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达州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性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四川省达州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性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四川省达州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性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四川省达州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性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四川省达州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性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省达州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性测试语文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贴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案标号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的答案无效。3.考试结束后,考生只交答题卡,试题卷请带走。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自从有了文学史以来,散文就好像是受到了歧视。一般人谈论文学类别,往往只谈诗歌、小说、戏剧这“老三样”。即使谈到散文,也令人有“敬陪末座”之感。这是非常不公平的。一般讲到散文的应用,不外抒情与叙事两端。抒情接近诗歌,而叙事则邻近小说。不管是抒情还是叙事,散文的真精神在于真实。抒情要真挚动人而又不弄玄虚,叙事不容虚构而又要有文采有神韵。可是有一些人往往是为了消遣而读书。文学作品真实与否,在所不计。即使是胡编乱侃,只要情节动人,能触及他们灵魂深处的某一个并不高明的部位,使他们能够得到一点也并不高明的快感,不用费脑筋而又能获得他们认为的精神享受,在工作之余,在飞机上,在火车中,一卷在手,其乐融融。散文担当不了这个差使,于是受到歧视。倘若把文学分为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散文属于阳春白雪。真要欣赏散文,需要一定的基础、一定的艺术修养。虽然用不着焚香静坐,也要有一定的环境。车上、机上、厕上,不是适宜的环境。因为文学作品都要能给读者一点美感享受,否则文学作品就会失去它的社会意义。但是,美感享受在层次上是不尽相同的。散文给予的美感享受应该说是高级的美感享受,是真正的美感享受。它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洗涤人的灵魂。像古希腊的悲剧,它能使人“净化”;但这是一种性质完全不同的净化。在这一点上,外国的散文也同中国一样。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那几个文化大国,文学创作都是非常繁盛的,诗歌、小说和戏剧的创作都比较平衡;一谈到散文,则不尽如此。有的国家散文创作异常发达,有的国家则比较差。英国是散文大国,这里的散文大家灿若列星;法国次之;而德国则几乎找不出一个专以散文著称的大家。我曾经认为英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散文大国,一直到很晚的时候,我才憬然顿悟:世界上真正的散文大国其实就是中国。在“经、史、子、集”中有大量绝妙的散文。无论从质、量上看还是从历史悠久上看,中国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对散文来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身边琐事问题。在中国文学史上,最能感动人的散文写的往往是身边琐事。《陈情表》《兰亭集序》《醉翁亭记》《前赤壁赋》等散文名篇,哪一篇不真挚动人,感人肺腑?又哪一篇写的不是身边琐事或个人的一点即兴的感触?只有真实地写真实的身边琐事,才能真正拨动千千万万平常人的心弦,才能净化他们的灵魂。宇宙大事、世界大事、国家大事当然能震撼人心,然而写这些东西,如果掌握不好,往往容易流于假、大、空、废“四话”。四话一出,真情必隐,又焉能期望这样的文章能感动人呢?既然把散文摆上了这样高、这样特殊的位置,散文,特别是中国散文的特点究竟何在呢?有人说,散文的特点就在一个“散”字,散文要松松散散。愿意怎样写就怎样写,愿意写到什么地方就写到什么地方,率意而行,一片天机,挥洒自如,如天马行空。何等潇洒!何等自如!我对这种说法是有怀疑的。一些散文大家,一些散文名篇,都是在长期锻炼修养的基础上经千锤百炼写出来的。尽管有的文章看起来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一点费力的痕迹都没有,背后隐藏着多么大的劳动,只有作者和会心人了解,实不足为外人道也。以上就是我对中国散文和世界散文的一点肤浅的看法。(摘编自季羡林《散文的真精神》)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在文学类别中,散文一直不入主流,与“老三样”不能并列,其地位只能敬陪末座。B.因为散文不能满足人们随时随地读书消遣来获得精神享受,所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C.散文是高雅的文学作品,它能够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欣赏散文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D.散文对素材的要求很高,身边琐事最能打动人心净化灵魂,而大事却无法担当此任。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认为散文贵在真实,情节动人但胡编乱侃的作品不能体现散文的真精神。B.文章介绍西方文化大国的文学成就,重在阐明其散文的处境和影响不尽相同。C.文章把身边琐事与社会大事加以对比,阐述了它们在散文写作中的不同作用。D.文章论述散文的真精神时,采用了古今中外散文的相关材料,见解非常独到。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阐述了有关散文创作和鉴赏方面的独到见解,给阅读者一定的启发。B.散文和戏剧都有相似的功能,即都能净化灵魂,能给人高级的美感享受。C.作者认为中国是世界散文第一大国,中国散文既质优量大,又历史悠久。D.散文要显得行云流水、舒卷自如,需要作者长期锻炼修养并且千锤百炼。【答案】1.C2.D3.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不入主流”于文无据。原文表述是“受到了歧视”“令人有‘敬陪末座’之感”,可见散文不像诗歌、小说、散文一样受重视,不是“不入主流”。B.因果关系不成立,且改变了范围。原文“有一些人往往是为了消遣而读书”,选项扩大成了“人们”;“散文担当不了这个差使,于是受到歧视”中“这个差事”指的是“使他们能够得到一点也并不高明的快感,不用费脑筋而又能获得他们认为的精神享受”,散文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不是因为“散文不能满足人们随时随地读书消遣来获得精神享受”。D.“而大事却无法担当此任”表述绝对化。原文是“宇宙大事、世界大事、国家大事当然能震撼人心,然而写这些东西,如果掌握不好,往往容易流于假、大、空、废‘四话’”,可见散文不是不能写“大事”,大事也能担当此任,只是不容易写好。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文章论述散文的真精神时,采用了古今中外散文的相关材料”错。原文“英国是散文大国,这里的散文大家灿若列星;法国次之;而德国则几乎找不出一个专以散文著称的大家”是为了论证外国的散文也同中国一样“有的国家散文创作异常发达,有的国家则比较差”;原文“《陈情表》《兰亭集序》《醉翁亭记》《前赤壁赋》等散文名篇,哪一篇不真挚动人,感人肺腑?”是为了说明“在中国文学史上,最能感动人的散文写的往往是身边琐事”。可见选项论据不能支撑论点。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戏剧……能净化灵魂”扩大了范围。原文为“像古希腊的悲剧,它能使人‘净化’;但这是一种性质完全不同的净化”,可见原文能净化灵魂的是“古希腊悲剧”,而非戏剧。故选B。(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根瘤,豆科植物的绝地反击在我们的常识里,蛋白质丰富这句话常常是用来夸赞肉类食品的。可是在各种食物中,位列蛋白质含量首位的食物既不是牛肉,也不是三文鱼,而是一种植物性食物——大豆。蛋白质含量接近40%的大豆,在所有食物中遥遥领先。还有一种名叫紫苜蓿的植物,其蛋白质含量也超过20%,跑赢了牛肉。紫苜蓿与大豆,都属于豆科植物。那么是什么力量,让大豆和紫苜蓿赢了这场比拼呢?科学家经过反复多次的重复实验之后,得到了迄今为止依然正确的答案:豆科植物除了可以从土壤中吸收氮元素,也可以从空气中吸收氮元素,而吸收的途径就是植物根部的根瘤。德国科学家赫尔曼•海瑞格还通过实验证明豆科植物的根瘤并不是贮藏营养的器官,而是进行固氮的场所。今天地球生命所需要的全部氢元素,都来自大气中占比78.1%的氮气。这些氮气被一种具有固氮能力的细菌以极其复杂的方式转换成含氮化合物。随后,这些含氮化合物被植物吸收进体内,转化成植物蛋白。而动物则通过食用植物来积累蛋白质。当动植物死亡之后,它们体内的蛋白质就被细菌分解,氮元素则再次进入土壤。一些细菌还将进一步分解土壤中的含氮化合物,让氮元素重新回归到大气中。这就是地球上的氮循环。大部分的固氮细菌都是独立工作的,它们把氮元素积累在身体里,到死亡时,又把氮元素贡献给土壤。但是,豆科植物的固氮细菌——根瘤菌不同,它们的工作方式是与豆科植物进行协作。甚至在没有形成共生的时候,根瘤菌自己是不会固氮的,只有在与豆科植物共生并且形成根瘤以后,它们才能发挥出自己的固氮作用。这让科学家百思不得其解,因为根瘤菌在与豆科植物相遇之前,它们并不知道世上有豆科植物的存在,而豆科植物也不知道还有一类细菌名叫根瘤菌。那么它们又是怎样寻找到对方并达成合作的呢?1998年的生物酶活性实验为我们揭开了谜底,实验数据强烈地支持了产生根瘤的过程是豆科植物而不是根瘤菌在主导这一结论。为了吸引根瘤菌与自己合作,豆科植物会从根部发出类黄酮、肌醇一类的信号抽质,附近的根瘤菌得到信号,就会聚集到豆科植物的根毛附近。接着,豆科植物原本圆润的根毛细胞,就会在靠近土壤的一端伸长、弯曲,尽量扩大与土壤的接触面积。一旦根瘤菌与这些变形的根毛细胞接触,根毛细胞就会在细胞膜上打开一扇门,放根瘤菌进来。随后,周围的根毛细胞的细胞壁会发生水解,形成一条管道,科学家把它叫作“侵染线”。侵染线就像飞机抵达机场后搭建的廊桥一样,引导着根瘤菌进入根部深处。接着根部细胞在根瘤菌的刺激下会大量增殖。一条条根毛就这样长成了一个个根瘤。此时的根瘤菌就再也无法离开这里,因为它们已经成为根瘤组织的一部分了。为了让根瘤菌高效地工作,豆科植物还会调动大量资源提供给根瘤菌。想要固定1克的氮气,豆科植物就需要消耗12克的有机碳,这绝对是一个代价巨大的付出。但是,豆科植物可不是冤大头,虽然付出巨大,但它们也真的把握住了全部的主动权。豆科植物体内有一种细胞分裂素,它可以有效地抑制根瘤菌的增殖。一旦豆科植物不再缺乏氮元素,它们就会毫不犹豫地抛弃自己的部分根瘤,以便减少能量消耗。而失去营养供应的根瘤菌却无法离开根瘤,只能接受死亡的命运。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共生固氮的现象是植物驯化微生物的一起经典案例。这让我们发现其实植物远不是我们看起来的那样柔弱被动,它会非常主动地适应环境、改变环境,甚至还能在绝地反击中开疆拓土。(改编自汪诘《植物的战斗》)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豆科植物的蛋白质含量能远超肉类食品的蛋白质含量,这与豆科植物的营养贮藏器官根瘤有很大的关系。B.固氮细菌不但能将空气中的氮气转换成含氮化合物,还能分解土壤中的含氮化合物,让氮元素重回大气中。C.根毛细胞的细胞壁发生水解,就会形成“侵染线”,“侵染线”引导根瘤菌进入根部深处,把根瘤菌变成根瘤。D.豆科植物掌握着全部主动权,既能提供大量资源,让根瘤菌高效工作,也能通过细胞分裂素抑制根瘤菌的增殖。5.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生物酶活性实验告诉我们,根瘤菌只有与豆科植物协作共生并且形成根瘤以后,才能发挥出自己的固氮作用。B.“侵染线就像飞机抵达机场后搭建的廊桥一样”,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侵染线”对根瘤菌的引导作用。C.为了使文章表述准确而严密,也更具有说服力和科学性,本文作者在表述中几处使用到了列数据的说明方法。D.文章两处运用设问,引发读者思考,在一问一答中让读者了解根瘤的奥秘,和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协作关系。6.班上将组织以“植物的奥秘”为主题的分享会,你将就“豆科植物如何驯化根瘤菌”这一话题作交流。请结合文本,梳理你的交流要点。【答案】4.D5.A6.①吸引根瘤菌的到来。豆科植物从根部发出类黄酮等信号物质,吸引根瘤菌聚焦到自己的根毛附近,再引导它进入到自己的根部深处;②改变根瘤菌的状态。让根瘤菌刺激自己的根毛,使自己的根毛长成一个个的根瘤,把根瘤菌变成根瘤组织的一部分。③控制根瘤菌的生死。在需要氮元素的时候,就调动资源给根瘤菌,与根瘤菌共生固氮,不缺乏氮元素时,就减少能量消耗,将根瘤抛弃。【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豆科植物的营养贮藏器官根瘤”与原文不符,原文“德国科学家赫尔曼•海瑞格还通过实验证明豆科植物的根瘤并不是贮藏营养的器官,而是进行固氮的场所”,可见根瘤是用来固氮的,不是贮藏营养的器官。B.“固氮细菌……还能分解土壤中的含氮化合物,让氮元素重回大气中”不合文意,原文只说“一些细菌进一步分解土壤中的含氮化合物,让氮元素重新回归大气中”,并没指明是”固氮细菌”。C.“把根瘤菌变成根瘤”张冠李戴,原文“……根部细胞在根瘤菌的刺激下会大量增殖。一条条根毛就这样长成了一个个根瘤”,是说根瘤是根毛在根瘤菌的刺激下形成的,非由根瘤菌变成。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能力。A.“生物酶活性实验告诉我们,根瘤菌只有与豆科植物协作共生并且形成根瘤以后,才能发挥出自己的固氮作用”错,原文“实验数据强烈地支持了产生根瘤的过程是豆科植物而不是根瘤菌在主导这一结论”,生物活性酶的实验并不能得出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协作共生并发挥固氮作用的结论。故选A。【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豆科植物如何驯化根瘤菌”的内容在文章的后三段。①吸引根瘤菌的到来。“为了吸引根瘤菌与自己合作,豆科植物会从根部发出类黄酮、肌醇一类的信号抽质,附近的粗瘤菌得到信号,就会聚集到豆科植物的根毛附近。接着……侵染线就像飞机抵达机场后搭建的廊桥一样,引导着根瘤菌进入根部深处”,豆科植物从根部发出类黄酮等信号物质,吸引根瘤菌聚焦到自己的根毛附近,根毛细胞变大,在细胞膜上打开一扇门,放根瘤菌进来,再引导它进入到自己的根部深处;②改变根瘤菌的状态。“接着根部细胞在根瘤菌的刺激下会大量增殖。一条条根毛就这样长成了一个个根瘤”,让根瘤菌刺激自己的根毛,使自己的根毛长成一个个的根瘤,把根瘤菌变成根瘤组织的一部分。③控制根瘤菌的生死。“为了让根瘤菌高效地工作,豆科植物还会调动大量资源提供给根瘤菌。想要固定1克的氮气”“豆科植物体内有一种细胞分裂素,它可以有效地抑制根瘤菌的增殖。一旦豆科植物不再缺乏氮元素,它们就会毫不犹豫地抛弃自己的部分根瘤,以便减少能量消耗”,在需要氮元素的时候,就调动资源给根瘤菌,与根瘤菌共生固氮,不缺乏氮元素时,就减少能量消耗,将根瘤抛弃。(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祖先们躬耕的样子半文铁耙是要高高举起,举至最高处,再轻轻放下。铁耙自半空落下,加速,再加速。父亲告诉我,自高处落下的铁耙,齿尖会自动锲入沙地。是的,铁耙会自己锲入沙地。沙地与别处不同,是很多粒沙聚在一起,成就了一整块厚实的沙地。散开之后,每一粒都仍是沙子,在天空飘浮在风中飞扬的沙子。我多少次捏紧又放下,是这些松软的沙子,滋养了我又放弃了我。我把铁耙举起,又放下。放下,又举起。沙地是一本大书,我一页一页,努力地翻阅脚下这一片沙地。泥土芬芳,沙地的气息让人陶醉。身在都市的人们,多少会从这样的气息里回想起飘浮在大地之上的那些麦子谷子和油菜花们的气息。不少城里人的内心,都还留着一条乡下的根。汗水是自发根出发的,沿额头,歪眉,到巢,沿鼻尖,绕行至下巴,如毛毛虫,一步一步往下爬。对我来说,汗水是埋进肉体的火,汗一出,滚烫的肉体瞬间清凉。如患头痛发热,以石膏、知母、甘草、粳米若干,熬成汤剂,一碗下去,便如汤沃雪,清热去烦。久坐办公室,体内虚火堆积,坐卧不安,此亦是病。下田,握耙,深翻一块地,浑身挂汗,两袖溽湿,则火灭神宁,病去身轻。可惜,大多时候,我只是在电脑屏前,遥想自己躬耕在一块田地上的模样,亦自然地想起父亲,想起他的耕地、播种、耘田、除草、收割。我躬耕在沙地上的模样,和父亲重叠。我在沙地上劳作的每一个侧影,都与父亲重合。而父亲与他的父亲重合。往前,与父亲的父亲的父亲重合。再往前,若以二十年为一代计,向前一百代,父亲的侧影,便与汉砖上的祖先重合。我翻看汉砖画册,两千年前那些耕作在汉代画像石上的先人,以耒、以耜、以犁,以与父亲相同的一个侧影,翻开新鲜而古老的大地。我握紧耙柄,挥动铁耙的时候,便感觉自己和父亲、和祖先们,紧紧地连接在了一起。载芟载柞,其耕泽泽。千耦其耘,徂隰徂畛。三千年前,在《诗经》中,上千对农人亦以一个同样的侧影,耕作在商周的大地之上。想象那一个硕大的劳作的场景,黄河奔流,“千耦其耘”,大地在大河两岸不断地向上生长,生动的场面令人神往。可惜,时间禁不起花费,数千年转瞬即逝。时至今日,高楼、马路、飞机、高铁,大地已改变了模样,再看不到如此盛大的劳作画面,这一刻,被藏进一首诗,被定格在秦砖汉瓦之上。一块石头穿越千年,那些躬耕劳作的侧影,到今天仍与其如此相似。今日,我翻开大地的侧影,就是祖先们在大地上躬耕的侧影——黑白,如弓。一滴汗水,自千年之前落下,在今日发出回响。今天,我所滴下的每一滴汗水,与父亲,与秦人,与周人,也是一个模样。此刻,正是沙地一年中最好的时节,芦芽冒尖,油菜起蔓,沙地苏醒。这一日,我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在一块地上挥汗如雨。翻土,犁地,播种,然后插秧,割草,耘田,治虫,施肥,收割。我举起铁耙,一遍遍举起,汗液在身体这个容器深处沸腾,滚烫如潮水,喷薄。没有人知道它们躲藏何处,像人不知道一穗麦子一朵菜花藏身何处。汗水把身体打开,如铁耙打开大地。大地如书卷,一层一层翻开,属于麦子的谷子的油菜花的芬芳,次第喷薄。大地丰饶,没有一种气味会如此丰饶。我一耙又一耙,把一块泥翻开,打碎,看沙土飞溅,看曲蟮造出一个一个桥洞,弓身奔逃。只有被不断翻开的大地,才拥有更多供庄稼呼吸的空气,像一本书,只有被不断翻开才拥有更持久的生命。我一遍遍把大地的秘密翻开又覆盖,却不知道到底是在寻找什么。有些东西,不需要“为什么”。劳作,是我唯一的目的。我只是向前,不停地向前。我像父亲一样举起耙,像父亲一样把口水唾在手心,像父亲一样握紧把柄,像父亲一样用泥土搓手。我把父亲翻了一辈子的地,重新翻开;把父亲撒了无数遍的种,再撒一遍。我的手心在与泥沙与耙柄的对话中,变得光滑如玉。妻拉着我的手说:怎么会这样?我无法回答她。打开大地,重走一遍父亲走过的路,我的手,慢慢地变成父亲的手,祖先们的手。我的模样,慢慢地变成父亲的模样,祖先的模样。此刻,坐在一个城市的上空,打开笔记本,打开文档,我的指尖在键盘上奔走。我在心里念着那些赤脚站立在大地上的日子:劳动,多像一件往事!这个城市,城市之外的城市,会有许多和我一样的人,在回味劳动这一件往事。在回味里挥汗如雨,在回味里与大地肌肤相亲,在回味里一遍遍重叠那个三千年不变的躬耕的侧影。白天与黑夜,星辰与大海,自一张平整的白纸涌出。像大地上长出麦子,长出谷子,长出花朵,长出诗和往事。(选自《散文》,2023年第6期)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写自高处落下的铁耙,齿尖会自动锲入沙地,这是父亲基于劳动经验所得的结论。B.三千年前农人硕大劳动场景令人神往,如今的大地却改变了模样,两相对比引人思考。C.文章善用比喻、引用、细节描写等手法,语言长短结合、错落有致,充满诗意的美感。D.文章末尾处写到许多人和我一样回味劳动,表明劳动对历史、文化、政治有重要作用。8.有人认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为“我举起耙,紧握耙柄,翻地,撒种”,但二者语义和作用都不相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文章标题为“祖先们躬耕的样子”,末尾为何写到城市?请结合文本加以说明。【答案】7.D8.①原句中“唾口水”“用泥土搓手”,是为更好握紧耙柄,省去后缺少劳动者经验和智慧的体现;②原句中四个“像父亲一样”,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我与父亲劳作的相似性;③原句中两个“把父亲……”等重复性内容能更好地体现我与父亲劳作的传承性。9.①标题中祖先们的躬耕是劳动,末尾两段,“我”在城市里工作也是劳动,城市里和“我”一样的人在回味的也是劳动,话题一致;②由祖先到我们,由田间到城市,劳动无时无处不在,揭示了劳动的价值;③时空跳转是形散,劳动的内核是神聚,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分析鉴赏能力。D.“表明劳动对……政治有重要作用”无中生有,“长出诗和往事”可以认为是对文化和历史的作用,但文中并未涉及劳动对政治的作用。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要找出原句和改句的区别,然后针对这些区别分析语义和作用的不同。①原句中“我像父亲一样举起耙,像父亲一样把口水唾在手心,像父亲一样握紧把柄,像父亲一样用泥土搓手”,改句简化成“我举起耙,紧握耙柄”,缺少了细节“唾口水”“用泥土搓手”,而“唾口水”“用泥土搓手”是为了增大“手”与“耙柄”的摩擦力,防止手滑握不牢农具,体现了多年劳动得出的经验和智慧。因此这些细节是为更好握紧耙柄,省去后缺少劳动者经验和智慧的体现。②原句中“我像父亲一样举起耙,像父亲一样把口水唾在手心,像父亲一样握紧把柄,像父亲一样用泥土搓手”,四个“像父亲一样”,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排比在内容上一般是强化某个意思,此处是强调了我与父亲劳作的相似性;③原句中“我把父亲翻了一辈子的地,重新翻开;把父亲撒了无数遍的种,再撒一遍”,而改句简化成“翻地,撒种”。两个“把父亲……”构成反复,强调了“我”接续父亲的劳作,更好地体现“我”与父亲劳作的传承性。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首先找出标题“祖先们躬耕的样子”和末尾写城市的“共同点”。通读文章可知,文章是以“劳动”贯穿全篇的,“祖先们躬耕的样子”就是在写“劳动”;而末尾“此刻,坐在一个城市的上空,打开笔记本,打开文档,我的指尖在键盘上奔走。我在心里念着那些赤脚站立在大地上的日子:劳动,多像一件往事!”,是说“我”在城市写作,手指在键盘上奔走,也是一种劳动;而“这个城市,城市之外的城市,会有许多和我一样的人,在回味劳动这一件往事”,城市里和“我”一样的人在回味的也是劳动。如此,“劳动”就将题目和末尾写城市关联起来,话题一致;文章描写了“祖先们躬耕的燕子”,“三千年前,在《诗经》中,上千对农人亦以一个同样的侧影,耕作在商周的大地之上”,而“那些躬耕劳作的侧影,到今天仍与其如此相似……今天,我所滴下的每一滴汗水,与父亲,与秦人,与周人,也是一个模样”,包括如今在城市的工作,也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劳动”。这就揭示了文中的主旨,“劳动”是人类共有的生存方式,由祖先到我们,由田间到城市,劳动无时无处不在,揭示了劳动的价值;从祖先们在田间躬耕,到如今我们在城市劳动,时空虽然变化巨大,但“劳动”这个价值内核不变。时空跳转是形散,劳动的内核是神聚,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节选自《孟子•离娄上》)材料二:凡治之大者,非谓其赏罚之当也。赏无功之人罚不辜之民非谓明也赏有功罚有罪而不失其人,方在于人者也,非能生功止过者也。是故禁奸之法,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凡术也者,主之所以执也;法也者,官之所以师也。然使郎中日闻道于郎门之外,以至于境内日见法,又非其难者也。(节选自《韩非子•说疑》)材料三:(宋)太祖之置将也,隆之以恩,厚之以诚,富之以财,小其名而崇其势,略其细而求其大,久其官而责其成。每朝必命坐,赐与优厚,抚而遣之。尝令为郭进治第,悉用筒瓦①,有司言非亲王公主不得用之,上曰:“郭进控扼西山十余年,使我无北顾忧,我视进岂减儿女耶?趣作②,无复言。”此可谓隆之以恩矣。郭进在西山,尝有军校讼其不法。上曰:“进驭下严,是必罪人惧进法,欲诬进以自免也。”使中人执以赐进,令诘而杀之。此可谓厚之以诚矣。李汉超、郭进皆终于观察使,所居不过巡检使之名,终不以大将处之,然皆得以便宜从事。郭进在西山,上每遣戍卒,必谕之曰:“汝等谨奉法,我犹赦汝,郭进杀汝矣。”其假借如此,故郭进所至,兵未尝小衄③。此可谓小其名而崇其势矣。夫宠之以非常之恩,则其感深;待之以赤心,则其志固;养之以关市之租,则其力足;小其名而不挠其权,则在位者有赴功之心,而勇智者得以骋。略其过则材能进,久其任而功利悉,自古用将之术,不易于是。拱挹指麾④,而天下一定,不知封疆之忧,盖太祖用将之术如此,故养士少而蓄力多,操术简而收功博也。(节选自曾巩《本朝政要策•任将》)【注】①筒瓦:筒瓦一般用于殿、阁等建筑物。②趣作:加快建设,继续建设。③衄(nù):错误,失误。④拱揖指麾:从容安舒,指挥若定。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赏无功之人A罚不辜B之民非C谓明也D赏有功罚E有罪F而不失其人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中“所恶勿施尔也”中的“恶”与“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中的“恶”的含义相同。B.材料二中“其次禁其言”中的“其次”与“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其次”含义不同。C.讼,意为在法庭上争辩是非曲直、打官司、为人辩冤、自责等;材料三中“讼其不法”的“讼”有“状告”“揭发”之意。D.关市,《国语》《周礼》等都有对关市的记载,原指关隘与集市的合称,后指设在边关的交易场所,也指在边关上的通商。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要想获得天下,就要得到老百姓的支持,要想得到老百姓支持,就要施行仁德,与民所欲,去民所恶,方能获得民心。B.韩非《说疑》认为权术是君主用来掌握的,法令是官吏应该遵循的,派官员到朝堂外国境内传达法令给民众,民众才能信服。C.宋太祖对有人反对郭进在西山超标用材建造府邸直接否定,对有人举报郭进有违法行为就下令让中人把告状者抓起来,交郭进处理。D.宋太祖任命将领,采取厚以恩宠、待以真诚、崇以威势、略细而求大、位久而求功的方法,因此,养士少实力强、策略少效果好。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进驭下严,是必罪人惧进法,欲诬进以自免也。(2)小其名而不挠其权,则在位者有赴功之心,而勇智者得以骋。【答案】10.ADF11.A12.C13.(1)郭进管理属下严厉,这一定是有罪的人害怕郭进的严厉法令,想诬告郭进来使自己幸免。(2)不让他们的名望显赫但不干涉他们的权力,那么在官位上的人有追求功名的想法,有勇有谋的人能够施展才华。【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奖赏无功的人,惩罚无罪的人,不能称作明察。奖赏有功的人,惩罚有罪的人,并且不遗漏每个人。“赏无功之人”“罚不辜之民”都是动宾结构,句子结构一致,各自断开,即A处断开;“非谓明也”是判断句,“也”后即D处断开;“而”是连词,一般用于下句开头,F处断开。故选AD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错误。前句“恶”读wù,厌恶、讨厌之意;后句“恶”读wū,什么,表疑问。句意:他们所厌恶的,就不施加在他们身上,如此罢了。/遨游于无穷的境地,他还要凭借什么呢?B.正确。次第较后的,次要的;它的旁边。句意:其次是禁止那些(奸邪的)言论。/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C.正确。句意:曾经有军官告他有违法行为。D.正确。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有人反对郭进在西山超标用材建造府邸”错误,根据原文“尝令为郭进治第”,可见建造府邸的不是郭进,而是皇帝命人为他建造府邸。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驭”,管理;“诬”,诬告;“自免”,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免自”,使自己幸免。(2)“小”,使……小;“挠”,干涉;“赴功”,追求功名;“骋”,施展才华。参考译文:材料一:孟子说:“桀和纣之所以失去天下,是因为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持);之所以失去老百姓(的支持),是因为失去了民心。获得天下有方法:获得老百姓(的支持),就可以获得天下。获得老百姓(的支持)有方法:获得民心,就可以获得老百姓(的支持)。获得民心也有办方法:他们所希望的,就给予他们,让他们聚集起来,他们所厌恶的,就不施加在他们身上,如此罢了。材料二:凡是治国的大事,不能算作是赏罚得当。奖赏无功的人,惩罚无罪的人,不能称作明察。奖赏有功的人,惩罚有罪的人,并且不遗漏每个人,作用仅仅局限在个别人身上,并不能起到鼓励立功和禁止犯罪的作用。因此,禁止奸邪的办法,首要的是禁止那些(奸邪的)思想,其次是禁止那些(奸邪的)言论,再次是禁止那些(奸邪的)行为。大凡权术,是君主用来掌握的;法令,是官吏用来遵循的。既然这样,那么派遣侍从官员每天把法治的道理传达到宫门外面,直到境内的民众每天都看到法令,也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材料三:宋太祖任命将领(的时候),用优厚的恩德尊重他们,用真诚的心意厚待他们,用财物使他们生活富裕,不让他们名望显赫但壮大他们的威势,忽略细节却看重他们大的方面,让他们长时间任职来考量他们的功绩。每次朝会一定给他们赐座,赏赐物品都很丰厚,安抚完他们之后才送走。(太祖)曾经下令为郭进建造府邸,全用筒瓦,有关官员说,不是亲王公主不能用筒瓦。皇帝说:“郭进控制守卫西山十多年,让我没有北方的忧患,我怎么能把郭进看得连儿女都不如呢?让(他们)继续修建,不要再说了。”这可称得上用优厚的恩德尊重将领了。郭进驻守西山,曾经有军官告他有违法行为。皇帝说:“郭进管理属下严厉,这一定是有罪的人害怕郭进的严厉法令,想诬告郭进来使自己幸免。”(于是)让宦官抓住诬告的人交给郭进,让(郭进)审问后处死。这可以称得上用真诚的心意厚待将领了。李汉超、郭进的军职都最终做到观察使,所任官职没有超过巡检使,最终没有用大将来任命他们,但都授予他们自己做主的权力。郭进驻守西山,皇帝每次派遣戍守的士兵一定要明白的告诉他们:“你们要严格遵守法令,即使我赦免了你,郭进也可以杀你。”皇帝对将领授权到这个地步,因此郭进所到之处,兵卒不敢犯任何小错误。这可以称得上不让他们名望显赫但壮大他们的威势了。用特别的宠信来对待他们,将领们就感激至深;用真诚的心对待他们,将领们的忠心就牢固;用边关集市的租税供养将领,将领们就更加尽力;不让他们的名望显赫但不干涉他们的权力,那么在官位上的人有追求功名的想法,有勇有谋的人能够施展才华。忽略他们的过失那么人才就可以被提拔,让将领长久担任同一职务就能明晰他的功劳,从古至今任用将领的方法,在这些事情上没有改变过。(宋太祖)从容安舒,指挥若定,天下就可以安定统一,没有管理边界将领的担忧。总之宋太祖任用将领的方法就是这样,因此国家供养人才少但蓄积的力量大,使用的方法简便但收到的功效很多。(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小题。南湖早春①(唐)白居易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②湖边暖复明。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不道③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二月二日出郊④(宋)王庭珪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⑤微。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烟村南北黄鹂语,麦垅⑥高低紫燕飞。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背。【注】①元和十(815)夏,宰相武元衡被人谋杀,白居易愤而上疏,请求朝廷缉捕凶手,被诬为越职言事,于当年秋被贬为江州司马。②返照:阳光倒影。③不道:不是说。④唐宋时,流行二月二日踏青出游。此诗于作者二月二日出城郊游、途中见及初春而作。⑤雨脚:雨线之意。⑥陇:古间“垄”,土埂。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白诗用春雨初晴、阳光返照、山杏吐芳、水蘋争绿、黄鹂语涩等早春景象,描写了南湖生机勃发明媚动人的风光。B.白诗注重炼字,如颈联中“重”字表现了白雁羽翼未干、艰难飞行的笨拙之态,“涩”字描绘出黄鹂初语口拙之态。C.王诗颔联从远处展开描写,“云犹含态”用拟人手法,描写雨过天晴后雾已全消、云被山石故作留恋之态的情景。D.王诗尾联紧承颈联,由表现烟村黄鹂语、麦垅紫燕飞的鸟儿逢春之乐,转而写人,表现田家早耕归来的喜悦之情。15.请简要分析两首诗的衬托手法和情感的不同之处。【答案】14.C15.①白诗采用反衬手法,以乐景衬哀情;王诗采用正衬手法,以乐景衬乐情;②白诗通过描写南湖明媚多彩、欣欣向荣等早春明媚图景,表达了自己因病无心欣赏无边春色的忧愁苦恼和讽谏不成反遭贬谪的无奈与苦闷。③王诗通过描写江城之郊早春时节鹂语燕飞、田家归耕等春晨美景和农家之乐,表达了诗人对早春自然风光、农家生活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雾已全消”错误。雾失江城:大雾迷漫,看不见江城。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写作手法和情感的能力。两首诗均有写景,因此“衬托”手法指的是景与情的关系是正衬还是反衬;同时写景中透露作者的情感,要学会透过景物分析作者的心情。由注释①可知,白诗写于被贬之时,诗歌尾联也有“年年衰病减心情”,诗人的情感并不是愉快的,写的是自己因病无心欣赏无边春色的忧愁苦恼和讽谏不成反遭贬谪的无奈与苦闷;而诗中写景却很美丽,如写春雨初晴、阳光返照、山杏吐芳、水蘋争绿、黄鹂语涩等早春景象,描写了南湖生机勃发明媚动人的风光。诗人所描绘的鄱阳早春,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视觉、有听觉,还有触觉,给人以全方位的整体感受,让人看到多姿多彩、生趣盎然的春天画卷。可见白诗采用反衬手法,以乐景衬哀情。王诗采用正衬手法,以乐景衬乐情。此诗首联写出了太阳未出时山城在雾中的特有景色;颔联写雾消天晴之景;颈联是近景,黄鹂语,紫燕飞,一片春日生机;尾联从物写到人,用鸟类逢春之乐,衬托田家早耕归来的愉快心情,抒发了诗人对早春自然风光和农家生活的喜爱之情。由此整理答案即可。(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古代诗人内心的愁绪往往投射在花鸟草木等自然景物上,如《春望》中的这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阿房宫赋》中,写秦统治者视钱财如泥沙挥霍无度,揭露其自私无道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沧海”这一意象背景宏大、辽远广阔,但在唐代诗歌中,往往用来寄托愁思,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感时花溅泪②.恨别鸟惊心③.奈何取之尽锱铢④.用之如泥沙⑤.沧海月明珠有泪⑥.蓝田日暖玉生烟(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白云愁不见,沧海飞无翼)【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锱铢”“巫”“翼”等。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_______________,这是摆在每个诗人面前的重要课题。写诗必须从旧的思维中择出来,从传统的创作手法和题材中择出来,创造、创新,推陈出新,才能创作出符合时代的伟大作品;否则,(),将被时代淘汰。诗歌创新,认识要拔高:诗歌是文学王冠上的明珠,是文化的重要部分,我们要站在延续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的高度,站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高度来理解诗歌的创新实践。①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的古老民族,②传统文化博大精深。③外来文化对中国非常包容,兼收并蓄,不断求新求变。正是求变求新,才出现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出现灿烂的汉唐文化,出现各个朝代相应的特色文化;正是求变求新,才构成了中华文脉的绵延不绝,让中华文化傲然屹立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_______________、推陈出新。诗歌创新,生活要深挖:要深入生活,扎根民众,要从民众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中去鞭苔假恶丑、颂扬真善美;④同时,感受时代的磅礴力量,提振国家和民族精神。当下,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社会文明进步,中华民族正走向伟大复兴,这就需要我们创作出符合当代精神的“新诗经”。要创作出“新诗经”,一是必须在传统上再深入发力。坚定文化自信,诗歌才有出路。二是要敢于“喜新厌旧”,扬弃传统。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带来很多新行业新领域,更需要诗人呈现诗歌。三是诗人要洞察未来。事实上,很多诗人都是预言家,引领人类的文明方向。17.将下列熟语填入文中括号内,恰当的一项是()A盼星星,盼月亮 B.穿新鞋,走老路C.东家长,西家短 D.拆东墙,补西墙18.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标出原句序号后再进行修改,并使修改后的语句与上下文的衔接流畅自然。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明珠”在该句中用了比喻手法,是喻体。B.“血脉”中的“血”的读音应为“xuě”。C.“鞭苔”应写作“鞭笞”,在该句中作谓语。D.“喜新厌旧”一词在该句中属于贬词褒用。21.请根据文中“农村城镇化”一词,描绘一幅新农村画面。要求描写具体,语言流畅,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80个字。【答案】17.B18.①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的古老国度。③中国对外来文化非常包容,兼收并蓄,不断求新求变。19.诗歌如何创新也需要与时俱进20.B21.盛夏时节,乡村风景犹如一幅幅徐徐展开的美丽画卷呈现在眼前,一幢幢小楼错落有致,乡间硬化路干净整洁,村头庄尾绿树成荫,加工厂内机器轰鸣……好一幅新农村美景。【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熟语的能力。盼星星,盼月亮:形容盼望的心情非常急切。穿新鞋,走老路:比喻形式变了,内容和实质没变,还是老一套。东家长,西家短:指议论人家的是非短长或谈论别人的家事。拆东墙,补西墙:拆倒东边的墙,以修补西边的墙;比喻临时勉强应付;亦比喻临时救急,不是根本办法。根据上文中写诗要从旧的思维、创作手法、题材中择出来,才能创作出符合时代的作品。“否则”,表明同上面的情况相反,即还是固守着以前的思维、创作手法、题材。故填写“穿新鞋,走老路”。故选B。【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第一句,“中国”和“民族”主宾不搭配,应将“民族”改为“国度”。第三句,主客颠倒。结合上下文,本句的主体方应为“中国”,“外来文化”是客体的接受方。故修改为“中国对外来文化非常包容”。【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本空出现在段首,为本段乃至全文的中心所在。结合下文“诗必须从旧的思维中择出来,从传统的创作手法和题材中择出来,创造、创新,推陈出新”,以及二、三段的中心句“诗歌创新,认识要拔高”“诗歌创新,生活要深挖”可知,本文的论述对象是诗歌的创新。本空后面的句子中提到“是……重要课题”,本空填写成带有疑问语气的句子为最佳,故填写“诗歌如何创新”。第二空,上文提到“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即需要传承优秀的文化,根据下文的“推陈出新”,可知,本空在内容上应和上文形成递进,并和下文的“推陈出新”一致,即在新时代要有新的发展。在形式上要和上文的关联词语“既”相照应,和“既需要”的句式相一致,即也要填四字词语。故填写“也需要与时俱进”。【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字音、字形、字义,分析修辞手法的能力。B.“血”字共有两个读音,“xi씓xuè”,“xuè”多用于书面语,“xiě”多用于口语。本文中“血脉”属于书面语,故读音应为“xuè”。A.正确。把“诗歌”比喻成“明珠”,诗歌是本体,明珠是喻体。C.正确。“鞭笞”在句中作谓语,“假恶丑”是其宾语。D.正确。“喜新厌旧”,本义为喜欢新的,厌弃旧的,多指对爱情不专一。在文中指的是诗歌创作要扬弃旧有的不好的传统,是对这一做法的肯定,属于贬义褒用。故选B。【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扩展语句的能力。首先要理解“农村城镇化”一词的含义,即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不再是以往印象中的落后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