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秦汉中学2024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1页
陕西省西安市秦汉中学2024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2页
陕西省西安市秦汉中学2024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3页
陕西省西安市秦汉中学2024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4页
陕西省西安市秦汉中学2024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陕西省西安市秦汉中学2024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情采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鞟①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若乃综述性灵,敷写器象,镂心鸟迹之中②,织辞鱼网之上,③其为彪炳,缛采名矣。《孝经》垂典,丧言不文;故知君子常言,未尝质也。老子疾伪,故称“美言不信”,而五千精妙,则非弃美矣。庄周云“辩雕万物”,谓藻饰也。韩非云“艳采辩说”,谓绮丽也。绮丽以艳说,藻饰以辩雕,文辞之变,于斯极矣。研味《孝》《老》,则知文质附乎性情;详览《庄》《韩》,则见华实过乎淫侈。若择源于泾渭之流,按辔于邪正之路,亦可以驭文采矣。夫铅黛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何以明其然?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诸子④之徒,心非郁陶,苟驰夸饰,鬻声钓世,此为文而造情也。故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文者淫丽而烦滥。而后之作者,采滥忽真,远弃风雅,近师辞赋,故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故有志深轩冕,而泛咏皋壤。心缠几务,而虚述人外。真宰弗存,翩其反矣。夫桃李不言而成蹊,有实存也;男子树兰而不芳,无其情也。夫以草木之微,依情待实;况乎文章,述志为本。言与志反,文岂足征?是以联辞结采,将欲明理,采滥辞诡,则心理愈翳。固知翠纶桂饵,反所以失鱼。“言隐荣华”,殆谓此也。夫能设模以位理,拟地以置心,心定而后结音,理正而后摛藻,使文不灭质,博不溺心,正采耀乎朱蓝,间色屏于红紫,乃可谓雕琢其章,彬彬君子矣。⑤(取材于刘勰《文心雕龙》)注:①鞟(kuò):革,去毛的皮。②镂心:精细雕刻推敲;鸟迹:文字。③织辞:组织文字,指写作;鱼网:古人用渔网、树皮、麻头造纸,故用渔网代纸。④诸子:指辞赋家。⑤正采:正色,代表雅正的好的文采。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①若乃综述性灵,敷写器象(若乃:至于)②老子疾伪,故称“美言不信”(信:相信)③研味《孝》《老》,则知文质附乎性情(乎:介词,译为“在”)④诸子之徒,心非郁陶(郁陶:忧思积聚)⑤为文者淫丽而烦滥(淫:过分)⑥故有志深轩冕,而泛咏皋壤(而:表顺承,译为“就”)⑦采滥辞诡,则心理愈翳(翳:遮蔽)⑧理正而后摛藻(摛:铺陈)A.①⑦ B.②⑥ C.③⑤ D.④⑧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犀和兕的皮虽然坚硬可做战甲,但还靠涂上丹漆来显示他们的色彩B.绮丽以艳说,藻饰以辩雕用绮丽的文辞来辩说,用巧妙的辞藻来描绘万物C.言与志反,文岂足征如果文辞和情志相反,文章怎能经得住事实真相的验证?D.固知翠纶桂饵,反所以失鱼本知要用装饰有翡翠的纶线垂钓、用肉桂做钓饵,反之则钓不到鱼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情采”为题,“情”指情理,即文章的思想内容;“采”指文采,即文章的表现形式;二者关系为“采”依附于“情”,“情”也需要借助“采”。B.刘勰认为文章的思想内容居于主要地位,是“立文之本源”;在此前提下,刘勰也不断强调着形式的重要性,其“重采”思想在文中随处可见。C.针对当时“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的形式主义的创作风气,作者强调学习辞人的“为文而造情”,强调“述志为本”,反对“为情而造文”。D.刘勰在如何运用文采的问题上提出要“联辞结采”,文采是为情理服务的,不能用得太过,如果文采泛滥怪异,势必使思想内容的表达模糊不清。4.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夫铅黛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5.本文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来论述文学艺术的“情”和“采”的关系。请选择两种,并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997年的7月1日零时,香港会展中心。伴随着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五星红旗和紫荆花红旗徐徐升起。穿越156年岁月沧桑的香港,在亿万华夏儿女饱含热泪的注视中,回到的祖国怀抱。这一刻,()。那首字字泣血的《七子之歌》,终于在百年怆痛终结之时微弱。去年,在香港大学的一场演讲中,演讲者问及大家启蒙歌曲,全场唱起《我的祖国》。现场视频,让人泪湿衣裳。是什么力量,让这首老歌横跨数代,激发如此共鸣?正因旋律背后,有山川河流稻香,有乡关家国故园。一脉相承的家国情怀,着两地中华儿女的心田,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风雨如晦,时运与共,不畏风高浪急,不惧。“未怕罡风吹散了热爱,万水千山总是情”。从昨天到今天,血浓似水、情重似山,内地与香港已牢不可破地是命运共同体,心手相牵,不可分离。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分别已久逐步滋润山高水险B.分别已久逐渐滋养山高水长C.暌违已久逐步滋养山高水长D.暌违已久逐渐滋润山高水险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无数中国人也将民族历史与个体记忆融为一体B.无数中国人也将个体记忆与民族历史融为一体C.也将无数中国人的个体记忆与民族历史融为一体D.也将无数中国人的民族历史与个体记忆融为一体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从昨天到今天,血浓于水、情重于山,内地与香港已是牢不可破的命运共同体,心手相牵,不可分离。B.从昨天到今天,血浓似水、情重似山,香港与内地已牢不可破地是命运共同体,心手相牵,不可分离。C.从昨天到今天,血浓似水、情重似山,内地与香港已是牢不可破的命运共同体,心手相牵,不可分离。D.从昨天到今天,血浓于水、情重于山,香港与内地已是牢不可破的命运共同体,心手相牵,不可分离。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影偶道具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在白色幕布后面,艺人们操纵影偶、乐器伴奏、道白配唱同时兼顾,有的高手一人能同时七、八个影偶。由于皮影戏中的车船马轿、奇妖怪兽都能上场,飞天入地、隐身变形、喷烟吐火、劈山倒海都能,还能配以各种皮影特技和声光效果,所以演出大型神话剧的奇幻场面之绝,在百戏中。皮影戏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元代传互西亚和欧洲。皮影戏在中国流传地域广阔,它在不同区域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吸收了地方观曲、曲艺、民歌小调等的精华,(),例如沔阳皮影戏、冀南皮影戏、海宁皮影戏、阿宫腔、弦板腔等等。不仅它为我国民众所喜爱,也使许多外国人为之迷恋,亲切地称它为“中国影灯”。2011年,中国皮影戏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A.操耍表现一枝独秀当选B.操作呈现独领风骚入选C.操耍表现独领风骚入选D.操作呈现一枝独秀当选2.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使各具特色的众多流源形成B.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众多流派C.众多各具特色的流派形成D.从而形成众多流派且各具特色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不仅它为我国民众所喜爱,也使许多外国人为之迷恋,被亲切地称为“中国影灯”。B.不仅它为我国民众所喜爱,也为许多外国人所迷恋;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中国影灯”。C.它不仅为我国民众所喜爱,也使许多外国人为之迷恋,亲切地称它为“中国影灯”。D.它不仅为我国民众所喜爱,也为许多外国人所迷恋,被亲切地称为“中国影灯”。4、下面是某人给即将结婚的朋友发的一则微信,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喜闻愚兄大婚,婚礼场面想必是高朋忝列、喜庆祥和,舍弟本已拨冗前往面贺,无奈航班延误,恐难莅临了。谨借微信红包遥祝二位新人幸福美满。5、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列小题。清明前一日(清)李渔①正当离乱世,莫说艳阳天。地冷易寒食,烽多难禁烟。战场花是血,驿路柳为鞭。荒垅关山隔,凭谁寄纸钱?(注)李渔(1611-约1679),清代剧作家及戏剧理论家。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攻占南京,南明弘光政权灭亡。顺治三年(1646年),清军攻占金华并屠城,民族英雄朱大典全家自焚,诗人逃入深山,作此诗。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清明之前是寒食节,这首诗是诗人对战乱时期的寒食节的社会实录,具有诗史的性质。B.颔联写春寒料峭,诗人在战火连天、辗转颠簸的避乱生活中,吃冷食来纪念寒食节。C.颈联用比喻手法,写春天的红花绿柳,犹如战场上死伤者的鲜血和催马厮斗的鞭子。D.尾联诗人感叹关山阻隔,无法祭扫,恨战乱,念祖上,悼英雄,言简意深,诗短情长。2.本诗从逃难者的视角来写,把客观现实和主观感受完美交融,请结合诗歌前三联简要赏析。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说起沙漠,人们都有一个固有的印象,陰了干早少雨外,①___。白天还是热气腾腾的沙漠,一旦到了夜晚就急速降温,不复白日炎熟。②____与空气相比,沙石的比热容更小,在同样的日照下,沙石的吸热速度比空气要快得多。白天,因为地表吸收太阳辐射热,比热容更小约沙石迅速吸收热量,热量从沙石传向空气,使靠近地面的空气也迅速升温,所以吸热快、升温快;晚上,因为地球表面向空气辐射热量,空气对流,沙石与地面附近的冷空气迅速交换热量,沙石转移到空气中冷却,③_____。这也是为什么新疆地区流传着“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谚语。7、阅读下文,完成小题。谴责受害者是什么毛病马薇薇①安全是人类仅次于生理需求的基本要求。但是,为了获得安全感,我们却往往会以“谴责受害者”和“寻找替罪羊”的心态,使自己离真正的安全越来越远。②什么叫“谴责受害者”?当不幸的事发生时,受害者本应得到我们无条件的同情。然而事实是,在礼貌地表示同情之后,我们往往会对他们产生一种复杂的负面情绪,觉得他们之所以受到伤害,应该也有罪有应得的一面。这种现象就叫做“谴责受害者”。③最常见的就是每当爆出女生被侵犯的社会新闻,总会有人说:“唉,所以女生穿着打扮,真的要保守一点儿,不然太危险啦。”这些话,貌似苦口婆心,但是言外之意其实很明显——如果不是你穿着太暴露、晚上不回家、交友太随便,怎么会发生这种事?④那么,为什么我们会拿放大镜对着受害者,非要从他们身上挑出点儿毛病才心安呢?其实,这不是因为冷血,而是因为恐惧。剑桥大学神经科学和心理学家法恩对此有一段精彩的自我剖析。本来,她的研究主题恰好就是人们对受害者的谴责心态,按理说她本人不应该犯这样的错误,但是这种尴尬的事情偏偏就发生了。当时,法恩刚生完小孩不久,推着婴儿车在家周围散步。在公园的长椅上,她遇到了一位跟自己年纪差不多的女性,看自己孩子的眼神很是感伤。聊起来才知道,后者刚经历丧子之痛。然而,在这位女士诉说伤心往事的时候,法恩坦承,她没有感同身受的悲伤,反而心里涌现出无数恐怖的指责——你这位妈妈,当时肯定哪里疏忽了,才导致孩子夭折。⑤所以,同样是母亲,本来应该感同身受,但是法恩却不可遏制地表现出一种攻击心态,这是面对恐惧时自保的本能在作祟。这种恐惧感强烈到,即使一辈子都在研究这种心理现象的专家,也会在轮到自己的时候,表现出“谴责受害者”的态度。原因很简单,这是他们唯一能感到心安的方式,因为不能允许自己想到这是自己,或者家人和朋友也可能遇到的事情,所以他们就一定要在受害者身上找出跟自己以及关心的人不一样的地方。⑥“谴责受害者”思维再上一个台阶,就会演变成“寻找替罪羊”,这在心理学上叫“替代性攻击”,也就是为了宣泄怒火,让无辜者受伤害。最常见的替代性攻击就是无缘无故乱发火,比如员工上班被老板骂,于是回家跟老婆吵架,老婆憋了火就打孩子,孩子去学校欺负比他弱小的同学,同学家长一生气就在办公室里骂自己的员工……负能量的传递,就是这样循环往复,无人幸免。⑦当然,直接发火,还只是替代性攻击最低阶的表现。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你其实也知道自己是鸡蛋里挑骨头,是因为在别的地方受了气,才会看什么都不顺眼。而更高级的替代性攻击,表面上更温和理性,实质上则更为可怕——因为它是通过貌似理性的方式彻底把无辜者妖魔化了。比如说,每当经济出现问题的时候,美国右翼政客总喜欢在外国人身上找理由——为什么美国失业率那么高?一定是外国人把就业机会给抢走了。为什么美国有这么多社会问题?都是因为外国人非法跑到我们这里来。只要稍有常识就能知道,一个国家出现经济和社会问题,从来就不是单一的原因。归咎于外国人,这个判断本身就很幼稚。但是,很多投票的美国公民就是愿意为这种说辞买账。因为只要找到凶手,只要知道该向谁生气,他们的痛苦就会下降。⑧总之,人是一种需要找理由的生物。小孩在刚开始懂事时,不是总爱问“为什么”吗?他们可不接受“我不知道”这种严谨的说法。即使给他们一个非常胡扯的答案,也总比没有答案要好。事实上,大多数人问“为什么”不是为了求真,而是为了求安心。而在面对不幸和痛苦的时候,我们对原因的渴求就会更加强烈,特别需要有个理由来解释为什么不幸的人会是自己。⑨所以,心理辅导师在为患者解除心理痛苦时,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让他们坦然接受这个不幸运的事实。如果不能放下“寻找凶手”的心态,你的脑子里就会一直开启替代性攻击的雷达,就算找到一个可以宣泄情绪的对象,看似出了气,其实这个心结还是没解开。⑩总之,人们需要安全感,远胜于需要事实。悲剧越严重,越有可能发生在我们身上的时候,我们越是容易去谴责受害者,寻找替罪羊。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这种倾向,才能公平地对待受害者,并且不受情绪干扰地去思考——究竟怎么做,才会使我们更安全。(有删改)1.第②段加点的词语“罪有应得”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对第③段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典型的“谴责受害者心态”的事例使上文定义更易理解。B.进一步探究“谴责受害者心态”这一负面情绪背后的实质。C.形象化地阐述“谴责受害者心态”的表现形式及主要危害。D.直接为下文分析“谴责受害者心态”的原因及发展作铺垫。3.下列对“替代性攻击”这一概念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替代性攻击”是谴责受害者思维发展的一种替代品。B.“替代性攻击”本质上体现了人们对事件原因的探寻。C.“替代性攻击”是人们为了获得安全感而产生的心态。D.“替代性攻击”的核心特征就是负能量循环往复传递。4.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对第④段提出的“为什么我们会拿放大镜对着受害者,非要从他们身上挑出点儿毛病才心安呢?”这一问题展开论述的。5.结合全文内容,对“究竟怎么做,才会使我们更安全”这一问题进行探究。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中国诗歌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兴”的作用。所谓“兴”的作用,在中国诗歌传统上可分两个方面来看。②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诗经》上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鸟“关关”的叫声,引发君子求得配偶的情意,就是“兴”的作用。但宇宙间不只草木鸟兽等种种物象能引发我们的感动,人世间种种事象也能引起我们的感动。《诗经》“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是写对时代动荡不安的感慨,这也是引起人感动的一种重要的因素。③“兴”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只要你在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时也能产生与他们同样的感动,那么你也就有了与李白、杜甫同样的诗心。不过,诗在使人感动方面有限多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是一对一的感动,就是闻一知一,不产生更多的联想。陆放翁和他的妻子分离之后又在沈园相遇,他写了一首《钗头凤》,千百年之后,我们仍然为陆放翁的悲剧和他的感情所感动,这就是一对一的感动。④可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有一次,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于是子贡就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诗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与做人本不相干,可子贡却从中悟到做人的道理,这正是“诗可以兴”的感发。由此可见,诗的作用不仅是使作者有一颗不死的心,而且也使读者有一颗不死的心;不仅有一对一的感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⑤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兴”的说法。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反应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的。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去理解。第二个层次是能深入一步的读者:他们能够从艺术的表达、文字的组织、形象的使用等各方面去欣赏作品。第三个层次是“背离作者原意”的读者:他们对作品的解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只有这第三个层次的读者,才是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⑥南唐中主的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王国维从中看到了什么?看到一种“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悲哀和感慨。晏殊的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写的是相思爱情,王国维说这是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一种境界!王国维的这种感发正是中国诗歌中让人心不死的“兴”的作用。(摘编自叶嘉莹《什么是好诗》)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就作者方面而言,宇宙间的物象和人世间的事象都可以是引起人们感动的重要因素。B.就读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是读者在阅读作品时只会产生与作者完全一样的感动。C.子贡从《诗经》“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中悟到做人的道理,是对原意的曲解和否定。D.读者只要“背离作者原意”去读诗,就能到达阅读的第三个层次,最能感悟到生命。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作者和读者两个方面,论证了中国诗歌在创作和阅读时都重视“兴”的作用。B.文章论述“兴”的作用,用较大篇幅论证阅读诗歌时有限的形象能引起更多的联想。C.文章采用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西方“读者反应论”和中国传统诗学之间的差异。D.文章举王国维对李璟和晏殊词另类解读的例子,有力地论证了“诗可以兴”,的观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感动层次看,只有那些能激发读者更多联想和“兴”的感发的诗才是好诗。B.读者读诗感动层次越高,他们达到的鉴赏层次就越高,阅读鉴赏能力也越强。C.读者读诗感动要达到第三个层次,离不开对作品原意的理解和对形象的欣赏。D.能否解读出一首诗的丰富含意,跟读者对生命的感悟能力的强弱有一定关系。9、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①对于散文而言,除了“文类之母”这个暧昧不清的指称之外,能够直指人心的命名是匮乏的。无论是在散文研究界还是在散文理论界,“散文理论的贫困”几乎成了认知的共识。部分学者还进一步阐发,认为散文理论的贫乏是世界性的,散文理论建设是个普遍性的难题。②新时期文学以来,文学理论与写作教材的丰富与多元,又加剧了散文定义不断膨胀的趋势。而在散文理论专著之中,首先以定义的形式解决散文的内涵问题,似乎也成了某种约定俗成。每一种定义往往是不重复的,区别于前人的,有独立性特征的定义。源于各自阐释立场的不同,以及基于创新的心理诉求,造成了关于散文的定义差异性显著、互不搭界的情况。下面分别就文学理论教材、写作教材、散文理论专著这三种载体形式为例,探查关于散文定义的林林总总。③童庆炳的《文学理论教程》对散文的定义如下:文学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描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样式。它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题材广泛多样,结构自由灵活,描写真实感受。④在刘海涛的《文学写作教程》中,关于散文的定义是这样的:散文是一种可以充分利用各种题材,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文学的、艺术的表现手段,自由地展现主体个性风格,以抒情写意、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为主要目的的文学文体。⑤而陈剑晖是当下散文理论研究界的代表性人物,再看其理论专著《中国现当代散文的诗学建构》中关于散文的定义:散文是一种融记叙、抒情、议论为一体,集多种文学形式于一炉的文学样式,它以广阔的取材、多样的形式、自由自在的散文文句,以及优美和富于形象性、情感性、想象性和趣味性的表述,诗性地表现了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灵状态,它是人类精神的一种实现方式。⑥对照以上三种关于散文的定义,基于立场的不同,阐释的内容相去甚远,童庆炳的定义取泛化的散文定义,从中可见“真情实感论”的余波。刘海涛的定义则基于文学是对社会生活反映的立场来阐释散文的基本特性。而陈剑晖的定义则去除了附加在散文身上的其他要素,回到散文自身来考察散文的基本内涵,涉及散文的取材、表现形式、□□□□及□□□□,因此,更接近散文的本体内涵。⑦不过,即使是考虑到学科要求,决定了不同定义间的差异性,但相互之间形同陌路的状态,还是令人感到诧异。好像彼此说的是不同的事物,或者可以这样说,考辨诸多教材或者学术专著里关于散文的定义,它们之间缺乏基本的通约性。这种现象也充分表征了散文的困境和难题所在。⑧如果说因为学科建设的思路不同,导致了散文定义的相互独立尚能够理解的话,那么,在散文研究、散文理论内部,散文定义的不相切性依然突出,这一点尤其能够充分说明问题。新时期文学以来,佘树森、林非、傅德岷、梁向阳、范培松、刘锡庆、楼肇明、吴周文、陈剑晖、孙绍振等专家学者,纷纷就散文的定义或者散文的类型立言。对比这些散文的定义或者散文分类方法,即可发现,他们彼此间各自成说,令人眼花缭乱,彼此间看不到理论的继承性,这也意味着新时期散文理论史上,关于散文何以是散文的问题,不断地被推倒然后重建,然后再推倒,再重建。这足以说明,散文是难于被准确定义的,只能根据个体的方法论和立场,给以描述性的说明。同时,通约性的丧失以及理论积累的匮乏,恰是散文理论难以建构,趋于贫乏的重要原因。⑨散文创作尽管也有迟滞的时候,但总的来看,有一直往前的审美态势。这种情况下,试图给予散文一个定义,然后一劳永逸地解决散文内涵问题,明显是不现实的。基于这些情况,散文何以为散文的问题,并非散文理论建构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即使无法绕过,也应该充分考虑前人的论述,面对的对象同一的情况下,不必自立门户。□。⑩在学科建设问题上,作为文类特征突出且兼具实用功能的散文,不妨先搁置散文是什么的问题,在几个重要的问题上发力,以理清脉络,联系实际,并对散文创作形成指导性意义。这些问题包括:散文观念演变的梳理与考辨,散文文体的演化与分蘖情况,当代散文的经典化问题,白话散文与中国文统的继承性,散文思潮与散文现象背后的思想文化机制构成,散文在取材、艺术处理、语言传统系统上的独特性,散文的审美个性与散文的主体性,散文与小说、诗歌的相切部分的内容与独立部分的内容。如果能够对上述八个问题加以厘清,那么,散文何以是散文的问题也许就能够迎刃而解。⑪总的来说,对于散文何以是散文的问题,应该把重点放在厘清散文的文体特性、散文的审美品格上。绕开惯用的下定义的方法,逐渐达成有效的观点声音,进而在散文批评与创作实践中达成共识。如此这般,对散文场域的健康生态或许方有良好的推进。(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第⑨段加点词“自立门户”在文中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_。2.请联系上下文,在第⑥段加框处填入合适的词语。3.第⑦段画线句的作用是___________。4.请将下面的语句正确排序后放入第⑨段的方框处①尤其是伊格尔顿,在还原和论证文学的一个个经典定义之际,总能找出反证来突破定义的限定,他甚至宣称,文学根本就没有什么“本质”。②在这个问题上,也许英国文学理论家伊格尔顿和美国学者卡勒能够带来启示。③作为反本质主义的理论巨擘,伊格尔顿和卡勒认为,所谓文学就是某一时期人们所认为它是文学的那个东西。④他们在各自的文学理论体系建构过程中,对于文学是什么的问题,并没有强行给出一个通用的定义。A.②④①③ B.②③④①C.③④②① D.②①④③5.能依据文意做出推断的一项是A.在学科建设中,散文创作比散文理论更重要。B.通约性的丧失以及理论积累的匮乏是散文理论贫困的根本原因。C.厘清散文文体特性、审美品格,达成散文批评和实践共识,是建构散文理论的前提。D.阐述立场的不同、学科思路的差异,造成了散文定义差异性显著。6.请梳理本文结论的推导过程。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徐璆字孟玉,广陵海西人也。父淑,度辽将军,有名于边。璆少博学,辟公府,举高第。稍迁荆州刺史。时董太后姊子张忠为南阳太守因埶放滥臧罪数亿璆临当之部太后遣中常侍以忠属璆。璆对曰:“臣身为国,不敢闻命。”太后怒,遽征忠为司隶校尉,以相威临。璆到州,举奏忠臧余一亿,使冠军县上簿诣大司农,以彰暴其事。又奏五郡太守及属县有臧污者,悉征案罪,威风大行。中平元年,与中郎将朱玺击黄巾贼于宛,破之。张忠怨璆,与诸阉官构造无端,璆遂以罪征。有破贼功,得免官归家。后再征,迁汝南太守,转东海相,所在化行。献帝迁许,以廷尉征,当诣京师,道为袁术所劫,授璆以上公之位。璆乃叹曰:“龚胜、鲍宣[注],独何人哉?守之必死!”术不敢逼。术死军破,璆得其盗国玺,及还许,上之,并送前所假汝南、东海二郡印绶。司徒赵温谓璆曰:“君遭大难,犹存此邪?”璆曰:“昔苏武困于匈奴,不队七尺之节,况此方寸印乎?”后拜太常,使持节拜曹操为丞相。操以相让璆,璆不敢当。卒于官。(节选自《后汉书·列传第三十八》)[注]龚胜、鲍宣:皆西汉末官员,有名望。王莽执政,鲍宣不肯依附,被王莽指使人诬陷,自杀。龚胜辞官归乡,王莽代汉后强征其入朝为官,龚胜拒不受命,绝食十四日而死。此处徐璆自比于龚、鲍,而将袁术比作王莽。袁术自特出身,早有称帝野心,建安二年(197年,即文中“献帝迁许”之次年),不顾部下反对,于寿春(今安徽寿县)称帝。后先后败于吕布、曹操。穷极奢侈,其治下“士卒冻馁,江淮间空尽,人民相食”。建安四年(199),资实耗尽,众叛亲离,病死。史家评其“无毫芒之功,纤介之善”。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敢闻命闻:听B.悉征案罪征:追究C.并送前所假汝南、东海二郡印绶假:借D.不队七尺之节队:通“坠”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臣身为国遽征忠为司隶校尉B.及还许,上之不队七尺之节C.以相威临璆遂以罪征D.昔苏武困于匈奴卒于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时/董太后姊子张忠为/南阳太守因势放滥臧/罪数亿/璆临当之部/大后遣中常侍以忠属璆B.时/董太后姊子张忠为南阳太守/因势放滥臧/罪数亿/璆临当之部/太后遣中常侍以忠属璆C.时/董太后姊子张忠为/南阳太守因势放滥/臧罪数亿/璆临当之部/太后遣中常侍以忠属璆D.时/董太后姊子张忠为南阳太守/因势放滥/臧罪数亿/璆临当之部/太后遣中常侍以忠属璆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辟,意思是征召、荐举。是中国古代耀用人才的一种制度,盛行于汉代,朝廷征召称“辟”,三公以下官府征召称“征”。B.印绶,指印信和系印信的丝带。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可佩带在身。印绶是官爵的凭证,故常借指官爵。C.司徒,是古代官制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官职。周时掌管国家的土地和人民的教化。西汉末罢丞相,置大司徒,与大司马、大司空并为三公。东汉时称司徒,与太尉、司空并为三公,分掌丞相职能。后代沿置,多无实权,至明代废。明清时别称户部尚书为大司徒。D.匈奴,亦称“胡”,是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战国时游牧于燕、赵、秦以北地区。东汉时分裂为南北二部,北匈奴在公元1世纪末被汉击败,部分西迁。南匈奴附汉,西晋时曾建立汉国和前赵国,后逐渐与汉族融合。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徐璆为官正直,不畏权势。他敢于许逆太后,不因张忠是太后姐姐的儿子而徇私枉法,但也因此被张忠捏造无端之罪免官。B.徐璆年少时即博学,后被公府征召,被推举为高第,逐渐升迁为荆州刺史。C.徐璆忠于皇上,有节操有远见,他以龚胜、鲍宣自比表达必死的决心,使袁术不敢强逼,后又把所得到的袁术盗取的传国玉玺交给了汉献帝。D.徐璆以身为国,为官期间,能惩恶扬善,威风大行,能教化百姓,形成好的风气,所以皇帝派他持节拜曹操为丞相时,曹操愿意把丞相位让给他。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璆到州,举奏忠臧余一亿,使冠军县上簿诣大司农,以彰暴其事。(2)献帝迁许,以廷尉征,当诣京师,道为袁术所劫,授璆以上公之位。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王霸字元伯,世好文法,父为郡决曹掾,霸亦少为狱吏。常慷慨不乐吏职,其父奇之,遣西学长安。汉兵起,光武过颍阳,霸率宾客上谒。遂从击破王寻、王邑于昆阳。及王郎起,光武在蓟,郎移檄购光武。光武即南驰至下亩祠传闻王郎兵在后从者皆恐及至庠沱河候吏还白河水流斯无船不可济光武令霸往视之霸恐惊众,欲且前,阻水,还即诡曰:“冰坚可度。”遂前。比至河,河冰亦合,乃令霸护度,未毕数骑而冰解。既至信都,发兵攻拔邯郸。霸追斩王郎,得其玺绶。从平河北,常与臧宫、傅俊共营,霸独善抚士卒,死者脱衣以敛之,伤者躬亲以养之。光武即位,以霸晓兵爱士,拜为偏将军。四年秋,帝使霸与捕虏将军马武东讨周建于垂惠。苏茂将五校兵四千余人救建,先遣精骑遮击马武军粮,武往救之,为茂所败。武军奔过霸营,大呼求救。霸曰:“贼兵盛,出必两败。”乃闭营坚壁,军吏皆争之。霸曰:“今闭营固守,示不相援,贼必乘胜轻进。如此,茂众疲劳,吾承其弊,乃可克也。”茂果悉出攻武。霸军中壮士路润等数十人断发请战。霸知士心锐,出精骑袭其背。茂惊乱败走。贼复聚众挑战,霸坚卧不出。方飨士作倡乐,茂雨射营中,中霸前酒樽,霸安坐不动。五年春,帝使大中大夫持节拜霸为讨虏将军。击荥阳,中牟盗贼,皆平之。十三年,卢芳与匈奴、乌桓连兵,寇盗尤数,缘边愁苦。诏霸将弛刑徒六千余人,与杜茂治飞狐道,堆石布土,筑起亭障。凡与匈奴、乌桓大小数十百战,颇识边事,数上书言宜与匈奴结和亲,又陈委输可从温水漕,以省陆转输之劳,事皆施行。后南单于、乌桓降服,北边无事。(选自《后汉书·王霸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光武即南驰至下曲阳/传闻王郎兵在后/从者皆恐/及至康沱河/候吏还白河水流澌/无船/不可济/光武令霸往视之/B.光武即南驰至下曲阳/传闻王郎兵在后/从者皆恐及/至康沱河/候吏还白河水流澌/无船/不可济光武/令霸往视之/C.光武即南驰至下曲阳/传闻王郎兵在后/从者皆恐及/至康沱河候吏还白/河水流澌/无船/不可济/光武令霸往视之/D.光武即南驰至下曲阳/传闻王郎兵在后/从者皆恐/及至康沱河候吏还白/河水流澌/无船/不可济光武/令霸往视之/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宾客:文中指我国古代投靠在贵族、官僚、豪强等门下的依附者。B.玺绶:古代的印玺上通常系有彩色的丝带,因此常称印玺为玺绶。C.倡乐:文中指古时倡优的歌舞或杂戏表演,表演者一般地位较低。D.漕:漕运,利用水道专门运输粮食、兵器等军用物资的运输方式。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霸爱护士兵,受到皇帝器重。士兵阵亡,王霸脱下自己的衣服给他们穿上再装殓,并养护受伤士兵及他们的亲人,光武帝因此任命他为偏将军。B.王霸有预见力,最终打退敌军。马武部队溃逃,向他求救,但王霸认为可以先示意不援救,敌人必定会冒进,再乘机出击就会胜利,事实的确如此。C.王霸十分镇定,淡然面对敌箭。苏茂的部队前来挑战,王霸正在慰劳部队,而射的箭恰好射中了他面前的酒杯,但是他丝毫不为所动,神情自若。D.王霸通晓边事,守卫成效明显。王霸受命守卫边疆,他熟悉边疆军事,提出了漕运等稳定边疆的建议,建议都得到实施,后来北部边疆没有战事。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常慷慨不乐吏职,其父奇之,遣西学长安。(2)霸曰:“贼兵盛,出必两败。”乃闭营坚壁,军吏皆争之。1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年初以来,在新冠疫情没有硝烟的战场,很多女性医护人员逆行一线,不懈奋战,或舍去秀发,或告别亲友,直面未知与生死,守护世界。而在你我身边,也有她们的身影,她们是抗疫的战士,是辛苦的教师,是母亲,是女儿,也是一个个独立率性的个体,或手执画笔挥洒灵感,或坚守岗位维护正义,展现出女性独特、多样的英姿与风采。请据此,给一位女士或一个女性群体写一封信,表达自己的心情、感想和思考。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1.B2.D3.C4.粉黛是用来装饰人的容颜的,但是顾盼时美丽的情态却只能从人美好的风姿中产生出来5.①例证法:文章第二段举了《孝经》和老子的《道德经》的例子,论证了文章的语言依附于作者的情感,写文章要首先确定内容,其次考虑文辞,这是文学创作的根本原则。②比喻论证:第三段“夫铅黛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一句,用粉黛只能装饰的外容,真正的美丽源自人的资质,来比喻文采只能修饰语言,真正打动人的还是作品的思想情感;“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一句,用织布时经纬线的交错来比喻文章情理采的结合,论述了文学创作应以思想情感为本,语言表达为辅。③对比论证:第三段“桃李不言而成蹊,有实存也”与“男子树兰而不芳,无其情也”,正反对比,阐明了只有真情实感,才能打动人心,文章应该以抒写情志为根本。④引证法:第二段先引用了老子的“美言不信”,又引用了庄子的“辩雕万物”,论证了两人在情与采的问题上,老子更重视情理,庄子更强调对语言的修饰。【解析】

1.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原句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②句意为:又如老子反对虚伪,所以说:“华丽的语言往往不可靠。”信:真实⑥句意为:所以有的人内心里深深怀念着高官厚禄,却满口歌颂着山林的隐居生活。而:表转折,却。故选B。2.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D项,“本知要用装饰有翡翠的纶线垂钓、用肉桂做钓饵”错误,应该翻译为:本知像用装饰有翡翠的纶线垂钓、用肉桂做钓饵,反而钓不到鱼。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C项,“作者强调学习辞人的‘为文而造情’”错误,应为针对当时“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的形式主义的创作风气,作者强调学习诗人的“为情而造文”,强调“述志为本”,反对“为文而造情”。故选C。4.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中“铅黛”,粉黛;“所以”,用老……的;“盼倩”,顾盼时美丽的情态。5.此题考核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篇文章运用了例证法,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证法。比如引证法,第二段,老子疾伪,故称“美言不信”,而五千精妙,则非弃美矣。庄周云“辩雕万物”,谓藻饰也。韩非云“艳采辩说”。意思是,又如老子反对虚伪,所以说:“华丽的语言往往不可靠。”但他自己写的《道德经》五千言,却是非常美妙的;可见他对华美的文采并不一概反对。此外,庄子也曾说过“用巧妙的言辞来描绘万事万物”,这是讲辞采的修饰。韩非又曾说过“巧妙的议论多么华丽”,这是说文采太多了。这论证了在情与采的问题上,老子更重视情理,庄子更强调对语言的修饰。【点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参考译文:古代圣贤的著作,总称做“文章”,这不是说文章要有文采又是什么呢?像水有虚柔的性质,所以才会起波纹;树木有充实的质体,所以开出鲜艳的花来:可见文采要依附于一定的质地上。如果虎豹没有花纹色彩,那它们的皮毛就同狗和羊的相似;犀和兕的皮虽然坚硬可做战甲,但还靠涂上丹红的漆来显示它们的色彩:可见质地还需要文采。至于抒写性情,描写万物的形象,在文字上用心琢磨,组织好文辞写在纸上,其所以能够光辉灿烂,就因为文采繁茂的原故啊!《孝经》教导后人:“哀悼父母的话,不需要什么文采。”由此可见,人们平时说话不是不要文采的。又如老子反对虚伪,所以说:“华丽的语言往往不可靠。”但他自己写的《道德经》五千言,却是非常美妙的;可见他对华美的文采并不一概反对。此外,庄子也曾说过“用巧妙的言辞来描绘万事万物”,这是讲辞采的修饰。韩非又曾说过“巧妙的议论多么华丽”,这是说文采太多了。文采太多的议论,修饰得很巧妙的描写,文章的变化这就达于极点了。体会《孝经》、《老子》等书中的话,可知文章的形式是依附于作者的情感的;细看《庄子》、《韩非子》等书中的话,就明白作品的华丽是过分淫侈了。如果能够在清流与浊流之间加以适当的选择,在邪道与正路面前从容考虑,也就可以在文学创作中适当地驾驭文采了。粉黛是用来装饰人的容颜的,但是顾盼时美丽的情态却只能从人美好的风姿中产生出来。文采是用来修饰语言的,但是文章的巧妙华丽都以它的思想内容为基础。所以思想内容犹如文辞的经线,文辞好比是内容的纬线;必须首先确定了经线,然后才能织上纬线。所以写文章也要首先确定内容,然后才能产生通畅的文辞:这就是文学创作的根本原则。从前《诗经》的作者所写的诗歌,是为了表达思想情感而写成的;后代辞赋家所写的作品,则是为了写作而捏造出情感来的。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因为像《诗经》中《国风》、《小雅》等篇的产生,就是由于作者内心充满了忧愤,才通过诗歌来表达这种感情,用以规劝当时的执政者:这就是为了表达思想情感而写文章的。后来的辞赋家们,本来心里没有什么愁思哀感,却勉强夸大其辞,沽名钓誉:这就是为了写文章而捏造情感。为了表达情感而写出的文章,一般都能做到文辞精练而内容真实;仅仅为了写作而勉强写成的文章,就往往是过分华丽而内容杂乱空泛。但是后代的作家,大都爱好虚华而轻视真实,抛弃古代的《诗经》,而向辞赋学习。于是,抒写情志的作品日渐稀少,仅仅追求文采的作品越来越多。有的人内心里深深怀念着高官厚禄,却满口歌颂着山林的隐居生活;有的人骨子里对人间名利关心之至,却虚情假意地来抒发尘世之外的情趣。既没有真实心情,文章就只有相反的描写了。古人曾说:“桃树李树不用开口,就有许多来来往往的人在树下走出路来。”那是因为树上有果实的原故。古书上又曾说过:“男子种的兰花即使好看,却没有香味。”那是因为男子缺乏真诚细致的感情。像花草树木这样微小的东西还要依靠情感,凭借着果实;何况人们写作文章,那就更应该以抒写情志为根本。如果作家所写的和自己的情感不一致,这种作品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组织文辞,织结藻采,是想要用来阐明道理抒发感情;如果文采泛滥,文辞诡异,那情和理就会受到掩蔽。像用装饰有翡翠的纶线垂钓、用肉桂做钓饵,反而钓不到鱼。庄子所说:“言语的真实含意被辞采隐蔽了。”说的大概就是这种情况。要是能够规范体裁来安顿思想,拟定格调来抒发感情,感情确定之后才配合音律,思想端正之后才运用辞藻铺陈开去,使文章既有文采又不掩盖内容,材料虽然广博但并不淹没作者的感情,要使赤、青等正色发扬光大,而把红、紫等杂色抛弃不用。这样才算是善于修饰文辞,成为文质彬彬的君子。2、1.D2.C3.D【解析】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暌违已久”,别离很久,义同“分别已久”,用“暌违已久”较符合宏大庄重的语境。“逐渐”没有明显的阶段性,多用于事物缓慢的、自然而然的变化。“逐步”指一步一步地发展,有明显的阶段性,多用于人的有意识而又有步骤的变化。歌声微弱是自然而然的变化,因此用“逐渐”合适。“滋润”,浸润,使湿润;“滋养”指供给养分。“滋润”与宾语“心田”搭配更合适。“山高水险”比喻前进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山高水长”原比喻人的风范或声誉像高山一样永远存在,后比喻恩德深厚。据文意,不惧的是“山高水险”。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前文强调香港回归的时间与事实,括号里的内容承接前文,以“这一刻”为陈述对象,据此排除AB;“中国人的”修饰“个体记忆”而非“民族历史”,且前句强调香港回归是“民族历史”的大事,后句“也”强调“个人记忆”与之并行,排除D。故选C。3.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命题者从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划线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血浓似水、情重似山”不合逻辑,应为“血浓于水、情重于山”;二是“内地与香港”语序不正确,文段表述主体是“香港”,“香港”应放在“与内地”前面;三是定状错位,“牢不可破”是“命运共同体”的定语。故选D。3、1.C2.B3.D【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操耍:操作、舞动、施展。操作: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技术要求进行活动或工作。两者相比,“操耍”更能体现皮影艺人操作皮影的高超水平。表现:表示出来。导现:显出,露出。联系文段,“飞天入地、隐身变形”等在皮影戏中只能是“表现”。一枝独秀:形容在同类事物中最为突出,最为优秀。独领风骚:形容超群出众,没有谁可与之相比。皮影戏和“百戏”中的其他戏种不属于“同类事物”,所以用“独领风骚”更好。当选:选举时被选上。入选:中选。“当选”“入选”都有选上的意思,而“入选”还有入围之意,用它更合适。故选C。2.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结合“皮影戏在中国流传地域广阔,它在不同区域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吸收了地方观曲、曲艺、民歌小调等的精华”“例如沔阳皮影戏、冀南皮影戏、海宁皮影戏、阿宫腔、弦板腔等”分析,根据前文的主语“皮影戏”及主干句内容可以排除A项、C项。后文只是列举了一些流派的名字并没有强调其特色,从而排除D项。故选B。3.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语序不当,关联词语“不仅”应放在主语“它”的后面,排除A项、B项;C项,成分残缺,暗换主语造成主语残缺,前面主语应该是“它”,后面主语应该是“外国人”,应该在“亲切”前面加上“被”。故选D。4、①"愚兄"是谦辞,不能用来称呼别人,改为"兄长""兄台";②"忝列"是谦辞,改为"满座";③"舍弟"是对自己弟弟的谦称,应改为"愚弟";④"拨冗"是敬辞,不能用于自身,改为"即刻动身"或"即刻",或删去;⑤"莅临"是敬辞,改为"参加"。【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愚兄”是谦辞,不能用来称呼别人;“忝列”是谦辞,不能用来形容别人;“舍弟”是对自己弟弟的谦称;“拨冗”是敬辞,不能用于自身;“莅临”是敬辞,不能用于自己。【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5、1.B2.①首联,“离乱世”是对严峻的客观现实的概括:“莫说艳阳天”则是主观感受,正当离乱时世,哪有闲情逸致去欣赏美好春光呢?②领联,是对动荡生活的客观描绘,难民们颠沛流离,只能食生冷之物度日,寒食节本来不准生火,可是今年偏偏烽火遍地,狼烟四起。一“易”一“难”,逃难之苦,哀伤彷徨之情,蕴蓄于字里行间。③颈联,“战场花”“驿路柳”是客观的自然现象,“花是血”“柳为鞭”则是流民心惊肉跳的主观感受。情与景完美交融,赋予春天的自然景色以深刻的社会内容。【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难民颠沛流离,无法熟炊,只能食生冷之物度日,不是为了纪念寒食节。故选B。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最后得出答案。李渔是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美学家。他经历了清军攻占金华并屠城,诗人逃入深山,故作此诗。首联“正当离乱世,莫说艳阳天”作者首先写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环境——离乱世,而现实环境则影响到了作者的主观感受,因为战乱的纷扰,作者已没有闲情逸致来欣赏艳艳高照的春天美景。而颔联“地冷易寒食,烽多难禁烟”则是对客观事实的描写,同时也带有一种自嘲的味道。寒食节根据风俗只能吃生冷的食物,但此时的逃难民众却不是为了过寒食节而吃冷的食物,而是因为逃难在野外,无法生火而不得不吃生冷的食物,同时,寒食节本来不准生火,可是今年偏偏烽火遍地,狼烟四起。作者通过这两句写出了逃难之苦。颈联“战场花是血,驿路柳为鞭”则是将客观现实和主观感受完美的结合了起来,战场上盛开的花朵在难民的眼里是让人触目惊心的鲜血,而清明时节的依依柳枝则成了抽打在身上的皮鞭,此联写尽了离乱世中人们的感受,给读者以深刻的震撼。6、①昼夜温差也很大②这种现象和沙石有关③所以放热快、降温快【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以主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从文中抽出三句话进行补写,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第一处是在说沙漠的特点,根据后面所说“白天热气腾腾”“夜晚急速降温”可见温差大,所以第一处为昼夜温差也很大。第二处后面主要是围绕沙石来写,所以昼夜温差现象是与沙石有关的。上文说到白天吸热快、升温快的原因,后面说到晚上放热快、降温快的原因,所以第三处为所以放热快、降温快。7、1.受害者之所以受到伤害是因为其本身有过错2.A3.C4.以设问形式引发思考;进而点明这一行为背后的原因是恐惧的观点;接着以法恩对丧子母亲产生指责心理这一典型事例为例论证观点,阐明这一心态存在的普遍性和难以避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这一行为背后的原因,即自保本能在作祟,为了寻求心安,一定要寻找受害者的问题。5.参考示例:明晰谴责受害者、替代性攻击心态背后原因,坦然面对不幸的事实,克服因恐惧而自保、寻找替罪羊心理倾向,是获得安全感的首要步骤;同时,我们还需要在此基础上,更加冷静地思考不幸事件产生的客观因素,寻找产生不幸的根本原因,从而更加有效地避免不幸事件的发生。【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一般地说,高考试题测试词语的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中所诠释的“规范”意思,而是在文章中的具体的意象,主要考查在上下文语境中词语含义的领悟,即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字面意义和隐含意义,理解同一词语在文中不同的指代意义等。第二段说,受害者本应得到我们无条件的同情,但是事实却是“在礼貌地表示同情之后,我们往往会对他们产生一种复杂的负面情绪,觉得他们之所以受到伤害,应该也有罪有应得的一面”,所以“罪有应得”不是同情,而是对受害者产生的一种复杂负面情绪,认为他们受伤害是因为他们自身的原因。据此分析,“罪有应得”在文中指的是受害者之所以受到伤害是因为其本身有过错。2.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作答时,一般考虑段落表达的内容、段落在结构上的作用等。认真阅读文章,依据上下文,甄别所给四个选个选项的正误。在第②,文章解释了什么是“谴责受害者”的含义,第③段列举“女生被侵犯的社会新闻”,用典型事例使上文“谴责受害者”的定义更易理解,所以A正确;第③段只是列举了一个典型事例,来让大家对“谴责受害者”的概念更易于理解,没有涉及探究实质、阐述形式和危害,也不没有为下文分析“谴责受害者心态”的原因及发展作铺垫,排除BCD。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概念含义的能力。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首先要找到概念在文段所在位置,根据上下文,看看概念具体指什么,在文中作者对其做了怎样的解读。A项,依据“‘谴责受害者’思维再上一个台阶,就会演变成‘寻找替罪羊’,这在心理学上叫‘替代性攻击’”,可知“替代性攻击”是谴责受害者思维发展的进一步深化,而非“替代品”。B项,“替代性攻击”是一种消极行径,它的实质是为自己寻找安全感,而非“对事件原因的探寻”。C项,依据文章第一段“为了获得安全感,我们却往往会以‘谴责受害者’和‘寻找替罪羊’的心态,使自己离真正的安全越来越远”,以及第五段“这是他们唯一能感到心安的方式”,可见“替代性攻击是人们为了获得安全感而产生的心态”说法正确。D项,负能量循环往复传递是“替代性攻击”的结果,而非“核心特征”。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论述思路的能力。作答时,一般从以下角度考虑:怎样提出的观点,选用了哪些论据,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等。第④段首先以设问的形式,提出“为什么我们会拿放大镜对着受害者,非要从他们身上挑出点儿毛病才心安呢”的疑问,引发人们思考;进而点明这一行为背后的原因“不是因为冷血,而是因为恐惧”的观点;接着段落使用例证法,以发生在剑桥大学神经科学和心理学家法恩身上的一件事情作为例子,肖恩对经历丧子之痛的女士没有感同身受的悲伤,反而心里涌现出无数恐怖的指责,对丧子母亲产生指责心理这一典型事例,很好地证明了作者提出的观点。文中肖恩说的“按理说她本人不应该犯这样的错误,但是这种尴尬的事情偏偏就发生了”这句话,阐明这一心态存在的普遍性和难以避免。在第④段,文章用设问提出问题,然后回答问题点明观点,并用具体的事例证明观点,层层推进,展开论述。第⑤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这一行为背后的原因,即自保本能在作祟,为了寻求心安,一定要寻找受害者的问题。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但是作答时,一定要依据文本内容和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不要脱离文章观点作答。《谴责受害者是什么毛病》这篇文章写人们为了获得安全感,会产生“谴责受害者”和“寻找替罪羊”的心态。文章正是想让读者明白,谴责受害者、替代性攻击心态产生的原因,从而克服因恐惧而想自保、寻找替罪羊心理倾向,这是获得安全感的首要步骤。其次,依据第⑨段“心理辅导师在为患者解除心理痛苦时,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让他们坦然接受这个不幸运的事实。如果不能放下“寻找凶手”的心态,你的脑子里就会一直开启替代性攻击的雷达”,可知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要坦然面对不幸的事实。最后,文章通过述美国右翼政客总喜欢在外国人身上找理由的事例,意欲告诉大家,我们应该冷静地思考不幸事件产生的客观因素,寻找产生不幸的根本原因,从而更加有效地避免不幸事件的发生。8、1.A2.C3.A【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B项,“读者在阅读作品时只会产生与作者完全一样的感动”错,因为诗在使读者感动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层次,读者有的感动与读者不同。C项,“是对原意的曲解和否定”错,子贡悟出做人的道理是一种新的生发,并没有否定愿意。D项,对原文理解有误。“背离作者原意”针对的是“兴”的引发,并非指读诗要故意背离愿意;并且表述改变了“背离作者原意”与感悟生命的条件关系。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C项,“对比论证”错,“突出差异”错。应该是类比论证。凸显二者的相似性。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中,A项,“只有那些能激发读者更多联想和“兴”的感发的诗才是好诗”说法绝对,那些不能产生更多联想、只有一对一感动的诗歌也有很多好诗,如《钗头凤》等。故选A。【点睛】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解答此类试题首要的就是整体阅读,把握中心论点或论题,找出文中所用论据,分析论证方法,明辨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明辨中心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更要明辨各个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最后提炼整合。同时还要注意论述类试题设题常见陷阱:答非所问、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主次颠倒、混淆是非、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等等。对于试题选项内容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对应信息区间,然后再进行判断。9、1.散文研究者基于独特/创新的立场重建散文定义。2.语言传达;精神内涵3.散文定义差异显著已到了形同陌路的程度,学科要求只是一方面原因,指出散文定义的难度之大。该句承上启下,承接上文作者列举童庆炳、刘敏涛、陈剑晖等人的散文定义,引出下文作者对散文定义差异显著原因的探究:通约性的丧失和理论积累的匮乏。4.A5.C6.作者认为:搁置散文定义问题,先厘清散文的文体特性和审美品格等是散文理论建构的重点。文章先指出“散文理论的贫困”是普遍难题并指出散文贫困的一大原因是散文定义差异显著且互不搭界,接着举童庆炳、刘敏涛、陈剑晖三人的散文定义并加以对比分析,得出通约性的丧失和理论积累的匮乏是散文理论难以建构的重要原因,而后提出散文理论建构可先绕开给散文下定义的方法,重点理清八个重要问题,达成共识;最后总结“厘清散文的文体特性和审美品格等是散文理论建构的重点”这一结论。【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理解句子或者词语含义,指的是既要说出词句的表层意思,又要说出深层内容。但是作者所附加的情感与应用的写作方法所表现出的深层含义决不可忽视,这也是得分点。对文章中具体词语含义的理解必须把词语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具体词语前后句含义的分析,来弄清所问词语的含义。一般来说,对所要解释的具体词句,答案就在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中,或者是原词语,或者需要考生稍微变通一下即可。此题中的“自立门户”本义指“单独成立家庭”,用在此处的语境意“学术上不依赖前人而另立一派”,也就是文中研究散文的学者根据自己的理解给散文重新下定义。2.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概括要抓住本质,继而学会审题,此题要求“联系上下文,在第⑥段加框处填入合适的词语。”,方框处在段尾中间处,这就暗示考生,既要关注方框前面的内容,又要关注它后面的内容,方框要填的内容和陈剑晖给散文下的定义有关,答案在第五段中“以广阔的取材、多样的形式、自由自在的散文文句,以及优美和富于形象性、情感性、想象性和趣味性的表述,诗性地表现了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灵状态,它是人类精神的一种实现方式。”筛选和概括,此段文字的内容可概括为:散文的取材,表现形式,语言形式,人的精神内涵等。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的作用的能力,通常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答。内容方面要先概括句子的内容,然后分析这个内容能表现所阐述对象的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如是人,则分析表现人什么形象特点,表现作者对他什么情感态度。如是景物,则分析表现景物什么特点,渲染什么气氛,能烘托人物什么心情或形象。分析结构,则考虑其和上下文这间的关系,是否照应前文,是否为下文某内容做铺垫,是否与什么内容形成对比等。此题要求考生答出第⑦段划线句子的作用,划线句子在第⑦段的段首,“不过,即使是考虑到学科要求,决定了不同定义间的差异性”承接上文作者列举童庆炳、刘敏涛、陈剑晖等人的散文定义,“但相互之间形同陌路的状态,还是令人感到诧异。”引出下文作者探究何以散文很难下定义的原因,故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是,此句的意思是散文定义差异显著,让人吃惊,学科要求是其中原因之所在,从而指出散文定义的难度之大。4.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通观原文,了解大概内容,然后默读所给各句子,找出句中的关联词、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关注句首和句尾。关联词常常成对出现,代词出现前前面一定要出现此人或事物,而句首和句尾应该是一致的。此题第一个衔接的句子要关注原文“基于这些情况,散文何以为散文的问题,并非散文理论建构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即使无法绕过,也应该充分考虑前人的论述,面对的对象同一的情况下,不必自立门户”这个句子,根据语意衔接自然的原则,②句衔接最紧密,故应放于句首,④句的代词“他们”指的是②句中“英国文学理论家伊格尔顿和美国学者卡勒”,故紧随②后,据此可排除剩下的三项。故选A。5.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A项,“在学科建设中,散文创作比散文理论更重要。”,推断不准确,依据原文“不妨先搁置散文是什么的问题,在几个重要的问题上发力,以理清脉络,联系实际,并对散文创作形成指导性意义。”,故散文创造比理论更重要表述有误,曲解原文;B项,“根本原因”表述有误,绝对化,原文“通约性的丧失以及理论积累的匮乏,恰是散文理论难以建构,趋于贫乏的重要原因。”,原文表述“重要原因”,而非根本原因;C项,依据原文“总的来说,对于散文何以是散文的问题,应该把重点放在厘清散文的文体特性、散文的审美品格上。”,故此项表述正确;D项,“阐述立场的不同、学科思路的差异,造成了散文定义差异性显著。”表述有误,依据原文“如果说因为学科建设的思路不同,导致了散文定义的相互独立尚能够理解的话,那么,在散文研究、散文理论内部,散文定义的不相切性依然突出,这一点尤其能够充分说明问题。”,原文是假设论证,故表述有误。故选C。6.此题考查梳理文章思路的能力。做此题,考生要有文本意识,学会梳理文章的思路,本文是一篇论述类文本阅读,谈论的对象是散文如何下定义,文章总体结构是一篇议论文,开篇点出散文下定义的林林总总,得出散文贫困的一大原因是散文定义差异显著且互不搭界,此段属于提出问题部分,接着,③④⑤文段分别列举童庆炳、刘敏涛、陈剑晖等人的散文定义,引出下文作者对散文定义差异显著原因的探究:通约性的丧失和理论积累的匮乏。,属于分析问题的部分,⑥⑦⑧⑨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后提出散文理论建构可先绕开给散文下定义的方法,重点理清八个重要问题,达成共识;⑩段得出结论:总的来说,对于散文何以是散文的问题,应该把重点放在厘清散文的文体特性、散文的审美品格上。10、1.C2.D3.D4.A5.D6.(1)徐璆到荆州后,揭举上奏张忠贪赃一亿多,指派冠军县令呈递文状到大司农处,来揭发暴露张忠的贪污事实。(2)献帝迁都到许昌,征召徐璆任廷尉,当他前往京师任职时,在路上被袁术所劫,袁术授予徐璆上公的职位。【解析】1.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重点辨析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现象。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应将各个选项中的文言实词带入具体语境中进行理解,来判断各个选项中的文言实词的用法是否正确。本题,将解释“代入”句子,可以发现C项讲不通。印绶是官员任职的凭证,徐璆曾任汝南太守、东海相,其印绶不可能是“借”的,而应是朝廷授予的,故此处“假”应是“(被)授,授予”的意思。故选C。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此类文言虚词题,解答时,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是否相同。A项的两个“为”,前者是介词,表示目的,可译为“为了,为的是”,后者是动词,可译为“担任”。B项的两个“之”,前者是代词,指“国玺”,后者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C项的两个“以”都是介词,前者表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为“用,拿”(“以”后省略了代词“之”或“此”),后者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D项的两个“于”均为介词,表示处所,可译为“在”。故选D。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把握语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本句中,据下文“张忠怨璆”可知“张忠”是人名,在“为”后断开句子不通,可排除A、C两项。据下文“臧余一亿”“臧污”等语,可知此句中“臧罪数亿”不可断开,“臧”应属后句,可排除A、B两项。故选D。4.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本题,A项,错在“朝廷征召称‘辟’,三公以下官府征召称‘征’”,说反了,应为“朝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