基本内容和感情基调,就是一个"骚"字,就是司马迁所说的"忧愁幽思"。那么,出路在哪里?诗人将如何"离"开这无边的"忧"愁?于是,便进入了后半部的描写—从“女婴之蝉媛兮”至“鸠局顾而不行”为后半部分。诗人紧承前半之“骚”之“忧”而写“离”,写为“离”开忧愁、解脱痛苦“上下求索”的不懈奋斗,写为实现“美政“理想而“求帝”“求女”的幻想经历。

当黑白颠倒、是非不分的现实世界“无路可走”之时,矢志不渝的诗人将他不屈的目光、深邃的思绪,投向了幻想的天际。诗人不顾"女婴"的劝说,否定明哲保身的逃避,而满怀虔诚的期冀,踏上上下求索的征程。但是“求帝”“求女”的不遇,不仅宣告了实现“美政”理想的无望,同时也宣告了“离骚“的失败。欲“离骚”而“骚“难“离”,忧患犹在,痛苦依然。

接下去,诗人又幻想着向灵氛、巫威求助,灵氛、巫咸劝诗人去国远游,而诗人准备离去之时,远远地望见了故国的大地,"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自己根本无法离开生长于斯的旧乡故土!

一篇《离强》之诗,本为"离骚"而设,却历尽千回百折,数经心力交瘁,仍然是"骚"而未"离",“忧”而未“解”。长达二千五百言的正文已经结束了,但此时的主人公,“骚“仍未“离”。茫茫环宇,何处是归程?

“《乱》曰”部分总结全诗,点明主题:“吾将从彭威之所居“是终极意义上的“离骚”,是全部忧怨、痛苦的最高形式的解脱。

“《乱》曰”五句呼应诗题,点明了全诗“离骚”的基本线索:“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是“骚”,“又何怀乎故都”是“离”;“既莫足与为美政兮”是“骚”,“吾将从彭威之所居“是“离”。

既不能去,又不能忍,这样就把矛盾推向高峰,“死”的问题便被尖锐地提出来了。《乱》的“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最终表明要追随殷代贤臣彭成而投水而死。"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是终极意义上的“离骚”,是全部忧怨、痛苦的最高形式的解脱。

(摘编自何新文彭安湘《离去现实忧患、解脱生命痛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虽然宋玉《九辩》和屈原《离骚》都抒发了忧患之感,但在内涵上,后者的忧患感更为深广。

B.屈原的忧患感是其所有作品的主基调,不仅是遭受谗言、猜忌的痛苦,更是对楚国命运的担忧。

C.《离骚》的前半部分主要写“愁”,刻画了楚国的种种政治乱象,流露出自我强烈的人生忧愁。

D.在“《乱》曰】“部分,屈原在极度矛盾之下提出“离”忧的解决办法一效法殷代贤臣彭咸,投水而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屈原对国家和人民的强烈责任感催生了他的忧患感,而他的预感和担忧与历史进程却并不一致。

B.屈原因不被理解而孤独,但他不惧怕孤独,因为他的责任感和自信心给予了他强大的精神力量。

C.“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上下求索着自我拯救之路,这是《离骚》后半部分的主旨。

D.材料二将“离骚”的“离“理解为“远离”之意,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对《离骚》内容主旨的论述。

3.下列选项中,与材料一观点最不相符的一项是(3分)

A.班固《离骚序》评屈原“虽非是明智之士,可谓妙才也”。

B.洪兴祖《楚辞补注》:“屈原虽被放逐,又徘徊而不去楚,其意是生不得力争强谏,死犹冀其感。”

C.朱熹《楚辞集注》:“托为此行,周流上下,而卒返于楚焉;亦仁之至,而义至尽也。”

D.毛泽东评:“屈原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

4.教材中《(节选)》第3段属于《离骚》的哪一部分?该段主要书写的内容和表述的情感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二及课文第3段内容简要说明。(4分)

5.材料一认为屈原具有忧患感和责任感,而材料二认为屈原《离骚》是在寻求“离去现实忧患”,两则材料的观点是否相互冲突?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桂公塘郑振铎

文天祥耿耿的光着双眼,一点睡意也没有。他的腿和脚经了好一会的休息,已不怎么酸楚了。他低了眼光望望杜讲--那位死生与共,为了国家,为了他、而牺牲了一切的义士。杜许的眼光恰恰也正凝望着他。杜浒哪一刻曾把眼光离开了他所敬爱的这位忠贞的大臣呢!

“丞相、“杜浒低声的唤道,“不躺下息鸟么?”他爱惜的提议道。

“杜架阎、不,我闭不上眼、还是坐坐好。你太疲乏了,也该好好的睡一会儿。”“不,丞相,我也睡不着。“

文天祥从都城里带出来的门客们已都逃得干干净净了,只剩下杜架阁是忠心耿耿的自誓不离开他。

他们只是新的相识。然而这若干日的出死入生,患难与共,使得彼此的肺腑都照得雪亮。他们俩凡成了一体。文天祥几乎没有一件事不是依靠架阁的。而杜架阁也对丞相吐露其心腑道:

“大事是不可为的了!吴坚伴食中书,家铉翁衰老无用,贾余庆卑鄙无耻:这一批官僚们是绝对的不能担负得起国家大事的。只有丞相,你,是奋发有为的。他们妒忌得要死,我们都很明白。所以,特意的设计要把你送到鞍子的大营里去讲和。这魔穴得离开,我们该创出一个新的有作为的局面出来,才抵抗得了那鞑子的侵略。这局面的中心人物,非你老不成。我们只有一腔的热血,一双有力的手腕。拥护你也便是为国家的复兴运动而努力。”

承相不好说什么,他明白这一切。他时刻的在罗致才士俊侠们。他有自己的一支子弟兵,训练得很精锐;可惜粮饷不够——他是毁家勤王的——正和杜洋相同。人数不能多。他想先把握住朝廷的实权,然后徐图展布,彻底的来一次扫荡澄清的工作。

然而那些把国家当作了私家的产业,把国事当作了家事的老官僚们.怎肯容他展布一切呢!妒忌使他们盲了目。"宁愿送给外贼,不愿送给家人",他们是抱着这样的不可告人的隐衷的。文天祥拜左丞相的谕旨刚刚下来,他们便设下了一个毒计。

蒙古帅伯颜遣人来邀请宋邦负责的大臣到他军营里谈判。

这难题困住了一班的朝士们,议论纷纷的没有一毫的定见。谁都没有勇气去和伯颜谈判。家铉翁是太老了,吴坚是右丞相,政府的重镇,又多病,也不能去。这难题便落在文天祥的身上。他是刚拜命的左丞相,年刚气锐,足以当此大任。大家把这使命,这重责,都想往他身上推。

“谁去最能胜任呢?”吴坚道。

“这是我们做臣子的最好的一个效力于君国的机会,我倒想请命去.只可惜我是太老了,太老了,没有用。“家铉翁喘息的说道,全身安顿在东边的一张太师椅上。

“国家兴亡,在此一举、非精明强干,有大勇大谋的不足以当此重任。”贾余庆献谀似的说,两眼老望着文天祥。他是别有心事的:文天祥走了,要是不能回,那左丞相的肥缺儿便要顺推给他享受了,所以他怂恿得最有力。

朝臣们纷纷的你一言我一语的、都互相在推诿、其意却常在“沛公”。

那纷纷营营的青蝇似的声响,都不足以打动文天祥的心。他的心里正有两个矛盾的观点在作战。他不曾预备着要去。并不是退缩怕事。他早已是准备着为国家而牺牲了一切的。但他恐怕,到了蒙古军营里会被扣留。一身不足惜,但此身却不欲便这样没有作用的给糟蹋掉。

他明白自己地位的重要、责任的重大,他一去,国家将何所赖乎?杜浒,他的新相识的一位侠士也极力的阻止他去,劝他不要以身入虎口。杜济集合了四千个子弟兵.还有一腔的热血,要和他合作,同负起救国的责任。也有别的门客们,纷纷扰扰的在发挥种种不同的意见。但他相信,纯出于热情而为远大的前途作打算者,只有一个杜浒。

然而.文天祥在右承相吴坚府第里议事时,看见众官们的互相推诿,看见那种卑鄙龌龊的态度,临难退缩,见危求脱的那副怯懦的神气,他不禁有些冒火。他的双眼如铜铃似的发着侃侃的恳挚的光亮。他很想大叫道:

“你们这批卑鄙龌龊的懦夫们呀、走开,让我前去吧!”

然一想到有一个更大的救国的使命在,便勉强的把那股愤气倒咽了下去。他板着脸,好久不开口。但狡猾如狐的贾余庆.却老把眼珠子溜到他身上来.慢条斯理的说道:“要说呢、文丞相去是最足以摧折强虏的锐锋——不过文丞相是国家的柱石——”他很想叫道:“不错.假如我不自信有更重要的使命的话.我便去了!”然终于也把这句不客气的话强咽了下去。

一时敝亮的大厅上,鸦雀无声的悄静了下来,虽然在那里聚集了不下百余个贵官大僚。空气石块似的僵硬,个个人呼吸都艰难异样。一分一秒钟,比一年一纪还难度过。还是昏庸异常的右丞相吴坚打破了这个难堪的局面:

“文丞相的高见怎样呢?以丞相的大才,当此重任,自能绰有余裕,国家实利赖之。”

他不能不表示什么了。锋棱的眼光横扫过一堂,那一堂是行尸走肉的世界;个个人都低下了眼、望着地,仿佛内疚于心,不敢和他的锐利如刀的眼光相接触。他在心底深喟了一声,沉痛的说道:

“如果实在没有人肯去,而诸位老先生们的意见,都以为非天祥去不可的时候,天祥愿为国家粉碎此无用之身。惟恐嚣张万状的强虏,未必片言可折耳。”

如护国的大神似的,他坐在西向一张太师椅上。西斜的太阳光.正照在他的身上、投影于壁,硕大无朋,正足以于影中笼罩此群懦夫万辈!

个个人都像从枷锁下逃出了似的,松了一口气。

文天祥转了一个念,觉得毅然前去,也未尝不是一条活路。即使冒触虏帅而被羁,甚至被杀,还不是和战死在战场上一样的么?况且北虏的虚实,久已传闻异辞,究竟他们的军队是怎样的勇猛,其各军的组织是怎样的,他们用什么方法训练这长胜之军,一切都该自己去仔细的考察一下,作为将来的准备。那么,这一行,其意义正是至重且大。

这样一想,他便心平气和起来,随即站起身来,说道:

“诸位老先生,事机危矣、天祥明天一早便行;现在还要和北使面谈一切。失陪了。”头也不回的,刚毅有若一个铁铸的人,踏着坚定的足步离开大厅而去。

(有删改)

《桂公塘》得名于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中“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一句,叙述文天祥赴元讲和被扣押,后设法逃脱,辗转数处,终于暂时脱险的故事。全文共十六章,本文节选自第一章,其时文天祥正“坐桂公塘土围中”。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他的腿和脚经了好一会的休息,已不怎么酸楚了",这句话表明文天样从敌营成功逃出.一路奔波、也反映了其艰险处境。

B.杜济为了挽救国家,"毁家勤王","牺牲了一切"、与文天祥志同道合.在文天祥门客纷纷投敌的时候,仍追随着文天祥。

C.“大事是不可为的了“.杜济这句话表述了对朝廷的极度失望.朝中高官要么年老体衰,要么奸邪昏庸,他们难堪国家大事。

D.伯颜邀请南宋高官去其军营谈判,南宋官僚对此都有着清醒的认识.谈判不会有成果,派往谈判的使者可能会被蒙古军队扣留。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先描绘文天祥逃归途中的片段,再追叙南宋朝臣商议派遣谈判使者的过程,并插叙杜浒劝阻文天祥之事,叙事条理清晰,详略得当。

B.“两眼老望着文天祥”“老把眼珠子溜到他身上来”,两处对贾余庆眼神的描写,是他希望

文天祥挺身而出的写照,表现出他的卑鄙无耻。

C.文章多次用比喻来描绘朝臣们的反应,如“空气石块似的僵硬”一个个人都像从枷锁下逃出了似的",说明了大家都把文天祥视为救国的希望。

D.贾余庆等官僚对外胆怯退缩,对内排挤文天祥,各怀鬼胎,各谋其私,与文天祥、杜济形成鲜明对比.反衬出二人的光辉形象。

8.文章前后情节有诸多呼应之处,试举两例简要说明。(4分)

9.在朝臣议事过程中,文天祥从拒绝到最终同意前往敌营,他的思想经历了怎样变化?请简要概括。(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秋,七月,丁未,以尚书仆射谢安为司徒,安让不拜;复加侍中、都督扬、豫等五州诸军事。以桓冲都督江、荆等七州诸军事,领荆州刺史。桓冲以秦人强盛,欲移阻江南,奏自江陵徙镇上明,使冠军将军刘波守江陵,谐议参军杨亮守江夏。王蕴固让徐州,谢安曰:“卿居后父之重,不应妄自菲薄,以亏时遇。"蕴乃受命。初,中书郎称超自以其父情位遇应在谢安之右,而安入掌机权,惜优游散地,常愤邑形于辞色,由是与谢氏有隙。是时朝廷方以秦寇为忧,诏求文武良将可以镇御北方者,谢安以兄子玄应诏。超闻之,叹曰:“安之明,乃能违众举亲;玄之才,足以不负所举。众成以为不然。超曰:"吾尝与玄共在桓公府,见其使才,虽履屐间未尝不得其任,是以知之。"玄募骁勇之士,得彭城刘牢之等数人。以牢之为参军,常领精锐为前锋,战无不捷。时号“北府兵”,敌人畏之。壬寅,散驹常侍王彪之卒。初,谢安欲增修宫室,彪之曰:“中兴之初,即东府为宫,殊为俭陋。苏峻之乱,成帝止兰台都坐,殆不蔽寒暑,是以更营新宫。比之汉、魏则为俭,比之初过江则为侈矣。今寇敌方强,岂可大兴功役,劳扰百姓邪!”安曰:“宫室弊陋,后世谓人无能。”彪之曰:“凡任天下之重者,当保国宁家,缉熙政事,乃以修室屋为能邪?”安不能夺其议,故终彪之之世,无所营造。十二月,临海太守杯超卒。初,超党于桓氏,以父憎忠于王室,不令知之。及病甚出一箱书授门生曰公年尊我死之后若以哀惋害寝食者可呈此箱不尔即焚之。既而惜果表惋成疾,门生呈箱,皆与桓温往反密计。情大怒曰:“小子死已晚矣!”遂不复哭。

(节选自《资治通鉴晋纪二十六》,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及病甚/出一箱书授门生曰/公年尊我/死之后/若以哀惋/害寝食者可呈此箱/不尔/即焚之B.及病甚/出一箱书授门生曰/公年尊/我死之后/若以哀惋害寝食者/可呈此箱/不尔/即焚之

C.及病甚/出一箱书授门生曰/公年尊我/死之后/若以哀惋害寝食者/可呈此箱/不尔/即焚之D.及病甚/出一箱书授门生曰/公年尊/我死之后/若以哀惋/害寝食者可呈此箱/不尔/即焚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使冠军将军刘波守江陵"和"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两句中的"使"字含义相同。

B.“王蕴固让徐州”和“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两句中的“固”字含义不同。

C.“是以知之”和“官知止而神欲行”(《庖丁解牛》)两句中的“知”字含义相同。

D."殊为俭陋"和"盖追先帝之殊遇"(《出师表》)两句中的"殊"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蕴对于让自己接任徐州事务很不满,坚持辞让,但谢安认为他不应过分看轻自己,力劝王蕴,于是王蕴接受了任命。

B.郡超听说谢安举荐了自己的侄子谢玄接受朝廷的诏命,他对谢安大加赞赏,认为谢安非常贤明,能做到“举贤不避亲”。

C.谢安认为简陋的宫室会让后人认为住在这里的人无能,想要增修宫室,但一直到王彪之去世,谢安的愿望也没能实现。

D.郡超去世后,他的父亲先是悲痛惋惜,甚至因此患病,但后来大怒,是因为看到了郗超与桓温秘密谋划的往来信件。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是时朝廷方以秦寇为忧,诏求文武良将可以镇御北方者。

(2)安之明,乃能违众举亲;玄之才,足以不负所举。

14.谢安想要增修宫室,王彪之对此持反对意见,请简要概括他不赞同的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贺新郎刘克庄

实之三和有忧边之语,走笔答之。

国脉微如缕。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试看取当年韩五①。岂有谷城公付授,也不干曾遇骊山母。谈笑起,两河路。

少时棋柝曾联句。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误。闻说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屡舞。君莫道投鞭虚语。自古一贤能制难,有金汤便可无张许?快投笔,莫题柱。

①韩五:南宋初年抗金名将韩世忠在兄弟中排行第五,年轻时有“泼韩五”的课号。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脉微如缕”,一个“缕”字,让人想起飘忽不定、一触即断的游丝,用极形象的比喻表现南宋王朝危在旦夕,再不拯救,将后悔莫及。

B.“闻说北风吹面急”一句中,“北风”暗指北方来的蒙古兵,它既点出了敌军入犯的方向,也渲染了入犯者带来的杀伐之气。

C.用“问”“未必”“试看取”“岂……也……“等词,既增加了词章的感染力,又如一篇环环相扣的论说文,逻辑严密。

D.全词多处用典,有古人古事,如唐代安史之乱时坚守睢阳的张巡、许远等;也有化用的诗句。用典使表述含蓄委婉,因此这是首婉约词。

16.有人说本词是时事策,是人才论,是志愿书,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__,_。

(2)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人运用带有咏叹情调的自问自答句式,把一种追思缅想情意,作了极为深微的表述。

(3)由于“水”具有剪切不断、永不停息、无休无止等与人的愁绪相似的特点,在古代诗人笔下,“水”便成了常见的寄寓悲愁的对象了。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借流水寄寓愁悲的千古佳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新疆棉区有①______的自然条件,日照充足、气候干旱,雨量稀少,棉花种植属灌溉棉;耕作制度为一年一熟,种植规模大,机械化程度较高,产棉量约占我国棉产量的50%。新疆长线棉品质优良,各项质量指标均超过国家标准。新疆棉花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新疆格区气候条件较为适宜,病虫害概率发生较轻,棉花单位面积产量比上年有所提高。以前,每年九、十月间,新疆就形成了百万"采棉大军"赴疆采棉的壮观景况。现在,随着新疆棉花生产实现高度机械化,就不再需要大量的“采棉工”了。所谓“强迫劳动”的说法纯属②_________,洁白无瑕的新疆棉花不容任何势力抹黑,那些污蔑的谎言终将③。

新疆棉是新疆大地的云朵,它以超强的柔软温暖了我们的衣衫它以纯自的棉浪纹放了农民的笑脸,它以无垠的辽阔打开了中国向西的门户。新疆棉,亚克西!新疆棉,中国心!

18.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3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两种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述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滑雪运动可以改善神经系统的调节,尤其是体温调节。当冷空气刺激人体时,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下,皮下血管会充血,血流速度加快,________。其次,由于滑雪姿势的“骑马式”,山地的滑雪环境以及滑雪速度变化引起的起伏,可以促进呼吸系统调节,促进血液循环。

同时,滑雪也是一项有氧运动,多锻炼,可以增强人体的肺活量,_________,国为空气是冷的,不是直接大嘴巴呼吸,所以我们必须张小口呼吸。

在滑雪运动中,要做一个优美的动作,需要身体的各个关节的协调合作,除了锻炼各个关节的协调合作,几乎所有的人体关节,都可以扮演好锻炼的角色,___________。除此之外,滑雪运动还可以锻炼人们的顽强意志,培养勇气、坚韧、果断的性格,使人心胸开阔。2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语句,全都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从而增强人体的抗寒性锻炼心脏和肺功能身体的协调能力就得到加强

B.人的体温就有所变化锻炼心脏和肺功能从而增强身体的柔韧性

C.从而增强人体的抗寒性锻炼心脏和肺功能从而增强身体的柔韧性

人的体温就有所变化增加人体呼吸频率身体的协调能力就得到加强

22.根据文段内容,完成思维导图,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②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⑤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其一)

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我们在教材中学过很多中国经典诗文都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读了上面六则名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的两三则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

语文参考解析

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1.B“屈原的忧患感是其所有作品的主基调”夸大程度,材料一只说“屈原的作品,无一例外地蒙着一层浓重的忧患情调”。

2.C“屈原上下求索着自我拯救之路,这是《离骚》后半部分的主旨”错,根据材料二“诗人紧承前半之'骚’之“忧’而写'离’,写为'离’开忧愁、解脱痛苦'上下求索’的不懈奋斗,写为实现'美政’理想而'求帝’'求女’的幻想经历”,可知屈原求索“离忧”之路、实现“美政”之路,并非“自我拯救之路”。

3.A材料一认为屈原对国家、人民的命运充满忧患感和责任感。BCD三项都提到屈原对国家的责任感。A项只是评价屈原的文才,与材料一观点最不相符。

4.第一问:该段属于《离骚》的前半部分。(1分)

第二问:该段写屈原品行高洁,坚守正道,尽忠尽职,而遭到群臣排挤、君主疏离的情况,(1分)抒发了他的失望、忧伤、孤独、愤懑的情绪,以及他刚正不阿、保持清白节操的坚定意志。(2分)

5.不冲突。材料一的忧患感是指屈原觉察到当时政治、社会中各种形式的隐患而产生的忧虑,其责任感是指屈原时时关心国家、人民,认为自己对国家、人民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2分)材料二中的“忧患”是指屈原面临仕途失意而产生的忧愁,“离去现实忧患”是指摆脱这种忧愁。(2分)

两个材料的“忧患”所指不同,“离去现实忧患”在《离骚》正文中一直无法实现,正是由于他强烈的责任感,“《乱》曰”部分所提出的终结解脱也是作为忠贞贤臣的无奈之举,也是其责任感的体现。(2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

6.B“在文天祥门客纷纷投敌的时候”错,根据“文天祥从都城里带出来的门客们已都逃得干干净净了”,可知门客逃散,并非投敌。)

7.C“说明了大家都把文天祥视为救国的希望”错,朝臣们推卸责任,不愿去敌营,纷纷委祸于文天祥,并非视他为救国的希望。

8.①文天祥从敌营逃脱与他在议事时断然决定前往敌营形成呼应。

②文天祥被扣留之事与朝臣议事时文天祥对被扣留的担忧形成呼应。

③杜浒对朝廷官僚的评价与议事时朝廷官僚的言行形成呼应。

(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解析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①在议事初,官僚们暗示或明示文天祥前往敌营,文天祥不为所动,他深知自己对国家的重要作用,轻易前往敌营,是对国家的不负责任;但官僚们推诿退缩,令他愤怒,他心里也有主动前往的冲动。(3分)

②在议事进入僵局,吴坚明确提议文天祥前去时,文天祥被迫同意。但他转念一想,前往敌营可以打探敌军虚实,以便于筹备防御敌人的策略,于是他果断地决定前往。(3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10.B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等到他病重以后,拿出一箱子书信交给了门下的弟子,说:‘父亲年纪大了,我死了以后,假如父亲因为悲痛惋惜而妨碍了起居饮食的时候,可以把这个箱子呈献给他;假如没有发生这种情况,就把箱子烧掉。’”“公年尊”是“父亲年纪大了”的意思,句意完整,“我”是“死”的主语,应在“尊”后断开,据此排除A、C两项。“若以哀惋害寝食者”中“害寝食”是“哀惋”的表现,中间不可断开,据此排除D项。故选B。

11.C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C项中两个“知”的含义不同。第一个“知”意思是“了解”;第二个“知”意思是“知觉”。故选C。

12.A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A.“王蕴对于让自己接任徐州事务很不满”说法错误。从原文“谢安曰:‘卿居后父之重,不应妄自菲薄,以亏时遇。’”可知,王蕴辞让徐州的职务,是认为自己配不上徐州的职务,辞让行为是谦让的表现。故选A。

13.(1)这个时候朝廷正把前秦的侵犯当作忧患,下诏寻求能够镇守保卫北方领土的文武双全的良将。

(2)谢安贤明,才能够违背凡俗荐举他的亲戚;谢玄的才能,足够不辜负谢安的荐举。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方”,正在,正;“以……为”,把……当作;“诏”,下诏;“可以镇御北方”,为“文武良将”的定语,后置。(2)“明”,贤明;“违”,违背;“举”,荐举;“负”,辜负。

14.①增修宫室,过于奢侈;②大兴土木,烦劳百姓;③治国应保国宁家,勤于政事。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①结合原文王彪之的话“……比之汉、魏则为俭,比之初过江则为侈矣”可概括出:现在的宫室虽不如汉、魏时期,但比刚过江时已经算奢侈了。②结合原文“今寇敌方强,岂可大兴功役,劳扰百姓邪”可概括出:如今敌人强大,应把财力放在对付敌人上;不能大兴土木劳烦百姓。③结合原文“凡任天下之重者,当保国宁家,缉熙政事,乃以修室屋为能邪?”可概括出:治国不应当把修建宫室房屋当作能事,应保国宁家,勤于政事。

参考译文:

秋季,七月,丁未,(朝廷)任命尚书仆射谢安担任司徒,谢安辞让没有接受;又任命谢安担任侍中,统领扬州、豫州等五州的军队事务。任命桓冲统领江州、荆州等七州的军队事务,兼任荆州刺史。桓冲认为前秦人强势威盛,想转移军队守卫长江以南的地区,奏请从江陵转移到上明镇,派冠军将军刘波戍守江陵,咨议参军杨亮戍守江夏。王蕴坚持辞让徐州的职务,谢安说:“您处于皇后父亲的重要地位,不应该过分看轻自己,而损害一时的恩遇。”王蕴于是接受任命。当初,中书郎郗超自认为他的父亲郗愔的职位待遇应该在谢安之上,然而谢安入朝掌握了枢机大权,郗愔在一些闲散的职位上悠闲无事,(所以)郗超时常在言辞和神色上表现得愤恨忧郁,因此和谢氏产生了嫌隙。这个时候朝廷正把前秦的侵犯当作忧患,下诏寻求能够镇守保卫北方领土的文武双全的良将,谢安荐举兄长的儿子谢玄接受诏命。郗超听说这件事后,慨叹道:“谢安贤明,才能够违背凡俗荐举他的亲戚;谢玄的才能,足够不辜负谢安的荐举。”众人都不这么认为。郗超说:“我曾经和谢玄同在桓温的幕府做事,见过他使用人才,即使好比只是皮鞋与木屐之间的区别也从不错位,所以我了解他。”谢玄招募骁勇善战的士兵,招到了彭城的刘牢之等几人。谢玄任命刘牢之担任参军,(刘牢之)经常统领精锐部队作为军队先锋(出战),战事没有不胜利的。当时号称“北府兵”,敌人害怕他们。壬寅,散骑常侍王彪之去世。当初,谢安想要增建宫殿,王彪之说:“朝廷由衰复盛初期,就把东府作为宫廷,很是简陋。苏峻叛乱的时候,东晋成帝住在御史台官吏办公的地方,几乎连寒风酷暑也不足以遮挡,所以才又营造了新宫。与汉、魏时期相比算简陋,与刚渡过长江时相比却算奢侈了。如今敌军正强盛,怎么能大兴土木,劳役百姓呢!”谢安说:“宫殿粗劣简陋,后人会说住在这里的人没有能力。”王彪之说:“凡是承担天下重任的人,应当保全国家安定百姓,使政事发扬光大,怎能反而把修建宫室房屋当作能事呢?”谢安不能改变他的意见,所以王彪之在世期间,什么宫室也没有营建。十二月,临海太守郗超去世。当初,郗超与桓温结为同党,因为父亲郗愔对朝廷很忠诚,没有让父亲知道这件事。等到他病重以后,拿出一箱子书信交给了门下的弟子,说:“父亲年纪大了,我死了以后,假如父亲因为悲痛惋惜而妨碍了起居饮食的时候,可以把这个箱子呈献给他;假如没有发生这种情况,就把箱子烧掉。”(郗超死后)不久郗愔果然悲痛惋惜以致患病,弟子呈上箱子,里面全是(郗超)和桓温秘密谋划的往来信件。郗愔非常生气地说:“这小子死得已经晚了!”于是不再悲痛流泪。

15.D:“婉约风格”错,本词应为豪放词。从题材内容上看,本词以军情国事等重大题材入词:从艺术表述上看,其慷慨陈词,笔力雄壮,字里行间洋溢着刘克庄匡国救时的激情和远大抱负:这些都符合豪放词的特点。

16.时事策:①词开头就尖锐地指出国家的安危存亡已经到了紧要关头,统治者却麻木不仁,“问长缨”句提醒统治者应关注请缨报国志士的呼声。②“闻说”两句写出了蒙古军队攻势的凶猛和情势的危急,以边境战事点明时局。③“投鞭”句借典故具体写出了时局的危险。

人才论:①“未必”二句抒发出不拘一格、任人唯贤的议论。②“自古”两句再次提到了任人唯贤的重要性。

志愿书:结尾两句“快投笔,莫题柱”是对爱国志士的期望也是他和王实之共勉。(这道题选择“时事策”“人才论”“志愿书”中的一个内容来进行分析评价,言之有理即可得6分。比如可确定观点之一“本词是时事策”,然后结合诗词内容具体阐述。)

17.(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以水寄寓愁情的诗句均可)

三、语言文字运用

18.①得天独厚②子虚乌有③不攻自破

第①空,结合“日照充足,气候干旱,雨量稀少”可知,新疆就种植棉花来说自然条件优越,可填表示具有特殊优越的条件,多指人的资质或自然环境特别好的“得天独厚”。得天独厚:具有特殊优越的条件。多指人的资质或自然环境特别好。第②空,语境指“强迫劳动”是绝对没有的事,相关成语有“子虚乌有”等。子虚乌有:指假设的、不存在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