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重点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天津市重点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天津市重点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天津市重点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天津市重点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重点校联考高二生物学第Ⅰ卷(共5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1-10小题每题2分,11-20小题每题3分,共5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如图所示,甲、乙、丙、丁、戊培养一段时间后,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是()A.甲直立生长,乙向左弯曲生长B.乙向右弯曲生长,丙直立生长C.甲直立生长,戊不生长不弯曲D.丁直立生长,戊向右弯曲生长【答案】B【解析】【分析】胚芽鞘感光部位是胚芽鞘尖端,发生弯曲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以下。云母片能够阻挡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详解】A、甲的胚芽鞘尖端被遮住,不能接受到单侧光照射,因此生长素分布均匀,甲直立生长;乙的尖端接收到单侧光照射,导致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因此乙向光(右)弯曲生长,A错误;B、乙的尖端接收到单侧光照射,导致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因此乙向光(右)弯曲生长;丙的由于生长素不能透过云母片,且云母片竖直插入尖端,导致两侧生长素浓度均匀,因此丙直立生长,B正确;C、甲的胚芽鞘尖端被遮住,不能接受到单侧光照射,因此生长素分布均匀,甲直立生长;戊的云母片没有完全插入尖端以下,导致左边生长素浓度高,右边没有生长素,所以戊向右弯曲生长,C错误;D、丁的由于云母片水平插入胚芽鞘尖端以下,导致尖端产生的生长素不能运输到下面,所以丁不能生长;戊的云母片没有完全插入尖端以下,导致左边生长素浓度高,右边没有生长素,所以戊向右弯曲生长,D错误。故选B。2.植物的生命活动除了直接受到化学物质的调节之外,也会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菠菜只有白天时长超过13小时才开花,所以菠菜通常在春天进行种植B.植物的某些细胞能够将重力信号转换成运输生长素的信号C.冬小麦具有春化作用,说明温度参与了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D.受到光照射时,被激活光敏色素既能传递信息也能吸收光能【答案】D【解析】【分析】参与调节植物生命活动的其他环境因素:①温度参与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主要是通过影响种子萌发、植株生长、开花结果和叶的衰老、脱落等生命活动实现的。②重力是调节植物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的重要环境因素。③植物的根、茎中具有感受重力的物质和细胞,可以将重力信号转换成运输生长素的信号,造成生长素分布的不均衡,从而调节植物的生长方向。④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是由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调节共同完成的。【详解】A、春天日照时间长,为长日照植物提供了光照条件,且播种温度适宜,菠菜只有白天时长超过13小时才开花,是长日照植物,所以菠菜通常在春天进行种植,A正确;B、重力是调节植物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的重要环境因素,植物的某些细胞能够将重力信号转换成横向运输生长素的信号,B正确;C、春化作用是指低温诱导促使植物开花,说明温度参与了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C正确;D、在受到光照射时,被激活的光敏色素经过信息传递系统,将信息传递到细胞核,影响有关基因的表达,该过程不能吸收光能,D错误。故选D。3.研究人员在宁波韭山列岛首次发现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中华凤头燕鸥的踪影,当时估计全球数量不足50只。下列保护中华凤头燕鸥的措施,最为有效的是()A.建立中华凤头燕鸥人工繁育中心B.建立中华凤头燕鸥自然保护区C.加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D.建立中华凤头燕鸥基因库【答案】B【解析】【分析】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指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又叫就地保护,除了建立自然保护区之外,人们还把把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又叫易地保护,此外还建立了种质库,以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另外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详解】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就地保护,如建立自然保护区,B正确,ACD错误。故选B。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A.分解者只包括腐生细菌和真菌B.无机环境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可有可无的成分C.自养生物一定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D.异养生物一定是消费者,动物不一定都是消费者【答案】C【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2)生产者(自养型):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少数化能合成型生物;(3)消费者(异养型):主要是动物,还有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4)分解者(异养型):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细菌和真菌,还有少数动物。【详解】A、分解者主要包括腐生细菌、真菌和营腐生生活的动物,如蚯蚓,A错误;B、无机环境中的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在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B错误;C、自养生物能将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所以都是生产者,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C正确;D、异养生物包括消费者和分解者,动物不一定是消费者,也可能是分解者,如蚯蚓,D错误。故选C。5.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保护生物多样性已经引起全国人民的高度关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引进外来物种不一定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应该禁止一切形式的开发和利用C.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D.人类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减小生态足迹,也有利于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答案】B【解析】【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保护:(1)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2)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开发和利用,并不意味禁止开发和利用;(3)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全球合作。【详解】A、外来物种若能适应环境并且短时间内无天敌,大量繁殖造成生物入侵,可能会导致当地生物多样性降低,从而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正确;B、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合理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不破坏生态平衡,而不是禁止开发和利用一切生物资源,B错误;C、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C正确;D、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面积,改变生活方式,减小生态足迹可减小人类活动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有利于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D正确。故选B。6.中国古诗词中,许多蕴含着生物学知识,下列解读错误的是()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反映了生物之间的种间竞争关系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中传递“信息”来自无机环境D.“肥田之法,种绿豆最佳”利用的是根瘤菌和绿豆的互利共生关系【答案】A【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种类:(1)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2)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详解】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A错误;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实际上体现了草和豆苗两个物种间对光和土壤中营养物质的竞争关系,B正确;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说明开花受环境中温度的影响,体现了来自环境的物理信息的作用,C正确;D、“肥田之法,种绿豆最佳”是指根瘤菌可以通过固氮为绿豆提供氮素,绿豆可以为根瘤菌提供有机物,故“肥田之法,种绿豆最佳”是利用根瘤菌和绿豆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进行肥田,D正确。故选A。7.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A.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B.一般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C.只有群落的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才会出现群落演替D.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一般朝着物种增多、结构复杂的方向演替【答案】C【解析】【分析】群落演替是指在一定地段上一个群落被性质上不同的另一个群落所替代的现象。群落演替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在原生裸地或者原生荒原上进行的演替称为初生演替;原来的植物群落由于火灾、洪水、崖崩、火山爆发,风灾、人类活动等原因大部消失后所发生的演替叫做次生演替。【详解】A、沙丘、火山岩上没有土壤条件和植物的繁殖体等,因此其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A正确;B、次生演替是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基本保留了原有土壤条件甚至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因此一般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B正确;C、群落演替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群落演替与干扰或破坏没有直接关系,群落的结构未受到干扰或破坏,也会进行群落演替,C错误;D、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一般朝着物种增多、结构复杂的方向演替,使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D正确。故选C。8.下列生产实践措施未利用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是()A.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B.通过控制日照时间长短调控植物开花时间C.通过给芦苇喷洒赤霉素溶液增加其纤维长度D.利用音响设备发出不同的声音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答案】C【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2、应用:(1)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产量。(2)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详解】A、利用昆虫的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属于利用生物间的化学信息的传递来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A不符合题意;B、通过控制日照时间长短来调控植物开花时间,这是利用植物感知光周期的不同,属于物理信息在生产中的应用,B不符合题意;C、通过给芦苇喷洒赤霉素溶液增加其纤维长度,这是植物激素的应用,不是信息传递在生产中的应用,C符合题意;D、利用音响设备发出不同的声音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这是物理信息在生产中的应用,D不符合题意。故选C。9.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丰富,植被类型多种多样。自然保护区对保护环境和维持全球碳平衡都具有重要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生物富集和碳循环都具有全球性的特点B.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以CO2形式流动C.光合作用促进了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循环D.镉等重金属含量越高的生物所处的营养级越低【答案】A【解析】【分析】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称作生物富集。低营养级生物在被更高营养级生物捕食后,该元素或化合物会沿着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因此,随着营养级提高,元素或化合物浓度会逐渐升高。无机环境中的碳元素以CO2的形式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形成含碳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然后经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重新进入无机环境,因此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CO2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形式进行传递的。【详解】A、由于大气中的CO2可在全球范围内运动,因此碳循环具有全球性;有害物质可通过水、大气和生物迁移等多种途径扩散到全球,因此生物富集也具有全球性,A正确;B、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B错误;C、能量不能循环利用,C错误;D、镉等重金属具有生物富集特点,镉含量越高的生物所处的营养级越高,D错误。故选A。10.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都是沿食物链进行B.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和能量流动促进物质循环,有利于稳态的维持C.只有生物才会对信息有反应,因此信息传递只发生在生物群落内部D.物质循环意味着任何生态系统在物质上都能实现自给自足【答案】B【解析】【分析】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组成生物体的元素,都在不断进行着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也可以进行信息的交流。【详解】A、信息传递在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往往是双向的,不一定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所以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不都是沿食物链进行,A错误;B、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故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和能量流动促进物质循环,有利于稳态的维持,B正确;C、信息传递可以是双向的,还可以发生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C错误;D、自然生态系统的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不断循环确保了其在物质上的自给自足,但并不是所有的生态系统都能在物质上实现自给自足,如农田生态系统中由于农产品的不断的输出会带走一部分的矿质元素,需要不断的补充矿质元素,D错误。故选B。11.下图是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字母表示能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b=h+f+d+iB.图中h是初级消费者同化量的一部分C.c表示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D.能量在第一和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b-h)/a×100%【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图示可知,a表示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表示第二营养级的摄入量,c表示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d表示第二营养级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e表示第三营养级的摄入量,f表示第二营养级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h和i表示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详解】A、摄入量b=粪便量h+同化量c,同化量c=呼吸散失的能量f+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d,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d=流向分解者的能量i+次级消费者的摄入量e,因此图中b=h+f+d,A错误;B、图中h是初级消费者粪便中能量,属于生产者同化量的一部分,B错误;C、摄入量b=粪便量h+同化量c,因此c表示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d表示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C错误;D、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为c,c=摄入量b-粪便量h,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为a,因此能量在第一和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b-h)/a×100%,D正确。故选D。12.下列关于生物实验及研究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A.可采用抽样检测法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进行计数B.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C.温特实验中空白琼脂块组是为了排除琼脂本身特性对实验结果的影响D.验证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在尖端应设置保留尖端和去除尖端的两组实验【答案】D【解析】【分析】1、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样方法、标记重捕法。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能力较弱的动物,一般要求取样时要随机取样,样方大小合适,并且要求样本数目足够大。标记重捕法一般用于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2、验证胚芽鞘感光部位在尖端的实验中,实验的自变量是尖端是否接受光照的刺激。【详解】A、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对酵母菌进行计数,计数时需使用显微镜,A正确;B、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B正确;C、温特实验证明了胚芽鞘的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促进生长的物质,空白琼脂块组是为了排除琼脂本身特性对实验结果的影响,C正确;D、验证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在尖端应设置一组用锡帽罩住尖端,另一组不作处理,D错误。故选D。13.通过下图可以直接得出的结论是()A.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B.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C.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D.生长素能由植物体形态学的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答案】A【解析】【分析】生长素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并且生长素能够从植物的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由于幼苗去除尖端,又植物感光部位在尖端,琼脂小块不感光,因此生长素只发生极性运输,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以直接得出的结论是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该实验的结果是甲直立生长,乙不生长。【详解】A、甲乙的变量是有无生长素,甲生长,乙不生长,该实验能证明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A正确;B、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应该发生在尖端,该图已经除去尖端,单侧光照不能引起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分布不均匀,甲直立生长,B错误;C、该实验没有具有尖端的胚芽鞘做对照,不能证明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C错误;D、该图未表明形态学上端和下端,并没有说明生长素能由植物体形态学的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D错误。故选A。14.某研究小组从某湖泊中选取了四种不同的生物,并对其消化道内食物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生物种类鱼甲河虾鱼乙水蚤消化道内食物组成鱼乙河虾水蚤小球藻水蚤河虾小球藻A.小球藻、水蚤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B.表中生物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只有水蚤C.鱼乙在该湖泊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级最高D.河虾与水蚤二者间的关系是捕食和种间竞争【答案】D【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食物链。2、从消化道中的食物组成来看,河虾捕食水蚤、小球藻,水蚤捕食小球藻,鱼乙捕食水蚤、河虾,鱼甲捕食鱼乙、河虾,故形成的食物链有:小球藻→水蚤→鱼乙→鱼甲,小球藻→水蚤→河虾→鱼乙→鱼甲,小球藻→水蚤→河虾→鱼甲,小球藻→河虾→鱼乙→鱼甲,小球藻→河虾→鱼甲。【详解】A、小球藻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但水蚤属于初级消费者,A错误;B、第二营养级是初级消费者,表格中水蚤和河虾都可捕食小球藻,都属于初级消费者,B错误;C、鱼乙可被鱼甲捕食,鱼甲不能被其它生物捕食,因此鱼甲在该湖泊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级最高,C错误;D、河虾可捕食水蚤,河虾和水蚤都可捕食小球藻,因此河虾与水蚤二者间的关系是捕食和种间竞争,D正确。故选D。15.世界各地因气候、地形和其他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群落类型,陆地群落包括森林、草原、荒漠等类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森林生物群落中的阴生植物叶肉细胞中叶绿体小而多,适合弱光生存B.在草原上各种耐寒的旱生多年生灌木植物占优势,多数动物具有快速奔跑的特点C.荒漠生物群落中的爬行动物的表皮往往有角质鳞片,有助于减少水分蒸发D.森林中阳生植物多居上层,阴生植物生活在林下,二者之间不存在竞争【答案】C【解析】【分析】生物群落内的生物是与所处环境相适应的,为了适应环境从而生存下来,生物的结构总是与功能相适应。【详解】A、森林中的阴生植物叶绿体体积大,有较大的基粒,基粒片层数目也较多,叶绿素含量高,因此能在较低的光照条件下充分地吸收光线,适合弱光生存,A错误;B、草原分布在半干旱地区、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草原上各种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多数动物有快速奔跑的特点,B错误;C、荒漠中的爬行动物如蜥蜴表皮有角质鳞片,这样的结构不仅保护了身体,还能够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有利于适应荒漠生活,C正确;D、森林中不同种群对于光照强度的需求不同,阳生植物多居上层,阴生植物生活在树下,但二者之间仍可存在对土壤中矿质元素的竞争关系,D错误。故选C。16.二化螟、褐飞虱是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二化螟啃食水稻茎秆纤维等,而褐飞虱主要刺吸水稻茎叶汁液。二者均在水稻植株上产卵繁殖,导致水稻减产。稻螟赤眼蜂可将卵产在二化螟的虫卵内,是二化螟的天敌。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可采用样方法对二化螟的虫卵密度进行调查B.二化螟与褐飞虱均以水稻为食,具有相同的生态位C.稻螟赤眼蜂与二化螟之间是寄生关系D.在稻田人工释放稻螟赤眼蜂,可有效控制稻田螟虫的危害【答案】B【解析】【分析】种间关系:①捕食:一种生物以另外一种为食的现象;②寄生: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的现象;③竞争: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④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彼此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⑤互利共生: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详解】A、二化螟的虫卵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可采用样方法对二化螟的虫卵密度进行调查,A正确;B、二化螟啃食水稻茎秆纤维等,而褐飞虱主要刺吸水稻茎叶汁液,两者的生态位不完全相同,B错误;C、稻螟赤眼蜂可将卵产在二化螟的虫卵内,二者是寄生关系,C正确;D、稻螟赤眼蜂可将卵产在二化螟的虫卵内,是二化螟的天敌,因此,在稻田人工释放稻螟赤眼蜂,可降低稻田螟虫种群密度,有效控制稻田螟虫的危害,D正确。故选B。17.下图表示某海洋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1、Ⅱ、Ⅲ、IV表示不同的营养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的数量金字塔也一定符合该模型B.图中I→Ⅱ→Ⅲ→IV构成一条食物链C.图中未体现出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D.由图可知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答案】D【解析】【分析】将单位时间内格营养级所得到能量数值转换为相应面积(或体积)的图形,并将图形按照营养级的次序排列,可形成一个金字塔图形,叫做能量金字塔。【详解】A、该生态系统的数量金字塔存在倒置情况,例如树、虫、鸟,A错误;B、图中I、Ⅱ、Ⅲ、IV代表的营养级,每个营养级可能不止一种生物,B错误;C、能量金字塔是根据各营养级的能量绘制的,各营养级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C错误;D、由图可知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D正确。故选D。18.布氏田鼠是造成呼伦贝尔草原草场退化、沙化的主要害鼠。科技人员对草场上8hm2内的布氏田鼠进行种群密度调查研究,第一次捕获了田鼠300只,其中有布氏田鼠240只,将布氏田鼠全部标记后放回,一个月后再次捕获200只布氏田鼠,其中含有标记的共4只。该草场上的布氏田鼠种群密度约为()A.3750只/hm2 B.3025只/hm2C.2500只/hm2 D.1500只/hm2【答案】D【解析】【分析】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活动能力较强、活动面积较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常用标记(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标记(标志)重捕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一定时间后在同一地点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记的个体数占总捕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详解】分析题意,设该区域8hm2内种群数量为N,第一次捕获数为M,重捕数为n,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为m,则有N:M=n:m。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第一次捕获并标记240只布氏田鼠,第二次捕获200只,其中含有上次标记的个体4只,根据标记(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有N:240=200:4,N=12000只,调查面积为8hm2,因此该草场布氏田鼠的种群密度为12000÷8=1500只/hm2。故选D。19.研究人员为探究不同浓度NAA对月季插条生根的影响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较高浓度的NAA溶液处理插条基部的方法采用沾蘸法B.探究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预实验可减小实验误差C.该实验结果反映了低浓度NAA促进生根,高浓度NAA抑制生根D.可在2×10-6~6×10-6molL之间设计实验探究NAA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柱形图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NAA,因变量是生根数量,并且无关变量包括:侧芽的数目、溶液处理的时间等无关变量会影响实验的结果,因此应保持相同且适宜。【详解】A、处理枝条基部的方法可以为浸泡法或沾蘸法,其中较高浓度的NAA溶液处理插条基部的方法采用沾蘸法,A正确;B、探究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预实验能检验实验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不能减小实验误差,B错误;C、分析柱形图可知,与对照组(NAA浓度为0)相比,低浓度NAA促进生根,高浓度NAA抑制生根,C正确;D、由图中数据可知,NAA浓度为4×10-6mol/L时,生根数最多,要确定NAA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需要在2×10-6~6×10-6mol/Lmol/L之间缩小浓度梯度继续实验,D正确。故选B。20.灵长类社会群体的最终大小受到被捕食压力和食物资源的双重影响。在没有人类干扰状态下,猴群大小的范围多数在15~50只之间,当猴群增长至一定大小时,会发生分群(由一个猴群分流成两个猴群,新的猴群将寻找新的领地)。研究人员对野生猴群大小变化展开相关研究,建立相应模型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分群前种内互助逐渐增强,被捕食压力减弱B.野生猴群增长至一定大小时,由于种间竞争加剧因而发生分群C.人与猴群的互动可能导致猴群向人传播传染病,应限制游客的行为D.游客投食降低了景区猴群的觅食竞争压力,导致猴群超出正常范围仍不分群【答案】B【解析】【分析】曲线分析: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大,种群被捕食压力先下降后稳定,分群后种群被捕食压力又上升;而种群觅食压力则随着种群数量增大,逐渐增大,分群后继续上升。【详解】A、由曲线可知,猴群较小时,抵御天敌能力低,被捕食压力大,随着猴种群增长,种内互助逐渐增强,抵御天敌能力随渐增强,被捕食压力逐渐降低至相对稳定,A正确;B、导致野生猴群分群主要原因是随着猴群增长,被捕食压力和觅食竞争压力增大,即由于种内竞争加剧因而发生分群,B错误;C、人类与野生动物的互动可能导致传染病的传播,故应限制游客的投喂行为,C正确;D、在旅游景区,游客投喂食物会导致景区猴群扩大到其种群数量超过正常范围仍不出现分群现象,由曲线模型可知,导致野生猴群分群主要原因是随着猴群增长,觅食压力增大。而游客投食行为改变了景区猴群的生态位,降低了其觅食压力,进而影响了分群现象,D正确。故选B。第Ⅱ卷(共50分)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0分,除标明外,每空1分。)21.向光性应答反应是植物有效获取光能的重要方式,不同植物向光机理不同。分析回答:(1)金丝雀虉草胚芽鞘尖端合成生长素,当胚芽鞘尖端受到单侧光的照射时.尖端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___向光侧,生长素从胚芽鞘尖端通过___方式运输到尖端下部,导致尖端下部生长素分布不均,使向光侧细胞生长速度___背光侧。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说明生长素对金丝雀虉草的生长具有___作用。(2)研究表明玉米胚芽鞘的向光性不是由生长素分布不均引起的,而是由MBOA(抑制生长的物质)分布不均引起的。某生物实验小组为了验证该结论,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并完成部分实验设计方案。①请在对应图中完善实验设计方案(请在答案卡相应位置作答),按补充完整的方案进行实验,需要统计实验结果的数据有___。②实验结果如图1和图2。时间处理0h1h2h3h4h5h甲00.200.240.280.290.29乙00.210.250270.290.29丙00.220.270.290.290.29丁00.220.280.290.290.29图1琼脂块中生长素含量/mg图2琼脂块中MBOA含量本研究结果支持玉米胚芽鞘的向光性不是由生长素分布不均引起的,而是由MBOA(抑制生长的物质)分布不均引起的依据是___和___。【答案】21.①.大于②.主动运输③.小于④.促进22.①.②.甲、乙、丙、丁中生长素含量和MBOA(抑制生长的物质)含量③.单侧光处理后,生长素在胚芽鞘向光侧和背光侧含量基本相等④.单侧光处理后,MBOA在向光侧含量明显多于背光侧【解析】【分析】目前普遍认为,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原因:由于单侧光照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发生横向运输,生长素在尖端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转移,造成生长素在背光侧分布多,生长素由极性运输到尖端下部,尖端下部背光侧的生长素分布多于向光侧,背光侧生长快,导致植物弯向光源生长。【小问1详解】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外因是:当胚芽鞘尖端受到单侧光的照射时,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转移,因此尖端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生长素从胚芽鞘尖端通过主动运输到尖端下部,导致尖端下部生长素分布不均,使向光侧细胞生长速度小于背光侧,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说明生长素对金丝雀草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小问2详解】①本实验是验证玉米胚芽鞘的向光性不是由生长素分布不均引起的,而是由MBOA(抑制生长的物质)分布不均引起的,自变量为是否具有单侧光,因变量为琼脂块中收集到的生长素含量和MBOA(抑制生长的物质)含量,故需将实验方案补充为,并需要统计甲、乙、丙、丁的生长素含量和MBOA(抑制生长的物质)含量。②根据图1表格数据可知,黑暗条件下甲和乙收集到的生长素含量基本相同,单侧光下丙收集的生长素约等于丁,说明单侧光没有影响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分析图2可知,黑暗条件下甲和乙收集的MBOA基本相同,但单侧光下,丙收集到的MBOA含量小于丁,说明背光侧MBOA含量低于向光侧,对背光侧细胞的伸长抑制作用减弱,因此可支持玉米胚芽鞘的向光性不是由生长素分布不均引起的,而是由MBOA(抑制生长的物质)分布不均引起的。22.红树林是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特有的生态系统,具有防浪护坡、净化水污染等作用。许多年前,某红树林区旁一工厂将大量污水排入大海,导致该红树林海岸带的原生生态系统受到汞的污染,结构与功能遭受严重破坏。回答下列问题:(1)该生物群落区别于其他群落的重要特征是___。红树林具有防浪护坡、净化水污染等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___的价值。(2)汞一旦被植物或动物摄入,就会沿着___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从而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影响。汞的污染属于影响生物的___(填“非密度制约因素”或“密度制约因素”)。(3)通过种植某种植物,能大量吸收红树林土壤中的汞元素,但需对其定期收割并实施无害处理,原因是___。对红树林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及合理的开发利用,既能改善生态环境,又能给当地居民带来经济收入,这充分体现了生态工程的___原理。【答案】22.①.物种组成②.间接23.①.食物链②.非密度制约因素24.①.若不及时收割,该植物死亡后会通过分解者的分解,汞元素再度进入水体中②.整体【解析】【分析】由题干可知,红树林是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生态系统,则红树林中的所有生物构成一个群落,红树林具有防浪护坡、净化水污染的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小问1详解】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生物群落的重要特征。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的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故红树林具有防浪护坡、净化水污染等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小问2详解】由于汞在生物体内形成难以降解的化合物,所以会沿着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最终积累在食物链的顶端。气候和自然灾害等对种群数量的影响与种群密度无关,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汞的污染对种群数量的影响与种群密度无关,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小问3详解】通过种植某种能大量吸收汞元素的植物来去除汞,需要对其进行定期收割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否则该植物死亡后会通过分解者的分解,汞元素再度进入水体中。对红树林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及合理的开发利用,既能防风固堤、改善海湾生态环境,又能给当地居民带来经济收入,这充分体现了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23.据图回答问题:I.下图表示某种群数量变化可能出现的情况(“J”形、I、Ⅱ、Ⅲ),其中b点表示外界因素发生变化,请据图回答问题:(1)若某种生物的种群密度在较长时间内保持a~b段的相对稳定状态,表明该种群的数量已经达到了___。利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该种生物的种群密度时,若标记物脱落,则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___(选填“偏高”、“偏低”或“不变”)。(2)若图中种群为东亚飞蝗,应控制其种群数量为___(填“K1”或“K2”),以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干旱能抑制一种丝状菌(该菌致使蝗虫患病)的生长,若b点发生地变化为干旱,则b点后东亚飞蝗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最可能为___(用图中标号Ⅰ、Ⅱ、Ⅲ表示)。Ⅱ.下图甲表示藏羚羊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①表示出生率,②表示死亡率),图乙表示该生物一段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变化的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3)根据甲图给出的信息,该生物种群在甲图所示时间内,数量增长模型为___形。若一段时间后,甲图中的①②发生重合时,该生物种群数量对应在乙图上的时间点为___。(4)下列关于图乙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___。A、若在t2时种群的个体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N/2B、在t2时种群个体的数量与在t0时种群个体的数量相等C、从t1到t2,该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D、若曲线代表某害虫种群,防治害虫应在t1前进行E、t1~t2,该种群的出生率逐渐下降,死亡率逐渐上升【答案】(1)①.环境容纳量##K值②.偏高(2)①.K2②.Ⅰ(3)①.J②.t2(4)ADE【解析】【分析】据图分析,Ⅰ曲线的K值较高,因此Ⅰ环境破坏较轻;Ⅱ的环境容纳量低于原始环境容纳量,说明环境有一定程度的破坏;Ⅲ中生物逐渐灭绝,说明栖息地的环境被完全破坏。【小问1详解】分析题意,若某种生物的种群密度在较长时间内保持a~b段的相对稳定状态,表明该种群的数量已经达到了环境容纳量即K值;用标记重捕法计算种群数量时,利用公式计算若将该地段种群个体总数记作N,其中标记数为M,重捕个体数为n,重捕中标记个体数为m,假定总数中标记个体的比例与重捕取样中标记个体的比例相同,则N=Mn÷m,若标记物脱落,会导致m偏小,则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高。【小问2详解】种群数量在K/2时增长率最大,而K2小于K/2,将蝗虫种群数量控制在K2,能够抑制其恢复到K值,如果控制在K1,则数量过高,不利生态系统稳定;若a点变化为干旱,蝗虫数量上升一段时间后趋于稳定,为曲线I。【小问3详解】依题意并结合分析图甲可知:该生物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其种群密度将会增大。该生物种群在甲图所示时间内,种群增长率不变,说明其数量增长模型为J形;若一段时间后,甲图中的①②发生重合,即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表明此时该生物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对应在乙图上的时间点为t2点。【小问4详解】A、图中的t1对应K/2,若在t2时种群的个体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N/2,A正确;B、t2时该种群数量最大,和t0时刻种群数量不等,B错误;C、从t1到t2,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所以种群数量增加,C错误;D、t1时刻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所以若曲线代表某害虫种群,防治害虫应在t1前进行,防止种群数量达到K/2,D正确;E、t1~t2,由于空间资源有限,天敌增加,所以该种群的出生率逐渐下降,死亡率逐渐上升,E正确。故选ADE。24.某山区坡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们根据不同坡度,分别采取保护性耕作、经济林种植和封山育林对其进行了治理。(1)陡坡在封山育林后的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选取样方的关键是___。图中0→a,物种①密度上升,从种群数量特征分析,原因是___;b→c,物种①逐渐消失,而物种②只是密度___,原因是物种②能耐受___环境。(2)欲统计山脚下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通常可采用的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___,对于活动能力较强、身体微小的土壤小动物,常用___法进行采集。(3)野兔感受到赤狐粪、尿的气味,会有躲到洞穴中的行为,这体现了信息传递具有___,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的作用。(4)经过人们多年的改造治理,该地区由寸草不生变为多种动植物共存,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___。若该山区坡地生态系统遭到毁灭性破坏后不能自动恢复,则这一事实说明生态系统的___能力是有限的,该能力的基础是___调节。【答案】(1)①.随机取样②.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③.逐渐减小至稳定④.弱光(2)①.目测估计法②.取样器取样(3)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4)①.速度和方向②.自我调节③.负反馈【解析】【分析】对植物和活动能力比较弱的动物,一般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图中①表示一年生草本植物,②表示多年生草本植物,③表示灌木;决定种群密度最直接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小问1详解】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关键是随机取样。图中0→a,由于条件适宜,物种①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①种群密度上升;b→c,由于物种③灌木增加,占据更多的阳光资源,①②获取的阳光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