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4章 牛顿运动定律)全章节教案_第1页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4章 牛顿运动定律)全章节教案_第2页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4章 牛顿运动定律)全章节教案_第3页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4章 牛顿运动定律)全章节教案_第4页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4章 牛顿运动定律)全章节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物理新课标教学设计

4.1牛顿第一定律

【学习者分析]

通过前面几节的学习,学生已经对运动有了一定认识,特别是前一节刚学过力的作用效

果之一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本节联系着一直是提出问题:如果物体不受力将会怎样运动?

通过实验使学生直观的看到这一现象。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应该是很有兴趣的。经过一

年的学习学生对科学探究七大要素已基本了解,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又因为本节课知识

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又,所以学生兴趣较高,但这节知识在生活中有没有事例只是一个推理

定律,学生可能很模糊。所以在具体学习过程中还需老师适时引导。综合说学生基本具备了

学习本节知识的条件。

【教材分析】

牛顿第一定律又称为惯性定律,它描述了力和运动状态的基本关系,在高中物理和生活

中都有广泛的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又是动力学的学习基础,所以牛顿第一定律不仅是牛顿定

律的基础,同时在高中物理中还占有非常重要地位。它需要通过实验演示、举例及其借助理

想模型的帮助,这中间体现了人类认知事物的规律。本节围绕力和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展开,

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加深对惯性概念的理解是本节的重点,能通过实验演示分析出力和运动

状态之间的关系及其惯性大小的决定因素是解决教学重点的关键。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主要推论过程和推论。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其含义,并能联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

(3)理解惯性大小的物理意义,并且惯性的大小只取决与物体的质量,能用它解释生活中相

关的物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借助实验演示及其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分析得出力和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要能透过现象了解事物的

本质,不能不加研究、分析而只凭经验,体会到对物理问题决不能主观臆断。

【重点难点】

(D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设计思想】

古代对于运动和力有很多错误的思想,通过教师实验和学生实验进行对比分析,重新归纳在

实验当中我们能过得出哪些结论,再进行设疑让学生讨论并引导学生去寻找答案,进而提高

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崇尚科学的精神。总体教学布局如下表:

开始

【教学环节】

课题的引入

开门见山,阐述课题:前面几章学习了运动和力基础知识,这一章开始我们研究力和运

动的关系。第一节课我们来学习牛顿第一定律。

二.新课教学

K教师活动》在讲台上放一小车,使它处于静止状态。

人推车走,不推车停,由此看来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运动,没有力作用在物

体上,物体就不运动——这是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说的,不是我说的。是这样的吗?

K学生活动》思考:物体的运动是不是一定需要力?

K教师活动》下面你就利用桌子上的器材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投影)

让学生利用桌子上的器材,自主设计实验,分别研究:

⑴、力推物动,力撤物停。

⑵、力撤物不停。

教师巡回指导

K学生活动》利用桌子上的器材:轨道、小车、小球、毛巾、玻璃板、刻度尺、斜槽。

设计实验:

⑴、轨道上铺毛巾,小车放在毛巾上,推它就动,不推就停。

⑵、撤去毛巾,让小车在轨道上,推一下小车,小车运动一段才停下来。

K教师活动你还能举出其他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吗?(投影)

K学生活动》比如:自行车蹬一段时间后停止蹬车,自行车会滑行一段距离;溜冰;

冰面上踢出去的冰块。等等。

K教师活动》刚才的两个实验为什么会出现两种现象呢?矛盾出在哪呢?(投影)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对比。通过对比实验可以进行逻辑推理,如果接触面非常光滑没有摩

擦,那运动的小球将会怎样?

K学生活动》用小球做对比实验

A、在轨道上放毛巾,使斜槽和毛巾吻合,让小球从斜槽上滚下,标出滚动距离。

B、使斜槽和轨道吻合,让小球从同样的高度滚下,标出滚动的距离。

C、使斜槽和玻璃板吻合,让小球从同样的高度滚下,标出滚动的距离。

现象:对比发现,接触面越光滑,滚动距离越远。

结论;小球运动停下来的原因是摩擦力。如果接触面非常光滑小球会永不停止。

K教师活动》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结合实验进一步总结:(投影)

物俗的运动物需裹力来钮的。

(力撤物停的原因是因为摩擦力。如果没有摩擦力,运动的物体会一直运动下去)。最

早发现这一问题的科学家是伽利略。伽利略是怎么研究这个问题的呢?

K教师活动边介绍边用多媒体播放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要动态出以下效果:

(1)对称斜面,没有摩擦小球滚到等高。

(2)减小另一侧斜面倾角,小球从同一位置释放要滚到等高,滚动距离就会越远。

(3)把另侧斜面放平,小球要到等高,就会一直滚下去。

根据这一现象伽利略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

K学生活动》观察并回答提出的问题:

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力,…物体将保持自己的速度丕变。

K教师活动》用气垫导轨消除摩擦。让滑块在导轨上滑动,利用光电门测出滑块在不

同位置的速度。

K学生活动》学生记录数据并比较。确信他的正确性。

K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认识、总结力和运动的关系。

让学生阅读课文找出:

1、伽利略的观点。

2、笛卡儿的补充和完善。

3、牛顿第一定律。

4、对比三个人的观点,他们都是叙述力和运动关系的,谁的更全面?

K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伽利略:物体不受力时,就会保持自己的速度不变。

2、笛卡儿:除非物体受到外力作用,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或运动状态,永远保持在直

线上运动。

3、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

4、牛顿第一定律叙述力和运动关系更全面。

(教师活动1:既然牛顿第一定律是最完善的,那么它从几个方面阐述了力和运动的关

系?

K学生活动》两个方面:不受力时,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受力时,

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

K教师活动》理解:①力和运动的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

动状态原因

②物体不受外力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K薮师活⅛⅛牛顿第一定律可不可以用实验来验证?什么时候可以看作不受力并举例

说明。

K学生活动》学生回答不能。因为不受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受力但合力为零时。

比如:冰面上的滑动的冰块。冰壶球。

K教师活动》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只要除研究对象外,还存在着物体,那么研究

对象就一定要受外力的作用,所以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通常所看到的匀速直线

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其实都是物体受到平衡力作用的结束。牛顿第一定律所描述的物体不

受外力的状态,只是一种理想化状态,这种状态虽不能实现,但它却正确揭示了运动和力的

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原因.),指出了物体的惯性的性

质。在现实中可以用合力为O的状态来代替它,或都说合力为O与不受外力是等效的。

理解:②物体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合力为零)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

O

1教师活动》在初中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牛顿定律又叫惯性定律,观看影片后回答问

题:什么叫惯性?惯性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K学生活动》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特点:①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②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不论物体处于什么状态,都具有惯性。

K教师活动》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当力使它改

变这种状态时,它就会有抵抗运动状态改变的的“本领”。这个本领与什么有关呢?比如货

车启动时,由静止到运动得需要一段时间,是空车好启动还是满载时?你还能举出什么例子

来?

K学生活动》学生思考举例:比如骑自行车,单人时和带人时的感觉相比。从实例可

看出,运动状态变化的难易程度与质量有关。

特点:③物体的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质量越小,惯

性越小。

三.课堂小结

一、历史的回顾:

亚里士多德f伽利略f笛卡尔f牛顿

二、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特点:二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

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1、理解:

⑴力和运动的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原因.

⑵物体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合力为零)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⑶物体具有一种固有属性:惯性。物体的惯性大小完全取决于质量,与其它因素无关。

*⑷牛顿第一定律所描述的物体不受外力的状态,只是一种理想化状态,这种状态虽不能实

现,但它却正确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原因.),指出了物体的惯性的性质。在现实中可以用合力为O的状态来代替它,或都说合力

为O与不受外力是等效的

2、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惯性。

特点:①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②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不论物体处于什么状态,都具有

惯性。③物体的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质量越小,惯性越

小。

四.作业

1、如图所示,重球系于DC下端,重球下再系一根同样的线BΛ,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线的A端慢慢增加拉力,结果CD线容易拉断

B、在线的A端慢慢增加拉力,结果AB线容易拉断

C、在线的A端突然猛力一拉,结果AB线容易拉断

D、在线的A端突然猛力一拉,结果CD线容易拉断

2、交通部门规定:在各种小型车辆前排队乘坐的人必须系好安全带,请从物理学的角B

度加以说明。

【板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

亚里士多德:历史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伽利略:理想实验一一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

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惯性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教学反思】

本节课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引入新课从生活实例入手,设置悬念,提出问题,激

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在进行“什么是传感器”的教学中注重实验探究,引导学

生从两个实验的探究中加以归纳,并通过DlSLab系统显示传感器的优越性,让学生了解把

非电学量转化为电学量的技术意义;在对光敏电阻、热敏电阻和热电阻、霍尔元件这些制作

传感器的元器件教学中,注重将教师演示实验与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

合。整个教学过程符合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

探究能力,注意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以此增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科学素养.

高中物理新课标教学设计

4.2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学习者分析】

该实验是探索规律的实验,学生对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的定量关系是未知的,但通

过实例,对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定性关系是可以理解的。怎样定量研究需在教师指导下,学

生动手、动脑进行设计研究,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评判者,只要学生的设计方案合理,亲

身体验探究过程,至于能否得出正确结果并不重要。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新人教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内容,是学生上高中以来接触到的第二个探究性实

验,和前一实验不同,本实验只给出了实验的基本思路,而没有给出确定的实验方案,实验

方案和器材的选用要学生自己设计。作为提示,书中提醒学生注意两方面的问题,还给出了

一个“参考案例”,这个案例是采用常用器材设计的实验,具有普遍意义和具体指导作用。

本节课,以前是验证牛顿第二定律,注重的是知识的再现;现在改为探究性实验,注重问题

的提出与研究,体现了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动手能力,观察和总结的能力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以实验为基础,得到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及所受外力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获取知识

和设计实验的能力。

(2)能用“化曲为直”的思想处理物理量之间

的反比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

(2)在探究过程中,渗透科学研究方法(控

制变量法、实验归纳法、图象法);

(3)经历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D体验探索过程中的艰辛与喜悦,养成科

学严谨的治学态度。

(2)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具有团队意识

和团队精神。

【重点难点】

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探究过程。

【设计思想】

【教学环节】

课题的引入

演示视频材料,列举生活实例。

问:加速度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定性结论)

二.新课教学

提出猜想

问:加速度与力,质量存在怎样的关系?

提出假设和猜想:m一定,a-F;

F一定,a0=l∕mo

学生探究α与F、m的定量关系

投影:

L确定研究方法:

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物理方法来研究a与F、m的定量关系呢?

2.设计实验方案:

(1)如何测量物体的加速度、质量和受到的力?

(2)怎样设计实验步骤?怎样选用和调试实验器材?

(3)如何采集实验数据,怎样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倡导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

法。”“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让每一位学生都在

自己基础上获得相应的发展。”

师生交流,进一步完善实验方案

保持小车质量不变,研究拉力与加速度间的关系。

保持拉力不变,研究加速度与质量之间的关系。

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3.对学生典型的设计方案点评.

方案一:小车、打点计时器、纸带、

一端带滑轮的长木板、细线、祛码、钩码、刻度尺、用火半测也小

双打直计时器打钩鸡的总潼力

出的歆带材等出g咨作小率受

方案二:小车、一端带滑轮的长木板、细线、祛码、钩码。用刻度尺测量物体运动的位

移,用秒表测量出物体运动的时间,求出加速度a。

方案三:以小车、一端带滑轮的长木板、粗线、祛码、钩码、天平、刻度尺、宽口夹子为

实验器材,研究小车的运动。

4.小车所受拉力的处理及平衡摩擦力问题

注意:只有当钩码的质量要比小车的质量小得多时,小车所受拉力才近似等于钩码的总

重力。

问:当钩码的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时,小车与木板间的摩擦阻力就不能忽略了,这个问

题如何解决?

5.对实验数据的处理

如何分析这些数据?一一图象法(图象处理技巧)

投影:

1.本实验要平衡小车的摩擦力;

2.拉小车的钩码质量应远小于小车的质量;

3.自己根据实验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

4.由数据分析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三.课堂小结

1、提醒学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2、我们的结论是不是定律?

(引导学生反思探究过程,提高探究能力)

四.作业

1、写一份关于本节课探究实验的小报告.

2、开放实验室,提供气垫导轨让有兴趣同学进一步探索牛顿第二定律.

【板书设计】

1、提出猜想

问:加速度与力,质量存在怎样的关系?

2、采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

3、如何设计实验?

【教学反思】

1、如何认识“探究式教学”?

2、怎样摆正好教师在探究式教学中所处的位置?

3、怎样把握好时间?一节课主要探究什么?探究多长时间?全程探究么?

4、如何评价探究实验的效果?

高中物理新课标教学设计

4.3牛顿第二定律

【学习者分析]

牛顿第二定律是通过实验归纳总结出的规律,它反映了加速度跟合外力、质量的定量关

系。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简单完美,记住并不难。但要全面、深入理解该定律中各物

理量的意义和相互联系,牢固掌握定律的物理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对学生来说是较困难

的。这一难点在本课中可以通过定律的辨析和有针对性的练习加以深化和突破,另外,还有

待在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应用过程中去体会和理解。学生很难明确对于牛顿第二定律应深入理

解、全面掌握,即理解各物理量和公式的内涵和外延,避免重公式、轻文字的现象。数学语

言可以简明地表达物理规律,使其形式完善、便于记忆,但它不能替代文字表述,更不能涵

盖与它关联的运动和力的复杂多变的情况。学生常常会将活的规律变为死的公式。

【教材分析】

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要达到该标准不

仅要使学生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到牛顿第二定律在现实生活中

应用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该定律来解决实际问题,更不能忽略要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

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本课以必修1教材为依据。通过对牛顿第二定律定律的探求过程,渗透物理学研究方

法,是整个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任务。这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常用方法。牛顿第二定律通

过加速度将物体的运动和受力紧密联系,使前三章构成一个整体,这是解决力学问题的重

要工具。定义力的单位“牛顿”f=kma使得k=l,得到牛顿第二定律的简单形式f=ma。

使用简捷的数学语言表达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的特征之一,但应知道它所对应的文字内容和

意义。所以本节课不只是让学生掌握牛顿第二定律,更应知道定律是如何得出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内容和数学公式;

(2)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3)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怎样定义的。

(4)会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以实验为基础,归纳得到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及所受外力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

第二定律。

(2)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D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2)认识到由实验归纳总结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重点难点】

(1)牛顿第二定律应用

(2)牛顿第二定律的意义

【设计思想】

这是一节概念课,主要是以讲授为主,重点讲解牛顿第二定律的意义及其应用。

【教学环节】

课题的引入

复习引入:

I、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的作用力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2、物体的加速度与其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进一步提出问题,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的作用力、质量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呢?

二.新课教学

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实验,,我们证明了: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的合外力成正比,与

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师:如何用数学式子把以上的结论表示出来?

,生:aocF∕m

师:我们可以把上式再变形为F^ma.

师:如何把以上式子写成等式?

生:需要引,入比例常数k,F=kma

选取合适的单位,上式可以,简化。前面已经学过,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其

实,国际上牛顿这个单位是这样定义的:质量为1kg的物体,获得1m∕s2的加速度时,

受到的合外力为1N,即1N=Ikg∙m∕s2.

可见,如果各量都采用国际单位,则k=l,F=ma

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师:牛顿第二定律不仅描述了F、m、a的数量关系,还描述了它们的方向关系,结合上

节课实验的探究,它们的方向关系如何?

生:质量m是标量,没有方向.合力的方向与加速度方向相同.

师:对,我们如何用语言把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出来呢?

生: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力的

方向相同.

师: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始终一致,我们说牛顿第二定律具有同向性。

[讨论与交流]

(多媒体演示课件)一个物体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从某一时刻开始受到一个方向向右、

大小为5N的恒定外力作用,若物体质量为5kg,求物体的加速度.若2S后撤去外力,

物体的加速度是多少?物体2S后的运动情况如何?

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师:请同学们踊跃回答这个问题.

生: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可得a=F∕m,代入数据可得a=lm∕s2,2s后撤去外力,

物体所受的力为零,所以加速度为零.由于物体此时已经有了一个速度,所以2s以后物体

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2s后物体不再受力,那么他说的对不对呢?

生:不对.因为此时物体仍然受到重力和水平地面对它的支持力.

师: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的加速度又是多少呢?

生:仍然是零,因为重力和支持力的合力为零,牛顿第二定律中物体所受的力是物体所

受的合力,而不是某一个力.

师:非常好.以后我们在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时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即用物体所受

的合力来进行处理.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所学的牛顿第二定律是把力和运动联系起来的桥梁,是我们解决许多力学问题乃

至其它方面物理问题的一个重要武器,因此,我们必须很好地理解、掌握和应用它。同时,

我们在本节课所学到的方法,也是人们研究自然改造自然、社会的一种重要方法,因此,更

需要去掌握并学会运用

四.作业

1、第二定律知道,无论怎样小的力都可以使物体产生加速度,可是,我们用力提一个

很重的箱子,却提不动它,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A)牛顿第二定律不适用于这种情况

(B)牛顿第二定律适用于这种情况,产生物体加速度的力应该是物体受到的合外力

(C)牛顿第二定律适用于这种情况,只是产生的加速度太小了,我们感觉不到

(D)牛顿第二定律适用于这种情况,因为箱子受到的合外力为0,故加速度为0

2、量是兼g的物体,只受到互成90°角的两个力作用,这两个力都是14N。这个物体

加速度的大小是多少?沿什么方向?

【板书设计】

1、加速度和力的关系

对质量相同的物体来说,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在它上面的力成正比

2、加速度和质量的关系

在相同的力的作用下,加速度跟质量成反比

3、牛顿第二定律及其公式

(D内容: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

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2)公式:f合=ma

即:fx=max

fy=may

(3)单位关系In=Ikg∙m∕s2

【教学反思】

牛顿第二定律是本章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内容。它实际上也是整个力学的重点内容,

所以能否正确掌握这一定律对今后学习的影响至关重要。因此,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教材

为降低难点,安排了第二节作了塾铺。同时,在实验上由定量讨论得的结论,改为定性研究

得到结论,这样做实验上虽然降低了要求,但却造成了得出定律表达式的难点,因此,教学

中必须设法突破这一难点,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高中物理新课标教学设计

4.4力学单位制

【学习者分析]

在初中阶段,物理量单位的学习是学生较为困惑的问题之一。前面关于IN的规定给学

生的印象总好像是有些随意。尤其是牛顿、帕斯卡、安培、伏特、焦耳、瓦特等单位的规

定。使得学生感动物理太复杂。事实上,只有把单位制放在整个物理学框架中加以认识,

并且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经历了充分的学习过程后才能体会物理量单位的命名和使用规

则。体会到其中对一些单位进行规定的合理性和方便特征。

【教材分析】

物理学单位中,有很少几个基本物理量,它们的单位就是基本单位。在进行了这种选

定之后,其它物理量的单位就是根据它的定义式,有所选择的其他物理量的单位共同确定

的。

国际单位制的建立和使用,不仅方便了国际间的交流,也逐渐成为科学研究中计算和运用

的一种规范约束。中学生应该注意学习,逐步习惯,在记录、表达和计算中规范使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单位制,知道力学中的三个基本单位;

(2)认识单位制在物理计算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认识到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2)使学生了解单位制的基本思想.

(3)培养学生在计算中采用国际单位,从而使运算过程的书写简化.

(4)通过学过的物理量了解单位的重要性,知道单位换算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理解建立单位制的重要性,了解单位制的基本思想.

(2)了解度量衡的统一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3)让学生了解单位制与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和科技的关系.

(4)通过一些单位的规定方式,了解单位统一的重要性,并能运用单位制对计算过程或结果

进行检验.

【重点难点】

(D知道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的含义及力学中三个基本单位。

(2)知道在物理计算中必须采用同一单位制的单位,掌握用国际单位制的单位解题。

【设计思想】

本课程以讲授为主同时结合学生分组讨论,并利用多媒体展示。

【教学环节】

课题的引入

展示张飞和姚明的图片

师:大家都认识这两个人吧.

生:认识,一个是张飞,一个是姚明.

师:那么大家知道他们的身高是多少呢?

生:《三国演义)上说张飞身高9尺.

师:按照现在的计算方法,张飞的身高应该是多少?

生:三尺是1m,张飞的身高应该是3m.

师:姚明在当代应该是身高很高的人了,他的身高是多少?

生:2.26m.看起来张飞要比姚明高很多,打篮球一定挺厉害.

师:并不是张飞比姚明高,而是古代的尺和现代的尺不一样.在我国有“伸掌为尺”的

说法,我国三国时期(公元3世纪初)王肃编的《孔子家语》一书中记载有:“布指知寸,

布手知尺,舒肘知寻两臂伸开长八尺,就是一寻;从秦朝(约公元前221年)至清末

(约公元1911年)的2OOO多年间,我国的“尺”竟由1尺相当于0.2309m至IJO.355

8m的变化,其差别相当悬殊.

二.新课教学

多媒体介绍.

在古代,人们常用身体的某些器官或部位的尺度作为计量单位.在遥远的古埃及时代,

人们用中指来衡量人体的身长,认为健美的人身长应该是中指长度的19倍.各个国家,

地区以及各个历史时期,都有各自的计量单位.仅以长度为例,欧洲曾以手掌的宽度或长

度作为长度的计量单位,称为掌尺.在英国,1掌尺相当于7.62Cm而在荷兰,1掌尺却

相当于10cιn.英尺是8世纪英王的脚长,1英尺等于0.3048m.10世纪时英王埃德加把

自己大拇指关节间的距离定为1英寸.1英寸为2.54cm.这位君王又别出心裁,想出了

“码”这样

一个长度单位.他把从启己的鼻尖到伸开手臂中指末端的距离一一91cm,定为1码.到了

HOl年,亨利一世在法律上认定了这一度量单位,此后,“码”便成为英国的主要长度单位,

一直沿用了1000多年.在我国亦有“伸掌为尺”的说法.我国三国时期(公元3世纪初)王

肃编的《孔子家语》一书中记载有:“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两臂伸开长八尼,

就是一寻;从秦朝(约公元前221年)至清末(约公元1911年)的2000多年间,我国的“尺”

竟由1尺相当于0.2309m到0.3558m的变化,其差别相当悬殊.

[讨论与交流]

单位的不统一会造成什么样的困难?

参考答案:单位的统一有利于各个国家之间、一个国家各个地区之间进行文化交流和经

贸往来,可以促进科学文化尽快地发展,使全球人类能够共享光明,共享人类文明进步的成

果.

(自学总结)

(投影问题)

L什么是基本量,什么是基本单位?力学中的基本单位都有哪些,分别对应什么物理量?

2.什么是导出单位?你学过的物理量中哪些是导出单位?借助物理公式来推导.

3.什么是国际单位制?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共有几个?它们分别是什么?对应什么

物理量?

注: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巡回指导学生自己总结,并帮助水平较差的同学进行总

结.这个过程大约持续IOnIin左右.然后让学生回答所提出的问题并巩固补充学生掌握的知

识.

师:请同学们回答刚才这几个问题.1.什么是基本量,什么是基本单位?力学中的基本

单位都有哪些,分别对应什么物理量?

生1:选定几个物理量的单位,就能够利用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其他物理量的单位,

这些被选定的物理量叫做基本量,它们的单位叫做基本单位.

生2:力学中的基本量有长度、质量和时间.它们的单位分别是米、千克和秒.

师:2.什么是导出单位?你学过的物理量中哪些是导出单位?借助物理公式来推导.

生1:由基本量根据物理关系推导出来的其他物理量的单位,叫做导出单位.

生2:我们学过的导出单位很多,比如加速度的单位m∕s2,它可以根据公式a=4v∕t

来进行推导.密度的单位是kg/m3,可以根据密度的计算公式:p=m∕v进行推导.

师:我们学过的力的单位牛顿是不是基本单位呢?

生:不是,牛顿也是一个导出单位.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可得力的单位应该与质

量的单位和加速度的单位有关.1N=Ikg∙m/s2.

师:第三个问题:什么是国际单位制?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共有几个?它们分别是什

么?对应什么物理量?大家设计一个表格来回答这个问题.

生:国际计量委员会在1960年在第11届国际计量大会上制订了一种国际通用的、包

括一切计量领域的单位制,叫做国际单位制.简称SL

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名称单位符号

长度米m

质量千克(公斤)kg

时间秒S

电流安(培)A

热力学温度开(尔文)K

物质的量摩你)mol

发光强度坎(德拉)cd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基本单位,什么是导出单位,什么是单位制,知道了

力学中的三个基本单位以及统一单位后,解题过程的正确书写方法.

四.作业

1.现有下列物理量或单位,按下面的要求选择填空:

A.密度B.米/秒C.牛顿D.加速度E.质量F.秒G.厘米H.长度I.时间

J.千克

(1)属于物理量的是(填前面的字母).

(2)在国际单位制中,作为基本单位的物理量有

(3)在国际单位制中基本单位是属于导出单位的是

【板书设计】

⑴选定的几个物理量踊位

基本单例

(2)力学中的基本单位:长度;质量;时间

单位制⑴由基本单位和物理然推导出来的物理量的靠位

导出单位(2)在计算时,一般用国际单位制,

计算中不必一一写出各量的单位

【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

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

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本节课的什么叫基本物理量、物理量的单位、导出单位、单位制以及单位制和单位统一

的重要性的理解是课本上重要内容.

高中物理新课标教学设计

4.5牛顿第三定律

【学习者分析]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几个具体的力,学会了对物体的受力分析,掌握了物体的

运动规律。但是在学生的头脑中往往有这样一种错误认识:当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在拔河比

赛时,大人之所以会胜是由于大人施加给小孩的力大于小孩施加给大人的力。如果直接给出

牛顿第三定律,学生的感觉是简单无味,实则理解不透,更不能用来解决实际问题。而当年

牛顿便是经过大量的实验和前人的总结才得出“牛顿第三定律”。教学中如果我们采取分组

进行实验探究的方法,并应用现代教学软件及计算机模拟实验仪器技术,既可以增强学生的

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规律的本质性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教材分析】

牛顿第一、二定律描述了一个物体受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三定律是把一个物体受到

的力与其他物体受到的力联系起来的桥梁,它独立的反映了力学规律的另一侧面。因此它是

对牛顿第一、二定律最有效的补充,有了它就会把受力分析的对象从一个物体扩展到多个物

体,拓宽了分析思路和解题范围。因此牛顿第三定律和牛顿第一、二定律一起建立了一个完

整了理论体系,奠定了整个力学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能用它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3)能区分“一对平衡力”和“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

2.过程与方法:

(D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验能力。

(2)通过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物理现象,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鼓励学生动手、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可提高学生自信心并养成科学思维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有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

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感受物理学科研究的方法和意义。

(2)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养成一种科学探究的意识。

【重点难点】

(1)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及确切含义。

(2)作用力、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既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那么在拔河比赛中为何还有胜负之分?

【设计思想】

在课堂中通过探究实验和列举生活实例,创设物理情景,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维,

帮助学生建立关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形象直观的认识,总结出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同时

通过同学间的分组实验和讨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培养学

生的协作精神。

【教学环节】

一.课题的引入

师:在过去的2008年里我国有哪些举世瞩目的盛事发生呢?

生:成功举办第29届北京奥运会!

师:对;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重温一下北京奥运会的盛大开幕式吧。(播放北京奥运会开

幕式的精彩片段,约1分钟)(鼓掌)

师:通过刚才大家热烈的掌声,我知道同学们是多么的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师:同学们,大家现在伸出自己的双手看看,有什么感觉?

生:巴掌红了,好疼!

师:嗯,两个巴掌都拍疼了,变红了,这说明什么呢?(由此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师:通过分析拍巴掌后会疼,巴掌都变红了,说明两手间存在作用力,并且是相互的。

[多媒体展示]

一、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师:其实啊,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再举两例:

1、有些同学看到电视特技表演“铁头功”,出于好奇自己也用头撞玻璃,问会出现

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生(纷纷发言):玻璃破了,头也出血了,说明了:头给玻璃一个力的同时,它反过来也

给头一个力。

2、甲乙两个同学在溜冰场上,甲同学比较好动,就去推乙同学,同学们想想会发生

什么情况呢?说明了什么呢?

生:甲同学也向后倒退,说明了:甲同学在推人时,乙同学也反过来给甲一个力。

师:对,一个物体对另一物体有作用力时,同时也受到另一物体对它的作用力,我们就

把两个物体间的这种相互作用力叫做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人为的把其中一个力叫作用

力,另一个力叫反作用力。

【过度】:现在我们知道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

[多媒体展示]

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师:下面请一个同学(身材矮小一点)上来,与老师进行拔河比赛。

(师生互动实验):老师和一个小个子同学各拉绳子一端,进行拔河比赛,开始处于僵持

状态,后来老师胜了,学生输了。

师:对刚才的实验,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老师与那位同学之间的拉力大小存在什么样的

关系?(请成绩好、中、差的几个同学回答,十有八九会说老师的拉力大)。

师:(大声说)同学们的解释是错误的,那么如何求证这两个力的大小呢?

生:要通过实验.

师:那么要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应该怎样进行设计,需要

什么样的器材,实验的原理又是什么呢?大家自己先进行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积极思考设计实验,选取实验器材

师:选取的器材应该具有什么特性?

生:选取的器材应该能够测量力的大小,这样才可以比较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

师:我们常见的力的测量工具是什么?

生:弹簧秤.

师:我们需要几只弹簧秤呢?为什么?

生:两只,因为需要同时测量两个力.

师:怎样设计实验呢?同学们可以把自己的实验方案用投影展示出来.

学生用投影展示实验方案

生:把两个弹簧秤A和B勾在一起拉,处于静止①用手拉弹簧秤A之前,两弹簧秤的示数

均为零,说明两弹簧秤间无作用力;当用手拉弹簧秤A时,可以看到两个弹簧秤的指

针同时移动.弹簧秤B的示数指出弹簧秤A对它的作用力F的大小,而弹簧秤A的示

数指出弹簧秤B对它的反作用力F的大小.可以看出,两个弹簧秤的示数是相等的;

改变手拉弹簧的力,弹簧秤的示数也随着改变,但两个示数总相等.这说明作用力和

反作用力大小是相等的。②分析弹簧秤B受到A的拉力F方向向右,弹簧秤A受到B

的拉力F,方向向左,这两个拉力在同一条直线上,这说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方向相

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师:刚才这位同学演示得非常好,两弹簧秤勾在一起拉,处于静止(模仿拔河比赛,双方

处于僵持状态)

(学生分组实验约5分钟)教师巡回指导,并要求学生对秤先校零,让学生自己得出在

各种状况下,两拉力大小的关系。

请几个小组汇报自己组得到的实验数据和由此得出的结论。

(演示实验):老师亲自用大弹簧秤和小弹簧秤模仿拔河比赛,正确做好示范动作,并画

图进行解释,注意两力的方向,得出自己的结论。

师:刚才我们研究的是静止的物体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大小相等的,那么运动(包括

加速运动)的物体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不是相等的呢?我们如何设计实验呢?

生:我可以把上面的实验中的测力计A固定在小车上,让小车在地面上做加速运动。

师:很好。地面越粗糙效果越明显,放在粗糙斜面上效果(相当于比赛绳子被拉向一方时

的状态);

(学生分组实验约5分钟)教师巡回指导

[多媒体展示课件]加速运动的物体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也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

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师:根据以上的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到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这就是牛顿第三

定律的内容:

[多媒体展示]

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

直线上.

师: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结合大家做的实验,我们来讨论总结一下作用力和反作用

力的特点.

学生讨论总结,老师补充不完整的部分

生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成对出现,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

生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相互作用的不同物体上,各自产生作用效果,不会抵

消.

生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同一性质的力.

生4: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既可是接触力,也可以是非接触力.

[多媒体展示]

三、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间的关系

师:请同学们分析一下,手竖直握着酒瓶的瓶颈,而酒瓶静止时.瓶子的受力中有几对作

用力和反作用力?有几对平衡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跟两平衡力间关系有何相同

之处?

生1:有两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生2:有一对平衡力.

生3:它们间的相同处有:

(1)大小都是相同的.

(2)方向都是相反的.

(3)都是在同一直线上.

师:通过上例分析可知,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跟两平衡力间关系的相同之处可以概括

为:同值、共线、反向.

师:是不是说相互作用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就跟平衡力是一样的呢?

生:不是一样的.

师:那它们究竟有什么区别呢?请同学们结合前面的例子,从作用对象、力的性质、作用

效果,作用时间四个方面加以分析.

[学生活动]举例、讨论.

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与两平衡力关系的不同点主要

有:

(1)作用对象不同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作用在两个物体上的,而平衡力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

(2)力的性质是不相同的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一定是同种性质的力,而平衡力中的两个力不一定同性.

(3)作用效果不同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由于作用在不同的研究对象上,所以它们的作用效果不能相互抵

消,而平衡力中的两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它们的作用效果是可以相互抵消的,

这也正是我们所说的“平衡”的真实体现.

(4)作用时间不同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同生、同灭、同变化的,而平衡力都不一定要有这种关系,它

可以一个力消失而另一个力独立存在.同时也可以一个力不变而另一个力变化.

师:通过上例分析可知,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跟两平衡力间关系的不同之处可以概括

为:异物,同性,同时。

一对平衡力一对相互作用力

作用物体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作用在不同的两个物体上

两力性质两力性质不一定相同性质一定相同

一个力的产生、变化、消失不一定

同时性两个力同时产生、变化、消失

影响另一个力

是否可抵消、

能求合力,且为O不能相互抵消,不能求合力

求和

[多媒体展示]

师:(进一步用类比的方法使学生加深印象)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很像电视、电

影上放的“难兄难弟”的关系:有福同当,有难同享,同生共死……

【过度】:既然两个力大小相等,那么拔河比赛时,为何还存在胜负之分?

四、探究拔河比赛中胜负的决定因素问题(继续对师生互动实验进行挖掘)

师:我们再来做一下这个实验不过老师这次穿上溜冰鞋和刚才那个小个子同学再进行一次

拔河比赛,结果发现老师被拉倒了,同学们大笑(活跃了课堂气氛)。请同学分别对

老师和学生进行受力分析,并分析原因说明拔河比赛取胜的关键因素。

学生讨论:拔河过程中,两位同学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

谁会被对方拉过去取决于这个人受到拉力与受地面给他的摩擦力的大小关系。因此,

拔河取胜的关键在于受到地面的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

通过对两位学生的拔河比赛的胜负原因的分析,了解拔河比赛取胜的关键。

Ξ.课堂小结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除了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外,还有性质相同、作

用对象不同的关系.所以我们可以用下面一句话概括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同

值、同性、同变化,异物、反向、又共线.

四.作业

1.下列的各对力中,是相互作用力的是

A.悬绳对电灯的拉力和电灯的重力B.电灯拉悬绳的力和悬绳拉电灯的力

C.悬绳拉天花板的力和电灯拉悬绳的力D.悬绳拉天花板的力和电灯的重力

2.在拨河比赛中,下列各因素对获胜有利的是

A.对绳的拉力大于对方B.对地面的最大静摩擦力大于对方

C.手对绳的握力大于对方I).质量大于对方

【板书设计】

一、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三、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间的关系

四、探究拔河比赛中胜负的决定因素问题

【教学反思】

牛顿第三定律是一个比较难的课题。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反思

就其内容而言,它是反映物体之间存在的一种规律,而掌握规律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实

践中探索。因此,本节课采取引导式分层探究教学,即通过实验演示活动,让学生在观察

和体验中由浅入深、由定性到定量,最后从比较的角度进行分层探究。

对于理解上的难点,如不平衡状态下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则通过实验和多媒体加以突

破。从学生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出发,创设物理情景,由学生实验中探究得出结论和规

律,不仅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一种对

科学知识探究的良好习惯。

从教学手段上看,是传统教学和现代多媒体的有机结合。本节课设计大量简单有趣的

实验,重视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理解的同时,又提高教学效果.

高中物理新课标教学设计

4.6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一)

【学习者分析]

前面我们学习了牛顿的三个定律,最重要的是牛顿第二定律,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在对物体

进行受力分析的基础上,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的知识来分析解决物体在几个力作用下

的运动问题。

【教材分析】

本节利用前面所学的牛顿三定律来解决已知运动求力和已知力求运动的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学习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并能结合物体的运动情况进行受力分析。

(2)能够从物体的受力情况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

(3)能够从物体的运动情况确定物体的受力情况

2.过程与方法:

(1)在实际应用中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实例总结归纳一般问题解题规律的能力。

(2)让学生认识数学工具在表达解决物理问题中的作用。

(3)帮助学生提高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分析、思考、解决问题能力和交流、合作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求实态度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愿望,能主动与他人合作的团队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

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重点难点】

(1)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动力学问题的基本思路方法

(2)会进行物体的受力分析

【设计思想】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牛顿运动定律。牛顿第一定律定义了力: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

维持,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牛顿第二定律确定了运动和力的关系,使我们能够把物体

的运动情况与物体的受力情况联系起来。牛顿第三定律说明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关

系,把相互作用的几个物体联系起来了。

【教学环节】

一.课题的引入

牛顿定律在天体运动的研究、车辆的设计等许多基础科学和工程技术中都有广泛就用。比如

我国科技工作者能准确地预测火箭的变轨,卫星的着落点,他们靠的是什么?就是以牛顿运

动定律为理论基础。当然,由于我们目前知识的局限,我们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问题处理。

二.新课教学

一、从受力确定运动情况

例1、一个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质量是2kg,在6.4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沿水平

地面向右运动。物体与地面间的摩擦力是4.2N。求物体在4s末的速度和4s内的位移。

师:请大家仔细审题,能够快速正确地进行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是处理问题必备的条件。

本题中给出了哪些已知量,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生:给出了水平地面上一物体的质量,一些受力情况,要求解速度和位移。

师:问题中既然涉及了力又涉及了物体的运动,那力和运动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牛顿第二定律α=星确定了运动和力的关系,该题应该是用牛顿第二定律来解决。

m

先根据物体的受力求出合外力从而求出加速度,再通过运动学规律就可以确定物体的运动情

况。

师:本题中的研究对象应该是谁?

生:研究对象应该是地面上的物体。

师:好!根据这个思路,就请同学们对该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学生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教师巡视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按照受力分析的一般思路。

1、非接触力:重力

2、接触力:与物体接触的只有地面,而相互接触的两物体间的接触力最多只有两个:

弹力和摩擦力。分析该题知物体与地面间有摩擦力,既然有摩擦力则一定有弹力。所以物体

会受到地面给的弹力(垂直于接触面指向受力物体)和滑动摩擦力(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大小/="V)

3、其它已知的一些力:6.4N的水平拉力

受力分析图如下

,L

N

师:物体的合外力是多少?

生:是6.4-4.2=2.2N

师:你的意思是N与G相互抵消,你的理由是什么?

学生愣了很久没有答案,因为这在初中学生都知道,但却很少有人知道为什么?

师:科学研究必须有严谨的态度,每一个结论都必须有客观依据,不可想当然,主观臆

断,甚至公式中每一个“+”、“一”号,必须有根据。

师:对于N为什么与G大小相等,我们需要用到牛顿第一定律及其扩展的内容,从牛顿

第一定律我们知道,如果物体不受力或受力平衡,物体将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反之亦成立.

我们将定律内容扩展后亦成立:如果物体在某一方向上不受力或受力平衡,物体在该方向上

将静止或匀速。反之亦成立。题中物体只是在水平方向上运动,竖直方向上位置未发生变化

即竖直方向是静止的,所以物体竖直方向上受力平衡即N=Go

师:上面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扩展大家一定要记住,在以后的运用中逐步理会。当然关

于N=G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做直线运动,物体做直线运动,说明物体所

受的合外力与速度是在同一直线上从而知物体的合外力是在水平方向上,于是有N=Go

师:知道了合外力后我们可以做什么?

生:用α=里•求出物体的加速度a=l.lm∕s2,然后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求解物体

m

的速度和位移。

师:你怎么知道物体做的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生:因为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是恒定的,所以加速度也是恒定的,物体做的是匀变速直线

运动。

师:好,下面请同学们各自完成速度和位移的求解。

学生各自完成剩余的工作,教师给五分钟时间。大部分学生均可以轻松完成

扩展问题:如果该题中摩擦力大小未知,告诉你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是0.2,则结果

又该如何?

二、根据运动情况确定物体的受力

例2、一个滑雪的人质量是75kg,以v°=2m∕s的初速度沿山坡匀加速滑下,山坡的倾

角θ=30°。在t=5s的时间内滑下的路程x=60m,求滑雪人受到的阻力(包括摩擦和空

气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