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与练习题汇编(含答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2/1E/2A/wKhkGWXm4HOACtlmAAKY_BnDk6Q524.jpg)
![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与练习题汇编(含答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2/1E/2A/wKhkGWXm4HOACtlmAAKY_BnDk6Q5242.jpg)
![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与练习题汇编(含答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2/1E/2A/wKhkGWXm4HOACtlmAAKY_BnDk6Q5243.jpg)
![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与练习题汇编(含答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2/1E/2A/wKhkGWXm4HOACtlmAAKY_BnDk6Q5244.jpg)
![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与练习题汇编(含答案)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2/1E/2A/wKhkGWXm4HOACtlmAAKY_BnDk6Q524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与练习题汇编
第六单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注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点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考而飞: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2.特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盘旋飞翔。
3.技扶瑶而上者九万里:旋风。4.于非鱼:你。
5.子困非鱼:本来。6.目不知子矣:纵然。
7.请彳质其本:追溯。8.弟食:不。
9.不知其号也:味美。10.不知其等也:好,好处。
11.曷政学然后知不足:所以。12.然后能自强也:勉励。
13.使老有所终:终老。14.男有分:职分,职守。
15.女有归:女子出嫁。16.盗窃乱贼而不作:伤害。
17.盗窃乱贼而不作:兴起。18.故外户而不闭:门。
19.是将大同:称作,叫做。20.人不学,不知道:道理。
22.里死于槽相之间:两马并驾,引申为并
21.故里有名马:即使。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不以千里瞥也:著称。24.一食雪尽粟一石:有时。
25.更着风和雨:遭受。26.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一样。
27.家求其能千里也:怎么,哪里。28.正国己不能知:担忧。
29.食之不能尽其粒:才能、才干。30.鸣之而不能滤其意:通晓。
31.执策而顺之:面对。32.暮读石壕村:投宿。
33.老翁遒墙走:越过。34.老翁逾墙串:(逃)跑。
35.吏呼:巧怒:多么。36.霍得备晨炊:还。
37.高者挂量长林梢:挂结。38.俄领风定云墨色:一会儿。
39.长夜沾湿何由彻:至(),这里指“彻晓”(到天亮)。40.大度天下寒士俱欢颜:遮蔽。
41.何时眼前容兀见此屋:高耸的样子。42.卖炭得钱何所苜:谋求。
第1页共20页
43.手把文书口称敕:拿着。44.翩翩两骑来是谁:轻快的样子。
45.宫使驱将惜不得:助词,用于动词之后。46.系向牛头充炭直:挂。
47.万籁此都寂:指各种声音。48.有恨无人省:知晓。
一词多义:
①《齐谐》者,志怪者也:记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L志②处处志之:动词,做标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鹏之徙于南冥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此之谓乎:宾语前置的标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策之不以其道:代词,代指千里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之⑤往送之门:去、至h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其正色邪:表选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此之谓乎:表推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其真无马邪:加强语气,词句加强诘问语气。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其视下也:代词,代指大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⑤其人视端容寂:指示代词,这、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鹏之徙于南冥也:介词,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介词,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介词,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昔者吾舅死于虎:介词,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于⑤苛政猛于虎也:介词,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是故谋闭而不兴:闭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闭②故外户而不闭:关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年且九十:将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且③存者且偷生:姑且,暂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页共20页
①策之不以其道: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介词,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词,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以④黔敖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连词,表目的,用来。_____________
①策之不以其道:动词,用马鞭驱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策②执策而临之:马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假字&词类活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故人不独亲其亲:动词,把……当做父母。
2.泠、寡、孤、独、废疾者:同“鳏”,老而无妻。
3.选贤与能:同“举”,选拔。
4.学学半:同“敦”,教导。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同“祇(只)”,只,仅。
6.管之不能尽其材:同“饲”,喂。
7.篥之不以其道:动词,用马鞭驱赶。
8.系向牛头充炭禀:同“值”,价钱。
9.才美不外见:同“现”,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3.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不是一定要据为己有;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
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4.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5.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第3页共20页
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6.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7.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能办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8.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9.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识得千里马啊!
10.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夜深了谈话声停止了,好像能听到断断续续低低哭泣的声音。
11.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棉布被子用了很多年,像铁一样冷,小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
※学习重点※
《〈庄子〉二则》:
1.“鹏”的形象: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
2.惠子和庄子二人的论辩巧妙之处:①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
逻辑的推理;②庄子返回辩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化解惠子的发难。
《<礼记〉二则》:
1.《虽有嘉肴》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即“教"与''学”互相促进,“教”
是学的另一种形式。作者是这样进行论述的:用类比的方法切入话题,先以“嘉
肴”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自然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
的道理;然后,再对举“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的两种
情境,并进一步解释,将论述引向深入,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引用
《尚书》中的话印证观点。全文语言精练,逻辑严密。
2.儒家的大同社会理想包括以下方面:大同社会理想的核心是“天下为公”,
内容有:①选贤任能,诚信和睦,普遍仁爱;②全体社会成员各有所养、各有
所用、各尽其职,行为皆出于公心;③杜绝奸诈之心、害人之事,人们道德水
第4页共20页
平普遍提高,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3.本课两则短文多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文章的气势。如:(1)《虽
有嘉肴》一文中,共有三组对偶句: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
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以对偶句式进行类比论证,导出议题。②“学然
后知困,教然后知不足。”以对偶句式,构成对比,说明“学”与“教”的两
种困境。③“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以对偶句式,
进一步论述“学”与“教”的情景。(2)《大道之行也》一文中的对偶句有:
①“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对仗工整,平仄相对,简洁凝练。②“不独亲其
亲,不独子其子。”句式相同,表意相对,顺承自然。③“男有分,女有归”,
对举男女应该得到的待遇,简明有力。④“货恶其弃于她也,不必藏于己;力
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虽然不是严
格的对偶,但句子结构、表意风格仍具有对偶和铺排的特点。两则短文的这种
句式,两相对举,结构相同,用词相对,语气一致,相互辉映,明快有力,连
用铺排,强化了说理的效果。
《马说》:
1.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寄予了怎样的情感?
①观点: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并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亦即人才常有,而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伯乐却不常有。
②情感:寄寓了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
2.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有怎样的效果?
①直称。如“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正面提及,表述严正。
②暗称。如“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表述委婉,虽
不直呼其名,而意在其中。
③代称。如“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
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这些句子中的
“其”“是”“之”等代词,都是指千里马,表意简洁含蓄。
《唐诗三首》:
1.同样是表现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石壕吏》的写法是“客
观”的叙述,并无情感、态度的直接表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先描述个
第5页共20页
人遭际,结尾处借助议论和抒情升华。分析两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①《石壕吏》:讲述的是底层劳动人民的故事,诗人只是一个近距离的“旁观
者”。一方面,这个故事本身已经足以令人动容,任何直接的议论和抒情都显
得多余;另一方面,诗人对这件事情的情感是复杂的、矛盾的,他高度赞扬人
民的牺牲精神,而牺牲的具体方式(战争所迫,差役胁迫)又是他难以接受的,
甚至是需栗控诉的,这种复杂的感情难以直接表达,而蕴含在叙述之中则更能
令人回味和深思。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的是诗人自己在一场暴风雨中的经历,但诗人并
未停留在对自身境遇的描述上,而是能够推己及人,从个人际遇联想到要为天
下寒士谋取温饱,从而体现出一种广济苍生的博大胸怀,使得诗歌具有了非常
深广的社会历史意义;同时,诗歌并非抽象的议论和抒情,而是借助“广厦千
万间”“风雨不动安如山”这样具体、鲜明的形象,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
足”这样真挚而感人的呼告。有了结尾的议论和抒情,诗歌的思想得以升华,
同时也体现了诗歌高度的艺术成就。
2.《石壕吏》在构思上的巧妙之处是什么?
明写老妇,暗写差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诗人的矛盾思想。诗人憎恨统治阶
级压迫人民的行径,但当前的这场平叛战争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安危,大敌当
前,人民应当为此做出牺牲。正是出于这种考虑,他赞扬老妇自请应役的精神,
而对统治阶级爪牙的参保只是含蓄她予以揭露。
3.《卖炭翁》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
①社会现实:揭露了当时宦官假借“宫市”之名强取豪夺民间财物,底层人民
在这种抢夺之下生活困苦不堪又无力反抗的黑暗社会现实。
②情感态度:诗人对于卖炭翁是满怀同情的,而对宦官及其爪牙则充满了憎恶。
作者的爱憎情感蕴含在诗歌的叙述和描写以及强烈的对比之中。一方面,极力
写卖炭翁生活之困苦、心理之矛盾、烧炭运炭之艰辛;另一方面又将宦官及其
爪牙的飞扬跋扈、颐指气使、蛮横无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外,在结尾处“一
车炭,千余斤”之重和“半匹红纱一丈绫”之轻形成强烈对比。
※课内补充古诗文※
语文书第118页:李白《上李邕》
第6页共20页
上李邕
(唐)李白
大4鸣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注解:
(1)背景:这首诗是李白写给李邕的,李邕是当时德高望重的名士,为北海太
守。
(2)诗意:
大鹏有一天能够随着风一同飞起,借着旋风直飞到九万里的高空。
假如它在风停时歇下来,仍然能激起沧海之水。
世上的人见我常常发出奇谈怪论,见我说大话就冷笑。
孔子还说后生可畏,大丈夫可不能轻视年轻人啊。
(3)情感:诗人借助大鹏的形象,表达了一飞冲天、一鸣惊人的高远志向,以
及不被世俗认同的伤感,并希望得到像李邕这样的名士的赏识和推荐。
语文书第121页:格言警句
1.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就学年龄过了才去学习,那么就劳苦而难有成就。(强调学习的时效性)
2.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独自学习而没有学友(一起研讨),就会孤陋寡闻。(提倡共同探讨交流、相
互启发、增广见闻的学习方法)
3.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人在学习过程,有的错在探求太多(而难以消化),有的错在所学太少(而浅
陋狭隘),有的错在把学习看得太容易,有的错在畏难而止步不前。(指出学
习中容易出现的四种错误)
4.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善于提问的人,如同砍伐坚硬的树,先砍伐纹理平顺的地方,最后砍伐(纹理
不平顺)有疙瘩的地方。(提倡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
第7页共20页
语文书第121页:《礼记•檀弓》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贡问之曰:“子
之哭也,一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
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
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注解:
(1)译文:孔子经过泰山,有一个妇人在坟前悲哀地哭泣。孔子扶轼细听,让
子贡上前询问:“你哭成这样,看起来有很深重的忧愁。”妇人说:“是的。
之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又被老虎咬死了,现在我的儿子也被
老虎咬死了。”孔子说:“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说:“这里没有严酷
的治理啊。”孔子说:“年轻人记住了:严酷的治理比老虎还要凶猛!”
(2)主旨:揭露了人民对苛政的厌恶。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屣(ju),贸贸
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日:“予唯
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注解:
(1)译文:齐国闹饥荒,黔敖在路上摆上食物,用来等待给饥饿的人吃。有一
个饥饿的人用衣袖蒙着脸,拖着无力的脚步,目光迷离地走来。黔敖左手拿着
食物,右手拿着汤水,说:“喂!过来吃吧。”此人抬眼看向黔敖,说:“我
就是因为不吃吆喝着施舍的食物,才会到这个地步。”黔敖跟上去向他道歉。
这个人最终没有吃食物而饿死了。
(2)主旨:赞扬了饥饿者不吃嗟来之食的骨气。
语文书第123页:《资治通鉴》
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
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
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注解:
(1)译文:皇上(唐太宗)让封德彝选拔贤能的人,很长时间都没有选拔出来。
皇上责问封德彝,封德彝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只是当今没有奇才罢了!”
皇上说:“大丈夫任用人才像使用器具一样,选取它们的长处。古代能治理好
第8页共20页
国家的人,难道是从其他朝代借来人才的吗?正应该担心自己不识得人才,怎
么能诬蔑一个时代的人呢?”封德彝惭愧地退下了。
(2)对人才问题的看法:
①统治者要勤于识别人才,不要轻易否定人才。
②任用人才,要各取所长,让各种人才都有用武之地。
语文书第127页:《新乐府序》
序日:“凡九千二百五十二言,断为五十篇,篇无定句,句无定字,系于
意,不系于文。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义也。其辞质而径,
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
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
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注解:
(1)译文:序中写道:“(《新乐府》)一共有九千二百五十二个字,分成五
十篇,诗篇在字句上没有固定的要求,字句的要求取决于诗歌内容的需要,而
不受形式的束缚。用每首诗的首句做标题,在篇尾揭示主题,这是继承了《诗
三百》的传统。《新乐府》的语言质朴浅显,想看的人很容易就能看明白。它
的言论直白而切中要害,想听的人能被深刻警示。它所写的事可靠而真实,使
得引用的人传播起来令人信服。它的文体通顺流畅,能够通过音乐传播。总的
来说,《新乐府》是为君主、为臣子、为人民、为事物、为事件而写的,不是
为了写文章而写的。”
(2)主旨:本文阐述了《新乐府》的创作主张一一针对现实,有感而发;思想
内容为主,艺术形式为辅;增强感染力,注重教育功能。
语文书第130页:《论语集解义疏》
云“君子和而不同”者,和,谓心不争也:不同,谓立志各异也。君子之
人千万,千万其心和如一,而所习立志之业不同也。云“小人同而不和”者,
小人为恶如一,故云同也;好斗争,故云不和也。
注解:
(1)译文:所谓君子和而不同,“和”,说的是内心不去相比争斗;“不同”,
说的是各人的志向有所不同。君子有很多,很多个君子和谐如一体,但是他们
第9页共20页
各自的学业和志向是不同的。所谓小人同而不和,小人都是一样地做坏事,所
以说他们是一致的;小人喜欢相互斗争,所以说他们是不和谐的。
(2)理解:君子和而不同,是因为君子共事,意在表达自己的意见,以期把事
情做好,所以会用自己正确的意见来纠正别人的错误意见,使一切都能做到恰
到好处;小人同而不和,小人共事,意在谋利,所以虽“志向”一致,但是会
相互斗争。
语文书第130页:《四书章句集注》
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
注解:
(1)译文:能做到“和”的人,心境平和而不古怪;只是表面一致的人,则是
怀有阿谀奉承之意。
(2)理解:此句为朱熹对《论语•子路》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一句的注解。
语文书第130页:《论语正义》
和因义起,同由利生。义者,宜也,各适其宜,未有方体,故不同。然不
同因乎义,而非执己之见,无伤于和。利者,人之所同欲也,民务于是,则有
争心,故同而不和。此君子、小人之异也。
注解:
(1)译文:君子能达成“和”,是因为君子的出发点是道义,小人只有“同”,
则是因为小人的出发点是利益。所谓道义,就是要合情合理,各有合情合理的
地方,而没有确定下来,所以意见不同。虽然意见不同,但都是谋求道义,而
不是固执己见,所以不会伤害和气。所谓谋利,是小人所共同的欲望,小人都
为此而钻营,就有了争斗之心,所以虽然欲望相同却不能做到和气。这就是君
子和小人的区别。
(2)理解: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在于谋义与谋利。
语文书第131页:《左传•昭公二十年》
(齐景)公曰:“唯(梁丘)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日:“据亦同也,焉
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
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
第10页共20页
民无争心。……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日可;君所谓否,据亦日否。若以
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注解:
(I)译文:(齐景)公说:“只有梁丘据和我是相和的!”晏子回答说:“梁
丘据也只是表面一致,哪里称得上是和谐?”齐景公说:“和谐和一致有区别
吗?”晏子回答说:“有区别。……君主认为行得通,则有行不通的地方,臣
子献上行不通的意见,用来使君主的行得通可行。君主认为行不通,则有行得
通的地方,臣子献上行得通的意见,用来免除君主行不通的顾虑。因此能政治
清平,百姓没有争斗。……现在梁丘据就不是这样。君主认为行得通,梁丘据
就说行得通;君主认为行不通,梁丘据就说行不通。如果把水和在水里(味道
单一),这饭还能吃吗?如果乐器只弹奏一个音调,这音乐还能听吗?不能谋
求'同'的原因就在这里了。
(2)理解:晏子从治理国家的角度,向齐景公提出建议,认为君主应该容得下
臣子的不同于自己的看法,这样才能使君主的主张得以完善,国家才能被治理
好。不能只是亲近那些一味迎合附和自己的臣子。在晏子的理解中,“和”,
是不同的事物调和在一起,达成一个合情合理的好结果;而“同”,则是因为
事物的单一,而不能有好的的结果。
语文书第131页:《尚书•尧典》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注解:
(1)译文:能够发扬好的品德,使得家族和睦。家族和睦以后,就可以去协调
百姓。百姓和睦以后,就可以协调各个诸侯国。
(2)理解:此言类似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大事者,宜先修身。
语文书第131页:《礼记•中庸》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注解:
(1)译文:人们的喜怒哀乐之情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就叫作“中”,表现出
来而符合节度恰到好处,就叫作“和”。“中”是天下各种感情和道理的本源;
第11页共20页
“和”是天下一切事物通行的道理。努力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间一切事物就
各正其位了,万物都能繁育生长了。
(2)理解:所谓“中和”,并非要求人一味附和,而是要求人做事要有节度,
不宜走极端。认为世间之事,只有调和到恰到好处的节度,才能向好的方面发
展。
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专项练习题精选
一、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语段一: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
来问讯。白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
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
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节选自《桃花源记》)
语段二:
南阳刘瞬之,高率®善史传,隐于阳岐。于时符坚临江,荆州刺史桓冲(人名)将尽哥
谟之益②,征为长史,遣人船往迎,赠腕®甚厚。麟之闻命,便升舟,悉受所饷,缘道以乞④
穷乏,比至上明亦尽。一见冲,因陈⑥无用,脩然⑥而退。居阳岐积年,衣食有无常与村人
共,值己匮乏,村人亦如之。甚厚为乡闾所安。
(选自《世说新语》)
注:①率:率直。②尽舒谟谟之益:实现自己的宏图大业。③贝兄:赐予。④乞:这里指“赠
送”。⑤陈:陈述。⑥脩然:洒脱、自由自在的样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率事干邑人来此绝境妻子:(2)便攀还家要:
(3)处处有之志:(4)值已匮乏值:
第12页共20页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3.“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话在情节发展上有什么作用?
4.同为魏晋隐士,在语段(二)中刘麟之所表现的情怀与陶渊明的有何异同?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
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至,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
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河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
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
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伸②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③形胜。为溪在州
右,遂命之日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元结©《右溪记》)
(注释)①悬,激水触石溅起高高的浪花。注,形容水急如灌注一般。②俾(bι):使。③
裨(bi):补助,增添。④元结(719〜772年),字次山,唐代文学家。
5.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是哪一项?()
A.此溪惹在山野皆若空游无所依
B.乃疏凿芜秽乃记之而去
C.不可冬状山不在高,有仙则乡(《陋室铭》)
D.则可为都邑之胜境潭中鱼可百许头
6.下列哪一项加点词语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
A.皆若宇游无所依
B.4折簿行
C.谡神搴骨
第13页共20页
D.串流数十步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8.甲乙两文的画线句分别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描写方法又有何不同?
9.两篇选文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方式,请结合选文具体说说。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鲜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
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日:“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日:“我非子,固
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
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一一《庄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
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日:'尝试
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
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注)①垩:白土。②慢:同"漫",沾污。③斫:zhu6,用刀斧砍。④质:对手。
10.请写出下列加点字的解释。
①幸知鱼之乐:②请彳将其本:③年斤成风:④尽垩:
11.与“尽垩而鼻不伤”中“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怒而飞B.峨冠而多髯
C.启窗而观D.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12.下列各组加点字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郢人立不失符其人视端等寂B.芳蝇翼其翼荐垂天之云
C.臣则学能斫之学贻余核舟一D.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2)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
14.庄子与惠子在濠梁上的辩论以庄子的论辩让人为他的“巧妙”会心一笑,请说说“妙
在何处。
第14页共20页
比较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
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兑
命》日:“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乙)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
中绳①,糅②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
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节选自荀子《劝学》)
(注释)①中(zhðng)绳:合乎拉直的墨线。②糅Crou):通“燥”,用火烤使木条弯
曲。③暴:通“曝”,晒干。④参:通“叁”,多次。
1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糅使之然/也辍耕之垄上
B.不削其善也/则削明而行五过矣。
C.里有嘉肴/里有槁暴
D.学而不思则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6.翻译下列句子
①《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17.甲文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引出了阐述的论点;乙文则开头就提出
了论点“学不可以己”,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18.请联系学习生活,谈谈你读了这两篇短文后的感受。
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下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
之手,骄死于槽栋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第15页共20页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①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日:“臣之子皆下
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臣有所与共担缠薪菜②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
臣之下也。请见之。”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目:“已得之矣,在沙丘。”
穆公日:“何马也?”对曰:“牝®而黄。”使人往取之,牡而骊久报穆公,穆公不便.,
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时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伯乐
啰然太息日:“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
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
皋之相马,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选自《九方皋相马》,有删改)
(注释)①姓:指代家族,此处指子孙。②担缠薪菜:即担柴挑菜,指干粗活。③牝:雌
性鸟兽。下文的“牡”是指雄性鸟兽。④骊:纯黑色的马。
19.请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一食更尽粟一石
(2)穆公不诩
(3)色物牝牡西弗能知
(4)伯乐罩然太息日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22.(甲)(乙)两文都写到伯乐,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23.(甲)(乙)两段文字各包含了怎样的寓意?
阅读古文,回答问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
第16页共20页
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杨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至,
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簿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陈日:“武王式商容之闾,
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世说新语》)
(注释)徐孺子,名稚,东汉豫章南昌人,是当时的名士,为人高洁。廨:官署。式:通
“轼”,车前横木,文中是扶着轼的意思。
24.解释加点的词。
①才美不外多()②策之不以其道()
③登车揽售()④吾之礼货()
25.翻译下面的句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6.同样是面对人才,(甲)(乙)两文的情感态度有什么不同?
27.甘为“常马”,也不期待“太守”的赏识,你能否接受?坦诚地谈谈自己的想法。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箸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
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
来,水波不兴”,石青松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
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是,鲁
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
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讪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一珠可历历
数也。
第17页共20页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
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28.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送的一项(
A.中轩敞者为舱(是)其两膝相由者(靠近)
B.高可二黍仔(上下,表约数)石青梭之(一种颜料)
C.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居右者椎髻仰面(梳着椎形的发髻)
D.水波不当(起)清风徐来(慢慢地)
2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巧的一项是()
A.中峨冠W多髯者为东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八年级地理下册《7.1 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听课评课记录 新人教版
- 【人教版】河南省八年级地理上册2.1地形和地势听课评课记录2新版新人教版
-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2课《元朝的统一与拓展》听课评课记录
- 环境设计服务协议书(2篇)
-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一单元 成长的节拍第一课中学时代第1框中学序曲听课评课记录(新人教版)
- 湘师大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2.1《学习与成长》听课评课记录
- 冀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回顾与反思》听评课记录10
-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2《白山黑水-东北三省》听课评课记录2
- 苏人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6.1《共享发展成果》听课评课记录
- 部审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6.1.1 第1课时《平均数》听评课记录
- 2025年买卖个人房屋合同(4篇)
- 2025代运营合同范本
- 武汉2025年湖北武汉理工大学管理人员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使用错误评估报告(可用性工程)模版
- 2024年高考全国甲卷英语试卷(含答案)
- 2024年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附答案
- 2024年4月浙江省00015英语二试题及答案含评分参考
- 工程经济学完整版课件全套ppt教程
- 鼻空肠营养的护理及注意事项ppt
- 臭和味检测原始记录表
- 小学英语26个字母标准手写体卡片打印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