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与评价_第1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与评价_第2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与评价_第3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与评价_第4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与评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与评价第一节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途径第二节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方法第三节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与评价

知识结构图

第一节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途径

一、专门性活动专门性活动指的是学前儿童家长或教师根据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的和计划,根据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选择合适的、针对性强的教育内容,选取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对学前儿童进行社会教育的形式。

专门性社会教育活动有多种形式,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综合教育活动

综合教育活动是指教师的教育形式并不局限于某种单一形式和手段,而是综合运用上课讲解、游戏活动、谈话引导、实地参观等多种教育形式和手段来对学前儿童实施社会教育活动。

(二)游戏活动

儿童游戏是适于学前儿童玩耍的游戏,以开发儿童的智力和动作协调性等为主要目的。在游戏活动中,学前儿童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通过身体活动和心智活动来探索世界。

(三)区域活动

区域活动是学前儿童活动中一种重要的自主活动形式,可根据学前儿童的发展需要和主题教育目标设立立体化育人环境,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有效运用活动形式,组织学前儿童进行自主选择、合作交往、探索发现的学习、生活和游戏活动。

二、随机教育

随机教育是指教师在学前儿童日常生活、交往中随时随地抓住有利时机对学前儿童进行即时教育。随机教育是专门性社会教育活动的延伸、补充和深入,是学前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学前儿童社会性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育活动中的随机教育

社会性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因此,学前儿童社会性教育培养就必须在学前儿童的日常生活中随时、连贯地进行。

(二)日常生活中的随机教育

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家长可通过引导儿童观看电影电视、儿童读物等接受教育;家长可带领儿童接触大自然,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接受教育;家长可鼓励学前儿童参加劳动,培养学前儿童的劳动意识和生活技能。

(三)其他领域中的随机教育

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可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五大领域,各个领域的内容互相渗透。教师要提高开展其他领域活动时的教育意识,抓住各种教育契机,对学前儿童全面进行社会教育。

三、家园合作

幼儿园和家庭是影响学前儿童生活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幼儿园和家庭需要紧密结合,才能为学前儿童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家庭教育是幼儿园教育、学校教育的先导和基础,家庭和幼儿园的结合可以使幼儿园教育目标更具适宜性和可行性,同时也可使家庭教育更具科学性,也保证了教育的连续性。

(一)加强与家长的日常联系,保持沟通

幼儿园要经常邀请家长参加幼儿园活动,如幼儿园开放日、节庆活动、亲子运动会、家长进课堂等,但要注意不要局限于形式主义。

(二)建立家园联系手册

建立家园联系手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家长与教师面对面的交流,这种交流方式更坦诚、更有效。

(三)充分调动家长积极性,参与教育过程

儿童的家长具备不同的职业、特长、经历背景,应充分利用这些教育资源来丰富幼儿园的社会教育活动,使家长成为教育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和活跃力量,使家长和教师之间形成教育合力,加强教育效果。

(四)利用网络平台

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不但给沟通交流带来了便捷,也为我们家园合作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第二节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方法

教育方法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实现其教育思想的策略性途径,包括教师直接指向教育内容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及学前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方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育方法是实施教育内容、实现教育目标的纽带。

一、以发展认知为主的方法

(一)谈话法

谈话法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前儿童围绕一个生活中的主题,回忆已有生活经验并进行交流的方法。

运用谈话法应注意以下问题:

(1)谈话内容要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话题。

(2)教师要精心设计谈话内容,引导儿童参与谈话,层层深入。

(3)要注意谈话节奏的把控,给予儿童思考的时间。

(二)讲解法

讲解法是向学前儿童说明一些简单的、基本的知识和道理,使他们了解规则及其意义,知道一些基本的事实,了解判断事物的基本标准。运用讲解法时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讲解过程中要引导学前儿童对讲述内容产生兴趣。

(2)讲解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描述。

(3)讲解要具体、直观、形象,有针对性。

(三)讨论法

讨论法是教师指导学前儿童就某些社会性问题或现象相互启发、相互学习、交流意见的教育方法。运用讨论法要求学前儿童有一定的社会生活常识和经验。

运用讨论法应注意以下问题:

(1)选好讨论的主题。

(2)讨论内容符合学前儿童年龄阶段的特点。

(3)教师要创设宽松、平等的讨论气氛,引导讨论。

(4)做好讨论的总结工作。

(四)参观法

参观法是指教育者根据社会教育的目的与任务,组织学前儿童在园内或园外的场所对实际事物和现象进行观察、思考,进而获得新的社会知识与社会规范的教育方法。

运用参观法应注意以下问题:

(1)参观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2)参观时要适时给予指导,保证儿童的安全。

(3)参观后要做好总结。

(五)演示法

演示法是指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中,教师依据社会教育目标,向学前儿童出示实物、图片、教具、播放影像等,使学前儿童通过观察获得相应的社会知识、社会情感及社会

行为的一种教育方法。运用演示法应注意以下问题:

(1)结合语言交流形式,使学前儿童明白在演示过程中应感知哪些内容。

(2)使学前儿童将感知与理解相结合,不能只停留于直观感知层面。

(3)要充分准备好演示材料,规划好演示步骤。

二、以陶冶情感为主的方法

(一)陶冶法

陶冶法是通过环境的感染来激发学前儿童社会性情感,并影响其社会行为的方法。

运用陶冶法应注意以下问题。

(1)应为学前儿童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形成良好的幼儿园文化。

(2)设立具有整体性、统一性的幼儿园环境氛围。

(3)尽可能地让环境说话,避免过多的言语说教。

(二)移情训练法

移情训练就是通过故事、情境表演及日常交谈等形式,使学前儿童理解、分享别人的情感情绪体验,以便在日后生活中,对他人类似的情感、情绪产生习惯性的理解和分享。运用移情训练法应注意以下问题:

(1)要以学前儿童社会性情感发展需要为依据来创设情境,选择符合学前儿童年龄与认知发展需要的情感情绪。

(2)移情的发生建立在情绪识别与命名上,教师要从情绪辨别与情绪命名入手进行教育。

(3)移情的发生需要利用学前儿童的自我中心意识,通过情感换位,让学前儿童以自己的情绪去理解他人情绪,以自己的情感去体验他人的情感。

(4)移情训练中选择移情对象应变换身份、性别,以便于训练学前儿童对各种不同的人物移情,使学前儿童形成泛化的不受移情对象与自己关系影响的移情。

(5)移情训练法应与情境演示法、角色扮演法、行为练习法等有机结合,可以让各种形式、方法相辅相成,从而使移情训练达到最佳效果。

(三)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就是学前儿童遵循角色要求和期望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行为。

运用角色扮演法应注意以下问题。

(1)应创设学前儿童熟悉的或能够理解的社会生活环境和角色。

(2)可以让学前儿童自由选择、分配、创造角色,鼓励儿童进行创造性扮演。

(3)扮演角色不应“固定化”或“标签化”,但由于儿童喜欢模仿,所以扮演的角色尽量以正面形象为主。

(4)教师在角色扮演活动中多鼓励性格内向、不善言谈的儿童,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活动中。

(5)教师可平行参与学前儿童的活动,与儿童共同扮演角色,这样既可以提高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又方便进行有效的指导。

三、以培养行为为主的方法

以培养行为为主的方法主要是幼儿教师参与实践活动,并适时恰当地给予反馈,或让幼儿观察榜样行为,来培养他们的社会性行为的方法。

(一)实践法

运用实践法应注意以下问题:

(1)实践内容和要求应适合学前儿童的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

(2)实践法最重要的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重视培养儿童的积极性和兴趣。

(3)实践过程中要注重教授方法,培养儿童的主动思考能力和创造性。

(4)实践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儿童勇于克服困难,培养他们的毅力。

(二)行为练习法

行为练习法是组织学前儿童按照正确的社会行为要求反复进行练习,促使儿童掌握和巩固某种社会行为技能的方法。运用行为练习法应注意以下问题:

(1)做行为练习之前要进行正确的行为示范,指导儿童模仿并纠正有偏差的行为。

(2)行为练习的内容应是儿童易于接受的,要能够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和兴趣。

(3)行为练习要循序渐进,并且需要长期反复进行,以帮助儿童行为得以加强和巩固。

(三)示范法

示范法是指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中,教师用典型榜样人物的好思想、好行为和典型事迹去影响和教育儿童,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质。设置社会情境,树立良好的榜样,使学前儿童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进行模仿,可以有效地促进学前儿童良好社会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对学前儿童影响较大的榜样典型主要有以下两类:

(1)广为人知的英雄模范人物。

(2)儿童身边的人和事,比如幼儿教师。

(四)行为强化法

行为强化法是通过对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的评价,达到对儿童进行社会教育的方法。强化评价多种多样,一般常用的是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是指对儿童的良好行为表现给予表扬、鼓励、奖励等肯定性评价,它能提高儿童的积极性,激发儿童亲社会言行的出现。负强化是指对儿童的不良行为给予警告、规劝、批评、惩戒等否定性评价,它能纠正儿童的不良行为。

运用行为强化法应注意以下问题:

(1)强化要及时。

(2)强化要恰当。

(3)以表扬、奖励为主。

第三节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与评价

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一次具体的活动方案设计主要包括活动名称、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以及活动延伸。

(一)活动名称

活动名称要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出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发展目标,紧扣活动主题,同时符合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比如“快乐的圣诞节”“小小音乐家”等。

(二)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进行教育活动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应全面、具体,以适宜性为原则。学前儿童的社会教育目标是一个由多种内容构成的、多层次的体系。学前儿童的社会教育目标主要分为以下六个层次:总目标(即课程目标)、学年目标、学期目标、月目标、周目标(单元教育目标)、具体教育活动目标。

(三)活动准备

活动的准备包括物质材料的准备和知识经验的准备。幼儿园的教学过程是学前儿童在与教师、同伴的互动中得以主动发展的过程,因而任何一次教学活动,教师都应该进行认真准备。活动准备主要包括:儿童经验准备、环境布置、活动所需教具、媒体、操作材料等。活动准备是否完备会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质量。

(四)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核心主体部分,是社会教育活动的终极展示,并涵盖社会教育设计活动的具体活动步骤,体现活动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活动导入

2.活动开展

3.活动总结

(五)活动延伸

活动延伸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活动延伸是教师完成本次活动的教学内容,学前儿童初步达到既定目标后,视儿童在本次活动中的接受程度,与教师呼应配合所引出的情绪程度以及剩余时间的多少而灵活掌握的阶段。广义的活动延伸是在具体活动结束后,教师为巩固学前儿童所学内容,更好地实现活动目标所设计的一切活动。

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评价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评价是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是以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为对象,根据特定的目标,采用可行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现象及其效果进行测定,分析目标的实现程度,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活动名称评价

对学前儿童社会活动名称的评价,主要看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名称能否概括整个社会教育活动的内容,能否紧扣活动主题,能否符合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能否使用童趣化语言,能否被学前儿童理解和接受,能否尽可能地调动儿童的参与性和互动性。

(二)活动目标评价

对活动目标的评价主要包括:

(1)是否符合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总目标。

(2)是否符合学前儿童的年龄阶段目标。

(3)是否全面又重点突出。

(4)是否具备可操作性。

(5)目标的表述是否清晰、明确、统一。

(三)活动准备评价

对教学活动准备的评价,主要是对活动开始前学前儿童的学习经验准备和教学物质准备的评价。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准备可以从儿童和教师两个层面进行评价。

(四)活动过程评价

对教学活动过程的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