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文学_第1页
魏晋南北朝文学_第2页
魏晋南北朝文学_第3页
魏晋南北朝文学_第4页
魏晋南北朝文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魏晋南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一)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魏晋南北朝文学,上起汉献帝建安元年(196),下迄隋朝建立(489),前后约400年。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大动荡时期,战争频仍,军阀割据,朝代更迭,同时也是一个思想异常活跃、文化环境较为宽松、文学艺术极为活跃的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大转变,且极富创造性时期。一.政治状况1、.战乱不断、国家分裂,朝代更迭:曹操迎汉献帝,定都许昌,改年号为建安(196—220年)建安25年(220)曹丕称帝,随后孙权、刘备相继称号建国,形成了魏、吴、蜀三国鼎立的局面。265年,司马炎灭魏自立,建立西晋王朝317年,司马睿在江南建立东晋王朝南北朝长期分裂:北朝:“五胡十六国”(304—429)南朝:刘裕代晋自立宋(420),后来是齐、梁、陈,历史上把这四个朝代称为南朝2、.士族门阀制度的产生士族,又称世族、高门大族,其对立的称呼是庶族、寒门,他们之间的根本区别不是基于官职的高下或财产的多寡,而是基于宗族的血统。士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以致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二社会思想及文人心态相对而言,这一时期的社会思想显得自由活跃,各种学说同时并兴,某些异端思想也得以流行,是继战国“百家争鸣”以后,我国历史上又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建安时期,受经学思想影响,文人重新审视自我,抒写人的感情、欲望和个性。魏晋之际,环境险恶。士人为逃避祸端,开始从老庄那里寻求精神寄托,他们喜好清谈,发言玄远,正始玄学便是这一产物。他们推崇《老子》、《庄子》和《周易》,并称之为“三玄”。他们用玄学理论和清谈方式来讨论“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也是这一时期思想领域中重要现象。三文学概况(一)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要特点1、.文学的觉醒与独立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文史分开,把文章区分为有韵之文和无韵之笔第二,对文学的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曹丕把文章体裁分为四科八类,并且剖析了各自特点和要求:“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有了自觉的追求。重抒情,重形式美,重表现手段和表现方法,由文学的功利倾向走向非功利。2、文学主题与题材的变化(1)文学风尚与主题鲁迅先生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汉文学史纲要》中用“药、酒、女、佛”四个字来概括魏晋六朝文学现象。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从而形成了文学的悲剧性基调,以及作为悲剧性基调之补偿的放达。在这种情况下,文学创作很自然地形成了一些共同的主题,这就是:生死主题、游仙主题和隐逸主题。(2)文学题材的新变玄言诗山水田园文学山水田园文学继玄言诗而兴起,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从题材到风格都有了重大的突破,是中国文学史上划时代的大事。此外,咏怀诗、咏史诗、边塞诗、游仙诗、宫体诗等诗歌题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并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文学的士族化、家族化和宫廷化(1)文学的士族化士族因之拥有世袭的政治特权和经济特权,因而,自然造成了士族对文化的特权。魏晋南北朝的大多数作家都出生于世家大族。文学产生了明显的贵族化倾向:粉饰太平,歌功颂德,崇尚浮虚,向往声色,追求对偶工整,用词绮密,气质纤弱,情感细腻。西晋的左思和此后东晋的郭璞、刘宋时的鲍照,是魏晋南北朝庶族文学的卓越代表。(2)文学的家族化文学家族主要有:三曹、阮瑀与阮藉、嵇康与其子嵇绍、三张(张载及其弟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兄弟)、两潘(潘岳及其从子潘尼)、傅玄及其从子傅咸、谢氏家族(谢安、谢混、谢灵运、谢瞻、谢晦、谢曜、谢惠连、谢眺)、萧衍及其子萧纲、萧绎。(3)文学的宫廷化晋宋以后,文学的士族化,更兼有了宫廷化的特色。文人从广阔的社会生活退缩回贵族的、宫廷的狭小圈子,放纵感观于世俗的享乐,又陶醉于家族门第的光环,迷恋于个人情感的玩味,沉溺于贵族文化的雕琢。当时作家的吟咏性情,侧重于月露风云、闺房衽席,“宫体”之号,由斯而起。宫体诗主要反映宫廷荒淫的生活,以描写女色为主,充满色情成分,风格轻靡、浮艳。4、文学样式的丰富多样(1)诗歌五言古诗得到长足的发展并达到鼎盛七言古诗在这时也确立起来,曹丕的《燕歌行》,标志着七言古诗的成熟齐梁“永明体”的出现又为唐代近体诗的成熟、发展奠定了基础。(2)文骈文在这一时期开始兴盛。(3)赋在汉代盛极一时的大赋,演变而为抒情赋(4)小说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的新的文学样式,是我国小说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主要有志怪小说《搜神记》和志人小说《世说新语》。(5)文学评论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学批评专论,。陆机的《文赋》是一篇用骈体文写成的文论著作,阐述了相当完整的创作论,它第一次把创作动机、过程、方法、形式、技巧等问题归入文学批评范畴。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体大思精的文学理论巨著,是对前代文学理论的总结和发展。钟嵘的《诗品》是我国第一部诗论著作。(二)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1、建安、正始文学建安风骨:建安诗歌,悲伤离乱,慷慨苍凉,梗概多气,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代表作家:三曹、七子和女诗人蔡琰。正始之音:正始诗歌继承建安诗歌的传统,由于环境险恶,变慷慨用世为忧生嗟叹代表作家:竹林七贤2、两晋文学西晋,太康诗坛: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左思)东晋玄言诗,孙绰、许询、王羲之晋宋之际的大诗人陶渊明及其田园诗陶渊明以平淡自然之风开田园诗歌一派谢灵运和谢朓完成了由玄言诗向山水诗的转变,开山水诗一派3、南朝文学宋初:谢灵运及其山水诗,鲍照的诗歌创作(七言歌行、边塞诗)齐梁时期:“永明体”的产生,沈约、谢眺、王融等梁陈两代:浮靡轻艳的宫体诗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4、北朝文学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散文:郦道元《水经注》杨衒之《洛阳伽蓝记》颜之推《颜氏家训》(二)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建安文学是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开端,成绩辉煌。他们亲身经历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经历了在动乱时代民生的苦难,因而大都既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与抱负,又具有务实的精神与通脱的作风与态度。高扬理想忧时伤世充满个性悲剧色彩曹氏父子、建安七子一方面学习汉乐府,描写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一方面歌唱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形成一种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曹操一、曹操与文学(一)生平曹操,魏武帝。沛国谯人。年二十,举孝廉。初平元年(190),起兵讨董桌。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于许昌。十三年(208),进位丞相。二十一年(216),封魏王。二十五年(220),卒。曹操(155-220)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出身于具有宦官背景的家庭。在汉末发生的全国规模的军阀混战中,他脱颖而出,扫平群雄,统一了北方中原广大地区,建立了曹魏政权。曹操的成功不是偶然的:1、他运用巧妙的政策方略,“挟天子以令诸侯”,“奉王命征讨不庭”,远交近攻,各个击破,打败了许多强大的对手。2、他极重视人才的接纳和使用,曾多次下令求贤,“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甚至说即使“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亦应予重用(《举贤无拘品行令》)。以致他幕中聚集了许多文臣武将,实力日渐壮大。3、他又坚持推行耕战政策,参照“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置屯田令》)的“先代良式”,在建安元年就推行屯田制,藉此逐步建立了强兵足食的优势。(二)思想从曹操毕生的政治军事经历和政策方略中看,曹操的基本思想性格特征,就是头脑清醒,料事准确机智灵活,谋略盖世,知人善任,“难眩以伪”,意志坚强,百折不饶,文治武略,手段多样,严刑峻法,赏罚分明,“兵无常势”,善于权变,又“性不信天命”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在他身上,表现出极为鲜明的实用理性精神。出于这种实用理性精神,曹操在思想上并不专宗某家,而是根据现实情势需要,兼采各家之长,为我所用,并随着时势的变化移易而适时调整,可以认为他就是一位杂家。他的社会政治理念是"夫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以高柔为理曹掾令》)这就是儒法兼取,礼刑互用。由于曹操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拨乱"事业,所以他给人的印象是重法治甚于礼治,"持法峻刻"。不过在某些情况下,他也决不轻视礼治的作用。他对战乱中儒学弛废现象颇多感慨,建安八年,即官渡之战后的第三年,他就颁布《修学令》说:"丧乱以来,十有五年,后生者不见仁义礼让之风,吾甚伤之,其令郡国各修文学,县满五百户置校官,选其乡之俊造而教学之,庶几先王之道不废,而有以益于天下。”此外曹操对农家、墨家、道家等都有所浸染,要之他从实用理性出发,吸纳先代诸家之长,揆时度势,变化运用,做到"意之所图,动无违事;心之所虑,何向不济"。(《让县自明本志令》)(三)重视文学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也具有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他对经学有相当造诣,据王沈《魏书》载,他在光和年间曾因从妹夫宋奇被诛而坐免官,"后以能明古学,复徵拜议郎"(《魏志武帝纪》裴注引)所谓"古学",当指古文经学,盖马融、郑玄所传之学。曹操古学修养之深厚,从他引述前代典籍中可见一斑。即以《诗经》为例,在今存著述中引用不下数十处,如引"听用我谋,庶无大悔"(《求贤令》)等等,又引述《论语》《尚书》《易》《礼》《春秋》亦复不少。此外又引述《楚辞》如"舍骐骥而弗乘,焉遑遑而更求(《敕王必领长史令》)等。他对文学艺术的爱好十分突出,史载他"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魏志·武帝纪》注引《魏书》);"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典论·自叙》);曹操是当时各路军阀和实力人物中文化水平最高者之一。如袁氏兄弟、孙氏父子、吕布、公孙瓒、刘备等,皆非其匹;他著述极丰,足以名家,文化上的优势,也是他陵轹群雄、鞭挞宇内的重要凭恃。曹操重视文学事业,他对建安文学的兴盛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一作用首先呈现于建安文士集团的形成上。汉末文士在战乱中颠沛流离,散处各地,是曹操将他们陆续吸纳罗致到自己幕中,徐干、阮瑀、刘桢、杨修、邯郸淳、吴质、陈琳、应玚、王粲等无不是在曹操本人的感召或延揽下,先后来到邺城,成为邺下文士集团的一分子,即如曹植所说:"吾王于是设天网以该之,顿八纮以掩之,今悉集兹国矣!"(《与杨德祖书》)此是曹操对建安文学的根本贡献。曹操平日军国事繁,不可能参与很多文学活动,邺下文士集团的活动核心无疑是丕植兄弟,但是曹操是他们事实上的领袖,此点不容置疑,王粲在诗中称曹操为“贤主人”道出了绝大部分建安文士与曹操关系的实质。其次,作为"主人"的曹操,鼓励文士们在为曹氏效力的同时努力从事写作,陈琳草具书檄,深得他的激赏,"数加厚赐";阮瑀受命作书与韩遂,"因于马上草具,书成呈之,太祖揽笔欲有所定,而竟不能增损",亦受到表彰。第三,他自已"登高必赋","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兴之所至,也往往要他人参与其事,形成集体性的文学活动,影响很大,起了推动风气的作用。如建安十七年邺城铜雀台新成,曹操率众登临,亲作《登台赋》,并命诸子同作。形成文士们“傲雅觞豆之前,雍容衽席之上,洒笔以成酣歌,和墨以藉谈笑”(《文心雕龙·时序》)的局面。完全可以说,没有曹操就不会有邺下文士集团,就不会有建安文学的繁荣。《文心雕龙·章句》曹操对文学问题也有他自己的见解:昔魏武论赋,嫌于积韵,而善于资代。曹公称:"为表不必三让,又勿得浮华"。所以魏初表章,指事造实;求其靡丽,则未足美矣"《文心雕龙·事类》故魏武称:"张子之文为拙,然学问肤浅,所见不博,专拾掇崔、杜小文,所作不可悉难,难便不知所出,斯则寡闻之病也。"《文心雕龙·诏策》魏武称:“作敕戒,当指事而语,勿得依违,晓治要矣。"可知曹操曾经论文、诗、赋,他也是一位文论者,所论问题虽多技术性的,仍可看出其基本态度是要求“指事而语”,反对“浮华”、“肤浅”,反对“无益文义”,他还批评那种"专拾掇"前人文句语辞以为点缀的文风。曹操的此种文学观念,是同他作为负有重大实际责任的政治家身份直接相关的,在他看来,文学与政治当然不可分割,而政治是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工作,所以文学也必须是务实的,尚朴的,一切"浮华"、"靡丽",都在应予摈斥之列。反对浮华的思想贯穿于曹操毕生,《度关山》一诗是正面表述其社会理想主张的,诗中说道:"侈恶之大,俭为共德。兼爱尚同,疏者为戚。"宣扬上古淳朴俭约民风,批判奢侈习俗,推重墨家精神,态度鲜明。他在用人方面一向重真才而轻虚名,"未闻无能之人,不斗之士,并受禄赏,而可以立功兴国者也。故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论吏士行能令》)。他在克服河北不久,针对冀州风俗,接连下了《整齐风俗令》《禁复仇厚葬令》等,严厉扫除浮华浇薄风习。他杀孔融,原因固然很复杂,而所用口实则是"世人多采其虚名,少于核实,见融浮艳,好作变异,眩其诳诈,不复察其乱俗也。"(《宜示孔融罪状令》)仍然是浮华乱俗。他逐祢衡、杀杨修,也都有此种因素在内。他禁止厚葬,还实行在自己身上,临终遗令薄葬,"有不讳,随时以敛,金珥珠玉铜铁之物,一不得送。"(《题识送终衣奁》)他本人及家眷生活朴素,甚得时誉,曹植妻崔氏衣绣,被他得知,竟下令赐死,就是在继承人选择问题上,他的最终取舍也未始不是考虑了丕植兄弟在这方面的各自表现。这是我们理解曹操文学思想的基点。曹操著作《魏武帝兵书》《魏武帝太公阴谋解》《孙子略解》《兵书接要》《魏武四时食制》《曹操集》(中华书局1959)等。二、曹操的诗歌其诗:反映汉末动乱,慷慨悲凉。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一)“汉末实录”(二)“古直悲凉”1、浑厚质朴,不加雕琢。2、慷慨悲凉,富于同情心。“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气势沉雄的超凡文采博大胸襟,俯瞰一切敢斗敢争、决不妥协曹操作品全是乐府1.汉末战乱和人民的苦难蒿里行苦寒行2.政治主张对酒度关山3.统一天下的雄心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恺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燕,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雀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打破成规,利用汉代旧曲,自创新辞。崔豹《古今注》:"长歌、短歌,言人寿命长短,各有定分,不可妄求。"这是古辞内容,而曹操《短歌行》在咏唱"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同时,又加进了求贤的内容。述志之作有《对酒》《度关山》等,作品直书诗人政治社会道德理念,从其内容正可看出曹操杂家本色,儒、法、道、墨、刑名、兵、农诸家主张,应有尽有。而作为一出生于战乱现实中的政治家,他在诗中描画了太平盛世的蓝图,"对酒歌,太平时,吏不呼门。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咸礼让,民无所争讼",对君、臣、民各方面都作出规范,颇具理想主义色彩,实为难能可贵,此亦正是曹操胜于其他政治人物处。不过从文学角度言,诗中政治观念术语排沓过多,略无间歇,其艺术感染力稍逊。主旨在求贤,末二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是曹操心中自己与天下贤才之关系。然而诗篇并不像《对酒》等直陈政见,而是从感慨人生不永此一永恒主题入手,强调时不我待,求贤心切,如此便赋予了诗篇以情动人的基调。又诗中大量运用比兴,从"譬如朝露"到"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取喻精妙,含义深广,形象性大为增强。三、曹操的文多切政事,清峻通脱。从《隋书·经籍志》著录本集卷数之多,即可知曹操是汉魏间文的一大家。今存曹操之文,多社会政治应用文,如表、疏、教、令、书等,这是同他作为长期居于政治风云中心的人物身份相符合的。由此形成曹操文在内容上的特色。第一,政治性、应用性很强;第二,曹操从建安元年(196)迎汉献帝以后,长期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高位,凭恃着强大的政治军事实力,"挟天子以令诸候",因此他的言论文章,常表现出自信、自负、直率、坦露的"强势"性格;第三,曹操少年时代就表现了"机警有权数"(《魏志》本纪)的性格,得到当代名士"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品语,他的这方面性格也在文章内有所表露。如他在不少场合自拟周公,似乎他在全力维护汉王朝利益;但在另一些场合又自拟周文王,这就又明白表示要革汉王朝之命,这些就是典型的"奸雄"表现。曹操文的魅力:淋漓尽致地非常自信地披露了作者的性格。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今孤言此,苦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一段文字之中,虚虚实实,真真假假,既有惊人的坦率,亦有明显的伪饰,既有清醒的形势分析,亦有机警的策略选择,能臣和奸雄的双重性格组合,在这里呈现得异常明显,作为其性格基础的实用理性精神,也在此得到完整的贯彻曹操运用语体散文,我手写我心,随意发挥,尽纾胸臆,平易通畅,毫无遮隔,这种文体,正因其平易畅快,比起那些盛藻繁饰的文章,更能表现作者的个性。它与曹操的强势性格表里配合,遂使曹操之文具有了大气喷涌,一泻千里的气力。曹操文气的强劲,当时无与伦比,应当说,曹操之文,甚得力于孔、孟,他在文中引述最多的典籍是《论语》;而文中表现出的强势性格和浑茫文气,则颇近于孟轲。孟子为了说服对方,半以逻辑,半以气势,有时甚至专以气势取胜。曹操之文亦如是:日出于东,月盛于东,凡人言方,亦复先东,何以省东曹?《止省东曹令》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综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方与将军会猎于吴。《与孙权书》《止省东曹令》中根本未说不能撤销东曹的理由,只是举了三则与"东"方位有关而与东曹无涉的事例,便作结论道:"何以省东曹?”《与孙权书》更是典型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文章。在这些文章里,曹操或不屑或不能讲理,而它们的妙处亦不可于文字或道理上去推求,只应从气力上去体味。鲁迅曾阐述:"董卓之后,曹操专权。在他的统治之下,第一个特色便是尚刑名。…影响到文章方面,成了清峻的风格。——就是文章要简约严明的意思。""此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尚通脱。曹操力倡通脱。通脱即随便之意,此种提倡影响到文坛,使产生多量想说甚么便说甚么的文章。""总括起来,我们可以说汉末魏初的文是清峻,通脱。在曹操本身,也是一个改造文的祖师,可惜他的文章传的很少。他胆子很大,文章从通脱得力不少,做文章时又没有顾忌,想写的便写出来。"(《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而已集》)曹操文的风格虽颇平易通脱,却平易中有襟怀,通脱中含霸气,非"能臣"兼"奸雄"如曹操者,谁能学之?所以曹操这种“想说甚么便说甚么"的文,并非人人能作。曹操文唯其独特,才显出它的难能时贵,恰如凤毛麟角,为世所珍。曹操的文风,即在后世,亦少有继者,魏晋两代颇尚通达,但这是在玄风盛行下发生的现象,是与悠闲放诞生活情趣联系在一起的文风,与曹操文基于实用理性的平易通脱风貌有本质的不同。小结曹操开一代诗风,又是“改造文章的祖师”,诗文都能突破前人的思想传统,放言而无所顾忌,形式亦自由随便,具有清峻通脱的作风。作为政治家,为了以文章经世,他便注重实用功利,《求贤令》对两汉的选士标准和道德信念无疑是彻底的否定;《让县自明本志令》既从国家,也从家族、个人的角度,分析形势,忖度利害,权衡进退去就。倘无曹操这样的地位和权势,是不可能写出如此出语坦荡、无所遮掩的文章来的。曹丕曹丕,魏文帝。沛国谯人。八岁,能属文,知骑射。建安十五年(210),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建安二十二年(217),立魏太子。建安二十五年(220),继魏王。同年十月,登基为帝,建立魏朝。作品沿用民歌题材,善于写游子思乡、思妇怀远之情。语言也明显带有民歌的特点,通俗流畅,不过比一般民歌略显得精致。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hú)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慊(qiè)慊思归恋故乡,君为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一说、“未央”一词取自《诗.小雅.庭燎》的诗句:“夜如何其?夜未央。”意思是“未尽”、“不尽”。西汉王朝的创始人将自己的统治中心以“未央”命名,其用意是和秦嬴政将自己称“始皇”,以便“传之万世”的愿望相一致的。二说、“未央”截取于“长乐未央”。汉代有两座宫殿分别名为“长乐宫”、“未央宫”。“长乐未央”意为永远快乐,没有穷尽。一、题材:思妇诗二、层次:(一)前三句:通过景物描写,创造一种浓重的感伤气氛。(二)接着三句:引入思君——思念游子的内容。(三)“贱妾”以下五句:正面写思妇因思念之情而百无聊赖。三、艺术特色:(一)中国古代七言诗成熟的标志。(二)写景与抒情相结合。(三)句句压韵,一韵到底。(四)“一气卷舒”,文气一贯到底。曹植曹植(192-232),字子建。曹丕同母弟,曾封陈王,故世称“陈思王”。少聪敏,有才华,很受曹操宠爱,一度想立为太子。曹丕即位后,对他甚是猜忌,多方迫害,不得参预政事。最后郁郁而死。年仅四十一岁。他是建安时期成就最高的文学家,诗风华美,骨气奇高。散文和辞赋亦清丽流畅。今有《曹子建集》传世。曹植作为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对于后世的影响很大。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他被推尊为文章典范的地位。送应氏其一步登北邙(máng)阪,遥望洛阳山。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垣(yuán)墙皆顿擗(pǐ),荆棘上参天。不见旧耆(qí)老,但睹新少年。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一.题材送别诗代游子抒发怀乡别土之情二.层次(一)前十句:“望”,写洛阳的残破,也写出百姓的灾难。(二)后六句:设想应氏还归汝南途中的荒凉。三.艺术特色诗中描绘了大浩劫后洛阳和广大中原地区残破萧条的景象,反映了民生凋弊,满目凄凉的社会现实,为那个时代留下了一幅具体生动的历史画卷。面对灾难深重的现实,诗人不作冷眼旁观,而是充满着激情。对于世乱时艰,对于人民的苦难,对于人生的漂泊无常,莫不表示深切的关注,发出深沉的慨叹,一种勃郁之气,悲凉之感流注全篇。(一)个人情感与特定历史事件相结合。(二)写景富有层次感。以洛阳为中心由近及远地展开的,做到层次分明而又虚实相生。(三)描写上能准确地把握对象的特点。如写洛阳的残破,只拈出垣墙、荆棘这些富有特征性的事物,稍加点染便景象毕现。曹植的诗歌艺术成就是给五言诗奠定基础的人。使乐府以叙事为主转向抒情为主。改变了乐府古朴的语言,辞藻丰富华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正始文学正始是魏废帝曹芳的年号(240—249)。但习惯上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直到西晋立国(265)这一段时期的文学创作。“充满战争和饥馑,阴谋和残忍,悲歌慷慨和背信弃义,寻欢作乐和潇洒风流”兰陵王——高长恭真正的兰陵王名高长恭,又名高孝瓘,是东魏大权臣北齐奠基人白手起家大英雄风流大丞相高欢之孙。高欢长子高澄在父亲死后当上东魏第二任权臣。29岁死在奴隶手里,丢下六个嗷嗷待乳的儿子,老四就是成为千古传说的兰陵王创作精神正始是魏废帝曹芳的年号(240—249),但习惯上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直到西晋立国(265)这一段时期的文学创作。避开现实,以哲学的眼光,从广延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来观察事物,讨论问题。也可以说,他们把从现实生活中所得到的感受,推广为对整个人类社会生活和历史的思考。这就使正始文学呈现出浓厚的哲理色彩。正始时期著名的文人,有所谓“正始名士”和“竹林名士”。“正始名士”:何晏、王弼、夏侯玄(哲学)“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文学)正始文学处于魏晋易代之际,政局恐怖,嵇康、阮籍反映了这一局面,与“建安风骨”是一脉相承的。一、正始文学的创作特色作品的主调:对人生的哲理性思考以及浓烈的忧生之嗟。二、思想背景求仙而不否定世俗,求长生而不否定享乐,既有很大的虚幻性,又有很强的现实性。玄学以老庄思想为主流对世俗社会、对传统的儒家伦理的蔑视文人人生态度也就发生深刻的变化。具有了一种超凡脱俗的人生趣味以及一种自由自在、闲适愉悦、心与道冥的理想人生的追求。玄学清谈之风的盛行,又从根本上冲击了儒家的礼法传统。重视自我,重视个性,重视才能,重视情感,便成了士人们一种普遍的心理态势和人生价值取向,为确认人的自然本性作出了理论阐释。清虚高旷、自然悠远三、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阮籍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阮瑀之子。有《阮嗣宗集》。他博览群籍,尤好《老》、《庄》。“天下之至慎者,其唯阮嗣宗乎?每与之言,言及玄远,而未尝评论时事,臧否人物,可谓至慎乎?”《晋书·本传》“籍本有济世志”他曾登广武城,面对楚汉古战场。“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散发箕居,醉而直视蔑视礼教折墙办公醉酒拒亲“容貌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或闭户经书,累月不出;或登山临水,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作品是《咏怀诗》八十二首,如果说阮籍的一生是苦闷的一生,那么他这八十二首《咏怀诗》就是他苦闷的象征。1.入世不甘碌碌无闻,渴望建功立业。第三十九首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驱车远行役,受命念自忘。2.忧愤第三首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驱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一身不自保,何况恋妻子!凝霜被野草,岁暮亦云已。3.感怀凭吊战国魏都遗址第三十一首战士食糟糠,贤者处蒿莱。歌舞曲未终,秦兵已复来。4.孤独作为哲学家的阮籍,他所感受到的是一种具有广阔历史意义的悲哀。在《咏怀诗》中形成一种强烈的生命孤独感。第一首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月色如水,寒风拂衣,孤鸿悲鸣,宿鸟惊飞,在这一片冷漠枯索的气氛中,主人公独处空堂,徘徊忧思。并非实有的场景,也未必隐喻着什么具体的事件,而只是借诗的意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