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2023-2024学年高三1月期末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2023-2024学年高三1月期末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2023-2024学年高三1月期末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2023-2024学年高三1月期末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2023-2024学年高三1月期末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怀仁市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调研试题生物(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每题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支原体是导致人类呼吸道感染、尿道感染等疾病的病原体之一,是目前发现的能在无生命的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最小细胞。如图为支原体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与病毒相比,支原体在结构上的根本区别是具有细胞结构B.支原体不能合成组成细胞结构、维持细胞功能所必需的蛋白质C.与细菌相同,支原体的遗传物质也是DNAD.抑制细胞壁合成抗生素不能治疗支原体感染【答案】B【解析】【分析】1、支原体属于原核生物,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2、题图分析:由图可知,支原体没有核膜包围的成形细胞核,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DNA和RNA,属于原核细胞。【详解】A、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支原体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等细胞结构,因此与病毒相比,支原体在结构上的根本区别是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等细胞结构,A正确;B、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由图可知,支原体有细胞结构,有核糖体,能合成蛋白质,B错误;C、支原体具有细胞结构,与细菌相同,支原体的遗传物质也是DNA,C正确;D、由图可知,支原体没有细胞壁,因此以抑制细胞壁合成为主要的功效的抗生素不能治疗支原体感染导致的疾病,D正确。故选B。2.下列关于组成细胞的分子、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①酵母菌的线粒体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有利于附着分解葡萄糖的酶②真核细胞的细胞骨架和生物膜系统都有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的功能③淀粉是由葡萄糖聚合而成的生物大分子,是植物细胞内的储能物质④原核细胞的拟核中的DNA会和蛋白质结合⑤细胞中的酶发挥作用后就会被分解⑥卵细胞体积较大有利于和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为胚胎早期发育提供所需养料A.①②③⑥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③④⑥【答案】C【解析】【分析】细胞器的分类:(1)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有:叶绿体、线粒体;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结构有叶绿体、线粒体和核膜。(2)具有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液泡;具有单层膜结构的细胞结构有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液泡和细胞膜。(3)不具备膜结构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和中心体。(4)能产生水的细胞器有线粒体、核糖体。(5)与碱基互补配对有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叶绿体、线粒体。(6)含有DNA的细胞器有叶绿体和线粒体。(7)含有RNA的细胞结构有叶绿体、线粒体和核糖体。(8)与细胞的能量转换有关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详解】①线粒体不能将葡萄糖分解,葡萄糖需要先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为丙酮酸,丙酮酸再进入线粒体进一步氧化分解,①错误;②真核细胞中有维持细胞形态的细胞骨架,细胞膜和细胞器膜以及核膜构成生物膜系统,它们都具有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的功能,②正确;③淀粉属于多糖,是由葡萄糖聚合而成的生物大分子,在植物细胞中,淀粉可以作为主要储能物质,③正确;④原核细胞无成形的细胞核,DNA裸露存在,不含染色体(质),但是其DNA会在相关酶的催化下发生复制,DNA分子复制时,DNA会与蛋白质结合,形成DNA-蛋白质复合物,④正确;⑤酶是催化剂,只起催化作用,在发挥作用后不会被分解,可多次重复利用,⑤错误;⑥卵细胞体积较大,其相对表面积较小,不利于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⑥错误。综上②③④正确,即C正确,ABD错误。故选C。3.将某种植物的成熟细胞放入一定浓度的物质A溶液中,发现其原生质体(植物细胞中细胞壁以内的部分)的体积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0~1h内,细胞吸水能力逐渐增强B.发生质壁分离现象的内因是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C.在2~3h,细胞液的渗透压大于物质A溶液的渗透压D.在1.5h之后,植物细胞开始吸收溶液中的物质A【答案】D【解析】【分析】1、质壁分离的原理: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而失水,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溶液中,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收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分离。2、质壁分离复原的原理: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而吸水,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通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紧贴细胞壁,使植物细胞逐渐发生质壁分离复原。【详解】A、据题图分析,0~1h内原生质体的体积减小,说明细胞不断失水,细胞液的浓度增加,因此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增强,A正确;B、发生质壁分离现象的外因是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内因是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B正确;C、2~3h内为质壁分离复原过程,细胞吸水,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故细胞液的渗透压大于物质A溶液的渗透压,C正确;D、植物细胞一开始就能吸收物质A,只是开始一段时间内由于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因此表现为细胞失水,而非在1.5h之后,植物细胞开始吸收溶液中的物质A的,D错误。故选D。4.水淹时,玉米根细胞由于较长时间进行无氧呼吸导致能量供应不足,使液泡膜上的H+转运减缓,引起细胞质基质内H+积累,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也使细胞质基质pH降低。pH降低至一定程度会引起细胞酸中毒。细胞可通过将无氧呼吸过程中的丙酮酸产乳酸途径转换为丙酮酸产酒精途径,延缓细胞酸中毒。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正常玉米根细胞液泡内pH高于细胞质基质B.检测到水淹的玉米根有CO2的产生不能判断是否有酒精生成C.转换为丙酮酸产酒精途径时释放的ATP增多以缓解能量供应不足D.转换为丙酮酸产酒精途径时消耗的[H]增多以缓解酸中毒【答案】B【解析】【分析】无氧呼吸全过程:(1)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一分子葡萄糖形成两分子丙酮酸、少量的[H]和少量能量,这一阶段不需要氧的参与。(2)第二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丙酮酸分解为二氧化碳和酒精或乳酸。【详解】A、玉米根细胞由于较长时间进行无氧呼吸导致能量供应不足,使液泡膜上的H+转运减缓,引起细胞质基质内H+积累,说明细胞质基质内H+转运至液泡需要消耗能量,为主动运输,逆浓度梯度,液泡中H+浓度高,正常玉米根细胞液泡内pH低于细胞质基质,A错误;B、玉米根部短时间水淹,根部氧气含量少,部分根细胞可以进行有氧呼吸产生CO2,检测到水淹的玉米根有CO2的产生不能判断是否有酒精生成,B正确;C、转换为丙酮酸产酒精途径时,无ATP的产生,C错误;D、丙酮酸产酒精途径时消耗的[H]与丙酮酸产乳酸途径时消耗的[H]含量相同,D错误。故选B。5.下图是某雄性动物体内相关细胞分裂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甲细胞是次级精母细胞,一般情况下,该细胞内不含有等位基因B.图乙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该时期的细胞可发生基因重组C.图乙细胞中含有2个中心粒、3个四分体、6个着丝点、12条染色体D.图丙细胞将进入的下一时期着丝点分裂后细胞中有4个染色体组【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可知:甲图中无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乙图正在同源染色体联会,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丙图含有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的中期。【详解】A、图甲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是次级精母细胞,同源染色上已经分裂,一般情况下,该细胞内不含有等位基因,A正确;B、图乙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该时期的细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有可能发生交叉互换,可发生基因重组,B正确;C、图乙细胞中含有2个中心体,4个中心粒、3个四分体、6个着丝点、6条染色体,C错误;D、图丙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下一时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染色体组加倍,细胞中将有4个染色体组,D正确。故选C。6.Tay-Sachs病是一种幼年致死性疾病,患者体内的己糖脱氨酶A功能异常,导致其神经元肿胀甚至死亡。一对夫妇(Ⅲ-1和Ⅲ-2)希望咨询他们生育一个患Tay-Sachs病孩子的可能性。该夫妇所在家庭的遗传谱系如图所示,妻子的父亲并非该病携带者(不考虑突变,■患病个体不考虑XY同源区段)。下列说法合理的是()A.Tay-Sachs病的发生体现了基因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B.因为该夫妇生女孩患病概率更高,应建议其生男孩C.对该夫妇进行基因检测后,他们的孩子一定不患病的概率为0或1/4D.若该夫妇生育一个男孩,则其患病概率为1/36【答案】C【解析】【分析】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详解】A、Tay-Sachs病由于体内的己糖脱氨酶A功能异常引起的,因此该病的发生体现了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而控制代谢过程,进而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A错误;B、遗传系谱图中中显示正常的双亲生出患该病的女儿,因此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生男生女患病概率相同,B错误;C、将决定Tay-Sachs病发生的等位基因用T和t表示,该对夫妇基因型组合可能为Tt×TT(后代不患病)、TT×TT(后代不患病)或Tt×Tt(后代患病概率为1/4),即他们的孩子一定不患病的概率为0或1/4,C正确;D、妻子的父亲并非该病携带者,Ⅱ-3为TT,Ⅰ-1、Ⅰ-2、Ⅱ-4、Ⅱ-5均为Tt,Ⅱ-2为Tt的概率为2/3,Ⅲ-1为Tt的概率为2/3×1/2=1/3,Ⅲ-2为Tt的概率为2/3,Ⅲ-1与Ⅲ-2生育一个男孩,其患病的概率为1/3×2/3×1/4=1/18,D错误。故选C。7.科研工作者做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时,分别用同位素32P、35S、3H和14C对噬菌体以及大肠杆菌成分做了如下标记。以下说法错误的是()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噬菌体成分用35S标记未标记用14C标记大肠杆菌成分用32P用3H未标记标记标记A.第一组实验中,子代噬菌体中含有32P的和35S的噬菌体分别占总数的100%、0B.第二组实验中,子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中存在的氢元素是3HC.第三组实验中,子代噬菌体的DNA中不一定含有14CD.第三组实验经过适宜时间培养后离心,检测到放射性主要出现在沉淀物中【答案】D【解析】【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1、噬菌体的结构:蛋白质外壳(C、H、O、N、S)+DNA(C、H、O、N、P)。2、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3、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该实验的结论:DNA是遗传物质。【详解】A、第一组实验中,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蛋白质不进入细菌,而大肠杆菌含有32P标记,而合成子代噬菌体的原料来自大肠杆菌,因此,子代噬菌体均含有32P,但均不含35S标记,A正确;B、第二组实验中,噬菌体未标记,而大肠杆菌提供的合成子代噬菌体的原料带有3H标记,因此,子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中存在的氢元素是3H,B正确;C、14C能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而大肠杆菌没有标记,在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过程中,进入细菌体内的是带有14C标记的噬菌体DNA,由于DNA的半保留复制且不知复制代数,故子代可能只有部分噬菌体含有亲代DNA的一条放射性链,所以子代噬菌体个体的DNA中不一定含有14C,C正确;D、第三组实验产生的子代噬菌体少数带有14C标记(进入沉淀物中),亲代噬菌体的外壳蛋白也带有14C标记(进入上清液中),因此,经过适宜时间培养后离心,检测到放射性出现在上清液和沉淀物中,D错误。故选D。8.带状疱疹是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VZV)感染所致,VZV是一种具有传染性的双链DNA病毒。阿昔洛韦是治疗带状疱疹的一种常用药物,其作用机理主要是抑制病毒DNA聚合酶的活性。中心法则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与VZV相关的信息传递存在图中的①②③⑤过程B.⑤过程存在U—A、C—G、A—T、G—C4种碱基配对方式C.阿昔洛韦主要通过影响图中的②过程来抑制VZV的增殖D.在①过程中,DNA聚合酶能将两条链之间的氢键断开【答案】B【解析】【分析】图示为中心法则图解,图中①表示DNA的复制过程;②表示转录过程;③表示翻译过程,④表示RNA的复制过程;⑤表示逆转录过程;一般地,图中的④逆转录和⑤RNA的复制只发生在被RNA病毒寄生的细胞中,而在其它生物体内不能发生。【详解】A、VZV是一种具有传染性双链DNA病毒,不会发生⑤逆转录过程,A错误;B、⑤逆转录是以RNA为模板成DNA的过程,RNA中存在U、C、A、G碱基,与其配对的DNA中的碱基分别为A、G、T、C,即U—A、C—G、A—T、G—C4种碱基配对方式,B正确;C、由题干信息可知,阿昔洛韦的作用机理主要是抑制病毒DNA聚合酶的活性,故其主要通过影响图中的①DNA复制过程来抑制VZV的增殖,C错误;D、在①DNA复制过程中,解旋酶能将两条链之间的氢键断开,D错误。故选B。9.过去的两百年间出现了七次跨国霍乱全球大流行,霍乱大流行菌株的研究备受瞩目。2023年7月4日,南开大学的研究团队首次揭示霍乱大流行菌株起源和完整进化途径的研究成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比较全球所有保存的霍乱菌株基因样本,为霍乱菌株提供了细胞水平上的进化证据B.进化过程中,霍乱菌株由于在新地域遭受的选择压力而获得了一系列特殊的基因C.新的交通方式的出现和国际交流的增加,不利于新发传染病出现频率和速度的大幅提高D.过去的两百年间出现的七次跨国霍乱全球大流行可能导致霍乱大流行菌株基因库的改变【答案】D【解析】【分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详解】A、研究团队比较了全球所有保存的霍乱大流行菌株的基因样本,提供了霍乱大流行菌株在分子生物学水平上的进化证据,A错误;B、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进化过程中,菌株由于在新地域遭受选择压力而使得含某些特殊性状的个体生存并产生子代的概率更大,因此子代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B错误;C、新的交通方式的出现和国际交流的增加,使病原体更快传播到全球各处,也为病原体提供了更多宿主,有利于新发传染病出现频率和速度的大幅提高,C错误;D、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过去两百年间出现的七次跨国霍乱全球大流行中存在病原体的进化,可能导致致霍乱大流行菌株基因库的改变,D正确。故选D。10.人类遗传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下图表示各类遗传病在人体不同发育阶段的发病风险。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据图分析可知,遗传病患者出生时不一定表现出患病B.受两对以上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在成年群体中的发病风险较高C.调查某单基因遗传病的发病率时,应保证调查群体足够大且随机取样D.出生前是染色体异常病高发期,可通过检测致病基因进行诊断和预防【答案】D【解析】【分析】从图中曲线可知看出,多基因遗传病的显著特点是成年人发病风险显著增加(或随着成年人年龄增加发病人数急剧上升),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中多数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是致死的,患病胎儿在出生前就死亡了,遗传病的发病率通常采用单基因遗传病调查。【详解】A、据图分析可知,遗传病患者出生时不一定表现出患病,有些症状需要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A正确;B、受两对以上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是多基因遗传病,由图可知,多基因遗传病在成年群体中的发病风险较高,B正确;C、调查遗传病的发病率需要在广大人群中进行,且需要遵循随机取样原则,C正确;D、出生前是染色体异常病高发期,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可通过检测染色体结构和数目进行诊断和预防,D错误。故选D。11.据统计,节食减肥可能导致营养不良、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等,过度节食还会诱发骨质疏松、贫血、低血钾、情绪低落等各种症状。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节食导致营养不良的患者可能出现全身组织水肿B.过度节食可导致在内环境中进行的糖类代谢活动发生紊乱C.过度节食可能使得磷脂和蛋白质摄入不足,对膜面积较大的神经细胞更新影响较大D.节食可能影响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而影响记忆力【答案】B【解析】【分析】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详解】A、过度节食会引起营养不良,导致血浆蛋白含量降低,血浆渗透压下降,从而血浆中的水分大量进入组织液,引发全身组织水肿,A正确;B、糖类代谢的场所是细胞内而非内环境中,B错误;C、生物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而过度节食可能使得磷脂和蛋白质摄入不足,对膜面积较大的神经细胞更新影响较大,C正确;D、记忆是将已获信息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过程,短期记忆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节食可使情绪低落可能会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从而影响人体记忆力,D正确。故选B。12.寒冷的冬天,同学们从温暖的教室来到操场进行体育运动。关于机体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饥寒交迫时,肾上腺素既可以参与体温调节又可以参与血糖调节B.离开教室后,寒冷刺激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兴奋传入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并通过传出神经支配皮肤毛细血管收缩C.运动后感到饥饿,此时机体血糖含量降低,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增加,促进血糖升高,血糖的来源为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D.在操场的一段时间里,机体经过一系列调节后散热量等于产热量,但总体的产热量和散热量都比在教室时的多【答案】C【解析】【分析】寒冷条件下体温调节过程:寒冷刺激,冷觉感受器兴奋,兴奋沿传入神经传入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进行分析、综合,一方面通过传出神经支配血管收缩、立毛肌收缩、骨骼肌战栗、肾上腺素分泌增加等,另一方面引起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进而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机体产热增加从而维持体温稳定。【详解】A、饥寒交迫时,肾上腺素既可以参与体温调节,增加产热,又可以参与血糖调节,升高血糖,A正确;B、离开教室后,寒冷刺激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兴奋传入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并通过传出神经支配皮肤毛细血管收缩,从而减少散热,B正确;C、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增加,促进血糖升高,血糖的来源为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而肌糖原不能分解,C错误;D、在操场的一段时间里,机体经过一系列调节,产热量增加,散热量减少,使散热量等于产热量,但总体的产热量和散热量都比在教室时的多,D正确。故选C。13.布美他尼是一种利尿剂,它能阻断钠-钾-氯共同转运体,抑制肾小管对Na+,Cl-的重吸收,从而影响肾脏浓缩功能,利尿作用强大,因而常用于治疗组织性水肿、高血压等疾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布美他尼能促进有毒物质随尿排出,可用于抢救急性药物中毒病人B.静脉注射布美他尼,可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C.布美他尼可能通过加快Na+,Cl-的排出及减少血容量来降低血压D.布美他尼可以使尿液渗透压降低,用于治疗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的患者【答案】D【解析】【分析】布美他尼是一种利尿剂,能抑制肾小管对Na+、Cl-的重吸收”,使得尿液中渗透压升高,带走较多的水分,尿液排出增加。【详解】A、布美他尼为利尿剂,能加速尿排出,使得有毒物质随尿快速排出,可用于抢救急性药物中毒病人,A正确;B、布美他尼抑制肾小管对Na+,Cl-的重吸收,导致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尿液中渗透压升高,尿量增加,B正确;C、布美他尼抑制肾小管对Na+,Cl-的重吸收,使得尿液中渗透压升高,尿液排出增加,减少血容量,进而降低高血压的目的,C正确;D、静脉注射布美他尼,导致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尿液中渗透压升高,患者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会减少,可用于治疗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的患者,D错误。故选D。14.秋冬是流感高发季,老人、儿童及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属于流感的高危人群。被病毒感染后,人体的免疫系统抵抗和清除流感病原体过程,通常伴随发热、身体疼痛、干咳等症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感染病毒后出现发热和疼痛症状,是第二道防线发挥作用引起的B.在感染病毒之前,人体已存在能特异性识别该病毒的B淋巴细胞C.效应B(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在淋巴结处将抗原清除引起淋巴结肿大D.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可以通过注射疫苗的方式进行免疫预防【答案】C【解析】【分析】人体有三道防线来抵御病原体的攻击。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如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这两道防线人人生来就有,是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遗传下来的,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作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主要针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因而具有特异性,叫作特异性免疫。这三道防线是统一的整体,它们共同实现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三大基本功能。【详解】A、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功能是溶解、吞噬、消化病原体,出现炎症,伴随机体出现红、肿、热、痛,A正确;B、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说明接触病毒前,人体就有部分B淋巴细胞膜表面含有识别它的受体,这是人类通过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正确;C、急性、慢性感染及淋巴瘤致淋巴结肿大,感染出现炎症,毛细血管增加通透性,增加组织液的渗透压,淋巴结出现肿大,机体构建第三道防线,淋巴结是淋巴细胞增殖的主要场所,引起淋巴结肿大,效应B细胞分泌的抗体与抗原结合并被吞噬细胞吞噬清除主要发生在内环境如血浆、组织液等,C错误;D、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可以通过注射疫苗的方式进行免疫预防,构建特异性免疫防线,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D正确。故选C。15.某人不慎右足底被刺伤,因伤口小不以为意,未做任何处理,5天后出现高热,右侧腹股沟疼痛、行走明显感觉不便,10天后出现乏力、头痛、肌肉酸痛,随着病情发展最终出现肌肉痉挛、喉头阻塞等症状,确诊为破伤风(病原体是破伤风杆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体温升高可抑制病原菌的繁殖B.右足底受伤、局部感染引发右侧腹股沟疼痛是免疫反应过强的表现C.细胞毒性T细胞可裂解被破伤风杆菌感染的宿主细胞,并彻底杀死破伤风杆菌D.对此人立即注射破伤风类毒素,是一种及时、有效、安全的治疗手段【答案】A【解析】【分析】1、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2)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3)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由浆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由辅助性T细胞分泌)、溶菌酶等。2、人体有三道防线,抵御病原体的攻击。是由皮肤和黏膜及其分泌物构成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构成第二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构成第三道防线。【详解】A、体温升高抑制酶的活性,可抑制病原菌的繁殖,A正确;B、右足底受伤、局部感染引发右侧腹股沟疼痛是免疫反应正常的表现,B错误;C、细胞毒性T细胞可裂解被破伤风杆菌感染宿主细胞,释放病原体,但不能彻底杀死破伤风杆菌,C错误;D、注射破伤风类毒素是一种预防手段,对此人立即注射含破伤风杆菌抗体的血清,是一种及时、有效、安全的治疗手段,D错误。故选A。16.拟南芥的向光性是由生长素分布不均引起的,以其幼苗为实验材料进行向光性实验,处理方式及处理后4组幼苗的生长、向光弯曲情况如图表所示。由该实验结果不能得出的是()分组处理生长情况弯曲情况甲不切断正常弯曲乙在①处切断慢弯曲丙在②处切断不生长不弯曲丁在③处切断不生长不弯曲A.结构Ⅰ中有产生生长素的部位 B.①②之间有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C.甲组的①②之间有生长素分布不均的部位 D.②③之间无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答案】D【解析】【分析】植物向光性的原因是由于单侧光照射后,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导致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侧生长速度比向光侧快,因而向光弯曲。【详解】A、据表格和题图可知,不切断任何部位,该幼苗正常弯曲生长,但在①处切断,即去除结构Ⅰ,生长变慢,推测结构Ⅰ中有产生生长素的部位,A不符合题意;BC、据表格可知,在①处切断,该幼苗缓慢生长且弯曲,而在②处切断后,该幼苗不能生长,推测①②之间含有生长素,且具有感光部位;推测可能是受到单侧光照射后,①②之间生长素分布不均,最终导致生长不均匀,出现弯曲生长,BC不符合题意;D、在②处切断和在③处切断,两组实验结果相同:幼苗都不生长、不弯曲,说明此时不能产生生长素,也无法得出有无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D符合题意。故选D。17.关于赤霉素、脱落酸、细胞分裂素和乙烯这四种植物激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赤霉素的合成部位是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作用有促进种子萌发、开花B.根冠和萎蔫的叶片等处能够合成脱落酸,其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抑制气孔关闭、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维持种子休眠C.细胞分裂素的合成部位主要是根尖,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促进芽的分化、侧枝的发育、叶绿素的合成D.各个植物的部位均能够合成乙烯,它的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开花;促进叶、花、果实脱落【答案】B【解析】【分析】1、赤霉素合成部位主要是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2、脱落酸合成部位是根冠、萎蔫的叶片等,分布在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多。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维持种子休眠)。【详解】A、赤霉素合成部位主要是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和有促进种子萌发、开花,A正确;B、脱落酸合成部位是根冠、萎蔫的叶片等,其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气孔关闭、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维持种子休眠,B错误;C、细胞分裂素的合成部位主要是根尖,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促进芽的分化、侧枝的发育、叶绿素的合成,C正确;D、乙烯的合成部位是植物体各个部位,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开花,促进叶、花、果实脱落,D正确。故选B。18.下图为种群相关知识的概念模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种群数量特征,①大于③时种群密度就会增大B.不同种群⑤的类型可能不同,但都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密度产生影响C.⑥可通过影响出生率对种群密度产生影响,但并非所有种群都具有此特征D.⑦方法两次捕获时间不宜间隔过短,⑧方法也适用于活动范围小能力弱的动物【答案】A【解析】【分析】图中①为出生率(或迁入率),②为迁入率(或出生率),③为死亡率(或迁出率),④为迁出率(或死亡率),⑤为年龄组成,⑥为性别比例,⑦为标记重捕法,⑧为样方法。【详解】A、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种群数量特征,其大小直接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①大于③时种群密度不一定增大,A错误;B、⑤年龄组成的类型包括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不同种群⑤年龄组成的类型可能不同,但都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B正确;C、⑥为性别比例,可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大小,但并非所有种群都具有此特征,如雌雄同株的生物没有性别比例这一特征,C正确;D、⑦方法为标志重捕法,两次捕获时间不宜间隔过短,要保证标记的个体与其他个体混合均匀后再重捕,⑧方法为样方法,也适用于活动范围小能力弱的动物如蚜虫、昆虫的卵、跳蝻等,D正确。故选A。19.古籍中有许多与农业生产有关的记载,《救荒简易书》中记载:“冬葵菜苗壮大,笼罩一切,种于草中,草不能为之害也”;东汉王充的《论衡》:“藏宿麦之种,烈日乾暴,投于燥器,则虫不生”;《诗经》中记载:“田祖有神,秉畀炎火”;清末的《蒲圻县乡土志》有:“捕得蝗,刺孔点以痘浆,放令飞去,痘毒传染,其种自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冬葵菜苗壮大……草不能为之害也”,说明冬葵菜在与杂草的竞争中占优势B.“烈日乾暴……则虫不生”,说明害虫的种群数量变化受密度制约因素影响C.“田祖有神,秉畀炎火”,说明利用趋光性消灭害虫,属于生物防治D.“捕得蝗……痘毒传染,其种自灭”,说明病毒与蝗虫之间为寄生关系,可在蝗虫数量达到K/2之前接种病毒进行防治【答案】B【解析】【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食物、流行性传染病等;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没有关系,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详解】A、“冬葵菜苗壮大,笼罩一切,种于草中,草不能为之害也”,说明冬葵菜在与杂草的竞争中占优势,A正确;B、“烈日乾暴……则虫不生”,说明害虫的种群数量变化受温度影响,即种群数量变化受非密度制约因素影响,B错误;C、“田祖有神,秉畀炎火”,说明利用趋光性消灭害虫,这是属于利用生物的特性进行设计的防治方法,因而属于生物防治,C正确;D、种群数量达到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因此进行蝗虫防治,可在蝗虫数量达到K/2之前接种病毒进行防治,D正确。故选B。20.山西省关于土壤污染治理和矿山生态修复的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地更净山更绿,新动力更充足”。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人为种植灌木乔木并加以保护,草本植物的丰富度达到最大的时间将提前B.矿山从山底到山顶的物种组成差异,是群落垂直结构的体现C.生态修复过程中随时间推移,群落的种间关系将越来越复杂D.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依据是物种组成【答案】B【解析】【分析】群落的结构:(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意义:植物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能力;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垂直结构)。(2)水平结构:群落的水平结构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分布。意义: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它们呈镶嵌分布。【详解】A、以“土壤污染治理和矿山生态修复的工作”为情境,考查群落的相关知识。人为种植灌木乔木并加以保护,加快了群落演替的速度,草本植物的丰富度达到最大的时间将会提前,A正确;B、矿山山底到山顶的物种组成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B错误;C、修复过程中,随时间推移,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越来越大,种间关系也越来越复杂,C正确;D、区分不同群落的依据就是物种组成,D正确。故选B。21.荒漠、草原、森林、沼泽、湖泊等为不同的群落类型,下列有关群落的说法,错误的是()A.群落类型不同,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存在差异B.水分、温度会影响群落类型,不同群落中的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相同C.草原生物群落中的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能抵抗干旱D.荒漠中的某些爬行动物以固态尿酸盐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有利于保存水分【答案】B【解析】【分析】不同群落的主要区别是物种组成的不同,不同群落的生物都能适应各自的环境,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特征。【详解】A、不同群落的主要区别是物种组成的不同,所以群落类型不同,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存在差异,A正确;B、水分、温度会影响群落类型,不同群落中的生物都能适应各自的环境,所以适应环境的方式不相同,B错误;C、草原生物群落中的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以减少水分散失,能抵抗干旱,C正确;D、荒漠中的某些爬行动物以固态尿酸盐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减少体内水分散失,有利于保存水分,D正确。故选B。22.某海岛森林中,灰蛾常在桦树的嫩枝上产卵,桦树周围的杜鹃树会释放一种挥发性的杀虫物质。桦树会吸收并重新释放出更多的这种杀虫物质,以驱逐灰蛾的幼虫。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桦树释放杀虫物质驱逐灰蛾的幼虫属于行为信息B杜鹃树和桦树之间只能通过化学物质进行信息传递C.该现象说明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D.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单向传递【答案】C【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种类:(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详解】A、桦树释放杀虫物质驱逐灰蛾的幼虫属于化学信息,A错误;B、杜鹃树和桦树之间可以通过化学物质进行信息传递,也可以通过物理信息进行信息传递,B错误;C、该现象说明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C正确;D、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D错误。故选C。23.稳态转换是指在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影响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可能发生大规模、持续和突然的变化,导致生态系统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快速重组进入另一个相对稳定状态的现象。其转换过程可用下图“球-杯模型”解释,小球位于“山顶”代表稳态转换的临界点。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若小球到达临界点前又重新回到谷底,说明此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说明草原生态系统发生了稳态转换C.生态系统由稳态1转变为稳态2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将变简单D.识别生态系统的稳态转换临界点,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答案】C【解析】【分析】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取决于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物种的多少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而恢复力稳定性则是生态系统被破坏后恢复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的大小和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详解】A、小球到达临界点前又重新回到谷底,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抵抗力稳定性,A正确;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野火过后,草原生态系统可恢复稳态,说明草原生态系统发生了稳态转换,B正确;C、从生态系统由稳态1转变为稳态2后,即生态系统发生稳态转换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不一定会变简单,也可能变复杂,C错误;D、识别生态系统的稳态转换临界点,可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D正确。故选C。24.生态工程倡导“无废弃物农业”的建设。农业废弃物是一种有价值的资源,经过处理后可作为燃料、肥料、饲料、工业原料等,不仅可减轻对环境的污染,还可改良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产品竞争力。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工程建设要以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我调节能力为基础B.“无废弃物农业”遵循了循环原理,极大提高了能量利用率C.农业废弃物的利用可实现土壤养分如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的循环利用D.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依据协调原理,要提高生物多样性,构建复合群落【答案】D【解析】【分析】生态工程基本原理的判断方法:①强调物质循环、废物利用、减轻环境污染→循环原理;②体现物种多,营养关系复杂;涉及结构、功能、系统组分的比例关系→自生原理;③强调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涉及环境承载力→协调原理;④涉及自然、经济和社会,如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整体原理。【详解】A、生态工程以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我调节功能为基础,遵循着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生态学基本原理,A正确;B、“无废弃农业""遵循了生态工程的物质循环原理,实现了农田有机垃圾的零废弃、无污染,B正确;C、农业废弃物的利用可实现土壤养分如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的循环利用,C正确;D、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应合理搭配植物以提高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体现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D错误。故选D。25.下图为非洲热带草原某原始部落中的食物网示意图,该部落人的膳食结构为50%植物、30%草食动物、20%肉食动物,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则人要增重1kg,至少消耗生产者多少千克?()A.25 B.15 C.10 D.35【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图示食物网存在三条食物链,分别是:植物→人、植物→草食性动物→人、植物→草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人,人可以从这三条食物链中获得能量,但是比例不同。【详解】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题中问的是至少消耗生产者的量,则按照20%的能量的传递效率计算,人增重1kg,即0.5kg来自植物,0.3kg来自草食动物,0.2kg来自肉食动物,所需植物=(0.5÷20%)+(0.3÷20%÷20%)+(0.2÷20%÷20%÷20%)=35kg。D正确,ABC错误。故选D。二、非选择题:5小题,共50分。26.在光合作用的研究中,植物光合产物产生的部位称为“源”,比如叶;光合产物消耗和储存的部位称为“库”,比如果实。某实验小组以油茶为实验材料,探究了不同的“库源比”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结果(相对值)如表所示。已知叶绿体中淀粉的堆积会破坏类囊体薄膜的结构,保卫细胞中淀粉的积累会降低气孔的开放程度。回答下列问题。项目甲组乙组丙组植株(库源类型)1果2叶1果4叶1果6叶净光合速率9.578.268.05叶绿素含量(平均值)79.571.362.5(1)叶肉细胞进行光合作用首先需要光合色素捕获光能,与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的光相比,叶绿素还能吸收______光,这些光合色素位于叶绿体的______上。(2)由实验结果可知,当“库源比”减小时,叶绿素平均含量的相对值______(填“升高”、“降低”或“不变”),结合所给信息分析,其原因是______。(3)气孔的开放程度主要影响光合作用过程中______的供应。当“库源比”增大时,短时间内叶绿体基质中C3的含量会______(填“升高”、“降低”或“不变”)。【答案】26.①.红②.类囊体(薄)膜27.①.降低②.叶绿素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库源比”减小会阻碍叶肉细胞中淀粉的输出,淀粉在叶绿体中积累会破坏类囊体薄膜的结构,使叶绿素含量下降28.①.CO2(或二氧化碳)②.升高【解析】【分析】根据表格中的实验结果可知,当库源比减小,即果实数量不变,叶片数量增多时,叶绿素的相对含量下降。【小问1详解】叶肉细胞进行光合作用首先需要光合色素捕获光能,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故与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的光相比,叶绿素还能吸收红光,这些光合色素位于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小问2详解】根据表格中的实验结果可知,当库源比减小,即果实数量不变,叶片数量增多时,叶绿素的相对含量降低。结合题意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库源比”减小会阻碍叶肉细胞中淀粉的输出,淀粉在叶绿体中积累会破坏类囊体薄膜的结构,而叶绿素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小问3详解】气孔的开放程度主要影响光合作用中CO2的供应。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当“库源比”增大时,即适当减“源”,果实数量不变,减少叶片数量,会增大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原因可能是适当减“源”会促进叶片中淀粉的输出,从而防止保卫细胞内淀粉积累,使气孔的开放程度增大,从而可吸收更多的CO2供光合作用的暗反应利用,短时间内叶绿体基质中C3的含量会升高。27.时珍曰:荞麦南北皆有。立秋前后下种,八、九月收刈,性最畏霜。荞麦最早起源于中国,最早的荞麦实物出土于陕西咸阳杨家湾四号汉墓中,距今已有2000多年。荞麦的落粒性(落粒是作物种子成熟后脱落的现象)和非落粒性是一对相对性状。研究者利用荞麦的非落粒性纯合品系与落粒性纯合品系杂交得F1,F1自交得F2,F2中落粒性与非落粒性的比例约为27:37.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杂交实验结果推测,荞麦的非落粒和落粒性至少受_____对等位基因控制,做出判断的理由是_____。(2)F2中非落粒植株的基因型有_____种,F1测交后代表型及其比例是_____。(3)荞麦花也被叫做恋人花,可以送给自己喜爱的人。研究人员在白花的植株中获得的紫花植株突变体且紫花性状由一对隐性突变的等位基因控制,为了对紫穗基因进行染色体定位,研究人员利用单体(2n-1)定位法对荞麦的紫花基因进行基因定位(假设荞麦单体减数分裂Ⅰ后期,未配对的染色体随机分配)。科研人员以表型为_____的植株为材料人工构建荞麦的单体系,然后将紫花突变体与该荞麦单体系中的全部单体分别杂交,留种并单独隔离种植,并统计后代的表型及比例。①若子代_____,说明紫花基因位于该单体所缺少的染色体上。②_____【答案】(1)①.3##三②.F2代中落粒性占全部个体比例为27/(27+37)=27/64=(3/4)3,根据n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且完全显性时,F2代中显性个体所占比例(3/4)n,可判定荞麦的非落粒和落粒性至少受3对等位基因控制(2)①.19②.落粒性:非落粒性=1:7(3)①.野生型白花②.白花:紫花约为1∶1③.若子代全为白花,说明紫花性状不位于该单体所缺少的染色体上【解析】【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小问1详解】根据F2代中落粒性占全部个体比例为27/(27+37)=27/64=(3/4)3,可判定荞麦的非落粒和落粒性至少受3对等位基因控制。【小问2详解】该性状由三对等位基因控制,则相关的基因型有3×3×3=27种,其中落粒性状的基因型有2×2×2=8种,则F2中的非落粒性个体基因型至少有27-8=19种;F1减数分裂产生8种比例相等配子,因此F1测交后代表型及其比例是落粒性:非落粒性=1:7。【小问3详解】若紫花是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相关基因用R、r表示),以表型为野生型白花(RR)的植株为材料人工构建荞麦的单体系(RR或RO),将紫花荞麦(rr)与野生型荞麦单体系中的全部单体分别杂交:若紫花基因位于该单体所缺少的染色体上,则该单体的基因型为RO,与紫花荞麦(rr)杂交,后代的表型及比例为白花(Rr):紫花(rO)=1:1;若紫花基因不位于该单体缺失的染色体上,且该单体为纯合子,则该单体的基因型为RR,与紫花荞麦(rr)杂交,则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全为白花。28.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血压的形成与血管的收缩和舒张以及细胞外液总量等因素密切相关,且细胞外液总量的增加会导致血压升高。图1为血管平滑肌收缩原理的局部示意图,图2为血压调节机制的部分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当人受到惊吓时,支配心脏的_____(填“交感”或“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使血压______(填“上升”或“下降”)。(2)图1中,NO通过_______方式进入神经元,其作用是促进_______,使得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时间延长,从作用效果上分析,这种调节方式属于______调节。(3)药物A是一种钙离子通道阻滞剂,据图1分析,其降压原理是通过________和_______来达到降压效果;而药物B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据图2分析,其降压原理是_______。【答案】(1)①.交感②.上升(2)①.自由扩散②.谷氨酸的释放③.正反馈(反馈)(3)①.抑制Ca2+内流②.NO的产生③.抑制了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从而减少了醛固酮的含量,减少钠离子的重吸收,使得细胞外液量减少,从而起到降压的作用。【解析】【分析】据图1分析,突触后膜内的L-精氨酸在相关酶NOS的催化下生成NO,NO经自由扩散到细胞外,再进入突触前膜,从而促进突触前膜融合释放Clu,Glu释放引起突触后膜上Ca2+内流,而Ca2+可促进L-精氨酸生成NO,促使突触前膜释放更多Glu,即Clu通过正反馈调节持续释放,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小问1详解】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个内脏器官的作用往往是相反的,交感神经可以使心跳加快、加强,副交感神经使心跳减慢、减弱,当人受惊吓时,交感神经兴奋,血压上升。【小问2详解】NO是气体,自由扩散进细胞,由图所示NO的作用是含有谷氨酸的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促进神经递质谷氨酸的释放,使兴奋延长,这属于正反馈调节。【小问3详解】药物A的降压原理由图1分析一方面可以抑制Ca2+内流和NO的产生来抑制谷氨酸的释放进而达到降血压的效果;另外抑制了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从而减少了醛固酮的含量,减少钠离子的重吸收,使得细胞外液量减少,从而起到降压的作用。29.金银花开花时,其颜色先白后黄,白色金银花两三天后变成黄色。金银花的茎不能直立生长,需要缠绕支柱上升(如图所示),缠绕现象主要是生长素的作用。回答下列问题:(1)茎缠绕生长的原因最可能是缠绕茎内侧由于支柱接触的刺激导致内侧生长素浓度__________(填“>”“<”或“=”)外侧浓度,而茎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较__________(填“高”或“低”),所以外侧生长较__________(填“快”或“慢”)。(2)研究表明,植物茎旋转缠绕的方向特性,是它们各自的祖先遗传下来的本能,是由各自遗传基因控制的。在漫长的进化历程里,分布于南、北半球的缠绕植物,为了获得更多的阳光和空间,使其生长发育得更旺盛,它们茎的顶端分生组织就随时朝向东升西落的太阳运动。由此可见,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共同完成。(3)有科学家认为金银花变色不仅与生长素有关,还可能与乙烯的作用有关。为证明是否与乙烯相关,请以一定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乙稀利、金银花植株为实验材料,写出实验设计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②.低③.快(2)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调节(3)将白色金银花平均分为两组,一组施加适量蒸馏水,另一组施加等量一定浓度的乙烯利,一段时间后观察和记录两组花色变化情况【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