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习项目一
集中供热系统模块一
集中供热管网施工单元1系统的年耗热量一、系统的年耗热量内容集中供热系统的年耗热量是各类热用户年耗热量的总和。各类热用户的年耗热量可分别按下述方法计算。模块一
集中供热管网施工系统的年耗热量分类二、系统的年耗热量分类1.系统的年耗热量分为四类:1)采暖年耗热量模块一
集中供热管网施工2)通风年耗热量模块一
集中供热管网施工3)热水供应年耗热量热水供应热负荷是全年性热负荷,考虑到冬季与夏季冷水温度不同,热水供应年耗热量可按下式计算:模块一
集中供热管网施工4)生产工艺年耗热量模块一
集中供热管网施工学习项目一
集中供热系统模块一
集中供热管网施工单元1系统的形势及方案确定集中供热系统的形式一、集中供热系统的形式1.集中供热热水系统的形式:
在热水供热系统中,根据热网循环水是否被直接取出用于生产或热水供应系统,可分为闭式热水供热系统和开式热水供热系统。
在闭式热水供热系统中,作为热媒的热网循环水,沿热网供水管输送到各个热用户,在热用户系统的用热设备内放出热量后,沿热网回水管返回热源。闭式热网只模块一
集中供热管网施工供应用户所需热量,水作为供热介质不被取出,可认为系统的流量是不变的,但实际上热媒通过阀门、水泵轴承、补偿器(套筒或膨胀节)以及其他不严密处时,总会向外部泄漏少量循环水,使系统循环水流量减少。在正常情况下,系统的泄漏水量一般不超过系统总容水量的1%,泄漏的水靠补水装置来补充。模块一
集中供热管网施工
闭式双管(由一条供水管和一条回水管组成)热水供热系统是我国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供热系统形式。模块一
集中供热管网施工模块一
集中供热管网施工图1.1双管闭式热水供热系统示意图(a)无混合装置的直接连接;(b)设水喷射器的直接连接;(c)设混合水泵的直接连接;(d)供暖热用户与热网的间接连接;(e)通风热用户与热网的连接;(f)无储水箱的连接方式;(g)装设上部储水箱的连接方式;(h)装置容积式换热器的连接方式;(i)装设下部储水箱的连接方式1—热源的加热装置;2—网路循环水泵;3—补给水泵;4—补给水压力调节器;5—散热器;6—水喷射器;7—混合水泵;8—表面式水-水换热器;9—采暖热用户系统的循环水泵;10—膨胀水箱;11—空气加热器;12—温度调节器;13—水-水换热器;14—储水箱;15—容积式换热器;16—下部储水箱;17—热水供应系统的循环水泵;18—热水供应系统的循环管路模块一
集中供热管网施工一、直接连接直接连接是用户系统直接连接于热水网路上。热水网路的水力工况(压力和流量状况)和供热工况与采暖热用户发生直接的联系。模块一
集中供热管网施工1.无混合装置的直接连接(图1.1(a))热水由热网供水管直接进入采暖系统热用户,在散热设备中放热后返回热网回水管。这种直接连接方式最简单,造价低。当网路的设计供水温度不超过枟暖通空调规范枠规定的散热设备采暖系统的最高热媒温度,且用户引入口处热网的供、回水管的资用压差大于采暖系统用户的压力损失时,才能使用这种无混合装置的直接连接方式。绝大多数低温水热水供热系统是采用无混合装置的直接连接方式。模块一
集中供热管网施工2.设水喷射器的直接连接(图1.1(b))管网中的高温水进入水喷射器6后,在喷嘴处形成高速水流,动压升高,静压降低,当静压降低到低于回水管的压力时,回水管的低温水被抽引进入喷射器,与供水管的高温水混合,使其供水温度小于热网供水温度,满足用户系统的要求。水喷射器无活动部件,不需外加能量,构造简单,运行管理容易,网路系统的水力稳定性好。但由于抽引回水需要消耗能量,为保证水喷射器正常工作,热网供、回水之间需要足够的资用压差。通常只用于单栋建筑物的采暖系统上,需要分散管理。模块一
集中供热管网施工3.设混合水泵的直接连接(图1.1(c))管网中的供水与经混合水泵抽引的用户或街区网路回水混合后送入系统,混合后的水温可通过调节水泵的阀门及供热管网供、回水管进出口处的阀门的开度来完成。当用户入口处管网供回水压差较小,不能使用水喷射器连接时,或设集中泵站将高温水处理成低温水向多幢建筑物或街区建筑物供暖时,可采用装混合水泵的直接连接形式。为防止由于混合水泵扬程高于热网供、回水管网的压差而产生的用户回水流入管网供水干管现象出现,须在用户供水总管上设止回阀。模块一
集中供热管网施工二、间接连接间接连接方式是在采暖系统热用户入口处设置表面式水唱水换热器(或在热力站处设置担负该区采暖热负荷的表面式水唱水换热器),用户系统与热水网路被表面式水唱水换热器隔离,形成两个独立的系统。用户与管网水力工况不发生直接联系的连接方式称为间接连接,如图1.1(d)所示。间接连接系统的工作方式是:热网供水管的热水进入设置在建筑物用户引入口或热力站的表面式水唱水换热器内,采暖系统热用户的循环水也进入表面式水唱水换热器,两者通过换热器的表面进行热量交换,冷却后的热网回水返回热网回水管,被加热的采暖系统热用户的循环水由热用户系统的循环水泵驱动循环流动。间接连接方式的造价比直接连接方式高得多,且循环水泵需经常维护,消耗电能,运行费用增加。模块一
集中供热管网施工三、通风系统热用户与热网的连接通风系统中加热空气的设备的承压能力较强,对热媒参数也无严格限制,因此,用户通风系统与热水供热管网的连接通常采用简单的直接连接,如图1.1(e)所示。模块一
集中供热管网施工四、热水供应热用户与热网的连接在闭式热水供应系统中,热水网路与热用户必须通过水唱水换热器实现连接。根据用户热水供应系统中是否设置储水箱及储水箱设置位置的不同,热水供应热用户与热水网路的连接方式有:1.无储水箱的连接方式(图1.1(f))热网水通过水唱水换热器加热城市自来水,冷却后的热网水经回水干管全部返回热源。这种连接方式最简单,一般常用于住宅或公用建筑中。模块一
集中供热管网施工2.装设上部储水箱的连接方式(图1.1(g))自来水经水唱水换热器加热后,先进入设于建筑物高处的储水箱,再沿配水管输送到各取水点。上部储水箱起着储存热水和稳定水压的作用。这种连接方式适用于用户需要稳压供水,用水时间比较集中、用水量较大的浴室、洗衣房或工矿企业等。3.装设容积式换热器的连接方式(图1.1(h))容积式换热器常装设在建筑物用户引入口或热力站处,不仅可以加热水,还可储存一定的水量,不必再设上部储水箱。适用于小型热水供应用户,也适用于城市自来水硬度高、易结垢的场合。模块一
集中供热管网施工4.装设下部储水箱的连接方式(图1.1(i))下部储水箱设于用户引入口处,储水箱与水加热器及配水点通过管道相连,热水供应系统设有热水循环管和循环泵,形成封闭式环路。当系统用水量较小时,从水唱水换热器出来的一部分热水流入储水箱;当系统用水量较大,从水唱水换热器出来的热水量不足时,储水箱内的热水就会被城市上水挤出,与水唱水换热器中的热水一起供给系统。装设循环管的目的在于使热水不断地循环流动,以避免开始用热水时要先放出大量的冷水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模块一
集中供热管网施工学习项目一
集中供热系统模块一
集中供热管网施工单元1系统热负荷的概算一、系统热负荷的概算内容
集中供热系统的热用户有采暖、通风、热水供应、空气调节和生产工艺等各种用热系统,这些用热系统热负荷的大小及其性质是供热规划和设计的重要依据,因此,必须正确合理地确定供热系统的热负荷。模块一
集中供热管网施工
用热系统的热负荷按性质可分为季节性热负荷和常年性热负荷两大类。季节性热负荷包括采暖、通风、空气调节等系统的热负荷。这类热负荷的特点是与室外温度、湿度、风向、风速和太阳辐射强度等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其中对其大小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室外温度。由于气象条件在全年中变化很大,因而季节性热负荷在全年中也有很大的变化。模块一
集中供热管网施工
常年性热负荷包括生活用热(主要指热水供应)和生产工艺系统的热负荷。这类热负荷的特点是与气候条件关系不大,因而在全年中变化幅度较小,用热比较稳定。但常年性热负荷的用热状况随生产工艺、生产班制和生活用热人数的不同而变化,而且生活用热的时间相对集中,因而常年性热负荷在一天中的变化幅度较大。因此,在确定热负荷时,要详细了解和认真分析不同用户的用热状况,以更好地为集中供热系统的设计提供准确可靠的热负荷数据。模块一
集中供热管网施工
对于已建成和原有建筑物,或已有热负荷数据的拟建房屋,可以采取对需要供热的建筑物进行热负荷调查,用统计的方法确定系统的热负荷。根据调查统计资料确定总热负荷时,应考虑管网热损失,附加5%的安全余量。对集中供热系统进行规划或初步设计时,往往尚未进行各类建筑物的具体设计工作,不可能提供较准确的建筑物热负荷的资料,因此,通常是采用概算指标法来确定各类热用户的热负荷。模块一
集中供热管网施工系统热负荷的概算分类二、系统热负荷的概算分类1.系统热负荷的概算分为四类:1)采暖热负荷
采暖热负荷是城市集中供热系统中最主要的热负荷,占全部热负荷的80%~90%(不包括生产工艺用热)。采暖热负荷的概算,可采用体积热指标法或面积热指标法进行计算。通常,工业建筑多采用体积热指标法来确定热负荷,民用建筑多采用面积热指标法来确定热负荷。模块一
集中供热管网施工模块一
集中供热管网施工
根据采暖系统的设计热负荷所阐述的基本原理可知,采暖体积热指标
的大小主要与建筑物的围护结构及外形尺寸有关。建筑物围护结构传热系数越大、采光率越大、外部建筑体积越小或建筑物的长宽比越大,单位体积的热损失亦即
值也越大。因此,从建筑物的围护结构及其外形方面考虑降低
值的各种措施是建筑节能的主要途径,也是降低集中供热系统的供热热负荷的主要途径。
各类建筑物的采暖体积热指标
值可通过对许多建筑物进行理论计算或对许多实测数据进行统计归纳整理得出,可参见有关设计手册或当地设计单位历年积累的资料数据。模块一
集中供热管网施工模块一
集中供热管网施工建筑物的采暖热负荷与通过垂直围护结构(墙、门、窗等)向外传递热量的程度有很大的关系,它与建筑物平面尺寸和层高有关,而不是直接取决于建筑平面面积。因而用采暖体积热指标表征建筑物采暖热负荷的大小,物理概念清楚。但采用采暖面积热指标法比体积热指标法更易于概算,并且对集中采暖系统的初步设计或规划设计来讲已足够准确了。所以,在城市集中供热系统规划设计中,多采用采暖面积热指标法进行概算。在总结我国许多单位进行建筑物采暖热负荷的理论计算和实测数据工作的基础上,我国《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给出了采暖面积热指标的推荐值,见表1.1.模块一
集中供热管网施工2)通风热负荷为了保证室内空气具有一定的清洁度及温湿度等要求,就要求对生产厂房、公共建筑及居住建筑进行通风或空气调节。在采暖季节里,加热从室外进入的新鲜空气所耗的热量称为通风热负荷。它是一种季节性热负荷,由于通风系统的使用和各班次工作状况不同,一般公共建筑和工业厂房的通风热负荷在一昼夜中波动也较大。建筑物的通风热负荷可采用通风体积热指标法或百分数法进行概算。模块一
集中供热管网施工模块一
集中供热管网施工模块一
集中供热管网施工3)生活热负荷生活热负荷可以分为热水供应热负荷和其他生活用热热负荷两类。1.热水供应热负荷热水供应热负荷是日常生活中用于洗脸、洗澡、洗衣服以及洗刷器皿等所消耗的热量。热水供应热负荷取决于热水用量。住宅建筑的热水用量取决于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习惯;公用建筑(如浴池、食堂、医院等)和工厂的热水用量还与生产的发展状况、设备情况和工作制度有关。热水供应系统的工作特点是热水用量具有昼夜的周期性。每天的热水用量变化不大,但小时热水用量变化较大。模块一
集中供热管网施工模块一
集中供热管网施工在计算管网热负荷时,其中生活热水热负荷按下述规定取用:热网干线的热水供应热负荷采用采暖期生活热水平均热负荷;支线用户全部有储水箱时,采用采暖期生活热水平均热负荷;当用户无储水箱时,采用采暖期生活热水最大热负荷。模块一
集中供热管网施工2.其他生活用热热负荷其他生活用热热负荷是指在工厂、医院、学校等地方,除热水供应外,还可能有开水供应、蒸汽蒸饭等用热。这些用热热负荷的概算,可根据具体的指标(如开水加热温度、人均饮水标准、蒸饭锅的蒸汽消耗量等)来参照确定。例如计算开水供应用热量,加热温度可取105℃,饮水标准可取2~3L/(d·人);蒸饭锅的蒸汽消耗量,当蒸煮量为100kg时,约需耗蒸汽100~250kg(蒸煮量越大,单位耗汽量越小)。一般开水和蒸锅要求的加热蒸汽表压力为0.15~0.25MPa。模块一
集中供热管网施工4)生产工艺热负荷生产工艺热负荷是指为了满足生产过程中用于加热、烘干、蒸煮、清洗、熔化等过程的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商户入住商务合同范例
- 天津滨海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地球物理场论I》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天府新区信息职业学院《装修工程概预算实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正常购买合同范例
- 广告大屏合同范例
- 汕尾锅炉陶瓷喷涂施工方案
- 欧式合同范例
- 凉皮供货协议合同范例
- 录音制作合同范例
- 《2 我向国旗敬个礼》教学实录-2024-2025学年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统编版
- 酒店用品设备采购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JCT908-2013 人造石的标准
- 员工职业生涯规划调查问卷
- 课程与教学论-全书要点(余文森版)-
- 万物之理-爱因斯坦之梦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中国海洋大学
- UI设计·形考任务一
- 天津理工大学数据结构实验报告4
- 雷达原理与系统-雷达系统设计与实验
- 充电桩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组织
- 起诉状(淘宝虚假交易)
- 论文《后疫情时代信息技术与幼儿园教育深度融合的策略研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