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 产业结构ppt_第1页
产业经济 产业结构ppt_第2页
产业经济 产业结构ppt_第3页
产业经济 产业结构ppt_第4页
产业经济 产业结构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产业结构1第四章产业结构一、产业结构的含义二、产业结构理论的发展与创新三、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四、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因素五、中国产业结构的演变2一、什么是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的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和每个产业内部的构成,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的经济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3产业结构内容结构——产业结构数量结构——产业关联空间结构——产业布局狭义广义4内涵狭义产业结构的内容主要包括:构成产业总体的产业类型、组合方式,产业之间在数量比例上的关系,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广义产业结构除了狭义产业结构的内容之外,还包括各产业之间的关联关系、各产业在空间上的分布结构,以及一个产业内部的结构,即产业内部企业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5二、产业结构理论的发展与创新(一)对产业结构概念的认识过程产业结构从经济学发展史上考察,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才出现的概念。到60年代产业结构的含意和用法还争论不休,有的把产业结构视为某个产业内部的企业间关系,也有的把产业结构视为各个产业之间的关系结构,还有的把产业结构视为产业的地区分布状况。6狭义产业间关系结构的“产业结构理论”

产业结构产业间关系结构的“产业结构理论”

广义产业内企业间关系的“产业织织理论”

7(二)产业结构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1、古典经济学家开始把结构分析的方法引人经济学领域

代表人物:魁奈、斯密、马克思

魁奈:把经济系统的运行用结构的形式表现出来。斯密:奠定经济结构理论的基础。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总的来看,古典经济学中的结构分析侧重于生产关系方面,并未系统地考察经济发展。8(2)以研究经济发展为主旨的结构主义

学派的兴起

奠定产业结构理论基础和基本框架代表人物:

费希尔(A.G.B.Fisher):1935年在《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将二次产业以外的其它各业统称为第三产业,提出了第三产业的概念。

科林·克拉克(C.G.Clark):1940年发表了著名的经济学著作《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继承和发展了费希尔的研究成果,运用三次产业分类法总结了随着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规律。

9

里昂惕夫:1941年在其《美国经济的结构,1919—1939》一书中,试用投人产出的研究方法对美国经济结构进行了阐述。钱纳里和克拉克:1959年合著的《部门间经济学》发表。

钱纳里:1960年在《美国经济评论》中发表了《工业增长的模式》一文,提出经济增长是以不同产业和经济活动部门中生产结构的变化为特征的等。

10奠定产业结构实证性研究基础的有:

库兹涅茨:1971年发表《各国经济增长》一书等,指出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产生的产业重心转移过程,以及三次产业产值变动与就业构成的相关变化。

11盐野谷裕一、原三代平、佐贯利雄佐贯利雄在1981年出版的《产业结构》一书中,揭示了日本在战后仅用40多年时间实现了轻纺工业——基础工业——重加工工业——服务业的产业结构的三次转换,较快地推进了产业结构高级化过程,使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出现“经济奇迹”。我国:直到80年代,通过对国外产业结构理论的引进,消化和吸收,认识才逐步得到提高。12(二)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

产业组成、产业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产业结构的运行与调控机制、产业结构的优化、主导产业的选择、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手段。

13三、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趋势(一)从工业化发展的阶段来看(二)从主导产业的转换过程来看(三)从三大产业的内在变动来看(四)从产业结构演进的顺序看14(一)从工业化发展的阶段来看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后工业化时期15(二)从主导产业的转换过程来看阶段社会经济特点主导产业第一阶段农业占绝对优势农业第二阶段消费品、轻纺轻工业第三阶段重工业加快发展重工业(基础工业)第四阶段加工制造业重工业(加工制造)第五阶段第三产业高速发展第三产业第六阶段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第四产业16(三)从三大产业的内在变动来看231金字塔型鼓型12312317哑铃型321321倒金字塔型32118(四)从产业结构演进的顺序看

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各阶段是难以逾越的,但各阶段的发展过程可以缩短。从演进角度看,后一阶段产业的发展是以前一阶段产业充分发展为基础的。19四、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1、配第-克拉克的三次产业比重变动规律2、库兹涅茨法则3、霍夫曼的重工业化规律201、配第-克拉克的三次产业比重变动规律三次产业比重变动规律的基本内容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就业会由以第一产业为主向以第二产业为主、继而向第三产业为主转变,人均收入变化引起劳动力流动,进而导致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总趋势是劳动力在第一产业的分布减少,在第二产业的分布增加。21配第-克拉克定理(Petty-Clarktheorem)威廉·配第(WilliamPetty)科林·克拉克(ColinClark)配第-克拉克定理可以表达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移动。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减少,第二、三产业将增加。222、库兹涅茨法则(KuznetsLaw)库兹涅茨在继承克拉克等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国民收入和劳动力两个方面,探讨了国民收入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分布与变化趋势之间的关系,从而深化了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方面的研究。库兹涅茨根据57个国家的统计资料,整理出1958年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几个不同基准点的产业结构变化趋势。23表1:国民生产总值的横断面考察1.A:Agriculture;I:Industry;S:Service2.选出了57个国家,按1958年的人均GDP,从低到高分为8组说明24表2:1960年59个国家的劳动力在三个部门所占份额25库兹涅茨的结论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一产业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与该产业中劳动力相对比重一样,呈不断下降趋势。第二产业的国民收入相对比重和劳动力相对比重的基本趋势是不断上升。第三产业的劳动力相对比重,几乎在所有的样本国家都呈上升趋势。但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却未必与之同步,综合地看,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在这些样本国家是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经历一个由上升到下降的“∩”型变化。26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分析1.第一产业国民收入及劳动力的相对比重趋于减少的原因(1)农产品的收入弹性较低,是导致第一产业国民收入相对比重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2)农业处于报酬递减状态,也是导致第一产业国民收入相对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3)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第一产业劳动力相对比重下降的重要原因;272.第二产业国民收入及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不断增加的原因(1)消费结构变化使工业产品的需求量增加,从而使工业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处于有利的地位;(2)国民收入中用于投资部分的增长在不断扩充着生产资料的工业品市场,工业品市场的扩大反过来又给工业的增长和工业提供国民收入的增长创造了条件;

(3)工业化推进到一定阶段后,工业内部存在着排斥和吸纳劳动力的两股力量势均力敌,即工业技术进步迅速,工业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产生出排斥工业部门本身劳动力的力量;与此同时,工业部门内部的行业扩大与增加又产生出吸纳劳动力的力量,这种排斥与吸纳力量趋于平衡,就使第二产业的劳动力相对比重趋于稳定。283.第三产业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及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不断增加的原因(1)第三产业的资本、技术的“进入壁垒低”,为劳动力大量进入该产业提供了可能;(2)随着人们收入水平提高,“服务”等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高,“服务”产品市场的不断扩大,使劳动力进入第三产业成为必然;

(3)服务性产品“差别小”,因而该产业内竞争激烈,不易形成垄断,服务产品附加价值少,随着经济发展、人民收入水平提高,第三产业的产品市场的不断扩大而导致国民收入相对比重上升的有利因素,大部分被该产业产品附加价值较小的不利因素相抵偿,从而使第三产业的国民收入相对比重上升不多,处于微升状态。29303、霍夫曼(W.G.Hoffmann)的重工业化规律“霍夫曼定理”,又称为“霍夫曼经验定理”,是指资本资料工业(即重工业)在制造业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并超过消费资料工业所占比重的规律。即随着一国工业化的进展,消费品部门与资本品部门的净产值之比逐渐趋于下降,霍夫曼比例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这就是著名的“霍夫曼定理”。31霍夫曼比例(霍夫曼系数)霍夫曼比例=32四个阶段的特征第一阶段:消费品工业占统治地位,资本品工业不发达。第二阶段:资本品工业的增长快于消费品工业的增长,但消费品工业的规模仍然比资本品工业的规模大。第三阶段:资本品工业继续比消费品工业更快地增长。第四阶段:资本品工业的净产值已经超过消费品工业的净产值。33美国年代186918791889189919041909191419191929193719471954霍夫曼比例2.83.62.82.82.72.73.03.12.22.42.32.0日本年代190919141919192119231925192719291931193319351937霍夫曼比例11.49.67.27.97.87.46.56.35.64.84.74.6瑞典年代1864187318821889189719061913192619381948霍夫曼比例2.92.62.42.52.42.62.32.72.01.8丹麦年代1930193519391947194919531958霍夫曼比例2.52.92.92.92.72.32.5部分国家不同时期霍夫曼比例的估值3435中国1949-2004年的霍夫曼比例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36赶超战略与传统经济体制的形成37重工业优先发展的逻辑分析建设周期长机器设备的进口一次性投资大问题:资本短缺,资金价格高出口少,外汇短缺,价格高剩余少,分散,资金动员难384、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

钱纳里从经济发展的长期过程中考察了制造业内部各产业部门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动,揭示了制造业内部结构转换的原因,即产业间存在着产业关联效应,为了解制造业内部的结构变动趋势奠定了基础。他的这些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产业具有不同特点的理论总结被称为钱纳里工业化理论。

395、生产要素密集型产业地位变动规律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123406、赤松要雁行形态理论产业结构演进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与国际市场相适应。一国的经济发展需要有完善的内贸与外贸相结合的全方位的产业结构。417、产业结构高加工度和高附加值化规律各种不同的产业,对劳动对象的加工程度(即加工的次数、环节、持续的过程的长短等)有高低的不同,通过加工新增加的价值也有大小的差别。产业结构的演变存在产业的加工度提高和附加值增加的趋势,高加工度和高附加值产业在产业结构中越来越占优势地位、起主导作用的规律。产业结构高加工和高附加值化规律存在的原因,主要在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知识的增加。428、主导产业转换规律阶段社会经济特点主导产业第一阶段农业占绝对优势农业第二阶段消费品、轻纺轻工业第三阶段重工业加快发展重工业(基础工业)第四阶段加工制造业重工业(加工制造)第五阶段第三产业高速发展第三产业第六阶段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第四产业439、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演进规律阶段结构特点一低级以农为主、以第一次产业为主、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以低加工度和附加值产业为主二中级以工为主、以第二次产业为主、以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以较高加工度和附加值产业为主三高级第三次产业为主、以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以高加工度和附加值产业为主441、需求因素2、供给因素3、科学技术因素4、制度因素5、社会因素6、国际因素五、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因素451、需求因素需求因素1.需求总量2.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规模消费结构投资结构消费与投资的比例462、供给因素供给因素1.自然条件和资源的禀赋2.劳动力资源3.物质资本供应状况丰富价廉劳动密集型产业稀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473、科学技术因素(1)技术进步影响需求结构,从而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化(2)技术进步影响供给结构,从而间接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化484、制度因素制度包括: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战略和包括产业政策在内的经济政策。495、社会因素这里所说的社会因素主要是指除了自然生态和经济因素之外的政治法律、军事外交、文化传统、生活习惯、教育事业、人口状况等因素。

506、国际因素(1)国际分工和国际产业转移(2)国际市场和国际贸易(3)国际金融和国际投资51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因素——地方官员在1998—2007年间,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平均而言,省委书记省长在短期内能引领辖区产业结构变动;在任第一、第二、第三年的引领效应大致分别为20%、15%和10%到了任期的第四年,引领效应开始不显著。其引领效应随任期增加而下降。产业结构变动在短期可以靠官员引领,在长期主要靠市场主导,市场是实现有效资源配置的根本机制。省委书记省长在产业结构变动中的引领效应与其面临的政治激励正相关,即政府官员引领辖区产业结构变动是对上级给予的政治激励的反应。中央主导的干部人事管理体制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省级党政首长的来源、去向、任期、更替、特定晋升途径、特定任职经历等维度先后发现地方官员能够对辖区经济增长产生显著影响。52六、中国产业结构的演变1、我国产业结构演变的总体趋势及特点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

3、中国产业结构的国际比较531、我国产业结构演变的总体趋势及特点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产业结构演变的总体趋势是:第一产业的收入比重和劳动力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收入比重和劳动力比重上升;近年来,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上升较快,产业结构演变的总体趋势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基本一致。54表5:中国三次产业的比重变动表55第一阶段:1952-1957年第二阶段:1957-1978年第三阶段:改革开放以后561.第一阶段:1952-1957年第一阶段三次产业产值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劳动力分别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95250.520.928.683.57.49.1195345.923.430.883.18.09.0195740.329.730.181.29.09.857农业比重下降;工业发展较快,比重上升;第三产业略有上升,实际生活中,市场供应比较充足,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有明显改善,工业建设如期完成了156项重点项目,建立了过去没有的工业。582.第二阶段:1957-1978年第二阶段三次产业产值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劳动力分别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ⅠⅡⅢⅠⅡⅢ195750.520.928.681.29.09.8196239.431.329.382.17.99.9196537.935.127.081.68.410.0197035.240.524.380.810.29.0197532.245.721.977.213.59.3197828.148.223.770.513.712.259农业发展缓慢;工业发展迅速;第三产业停滞萎缩,在数量比例上,工业比重迅猛上升,农业比重下降,劳动力比重时升时降,从实际生活看,农业不能满足社会需要,主要农产品限量供应,后来发展到工业品也凭票供应,轻工业品工业不足,商业网点少。603.第三阶段:改革开放以后第三阶段三次产业产值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劳动力分别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ⅠⅡⅢⅠⅡⅢ197931.247.421.469.817.612.6198131.846.421.868.818.313.6198333.044.622.467.118.714.2198528.443.128.562.420.816.8198726.843.929.360.022.217.8198925.043.032.060.021.718.3199124.542.133.459.721.418.9199319.947.432.756.422.421.2199520.548.830.752.223.024.861第三阶段三次产业产值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劳动力分别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ⅠⅡⅢⅠⅡⅢ199620.449.530.150.523.526.0199818.649.332.149.823.526.7199917.649.433.050.123.026.9200016.050.833.250.022.527.5200115.251.133.650.022.327.7200214.551.733.750.121.928.062图:1978-2007年我国三次产业比重变化情况636465表:就业结构和产出结构的变动趋势比较66(1)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及特点从长期的变动趋势来看,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了明显的改善,产业结构正向合理化方向变化。67(2)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变动及特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产值结构变动的总体趋势是农业比重下降,林业比重相对稳定,牧业和渔业比重上升。

6869图: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变动情况

70(3)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变动及特点

在工业化过程中,第二产业的增长对整个经济增长起着主要的支持作用,而第二产业的迅速增长又与其内部结构的不断变动相联系。1978-2005年,我国第二产业总产值由1745.2亿元上升至87046.7亿元,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1.3%,在GDP中的比重长期稳定在40%-50%之间,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特别是工业取得了较大发展,工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和拉动率在三次产业中均居首位,国民经济工业化水平显著提高。

71①工业结构的轻重比例变化图:1978~2005年我国轻重工业比例关系72②工业结构的行业构成变化

从工业结构的行业构成变化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般加工制造业的比重相对稳定或有所下降,以电子及通信制造业为中心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增长,带动了工业结构的升级。总体来看,我国煤炭采选业、食品加工业、纺织业、普通机械制造业四个行业的比重明显下降,其中纺织业下降的幅度最大。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等五个行业的比重显著增加,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比重增幅最大。7374(4)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动及特点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家对第三产业的发展日益重视,我国第三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78~2005年,第三产业的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0.7%,比同期国内生产总值9.6%的增长速度高1.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从1978年的4890万人增长到2005年的23771万人,占总就业人数的比率也从12.2%增加到了31.4%。

75图:1978~2007年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情况

76在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日趋增大的同时,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商业、饮食、居民服务、交通运输、邮电等传统产业领域。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在传统服务业持续发展的同时,旅游、信息、咨询、科技服务、社区服务、金融保险、房地产、教育、文化等新兴行业也得到了较快发展。77表:第三产业增加值构成(%)

783、中国产业结构的国际比较中国按三次产业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国际比较(见下表)注:根据世界银行的分类,低收入国家人均GDP为755美元及以下,下中等收入国家为756至2995美元,上中等收入国家为2996至9265美元,高收入国家为9266美元及以上。7980部分国家(地区)2000到3000美元前后产业结构变化情况81结论由以上资料和分析可看出,中国的产业结构不断趋于合理化和高度化,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82拓展一: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一)产业之间结构不协调

1.农业增长不稳定与农业结构升级缓慢。

2.基础工业与加工业增长不协调。

3.第三产业发展不足且结构不合理。一是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低。二是内部结构不合理,主要以传统产业为主,新兴行业和要素市场的发展不足、制约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也难以满足居民消费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83

(二)产业素质低下是当前产业结构的突出问题1.产品和服务结构档次低。

我国的产品与服务和发达国家比较起来,明显地档次低、质量差、品种少、消耗大、成本高。我国每万元GNP消耗的能源为日本的4.95倍、法国的4.9倍、美国的1.77倍、印度的1.52倍。轿车和货车的价格比国外高1倍左右。2.技术结构水平低,新兴工业发展较慢。我国的技木水平大约比发达国家落后15—20年,各产业的差距不一。3.工艺装备落后。84(三)结构重组与存量调整障碍重重1.结构转换压力增大与劳动人素质差的制约日益突出2.结构刚性强,资产存量调整困难当前我国资产存量难以随需求和技术变化而不断地、及时地实行调整,还不能有效地、较好地完成结构重组和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85拓展二:

我国产业结构演进的方向和调整重点

方向:巩团和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加快工业改组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及进一步加强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调整重点:第一,加强农业基础地位问题。第二,工业化和信息化问题。第三,加强基础没施建设和资源战略问题。86推荐阅读书目1.孙尚清:《论经济结构对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2.马建堂、贺晓东等:《经济结构的理论应用与政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3.周振华:《结构调整》,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4.方甲:《产业结构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5.郭克莎:《中国:改革中的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6.江小娟:《经济转轨时期的产业政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877.杨治:《产业政策与结构优化》,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8.[美]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总产值和生产结构》,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9.[日]佐贯利雄:《日本经济的结构分析》,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中译本。10.[美]罗斯托:《经济增长的阶段》,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11.[美]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12.[美]罗斯托:《从起飞进入持续增长的经济学》一书中库氏论文《评起飞》,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88案例:日本工业结构的变动历程

1945年夏,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长达八年之久的战争给日本经济带来的打击是沉重的。战争不仅使日本失去了1/4的国民财富,更严重的是由于战争中断了日本和世界发达国家的技术交流,而使日本工业面临装备陈旧,技术落后的严峻局面。

89

然而,在以后的10年里,日本迅速摆脱了战后经济大跌的局面,恢复了工业生产,积累了资本,并且在竞争机制、生产体制以及国家政策各方面为即将到来的经济高速增长做好了准备。

1955年恢复时期结束后,日本比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50年代后半期至70年代石油危机爆发前,日本经济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10%,创造了历史上罕见的高速增长记录,经济高速增长期间,企业投资空前旺盛,产业技术革新迅猛发展,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出口贸易显著扩大,日本因此跻身于世界发达国家的行列。70年代后,由于石油危机带来的能源价格上涨和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的崛起等原因,日本失去了赖以高速增长的基本条件和部分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一度陷入了经济结构不平衡的局面。但是,日本仅用了5年的时间就完成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并在70年代和80年代分别保持了年增长5%和3.8%的经济增长速度,再次取得了令世界各国刮目相看的经济实绩。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