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村流动人口城市融入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研究—以云南省为例目录TOC\o"1-2"\h\u252171引言 171902文献评述 2118142.1国外文献评述 2115192.2国内文献评述 3320143研究方法 492164云南省流动人口的现状 4130474.1省际人口流动情况 5243444.2省内人口流动情况 5251754.3性别结构 5188534.4文化结构 5268224.5社会融合情况 6214275流动人口城市融入存在的问题 791365.1经济层面的融入问题 711175.2社会层面的融入问题 8101375.3心理层面的融入问题 821866贫困地区流动人口问题的政策应对与思考 9303296.1重视经济的基础性作用 9267106.2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10220086.3重视流动人口的心理健康问题 11摘要: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长期未能统一的生产要素市场导致地区之间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以流动人口城市融入为依托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将更是未来贫困地区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导向。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以云南省为例,在实地调查贫困地区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现状的基础上,分析贫困地区农村流动人口城市融入存在的问题,以提出关于完善贫困地区流动人口城市融入政策的建议。关键词:流动人口;城市融入;贫困地区引言当代中国的社会形态正在从封闭的乡土社会向开放的城市社会演进,从“乡村中国”到“城市中国”的转轨,不断解构农村经济的同时,并重构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一场历史性变革的确定性方向和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意在表明:城镇化发展是现代化转型的必经之路,势不可挡。流动人口城市融入指的是流动人口在生活方式、社会心理、价值观念上整体融入城市并认同自身新的社会身份并成为城市的永久居民。由于中国城乡间长期存在二元社会经济,流动人口在城市生活总是充斥着多重隔离和排斥之中,如工资报酬低、工作变动频繁、动报酬和劳动保护等方面不公、业余生活单调,子女求学困难及利益表达渠道匮乏等等。这种边缘性的城市生活状态导致他们难以在生活方式、社会心理、价值观念等方面认同自身新身份并最终成为城市的永久居民,而仅仅是停留在流而不迁的状态。我国农村劳动力乡城转移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和其他发达国家不一样的现象——半城市化,农村流动人口虽然进入了城市,城市没有把他们当作具有市民或公民身份的主体,从体制上没有赋予其基本的权益[1],城市化没有带来相应的农民市民化[2]。这种境况不仅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更不利于经济长期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长期未能统一的生产要素市场导致地区之间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虽然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力)之间的流动,已经在缩小这种生产要素报酬上的差距。但是,迄今为止仍未达到全国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境界。而地处西部云南省山区面积广阔,少数民族众多,正是这一背景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差同时贫困人口最集中、贫困程度最深的地方。因此,以流动人口城市融入为依托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将更是未来贫困地区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导向。国内学者对流动人口研究已表明,贫困地区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程度整体偏低,主要体现在求职渠道单一匮乏、从事职业相对低端、自我劳动保护意识薄弱、留筑意愿相对偏低等方面。文献评述2.1国外文献评述由于国外没有户籍制度,因而没有流动人口这一说,主要研究移民,针对国外现存的有关社会融合理论和移民人口社会融合相关文献进行整理。2.1.1社会融合理论社会融合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是同化论、多元文化论、区隔融合论。最早提出同化论的为芝加哥学派,帕克将融合的形式分为经济竞争、政治冲突、社会调节、文化融合,是个体或者群体相互渗透与融合的过程;多元文化论(20世纪40-50年代)认为在移入地具有较大包容性的前提下,移民会在保存自身文化的同时,在移入地重新构建自己的价值观与身份认同,形成多样性的经济、文化与社会;Porles&Zhou提出的区隔融合理论认为传统的融合理论不适合解释当代移民的融合路径,认为移民有多种融合模式,第一种是平行融入中产阶级生活,前提为适应新环境;第二种则是融入底层社会,陷入永久贫穷,为反方向融;第三种则是在经济上得到改善,但保留自己的文化传统,形成移民文化[3]。2.1.2社会排斥“社会排斥”最早是由法国学者勒纳(Lenoir)提出,以新贫困现象为研究起点,用来指长期被排斥在劳动力市场之外的人(20世纪70年代),现在该理论已经融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4]。布尔査德、勒·格兰和皮尔查德曾经指出,“社会排斥是一个人生活居住在一个社会中却没有以这个社会的公民身份参与正常活动的状态”[5]。布尔査德认为如果一个人是被社会所排斥的,那就必须满足三个条件:首先,他必须居住在排斥他的社会里;其次,他没能参加作为社会公民正常参加的活动;最后,他因为被不能控制的因素阻止而不能参加他愿意参加的活动[6]。2.1.3推-拉理论列文斯担(1889年)是最早对人口迁移规律做全面总结的社会李家,他在《人口迁移规律》中提出人口迁移的11条规律:(1)大多数迁移者只做短距离迁移;(2)迁移过程是分步前进的;(3)长距离迁移者大多数意愿去向某个大型商业中心;(4)每一个迁移流产生一个补偿性逆流;(5)农民比生长于城市的居民易迁移;(6)在出生地附近的小范围内,女性比男性更易迁移,但远出闯荡者多为男性;(7)多数迁移者为成人,未成年家属很少迁出县;(8)大城市的人口增长成分中,迁移超出自然增长;(9)人口迁移量随工商业的发展和交通设施的改善而增长;(10)迁移的主要方向是自农业地区向工商业中心;(11)主要的迁移动机来自经济因素。而系统的人口迁移“推-拉”理论(20世纪50年代)是唐纳德·博格(D.J.Bogue)提出来的,从动力学的角度将研究对象进行推力、拉力、反推力、反拉力的受力分析,将原居住地、迁入地、中间障碍、迁移者个人作为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7],农村推力主要为劳动力过剩、收入水平低、耕地不足、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缺乏等;城市拉力主要是高工资、就业机会多,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完善等;城市反拉力主要为陌生的生活生产环境和激烈的竞争环境;农村反推力主要是熟悉的社会网络、深厚的社会资本以及家人团聚的快乐[8]。2.2国内文献评述2.2.1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现状、影响因素、长期居留意愿研究流动人口工作强度大,时间长,收入有限且不稳定,居住环境差,以租赁私房为主,被排除在城市主流社会之外[9](雷敏,2007);除去户籍制度的根本作用,流动人口流动时间越长,受教育水平越高,社会融合程度越好,且会随月收入水平的升高而提高。另外,已婚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度更高[10](徐继红,2015)。绝大部分的流动人口有长期居留意愿,但受社会资本、心理认同感、经济融合(职业、就业身份、收入、住房)、社会参与、个体特征(年龄、受教育程度、本地滞留时间、户口性质)等的影响而不是很理想[11](杨政,2015)。2.2.2流动人口内部异质性研究流动人口大军呈现异化特征,不再是单一的群体,比如说,呈现性别的差异,女性流动人口找工作所花费的时间要比男性短,但是找到的高收入工作的概率要低于男性,女性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程度要高于男性流动人口[12](宋月萍、陶椰,2012)。此外,即使相同性别的劳动力在城镇劳动力市场也将随着自身技能的差异而形成一种有差别的融合[13](谢桂华,2012)。流动人口内部的分化与居住环境、户口类型息息相关,居住在城市郊区聚居区的流动人口对城市的认同感比较高,对社会事务也更加的积极,具有更高的社会融合度。2.2.3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影响因素研究户籍制度以及建立在户籍之上的各种制度是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社会的制度性障碍,学术界对此已基本形成共识。此外流入地政府的本位主义、流入地户籍人口的偏见和歧视、流动人口自身素质、社会适应能力不足、流动人口本地化的社会资本、人力资本不足都有可能使流动人口陷入尴尬的处境(钱正荣[14]2010;任远,陶力[15]2012),但是陈湘满、翟晓叶指出经济因素不再是影响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主要因素,年龄、受教育水平、社会公共政策等成为重要影响因素。通过对国内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相关文献的整理,发现社会融合的概念及测量指标虽然较多,但尚未形成一致标准;在户籍制度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之前,思考该如何促进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思考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最终归宿问题。研究方法运用社会学、人口学、统计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广泛查阅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相关的著作和论文,尤其是对国内外相关的理论进行梳理和分析,为本文的分析和论证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采用实证研究方法,以云南省为例,在实地调查曲靖会泽县、迪庆德钦县、丽江永胜县等贫困地区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现状的基础上,分析贫困地区农村流动人口城市融入存在的问题,以提出关于完善贫困地区流动人口城市融入政策的建议。云南省流动人口的现状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云南省人口流入(现住地在云南省且户口登记地在外省的人口)总量为605.3805万人[1],包括省内流动(现住地在云南省且户口登记地在省内外市的人口)481.7256万人和省外流入123.6549万人,在外省流入云南省的人口中,男性为76.2534万人,女性为47.4015万人,来自四川、贵州、重庆和湖南的人最多,来自东部省份和西北部省份的人较少。云南各地虽然加快了流动人口《云南省居住证》办理、发放进度,依托互联网建成出租房主、用工单位、房屋和职业中介以及流动人口本人主动申报、申领居住证信息平台。但是截至2015年6月,共登记在册流动人口328万余人,发放《云南省居住证》246万余份[2],与实际流动人口数量依然有很大出入。通过对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及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流动人口问卷的分析,云南省流动人口现状如下:4.1省际人口流动情况云南省人口流入总量为605.3805万人,从流向和流量来看,这些人口主要集中在云南东部和中部地区,全省16个地级市(州)中,昆明市的流动人口最多,为44.6827万人,其次是红河州9.4673万人、曲靖市8.3606万人、西双版纳州7.1401万人、昭通市6.1693万人,最少的是迪庆州和怒江州,分别为2.0310万人和1.5994万人。从流出地区来看,人数最多的是西南地区,为68.5547万人,其中,四川最多,为34.5349万人,然后是贵州和重庆,分别为18.7405万人和15.2813万人;其次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为31.3970万人,其中,湖南最多,为13.2577万人,然后是湖北和浙江,分别为5.6778万人和4.6172万人;西北地区最少。4.2省内人口流动情况省内人口流动数量最多的5个市主要集中在云南中东部,分别为昆明市204.6631万人、曲靖市55.7858万人、红河州49.4010万人、玉溪市37.0943万人、普洱市33.5998万人,省内人口流动数量最少的是怒江州,为5.6619万人。4.3性别结构在云南省流入人口中,男性为76.2534万人,女性为47.4015万人,占比分别为62%和38%,性别比为160.87,远超过中国总人口性别比105.06(数据截止到2014年末)。这说明,云南省流动人口以男性为主。4.4文化结构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云南省流入人口共计117.0650万人,学历以小学和初中为主,占73.85%,研究生比例最少,仅占0.36%(表1),这说明,流入到云南省的外地人口学历普遍偏低。表1省外流入云南省人口受教育程度表数据来源: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4.5社会融合情况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流动人口问卷针对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进行了主观自评。由于问项较多,故采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方法做降为处理。经巴特莱球形检验(x2=9432.125,DF.=28,p=0.000)和KMO检验(=0.800),判断该数据适合采用因子分析。经过方差最大化旋转后,因子分析结果见表2,因子载荷分布见图1。根据特征根大于1的原则,保留2个主因子。1代表居住地城市认同度,2侧重描述居住地居民认同度。根据因子分析,流动人口社会融合问题主要体现在对流入城市认同情况,以及其老家与流入地风俗习惯不同所带来的城市融入问题。表2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主成分因子分析图1因子分析特征值碎石图流动人口城市融入存在的问题城市的流动人口以来自农村的进城务工农民为主,他们流入城市不仅仅是农村人口在空间上的移居行为,更是一种个人从农村人向城市人的转变过程,这个过程涉及到流动人口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等方面的转变。我们可以把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过程划分为三个层面: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和心理层面。这是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三个不同的层面,也是其融入城市的一个逐渐递进的过程。5.1经济层面的融入问题流动人口的流动以获取经济收入作为首要目的。但是,由于流动人口自身特点的制约,经济收入普遍低于其流入地本地人口的经济收入,所以,在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经济层面存在一些问题。调查显示:城市外来流动人口的主要收入均寄回了他们的流出地,即户籍所在地;他们的生存消费被压缩到了最低限度,生活质量受到很大的影响。由于流动人口的经济收入普遍较低,所以消费水平不高,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不能与本地居民接轨,在初步的城市融入方面遇到物质方面的阻碍。在住房方面,同样由于收入水平所限,流动人口的居住环境较本地居民有明显的差距,这就使其在居住的空间上,与城市主流人群分离,不利于与社区居民进行进一步的交流沟通和融入。流动人口在经济层面上与本地居民之间的差距,使得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不了对城市的归属感,在融入过程的开始阶段就在心理上产生距离感,从而对他们进一步融入城市产生负面的影响。5.2社会层面的融入问题社会层面的融入主要是指流动人口与城市居民之间的互动行为方式,及他们日常生活方式方面的融入过程。生活方式不是纯粹个人的生活形式与特点,它具有鲜明的群体性。在生活方式的形成过程中,经济条件往往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流动人口的流出地和流入地的生活方式不同,主要的表现是城乡差别。流动人口进入到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生活方式自然而然的会发生变化,向城市生活方式靠拢,这种现象我们可以称为流动人口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城市化。与所在城市居民的交往是流动人口融入社区的主要方式,他们的社会交往,是基于经济层面的融入之上的更高层次的社会融入过程。这个过程会增加流动人口对于所在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但流动人口的社会关系网络主要是以血缘、地缘关系为纽带的,所以,流动人口与所在城市的居民交往还存在较大的局限性。这主要体现在社会交往的内倾性和表层性两个方面。内倾性是指他们交往的对象一般为同乡和来自其他地方的流动人口。交往的表层性是指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的交往过程更多的是只涉及业缘关系,而没有情感的交流。总之,流动人口缺乏与所在城市居民深入沟通和了解的机会,阻碍了他们进一步融入城市的脚步。5.3心理层面的融入问题流动人口的与城市和其所在城市的融入,要求他们内化城市的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在心理上获得认同,在情感上找到归宿。心理层面的融入是流动人口融入流入地和所在社区的最高等级,是真正融入的标志。流动人口进入到流入地(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他们必然会对所在城市和当地居民做出反应,由于工作、生活、社会交往的局限和滞留时间的相对短暂,他们只能从自己有限的观察与接触中对社会环境做出反应和评价。城市生活节奏较快,时间观念强;人们之间的交往方式偏重于业缘关系,情感淡漠。而对于绝大部分来自农村的流动人口来说,他们的人际交往带有很强的初级人际关系的感情色彩,以熟悉和信任作为交往的基础。这就容易使流动人口在心理上对当地居民产生抵触情绪,缺乏信任感和亲切感。加之流动人口带有一定的自闭心态,使他们很难对所在城市产生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在思想上对新生事物和观念、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等不是主动的接受,而是被动的适应,这样就无法在心理上真正的融入城市。贫困地区流动人口问题的政策应对与思考相关政府部门与社会各界的重视是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宏观驱动力,而个人积极的参与和融入是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微观基础,推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需要个人与社会的携手,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困境的重点在于经济融入,途径在于社会适应,难点在于文化融入,根据云南流动人口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6.1重视经济的基础性作用马斯洛基本需求理论将人的需求从低层次到髙层次依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自尊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而生理需求是人类为维持生命与延续生命所具有的需求,即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6.1.1优化产业结构发挥经济的基础性作用,首先,需要优化产业结构,改变经济发展方式,以产业结构带动就业结构,引导第一产业中多余就业人员向第二、第三产业流动。其次,利用云南丰富的自然资源,将第三产业作为云南经济发展的重点,谋求机遇,在各个地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且规避风景的雷同,形成特色旅游路线。最后,提高第一产业质量,发展生态农业,可以通过争取作为户外综艺节目或者电视剧的拍摄地争取曝光率,比官方媒体的宣传更有力度,开放林园、果园等具有观赏性的项目,充分利用其各个成长阶段,花开之时赏花,果实成熟之时可以提供免费采摘项目。6.1.2提高流动人口素质云南省流动人口就业率虽然不低,但是就业结构差,收入不高,从而影响其生活质量,实际上大部分流动人口已经意识到培训对个人能力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经济负担、途径不当、信息不通畅等原因而没有实现。云南流动人口受教育水平主要为初中,为实现充分融合,政府需要加强对职业教育的重视,提高资金投入,降低职业教育成本,链接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培养社会所需的技术人员。首先,电脑、技能、英语培训以专业机构和部门为主,方言、心理咨询、法律法规、有关政策宣传、劳动安全培训以社区为主气其次,要加大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在提髙流动人口文化素质与职业技能培训方面的合力,可以采用多种模式的培训方式,可以政府出资,企业提供入岗前培训,或政府/社会组织举办免费培训,但是政府需要对个人或者企业实行奖励性补贴。6.1.3营造良性的就业环境规范劳动力市场,完善市场监督,消除就业歧视,为流动人口提供一个公平的就业环境,首先需要的就是在制定新的反歧视法律法规之前,先将我国现存本身存在歧视的法律法规进行清理。在制定相关的地方性法规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提髙立法的技巧,规避群体无意识歧视;第二,提髙法律法规本身的可操作性,避免实施者的主观随意性;第三,建设专门的反歧视部门,下设流动人口反歧视窗口,尤其要关注女性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第四,在户籍制度全面改革成功之前,将户籍制度歧视列入歧视范围:第五,建立健全劳动权益保障机制。6.2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主。其中,社会保险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社会救助包括城市和农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社会福利包括财政补贴、集体福利、住房福利、教育福利、公共卫生设施福利。6.2.1社会保险我国农村人口目前的社会保障权利被当作社会保障中的一个“蓄水池”,在城镇居民社会保障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权利被“选择性的遗忘”,只有在社会保障水平较高的地区才会辐射到边缘人口。基于云南流动人口工资水平低,参保比例不高的省情。首先,云南的社会保险制度应当以低水平、全覆盖、偏向弱势群体作为基本原则,保障流动人口的基本生活需要,使其在遭受困难时不至于陷入贫困,也不会形成福利国家的通病。其次,由于流动人口流动性强,最起码应该在省内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通过联网进行城乡两种缴纳标准与累积模式的换算。此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简称劳动法)第72条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可以构建政府、企业、个人为缴纳主体的社会保险制度,在能力范围之内,政府最起码应该在政策上鼓励与支持流动人口参与投保,给予相应的优惠与补偿,如出资一部分或为税前参保。另外,应监督企业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可以将社会保险缴纳金额分为不同等级,为能力不一的企业提供多样化选择,提高企业为员工购买保险的欲望,提高参保率。最后,应在流动人口中宣传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流动人口依法维护权利的意识,重构其对社会保险的认识。6.2.2住房保障基于云南省流动人口民族特征较突出的特点,需特别关注特殊群体——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一方面,可以在基本申请条件的基础上,适当降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申请公共租赁住房的标准。另一方面,可以尝试性建设具有民族特色建筑,试点建设“民族小区”,形成多民族聚居地。由政府牵头投资,免费提供给各个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租住,唯一的前提条件就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必须在小区内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不仅能够提高少数民族居住条件,保护少数民族文化,还能让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有一种家的归属感。此外,民族聚居可以带来旅游效应,帮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实现就地就业。在深度旅游的风潮下,政府可以一边规划“精致民族家访”旅游模式,让游客深入了解与体验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一边规范准入标准与旅游体验经,而小区门票所得费用则由政府收回作为“民族小区”活动开展经费,其他利益则由民族家庭所有。6.2.3教育保障为让更多的云南流动人口子女在公立学校入学,首先,要对九年义务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实行以居住地为基点,依据暂住证就近择校入学。其次,可以借鉴英国“教育先区”计划,对弱势群体——流动人口子女进行针对性补贴,通过政府“看得见”的手调节教育资源,为流动人口子女承担一部分教育成本,提高公立学校入学率,降低流动人口家庭生活开支。同时,逐步取消“借读费”,真正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最后,还需要一些强制性手段来防止学校以教学资源不够、责任不明确而拒绝接收流动人口子女。因此,在建立暂住证时,要特别留意是否有随父母流动的子女,对子女的上学情况进行备注,之后报备省教育厅,按照需求与就近原则从上往下分配指标至每一个学校,把接收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率作为学校评估的一个重要指标。6.2.4健全管理机构首先,依托城镇管理机构,做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无缝对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流出地与流入地要建立协同共管机制,加强流入地与流出地的对接和联动。采用网格化动态管理,建立辖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数据库。其次,有序推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实现市民化。切实做好动员、组织、服务少数民族人口流入城镇的工作,提高少数民族群众输入率。城镇户籍管理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要简化办事程序,积极支持少数民族群众在城镇创业和务工,对各类符合条件人员给予办理落户手续。积极探索建设少数民族管理服务站和流动少数民族维权中心,为流动人口提供民政、计生、社保、安全等保障。6.3重视流动人口的心理健康问题政府应当顺应流动人口的需求,并且帮助他们减少被隔阂的感觉。基层部门如街道、居委会等应该加强宣传,引导更多的流动人口参与到社区建设和文娱活动中去,尤其要加强流动人口的政治参与让他们感知到自己是社区的一份子,调动其积极性和热情,促进他们融入到社区之中。在社区参与的同时,流动人口自然地与当地市民增加了接触和沟通的机会,扩大了其城市生活的社会网络,降低了陌生带来的隔阂,在交流中实现对流入地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的认同及适应。有学者指出,家庭关系和睦、身体状况良好、能适应工作、对未来充满信心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16]。为此,劳动保障、健康教育等部门应积极采取措施对流动人口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干预,采取合适手段,以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如开展针对流动人口的讲座辅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基于二零二四年度的服务器硬件租赁合同3篇
- 新员工消防安全知识培训
- 空调采购安装合同范本
- 培训课件模板
- 疱疹病毒病人的护理
- 农作物种子购销合同
- 南京市房产交易合同(2024版)
- 百纳行渠道培训
- 公司清洁钟点工劳务合同
- 烫发后的护理日常
- 先唐歌与诗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长江师范学院
- 结核病防治知识健康讲座总结
- 业主授权租户安装充电桩委托书
- 医院内急诊重症快速反应小组建设专家共识1
- 形象与礼仪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2024年黑龙江检察机关法院书记员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中考命题作文预测及导写:“一步一步往前走”
- 口腔消毒灭菌知识培训课件
- 针刺治疗颈椎病
- 室内设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模板
- 工程人员服务意识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