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改革_第1页
试论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改革_第2页
试论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改革_第3页
试论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改革_第4页
试论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改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论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改革、发展与完善——冲破不合时宜的观念、体制和做法的束缚谢明颜廷锐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变化的过程,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在不断探索中积累了宝贵的知识和经验。尽管各项改革目前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由于制度变革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程度的惯性特征,旧的观念、旧的体制、旧的做法仍然留有诸多痕迹。总体上讲,制度变革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还有明显差距,显得有些滞后。因而,进一步转变观念、优化体制、改进操作就成为完善我国公务员制度的迫切任务。

一、我国公务员制度改革中的障碍

(一)制约我国公务员制度完善的观念因素。

思想解放是制度变革的前提,观念创新是一切创新的先导。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改革仍面临着强大的思想阻力。

1.“官本位”意识。我国作为一个有着二千多年封建历史的国家,传统的文化理念不可避免地在人们的思想中长期存在,这种思想突出的表现就是“官本位”意识,从而构成了我国文化生态环境的复杂多样性。其具体表现是:评价一个人的事业成功与否,以其官职大小来衡量;各种社会生活、政治待遇,以官职大小分级享受,为官者仍是社会的轴心,形成官民倒置现象。[1]

在公务员制度建立之初,我们就提出向“官本位”开战的口号,但努力至今仍然没有真正突破这种陈腐的观念。许多事情仍然习惯于套用行政级别进行处理,这在地方政府机构中表现得更为突出。由于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都要与行政级别挂钩,无形中强化了整个社会的“逐官”意识,从而造成“千军万马奔官来”的不良局面。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等不正之风,污染了社会风气。

2.“干部能上能下”。这种现象也是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存在的问题。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党和政府就提出要逐步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并进而建立了离退休等相关制度,对职务任期也作了明确的规定。但观念的转变并不是一个“冲锋”就可以解决的问题。20年过去了,的确有了很大的改变,但由于缺少干部能下的相关配套措施和社会环境,干部能上不能下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真正解决。尽管早已有了一些规定,但操作中随意性很大,总会有各种各样的理由,远没有形成有效的上下流动机制。人民群众在决定干部“上”与“下”的问题上,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也极为有限。民主如果缺乏监督机制的保障,那么流于形式就在所难免。

3.“求全责备”的观念。一般来讲,才干越高的人,其缺点往往也越明显,“有高峰必有深谷”,谁也不可能是“十项全能”。然而,道理归道理,实际归实际。在现实生活中,妒贤忌能、求全责备的陈腐观念目前仍有市场。在用人问题上过分苛求,先看人家不能干什么,再看人家能干什么,眼睛总盯在缺点上。实际上,用人的目的不在于如何减少其短处,而在于如何发挥其长处,短处应靠制度约束,长处应靠制度激励。认识不到这一点,就可能埋没和浪费人才,降低政府机关的行政效率。

(二)制约我国公务员制度发展的体制因素。

总体来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新旧体制的碰撞日趋激烈,各种矛盾逐渐显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有效突破旧体制的束缚,改革的本意就不能真正落到实处。

1.法制不完善。就我国公务员管理而言,其法制上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法规不健全。尽管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包括《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在内的40多个法规,基本囊括了公务员管理的方方面面,形成了一个以《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为核心的法规架构,但这些规制还不能真正适应我国公务员制度发展的需要,具体表现为:立法的位阶不高,只是一些条例、规章;立法不够全面,一些涉及到公务员管理核心层面的规章还没有建立;立法不够具体,操作性不强;尚缺少一些单项法规等。

第二,“人治”问题。尽管我国在公务员立法方面已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有法不依的现象仍然存在,且在管理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人治色彩。所谓人治,是相对于法治而言的,人治的泛滥必然导致法治的缺失。尽管传统的影响依然存在,但公务员法规所约束和调整的对象不是普通民众,而是直接掌握和行使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和强大的渗透性的行政权的“政治人”;[2]不应再受人治思想的束缚。

第三,腐败现象。我国正处于现代化的进程之中,而现代化进程给一个社会带来的腐化,其程度同传统社会的性质以及现代化进程的性质很相关。[3]长期以来,政府工作公开程度不高,习惯于搞暗箱操作,一些该透明的东西不能透明,为不正之风的蔓延和腐败行为的滋生提供了土壤,致使一些地方和部门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有些领导干部走向腐败的速度与其不断被提拔和权力的增大是有着正比关系的,使我们不能不对现行制度的一些漏洞产生疑问。

2.监督不得力。从我国监督体制来看,主要划分为两个部分,即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在实际生活中,不论是国家监督还是社会监督都有缺位现象出现,而且监督更多依赖于部门和机构内部的自我监督,完全不符合权力制衡的基本是不同的,法制是指一国家的法律制度,任何国家都有一套法律制度,即使专制国家也是如此。但专制制度下的法律受统治者控制,统治者个人意志凌驾于法律之上,所以法制并非法治的同义词。只有法律权威高于个人权威,才可称之为法治。法治与人治根本对立,但是人治并不否认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而法治也不排斥治国方略中人的积极影响,二者的本质区别表现在:当法律与个人意志、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哪一方处于优势地位,个人凌驾于法律之上,则是人治;法律高于个人意志,则是法治。

要改变目前存在的“有法制无法治”现象,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现在需要做的首先是要依法办事,纠正以言代法的现象,确立公务员条例及其相关配套法规的权威,真正做到法律和制度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另一方面,要明确法治的导航作用,因为他标明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同时也是公务员制度改革的目标所在。

2.尽快出台公务员法。自从我国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从1993年颁布以来,至今已历十年。在这十年中,我国公务员制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们应该在此基础上,借鉴我国历史上的一些管理经验和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精华,尽快出台我国的《国家公务员法》。纵观西方国家公务员法发展的历程,尽管他们多是在19世纪就已建立,但是整个20世纪仍然处於公务员立法配套建设以及公务员法规体系的完善过程。客观而言,我国历史上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对政府官员进行科学管理的传统。科举制也只是徒有考任制的躯壳,而没有考任制的内在精神。由于缺少法治传统和理性精神,从而使“行政(公务员)立法要么落后于公务员制度,要么不能有效调整实施过程中的社会(行政职务)关系,要么对于已经取得的成果保障乏力”。[8]当前来看,我国应该重点抓法规配套完善,如公务员调任、转任、退休等;对现有的单项法规,也要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使之不断满足变化发展着的客观实际的需要;对原来制度设计不合理的地方,也要重新研究、设计,如分类、非领导职务设置等。[9]

3.加强监督体制建设。“监督不力,制衡匮弱”是深化制度改革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一种权力一旦失去监督与约束就必然走向腐败与堕落”,这已成为公共管理领域一条公认的铁律。怎样发挥监督体制的作用,我国在这方面进行了长期的探索,但至今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从世界各国已有的监察机构及其发展趋势来看,监察机构的特点是其享有广泛的授权并具有独立性,它只向最高权力机关或立法机关负责,接受它们的领导,而不从属于任何政府部门,其编制也不纳入公务员系列。”[10]因此,有学者提出是否可以设立“全国监督联席机构”,以中国共产党为首,形成纪委、人大、政协和国家监察部门四大监督机构的合力,领导和协调全国行政监督工作。对于解决公务员队伍中出现的腐败问题,也有学者提出了“高薪养廉”的对策,但工资多高可称高薪,高薪是养廉还是助廉,高薪是不是合理腐败等问题还值得商榷。事实上,只有权力相互之间有了制衡机制才能最终解决监督体制的缺陷。

4.试行“政府雇员”制。对于熟悉“政府公务员”名称的人们来说,“政府雇员”可能还是一个陌生的字眼。在社会不断变革与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政府工作必然会对社会某些专门人才产生一些特殊的需要。所谓“政府雇员”就是政府部门根据特殊工作需要专门从社会上雇佣的法律、金融、经贸、信息、高新技术等方面的技术人才。政府雇员不担任行政职务,不行使行政权力,不占用行政编制,服务于政府某项工作和某一部门,实行佣金制待遇,其收入标准可能数倍乃至数十倍于目前机关公务员的平均收入水平。“政府雇员”制的推行,不仅是政府用人机制的一种应急措施,更是用人观念和体制的一种创新之举。过去政府部门用人首先要看政治思想素质,其次才考虑其他方面的能力。但对于政府雇员而言,惟一需要考虑的条件就是是否具备专门的知识和能力。这种淡化政治因素的表现,无疑是一种观念上的突破。我国吉林省政府已经具体制定了政府雇员管理的试行办法,而且在实践中正进行着谨慎的探索,我们期待着中国第一批政府雇员的产生,希望“政府雇员”制会带给公务员制度改革一些新的启示。

(三)改善操作。

操作环节的健全与完善,既是市场经济对政府人事管理提出的必然要求,又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立政府工作新秩序的客观需要,更是不断完善中国公务员制度的迫切任务。一个完善的、具有竞争激励性的公务员操作系统,对提高公务员的整体素质,充分调动公务员的主动性和创造必,提高政府机关的工作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用好的制度选人用人。没有一个好的制度,终将不能够选出好的人才。中共中央最近颁布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对干部选拔任用的原则、程序、方法等,都作出了严格的界定,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性和实际操作性,对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将起到十分重要的带动作用。具体来讲,我们目前一是要积极推行任前公示制、考察预告制、试用期制、部分职务聘任制;二是要完善“竞争上岗”制度,提高竞争上岗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三是要完善公务员的选拔录用制度。在坚持凡进必考的基础上,扩大公务员的选拔录用视野,进一步打破身份、地域限制,扩大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进入公务员队伍的比例,吸收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公务员队伍。对一些特殊的行业部门,如财税、金融、信息技术等部门所特需的高层次人才,也可以优先面向海外学子择优聘用。

2.用好的方法考核人。考核作为公务员制度的重要内容,是评价和激励公务员的重要途径,也是公务员晋升的重要依据,其在公务员制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当今世界一个重要发展趋向,就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运用先进的技术方法,来对公务员进行考核,尽量减少主观因素对考核结果的不当影响,尽力达到考核的标准化、具体化、度量化和客观公正化。如美国采取了图表测试法、浦洛士考绩法,法国颁布了《评分平衡制度》,英国实行了因素三级法,日本实行了公务员工作评定的根本标准。我们应该努力学习这些先进的管理经验,在考核上需要尽快研究制定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建立以工作实绩为核心的考核标准,逐渐改进考核方法,进一步扩大考核范围,加强民主程序,注重平时考核,探索量化标准,推行分类分级考核制,完善考核结果与任用、培训、晋级增资、年终资金等紧密挂钩的有效办法。此外,应建立健全干部考核责任制,避免出现“认认真真走过场”的现象。

3.用好的方式培训人。中国应对入世的挑战,最为直接、最为突出的就是对政府管理制度和行为方式的挑战。当前来看,加强对公务员的这方面的培训是当务之急。我国应深入开展依法行政培训,提高公务员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和公务员的依法行政能力。要建立健全公务员培训激励约束机制,以此作为一种管理公务员的手段,促使公务员想要去培训、争着去培训。根据不同培训形式,建立培训考试考核制度。把公务员的培训经历、学习表现和培训考试考核结果作为公务员考核、任职、定级、晋升职务的重要依据。研究制定各级各类公务员的能力素质标准,从而按公务员的素质高低有区分地进行培训,改变现在不分素质高低采用相同培训办法或者方式进行培训的制度。建立科学的培训质量评估体系,逐步形成自主择训、单位培训和竞争参训相结合的培训机制。实现培训方式现代化,在培训方法上,要增加形式,如何采用公文事务处理训练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管理游戏法、无领导小组讨论法,从而增加学员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金世斌.制约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社会生态环境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1998,(3).

[2]金太军.从法制到法治——我国推行公务员制度的深层思考[J].学海,2000,(3).

[3]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4]谢明.行政透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5]见《商君书?任法》.

[6]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